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思路:
一、复习回顾:信息及它的特征
二、课题引入:请大家观看一段“唐僧取经”的视频,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总结出在视频当中共出现了那些信息交流工具。请学生回答,老师总结。从而引出信息技术的概念。
三、新课讲解:老师提出问题:一、什么是信息技术(学生回答)老师再展示信息技术的定义。
接着老师再提出问题二、信息技术课与计算机课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老师总结出信息技术的四大组成部分--- 1、计算机技术2、微电子技术3、通讯技术4、传感技术。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老师再去进一步讲解,以便加深学生印象。
接着老师提出第三个问题: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这个问题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得出信息技术的五大发展历程,然后分出五组,每一组代表不同时期的人类,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让他们用自己所处的那个年代的信息交流工具来解决问题)然后老师再进行精讲,让学生注意做好笔记。
然后,再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提出第四个问题: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学生讨论回答)
四、课题练习:再经过当堂做练习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最后进行课堂回顾。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一节课已经了解了信息的概念、特征等,对信息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信息技术”的含义、发展、应用几方面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一般把信息技术等同于计算机技术,知识结构缺乏完整性。而且,信息技术的概念又比较抽象,学生第一次接触时不太容易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应结合教材,多收集相关的案例,视频帮助学生从侧面和感性上理解这个概念,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从身边开始关注生活中的信息技术。
效果分析:
在本节课当中引入两段视频,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整堂课围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连贯性很强,每个问题的解决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深受学生喜欢。
教材分析;
《信息技术及其发展》是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含义、信息技术的作用及现代信息技术,能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掌握信息技术发展历程中的几次重要阶段及其基本特征;能够结合具体实例描述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评测练习:
1.不属于信息的主要特征 。
(A)普遍性(B)科学性(C)依附性(D)共享性
2. 现代社会中,人们把 称为人类不可缺少的三类资源。
(A)物质、知识、信息 (B)能量、知识、信息
(C)物质、能量、知识 (D)物质、能量、信息
3.信息技术已经经历了 次革命。
(A)2 (B)3 (C)4 (D)5
4.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这是 提出的。
(A)香农 (B)维纳 (C)钟义信 (D)比尔·盖茨
5.最近一次信息技术革命的一个重要标志是 的应用。
(A)计算机 (B)电报 (C)电视 (D)电话
6.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与第 次信息技术革命有密切联系。
(A)一 (B)二 (C)三 (D)四
7.以下对信息特征的描述, 是不正确的。
(A)只要有物质存在,有事物运动,就会有他们的运动状态和方式,就会有信息存在
(B)所有的信息都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但是,载体本身并不是信息
(C)同一信息能同时或异时、同地或异地被多个人所共享
(D)信息不但能直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还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8.信息技术的英文全称是 ,简称IT。
(A)Information Technology (B)Information Technique
(C)Communication Transmit (D)Information Transmit
9.现代信息技术是以 为基础,以 为核心,以 为支柱,以 应用为目的的科学技术群。
(A)计算机技术 微电子技术 通信技术 信息技术
(B)通信技术 微电子技术 信息技术 计算机技术
(C)微电子技术 计算机技术 通信技术 信息技术
(D)信息技术 微电子技术 通信技术 计算机技术
10.“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是形容一个人的知识非常多,家中的书多的以至于搬家时要用车来拉,因为当时的书是笨重的竹简。从而使得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极为不便,从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历程来看,这应该是属于第几次信息技术革命以前的事( )
A.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 B.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
C.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 D.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
课后反思
------
1、思效果:整堂课下来可以完成教学目标,经过课堂检测可以看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较好。教学过程当中学生能够完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小组讨论过程当中,学生讨论的不够热烈,没有做到每个小组成员都在参与的目的。
2、思效率:课堂效率与我预期的差不多,在课堂当中,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老师起辅助引导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能够融入课堂,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活动占据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教师起到引领,点拨作用。
3、思效益:通过当堂巩固、课堂总结等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对知识点的掌握较好,课下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得知整堂课下来,学生感觉较轻松,学生比较喜欢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不足之处是作业应该分出层次,分出选作与必做。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和掌握有关信息技术的概念和主要内容(包括的四方面技术);
2.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和趋势(能够说出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3.探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及个人生活和学习的影响;
4.了解信息技术可能对身心健康的不利影响,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和总结需要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2.通过学生分组合作,最后由学生自己总结讲述,锻炼表达能力,实现知识共享,拓展知识面,丰富文化内涵,提高协作能力;
3. 掌握辨证的思维方法,分析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4. 通过布置课后的学习和实践,鼓励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课外拓展学习,同时又为后面章节做好准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
2.引导学生善意对待信息技术、健康合理使用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