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南北朝墓誌釋註(七):王仚之墓誌
涂宗呈(臺大歷史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篇 名:晉故前丹楊令騎都尉王仚之墓
誌,簡稱「王仚之墓誌」。
紀 年:東晉廢帝泰和(太和)三年(368)初月廿八日葬,39歲。
墓誌形制:書體為隸書。屬磚誌,長51公
分,寬26公分,厚7公分,較
一般墓磚大,正面豎刻88字。出土地點:1998年9月至12月出土於江蘇
省南京市北郊新民門外的象山
琅邪王氏墓群8號墓。
收藏地點:南京市博物館。
重要著錄:南京市博物館,〈南京象山8號、
9號、10號墓發掘簡報〉,《文物》
2000年第7期(北京)。
胡舜慶、姜林海,〈南京出土東
晉王氏四方墓誌書法評析〉,《書
法叢刊》2000年第4期(北京)。
羅新、葉煒,《新出魏晉南北朝
墓誌疏證》(北京:中華書局,
2005),頁18-19。(該書將此誌
題作「王企之墓誌」)
張學鋒,〈南京象山東晉王氏家
族墓誌研究〉,收入牟發松主編,
《社會與國家關係視野下的漢
唐歷史變遷》(上海:華東師範
大學出版社,2005),頁319-336。
川合安,〈東晋琅邪王氏墓誌に
ついて〉,《東北大學東洋史論
集》第11輯(2007,仙台)。
毛遠明,《漢魏六朝碑刻校注》
(北京:線裝書局,2008),第
三冊,頁11-12。
依據拓片:南京市博物館,〈南京象山8號、
9號、10號墓發掘簡報〉,《文物》
2000第7期,頁8,圖一一。一、錄文
8765 4 3 2 1
息息妻所丹十仁晉1
男女曹生楊二里故2
摹字氏母建月王前3
之媚夏康廿仚丹4
字榮氏之一之楊5
敬適白日字令6
道廬石卒少騎7
江故三及都8
何剋年春尉9
□石初秋琅10
字為月卅耶11
祖志廿九臨12
慶八泰沂13
日和都14
葬二鄉15
于年南16
漢魏南北朝墓誌釋註(七):王仚之墓誌
二、錄文說明
1.「仚」(2-4):此字在誌中的字形為「仚」,南京市博物館〈南京象山8號、9號、10號墓發掘簡報〉的錄文亦釋作「仚」;胡舜慶、姜林海〈南京出土東晉王氏四方墓誌書法評析〉及張學鋒〈南京象山東晉王氏家族墓誌研究〉均釋作「仚」。羅新、葉煒《新出魏晉南北朝墓誌疏證》指出誌主字「少及」,認為名和字的意義應相關,故認為錄文應改作「企」字。川合安〈東晋琅邪王氏墓誌について〉的註9亦表示贊同此說。毛遠明《漢魏六朝碑刻校注》則提到「仚」字為「企」字與「仙」字的異體字,而他也根據誌主字少及,認為應是王「企」之。但僅憑名與字的可能關聯來推論並改字,證據稍嫌不足,故此處仍維持墓誌原字作「仚」。
2.「□」(7-10):此字在南京市博物館〈南京象山8號、9號、10號墓發掘簡報〉的錄文中未釋出,胡舜慶、姜林海與川合安也都未釋出。羅新、葉煒與毛遠明之書則都釋作「粹」字。張學鋒則釋作「釋」字。然而,細察拓片上的字形,此字左邊為「米」部,右邊的下半部為「土」,上半部則不清楚。按「粹」字的異體字形,似無與誌中此字類似者,因此很難斷定為「粹」字,故仍作「□」。三、點校
8 7 65 4 3 2 1
息息妻所丹十仁晉
男女曹生楊二里故
摹字氏母(註5)月王前
之媚(註9)夏建廿仚丹
,榮。氏康一之楊
字,(註8)(註6)日,令
敬適。之卒字(註1)
道廬白,少、
。江石三及騎何,年,都
□故初春尉
,刻月秋(註2)
字石廿卅、
祖為八九琅
慶志日,邪
。(註7)葬泰臨
。于和沂
二都
年鄉
(註4)(註3)
南
史料介紹
註1:丹楊令:丹楊郡丹楊縣縣令。丹楊縣,晉時為丹楊郡的屬縣,治所在今安徽當塗東北。
註2:騎都尉:為三都尉之一,漢武帝元鼎二年(115 B.C.)置,本監羽林騎,後漸為閒散官職。晉武帝以皇室、外戚為奉車、駙馬、騎三都尉,皆奉朝請(奉朝會請召)。晉元帝為晉王時,以參軍為奉車都尉,掾屬為駙馬都尉,行參軍舍人為騎都尉,亦皆奉朝請。為六品官。
