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县历史人物王仁裕年谱稿

更新时间:2023-05-28 13:50:42 阅读: 评论:0

礼县历史⼈物王仁裕年谱稿
按语:3⽉27⽇下午,县政协邀请陇南师专⽂学与传媒学院教授、科研外事处处长蒲向明举办了2019年第⼆期“礼县政协讲堂”。现将蒲向明教授“礼县历史⼈物王仁裕”讲座《王仁裕年谱稿》予以全⽂转发,供⼴⼤政协委员和我县历史⽂化研究者交流学习。
王仁裕年谱稿
蒲向明
[摘要]有“诗窖⼦”之时誉的陇蜀名儒王仁裕,历经晚唐、五代,不仅以诗名世,⽽且为唐五代笔记⼩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代表作《开元天宝轶事》、《⽟堂闲话》、《王⽒见闻录》等有很⾼的⽂学价值、史学价值和地⽅风物价值。然⽽,后世⼩说史在论及五代⼩说时,仅略作提及,甚⾄有些述作病其⼩说思想内容不若传奇旨远,颇有贬低,⾄今对其研究有很⼤盲区。本⽂着眼王仁裕⼀⽣⾏实, ⾸次编定其⽣平纪年,以引为学者们注意。
[关键词]王仁裕;年谱;《新、旧五代史》;《王仁裕神道碑》;《太平⼴记》
王仁裕(880—956),字德辇,史籍多作天⽔⼈,确指应为唐秦州长道县汉阳⾥(今⽢肃礼县⽯桥镇)⼈。初为秦州节度判官,后⼊蜀,为中书舍⼈、翰林学⼠。前蜀亡⼊唐,随王思同为兴元从事、西京留守
判官。废帝时,以都官郎中充翰林学⼠。晋⾼祖时,历司封、左司郎中、谏议⼤夫。后汉⾼祖时,复为翰林学⼠承旨,累迁户部尚书,罢为兵部尚书、太⼦少保。显德三年卒,赠太⼦少师。仁裕喜为诗,所作诗达万余⾸,编为《西江集》,今不传。《全唐诗》卷736存诗1卷14⾸、《⼤散关》句1,《全唐诗补编·续拾》卷42补2⾸,余诗散见于⼩说别集、宋⼈类书。今所见诗作虽格致清雅,但乏旷远通达之⽓,主旨多显琐屑卑弱。然洞察其轶事⼩说,遗存颇丰。代表作《开元天宝轶事》、《⽟堂闲话》、《王⽒见闻录》等,⽂字简洁,题材⼴泛,有很⾼的⽂学价值和史学价值,受到⼩说、史学和陇蜀风俗学研究⼈⼠的重视与称赞。
王仁裕为今陇南地域最有成就的古代作家,但其⼀⽣⾏实, 未见系统整理研究。现据史料⾸次编定其⽣平纪年,以为引⽟之砖。
880年(唐僖宗⼴明元年)王仁裕出⽣,籍在秦州长道县汉阳⾥(今⽢肃礼县⽯桥镇站龙村,原属天⽔市辖区,1985年划归今陇南市)。《旧五代史》卷128、《新五代史》卷57、《⼗国春秋》卷44有传。《全宋⽂》卷46李昉《王仁裕神道碑》云:“公讳仁裕,字德辇,其先太原⼈,后世徙家秦陇,今为天⽔⼈也。”今礼县博物馆存有“王仁裕神道碑”、“王仁裕墓志铭”等⽂物。
881年(唐僖宗中和元年)— 904年(唐哀帝天祐元年)王仁裕1岁⾄25岁,因所居之地战乱频繁、年少失亲等原因,耽于玩乐,不知诗书。《旧五代史》卷128:“少孤,不从师训;年⼆⼗五,⽅有意就学。
