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法基础知识——书法术语(二)
王兴之夫妇墓志
立于咸康七年(公元341年),为同一块墓石两面分别刻夫妇两志,分别刻于340年和348年,字迹相同,出土于南京栖霞区燕子矶人台山。其墓志笔画挺直,棱角方整,如刀削状,有稚拙厚重之书风,与北朝碑刻有相近之处。
王妃王慕韶墓志
天监十三年(514年)刻。楷书,书体严谨,工整典雅,清劲妩媚,笔法劲健,结体谨严。
王居士砖塔铭
正书,十七行,行十七字,上官灵芝撰文,敬客书。此塔铭刻于唐高宗显庆三年。此砖铭瘦劲秀逸,淳雅整饬,婉润秀整,笔调轻重咸宜,酷似褚遂良书,为唐砖中佼佼者。
天亡殷
又称大丰殷,高24.2厘米,口径21厘米,昌周武王时期的器物。内底有铭文八行七十七字。铭文大意是记述武王克商西归宗周,举行大封典礼并文王和上帝,天亡辅助武王举行祭祀受到赏赐,因铸此殷,以记荣宠。和一般商代铜器不同,它是传世较为可靠的最早的典型西周铜器。其铭文“丕县王则省,丕王则赓。”对偶工整,用韵协调,为商代卜辞和金文所未见,它不仅开创千古词赋的先河,同时也看出我国韵文的最早表现形式。
天发神谶碑
又名《天玺纪功碑》、《三断碑》。篆书,三国·吴天玺元年(276)立。碑原在江苏江宁,已毁。传为华核文、皇象书。清嘉庆十年(1805)毁于火。此碑非篆非隶,下笔多呈方棱,收笔多作尖形。转折方圆并用,形象奇异瑰伟。其笔法及体势,在书法史上可说是前无先例,后无继者。
元书纸
古称赤亭纸。采用当年生的嫩毛竹作原料,靠手工操造而成的书写用纸。洁白柔韧,微含竹子清香,落水易溶,着墨不渗,久藏不蛀、不变色。在古代用于书画、写公文、制簿册等。
元羽墓志
立于北魏宣武帝景明二年(公元501年)。元羽为北碑王室,因此墓石字体优美,刻工极精细。其笔画方折峻厉,而亦参用圆笔,直画收笔多做悬针形,苍劲不足《张猛龙碑》而凝链端整足以并驾,浑脱北朝粗犷之风。
开通褒斜道石刻
东汉明帝永平六年(公元63年)的摩崖石刻。为现存东汉石刻的最早一种,是备有篆字笔法的隶书,无波磔,字形大小错落有致,别具天趣,古意盎然。清杨守敬评其:“按其字体,长短广狭,参差不齐,天然古秀若石纹然,百代而下,无从摩拟,此之谓神品。”。
云书
1.篆字。篆字笔画如云,故称。
2.称佛道的典籍。
云峰刻石
云峰山摩崖石刻在山东省莱州市东南。与天柱山石刻一起统称“云峰刻石”。现存北魏刻石16处,共40余种,北齐刻石一处。山腰以上有《郑文公下碑》《论经书诗》等碑刻。山顶有《云峰之山题字》《九仙之名题字》《赤松子》等题字。东西两侧峰亦有题字、碑记。山口南端巨石上有《当门石坐》及《右阙题字》。其中最珍贵的碑刻当属《郑文公下碑》。 《郑文公碑》系北魏光州刺史(后转青州刺史)郑道昭所书。是魏碑书法的代表作之一。书法风格以自然美见长,上承篆隶,下开隋唐,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不空和尚碑
全称《唐太兴善寺故大德大辩正广智三藏和尚碑铭并序》。记述了佛教密宗的传承历史,以及荣任唐王朝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国师不空和尚的业绩。唐严郢撰,徐浩书。唐建中二年建于长安。《金石萃编》载:碑高八尺三寸五分,广四尺一寸八分,字共二十四行,满行四十八字。
五十六种书
