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祥:《三国史记《三国史记》干支纪日考
蒋泽枫,李春祥
摘要:《三国史记》新罗、高句丽、百济三国的纪年以中原王朝帝王纪年为准,采用干支纪年,纪日采用干支纪日。《三国史记》共有76条干支纪日,其中50条干支纪日是准确的,另外26条干支纪日出现了误差。误差情况主要分为四类:一是中国史籍记载正确,《三国史记》抄录致误;二是中国史籍记载有误,《三国史记》照录致误;三是中国史籍记载有正有误,《三国史记》抄录有误、记载致误;四是中国史籍无记载,《三国史记》自己致误。《三国史记》干支纪日的研究关联到《三国史记》日食等天象记录和相关史实的正误。
关键词:《三国史记》;干支纪日;新罗;高句丽;百济;日食;朔;晦中图分类号:K2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974(2021)03-0001-06
DOI :10.ki.cn22-1284.2021.03.001
收稿日期:2019-09-30
基金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三国史记》综合研究”(2013B319)。作者简介:蒋泽枫,黑龙江明水人,博士,通化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历史文献学、中国思想史;李春祥,吉林通
化人,通化师范学院历史与地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东北亚问题研究(吉林通化134002)。
高丽史家金富轼所著《三国史记》成书于1145年,据宋代王应麟的《玉海》记载,《三国史记》在问世后二十五年就传入中国,并被藏于秘阁。1394年(朝鲜李朝太祖三年),庆州府使金居斗等刊行了《三国史记》木刻版本。本文依据
孙文范等校勘的《三国史记》[1]
以及《中国历史年代简表》[2]《二十史朔闰表》[3]《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4]《〈三国史记〉日食记录考证》[5]《中国古代天象记录总集》[6]等相关资料,对《三国史记》
中干支纪日及所记史实进行比对考证,对《三国史记》中有误的干支纪日及所记史实进行分析辨误,
试图找出致误原因。
《三国史记》中以干支纪日方式记载的史料共计76条,这些史料有四种情况:日食61条,占总数的80.3%;其他天文现象13条,占总数的
17.1%;国王即位1条,占总数的1.3%;国王薨1条,占总数的1.3%。干支纪日与所记史实都正确的50条,占总数的65.8%;中国史籍记载正确,《三国史记》抄录致误的7条(见“《三国史记》干支纪日简表”,以下均简称“简表”,第5、7、9、11、13、14、16条),占总数的9.2%;中国史籍记载有误,《三国史记》照录致误的10条(见“简表”第1、3、4、8、10、17、22、23、25、26条),占总数的13.2%;中国史籍记载有正有误,《三国史记》抄录有误、记载致误的2条(见“简表”第6、21条),占总数的2.6%;中国史籍无记载,《三国史记》自己致误的7条(见“简表”第2、12、15、18、19、20、24条),占总数的9.2%,本文将对《三国史记》中以上这四种有误的干支纪日史料进行分析考证。
2021年第3
期
一、中国史籍记载正确,《三国史记》抄录致误
《三国史记》干支纪日的史料中,有7条属于中国史籍记载无误,《三国史记》抄录致误的情况,如“简表”第5条,“逸圣尼师今八年(141)秋
九月辛亥晦,日有食之。”[1]16
这条史料在《后汉
书》中有记载:“永和六年(公元141年)九月……
辛亥晦,日有食之。”[7]271
据考证:“此次日食确有
发生,我国大部地区可见带食而入,但位于朝鲜
半岛东部的新罗并不在观测范围之内。”[5],可见
中国史书记录无误,《三国史记》抄录时无考证致误。再如“简表”第9条,“哀庄王二年(801),夏
五月壬戌朔,日当食不食。”[1]137
这条相关史料《旧
唐书》记载:“贞元十七年(801)五月壬戌朔,日有