”《新五代史》卷57:“少不知书,以狗马弹射为乐,年⼆⼗五始就学。”《全宋⽂》卷46李昉《王仁裕神道碑》云:“当童稚之年,失怙恃之爱。兄嫂所鞠,⾄于成⼈。唐季乱离,关右斯甚,俎⾖之事,蔑⽆闻焉。既乏师友之规,但以畋游为事。⼆⼗有五,略未知书。”
905年(唐哀帝天祐⼆年)王仁裕26岁,处于初学阶段,有“西江浣肠”之说,学识遂⼤进。《旧五代史》卷128:“⼀⼣梦剖其肠胃,引西江⽔以浣之,⼜睹⽔中砂⽯,皆有篆⽂,因取⽽吞之。及寤,⼼意豁然,⾃是资性绝⾼。”《王仁裕神道碑》:“因梦开腹浣肠,复睹西江碎⽯,皆有⽂字,梦中取⽽吞之。及觉,⼼识开悟,因慷慨⾃厉,请受经于季⽗。”
906年(唐哀帝天祐三年)王仁裕27岁,学业⼤进,享誉秦陇。《新五代史》卷57:“为⼈俊秀,以⽂辞知名秦、陇间。”《全宋⽂》卷46《王仁裕神道碑》:“诗书⼀览,如有宿习,凡诸义理,洞究⽞微。下笔成章,不加点窜。岁余著赋⼆⼗余⾸,甚得体物之妙。由是乡⾥远近,悉推重之。”
907年(后梁太祖开平元年)王仁裕28岁,居秦州,任秦州节度判官职。仍然以⽂辞名秦陇。
908年(后梁太祖开平⼆年,前蜀⾼祖武成元年)王仁裕29岁,记熊皦隐居庐⼭事。《太平⼴记》卷357引《⽟堂闲话》:“补阙熊皦云,庐⼭有上霄峰者,去平地七百仞,上有古迹,云是夏禹治⽔之时,泊船之所,凿⽯为窍,以系缆焉。磨崖为碑,皆科⽃⽂字,隐隐可见。则知⼤禹之功,与天地不朽矣。”此可证皦确曾居庐⼭师事陈沆。
909年(后梁太祖开平三年,前蜀⾼祖武成⼆年)— 911年(后梁太祖乾化元年,前蜀⾼祖永平元年)王仁裕30岁⾄32岁。仍为秦州节度判宫。本年有《⽟堂闲话》⽂《麦积⼭》,为今天⽔麦积⼭⽯窟较早较完整的资料,学术价值很⾼;并有诗题于秦州麦积⼭天堂⽯壁。《太平⼴记》卷397引《⽟堂闲话》:“麦积⼭者,……⾃此室之上,更有—龛,谓之天堂。空中倚⼀独梯,攀缘⽽上。⾄此,则万中⽆⼀⼈敢登者。……王仁裕时独能登之。乃题诗于天堂西壁上⽈:‘蹑尽悬空万仞梯,等闲⾝共⽩云齐。檐前下视群⼭⼩,堂上平分落⽇低。绝顶路危⼈少列,古岩松健鹤频栖。天边为要留名姓,拂⽯殷勤⼿⽩题。’时前唐末⾟未年,登此留题。”⾟未年为梁乾化元年,秦州时为风翔李茂贞所有,故仍称唐。李昉《王仁裕神道碑》:“秦帅陇西公继崇闻之,以书币之礼,辟为从事。”《新五代史》卷57本传:“秦帅辟为秦州节度判宫,秦州⼊于蜀,仁裕因事蜀为中书舍⼈、翰林学⼠。”按:秦州于贞明元年(915)⼊蜀,据其读书和早期创作情况推算,仁裕为秦州判官,约始于本年前后。
912年(后梁太祖乾化⼆年,前蜀⾼祖永平⼆年)— 915年(后梁末帝贞明元年,前蜀⾼祖永平五年)王仁裕33岁⾄36岁,为凤翔秦州节度判官。⼗⼀⽉,秦州⼊于蜀,仁裕历佐蜀藩镇。
916年(后梁末帝贞明⼆年,前蜀⾼祖通正元年)— 920年(后梁末帝贞明六年,前蜀后主乾德⼆年)王仁裕37岁⾄41岁。李昉《王仁裕神道碑》:“寻属王⽒僭窃,奄有两川,陇右封疆.遂成睽隔。公因兹⼈蜀,连佐⼤藩。”《新五代史》卷57本传:“秦州⼊于蜀,仁裕因事蜀为中书舍⼈、翰林学⼠。”据《碑》,仁裕并未即⾄蜀都任职,⽽是历佐蜀藩镇,《新五代史》所载未确。
