首页 > 专栏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3-05-28 14:45:37 阅读: 评论:0

教学参考
主持人/齐健韩迎迎
\教学智汇
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理念】
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 本,德育为先,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关心国家命 运,以唯物
史观为指导,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 史做出科学的阐释和判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 史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从教学的实际和学情出发,设问具有层 次性和预设性,结论具有生成性,教学符合学生 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内容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五 课,向前承接两汉大一统统治,向后衔接隋唐繁 荣历史,是中国古代史统一大趋势中一段相对分 裂混乱的时期。《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年修订)》的要求为:了解三国两晋南 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 民族交融、区域开发。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科 书内容,笔者将本课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政权 更迭。让学生通过绘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 权更迭线索,找出各朝代存在的时间,理清政权 更迭的历史脉络,直观感受政局动荡的特点,明 确本课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地位。二是 江南地区的开发。从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 表现进一步探讨促进经济发展的原因,为学生了 解古代经济格局的变化,尤其是经济重心的逐步 南移做好铺垫。三是民族交融。梳理出各阶段 民族交融的表现,在此基础之上概括民族交融的 方式,再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例,突出这一时期 民族交融的特点及影响。全课围绕三个问题展
开,帮助学生形成对这一时代的总体认知。利用 “历史纵横”“学思之窗”“学习拓展”聚焦南方开 发、士族
、民族融合等重点问题,提升认知层次, 尤其体会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维护民族 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要性。从而,形 成对本课内容的有益补充。
【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基 于其年龄特征,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目标与要 求较低,只是对这段历史有了初步了解。这一时 期政权更迭频繁、时间跨度较长,内容繁杂。学 生难以形成对时代特征的全面认识,对引发政局 动荡的原因很难有深人的思考,知道这一时期是 民族交融的重要阶段,但关于民族交融的方式缺 乏系统的总结,对民族交融的影响认识不全面, 对政权的更迭、江南的开发、民族融合的关系探 索不够,不能从宏观角度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 期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的地位 和作用。但学生对这一段历史尤其是三国历史 有较浓厚的兴趣,可以就此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 梳理时空线索。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科书 资源,适当补充典型材料,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基础上,老师对士 族政治、民族交融的方式予以点拨和指导。
【教学目标】
利用地图时间轴梳理政权迭代线索,落实时 空观念;通过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分析民族交 融和南方开发的背景和影响;以唯物史观客观评 价孝文帝改革,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 性;通过对民族交融的分析和理解,增强对中华 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认识到维护国家统一、民
2021年第3期(总第503期)!
敖学智汇卜
教学参考
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对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
进步、人民幸福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交融。
2. 教学难点:全面认识政权更迭对民族交融
与南方开发的影响。
【教学方法】
史料研读、图片分析、归纳概括,问题探究、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法,讲述法。
【设计思路】
宏观引领分析材料引导探究概括总结
教学内容
导入
政权*更迭|
i
江南开发
民族触合隱
■小结_
学生活动
主动思考
建构体系
把握特征
探究史实
感悟历史
提升认识教学过程展示
导入:
展示材料“三国两晋时代,天下分崩,两汉统一隆盛之世,渺不复接”(钱穆《朱子学提纲》)。秦汉
的大一统到东汉末年名存实亡,从此中国分崩离析,历史称此时期为魏晋南北朝。在这近四百年,统一时间不到三十年。与秦、汉相较,前期 以中央统一为常态,以分崩割据为变态;这一时期则以中央统一为变态,而以分崩割据为常态。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一时期的政权更替状况。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形成整体时代特征认知,将三国两晋南北朝定位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初步进行时空定位,引入新课内容。
一、政权更迭—山河破碎风飘絮
设问:请阅读教科书,找出时间节点,以时间轴展示这一时期政权更迭的情况。
三国
(220—280年}前秦统北朝(439-581年)
魏蜀
-► 220 221西晋
266
-
►一北方+
383年秦晋北魏以
222
一祀水之战
316 年★东晋—
317—420年
南朝(420-589年)
宋一-齐一-梁+陈
材料一
'分L洛阳
1M
~
、*广-D、賁,4气、、
咬、、承 $
* m K ^2
H e、况、二•
‘h蟫•齐
:严&
*长安
南北朝形势图
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共有战争66丨次,平
均每年约1.2次;秦汉时期有战争682次,平均每
年1.6次;魏晋南北朝时战事最多,共有1677次,
平均每年有4. 6次。
—据《中国古代战争的时空分布》整理
设问:根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政治方面的特
征。(政权更迭加剧,战乱频繁,政局动荡)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利用时间轴
和地图信息对这一时期的复杂朝代变迁和政局
动荡形成直观认识。同时,在整理时间轴的过程
中训练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在中国历史上,自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政权
建立后,这样长时间的动荡是非常罕见的。这一
时期每一年战争的平均数,居然超过了春秋战
国,不仅如此,参与的民族之多,战争规模之大,
战况之惨烈,都是前所未有的。有光方有影,造
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魏晋200年期间,记录在史书上的
2021年第3期(总第503期
教学参考
A教学智汇
旱灾就有60多次。自西晋咸康二年至刘宋元嘉
二十年,竟然没有一次雨灾发生,五胡乱华时期
也是西方罗马帝国的衰落期,当时全球气温下
降,是地球的一个寒冰期,北方生存成本急剧升
高。南方农耕民族出现严重内讧,胡人南下成本
降低。
—相•据张文木《“魏晋大降温”与中原乱
局----三国两晋南北朝》整理
材料四
+六B投沿奮腰■!!