食之。”[8]394《新唐书》也有相近记载:“贞元十七年(801)五月壬戌朔,日有食之,在东井十度。”
[9]831中国史书的这条日食记录,据“模拟结果显示,这次日食的确发生了,长安食分为0.300,庆州食分为0.444。应该说,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还是可
以观测到这次日食的。”[5]
《三国史记》将一次在
新罗可以观测到的日食,且中国典籍准确记载的日食记录在抄录时写为“日当食不食”,可见新罗没有专门的天象记录人员,并且在抄录中国典籍时主观随意性很大。又如“简表”第11条,“真圣
王二年(889)三月戊戌朔,日有食之。”[1]159这条史
料《新唐书》记载为:“文德元年(888)三月戊戌
朔,日有食之。”[9]280
《资治通鉴》的记载为:“文德元年(888),三月,戊戌朔,日有食之。”[10]8375依据
《二十史朔闰表》推算,公元889年三月朔日为壬辰日,889年农历12个月中没有戊戌朔,而888年三月朔日则为戊戌日。可见《新唐书》《资治通鉴》的原始材料无误,《三国史记》抄录时致误。由此可以推断正确的日期应为888年三月戊戌朔,这一天为888年农历三月一日,公历888年4月15日。
二、中国史籍记载有误,《三国史记》照
录致误
中国史籍记载有误,《三国史记》照录致误的史料有10条,如“简表”第3条,“南解次次雄三年
(6),冬十月丙辰朔,日有食之。”[1]5
《汉书·王莽传
上》居摄元年(6)条有同样记录:“冬十月丙辰朔,
日有食之。”[11]4086但是经过“软件计算结果显示,当日并无日食。”[5]可知本条日食记录《汉书》有
误,《三国史记》照录致误。再如“简表”第22条,“比流王三十二年(335)冬十月乙未朔,日有食
之。”[1]293据《晋书》记载:“成帝咸康元年(335),冬十月乙未朔,日有食之。”[12]179但“经计算,该年东亚无日食。”[5]可见这条史料《晋书》的记载有误,
金富轼照录进《三国史记》而致误。又如“简表”第10条,“兴德王十一年(836)春正月辛丑朔,日
有食之。”[1]146
据《新唐书》记载:“开成元年(836)正月辛丑朔,日有食之。”[9]237但是“经计算,该日亚洲大陆无日食出现。”[5]可见这条日食记录《新
唐书》记载有误,《三国史记》照录致误。又如“简表”第17条,“西川王四年(273)秋七月丁酉朔,
日有食之。”[1]212
《晋书》记载:“泰始九年(273)秋七月丁酉朔,日有食之。”[12]63这条日食记录,“经计算,该日全球无日食。”[5]此条史料亦是由于
《三国史记》照录中国史籍有误史料而致误。
三、中国史籍记载有正有误,《三国史
记》抄录有误、记载致误
对于中国不同典籍所记同一件史事,当出现不同记载时,《三国史记》缺少对于史料正误的分辨,抄录了有误的记载。如“简表”第6条,“阿达罗尼师今十三年(166)春正月辛亥朔,日有食
之。”[1]19这条日食记录《后汉书·桓帝纪》记载为:“延熹九年(166)春正月辛亥朔,日有食之。”
[7]316《资治通鉴》的记载为:“延熹九年(166)春正月辛
卯朔,日有食之。”[10]1785
依据《二十史朔闰表》推
算,公元166年正月朔日为辛卯日,可知《后汉书·桓帝纪》的相关记载有误,《资治通鉴》不误,据此可推测《三国史记》乃抄录《后汉书·桓帝纪》致误。由此可以推断《三国史记》此条史料的正确表述应为:“阿达罗尼师今十三年(166)春正月辛卯朔,日有食之。”这一天为公元166年农历一月一日,公历2月18日。再如“简表”第21条,“比
流王五年(308)春正月丙子朔,日有食之。”
[1]292
蒋泽枫,李春祥:《三国史记》干支纪日考
《晋书》的记载为:“怀帝永嘉二年(308)春正月丙子朔,日有蚀之。”[4]日期与《三国史记》相同,而《资治通鉴》则不同:“春正月丙午朔,日有食之。《考异》曰:帝纪、天文志云‘丙子朔’。误。今从《长历》。”[10]2735再查《二十史朔闰表》,公元308年正月朔日为丙午,可知《资治通鉴》的记载正确,而《三国史记》却抄录了《晋书》的有误记载,错将该年正月朔日记为丙子。
四、中国史籍无记载,《三国史记》自己致误
