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人溯源
(作者:邓建忠。转载或借鉴,请标明出处,否则为侵权)
雅安,古称青衣羌国。顾名思义,雅安这片土地最早生活的主人是一群 “羌”人部落。然而在今天,生活在雅安境内的人基本上是来自明、清时期“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后裔。那么,这群古老的羌人部落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现代的雅安人基本上都是移民后裔?
(一)雅安最早人类居住的记载
早在上古世代,雅安就已经有人类居住的历史记载。民国《名山县志>记载:“蜀为人皇,九囿之一,蜀山氏始建国”;黄帝七十七年,子昌意,降居若水(若水为今青衣江,参见《水经注•卷三十六•沫水、若水》),娶蜀山氏女,生高阳后,为颛顼(颛顼故里在今雅安市荥经县六合坝),帝封支庶于蜀,世为侯伯”;“禹敷土,梁州蔡蒙旅平”。意思是说,在古老的四川最早建立国家的民族是蜀山氏人,他们是人皇的后代。在四千多年前,古老的青衣江流域就已经生活着一群蜀山氏人,黄帝的儿子昌意也降居在今天的雅安荥经县,娶蜀山氏女,生颛顼。夏朝的时候,大禹平定今周公山、蒙山一带水患后,还登上蒙山祭天。
(二)雅安最早居住的民族——“羌”民族
据现代史学家考证,蜀山氏部落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炎帝系姜人部落的一支,是一群来自中国西北部高原的“姜”民族。姜民族在母系社会称“姜人”,进入父系社会后,称“羌人”,最早源于中国西北部(今天甘肃、青海、四川北部一带),是以牧羊为主的民族。由于羌人久居苦寒之地,锻炼了他们勇猛坚强的品性,是一个非常强大的部族。
在人类繁衍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古羌人部落顺着河谷向南迁居进入蜀地,在岷山、若水流域依山势而居,垒石为穴,被称为蜀山氏。
夏朝时期,蜀山氏后代蚕丛在蜀称王,建立蜀国。民国《名山县志》载:“蚕丛氏青衣教民农蚕,子孙之居地者称青衣羌国”。说明在夏朝时代,生活在今天雅安的蜀山氏人在蚕丛的领导下,开始了农耕文化,由于祖先来自羌民族,所以居住的地域也称为“青衣羌国”,后在东周时期,羌民族建国邑于今芦山境内。
蚕丛,又称蚕丛氏,据说他的眼睛跟螃蟹一样是向前突起,头发在脑后梳成“椎髻”,衣服
样式的左边是斜著分了叉的。蚕丛是位养蚕专家,他劝说人们从事农桑养蚕,经过蚕丛的劝导,人们跨入农桑时代。蚕丛巡行郊野常着青衣,因此被人们呼为青衣神。后来蚕丛死了,人们悲恸万分,为了永久之纪念,人们仿照青衣神之衣着,着青衣,裹青帕,代代相传(上世纪80年代,农村部分老人还保留有这种习俗)。在“青衣羌国”, 人们将若水改叫“青衣江”,这也是今天雅安青衣江名的来源。
(三)羌人民族鼎盛时代
到商、周时期,蚕丛氏之后裔有伯灌、鱼凫在蜀称王,古老的蜀国,成为了羌人叱诧风云的地方。到周朝末期,来自云南“夷”民族(今彝族人祖先)的杜宇打败凫王,在蜀称帝。自此,羌人民族与夷人民族展开文化交流,相互间渐渐融合,交错而处,并相互通婚,繁衍后代,共同成为了巴蜀大地共同的主人。
战国初期,在西北羌人发源地,有羌人无弋、爰剑称雄于河湟之间。连接南北的岷山时常有羌人延着蜀山氏入川的足迹,不断南迁。有记载规模最大一次是公元前384年(东周后期),爰剑曾孙“忍”时,秦献公初立,欲出兵攻打狄(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嵵戎,这时候,忍的季父“卬” 恐于秦国攻伐,率羌人南迁。羌人的大举南迁,不断壮大了羌人在
四川的规模。在羌人强大时期,其范围北边到了今天陕西汉中一带,南边到了今天四川青神、芦山一带,西面依靠九顶山、峨眉山,东边接于巴族,占据了蜀地半壁江山。
在雅安,史料记载,战国时期,秦惠文王更元9年(公元前316年),秦灭蜀,置蜀郡,在今天的雅安开青衣道,置邮传,南下的羌人还不断迁徙雅安,在青衣江流域生存、繁衍、发展,形成了强大的“青衣羌人”部落(包括青衣羌、徙、邛、笮都羌)。后来,青衣羌人还曾沿青衣江而下,攻占过许多地方。
(四)羌人民族的陨落
春秋初年,来自长江中游荆地的鳖灵赶走杜宇,由羌民族开创的古蜀国灭亡,长江中游荆地地区的民族开始进入蜀地,种族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在之后从战国到东晋年间,由于人口迁移,战争等原因,汉族人口大量迁入巴蜀,对世代居住蜀地的原住民(羌人)造成较大冲击,种族结构加快变化。
最后,对羌人造成灭顶之灾的灾难应该是从宋朝末年开始到明末清初的战乱。宋末,1236
