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认为,历史课程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学理念,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先、德育为先,使历史教育成为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使学生从关心历史的角度来关心国家的命运,进而关注世界发展。本课在推进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从教学目标的设定还是教学过程的实施,都注意把立德树人的目标落到实处。使学生在学习两宋历史的过程中,逐渐潜移默化地渗透历史责任感与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文化素养。
其次历史课程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的阐释,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同时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增强对祖国的认同、对民族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以及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课程标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个认同”。“四个自信”都融入了高中历史课程,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逐步地从历史角度来引导落实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通过学习北宋到南宋的发展与传承来引
导学生认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在引入南宋精神的同时来不断落实学生对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认同与热爱,真正实现历史教学与培养学生价值观之间的融合。
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与必备能力。在课程安排中,我尝试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引入图片、地图、历史材料来引导学生理解,安排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培养创新精神,将教、学、评有机结合在一起。
二、【学情分析】
高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水平的高峰期,其记忆力、理解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了高速发展,对于一些较难与抽象的历史概念能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同时,该阶段的学生经过三年初中的历史课程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历史知识的基础,能够对一些历史事件有初步的理解与分析。但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和阅历尚浅,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深刻意义和影响还不能很好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更加生动有趣的历史事件来积极的引导学生深刻的理解历史学习的意义和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热情。
三、【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两宋的政治与军事》)属于《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上的第9课内容,本课共含有四个子专题,分别是:
1.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2.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
3.王安石变法;
4.南宋的偏安。
这四个子专题所涵盖的历史事件包含了整个两宋三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以时间为暗线进行纵向排列。在每一个子专题之下,大致都是按照该事件发生的背景、解决的主要措施、以及措施产生的历史影响。看似没有关联的四个子课题,实际期间都有前后或者逻辑之间的因果关系。
比如说: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在起到抑制内部动乱、巩固国家安定的同时,也产生了官员数量膨胀进而费用过多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再加上北宋政府遇到边疆危机时采用了“以钱
财换和平”的做法,自然造成了官府财政吃紧的状况。而政府为了解决财政吃紧、官员过多导致行政效率低下、为了消除社会动乱而大量养兵而造成的冗官、冗兵、冗费问题,只能采取社会改革。所以引出了第三个子专题——王安石变法。王安石改革取得了一定效果,却也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围绕内部变法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严重的分裂,引发党争,在外部作用之下,北宋逐渐走向衰亡!自然就引出了第四个子专题——南宋的偏安。
四、【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分析北宋初年制度的重新建构,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习惯;
2、通过史料分析,了解澶渊之盟与王安石变法,培养学生学会怎样用史料来解释历史;
3、分析南宋作用,提高学生对历史变化的解释水平,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本课的课程标准是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等方面的新变化。根据课标结合两宋的史实以及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本课的重点内容就是宋初强化中央集权
的举措;这些举措给宋带来了双方面的影响,巩固了国家、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同时,却也影响了行政效率,造成保守疲沓的政治风气。此外在面临边疆危机时,北宋采用了“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而这样一种方式其积极性与局限性的体现就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在第三个子课题“王安石变法”中,虽然变法取得一些成效,可却没能挽救北宋灭亡的命运,因此王安石变法是怎么失败的、为什么失败的,也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之一。综上所述,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
教学重点: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1、通过强化中央集权与“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2、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六、【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教科书教学内容的分析,以及本节课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我大胆打破教材框架,以一课时为时限,我把本课设置成了三个环节,分别是:制度设计与理性思考、危机凸显与改革创新、命运轮回与历史出口。
北宋初建,并未效仿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而是在理性的基础上思考了藩镇割据给社会带来的弊端,宋太祖以务实地、脚踏实地的方式进行了改革,从被动防守转为主动进攻,这样一种全新的理念给北宋带来了新的气象,使得中国社会进入了权力有效制约、文官治理的年代,保障了社会的安定,进而促成了这一时代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荣。所以我认为这是一种在理性思考基础上的制度创新。在历史政治制度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渗透给学生创新的精神。
其次,面对制度束缚过死、权力分割过细的状态,官员过多造成冗费问题的同时,军队素质过低在于边疆政权的战争中,北宋屡屡失败,面对这样的问题,宋采取了“以钱财换和平”的办法来缓解危机。上述问题综合在一起,给宋政府造成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在此状态下,王安石进行变法运动,企图扭转财政赤字与军队素质低下的问题。所以我认为第2子课题“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与第3子课题“王安石变法”之间是有直接上的逻辑承接关系的,因此我把这两个课题合并为一起,作了专门的话题“危机凸显与改革创新”来进行讲述,以帮助学生建立两者之间的承接关系。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辩证思维以及历史解释的水平。
北宋灭亡之后,南宋偏安于东南一带,南宋政权在政治上没有进行太多创新,无论在制度
设计上还是在处理与边疆政权之间的关系上,都是在延续着北宋的措施。相同的措施导致了相同的历史命运,最后南宋同样亡于少数民族政权的进攻,因此我创设了一个环节——命运轮回。而在命运轮回之下,历史会变成循环论吗?当时不是,在南宋的发展过程中,历史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并且找到了新的历史出口——比如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文化与科技的高度繁荣、在保卫南宋政权中体现出的士大夫精神、南宋精神的凸显,这些都成为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宝贵的财富。所以在我设置的第三个环节——命运轮回与历史出口,这个内容中,向学生展示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经济、文化、科技、精神方面的发展,增强学生的历史与民族荣誉感,从而顺利地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
七、【教学设计】:
1、【课堂导入】:
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同时又是社会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传承者;
他们生活在一个儒学复兴、理学重构的时代;
他们的存在,使得这一时代成为了文强武弱土壤里长出的一朵绚烂之花。
2、【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等方面的新变化。
3、【教学过程】:
教师:宋代存在于10-13世纪,这时的中国仿佛进入了现代,物质文化高度发展。宋太祖打破了传统方式,以务实、脚踏实地的态度进行了各方面改革,从被动防守开始主动进攻。给宋带来一种全新的观念。
首先来看第一部分——制度设计与理性思考
宋太祖对唐末以来的社会状况进行了思考,主张革除积弊,加强中央集权。他有明确的理念,叫做“事为之防,曲为之制”。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来防范一切可能危害统治政权的事件,那么有哪些措施呢?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一部分,回答以下问题:
1、宋太祖从哪些方面来收归权力?
