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怀瓘书议原⽂及翻译
张怀瓘,海陵(今江苏泰州)⼈。唐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活动于开元(713-741)间,官翰林供奉、右率府兵曹参军。下⾯⼩编将为⼤家分享他的代表作之⼀书议原⽂及翻译的相关内容。欢迎⼤家阅读。
原⽂
昔仲尼修书,始⾃尧舜。尧舜王天下,焕乎有⽂章。⽂章发挥,书道尚矣。夏殷之世,能者挺⽣。秦汉之间,诸体间出。⽞猷冥运,妙⽤天资;追虚捕微,⿁神不容其潜匿。⽽通微应变,⾔象不测其存亡。奇宝盈乎东⼭,明珠溢乎南海,其道有贵⽽称圣,其迹有祕⽽莫传。理不可尽之于词,妙不可穷之於笔,⾮夫通⽞达微,何可⾄於此乎?乃不朽之盛事,故叙⽽论之。夫草⽊各务⽣⽓,不⾃埋没,况禽兽乎?况⼈伦乎?猛兽鸷鸟神彩各异,书道法此。其古⽂、篆籀,时罕⾏⽤者,皆阙⽽不议。议者真正、藁草之间,或麟凤⼀⽑,龟龙⽚甲,亦⽆所不録。其有名迹俱显者⼀⼗九⼈,列之于后:
崔瑗、张芝、张昶、锺繇、锺会、韦诞、皇象、嵇康、卫瓘、卫夫⼈、索靖、谢安、王导、王敦、王廙、王洽、王羲之、王献之。
然则千百年间得其妙者,不越此数⼗⼈。各能声飞万⾥,荣擢百代。惟逸少笔迹遒润,独擅⼀家之美,天质⾃然,风神盖代。且其道微⽽味薄,固常⼈莫之能学;其理隠⽽意深,固天下寡于知⾳。昔为评者数家,
既⽆⽂词,则何以⽴说?何为取象其势,彷佛其形?似知其门,⽽未知其奥,是以⾔论不能辨明。夫于其道不通,出其⾔不断,加之词寡典要,理乏研精,不述贤哲之殊能,况有邱明之新意悠悠之说,不⾜动⼈。夫翰墨及⽂章⾄妙者,皆有深意以见其志,览之即了然,若与⾔⾯⽬,则有智昏菽麦,混⽩⿊与胸襟;若⼼悟精微,图古今于掌握,⽞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世智之所能测。⾮有独闻之听,独见之明,不可议⽆声之⾳,⽆形之相。夫诵圣⼈之语,不如亲闻其⾔;评先贤之书,必不能尽其深意。有千年明镜,可以照之不疲;琉璃屏风,可以洞彻⽆碍。今虽録其品格,岂独称其材能。皆先其天性,后其习学。纵异形奇体,辄以情理⼀贯,终不出于洪荒之外,必不离于⼯拙之间。然智则⽆涯,法固不定,且以风神⾻⽓者居上,妍美功⽤者居下。
真书
逸少第⼀,元常第⼆,世将第三,⼦敬第四,⼠季第五,⽂静第六,茂宏第七。
⾏书
逸少第⼀,⼦敬第⼆,元常第三,伯英第四,伯⽟第五,季琰第六,敬和第七,茂宏第⼋,安⽯第九。
章草
⼦⽟第⼀,伯英第⼆,幼安第三,伯⽟第四,逸少第五,⼠季第六,⼦敬第七,休明第⼋。
草书伯英创⽴规范,得物象之形,均造化之理。然其法太古质,不剖断,以此为少也。有椎轮草意之妙,后学得渔猎其中,宜为第⼀。
草书
伯英第⼀,叔夜第⼆,⼦敬第三,处仲第四,世将第五,仲将第六,⼠季第七,逸少第⼋。
或问⽈:此品之中,诸⼦岂能悉过于逸少?答⽈:⼈之材能,各有长短。诸⼦于草,各有性识,精魄超然,神彩射⼈。逸少则格律⾮髙,功夫⼜少,虽圆丰妍美,乃乏神⽓,⽆⼽戟铦鋭可畏,⽆物象⽣动可奇,是以劣于诸⼦。得重名者,以真⾏故也。举世莫之能晓,悉以为真草⼀概。若所见与诸⼦雷同,则何烦有论。今制品格以代权衡,于物⽆情,不饶不损,惟以理伏,颇能⾯质。冀合规于⽞匠,殊不顾于聋俗。夫聋俗⽆眼有⽿,但闻是逸少,必闇然悬伏,何必须见,见与不见,⼀也。虽⾃
