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3-05-28 12:02:54 阅读: 评论:0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与目标
  新修订的历史课程标准明确:历史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故课堂教学出发点要从知识本位转向核心素养本位,对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为此,教学实践中注意将教学目标、内容、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等聚焦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本课描述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段,政权更迭频繁,疆域空间随之变迁,各民族关系错综复杂,对学生的时空感知有较大的挑战。故本课可以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时空观念”为切入,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政权更迭的自然时空,注重在历史演进的长时段大时代视野中理解和解释历史,把握政权更迭的社会时空,正确认识历史现象与历史趋势的意义时空,进行历史解释与建构历史联系。
因此,通过延展“时空观念”的三个维度认知,揭示时段或时代的内涵与联结点,运用“历史解释”挖掘其中的隐性联系与结构,“史料实证”中论证彰显历史变化趋势及其因果关系,从中落
实“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家国情怀和民族意识。时空素养出发结合各大素养的侧重点,促使学生完善教材的知识体系,形成丰厚的系统性知识,提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彰显素养落地在历史学习和历史思维中的意义。
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
 1、专题间的逻辑
高中历史必修课程的基本结构式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以专题学习的方式依次呈现历史进程,学生需在掌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基础上,对重要历史问题进行分析。从单元整体视角看,本课处于中国古代史部分第二单元,主题为“民族交融”和“大一统”的发展,正符合中国古代史部分两条并行发展的线索:一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二是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本课主题词“政权更迭”蕴含的阶段纵向时空线索:从三国、两晋、十六国到南北朝时期各民族政权更迭变迁,时空上是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奠基和伏笔,分析时空演进的内在趋势和深层社会意义,是本课另一主题词“民族交融”产生的影响。从民族交融线索看,各民族从
分裂、冲突中加强相互交流、双向的学习,逐渐实现“共性增多”的民族交融和国家统一。本阶段的分裂、冲突线有:如三国至南北朝期间各民族政权的长年割据混战,典型如淝水之战为代表史实。本阶段民族关系缓和并在交流学习中实现民族交融的有:西晋末年以来战乱中的西、北少数民族内迁,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南方民族在学习吸收北方新进生产技术基础上推动经济发展,体现了南北民族在经济上“共性增多”的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则掀起北方民族的汉化运动,北方民族向中原汉族学习相对先进、成熟的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习俗,体现了南北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多元深入的“共性增多”的民族交融。
三、学情分析
教育部审定(2013年)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四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已对本单元内容有较为详细的介绍,有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理解,预测学生对这段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有具体感性的认知和大致的了解;高中部分在史实教学和处理上可以简化处理,集中时间和精力在核心素养提升上。
初中教材的叙述比较侧重具体感性的历史描述,穿插图文及辅助资料皆以浅显、故事性的内容为主,容易让学生止步于历史现象的感知,故高中教学需关注准确、客观的描述历史现象,深入挖掘史事背后的历史思考与历史解释,综合分析历史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把握历史发展内在逻辑,提升历史学习的核心素养能力。
四、教学方法
本课涉及的政权更迭频繁,各古代民族繁多,内在的交流和发展更是错综复杂,对具体政权变迁的时空感知会有混乱;又因涉及较多古文材料,对学生的理解和接受产生一定阻力。依托本课逻辑,参照学情分析,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
1.运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形势图定位自然时空,掌握本时期各民族政权更迭的基本时空史实,掌握各民族政权统治区域、演变过程及相互关系。
2.通过典型历史事件选取和史料分析,从北方民族内迁、制度变化和创新、江南边疆等区域的开发、科技与文化继承与发展等史实,分析解读社会时空中民族交融中封建制度、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的新发展。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和历史理解的能力。
3.综合本阶段政权更迭的带来分裂动荡和民族交融促进封建国家的发展,在意义时空层面认识促进民族交融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价值,增强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形态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的重点把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政权更迭、民族交流的过程,并宏观架构自然时空、社会时空、意义时空的内在逻辑。