921年(后梁末帝龙德元年,前蜀后主乾德三年)王仁裕42岁,仕蜀为兴元节度判官,有诗题⽃⼭观。《太平⼴记》卷397引《⽟堂闲话》:“兴元有⽃⼭观,……仁裕⾟巳岁,于斯为节度判官,尝以⽚板题诗于观⽈:‘霞⾐欲举醉陶陶,不觉全家住绎霄。拔宅只知鸡⽝在,上天谁信路歧遥。三清辽廓抛尘梦,⼋景云烟事早朝。为有故林苍柏健,露华凉叶锁⾦飚。’”
922年(后梁末帝龙德⼆年,前蜀后主乾德四年)王仁裕43岁。⼆⽉,试制科,蒲禹卿对策切直,擢为右补阙。四⽉,蜀主王衍夺军使王承纲⼥,⼥⾃杀。事见《蜀梼杌》卷上。
923年(后唐庄宗同光元年,前蜀后主乾德五年)— 924年(后唐庄宗同光⼆年,前蜀后主乾德六年)王仁裕44岁⾄45岁,罢兴元节度判官,⼊蜀都,授礼部郎中。李昉《王仁裕神道碑》:“历伪尚书礼部郎中。”《太平⼴记》卷397引《⽟堂闲话》:“仁裕癸未年⼊蜀。”卷407引《⽟堂闲话》复云:“剑门之左峭岩问,有⼤树,⽣于⽯缝之中,⼤可数围,枝⼲纯⽩,皆传⽈⽩檀树。……王仁裕癸未岁⼊蜀,⾄其岩下,注⽬观之。”癸未岁即本年。同书卷446引《王⽒见闻》:“王仁裕尝从事汉中,家于公署。巴⼭有采捕者,献猿⼉焉。怜其⼩⽽慧黠,使⼊养之,名⽈野宾。……”则仁裕⾄本年始罢兴元节度判官职,⼊蜀都任礼部郎中。
925年(后唐庄宗同光三年,前蜀后主咸康元年)王仁裕46岁,为蜀中书舍⼈、翰林学⼠。⼗⽉,侍从蜀主王衍北幸秦州,⼀路赋咏唱和。⼗⼀⽉,蜀亡,仁裕随衍降唐。李昉《王仁裕神道碑》:“历伪尚书
礼部郎⼱、中书舍⼈、翰林学⼠。……蜀后主衍好⽂⼯诗,偏所亲狎,宴游和答,殆⽆虚⽇。后主昏湎⽇甚,政教⼤隳,公屡陈谠⾔,颇尽忠节。既割席以难救,竟舁棺⽽纳降。”《太平⼴记》卷241引《王⽒见闻录·王承休》详记有王仁裕随主⾏秦州事,蜀主王衍骄傲⾃满,军事上的浅薄⽆能。唐军⼊蜀,王宗弼背蜀降唐,及衍(⼆⼗七岁)出降事,详见《通鉴》卷274。
926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王仁裕47岁,随王衍赴洛。六⽉,仁裕与百官⾄洛阳,授秦州节度判官。⾄秦州,撰《⼊洛记》1卷,纪⼊洛途中事并其所著诗赋。李昉《王仁裕神道碑》:“蜀亡,⼊朝授雄武军节度判官。桑梓故⾥,樽俎上列,归与之乐,适我愿兮。”《郡斋读书志》卷2录《⼊洛记》—卷,云:“右蜀王仁裕随王衍降⼊洛阳,记往返途中事并其所著诗赋。”
927年(后唐明宗天成⼆年)— 929年(后唐明宗天成四年)王仁裕48岁⾄50岁,任后唐秦州节度判官。
930年(后唐明宗长兴元年)王仁裕51岁,罢秦州节度判官职,居汉阳别墅,著《归⼭集》五百⾸。李昉《王仁裕神道碑》云:“职罢,归汉阳别墅,有终焉之志,著《归⼭集》五百⾸以见其志。”《旧五代史》卷65《王思同传》:“长兴元年,⼊朝,见于中兴殿。明宗问秦州边事,……授右武卫将军。⼋⽉,授西南⾯⾏营马步都虞候。”王思同于本年罢秦州节度⼊朝,仁裕罢节度判官,亦当在是时。《旧五代史》卷65《王思同传》:“王思同,幽州⼈也。…… 性疏俊,粗有⽂,性喜为诗什,与⼈唱和,⽩称
