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学设计的创新之处x

更新时间:2023-05-28 12:26:48 阅读: 评论:0

本教学设计的创新之处
教学手段的创新:
本设计的水槽演示实验、探究实验等实验教具都是采用简便易行、随手可得 的材料亲手制作而成的,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节约意识,实验现象直 观明显,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很好的教学和演示作用。
多媒体运用创新:
在进入新课教学前,利用视频导入法,播放“浇不灭的蜡烛”这一神奇现象。
在新课教学时,插入了与反射现象、反射定律相关的图片以及探究光的反射 定律时的仿真flash,能使学生关注了解反射定律在生活当中的应用,体现“从 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教学活动的创新:
课堂导入时通过一个神奇的现象“浇不灭的蜡烛”,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
的兴趣,合理过度到教学课堂当中。
本设计采用新颖的演示实验 用装有水与粉笔灰的水槽演示光的反射现 象,实验材料随手可得,现象直观明显,通过观察,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提出自 己的猜想。
利用自制的教具分组进行探究实验,验证所提出的猜想,进一步得出并掌握 光的反射定律。
小结与反思环节中,要求学生利用反射定律,制作一个潜望镜,培养学生的 课外动手制作能力。
本节课的实验器材简便易行,贯彻低成本、日常化、生活化的实验取材理念, 设计彰显物理知识的趣味性,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的理念,强调探究的过程性,力求通过科学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科学探究 的基本方法,逐步形成一种善于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心理倾向和创新意识。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教学设计
【课题】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时间】15分钟
【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
【教材】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
一、    教材分析
光的反射定律在本章处于核心地位,它上承光的直线传播,下接平面镜成像 规律,本节课的学习又将为凸透镜成像规律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比较熟悉光的 反射现象,教材编者呈现了各种有趣的光学现象之后,以科学探究的方式开展教 学活动,并在活动中学习科学探究精神与思想,让学生在探究之中学习科学探究, 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教材编者还设计了相关栏目, 其作用在于加强光的反射定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有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物 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为本节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二、    学生分析
初二学生对生活中神奇的光现象有着浓厚的兴趣,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 已经掌握了光源和光的直线传播等知识。初二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 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先前的知识基础以及学生有关光的反射的生活经验将有助 于学生将物理事实抽象为物理模型。基于学生的实际学情,本节课教学将以神奇 的魔术视频导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领学生积极探究,熟练使用量角器,提 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反射现象的体验,了解法线、入射光 线和反射光线以及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二是利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让 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设计重点是探究光的反 射定律。
实验及其现象分析是探究反射定律的关键。为此,教学设计首先安排了许多 实验,如对水槽中的法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位置的分析,引导学生由浅入深 地提出自己的猜想;然后通过分组进行探究实验,验证所提出的猜想,进一步得 出了光的反射定律;接着播放反射定律在生活中应用的实例图片给学生展现生活 中的物理实例,让学生深刻地体验到物理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最后布置课后 作业,要求学生利用反射定律,制作一个潜望镜,
培养学生的课外动手制作能力。
本节课的实验器材简便易行,贯彻低成本、日常化、生活化的实验取材理念, 设计彰显物理知识的趣味性,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的理念,强调探究的过程性,力求通过科学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科学探究 的基本方法,逐步形成一种善于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心理倾向和创新意识。
四、教法与学法
1.教学方法
⑴实验探究法
本节课注重科学探究,由教师与学生提出问题,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手脑并用,既对光的反射有较为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又培 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⑵讲授法
首先通过教师的视频“浇不灭的蜡烛”,教师辅以生动有趣的描述,调动学 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讨论中发现答案。接着,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教师引导他们通过教师自制的教具解决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学法指导
在本节课中,教师先通过视频和旧知识的复习,为学生提供先行组织者,基 于前面感性认识,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分析数据,运用归纳演绎法,探究出实验 规律,最后得出光的反射规律。