谓髙鉴,旁观如三载婴⼉,岂敢斟量⿍之轻重哉!伯⽛、⼦期不易相遇,造章甫者,当售⾐冠之⼠,本不为于越⼈也。
然草与真有异,真则字终意亦终,草则⾏尽势未尽。或烟收雾合,或电激星流,以风⾻为体,以变化为⽤。有类云霞聚散,触遇成形;龙虎威神,飞动增势。岩⾕相倾于峻险,⼭⽔各务于髙深,囊括万殊,裁成⼀相。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虽⾄贵不能抑其髙,虽妙筭不能量其⼒。是以
⽆为⽽⽤,同⾃然之功;物类其形,得造化之理。皆不知其然也。可以⼼契,不可以⾔宣。观之者,似⼊庙见神,如窺⾕⽆底。俯猛獸之⽛⽖,逼利剑之锋芒。肃然危然,⽅知草之微妙也。
⼦敬年⼗五六时尝⽩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藁⾏之间,于往法固殊,⼤⼈宜改体。且法既不定,事贵变通,然古法亦局⽽执。⼦敬才髙识远,⾏草之外,更开⼀门。夫⾏书,⾮草⾮真,离⽅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带草者谓之⾏草。⼦敬之法,⾮草⾮⾏,流便于⾏,草⼜处其中间,⽆藉因循,宁拘制则;挺然秀出,务于简易;情驰神纵,超逸优游;临事制宜,从意适便,有若风⾏⾬散,润⾊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逸少秉真⾏之要,⼦敬执⾏草之权。⽗之灵和,⼦之神俊,皆古今之独絶也。……逸少草有⼥郎材,⽆丈夫⽓,不⾜贵也。贤⼈君⼦,⾮愚于此⽽智于彼,知与不知,⽤与不⽤也。书道亦尔,虽贱于此,或贵于彼,鉴与不鉴也。智能虽定,赏遇在时也。嵇叔夜⾝长七尺六⼨,美⾳声,伟容⾊,虽⼟⽊形体,⽽龙章凤姿,天质⾃然,加以孝友温恭,吾慕其为⼈,尝有其草写絶交书⼀纸,⾮常宝惜。有⼈与吾两纸王右军书,不易。近于李造处见全书,了然知公平⽣志⽓,若与⾯焉。后有达识者览此论,当亦悉⼼矣。夫知⼈者智,⾃知者明。论⼈才能,先⽂⽽后墨。羲献等⼗九⼈,皆兼⽂墨。
注释翻译
1、崔瑗(78-143),字⼦⽟,涿郡安平⼈。曾经因为替兄长报仇杀⼈⽽亡命天涯。遇赦后⼊仕,做过济北相。他的⽗亲是与班固、傅毅齐名的崔骃,所以崔瑗不仅是以为书法家,还是⼀名深通天⽂历法和《易》学的学者。他的草书,也是被张怀瓘推为神品的。⽽且他还善篆书,被张怀瓘列在妙品。三国
时魏韦诞说他的书法“书体甚浓,结字⼯巧”(张怀瓘《书断》引)。今《淳化阁帖》中崔瑗草书⼀副,从书迹看,已经很类今草。
张芝:⽣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192年),字伯英。汉族,敦煌酒泉(今⽢肃酒泉)⼈。东汉书法家。出⾝官宦家庭,其⽗张奂曾任太常卿。张芝擅长草书中的章草,将古代当时字字区别、笔画分离的草法,改为上下牵连富于变化的新写法,富有独创性,在当时影响很⼤,有草圣之称。书迹今⽆墨迹传世,仅北宋《淳化阁帖》中收有他的《⼋⽉帖》等刻帖。张芝与钟繇、王羲之和王献之并称书中四贤。
张昶:字⽂舒,敦煌渊泉⼈(今⽢肃安西县东)⼈。东汉末年⼤将张奂之⼦、书法家张芝季弟。为黄门侍郎。尤善章草,书类伯英,时⼈谓之亚圣。极⼯⼋分,⼜善⾪。华岳庙两堂碑⽂昶造⾃书之,元帝⼜刊其⼆⼗余字。⼆书有重名,传于海内。《后汉书·张奂传、⽔经注、书断》。