《三国史记》中有7条有误的以干支纪日方式记录的史料,在中国史籍中没有记载。如“简表”中第2条,“始祖赫居世居西干五十四年(前4)春二月己酉,星孛于河鼓。”[1]4依据《二十史朔闰表》,
公元前4年农历二月朔日为壬子日,当月无己酉日,而同年三月有己酉日,可见《三国史记》此条史料有误。再如“简表”第12条,“真圣王十一年(898)冬十二月乙巳,王薨于北宫。”[1]161依据《二十史朔闰表》,公元898年农历12月朔日为丙寅日,本月没有乙巳日,而本年农历11月朔日为丙申日,本月有乙巳日,据此可以推知准确日期应为“真圣王十一年(898)冬十一月乙巳”,如以此为准,则这一天为公元898年农历十一月十日,公历898年12月26日。再如“简表”第15条,“故国川王四年(182)春三月甲寅夜,赤气贯于大微如蛇。”[1]201依据《二十史朔闰表》,公元182年农历三月无甲寅日,而二月和四月都有甲寅日,若以二月甲寅日为准,则这一天为182年农历二月二十七日,公历4月18日;若以四月甲寅日为准,则这一天为182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日,公历6月17日。又如“简表”第18条,“己娄王九年(85)夏四月乙巳,客星入紫微。”[1]282依据《二十史朔闰表》,公元85年农历四月没有乙巳日,而距离85年四月最近的三月和五月都有乙巳日,若以公元85年三月乙巳日为准,则这一天为公元85年农历三月二十六日,公历5月8日;若以公元85年五月乙巳日为准,则这一天为公元85年农历五月二十七日,公历7月7日。
五、《三国史记》干支纪日史料致误原因简析
《三国史记》以干支纪日方式所记录的史料中34.2%有误,其致误表现有以上四种形式,其致误因素除上文涉及到的之外,以下因素也需要考虑:第一,《三国史记》以干支纪日方式所记录的史料主要抄录自《汉书》《后汉书》《旧唐书》《新唐书》《新五代史》《晋书》《宋书》《魏书》《陈书》
《南齐书》《南史》《北史》《周书》《隋书》《资治通鉴》等中国史籍,这些中国史籍中相关记录的正误对《三国史记》中相关记录的正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第二,新罗曾于“景德王八年(749)三月,置天文博士一员,漏刻博士六员。”[1]123但从《三国史记》有误干支纪日条可以看出,其天文博士所起作用甚微。如果新罗的天文官有自己准确的天文观测记录,对于中国史籍记载有误的相关条目,就能将其更正过来,因为在《三国史记》76条以干支纪日方式所记录的史料中没有发现《三国史记》对中国史籍相关有误记录进行更正的情况,尤其是对于中国史籍无记载的相关记录,《三国史记》致误率极高。
第三,对于中国史籍记载无误的条目,《三国史记》抄录时人为致误,说明《三国史记》编者处理史料的态度不严谨,缺乏求实的科学态度,可以推断编撰者金富轼有时出于某种目的对相关史料进行改动。除了本文所提到的,这一点在《三国史记》中许多地方可以看到。比如“为文献和考古资料证明的高句丽早期和西汉王朝的隶属关系,在《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中却没有只言片语提及,金富轼何以对史书的记载视而不见?解释也只能有两种可能:一是所谓的‘古记’没有记载,二是金富轼有意掩盖这些史实。”[13]68这一问题在研究《三国史记》的时候尤其要引起注意。
第四,天命观是导致《三国史记》干支纪日有误的另一原因。古代中国人对天命的基本看法产生了天命观,“天命”最早出自《尚书》:“有夏多罪,天命殛之。”[14]92天命观对中国古代的思想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古代史书中天命观多有体现,金富轼所采录的干支纪日史料表现了
2021年第3
期
《三国史记》的天命观,以天人感应表现出对天的尊敬和回应。在特殊的天象发生前后,国家往往有重要的事情发生,或者统治者要实行相应的政令以应天意。如新罗赫居世居西干“四年(前54)夏四月辛丑朔,日有食之……五年(前53)春
正月,龙见于阏英井,右肋诞生女儿。”[1]2
因此,中
国典籍中和新罗、高句丽、百济相关的干支纪日,《三国史记》基本照录,同时对于中国典籍没有的