註3:都鄉:秦漢以來,一縣常轄有數鄉,縣治所在之鄉稱為「都鄉」。
註4:泰和二年:即東晉廢帝太和二年(367)。「泰和」在史書中均記為「太和」。
註5:丹楊:指丹楊郡,在文獻上亦常被記載為「丹陽」。秦置鄣郡,西漢武帝於元封二年(109 B.C.)更名丹陽郡,隸於揚州,孫吳、晉沿置;東晉的都城建康,位於丹楊郡境內,丹楊郡遂成為京畿要郡,最高行政長官亦由太守改稱為尹。治所在今江蘇南京。
註6:建康:指建康縣,為東晉的都城所在。本名金陵,秦始皇改稱秣陵;漢代時為揚州丹楊郡屬縣,東漢獻帝建安十六年(211)孫權徙治於此,並改稱為建業;西晉武帝滅孫吳後,又改稱秣陵,後於太康三年(282)分秣陵縣北另置建鄴縣,仍隸屬於揚州丹楊郡;西晉愍帝即位後,因避帝諱而改稱建康。治所在今江蘇南京。
註7:志:記識事物。通「識」、「誌」。
註8:夏氏:指夏金虎,是王仚之的父親王彬的繼室,王仚之的生母,東晉孝武帝太元十七年(392)
卒。〈夏金虎墓誌〉云:
「晉故衛將軍、左僕射、肅侯琅耶臨沂王彬繼室夫人夏金虎,……夫人男仚之,衛軍參軍。婦彭城曹季姜。父蔓,少府卿。」參見南京市博物館,〈南京象山5號、6號、7號墓清理簡報〉,《文物》1972年第11期(北京);趙超,《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頁20。由此可知,王仚之是王彬繼室夏金虎所生的兒子。
註9:曹氏:據〈夏金虎墓誌〉可知為曹季姜,父親為曹蔓。
四、考釋
(一)關於〈王仚之墓誌〉
王仚之墓誌是出自南京象山王氏家族墓的第8號墓。這個墓誌中僅提及誌主的母親為夏氏,未提及父親之名。因為王彬繼室夏金虎的墓(南京象山6號墓)已經發現,其墓誌有提到王仚之的名字,故可確定王仚之是王彬與夏金虎的兒子。《晉書.王彬傳》只提到王彬有二子,分別為王彭之和王彪之,並未提及王仚之的名字,或與其為繼室所生有關。王仚之生平事蹟未見史書記載,只在〈王仚之墓誌〉與〈夏金虎墓誌〉(參看本篇「點校」註8)中見到。據本篇墓誌記載,王仚之死於東晉廢帝太和二年(367),時年39歲,可推知他應生於東晉成帝咸和四年(329)。按王彬死於成帝咸康二年(336)
(《資治通鑑》,卷95,〈晉紀十七〉),時年59歲(《晉書.王彬傳》),而此時王仚之年方8歲。
漢魏南北朝墓誌釋註(七):王仚之墓誌
(二)〈王仚之墓誌〉未提及其父王彬
〈王仚之墓誌〉只提到所生母夏氏,卻未提到父親王彬,令人感到有點奇怪。在王彬的兒子王興之、女兒王丹虎、孫子王閩之和王建之或繼室夫人夏金虎的墓誌中,都特別提及王彬及其長串的官銜,在王仚之的墓誌中卻未見父親之名,不知原因何在?有待進一步研究。
(三)王仚之的家族成員
在前揭羅新、葉煒、張學鋒、川合安等學者的論著中,已利用在象山王氏家族墓群出土的數方墓誌與傳世文獻參校,對王仚之所屬的琅邪王氏王彬一支的家族成員關係有所考訂,可加參看。王仚之乃是王彬的兒子,上有一姊王丹虎,且除了有兩位見諸史傳的異母兄王彭之、王彪之以外,尚有一位同樣未見諸傳世文獻的的異母兄王興之,其下則另有兩位同母(夏金虎)所生的妹妹王翁愛、王隆愛。在
象山王氏墓群出土的墓誌中,另對王仚之家族上下四代成員及其婚配關係頗有記載,此不詳列。
誌中記載王仚之的妻子為曹氏,而從前引〈夏金虎墓誌〉可知王仚之妻為曹季姜,乃彭城曹蔓的女兒。依據張學鋒的研究,曹季姜的姑母嫁給王仚之的從伯王導,可知琅邪王氏與彭城曹氏兩代通婚。此外,王仚之的女兒王媚榮嫁給廬江何祖慶,再參考象山王氏墓群出土的〈王康之妻何法登墓誌〉,則可知琅邪王氏亦與廬江何氏有著不只一代的通婚關係。(參看張學鋒,〈南京象山東晉王氏家族墓誌研究〉,頁325、330)(四)關於王仚之的官職
本篇墓誌中提到王仚之的官銜為丹楊令(六至八品)和騎都尉(六品),而〈夏金虎墓誌〉中記載「夫人男仚之,衛軍參軍」,只提到王仚之擔任衛將軍參軍(七品),未記載丹楊令和騎都尉。夏金虎死於東晉孝武帝太元十七年(392),比王仚之晚了25年,在她的墓誌中,何以未記錄王仚之曾任的最高官位,原因不詳。
