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州少年龙城将碣石镇山莽平川古今地名入诗篇

更新时间:2023-05-28 13:58:47 阅读: 评论:0

营州少年龙城将碣⽯镇⼭莽平川古今地名⼊诗篇
诗词是中华⽂化的浓缩,诗中的每⼀⼨⼭河,都饱含⽂⼈墨客的诗情画意和浓烈情感。古诗中的那些地名,不仅是⼀个地域特有的⽂化符号,也承载着这⼀地域独特的历史记忆。
龙城、营州、襄平、⼴宁……这些古地名是现在的哪⾥?辽城、医⽆闾、碣⽯、辽东第⼀⼭……古诗中的这些地点还能找寻到它们的踪迹吗?
这些出于⽂⼈之⼿、隐藏于古诗之中的辽宁地名,不仅积淀了深厚的⾃然、⼈⽂风情,也反映了或绝美或悲壮或慷慨激昂的历史。
这些富有诗情画意的描摹中,有没有你家乡的地名、家乡的⼭⽔、家乡的故事?
沈阳
⼗年曾此驻龙镳夹路飞尘宿⾬消
盛京(今沈阳),是后⾦政权在1625年⾄1644年的都城,清朝(1644年-1912年)的陪都,清代两京之⼀。众多⽂⼈墨客在这⾥留下了吟咏抒怀的诗篇。100多年前,沈阳历史上重要的⽂化名⼈缪润绂在他的著作《陪京杂述》⾥记载并命名了“盛京⼋景”。
在⾦毓黻主编的《辽海丛书》中,记载了清初著名的⽕器专家戴梓曾为盛京⼋景之⼀的浑河写下的⼀⾸《浑河晚
渡》:“暮⼭衔落⽇,野⾊动⾼秋。鸟下空林外,⼈来古渡头。微风飘短发,纤⽉傍轻⾈。⼗⾥城南望,钟声咽戍楼。”这⾸诗透过对⾃然景⾊和⼈⽂活动的描写,勾勒出浑河曾经的美丽景观。它似⼀幅清新淡雅的⽔墨画,将黄昏中浑河渡⼝的风貌展现在世⼈⾯前。
清代盛京名⼠缪公恩所写的《浑河》:“浊流直拟下昆仑,襟带陪都众⽔尊。卷地东来⼭作障,排空西去海为门。声摧雪浪惊雷起,势压风湍阵马奔。多少黄沙埋⽩⾻,谁凭杯酒吊英魂。”《归⾃辉⼭途间漫成》:“草垂⼭径柳垂堤,朝霭凝烟望眼迷。树树杏花红⾬乱,村村麦陇绿云低。溪深野涨浮桥⾯,岸夹新泥没马蹄。回⾸琳宫何处是,⾏⼈已隔万⼭西。”歌颂了沈阳的壮丽河⼭、宜⼈风光,表现出诗⼈的⾼雅情怀。
隋炀帝杨⼴曾作《纪辽东⼆⾸》,“其⼀”有这样的诗句:“辽东海北翦长鲸,风云万⾥清。”“前歌后舞振军威,饮⾄解戎⾐。”这是杨⼴在⼤业⼋年(612年)派遣⼤军出征时所作,当时隋朝的⼤军经过了今天沈阳所在的“侯城道”兵临“⾦⼭城”。
清代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多位帝王,通过诗⽂描写了东巡盛京(今沈阳)时的所见所闻所感。1682年春季,康熙第⼆次东巡时⼜路过永安桥(位于今天的于洪区马三家街道永安村),他看到眼前
的桥美,远处的景好,⼼情⼤悦,诗兴⼤发,作了⼀⾸《过永安桥⼝占》:“夹路飞尘宿⾬消,⼗年曾此驻龙镳。春风城阙知⾮远,⼏处轻寒变柳条。”
抚顺
⽴马萧萧古寺空乱⼭残照戍城东
抚顺地区作为清王朝的肇始之地,备受清代⽂⼈墨客的关注,不论是对风景名胜的见景⽣情,还是历代东巡皇帝的抚今追昔,都留下了有关抚顺的诗词作品。
清代著名诗⼈吴兆骞途经抚顺时在城前眺望,空寂悲鸣的景象引发了他的感慨万千,写下《抚顺寺前晚眺》:“乱⼭残照戍城东,⽴马萧萧古寺空。接塞烟岚天半⾬,背⼈雕鹗晚来风。辽⾦宫阙寒芜⾥,刘杜旌旗野哭中。俯仰不堪今昔恨,欲将空法问⽀公。”
此外,盛京将军升寅在⾼尔⼭上写下著名诗篇《登抚顺北⼭题壁》:“北门对⼭南门渡,⼭头渡⼝渔樵路。登⼭遇上古浮图,碧蹬朱岩迷烟树。”当时抚顺城北门⾯⼭南门临河,古塔上下时有渔⼈樵夫出没,满⼭苍翠,烟树迷离,隐约可见布满青苔的⽯阶和褐⾊的⼭岩,勾勒了⼀幅古意盎然的⼭⽔画卷。