年蒙古军库腾攻入成都,四川处在战乱不断、杀戮最重、最惨的年代,活下来的羌人及其他早期外来人口也大批逃向四周偏僻的山区。元朝定蜀后,为了保证占领区域边境安全,布置重兵把守边关,诏边境军屯耕自食,元朝军事人口进入大量四川。元末明初,战火再次在巴蜀燃烧,之后明朝政府实施了大规模向四川移民,成都平原上的羌人基本退出历史舞台。
在青衣羌国的雅安,从公元前222年秦国消灭楚国后,将楚地遗族迁徙到蜀郡严道(今荥经),到西汉元鼎六年汉武帝平定西南夷进兵沈黎(今汉源),再到公元240年,蜀汉姜维西征入羌中的460多年里,汉族人口进入雅安,形成了羌、汉共同生存的格局。外来人口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发展了生产力,同时,也动摇了羌国的管理权力,因此,在汉朝时,青衣羌国的国邑也退到了今宝兴县境内。特别是到东晋咸康年间(335—342),李寿引獠人入蜀,在较为残酷的战争后占据了汉嘉郡(治所今芦山),獠人自此雄窃汉嘉,大为民患。青衣羌人为了避难,开始大批向偏远的高山地区二郎山、夹金山地区退居,青衣羌人逐渐减少。
历史跨入宋末元初,四川发生了多起大规模农民起义和士兵起义,发生了惨烈的宋蒙战争,
四川遭到空前最惨的杀戮。在这场拉锯战乱中,四川人死去了大半。在当时,作为川西交通枢纽和军事重镇的雅安,也站到了历史的风口浪尖上。在43年的抗元战争中,好多人都死在了蒙古骑兵的铁蹄之下。在今天的蒙顶山智矩院碑上还有对当时“杀戮之惨”的记载。
元朝统治四川后,从1293年起至1323年的三十年间,元朝在今天的汉源、雅安常年驻扎重兵,镇压边民。《名山县志》记载:“由于元朝种族之分严格,当地人等级低下,常常惨遭元军和蒙古人的杀戮,几乎没有活着的人”。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人们抵死顽抗,但都无济于事,侥幸活着的人也不得不逃窜到了偏远的西北部高山地区。
至此,生活在雅安境内的青衣羌人在战乱中,在外来势力的压迫下走向了损落的时代。
(五)移民进入雅安
元军在雅安驻扎期间,在今天的雨城区、名山县占领了大量的土地屯耕自食。驻守在这里的官兵是不允许返回原籍的,因此,大部分戎兵军士及其家眷留在了雅安繁衍生息,成为了当地的主人。
元末至正17年(1357),随州人明玉珍袭据重庆,遂后攻陷成都及嘉定(今乐山,当时雅州属嘉定府治)。之后,明玉珍的部队在雅安占据了十三年。明玉珍的大夏国被明军灭亡后,这些人都受降留在了雅安。
在元朝统治的近百年期间,雅安,乃至四川的人口、经济一直处在徘徊不前的状态。《明史》载:“明初,明军将领沐英从四川到云南,一路上看到的是全川平野荒废,长满丛生的草木”。《名山县志》载:“1381年,明副将蓝玉经过雅州,见到四处都是空旷的土地无人耕种”。
故明朝统治四川后不久,为了恢复经济,向四川组织实施了大规模军籍移民和民籍移民,史称“湖广填四川”。移民主要来自荆楚大地和江淮地区的汉民族,他们的入川,改变了四川人丁稀少的局面,同时,也彻底改变了雅安的民族人口结构,替代了原有的土族人口和羌人民族人口。
经过“湖广填四川”运动之后,正当四川人口正在不断增长的时候,明末清初的民变、兵变、战乱、匪患、饥饿、瘟疫接踵而来(详见“湖广填四川”)。在大规模的拉锯战中,在无情的自然灾害下,四川大地,特别是以川东、重庆、成都平原为主的地区的跌入了“僵尸
横道、人民相食、数十里无人烟、山川愁惨”的年代。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在四川西部偏远的雅安,虽然也遭到战乱的摧残,但比起成都平原来说,相对要好的多。因此,部分生活在成都平原西部如:邛崃、蒲江、眉山一带的难民逃到了雅安,补充了部分雅安减员的人口。
清康熙年间,四川终于平息下来,清朝政府为了医治战乱留下的创伤,恢复生产,于是颁布命令,鼓励外省民众移民四川。在优厚的政策下,成千上万的移民拖儿带女迁徙四川,时间长达一百多年。由于移民多数为湖广地区民众,所以史称“湖广填四川”。
因雅安人口相对密集,所以在清初开始的这场“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中,雅安接收的移民人口并不多。即使来到雅安的,大多数也留在了名山境内。所以,在今天雅安境内的民众,基本上都是明朝时期迁徙四川的移民后裔。
(六)羌人最终归宿
至于雅安的原始住民——羌人,则被多次、大量的移民人口所更替,即使留下来的极少部分羌人也融入了汉族,而迁向西北部高山地区的羌人,在大渡河流域及夹金山地区的石棉、泸定、宝兴与藏民族汇聚,融入了藏民族之中(据专家考证,今木雅、尔苏、嘉绒等藏族还保留有羌人习俗)。至此,羌人彻底退出了雅安的历史,消失在了民族大融合的波澜中,消失在了浩瀚的历史长河里。
在今天,在雅安,我们能听到得就只有羌人的传说,能看到得就只有以羌民族命名的地名(如青衣江、羌江路、羌江河……),能感觉到得就只有在那些偏僻山村中,极个别古稀老人中传承下来的羌民族习俗(如端公术、祭祀、裹青帕等)丁点如烟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