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堂教学 教学参考
_■■■■■■ 2021 年第 1 期.下基于问题式教学的“国家发展战略”教学设计—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协调发展战略”为例
王玉芳刘恭祥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福州)
摘要: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协调发展战略”为例,以其机遇和挑战为线索,围绕“三何”问题链,按照
创设情境、犮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总结评价的问题式教学步骤,让学生在探究地理问题的
过程中培养地理思维和素养,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和人地协调观。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国家发展战略;人地协调
问题式教学作为《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的实施建议之一[1],是一种立足并围绕核心 问题,以真实情境导学,以问题发现为切口,重在问题 分析和问题解决的教学引导方法。问题式教学遵循 知识逻辑和学生认知规律,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也是 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
人教版教材(2019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 五章第三节“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作为新增内 容,教学设计与实施有待进一步研讨。鉴于对国家发 展战略的解读具有教育性、开放性和可探究性的特 点,与问题式教学的特征相契合[2],本文以鄱阳湖生 态经济区为例,引导学生以解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成 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机遇和挑战为线索,从地 理背景、实施举措和意义等方面,开展发现、提出、分 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
一、课标解读
本节内容的课程标准是“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 略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 景”。要求学生能根据具体的国家发展战略,正确选 择、读取专题地图信息,综合分析地理要素及其之间 的联系,说出该战略制定的地理背景以及战略实施举 措和意乂。
二、 教材分析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选自人教版教材(2019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第三节。本 章知识结构呈递进关系,围绕“环境与发展”主题,本 节内容是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和第二 节“走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果综合的例证。教材内容阐述“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拓展蓝色经济空间、维护海洋权益”四类国家发展战 略的地理特征、战略目的、实施举措。教材编排重视 培养学生对专题地图、区域规划图、地理原理示意图 和地理概念的解读,但本节内容没有给出具体且
全面 的案例,给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程资源建设留下较大 的空间。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位于长江经济带,作为国家区 域协调发展战略之一,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但2010年 至2019年间生态经济区建设效果显著,打造了美丽 中国的“江西样板”,适宜本节“三何”问题链的创设、分析和解决。
三、学情分析
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新髙考模式下的高二学生已 经学习了必修第一册中的水、地貌、土壤、自然灾害等 内容,学习了第二册城镇化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 题,能够独立读图,描述地理要素特征,说出生态环境 问题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和治理措施;通过对可持 续发展内涵和道路的学习,能够分析区域协调发展的 实施举措,为本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成为国家区域协
作者简介:王玉芳,硕士研究生,获2020年全国中学地理教研成果评比一等奖、首届全国研学课程设计大赛特等奖,研 究方向为地理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地理课程与教材研究。通讯作者:刘恭祥,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
生态经济区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笔,结合“治湖必须治河,治河必须治山, r 的理念,引导学生挖掘其中的地理问 的讨论结果归入“三何”问题中,构建问 吉合材料包,合作探究,拆解问题,最终解 s 经济区战略的地理背景、
实施举措和意 程中提高区域认知、综合思维能力,培养 拉生态文明理念。图1所示为本节课的识鄱阳湖流域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
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根据地理环境的整体 性原理,说出鄱阳湖湿地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 分析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带来的影响以及有针 对性的治理措施。
人地协调观:认识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正确 看待区域发展中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说明将 “绿水青山”转换为“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树立生 态文明理念。