蓟门战客。……明宗在军时,素知之,即位后,⽤为同州节度使,未⼏,移镇陇右。恩同好⽂⼠,⽆贤不肖,必馆接贿遗,岁费数⼗万。在秦州累年,边民怀惠,华戎宁息。长兴元年。⼊朝,……授右武卫将军。”则是时秦州节度使为王思同。按:《归⼭集》,今不存,史籍亦未有著录。
931年(后唐明宗长兴⼆年)王仁裕52岁,仍居汉阳别墅。三⽉,为兴元节度使王思同辟为从事,有诗。李昉《王仁裕神道碑》:“⽆何,南梁主帅王公思同以旧知之故,逼⽽起之,密奏授兴元节度判官。不获已⽽受命,⾮其志也。”《太平⼴记》卷397引《⽟堂闲话》:“兴元之南,有⼤⽵路,通于巴州。……淮阴侯庙在焉。昔汉祖不⽤韩信,信遁归西楚,萧相国迫之,及于兹⼭,故⽴庙貌。王仁裕尝佐褒梁师(疑为帅)王思同,南伐巴⼈,往返登陟,亦留题于淮阴祠。诗⽈:‘⼀握寒天古⽊深,路⼈犹说汉淮阴。孤云不掩兴亡策,两⾓曾悬去住⼼。不是冕旒轻布素,岂劳丞相远追
祠。诗⽈:‘⼀握寒天古⽊深,路⼈犹说汉淮阴。孤云不掩兴亡策,两⾓曾悬去住⼼。不是冕旒轻布素,岂劳丞相远追寻。当时若放还西楚,尺⼨中华未可侵。’”按《旧五代史》卷42《明宗纪》:长兴⼆年三⽉,“以西京留守、权知兴元军府事王思同为⼭南西道节度使,充西⾯⾏营马步军都虞候。”
932年(后唐明宗长兴三年)王仁裕53岁,仍为王思同兴元节度判官。⼋⽉,思同拜京兆尹兼西京留守,仁裕复为其判官。《新五代史》卷57本传:“思同留守西京,以为判宫。”《旧五代史》卷65《王思同传》:“(长兴)三年,……⼋⽉,复为京兆尹兼西京留守。”
933年(后唐明宗长兴四年)王仁裕54岁,仍为王思同西京留守判宫。近两年间,撰《开元天宝遗事》四卷,并有诗题杜光寺。《郡斋读书志》卷2下录《开元天宝遗事》四卷,云;“右汉王仁裕撰。……蜀亡,仁裕⾄镐京,采摭民⾔,得开元天宝遗事⼀百五⼗九条。”按:天成元年(926)蜀亡后,仁裕随王衍及蜀百官赴洛,曾在长安羁留数⽉,但其时王衍⼀族被诛,唐内部亦正混战,蜀诸降宫前途莫⼘,⼜在监禁之中,不可能有闲致作此书。⽽下年⼆⽉潞王叛,仁裕随王思同复卷⼊混战。故采摭民⾔及编撰成书,当在上年⾄本年间。《全唐诗补编·续拾》卷42录仁裕《长兴中题杜光寺》,亦当上年⾄本年间作于长安。
934年(后唐闵帝长应顺元年)王仁裕55岁,仍为王思同西京留守判官。⼆⽉,思同为西⾯⾏营马步军都部署,仁裕仍为其判官。三⽉,思同率诸军与潞王李从珂战,败死。潞王得仁裕,置于军中。仁裕随潞王⼊洛,沿路书诏,皆出其⼿。四⽉,出为魏博⽀使,改汴州观察判官。王思同事,见《通鉴》卷279。李昉《王仁裕神道碑》:“潞王素闻公名,喜见公,⽽⽂翰之职⼀以委之。公⾃陈⽈:‘府主渝盟,⾂所赞也,请就⿍镬.速死为幸。词直⾊厉,潞王壮之,载以后车,俾随⽟辂,教令诏诰,咸出于⼿。安慰京⾢,先⾏榜谕,倚马吮笔,顷刻⽽成。潞王览之,⼤称厥旨。及即帝位,⽅将升⽟堂之深严,备宣室之顾问,旋为近⾂排斥,出为魏博⽀使,改汴州观察判官。”《太平⼴记》卷204引《⽟堂闲话》:“后唐清泰之初,王仁裕从事梁苑。”按:王思同,《全唐诗补编·续拾》卷41收其诗断句⼆。