锦州
风动沦漪⽔⾯游锦州城压锦川流
风动沦漪⽔⾯游锦州城压锦川流
古代吟咏锦州风光的古诗词众多,有明代的⼤学⼠、清代的皇帝以及官员。
明末的军事战略家、⼤学⼠孙承宗曾为明熹宗朱由校的⽼师。明天启⼆年(1622年)任兵部尚书,坐镇辽东4年,多次到锦州督师。他著有《⾼阳集》,歌颂了祖国的⼤好河⼭,其中,有吟咏锦州风光的《锦州⼗⼆咏》,被收⼊康熙⼆⼗⼀年(1682年)《锦县志》,也被⾦毓黻收录到《奉天通志》中。他描写锦州城北的观⾳洞,洞的东⾯有⽯塘,塘⽔冬夏不⼲涸,松雪到了夏天也不消散。(《观⾳洞》:“泠泠⼭⽯⽔,皛皛松下雪。中有弄丸⼈,坐挺松⽯节。”)城西南的笔架⼭,⾼低错落的三座⼭组成笔架形。⼭下波澜壮阔的⼤海,被⼈称作笔峰插海。(《笔架⼭》:“元菟供我毫,黄龙蘸作砚。铭成⼀阁笔,三⼭架海甸。”)
清代宁远知州冯昌奕曾作《锦⽔回纹》⼀诗:“锦州城压锦川流,风动沦漪⽔⾯游。⽇漾沙痕清远郭,云⽣⽯⼦灿芳洲。遥连⼭⾊烟岚阔,倒看河光塔影浮。浩淼⽆⼈歌⽩露,⼣阳空⾃照溪头。”这⾥所说的锦⽔也就是⼩凌河,诗中描述了⼩凌河围绕古城,波纹如锦的美景。
辽阳
澄辉照辽碣⽞莬⽉初明
在辽阳博物馆内,展厅的⼀⾯墙上挂着“唐太宗辽城望⽉”的巨幅画作,旁边配有李世民创作的五⾔诗《辽城望⽉》:“⽞莬⽉初明,澄辉照辽碣。映云光暂隐,隔树花如缀。魄满桂枝圆,轮亏镜影缺。临城却影散,带晕重围结。驻跸俯九都,停观妖氛灭。”
唐太宗与辽阳有什么渊源?诗中所说的辽城指的⼜是哪⾥?
这⾸《辽城望⽉》中的辽城,是指辽东城,在今辽阳市区辽阳⽼城东北隅。
远在隋朝时期,隋炀帝为恢复对辽东地区的统治曾三次御驾东征,兵临辽东城下,均未攻破城池。直⾄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率⼤军征讨,始克辽东城。得胜之余,李世民在辽东城头作诗庆贺,《辽城望⽉》由此⽽作。李世民借望⽉描写辽东城⽉夜美景,表达了攻占辽东城后的兴奋⼼情,抒发了他意欲收复辽东的博⼤胸怀。
辽阳是东北地区建置最早的城市,被誉为“东北第⼀城”,2300多年来,这⾥先后易名为襄平、辽东、辽州、东平、铁凤、南京、东京、辽阳。
铁岭
古郡号银州当门横铁岭
古代多位诗⼈以《铁岭》为题抒发情怀,清代沈阳名⼠缪公恩曾作《铁岭东⼭道中》:“⼭⾕绕奇胜,清幽慰旅⾏。云从车下起,⽥向树头耕。⽯栈低天影,烟林出⽔声。⼘居知未遂,吟望有馀情。”
清代诗⼈沈承瑞与缪公恩都是“继关内⽂化流⼈于清初撒播诗歌种⼦后,⽽涵养孕育的关东诗群”的主要代表⼈物,他也曾以《铁岭》为题作诗:“当门横铁岭,古郡号银州。市⼩⼈烟杂,天荒草⽊秋。废城丁字泊,残壁李家楼。祇有柴河⽔,年年绕县流。”
清朝康熙皇帝东巡谒祖,两次途经铁岭,作诗《铁岭》抒发豪情:“⾬馀塞草⾃绿,⽇出⼭花更红。辙迹神州近远,骥鸣⼴陌西东。”这⾸诗不仅描述了当时龙⼭的美景,也表达了这位帝王统⼀中国的雄⼼壮志。
朝阳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
唐代著名边塞诗⼈⾼适曾作《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胡⼉⼗岁能骑马。”⽣动地刻画了当时东北边塞营州少数民族青少年的形象,表现了他们的⽣活风貌和豪放的性格。“营州”就在今天的朝阳市。