地理实践力:正确选择和读取图表信息,并学会 在合作探究中处理图表信息,解决“三何”问题,提高 收集、读取、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对案例的学习,提高关心国家发 展的意识,知道如何发挥中学生的作用,运用所学知 服务国家发展。六、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
(1)描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空间分布及与其 他区域的空间联系特征,说出其生态价值和对我国发
f 鄱阳湖湿地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
影响,说明区域协调发展中将“绿水青
山”转换为“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树立生态文明 理念。
2•教学难点(1) 描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空间分布及与其 他区域的空间联系特征。(2) 说明区域协调发展中将“绿水青山”转换为 “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
七、
教学方法
问题式教学法: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从鄱阳湖生 态经济区协调发展战略中发现地理问题,总结归人 “三何”问题链,引导学生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在 此过程中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案例教学法:教师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引 导学生描述区域的空间分布及与其他区域的空间联 系特征,说明其生态价值和协调发展举措,学会说明 国家发展战略的地理背景。
八、
教学过程
1.创设真实情境
政策举例:教师介绍“国家发展战略”的制定目
你有何启示
j *
12中学生
如何响应
换为金山银山
L 态环境问题
带来什么影响1
牝•
堂教学
年第1期-_
调发展战略的地理背景、实施举措和意义的学习打好 基础,但其独立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尚不足。
在心理特征方面,高二学生独立意识强烈,具备 关心家国事务的品质。探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 何”问题能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家国情怀和生态 文明理念。
四、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问题式教学创设情 境、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总结评价的步
|创设情境|~-I 发现、提出问题(-鄱阳湖生
态经济区 成为国家 区域协调
问题链I
江西省贫
困县脱贫 收官
地理位置直土L 重要性
问题链3
如何平衡生杰保护与经济
骤,以鄱阳湖 为线索和情与
治山必须治多 题,并将学生 题链。学生名 答鄱阳湖生 义,并在此过 人地协调观牙 教学设计思If
分析、解r |空间分布及与其^ 流域的生态价fl -湿地为何会产生生态环境问题
r |
湿地面临哪些j ^为什么会产生,4 面对生态脱弱,|绿水青山如何兵五、教学目标
区域认知:读取专题地图信息,描述鄱阳湖生态 经济区的空间分布及与其他区域的空间联系特征,认“江西样本"对 图I 教学设计思路
展的重要性。
(2)分抒价评结总
題
问决态明设其国发战
生
文史下他家A
略
I
E
特
系联域区
值
价
经
和施措理治何有
114°E
U 6°E 118°E
图3
鄱阳湖水系空间分布示意图
表1 2012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湿地资源直接经济价值评估类别土地资源航运经济砂矿资源水资源渔业资源价值/亿元
44.82
19.41
4.60
488.6413572.20
提出问题: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空间分布及与 我国其他区域的联系上有何特征?②鄱阳湖流域有 哪些生态和社会经济价值?
学生探究:学生根据知识基础和材料包,自主选 择适合的专题地图,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引导总结: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从鄱阳 湖生态经济区的地理位置、区域范围、与其他城市群的 发展差异和联系便捷性等方面进行探究,对鄱阳湖在 调蓄洪水、调节气候、提供水源、降解污染、保护生物多 样性、提供丰富的水产品、工业原料与能量、发展疗养 与旅游事业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价值进行挖掘。
设计意图:从不同尺度、不同地理要素认识鄱阳
图2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空间分布图
•
堂教学!47
评估c
的,学生交流了解的国家发展战略实例。
播放视频1:教师播放2009年12月12日《新闻 联播》中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报 道,介绍专家针对鄱阳湖生态环境问题提出的“治湖 必须治河,治河必须治山,治山必须治穷”理念。
播放视频2:教师播放2020年4月26日江西省 贫困县脱贫推出的新闻发布会的视频,简单介绍江西 省打造的“保护生态环境,盘活绿水青山,实现经济发 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的江西样板。
设计意图:通过新闻联播开阔学生视野,将学生 带人生活中的情境,培养学生关心国家事务的品质。
2•发现并提出问题
引导提问: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我国脱贫攻坚事 业,思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 略的机遇和挑战,从其地理背景、实施举措和意义等 方面挖掘其中蕴含的地理问题。
学生讨论: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各抒己见。总结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灵活引 导和总结归纳。
问题归类:教师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成为国 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之一的机遇与挑战”,将学生提 出的问题归人问题链。问题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 何重要地位?问题二:鄱阳湖湿地为何会产生生态环 境问题?问题三:区域协调发展中如何平衡生态保护 与经济发展?