2、他在收归权力的时候,使用了怎样的原则?
3、他在进行这些制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学生:……
教师:同学们的分析还是挺到位的。
宋太祖在推行这些措施的时候,重要的职位都由文臣担任,武将的权力限制到最低,所以这是一种“重文抑武”的模式;此外唐朝原有的那些官员在宋代都存在,他们享有国家俸禄,但是没有实际职务,形成了官职分离的模式,来强化权力。
这种文武分离、官职分离的模式起到作用了吗?我们来看:
北宋官僚权力运转平衡,制约成效凸显。这一机制交叉错置、彼此制约,构建起一个相对
封闭、自成体系的制约系统,充分保证了政治权力的平稳运作。就北宋而言,虽有贪官、庸员,却少有叛臣、逆臣,关键就在于对政治权力的有效监督及制约。 ——王志立《北宋官僚权力制约机制评析》
宋朝基于五代的残杀,大量任用文人,支持文人群体建立儒家思想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改变,人们的思想也加以固化。读书人忠君爱国,关爱苍生。地方上士人上承官府法令、协助朝廷事务,下安抚团结乡里,组织百姓生产。
学生:起到两方面作用——一是形成有效地制约机制;另一是文人执政起到稳定社会、加强集权的作用。
教师:好。再来看,
庞大的机构设置,相互牵制,更加不利于办事效率的提升。致使地方灵活性不够,中央和地方之间的不平衡,也致使地方上发展受限。
宋代对官吏薪俸的规定很优厚:
正俸—宰相、枢密使每月300贯。春冬服装各绫20匹,绢30匹,棉百两。
禄粟—宰相、枢密使每月100石。(每石实给六斗,米麦各半。)
职钱—六部尚书格60贯,翰林学士50贯。
元随傔人(随从)衣粮—宰相、枢密使各70人。
职田—两京大藩府40倾,次藩镇35倾。
所以说,北宋在加强集权的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问题,效率下降;冗官冗费等。
北宋就面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到今天仍然有思考的价值,就是在加强权力的同时,效率必然会下降,权力和效率之间是怎样一种关系?
学生:讨论……
教师:其实这就是一种取舍问题,北宋鉴于前代地方权力过于强大,那么现在想收归权力,只能选择舍弃了效率;下节课我们要学到的元朝,由于地域广大,所以在选择效率的同时只能舍弃权力。
那么军队的建设呢?在强干弱枝的状态下,有没有弊端?募兵制起到了承担社会安定的作用,所以军队的数量在呈倍数增加,相应的军费开支也在增大。但是军队战斗力却不足。
所以这些制度设计造成北宋初年三冗两积的局面。北宋面临财政问题的同时,边疆也有压力。
接着我们进入第二环节——危机凸显与改革创新
宋辽双方在军事上各有胜负的基础上,签订了《澶渊之盟》。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条约的内容,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对这一条约进行评价:到底是“以屈辱换苟安”还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学生:讨论……
教师:这个盟约,不仅保证了辽宋百年的和平,而且对宋来讲,是经济和文化的胜利。“十万两白银”是什么概念?打辽宋战争,每年军费是五千万两。关键是后面这一条,两国开展贸易自由。辽除了羊和马,几乎没有任何产品卖给宋,而宋的每一种商品都是辽需要的。边境贸易从开始就是一边倒的对宋贸易巨额逆差,辽的财富通过这场金融战争,源源不断
输入宋朝,而大宋的文化,却传播渗透进辽的每个毛孔。所以我认为这更说军事与金融的博弈。所以有人说如果千年以前就有诺贝尔和平奖的话,那么获得者肯定就是辽圣宗和宋真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