唐韦续撰。系由五易、八体、十二时书、三十三体相加,去其五易、八体中重复述及之大小篆二种书,而得五十六之数。
五指执笔法
是用右手五个手指全派上用场,用“按、压、钩、顶、抵”的方法把笔执稳,使手指各司其职。具体的握笔方法是:大拇指的第一书内侧按住笔杆靠身的一方,大拇指处于略水平的横向状态。食指的第一节或与第二节的关节处由外往里压住笔杆。中指紧挨着食指,钩住笔杆。无名指紧挨中指,用第一节指甲根部紧贴着笔杆顶住食指、中指往里压的力。小指抵住无名指的内下侧,帮上一点劲。这样形成五个手指力量均匀地围住笔的三个侧面,使笔固定,手心虚空。同样是五指执笔法,又因手格的张开和并拢、笔执在指尖处还是手指第二关节处而形成多种形式,古人称之为“凤眼”、“虎口”、“鹅头”等五指执笔的不同态势。
瓦当文
瓦当上所刻的文字。多用吉祥语,如“延年益寿”、“千秋万岁”之类。字体多用小篆,随势诎曲,间有方整者。清王昶《金石萃编》收有秦汉瓦当文字。
艺舟双楫
清代书法理论著作。包世臣著。该书内容包括论述作文、作书两部分,是《安吴四种》之
一,对中国近代书坛影响很大。作者论书一反清代书坛对赵孟頫、董其昌的偏爱,对改变清代书法风气具有重要影响。其书法理论的立足与方法,都与前人有所不同。
戈法
永字八法以外的笔法之一。戈法可分两种:一种是横画较长,斜竖笔下笔时逆笔上行停顿回峰往右斜下行,至停顿收峰挑出。其斜右竖画和横画相交处为横画的二分之一处。下笔时逆峰斜向左上方,回峰停顿向下行时出现第一个小弧度,再向右下行至停顿收笔跳出,又出现一个小弧度,形成向左向右上下两个小弧度,另一种横画短的字,其戈的斜竖画则靠近横画的末端处交错,只有一个弧度。
中锋
又称“正锋”。书法术语。指行笔时将毛笔的主锋保持在点画的中线,以区别于偏锋。它是各种笔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笔在运行中,主峰在笔画中间,这叫中锋行笔。这样写出的线条才圆浑而有质感。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载:宋徐铉善小篆,映日观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屈折处,亦当其中,无有偏侧,乃笔锋直下不倒侧,故锋常在画中,此用笔之法也。
中堂
是悬挂在中式房屋的厅堂上首墙壁的中间,两旁往往配有一副对联,其画幅比较大。
中秋帖
又名《十二月帖》。晋王献之尺牍,草书。原五行三十二字,后裁去二行,现三行二十二字。明董其昌刻入《戏鸿堂法帖》,所佚二行以《淳化阁帖》补入。此帖运笔爽利,如公箸画灰,连续无端末。清代作为“三希”之一,刻入《三希堂法帖》。
中岳嵩高灵庙碑
北魏著名碑刻之一。北魏太安二年(456年)立,一说太延年间(435~440)立。楷书,23行,行50字。是由隶书向楷书过渡书体。康有为评此碑书为“体兼隶楷,笔互方圆。”他把此碑碑阴书法和《正道昭碑》并论,称为“高美”。由于它脱胎于魏晋隶书,所以隶书森严;又因为是尚未成熟的楷书,故结体自由,用笔无拘无束。
内拽
指意在收敛的笔势。近人沈尹默认为:“大凡笔致紧敛,是内拽所成。”又说:“要用内拽法,先须凝神、静气,一心一意的注意到纸上的笔毫,在每一点画的中心线上,不断地起伏顿挫着往来行动,使毫摄墨,不令溢出画外,务求骨气十足,刚劲不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