935年(后唐末帝清泰⼆年)王仁裕56岁,仍为汴州观察判官,节度使范延光师之。后以延光荐,召为
都官郎中,充翰林学⼠。夏秋后,曾出使冯翊。《太平⼴记》卷204引《⽟堂闲话》:“后唐清泰之初,王仁裕从事梁苑,时范公延光师之。”《旧五代史》卷四七:清泰⼆年⼆⽉,“以枢密使、天雄军节度使范延光为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充汴州节度使。”李昉《王仁裕神道碑》云:“改汴州观察判官,数⽉,征拜尚书都官郎中,召⼊翰林充学⼠,旌前劳也。”《册府元龟》卷550“选任”:“清泰中,范延光⾔其不可滞于宾佐,末帝亦知其才,乃召为司封员外郎、知制洁、翰林学⼠。”兹从《王仁裕神道碑》。《太平⼴记》卷314引《⽟堂闲话》:“⼄未岁,契丹据河朔,晋师拒于澶渊,天下骚然,疲于战伐。翰林学⼠王仁裕,奉使冯翊,路由于郑,过仆射陂。”是岁⼄未,五⽉,契丹寇新州(今河北涿⿅)、振武(今⼭西朔县)、应州(今⼭西应县);六⽉,⽯敬瑭⼴储军粮,潜蓄异志,见《通鉴》卷279。仁裕出使,当在夏秋后。
936年(后晋⾼祖天福元年)王仁裕57岁,仍为都官郎中、翰林学⼠。⼗⼀⽉,唐亡,晋⾼祖⽯敬瑭⼊洛阳,仁裕罢学⼠,以本官归班。《太平⼴记》卷203引《⽟堂闲话》:“丙申年春,翰林学⼠王仁裕夜直。”李昉《王仁裕神道
碑》:“晋祚初改,以本官归班。”
937年(后晋⾼祖天福⼆年)王仁裕58岁,任都官郎中。时杨凝式65岁,九⽉,授晋检校兵部尚书、太⼦宾客。和凝40岁,为晋翰林学⼠、礼部侍郎。六⽉,拜端明殿学⼠。
938年(后晋⾼祖天福三年)王仁裕59岁,仍为都官郎中。秋,奉使荆南,⼀路赋咏。⾄江陵,⾼从诲出妓弹胡琴,仁裕有诗美之。归,编《南⾏记》三卷,收出使途中赋咏及饮宴酬唱诗百余篇。《郡斋读书志》卷2下录《南⾏记》三卷,云:“右王仁裕撰。晋天福三年,仁裕被命使⾼季兴,记⾃汴⾄荆南,道途赋咏及饮宴酬唱殆百余篇。”《诗话总龟》前集卷22引《杂咏(⼀本作淡)》:“王仁裕使荆诸,从诲出⼗妓弹胡琴。仁裕有诗美之”⼜云:“《天下⼤定录》载王仁裕两篇.⼀篇已载于此,今录所遗⼀篇云:‘⽟纤挑落断冰声,散⼊秋空韵转清。三五指中匀塞雁,⼗三弦上啭春莺。谱从陶室偷将妙,曲向秦楼写得成。⽆限细腰宫⾥⼥,就中偏惬楚王情。’按:从诲在位,《杂咏》所载是。后诗云“秋空”,则出使是秋。《⼗国春秋》卷101系此事于开运元年(944),误。
939年(后晋⾼祖天福四年)王仁裕60岁,任都官郎中。冯道58岁,⼆⽉,⾃契丹使还⾄京师,有诗。仍为晋相。⼋⽉,封鲁国公,当时宠遇,群⾂⽆与为⽐。和凝四⼗⼆岁,仍为晋端明殿学⼠、户部侍郎。四⽉,改翰林学⼠承旨。⼋⽉,奉诏撰《调元历序》。
940年(后晋⾼祖天福五年)王仁裕61岁,⼰为司封郎中。七⽉,有论乐语。《五代会要》卷6《论乐》上:“晋天福五年七⽉,……宴群⾂于永福殿,奏黄钟之乐。司封郎中王仁裕⽈:‘⾳不纯肃,声不和展,其将有争者。’或问之:‘奚知其然?’对⽈:‘夫有天地⾠宿……。’”⽂繁不录。李昉《王仁裕神道碑》:“稍迁左司郎中。”