钟繇(yáo)(151年-230年),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早年相貌不凡,聪慧过⼈。历任尚书郎、黄门侍郎等职,助汉献帝东归有功,封东武亭侯。后被曹操委以重任,为司⾪校尉,镇守关中,功勋卓著。以功迁前军师。魏国建⽴,任⼤理,⼜升为相国。曹丕称帝,为廷尉,进封崇⾼乡侯。后迁太尉,转封平阳乡侯。与华歆、王朗并为三公。明帝继位,迁太傅,进封定陵侯。太和四年(230年)卒,谥⽈成。钟繇在书法⽅⾯颇有造诣,是楷书
(⼩楷)的创始⼈,被后世尊为“楷书⿐祖”。钟繇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王羲之等后世书法家都曾经潜⼼钻研学习钟繇书法。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南朝庾肩吾将钟繇的书法列为“上品之上”,唐张怀瓘在《书断》中则评其书法为“神品”。
钟会(225年-264年1⽉),字⼠季,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三国时期魏国名将、书法家。太傅钟繇之幼⼦,青州刺史钟毓之弟。⾃幼才华横溢,上⾄皇帝、下⾄群⾂都对他⾮常赏识。在征讨毌丘俭、诸葛诞期间,钟会屡出奇谋。被⼈⽐作西汉谋⼠张良,⼜曾为司马昭献策阻⽌了曹髦的夺权企图,钟会得以成为司马⽒的亲信。名⼠嵇康被杀,便是他的主意。景元年间,钟会独⼒⽀持司马昭的伐蜀计划,从⽽发动伐蜀之战。公元263年,他与邓艾分兵攻打蜀汉,导致蜀汉灭亡。此后钟会欲据蜀⾃⽴,与蜀汉降将姜维共谋其事,却因部下的反叛⽽失败,⾃⼰也死于部将兵变。
韦诞(179—253),字仲将,魏京兆(今陕西西安)⼈,擅长各种书体,三国魏书法家、制墨家,太仆端之⼦,官⾄侍中。伏膺于张伯英,兼邯郸淳之法。诸书并善,题署尤精。韦诞师张芝,兼学邯郸淳的书法。他能书各种书法,尤其精通题署匾额。韦诞的书法欣赏特点是如龙盘虎据、剑拔弩张。
皇象,字休明,三国时期吴国⼴陵江都(今江苏扬州)⼈,官⾄侍中、青州刺史。善⼋分,⼩篆,尤善章草。其章草妙⼊神品,时有书圣之称。他的草书与曹不兴的绘画,严武的围棋,菰城郑妪的算相,吴范的善候风⽓,赵达的算术,宋寿的解梦,刘敦的天⽂并称“⼋绝”(亦称“吴之⼋
绝”),“似龙蠖螫启,伸盘复⾏”(唐窦臮《述书赋》),“如歌声绕梁,琴⼈舍徽”(南朝梁袁昂《古今
书评》),朴质古情,沉着痛快,⽂⽽不华,质⽽不野。前⼈对皇象书法评价甚⾼。唐张怀瓘
⽈:“右军⾪书,以⼀形⽽众相,万字皆别;休明章草,相众⽽形⼀,万字皆同,各造其极。”可见他创造了“相众⽽形⼀”的书风,在书法史上有重要意义。
嵇康(224年-263年,⼀说223年-262年),字叔夜,汉族,三国时期魏国谯郡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镇)⼈,其先姓奚,会稽上虞⼈。著名思想家、⾳乐家⽂学家。正始末年与阮籍等⽵林名⼠共倡⽞学新风,主“越名教⽽任⾃然”、“审贵贱⽽通物情”,为“⽵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嵇康为曹魏宗室的⼥婿,曾娶曹操曾孙⼥,官曹魏中散⼤夫,世称嵇中散。后因得罪钟会,为其诬陷,⽽被司马昭处死,年仅39岁。嵇康⾝后留下了许多⽂学作品,不仅反映出时代思想并且给后世思想界⽂学界带来许多启发。其次,及其⼈格魅⼒令他在当时亦属名⼠,他的事迹与遭遇对于后世的时代风⽓与价值取向有着巨⼤影响。在他⾝上集合了政治⼈物、⽂化⼈物、宗教⼈物等多重属性,后世学者对他的解读也趋于多元化。
