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表里有水”就能证明古人是持“地平观念”吗?
“天表里有水”就能证明古人是持“地平观念”吗?
----试就“天地结构问题”与《中国科学史研究中历史误读举隅》一文商榷
摘要 运用浑天说对“天地结构”的具体阐释,证实将“天表”解释为“天外”,是导致一些学者错误解读中国科学史“天地结构”问题的症结所在。
关键词 天表 天地 同方同圆
对天地结构问题的正确释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对中国科学史作出正确、公允的评价。《中国科学史研究中历史误读举隅》一文(以下简称《误》文),认为“天表里有水”等说法证实中国科学史是持“地平观念”[1],笔者认为此说有误,故不揣冒昧,试将古人有关这一问题的论述作一分析,与《误》文所谈及的“天地结构”问题进行商榷。
一、“天表”并非是指“天外”
《误文》在分析浑天说所认定的天地结构问题时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
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 ……科学界对张衡这段话的解释是:'这里张衡明确指出大地是个圆球,形象地说明了天与地的关系,但天表里有水等说法,却是一个重大的缺欠。’ ……我们知道,地球观念的关键之处在于要认识到水是地球的一部分,水面是地表面的一部分,是弯曲的。但张衡并未认识到这一点。在他的心目中,水面是平的,地是漂浮在水上的。实际上,在古代中国,非但张衡没有认识到大范围的水面本质上是弯曲的,一直到西方地球学说的传入为止,我们的祖先也从未有人认识到过这一点。所以他们也无从产生出科学的地球观念来,张衡当然也不例外。……中国古代没有产生地球学说的土壤。……张衡的本意是要借用鸡蛋和蛋黄的比喻,来说明天在外、地在内,天包着地这种相对位置关系。我们不能望文生义,一看到他说'地如鸡中黄’就认为他有地球观念,把他对天地位置关系的比喻理解成他对大地形状的描述,从而说他已经认识到了地球是圆的。张衡的地圆说是当代人们对历史的误读。……就在《灵宪》这篇文章中,张衡给出了他自己的宇宙模型:'天成于外,地定于内。天体于阳,故圆以动;地体于阴,故平以静。’ ……即是说,天是一个圆球,它包裹着平板状的大地,运转不息;地静止不动,地平面位于天球中央。……由张衡的这段话可知,《灵宪》中是没有地球观念的。……”(参见《二十八宿天表里有水图》)
二十八宿图天表里有水图
“天表里有水”就能证明古人是持“地平观念”吗?恐怕未必。
要认定水是地球的一部分,关键在于能否认识到天地之中,究竟是水托举着陆地,还是陆地托举着水?而对“天表”的准确释义应该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一般的辞书将“天表”释义为“犹天外”,“犹”是“如同”的意思。用现代汉语来理解,就是如同天的外围。但是,仔细分析古人对“天表”一词的运用却并非如此。汉·班固《西都赋》“排飞闥而上出,若游目于天表,似无依而洋洋。”唐·李白《金乡薛少府厅画鹤赞》:“形留座隅,势出天表。”明·刘基《是龙吟·次韵和陈钧从吹箫曲》词:“秦臺人去无踪,空馀绿树连天表。”清·黄鷟来《和饮酒诗之二十》:“孤凤在天表,凡鸟钜敢亲。” 在这几段引文的语境之中,“天表”并不是指天外,而是指“上天”,即人们在天地之中极目远眺的范围之内。到过大海之滨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站在海边极目远眺,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就象幕布一样紧紧地贴在大海的边际。那天连着海,海连着天的范围之内,地面之上,不正是古人所讲的“天表”吗?而且老百姓经常说的被子是“新里新表新棉花”中的“表”也绝对是与“里”连在一起为被子的整体的。
“表”,在常用字源字典中,高景成的解释比较到位。(P12)“古代没有丝棉,穿皮衣,毛
向外,以毛为表,本义为外衣。引申为外表。”
张衡的“天表里有水”这段话,应该解释为:天包裹着地,就象蛋壳包裹着蛋黄。天地各乘驾着气而存在,运载着水而浮游在太空之中。又如通常我们所说的“四海之内”指陆地、“海外”指世界上除中国以外的区域等,都可证明“天表里有水”的说法,是指水包围着地面,水面是地体表面的一部分,是随地面的弯曲而弯曲的。并不是张衡并未认识到这一点。
《二十八宿天表里有水图》虽然误解了古人“天表”的准确含义,但是它却让我们可以直观的了解张衡的浑天坐标系所设定的天地框架。
二、周遭、上下都是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能是平板形状吗?