941年(后晋⾼祖天福六年)—942(后晋出帝天福七年)王仁裕62岁⾄63岁,仍为司封郎中。
943(后晋出帝天福⼋年)王仁裕64岁,为左司郎中,三⽉,迁右谏议⼤夫。《旧五代史》卷81:天福⼋年⼆⽉,“左司朗中王仁裕为右谏议⼤夫。”
944(后晋出帝开运元年)王仁裕65岁,仍为左司郎中、右谏议⼤夫。六⽉,拜给事中。《旧五代史》卷82:开运元年六⽉,“以右谏议⼤夫王仁裕为给事中”。本年孟宾于、李昉等⼗三⼈登进⼠第。礼部侍郎符蒙知贡举。
945(后晋出帝开运⼆年)— 947年(后汉⾼祖天福⼗⼆年)王仁裕66岁⾄68岁,仍为给事中,五⽉,迁左散骑常侍。《旧五代史》卷84:天运⼆年五⽉,“以给事中王仁裕为左散骑常侍”。和凝四⼗⼋岁,仍为晋相。⼋⽉,罢守右仆射。冯延巳四⼗三岁,⾃户部侍郎、翰林学⼠承旨进中书待郎。事载陆游《南唐书》卷11。两年后,汉⾼祖⼊汴,拜仁裕户部侍郎,充翰林学⼠承旨。《旧五代史》卷100:天福⼗⼆年六⽉,“以左散骑常侍王仁裕为户部侍郎,充翰林学⼠承旨”。
948年(后汉⾼祖乾祐元年)王仁裕69岁,仍为翰林学⼠承旨、户部侍郎。春,知贡举,擢王溥等登第.与诸门⽣会饮赋诗,时称得⼈。四⽉,拜户部尚书。《新五代史》卷57本传:“仁裕与和凝于五代时皆以⽂章知名,⼜尝知贡举,仁裕门⽣王溥,凝门⽣范质,皆⾄宰相,时称其得⼈。”宋葉夢得《⽯林詩話》(卷下):“五代王仁裕知贡举,王丞相溥为状元,时年⼆⼗六。溥初拜相,仁裕犹致仕⽆恙,尝以诗贺溥。溥在位,每休沐必诣仁裕,从容终⽇。今王丞相将明、霍侍郎端友榜南省奏名时,知举四⼈,
安枢密处厚、刘尚书彦修,与今邓枢密⼦常、范右丞谦叔。我亦忝点检试卷官。邓、范不惟及见其登庸,可以继仁裕,且同在政府,则仁裕所不及也。”《宋史》卷265本传:“汉乾祐举进⼠,为秘书郎。”《全宋⽂》卷46昉《王仁裕神道碑》:“昔公之滨贡闱也,中进⼠第者凡⼆⼗有三⼈.……⼩⼦固陋,亦须搜罗。”王仁裕本年知举。《通鉴》卷288:乾祐元年⼗⼀⽉,“秘书郎真定李昉诣陶榖。”《五代史补》卷4“王仁裕贼
头”条:“王尚书仁裕,乾祐初放⼀榜⼆百⼀⼗四⼈,乃⾃为诗云:‘⼆百—⼗四门⽣,春风初动⽻⽑轻。掷⾦换却天边桂,凿壁偷将榜上名。’陶榖为尚书,素好谈论,见诗佯声⽈:‘⼤奇⼤奇,不意王仁裕今⽇做贼头也。’闻者皆⼤笑。
”《全唐诗》卷736录此诗题为《⽰诸门⽣》,另录其《与诸门⽣春⽇会饮繁台赋》。《旧五代史》卷101:乾祐元年四⽉,“以翰林学⼠承旨、户部侍郎王仁裕为户部尚书”。
949年(后汉隐帝乾祐⼆年)王仁裕70岁,仍为翰林学⼠承旨、户部尚书。本年,撰《⽟堂闲话》10卷。《太平⼴记》卷203引《⽟堂闲话》:“丙中年春,翰林学⼠王仁裕夜直。……迄今⼗三年矣。”丙申年为清泰三年(936),下推⼗三年为本年。《崇⽂总⽬》卷2录王仁裕《⽟堂闲话》⼗卷,《宋史·艺⽂志》录为三卷。据上⽂,可知《⽟堂闲话》撰于本年。⽟堂,指翰林院。按《⽟堂闲话》已佚,今有《说郛》等所辑范质《⽟堂闲话》⼀卷。