干支纪日,《三国史记》会根据史事的需要进行记录,由此产生了错误。如“简表”第24条,百济东城王“十七年(495)夏五月甲戌朔,日有食之。秋
八月,高句丽来围雉壤城,王遣使新罗请救。”
[1]311
《魏书》《南齐书》《南史》《北史》《资治通鉴》中均无此条日食记录,“该年中国东北与朝鲜半岛也没
有发生日食”[5]
,为了与高句丽围雉壤城这件大事
相对应,《三国史记》杜撰了一次没有发生的日食,这一点在研究《三国史记》的时候也要引起注意。
总之,对于《三国史记》干支纪日的研究关系到《三国史记》日食等天象记录的正确性,也关系到相关史实的正确性。在《三国史记》的相关研究中,对于其史料要追根溯源,最大可能地确保采用史料的可靠性,由此才能得出相对正确的史学结论。
《三国史记》干支纪日简表
新罗本纪
高句丽本纪
百济本纪
国王
始祖赫居世居西干
南解次次雄
逸圣尼师今阿达罗尼师今伐休尼师今奈解尼师今哀庄王兴德王真圣王孝恭王新大王
故国川王
西川王己娄王盖娄王肖古王
比流王三斤王东城王威德王序号12
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干支纪日条目
二十四年(前34)夏六月壬申晦,日有食之。五十四年(前4)春二月己酉,星孛于河鼓。
三年(6)冬十月丙辰朔,日有食之。十三年(16)秋七月戊子晦,日有食之。八年(141)秋九月辛亥晦,日有食之。十三年(166)春正月辛亥朔,日有食之。三年(186)夏五月壬申晦,日有食之。六年(201)三月丁卯朔,日有食之。二年(801)夏五月壬戌朔,日当食不食。十一年(836)春正月辛丑朔,日有食之。二年(889)三月戊戌朔,日有食之。十一年(898)冬十二月乙巳,王薨于北宫。十五年(912)春正月丙戌朔,日有食之。十四年(178)冬十月丙子晦,日有食之。四年(182)春三月甲寅夜,赤气贯于大微如蛇。
八年(186)五月壬辰晦,日有食之。四年(273)秋七月丁酉朔,日有食之。九年(85)夏四月乙巳,客星入紫微。二十八年(155)春正月丙申晦,日有食之。五年(170)春三月丙寅晦,日有食之。五年(308)春正月丙子朔,日有食之。三十二年(335)冬十月乙未朔,日有食之。二年(478)
三月己酉朔,日有食之。十七年(495)夏五月甲戌朔,日有食之。六年(559)夏五月丙辰朔,日有食之。三十九年(592)秋七月壬申晦,日有食之。
对应农历纪日六月二十九日三月二十八日十月一日六月二十九日九月三十日一月一日五月三十日
五月一日一月一日
十月二十九日
五月三十日七月一日
三月三十日
十月一日
对应公元纪日8月23日4月24日11月10日8月21日11月16日2月18日7月4日
6月15日1月22日
11月27日
7月4日8月1日
5月3日
11月2日
备注有误①有误有误有误②有误有误有误③有误④有误有误有误有误有误⑤有误⑥有误有误⑦有误有误有误⑧有误⑨有误有误有误⑩有误有误⑪有误
⑫
蒋泽枫,李春祥:《三国史记》干支纪日考
①此条日食记录《汉书·元帝纪》有类似内容:“建昭五年(前34)夏六月……壬申晦,日有食之,不尽如勾,因入。”依据韩钢的《〈三国史记〉日食记录考证》(以下简称:据韩钢《考证》):“经笔者软件模拟,该日全球无日食。”可见此条干支纪日为《汉书》记录有误,《三国史记》照录致误。
②依据《二十史朔闰表》,公元16年农历七月朔日为己丑日,当月无戊子日,而己丑日前一日为戊子日,正好为公元16年农历六月晦日。经查《汉书·王莽传》(卷九十九中)的相关记载为:“天凤三年七月……戊子晦,日有食之,大赦天下。”《资治通鉴》(卷三十八,汉纪三十)相关记载为:“(王莽)天凤三年(16)秋七月戊子晦,日食。”据此可知《汉书·王莽传》与《资治通鉴》的相关记载可能有误,《三国史记》照录致误。由此推断,正确的日期可能为“十三年(16)秋六月戊子晦。”若以“
十三年(16)秋六月戊子晦”为准,则这一天为公元16年农历六月二十九日,公历8月21日。
③《后汉书·灵帝纪》(卷八)记载为:“中平三年(186)五月壬辰晦,日有食之。”《资治通鉴》(卷五十八,汉纪五十)的记载为:“中平三年(186)五月壬辰晦,日有食之。”依据《二十史朔闰表》,公元186年农历五月晦日为壬辰日,为公元186年农历五月三十日,公历7月4日,可知《三国史记》自己致误,正确的日期表述应为:“三年(186)夏五月壬辰晦,日有食之。”