魏晉南北朝時期,琅邪王氏的起家官多為六、七、八品官,其中以六品或七品最為常見(參看毛漢光,〈中古大士族之個案研究──瑯琊王氏〉,收入氏著,《中國中古社會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公司,1997],頁374-375)。〈夏金虎墓誌〉中提到的「衛軍參軍」,即「衛將軍參軍」的省稱,就是當時王氏子弟常見的起家官之一。
(五)關於「初月」
〈王仚之墓誌〉將一般常稱的「正月」記作「初月」,張學鋒引述前人觀點,指出之所以改「正」為「初」,是為了避王仚之的祖父王正的名諱;張氏從而推測〈王仚之墓誌〉的撰者可能是「出自自家兄弟子侄之手,或是出自熟諳王氏家諱的人之手」,其說值得參考。(參看張學鋒,〈南京象山東晉王氏家族墓誌研究〉,頁326)
(六)關於「白石」
〈王仚之墓誌〉謂「葬于丹楊建康之白石」,其墓誌出土地點為現在的南京象山,可知「白石」在今天的象山。東晉南朝時建
史料介紹
康地區的「白石」、「白石壘」等地名,在史籍中頻繁出現,它們究竟何所指?「白石」與「白石壘」指的是不是同一個地方?關於這個問題,劉宗意的意見值得參考。
劉宗意認為,東晉的「白石」,南朝以後稱「白下」。王氏墓誌所云的白石並非山名,而是地名,意指葬於白石區域內,而非指葬於白石山上。白石或白下也不是行政區劃,而是一個沒有明確邊界的區
域,今日所稱的象山位於其中,是「白石」的一部分。白石的中心地帶在白石山下的江邊,而在這塊區域中堪稱軍事要衝者,只有一座現今稱為獅子山的山雄立於此,這才是東晉南朝時白石壘、白石山之所在。(參見劉宗意,〈東晉王氏墓誌之「白石」考〉,刊載於《江蘇地方志》2002年第2期[南京])
針對這個問題,另可參看林楓珏〈漢魏南北朝墓誌釋註(三):溫式之墓誌〉中關於作為葬地之白石的討論。(《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第5期[2009年11月,臺北],頁57-58。)
五、參考書目
1. 南京市博物館,〈南京象山8號、9號、
10號墓發掘簡報〉,《文物》2000年第7
期,北京。
2. 羅新、葉煒,《新出魏晉南北朝墓誌疏
證》。北京:中華書局,2005。
3. 毛遠明,《漢魏六朝碑刻校注》第三冊。
北京:線裝書局,2008。
4. 南京市博物館,〈南京象山5號、6號、
7號墓清理簡報〉,《文物》1972年第11
期,北京。
5. 趙超,《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
6. 中村圭爾,〈江南新出六朝墓の墓誌〉,
收入氏著《六朝江南地域史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06。
7. 毛漢光,〈中古大士族之個案研究──瑯
琊王氏〉,收入氏著,《中國中古社會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公司,1997。
8. 胡舜慶、姜林海,〈南京出土東晉王氏四
方墓誌書法評析〉,《書法叢刊》2000年第4期,北京。
9. 張學鋒,〈南京象山東晉王氏家族墓誌研
究〉,收入牟發松主編,《社會與國家關係視野下的漢唐歷史變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10. 川合安,〈東晋琅邪王氏墓誌につい
て〉,《東北大學東洋史論集》第11輯,2007,仙台。
11. 劉宗意,〈東晉王氏墓誌之「白石」考〉,
《江蘇地方志》2002年第2期,南京。
12. 林楓珏,〈漢魏南北朝墓誌釋註(三):
溫式之墓誌〉,《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第5期,2009年11月,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