营州的前⾝为隋朝的柳城郡,公元618年改为营州总管府,后改为都督府,辖区包括今辽西⼀带。唐朝
时期的营州主要
营州的前⾝为隋朝的柳城郡,公元618年改为营州总管府,后改为都督府,辖区包括今辽西⼀带。唐朝时期的营州主要由朝廷委派的都督管理,是唐朝控制东北地区的前沿重镇。唐代营州,曾⾛出多位重要历史⼈物,包括发起安史之乱的安禄⼭、平定安史之乱的李光弼等。
另⼀位唐代著名诗⼈王昌龄写有千古名篇《出塞》:“秦时明⽉汉时关,万⾥长征⼈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经考古学家断定,诗中的“龙城”即朝阳市。
龙城县是⼗六国⾄隋朝时期古县名。东晋咸康七年(公元341年)燕王慕容皝于柳城以北修筑龙城,设置龙城县,第⼆年迁都到这⾥。龙城县的旧址就在今天朝阳市的⽼城区,位于辽西⼤凌河⾕。2003年,朝阳市⽼城区发现了三燕龙城遗址,考古发掘表明,该城址从⼗六国时期⼀直沿⽤,其中就叠压着⼗六国⾄隋朝时期的龙城县故城。
⾦州
地⼩孤城占⼭多⼤海围
复州、⾦州、旅顺等⼤连地区的这些古地名也出现在古诗⽂中。
清代⽥园诗⼈、书法家魏燮均以诗歌形式对清朝咸丰年间⾦州地区风⼟⼈情和劳动⼈民⽣活进⾏了⼤量描述。《⾦州野望》记录了当时⾦州的秋天景⾊:“清秋天⽓迥,出郭见晴晖,地⼩孤城占,⼭多⼤海围,远帆衔⽇没,⾼鸟负云飞。”
⾦代诗⼈王寂在1189年出任提点辽东路刑狱,于1191年到过复州⼀带,作诗《复州道中》:“昨宵⽉晕⼿如遮,间⽇黄云翻炮车。初闻蟋蟀动⾼树,渐觉飞砂卷平路。沧溟浪滚三⼭摇,恐是海若诛鲸鳌。昏昏⽇转更作恶,⼿马侧⾏吹欲倒。津吏告侬⽆渡河,枯河连海掀惊波。”
清朝京城⼯部主事乔有年出⽣于营城⼦双台沟(今⼤连市⽢井⼦区营城⼦街道双台沟村),后迁居旅顺⼤潮⼝(今旅顺⼝区三涧堡街道⽯灰窑村)。他擅长诗词,曾作有⼀⾸《旅顺怀古》:“矗⽴⾦⼭海⽓横,唐家曾此驻雄兵。铭功千载鸿胪井,酣战三军牧底城。地接辽⾦留胜迹,波连齐鲁渡王京。⽽今⽇暮散风⾬,犹似当年击柝声。”
千⼭
南海⼋千路辽东第⼀⼭
“南海⼋千路,辽东第⼀⼭。”这⾥的“第⼀⼭”说的是哪座⼭?这个诗句出⾃哪⾥?
相信到过千⼭的⼈对这10个字⼀定很眼熟,对,这就是千⼭正门上的那两列烫⾦⼤字楹联的内容,出⾃明
嘉靖年间南京兵部尚书张鏊所写的《祖越寺》⼀诗,诗中不仅描写了千⼭美好的景观,⽽且对千⼭作出了评价:“孤亭不忍别,更上翠微间。南海⼋千路,辽东第⼀⼭。”
关于千⼭最早的传说,可以追溯到东晋时陶渊明在《搜神后记》中的《丁令威》⼀诗,说的是爱民清官辽阳知州丁令威为赈济灾民开仓放粮⽽触犯朝廷法律将被处死,临⾏刑时却被仙鹤救⾛飞到千⼭的神话传说。祖越寺前⾯的来鹤亭就是为纪念丁令威⽽命名。
辽⾦时代千⼭也是⼈们的游览胜地,⾦代⽂学家王寂游千⼭时曾留下《⼊千⼭》诗⼀⾸:“我来连⽇苦风霾,不见千峰剑戟排。要识⽟⼭真⾯⽬,雪晴明⽉射苍崖。”从诗的内容可看出王寂游千⼭是在冬⽇,还并⾮⼀两天。
明清两代,更有近百位⾼官⽂⼈游览过千⼭并留有诗作。
北镇
东北⽈幽州其⼭镇⽈医⽆闾
“东北⽈幽州,其⼭镇⽈医⽆闾。”这句话出⾃《周礼·夏官·职⽅⽒》。
“海旭凝螺黛,罡风削⽟蓉。灵奇经览乍,圣迹蹑寻重。”这两句诗出⾃清朝皇帝康熙所作《过⼴宁望医巫闾⼭》⼀诗。诗中的“医巫闾”就是辽宁名⼭闾⼭吗?“⼴宁”指的⼜是哪⾥?
