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程标准中相关内容标准为“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属应用水平,即学生应能够将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使用于新的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为了达成这个目标,首先理应使学生把握能量流动的过程及其特点,懂得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一些基本方法;其次,结合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得出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
由此,本节教学目标确定为:
1.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3.尝试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其中,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为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设计思路
“能量”是科学教育中的核心概念,高中学生已逐步建立了能量、能量传递、能量守恒等一些基本概念;在生物学中,学生已学习了“储存能量的物质”、“能量代谢”等内容,这些都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在教学中要紧紧依托这些知识。
本节的引入能够参考以下两种思路:(1)直接从教材中“问题探讨”提供的素材引入;(2)从复习生物体如何摄取能量、储存能量、利用能量等相关知识入手。
前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建立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的感性理解。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能量流动的概念,用“问题探讨”的素材展开能量流动的过程的学习。在学习能量流动的特点之前,讨论能量流动的分析方法,再以林德曼的研究为资料实行分析。最后,通过“思考与讨论”,探讨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后者,能够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建构“能量流动”的概念,并学习“能量流动的分析方法”。
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分析和处理数据”技能的训练,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以及用数据说明生物学现象和规律的过程。
有条件的学校,可选择当地有代表性的地区,在课后实行“调查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对于城市中的学校,能够通过网络做这方面的调查;也能够从城市居民的食谱、食品超市或商店的产品销售情况等方面另定主题。通过调查,结合生活实际说明农业生产的能量流动与人类的关系。
本节共2课时。现以第二种思路为例,具体说明教学实施的程序。
三、教学实施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