卫瓘(220年─291年),字伯⽟。河东安⾢⼈(今⼭西夏县北)。三国时期曹魏将领,西晋时重⾂、书法家。曹魏尚书卫觊之⼦。卫瓘出⾝官宦世家,年轻时于魏国仕官,历尚书郎、散骑常侍、侍中、廷尉等职。后以镇西军司、监军⾝份参与伐蜀战争。蜀汉亡后,与钟会⼀道逮捕邓艾,钟会谋反时,⼜成功平息叛乱,命⽥续杀邓艾⽗⼦。回师后转任督徐州诸军事、镇东将军,封菑阳侯。西晋建⽴后,历任青州、幽州刺史、征东⼤将军等职,成功化解北⽅边境威胁,因功进爵菑阳公。后⼊朝为尚书令、侍中,
⼜升任司空,领太⼦少傅。后逊位,拜太保。晋惠帝即位后,与贾后对⽴。不久,贾后唆使楚王司马玮矫诏诛杀卫瓘⼀门,享年七⼗⼆岁。卫瓘善⾪书及章草。不仅兼⼯各体,还能学古⼈之长,是颇有创意的书法家。唐朝张怀瓘《书断》中评其章草为“神品”。
卫铄,别称卫夫⼈,名铄,字茂猗(公元272-349年),河东安⾢(今⼭西夏县北)⼈,是晋代著名书法家。卫铄为汝阴太守李矩之妻,世称卫夫⼈。卫⽒家族世代⼯书,卫铄夫李矩亦善⾪书。卫夫⼈师承钟繇,妙传其法。王羲之少时曾从其学书,卫夫⼈是“书圣”的启蒙⽼师。
索靖(239年—303年),字幼安。敦煌龙勒(今⽢肃敦煌)⼈。西晋将领、著名书法家,敦煌五龙之⼀。为世宦家族,历任州别驾、驸马都尉、尚书郎、雁门太守等职。晋惠帝即位后,赐封关内侯。⼜任征西⼤将军左司马、荡寇将军,击败反叛的`西羌,迁任始平内史。赵王司马伦篡位时,索靖响应三王举义,以左卫将军⾝份参与讨伐孙秀有功,担任散骑常侍,⼜迁任后将军。河间王司马颙派兵攻洛阳时,索靖被拜为使持节、监洛城诸军事、游击将军,率雍、秦、凉义兵⼤破司马颙军,但索靖在战⽃中受伤⽽卒,享年六⼗五岁,追赠太常。后改赠司空、安乐亭侯,谥号庄。索靖善章草,传张芝之法,其书险峻坚劲。其章草书,⾃名“银钩虿尾”。时称“卫瓘得伯英之筋,索靖得伯英之⾻。”索靖章草⾃成⼀家,唐张怀瓘评道“幼安善章草,书出于韦诞,峻险过之,有若⼭形中裂,⽔势悬流,云岭孤松,冰河危⽯,其坚劲则古今不逮。”著有《草书状》等。
谢安(320年-385年10⽉12⽇),字安⽯。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东晋著名政治家、宰相,名
⼠谢尚的从弟。少以清谈知名,最初被司徒征辟,除任佐著作郎,都以病辞去,隐居于会稽郡⼭阴县之东⼭,与王羲之、孙绰等游⼭玩⽔,并教育谢家⼦弟。此后多次拒绝朝廷辟命。后谢⽒家族于朝中之⼈尽数逝去,才东⼭再起,任桓温征西司马,简⽂帝崩后,与王坦之挫败桓温篡位意图。在淝⽔之战中作为东晋⼀⽅的总指挥,以⼋万兵⼒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为东晋赢得⼏⼗年的安静和平,战后因功名太盛⽽被孝武帝猜忌,往⼴陵避祸。太元⼗年(385年),因病重返回建康。同年⼋⽉⼆⼗⼆⽇(10⽉12⽇),谢安逝世,享年六⼗六岁,赠太傅、庐陵郡公,谥号⽂靖。谢安多才多艺,善⾏书,通⾳乐。性情闲雅温和,处事公允明断,不专权树私,不居功⾃傲,有宰相⽓度。他
治国以儒、道互补;作为⾼门⼠族,能顾全⼤局,以谢⽒家族利益服从于晋室利益。