诗中的“医巫闾”就是辽宁名⼭闾⼭吗?“⼴宁”指的⼜是哪⾥?
西周时期就有了医巫闾这⼀地理概念的记载。医巫闾⼭古称微闾、医⽆闾、⽆虑⼭,简称闾⼭。相传舜时把全国分为⼗⼆州,每州各封⼀座⼭作为⼀州的镇⼭,闾⼭被封为北⽅幽州的镇⼭。周时封闾⼭为五岳五镇之⼀。
据《全辽志》记载:“长以医巫闾为灵秀之最。” ⼭上名胜古迹众多。医巫闾⼭与千⼭、长⽩⼭齐誉为东北三⼤名⼭。历史上众多⽂⼈墨客留下了⼤量有关医巫闾⼭的⽂学作品,明代进⼠贺钦著有《医闾先⽣集》,并创作七⾔律诗《登闾⼭》,清代“关东才⼦”王尔烈曾留下《过医巫闾⼭诗》……
医巫闾⼭位于北镇市,这⾥的“镇”不是城镇的镇,⽽是“镇⼭”之意。辽代,北镇地⽅为东京道所辖,境内设置乾、显⼆州。⾦代,升显州为⼴宁府。1913年,因⼴宁与⼴东省⼴宁县重名,⽽域内有古代五⼤镇⼭之⼀的“北镇之⼭”医巫闾⼭,故改名为北镇县。2006年,升级为北镇市。
⽬前北镇市下辖仍有以“⼴宁”命名的地名,如⼴宁街道、⼴宁站村。
凌源
孤城千室闭重闉苍莽平川绝四邻
宋元祐四年(1089年)⼋⽉,唐宋⼋⼤家之⼀的翰林学⼠苏辙和刑部侍郎赵君锡等⼈代表北宋朝廷出使辽国。苏辙这次出使契丹,游历了今天辽宁境内的凌源(当时称榆州)、建平(当时称惠州),途中所作的《奉使契丹⼆⼗⼋⾸》之⼗三《神⽔馆寄⼦瞻兄四绝》,就是在榆州神⽔馆所写。据考证,神⽔馆就是今天朝阳凌源的热⽔汤。
《奉使契丹⼆⼗⼋⾸》还有⼀⾸写朝阳建平的,这就是第⼗⼆⾸《惠州》。诗中这样描写朝阳建平⼀带的景象:“孤城千室闭重闉,苍莽平川绝四邻。汉使尘来空极⽬,沙场雪重欲⽆春。羞归应有李都尉,念旧可怜徐舍⼈。会逐单于渭桥下,欢呼齐拜属车尘。”从中可以看出,当时辽西的沙漠化程度已经⽐较严重了。
绥中
东临碣⽯以观沧海
“东临碣⽯,以观沧海。”魏武帝曹操《观沧海》⾥的诗句⼏乎⼈⼈都能背诵出⼀两句,⽓势雄浑、朗朗上⼝。当年,曹操登上碣⽯⼭顶,居⾼临海,视野寥廓,⼤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那么诗中所说的碣⽯在哪?
据考证,曹操作诗的地点“碣⽯”,就在辽宁省绥中县。如今碣⽯仍矗⽴在绥中县万家镇⽌锚湾的海滨,
由三块⾼出海⾯20⽶左右的巨⼤礁⽯组成。绥中⽌锚湾海滨是辽宁⼈盛夏消暑度假的⾸选⽬的地之⼀,站在沙滩向⼤海深处望去,海中的这⼏块巨⽯是游⼈拍照的必选背景。
史料记载,在古代,共有7位帝王曾造访碣⽯。最早登碣⽯的皇帝是秦始皇。1982年,⼀座⼤型秦汉宫殿遗址群在绥中县万家镇被发现。据考证,这是秦始皇东巡碣⽯的⾏宫——碣⽯宫遗址。之后汉武帝于公元110年到达碣⽯。魏武帝曹操在公元207年征伐乌桓的回军途中登临碣⽯观海,写下了这⾸《观沧海》。⼜过了400多年,到了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亲率精兵出征辽东时,来回都曾仿效秦皇、汉武,找个⽬标当作碣⽯,“临观沧海”,并留诗句。
碣⽯地处的绥中县古称杏林堡,1428年改为⼴宁前屯卫,清初称中后所,1902年改称绥中。“绥”是安定平静之
意,“中”是截取中后所⾸字,合起来为永久安定的中后所。

本文发布于:2023-05-28 13:58: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253527582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营州少年龙城将碣石镇山莽平川古今地名入诗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营州少年龙城将碣石镇山莽平川古今地名入诗篇.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辽东   龙城   营州   医巫   抚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