④《后汉书·献帝纪》(卷九)记载为:“建安六年(201)春三月丁卯朔,日有食之。”《资治通鉴》(卷六十四,汉纪五十六)的记载为:“建安六年(201)春,三月,丁卯朔,日有食之。”依据《二十史朔闰表》,公元201年二月朔日为丁卯日,三月朔日为丁酉日,据韩钢《考证》:“经计算,该年二月丁卯(3月22日)确有一次日食,东亚均在观测范围之内。可见,中国史官误将二月记为三月,而金氏不审,延续了这个错误。”据此推断《后汉书》与《资治通鉴》相关记载有误,而《三国史记》照录致误。因此应该以二月朔日为准,则“二月丁卯朔”为公元201年农历二月一日,公历3月22日。
⑤《新五代史》的相关记载为:“乾化元年(911)春正月丙戌朔,日有食之。”依据《二十史朔闰表》,公元912年农历一月朔日为庚辰日,而公元911年农历一月则为丙戌朔,由此可以推断《三国史记》记载有误。若以912年一月庚辰朔为准,则这一天为公元912年农历一月初一,公历1月22日;若以公元911年一月丙戌朔为准,则这一天为公元911年农历一月初一,公历2月2日。
⑥据韩钢《考证》:“《后汉书·孝灵帝纪》光和元年(178):‘冬十月……丙子晦,日有食之’,同书《五行六》有
相关记载。计算结果也显示该日东亚确有日食。但朝鲜半岛食分均较小,国内城食分更低至0.077,不在可以观测的范围之内,不能不让人生疑。”
⑦据韩钢《考证》:此条日食记录与新罗伐休尼师今三年(186年)的日食记录为同一次日食,“此次日食虽已由模拟运算所确认,但朝鲜半岛各地可见程度较小,庆州食分相对较大,也仅为0.104,国内城食分更低至0.039。这种程度的日偏食,即便事先做出了比较准确的预报,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也是不可能观测到的。”
⑧据韩钢《考证》:“考该年正月晦当癸亥,我国史籍无相关内容,且该年全年无东亚可见日食,明显其记载有误……查我国史籍,发现东汉桓帝延熹八年(165)曾于‘春正月丙申晦’发生日食:《后汉书·孝桓帝纪》‘春正月……丙申晦,日有食之。’经计算,这次日食的确发生。”若以此为准,则这一天为公元165年农历一月三十日,公历2月28日。
⑨此条中国史书并无记录,《三国史记》自己致误。据韩钢《考证》:“经模拟计算,该日确有日食发生,但观测范围仅限于今俄罗斯库页岛以北、日本北海道及北美洲北部,中国与朝鲜半岛均不可见。”
⑩《宋书》《魏书》《资治通鉴》中均无相关记录。《南史》有基本相同的记载:“顺帝二年(478)三月己酉朔,日有蚀之”。《陈书》《资治通鉴》无相关记载。据韩钢《考证》:“软件模拟的结果也显示,该日前后整个东亚并无日食发生。”可见此条为《三国史记》照抄《南史》致误。依据《二十史朔闰表》,公元478年三月朔日为戊申日,一月为己酉朔,据此推测《南史》的记载有误。若以前者为准,则这一天为公元478年农历三月一日,公历4月18日;若以后者为准,则这一天为公元478年农历一月一日,公历2月18日。
⑪《陈书》《周书》《北史》中无相关记录。《南史·陈本纪》中记载为:“永定三年(559)五月丙辰朔,日有蚀之。”《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七,陈纪一)中记载为:“(陈武帝)永定三年(559),五月,丙辰朔,日有食之。”依据《二十史朔闰表》,公元559年五月朔日为丁巳日,七月朔日为丙辰日,据此可以推断《南史》《资治通鉴》中相关记载应该有误,《三国史记》照录致误。若以前者为准,则这一天为公元559年五月一日,公历6月21日;若以后者为准,则这一天为公元559年七月一日,公历8月19日。
⑫据韩钢《考证》:“经计算,该年(592)东亚无日食发生。”《隋书·高祖下》的记载为:“开皇十二年(592)秋七月……壬申晦,日有蚀之。”《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八,隋纪二)的记载为:“开皇十二年(592)秋七月……壬申晦,日有食之。”依据《二十史朔闰表》,公元592年七月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