关键问题解决了,一般问题就更不在话下。中国古代产生地球学说的土壤不仅有,而且相当肥沃,单从1987年盛夏河南濮阳出土的编号为M45古墓中蚌塑北斗、苍龙、白虎星图就可予以证实[2]。因为苍龙、白虎是浑天说所界定的天地框架(天球)赤道二十八宿中的两组星象。浑天说将此论述为:“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又中分之,则一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复地上,一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绕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见半隐。其两端谓
之南北极。北极乃天之中也,在正北出地上三十六度。……常见不隐。南极天之中也,在正南入地三十六度。……常伏不见。两极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半强。天转如毂之运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故曰浑天也。赤道横带,天之腹。……横带者,东西周围天之腰也。”浑天说对天地形状----横腰拦截的赤道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由北极向南极的“两极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半强”、“在正北出地上三十六度”、“在正南入地三十六度”, “赤道天之紘,去极各九十一度少强。”[3]引文中明明白白的说:两极相距一百八十二度半多一点;从赤道带与极相距的四分之一圆弧为九十一度稍微多一点。难道不是活脱脱一个上下四围都是圆球形状的天与地吗(参见《浑天与四方图》)?
浑天与四方图
张衡的《灵宪》还论述了天地框架----天极、赤道、经线、纬线,是在推论出天地本原----天地之气化生万物之后确定出来的:“昔在先王,将步天路,用*(之)**[定]*灵轨,寻绪本元。先准之于浑体,是为正仪立度,而皇极有逌建也,枢运有逌稽也。……太素始萌,萌而未兆,并气同色,大洲浑沌不分。故道志之言云:'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其气体固未可得而形,其彁速固未可得而纪也。如是者又永久焉,斯为庬鸿,盖乃道之干也。道干既育,
有物成体。于是元气剖判,刚柔始分,清浊异位。天成于外,地定于内。天体于阳,故圆以动;地体于阴,故平以静。动以行施,静以合化,堙郁构精,时育庶类,斯谓太元,盖乃道之实也。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九位,地有九域;天有三辰,地有三形;有象可效,有形可度。情性万殊,旁通感薄,自然相生,莫之能纪。于是人之精者作圣。实始纪纲而经纬之。”
《误文》凭借“地体于阴,故平以静”, 就认定古人是持“天是一个圆球,它包裹着平板状的大地,运转不息;地静止不动,地平面位于天球中央……没有地球观念”,这种看法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生成“天地”的是气,维系天地存在的也是气,这才是“天成于外,地定于内。天体于阳,故圆以动”的准确含义。“地体于阴,故平以静”则是指含气的地体运化天地之气,相对于流动不定的天气来讲是平和安静的。“平”与“静”是指天气与地气的交接运化,合和生物,即气在地体内的运化现象,不是指大地的平静与平板状体形。接下来的“动以行施,静以合化,堙郁构精”是指“动”用以运行施布天气,静用以合和运化地气,阴气阳气相互运动,化生出四时孕育万物。就进一步解释了“平”与“静”的含义。
在依据四时之气界定出天地框架的基础上,浑天说根据重差勾股术和地隔千里而由日晷所
测的日影差一寸推算了整个天地的大小。张衡在《灵宪》中指出:“八极之维,径二亿三万二千三百里,南北则短减千里,东西则广增千里。自地至天,半于八极,则地之深亦如之。通而度之,则是浑仪。将覆其数,用重[差]钩股,悬天之景,薄地之义(仪),皆移千里差一寸得之。过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 从天地的大小中,可知浑天说所论述的“天地”是南北(上下)短,东西(四围)宽的椭球体。《晋书·天文志》还记载了虞喜族祖河间相耸又立穹天论云:天的形状如鸡子壳,其边际四周连接四海之外表,浮于元气之上。譬如翻倒锁着的匣子浮在水中,而不沉没,是因为气充满其中的缘故。日绕辰极,从西落下而从东升起,不出入地体之内。天有天极,犹如锅盖有疙瘩。天向北下于地三十度,极之倾斜在地卯酉之北亦三十度,人在卯酉之南十馀万里,故斗极之下不为地的中心(这里是就以观测者为中心划分卯时酉时而言),当对天地卯酉(这里是就以极为中心划分卯(经)酉(经)而言)之位耳。日行黄道绕极,极北离黄道百一十五度,极南离黄道六十七度,这是以二至时太阳所在之处作为长与短的距离[4]。穹天论实质上也是浑天论,只是将以斗极为天地之中,与以观测者为中心(子午线的起止点)----“地中”区别了开来而已。周天大圆为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上下由北极南极来划定的大地又怎麽能是平板形状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