设计意图:以“治湖必须治河,治河必须治山,治 山必须治穷”的理念调动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 性思考,并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 展战略的机遇和挑战为线索,挖掘地理问题,激发学 生兴趣。
3.分析并解决问题
(1)问题链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何重要地位?展疋材料。
材料一图2为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空间分布图, 图3为鄱阳湖水系空间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纳聚赣 江、抚河、信江、鄱江、修水五条河流的来水,是长江径 流量的重要调节器,具有“洪水一片天,枯水一条线” 的景象。该区域也是我国“鱼米之乡”和重要的商品 粮油基地。鄱阳湖湿地面积达2500多平方千米,是 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国际六大湿地之一。表丨所示为 2012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湿地资源直接经济价值
N 。
為
N〇9Z
湖生态经济区,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培养学生 用地理语言描述信息的能力。提供文字、图表,让学 生从中分析鄱阳湖流域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提高 学生的综合思维,引导学生关注河流、湖泊生态价值 中蕴藏的经济价值,初步引起学生对生态保护与经济 发展之间关系的思考,为问题链三的解决奠定认知基 础。通过对鄱阳湖流域价值的分析,引导学生树立生 态文明观〇
(2)问题链二:鄱阳湖湿地为何会产生生态环境 问题?
展示材料。
材料一新构造运动时期,地块断陷奠定了鄱阳 湖湖盆的基本轮廓。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围湖殖 垦的进行,水域面积减少,水土侵蚀和流失逐渐严重, 局部湖床抬升,洲滩和草洲的面积扩大,为鱼类产卵、 牲畜牧食提供了良好基地。但湖泊、湿地面积萎缩也 使湿生植物被耐旱植物所取代,候鸟栖息地缩小;过 度采砂减少洲滩、草滩面积,以及生产生活污水的流 入,危害生物和农作物生长;自然灾害的威胁也随之 紧迫。图4是湖口水文站监测的鄱阳湖水位年际变 化曲线图。
48
f
教学参考课堂教学
2021 年第 I 期•下
—
年均水位/米
—
线性(年均水位/米)
图4湖口水文站监测的鄱阳湖水位年际变化曲线
材料二鄱阳湖北段发育了 400平方千米的沙 山,由松散的沙粒组成,临湖一侧发育了垄(脊)槽 (谷)相间的地形,如图5所示,这片“江南最大的沙 漠”既是风景,也给通航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危害。
图5沙山位置与地形示意图
提出问题:①鄱阳湖湿地面临哪些生态环境问 题?②这些问题为什么会产生甚至加剧?会带来哪 些影响?
学生探究:学生根据知识基础和材料包,绘制思 维导图,推测鄱阳湖湿地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原 因和影响。
引导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究结果,引导学生 推演鄱阳湖湿地发生水土流失、泥沙淤积和环境污染 的原因及危害。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图文信息找出鄱阳湖湿地 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提高获取、处理地理信息的能 力,复习巩固本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 题”;让学生通过分析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危 害,提高综合思维,也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 的关系,为问题链三的解决稳固认知基础。
(3)问题链三:区域协调发展中如何平衡生态保 护与经济发展?