950年(后汉隐帝乾祐三年)王仁裕71岁,仍为翰林学⼠承旨、户部尚书,四⽉罢职守兵部尚书。《旧五代史》卷103:乾祐三年四⽉,“翰林学⼟承旨、户部尚书王仁裕罢职,守兵部尚书。” 宋代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王公终于太⼦太保,七⼗后精⼒不衰。每天⽓和暖,必乘⼩辇,从⼆四⽼苍头,携照袋,以⽪为之,四⽅有盖,其中可容⼀⽃以来,中贮笔砚,韵略、⼑⼦、镇⽯,笺纸数⼗幅,并⼩乐器之属,备酒炙三五⼈之兴,门⽣侍⾏,出郊野,遇圆亭有⽵之处,燕⾷终⽇。赋诗,品⼩管,尽醉⽽归。”
951年(后周太祖⼴顺元年)王仁裕72岁,仍为兵部尚书,⼆⽉,改太⼦少保。《旧五代史》卷111:⼴顺元年⼆
⽉,“以兵部尚书王仁裕为太⼦少保。” 明代胡孝辕《癸签》:“公宴合乐,每酒⾏⼀终,伶⼈必唱嶉酒,然后乐作。此唐⼈送酒之调,本作碎⾳,今多作平声,⽂⼠亦惑之。”
952年(后周太祖⼴顺⼆年)王仁裕73岁,任太⼦少保。时常王溥三⼗⼀岁,仍为周左谏议⼤夫、枢密院直学⼠。三⽉,为中书舍⼈,充翰林学⼠,显诗、乐之才。宋代王举《天下⼤定录》:“仁裕荆渚,从诲开宴,出⼗妓弹胡琴,为诗美之。”
953年(后周太祖⼴顺三年)王仁裕74岁,仍任太⼦少保。王溥三⼗⼆岁,仍为周翰林学⼠、中书舍⼈。三⽉,迁户部待郎充职。⼋⽉,为端明殿学⼠。上年⾄本年间,集翰林院学⼠唱和之作,有《翰林酬唱集》⼀卷。
954年(后周世宗显德元年)王仁裕75岁,仍为太⼦少保。正⽉,王溥拜相,仁裕以诗贺之,溥亦酬和。仁裕与王溥唱和事:王溥三⼗三岁,正⽉,拜中书侍郎、平章事,有诗与王仁裕唱和。事见《通鉴》卷291、292。
955年(后周世宗显德⼆年)王仁裕76岁,仍为太⼦少保。四⽉,进回⽂《⾦镜铭》。九⽉,进⾃制诗赋写图。《册府元龟》卷97《奖善门》:“显德⼆年四⽉,太⼦公司少保王仁裕进回⽂《⾦镜铭》上之,赐帛百匹。九⽉,仁裕⼜⾃制诗赋写图上进,赐银器五⼗两,⾐著五⼗匹。”
956年(后周世宗显德三年)王仁裕77岁,仍为太⼦少保。七⽉,卒。《旧五代史》卷116:“显德三年秋七⽉庚戌,太⼦太保王仁裕卒。”李昉《王仁裕神道碑》:“周太祖即位,进太⼦少保。……以显德三年七⽉⼗九⽇寝疾,终于京师宝积坊私第,享年七⼗有七。……诏赠太⼦少师。”则当以太⼦少保为是。……平⽣所著《秦亭篇》《锦江集》《归⼭集》《东南⾏》《紫泥集》《华夷百题》等共685卷。⼜撰《周易说卦验》3卷、《转轮回纹⾦鉴铭》、《⼆⼗⼆样诗赋图》,并⾏于世。著述之多,流传之⼴,近代以来,乐天⽽已。”《宣和书谱》卷6:“仁裕翰墨虽⽆闻于时,观其《送张禹偁诗》,正书府劲,⾃成⼀家。……今御府所藏正书⼀,《送张禹偁诗》。”《新五代史》本传;“仁裕与和凝于五代时皆以⽂章知名。”《⼗国春秋》卷44本传:“⽣平作诗满万⾸,蜀⼈呼⽈‘诗窖⼦’。”《西江集》今不传。《崇⽂总⽬》卷五别集类录其《紫阁集》10卷,《乘辂集》5卷,《通志》录《乘辂集》1卷于章表类。《宋史·艺⽂志》别集类录其