王导(276年—339年9⽉7⽇),字茂弘,⼩字阿龙。琅玡临沂(今⼭东省临沂市)⼈。东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之⼀。王导出⾝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早年便与晋元帝司马睿友善,后建议其移镇建邺,⼜为他联络南⽅⼠族,安抚南渡北⽅⼠族。东晋建⽴后,先拜骠骑⼤将军、仪同三司,封武冈侯,⼜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与其从兄王敦⼀内⼀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永昌元年(322年),王敦谋反攻⼊建康,欲废元帝⽽⽴幼主,因王导不赞同,只得退回武昌。不久,元帝因忧惧⽽崩,王导受遗诏辅⽴明帝,迁任司徒。后王敦病重,王导诈称其已死,⼜派军击败王含,最终平定了王敦之乱。事后,进位太保。太宁三年(325年),明帝崩,王导与外戚庾亮共同辅政。庾亮不听王导劝谏,执意征苏峻⼊京。不久即发⽣苏峻之乱,后叛乱为陶侃、温峤所平定,王导⼜驳斥了众⼈欲迁都的念头,稳定了局⾯。咸康五年(3
39年)卒,时年六⼗四。成帝举哀于朝堂,遣使追谥⽂献。葬礼规格同霍光,为东晋中兴名⾂之最。王导善书法,以⾏草最佳。他学习钟繇、卫瓘之法,⽽能⾃成⼀格,在当时有很⾼的声望。有草书《省⽰帖》、《改朔帖》传世。
王敦(266年-324年),字处仲,琅邪临沂(今⼭东临沂北)⼈。为东晋丞相王导的堂兄。王敦出⾝琅琊王⽒,曾与王导⼀同协助司马睿建⽴东晋政权,成为当时权⾂,但⼀直有夺权之⼼,最后亦因⽽发动政变,史称王敦之乱。后来病逝,终年五⼗九岁。
王廙(yì)(276年—322年11⽉4⽇),字世将。琅邪临沂(今⼭东临沂)⼈。东晋著名书法家、画家、⽂学家、⾳乐家,是王导、王敦的从弟、晋元帝司马睿的姨弟、“书圣”王羲之的叔⽗。初仕晋惠帝为太傅掾,⼜转任参军。其书画为江左第⼀,教授晋明帝图画。建武初年,擢升为辅国将军,封武陵县侯,历任尚书郎、散骑常侍、左卫将军等职。永昌元年(322年),被叛乱的王敦任命为王廙平南将军、荆州刺史,世有“王平南”之称。同年⼗⽉卒,享年四⼗七岁,谥号康。
王洽(323-358年),字敬和。琅邪临沂(今⼭东临沂)⼈。王导第三⼦,东晋著名书法家。王洽在王导的诸⼦中声名最⼤,深为时⼈所赞许。当时,王洽与荀羡“俱有美称”(《晋书》王导传所附载),并为穆帝所重。历官散骑中书郎、司徒左长史、建武将军、吴郡内史。征拜领军,寻加中书令,固辞不受,并10次向晋穆帝上书,陈述理由,表达苦衷,词意⼗分恳切。穆帝称誉他“清裁贵令”。晋穆帝升平
⼆年(358年)卒,享年36岁。王洽⾃幼聪慧好学,不舍昼夜。他多才多艺,学识渊博。尤在书学⽅⾯,他能够不苟成见,不囿成法,博采众长,⼴学博纳,熟悉各种书体,尤善⾪、⾏。他的从兄王羲之说:“弟书遂不减吾。”(张怀瓘《书断》)虽为溢美,但也说明了王洽在书法艺术⽅⾯取得了较⾼的成就。他曾与王羲之⼀起研究书体,变章草为今草,韵媚婉转,⼤⾏于世,为时⼈所仿效、赞赏。这是他在书法艺术⾰新⽅⾯所表现出来的巨⼤贡献。与他的从兄王羲之⼀起,开创了中国书法史上的新纪元。