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法线、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以及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2)掌握光的反射定律,并能应用反射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初步具有信息收集、处理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2)探究光的反射定律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和归纳演绎方法。
(3)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尝试运用光的反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例感受,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用废弃硬纸盒、废镜片自制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节约意识。
六、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光的反射规律(法线居中、两角相等、三线共面)。
难点:探究法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三线共面。
七、    教学资源
1、    器材:
自制可旋转光屏、自制激光演示仪器、水槽(装有水与粉笔灰的混合液体)、 激光笔、平面镜等。
2、    课件:
“浇不灭的蜡烛”的相关视频,反射现象的图片,探究实验的相关动画和视 频,有关反射定律在各领域的应用的幻灯片等。
八、教学流程
九、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约1分钟)
1、观看视频——“浇不灭的蜡烛”。
教师:真神奇,点燃的蜡烛居然能 在水中安然无恙的燃烧。为什么会出现 如此神奇的现象呢?让我们一起学习本 节课内容并揭开谜底。
设计意图 用视频的方式导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与好 奇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创设有趣的物理情境,并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为 后面埋下伏笔。
2、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光的直线传播”从而引出“光的反射现象”,巧妙 地引入今天的学习内容,并带着学生感知身边的反射现象。
光的反射现象:光在两介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返回原来介质中的现象。
老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光的反射现象还真不少。(播放图片,让学生感受 常见的反射现象)
设计意图 紧密联系生活,将抽象的物理概念与形象的生活现象紧密相 连,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 物理的兴趣。
(二)进行新课,探究新知(约12分钟)
教师:日常生活中光的反射现象非常多,那我们应该如何描述光的反射呢?
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光的反射。在黑板上介绍反射光路图的画法,并介绍几个 新物理概念: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入射角以及反射角。
几个基本概念(一点二角三线)。
1入射光线A0。②入射点0: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交点。
③反射光线0B。④法线:过0点作反射面的垂线0N
5入射角Z 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6反射角Zr: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边讲解边画图,加深学生对新的物理概念的理解,同 时为接下来的探究实验作为铺垫,光的反射基本概念的回顾既是学生提出猜想的 出发点,又是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研究对象,能起到很好的承上启下作用。
【提出问题】
实验演示一观察镜子
让同学们观察桌面上的镜子,并请同学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教师:为什么同学们会观察到不同的现象呢?
引导学生提出猜想:观察者所观察到的现象与观察的角度有关系。
提出问题:光反射时究竟遵循什么定律呢?
设计意图I从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入手,由简单的问题一步步的引导、过 渡到较为深层次光的反射规律问题,学生猜想也就水到渠成。
【提出猜想与假设】
实验演示二观察水槽中的反射光路
用激光笔射向水槽中的平面镜,让 学生观察反射光路,改变入射光线的位 置,观察反射光线的位置变化,进一步 引导学生提出以下猜想:
1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位居法线两侧;
2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三线共面;
设计意图 通过形象直观的小实验,引导学生思考,从法线、入射光线、 反射光线、入射角、反射角这几个概念入手,提出较为准确、有价值的猜想,培 养学生正确的提问意识和猜想能力。
【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
分组实验:2人一组,利用自制的教具学具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
实验探究一
利用激光笔、自制可旋转光屏、平面镜进行实验。
在桌面上平放一块平面镜,第一位学生将可旋转光屏垂直压在平面镜上面, 使转轴落在平面镜内部,并压住光屏的一个半平面。第二位学生打开激光笔开关, 调整光源的方向,使光线与被压住的半平面相切且与平面镜交点正好落在转轴 上,在光屏上得到较明显的光路。第一位学生旋转光屏另外的半平面,记录在什 么情况下能在光屏上看到反射光线。
教师:同学们,你们观察到了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了吗?
学生:观察到了。
教师:请一位同学说说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入射角、反射角分别在 哪儿?
学生:入射点、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入射角、反射角的位置分别是……
教师:请同学们先向后转动没固定的半平面,有什么现象出现呢?
学生:反射光线不见了。
教师:这时两个半平面处在怎样的位置关系?
学生:两个半平面不在同一个平面上。

本文发布于:2023-05-28 12:26: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248008581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本教学设计的创新之处x.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本教学设计的创新之处x.pdf

标签:学生   探究   反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