匈奴羯鲜卑
汉•前赵北凉夏后赵前燕后燕南燕南凉西秦
氏羌
m
cong汉
前秦后凉后秦成汉前凉 北燕 西凉
材料五面临激烈的族群与文化间的冲突与斗争,一个进入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自身的存在不得不以其所创立的政权的存在为前提。
—王小甫《创新与再造: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
材料六到了东汉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魏晋时期新思潮流行,尤其是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更是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
----人民版必修三教科书设问:结合材料分析这一时期政权更替频繁、政局动荡的原因。(缺乏强大的
中央政权控制乱局;魏晋时期,士族力量膨胀,削弱了中央集权;气候异常,北方民族大举内迁图生存的需要;民族矛盾尖锐,民族冲突加剧;儒家思想受到挑战和冲击,原有纲常被破坏。)
【设计意图】将这一时期的战况与春秋战国、秦汉做比较,可得出结论:数量和惨烈程度前所未有。从现象概况特征出发再探究原因,激发了 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层层递进,既符 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充分利用教科书内容和“历史纵横”等信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从多角度归因全面认识这一时期的政治动荡的时代特征。补充气候对政治的影响的新视角,拓宽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让学生意识到稳定对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多方面的历史合力造成了这一时期的分裂混乱,乱局一方面破坏了生产力的稳定发展,造成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中的一段低谷时期,但另一方面,混乱中也孕育了新的进步因素—江南开发和民族交融。
二、江南开发—柳暗花明又一村
江南,广义上指长江以南,一般多是指长江南岸地区。
材料七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货殖列传》材料八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 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
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 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设问:对比《史记》与《宋书》中对江南地区的描述,分析其有什么不同。(秦汉时期南北经济发展很不平衡,黄河流域经济发达,而江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而南朝刘宋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对比,让学生形成对江南发展的直观感受,为下面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和原因做必要铺垫。
设问:结合材料分析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有了明显进步;百姓安居乐业)
【设计意图】利用教科书内容和“史料阅读”的补充,锻炼学生从史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使 其更直观地感受这一时期江南开发的成效。
江南地区,被人们长期理解为经济落后,文 化荒芜的蛮夷之地。为什么这一时期能得到开发?(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长期处于和平环境;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融;
'^^552
2021年第3期(总第503期)卜
教学智:,u
急丈教学参考
南方统治者对发展经济的重视)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激发学生探究历史原
因的兴趣。教科书中对江南地区在这一时期得到发展的原因有所涉及但不全面,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地理、社会、少数民族贡献、统治者的政策等多角度思考,使之对这一问题的认知更加深入,方法的引领也锻炼了学生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同时,经济重心南移是中国古代经济史中较重要的内容。
从此之后,江南从荒芜之地逐步发展起来,为后来经济重心向南转移奠定了基础。江南的开发也是这一时期难得的亮点。动乱的时代,也 是各民族英雄竞折腰的时代,这段历史是众多民族共同参与,共同书写的,民族交融的广度、高 度、深度是这一时期的又一亮点。
三、民族交融—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设问:这一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由于种种原因大量南迁,客观上加速了民族交融的进程。阅读 教科书找出民族交融的表现。(三国时期,蜀、吴 两国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西晋时期,“五胡”内迁并卷人西晋王朝的内战,并逐渐主导局势;东晋至南朝,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十六国政权都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北魏时期,孝文帝改革,大力推动民族交融)材料九
设问:西晋政府给内迁少数民族羌酋长颁发印章说明什么问题?(西晋完成统一后曾一度建立起对少数民族的有效管理,但随着内部政局混乱民族管理逐渐失控,而内迁的少数民族开始卷人内战)
【设计意图】根据地图信息直观了解少数民
族内迁的分布,民族交融的密切与频繁,同时利 用文物史料培养历史解释能力,使学生认识到统
一稳定的国家有利于对少数民族的管理,少数民
族的内迁经历了一个有序管理到无序甚至野蛮
生长的过程,从而对少数民族内迁有更加全面的
认识,少数民族的内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 一蹴而就。
设问:从民族交融的具体表现概括民族交融
的主要途径。(民族迁徙杂居、聚居;联合斗争、冲突战争;友好交往:通婚、经济往来、思想文化
的交流;少数民族统治者改革)
【设计意图】从民族交融表现中归纳出交融