王珉(351年-388年),字季琰,⼩字僧弥,琅邪临沂(今⼭东临沂)⼈。东晋官员、书法家。东晋丞相王导孙。王珉官⾄中书令,时⼈称之为⼩令、王⼩令。王珉年轻时就已展现出其才华,名望更⽐其兄王珣更⾼,并与堂兄王献之齐名。王珉初任著作郎,后历任散骑郎、国⼦博⼠、黄门侍郎和侍中。太元⼗⼀年(386年),时任中书令的王献之去世,王珉接任中书令,当时⼈就称王献之为“⼤令”,王珉为“⼩令”。太元⼗三年(388年),王珉去世,享年三⼗⼋岁。朝廷追赠太常。王珉擅长⾏书及⾪书,《书断》称其:“⾦剑霜断,崎嵚历落,时谓⼩王(王献之)之亚也。”⼜“尝书四⽦素,⾃朝操笔,⾄暮便竟,⾸尾如⼀,⼜⽆误字。”王僧虔《论书》⼜称王珉“笔⼒过于⼦敬”。
王羲之(303年—361年,⼀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祖籍琅琊(今属⼭东临沂),后迁会稽⼭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草、楷、⾏各体,精研体势,⼼摹⼿追,⼴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炉,摆脱了汉魏笔风,⾃成⼀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王献之合称为“⼆
王”。
王献之(344年-386年),字⼦敬,⼩名官奴,汉族,祖籍⼭东临沂,⽣于会稽⼭阴(今浙江绍兴),书圣王羲之第七⼦。东晋书法家、诗⼈、⼤⾂,晋简⽂帝司马昱之婿。官⾄中书令,为与族弟王珉区分,⼈称王⼤令,与其⽗王羲之并称为“⼆王”。王献之⾃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攻草书⾪
书,也擅长绘画。他⾃⼩跟随⽗亲练习书法,胸有⼤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体。他以⾏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书亦有深厚功底。由于唐太宗并不⼗分欣赏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作品那样有⼤量留存。
作者简介
张怀瓘(⽣卒年不详),扬州海陵(今江苏泰州市)⼈,唐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李志敏评价:“张怀瓘以道家思想为主旨,张怀瓘谈⽞说微之精要处,孙过庭未能到”。
开元年间,拜翰林院供奉,迁右率府兵曹参军。对⾃⼰书法⼗分⾃负,⾃称“正楷、⾏书可⽐虞世南、褚遂良,草书欲独步于数百年间”。南宋学者陈思所著《书⼩史》称其“善正、⾏、草书”。没有⼿迹存世。
著有《书议》《书断》《书估》《画断》《评书药⽯论》《六体书论》《论⽤笔⼗法》《⽟堂禁经》《⽂字论》等,为书学理论重要著作。
个⼈著作
张怀瓘的书法评论著作,有《书断》《证书药⽯论》《书估》《书议》《⽟堂禁经》《⽤笔⼗法》《书诀》《六体论》《⽂字论》等⾏于世。⼜著《画断》,可惜久已亡佚,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引有部分逸⽂。
《书断》述⼗体书源流,评书家三品等第。《书估》评书之价值贵贱,《书议》评议19位名书家,《⽂字论》系与友论书,《⽟堂禁经》《⽤笔⼗法》《书诀》《评书药⽯论》等皆叙书艺技巧,《画断》评画家三品等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