展示材料。
材料一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指导和 人们的共同努力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经过多年治理,江西省以青山绿水著称,森林覆盖率 稳居全国第二,还努力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 山”的双向转换通道,发展生态旅游、大健康、生态农 业、林下经济等生态产业,做强“生态+”经济,打造 了美丽中国的“江西样板”。
材料二2000年资料显示,鄱阳湖地区(除南昌 市)人均GDP 约为4112.2元,比江西省平均水平低 73
9元,成为江西省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而2018
年,江西省百余县的GDP 排行中,鄱阳湖地区有12 个县(除南昌市外共27个)挤进前30名。
截至2019年,都昌县茶叶种植面积2000公顷, 该县利用当地的生态资源优势,将茶叶产业作为脱贫 攻坚的重要抓手,打造“都昌白茶”品牌,带动全县增 收脱贫。现在,当地茶农依靠种茶、采茶,一年有10 万元收入。
永修县征地24公顷承办鄱阳湖国际观鸟周活 动,打造“春赏花,夏看水,秋玩沙,冬观鸟”的生态特 色小镇,提升江西省知名度、影响力,将鄱阳湖生态优 势转向品牌、产业、投资优势。
提出问题:①面对生态脆弱,有哪些方式和具体措 施可以治理?②“绿水青山”如何转换为“金山银山”?
(下转第51页
)
续表
对比内容城市聚落乡村聚落
道路差异交通宽敞、纵横连接道路弯曲、狭窄崎岖
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对 城乡的认识,从景观、道路、灯光、工业、商业、生活环 境、学校、医疗、安全、环境等方面进行讨论,并通过分 组方式,对各组的表格信息进行归类、展示。随后,以“城市生活好,还是乡村生活好”为话题,鼓励学生展 开辩论,分别就各方观点陈述理由,让学生从城市生 活的便捷中看到其存在的诸多问题,同时从乡村生活 的舒适中分析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
3.探究“聚落”
设置“以老张所在的农村为例,国家要征收该村 土地,并选择新址重建”的情境,给出所在地的等高线 地形图(见图3),让学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为新农村 选择合适的聚落地址。
结合所学知识,在对新农村选址时参考“聚落与
(上接第48页)
都昌县如果要进一步发展,你有何建议?③“江西样 板”对你有何启示?
学生探究:学生结合材料认真思考,各抒己见。
引导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从湿 地保护、污染防治、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创建新型工业 体系、培育现代服务业、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工程等方 面认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之路,从平衡区域生 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上认识“江西样板”。
设计意图:结合我国脱贫攻坚战略,让学生通过 事实对比,真实感受脱贫攻坚的阶段性成果,看到国 家战略发挥的作用以及生态治理模式,深刻理解“绿 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和 人地协调观。
4.总结评价
教师总结:肯定学生在问题探究中的积极参与和 探究效果。对三个问题链条、七个子问题进行逻辑梳 理和知识总结。
课后思考: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我国确立了节约 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提出了走可持续发展道 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生态文明战 略思想和重大举措下,还有哪些国家发展战略,家乡有 哪些新变化?作为中学生,该如何响应国家发展战略?
设计意图:问题式教学注重问题发现和问题解
#堂教学奶f教学参考51
—剛1'丨11麵2021年第1期.下
自然环境、交通”之间的关系,综合各类地理要素,讨
论最佳选址方案。各组可以从影响聚落的主要因素 (地形、气候、水源等),兼顾社会经济因素(交通、环
境等),对各组选址方案的理由进行陈述。最后,从课
堂活动延伸上,鼓励学生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城市治
理中的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了解世界各地聚落与当
地环境的关系;对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提出保护措施
和建议。
A
决,但知识的整体性和逻辑联系易被忽略,需要教师
总结评价,凝练本节知识内容和价值传递。通过让学
生思考身边的变化和自身的行动力,促进学生对国家
发展战略的关注。
5.板书设计
如图6所示。
鄱阳湖;
生态经〈
济区
,机遇:地理位置的重要
,生态价值^>生态建设鱼这•绿水青山
、挑战〈
A促进
丨江西样板!
经济价值^^►经济发展金山银山
打造
!其他国家发展战略丨
图6板书设计
九、结语
本节教学设计围绕“机遇与挑战”这一线索和三
条问题链,材料丰富,逻辑清晰,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
思维和素养,树立人地协调观;也为“国家发展战略”
这一新增内容的教学设计思路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普通高
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2018:241.
[2]冯志旭,曾玮.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地理问题式教学
设计[J].地理教学,2019(24) :4-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