方式,可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使其认识到
民族交融是多样多元的:既有无意识的行为,也 有统治者有意的推动;既有和平友好的方式,也 有战争等矛盾冲突。
民族交融可以是柔和、渐进的,如和平友好
的交往,也可以是通过统治者改革强力推进,如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者效果非常突出。
材料十(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 经之义,览之便讲。
—《魏书.高祖纪下》北魏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起来的政权。439 年统一了北方,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具
有极其深厚的汉文化造诣,在位期间大力推行改
革推进民族交融。
材料H北魏迁都示意图,鲜卑改姓对比
表格
原有
姓氏
拓跋丘穆陵贺兰贺楼尉迟步六孤独孤勿忸于纥奚
现在
姓氏
元穆贺楼尉陆刘于嵇设问:根据材料,结合教科书归纳孝文帝改
53
H2021年第3期(总第503期
^)十孓為丈教学参考
\教学智汇
革措施。(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穿汉服,说汉 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定门第;鼓励与汉族上层通婚)【设计意图】孝文帝改革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经有系统学习,教科书对这一部分也有明确表述,所以此由学生进行归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材料十二(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 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刘知几材料十三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 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所谓 帝京翼翼,四方之极。
—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材料十四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 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设问:结合改革措施和材料分析改革的影响。(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以上对孝文帝改革予以了高度的评价,但是课本上“学习拓展”又指出了孝文帝改革短时期产生了明显的副作用,甚至导致了北魏的覆亡,北方民族交融的进程也出现了短暂的反复。提 问:你从孝文帝改革的副作用中得到哪些启示?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历史的发展具有复杂性和曲折性,历史的潮流和趋势是不可阻挡的,民族交融和封建化是时代的趋势,改 革要注意力度和社会的可承受程度,改革既需要勇气也需要必要的妥协。
【设计意图】分析孝文帝改革内容意在突出对民族交融的影响,包括对民族、社会以及后世的影响。这一部分教科书以结论形式阐述,“问题探究”也对此有所涉及,尤其是“为以后北方统一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这一结论过于抽象,超出了学生的理解和认知。所以,有必要适当补充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其影响。在“学习拓展”环节,介绍了孝文帝改革短时期产生的明显
副作用,可以深化学生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让 学生认清历史发展的规律,对历史和现实有客观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 也是对教科书内容的必要和有益补充。
我们的文明之所以从未断绝,且历经乱世更显芳华。正如习总书记所言,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就算在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样分裂动乱的历史中各民族也坚持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依存,中华文明才能延绵不绝地流传下来,成为世界文明中从未中断的悠久文明。
生逢乱世,是人们无法选择的,但即使在南北对峙最为激烈,政权林立的十六国到北朝时期,实现国家的最终统一,对华夏的民族强烈的认同感,依然是各政治人物的不懈追求。无论哪个民族人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抚今追昔,今天的和平、稳 定的局面实属来之
不易,值得我们倍加珍惜。
【设计意图】一是对本课内容进行概括总结,二是将这一段历史放到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整体历程去考察,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做对比,学生对这一课才会有更加明确的认识,更加 客观的评价。同时,也能拓展学生的学科视野,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达到升华主题,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之目的。
教学评价与反思
【教学评价】
水平1:能够利用时间轴和地图材料表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迭代进程,能够知道江南开发的表现和积极意义,能够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水平2:能够从地图、数据等多种信息中提取有关信息归纳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政局动荡战乱频繁的特点,能够结合材料分析政局动荡的原因和民族交融的表现以及江南开发的原因。
水平3:能够利用教科书中的“学习拓展”和
屬54
202丨年第3期(总第503期)h

本文发布于:2023-05-28 14:45: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2563371829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pdf

标签:民族   学生   历史   交融   发展   材料   政权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