卷五别集类录其《紫阁集》10卷,《乘辂集》5卷,《通志》录《乘辂集》1卷于章表类。《宋史·艺⽂志》别集类录其《紫泥集》5卷、《紫泥后集》40卷。《崇⽂总⽬》总集类另录其所编《国风总类》50卷。今并不传。《郡斋读书志》卷2下录其《开元天宝遗事》四卷,《直斋书录解题》卷7录为⼆卷。此集撰于长兴中,今存。《崇⽂总⽬》卷2录其《⽟堂闲话》⼗卷,《诗菇·杂编》卷四:“王仁裕……《⽟堂闲话》尚⾏世,中载七⾔律数⾸,皆清雅,特格卑弱⽿。”此书撰于乾祐⼆年(949),今不传。《太平⼴记》《资治通鉴考异》《绀珠集》《类说》等书中引有佚⽂⼀百余条。《宋史·艺⽂志》录其《见闻录》三卷,《唐末见闻录》⼋卷。今并不传。《太平⼴记》《资治通鉴考异》等书引有《王⽒见闻》《王⽒见闻录》《唐末见闻录》佚⽂数⼗条。《郡斋读书志》卷2录其《⼊洛记》⼀卷,此书撰于天成元年(926)。今不传。同书卷⼆下⼜录其《南⾏记》3卷,撰于天福三年(938),参其年条。今亦不传。《通志》于《南⾏记》外,另录其《王⽒东南⾏》1卷,疑即同⼀书。《全唐诗》卷736存其诗⼀卷,《全唐诗补编·续拾》卷42补⼆⾸,⼀⾸实为佚名王承旨作。
参考⽂献
[1] 侯忠义.隋唐五代⼩说史[M].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2] 罗宗强.隋唐五代⽂学思想史[M].中华书局,1999.
[3] 傅璇琮、徐海荣、徐吉军.五代史书汇编[M].杭州出版社,2004.
[4] 吴在庆、傅璇琮.唐五代⽂学编年史(晚唐卷)[M].辽海出版社,1998.
[5] 陈尚君.唐诗⼈李昂、綦⽏潜、王仁裕⽣平补考[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1993(4).
[6] 刘莉.五代名⼠王仁裕⼩考[J].敦煌研究, 2003(6).
[7] 蒲向明.王仁裕的⽂学成就[J].天⽔⾏政学院学报, 2003(3).
[8] 雪潇.五代诗⼈王仁裕[J].丝绸之路, 1995(2).
监制:杨泽育审核:丁键编辑:张明

本文发布于:2023-05-28 13:50: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2530425826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礼县历史人物王仁裕年谱稿.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礼县历史人物王仁裕年谱稿.pdf

上一篇:黄冈简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判官   秦州   节度   尚书   兴元   价值   节度使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