各民族政权更迭促进民族交融的典型事件,以及民族交融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的难点:区分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概念和逻辑关系,把握“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和“封建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和历史逻辑,融合完成核心素养的落地。
五、教学设计思路
基于上述的目标设定,本课的设计核心主题点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中的民族交融”,时空线索是课堂推进的基本脉络。以核心素养的“时空观念”出发,从黑格尔自然辩证法论述时间和空间内在统一不可分割的“自然时空”,到马克思唯物史观强调基于社会因素对事件的因果判断的“社会时空”,到基于可靠的史料基础上进行辩证分析构建历史意义的“意义时空”[0],三个时空循序渐进推进内容的解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
从“时序政权更迭”和“空间疆域变迁”等自然时空入手落实时空观念
在分析“疆域交错变迁”和“政权频繁更迭”的社会动因,可从“时空观念”的“社会时空出发落实“历史解释”。
在解读、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发展趋势: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中新发展,从表及里落实“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在综合论证“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的阶段特征,可从“时空观念”的“意义时空出发落实“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
以下是具体阐释从“时空观念”的三个属性(即自然时空、社会时空、意义时空)入手,来
建构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中的“民族交融”主题的设计思路。 
同时基于本课课标内容及教学难点,提炼本课的重要概念政权更迭、中华民族和民族交融”,在课堂教学中予以解读明确。
政权更迭“政权更迭” (regime change)在牛津大词典中解释为新政府推翻旧政府,建立新政权。指国家的执政者发生了变更。是现存的国家制度,管理体系,官僚机构和其他元素被全部或者部分取代。
中华民族:有两种含义: 一是指政治文化共同体,指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也就是西方构建民族国家时期形成的现代民族( nation) ,如法兰西民族,我们常说的“中华民族”即是这一层
次上的概念;另一含义指社会文化共同体,如中华民族中的汉族、蒙古族等,即历史上的各少数民族[1]。本专题涉及历史上各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但不能等同“中华民族”。
民族交融: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民族交融”不同于民族同化”、“民族融合”,有特定的含义。民族同化,不论自然同化还是强制同化,其结果都是某个民族的消失,另一个民族族体规模的增大。民族融合,在过程阶段仍然会产生新的族体规模更大的民族,结果意义上民族特性会消失,民族会消亡。而民族交融,仅指民族之间在交往交流过程中共性增多的过程,是民族关系的一种运动形式。其所指的民族现象既不包含旧族体的消亡,也不包含新族体的产生。[2]
六、教学过程
(一)自然时空导入:疆域空间中的政权更迭的时间 
1、出示:教材P29《三国鼎立形势图》、P33《东晋十六国形势图》、P34《北齐、北周、陈对峙形势图》
 (判断)结合教材及原有知识储备,观察地图。判断属于什么时期?判断依据?
 (生判断并说明)可以根据疆域范围、政权名称、民族构成判断处所属的时期。
(切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发展,从3幅疆域图中初步可以发现这一历史阶段有哪些特征?请用几个关键词概括下?
(政权更迭频繁,少数民族政权较多,国家分裂,社会动荡……)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直观呈现,迅速切入课堂,并调动学生学生利用教材、原有知识去观察地图,获取有用信息做出判断,解释判断依据时候初步进行阶段特征的提炼和感知,为时空变迁的历史脉络梳理做好铺垫。
2、纵向时间的政权更迭:感知、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分合更迭的历史脉络。
概念解读:本阶段的突出特征是政权更迭频繁,“政权更迭” (regime change)在牛津大词典中解释为新政府推翻旧政府,建立新政权。指国家的执政者发生了变更。
阶段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的执政者为什么会发生了如此频繁的变更?纵向时间上的政权更迭蕴含了疆域空间的变迁,或许可以从这一时段错综复杂的民族分布和关系里寻找下线索。
3、疆域空间的民族关系
(1)出示教材30页的“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及插图“晋朝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印章:‘晋归义羌侯’印”。
 补充材料:这就是靖远出土的稀世珍品——晋归义羌王金印,大小如麻将,外开呈长方形,驼纽金质,阳文篆字,上刻“晋归义羌王”,属国家一级文物,现存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学生任务结合地图信息,以西晋为例梳理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分布;以“晋归义羌侯”印章为例分析少数民族和汉民族政权的关系。
(2)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少数民族的分布及迁徙
根据地图梳理西晋少数民族分布:甘肃、陕西、山西及河北、辽宁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
解读印章信息:此印为两晋时期晋王赠给羌族首领的官印。印文形式承自西汉宣帝以来传统,在赠给少数民族首领的官印之首,署“汉”或“晋”字,下为民族名,并在民族名的前后加上“归义”二字,又常以驼钮作为这种印的基本钮式。其中“归义”是汉晋政府给予其统辖的边远少数民族首领的一种封号。
结合地图和印章信息分析: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还有活动在长城边缘的鲜卑。
佐证:建武二十五年至永和五年(公元49年—140年),归顺中原政权的南匈奴主要安置在北地、云中、朔方、五原等沿边诸郡。
教材P30“思考点”:你觉得导致自东汉以降西、北边陲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的原因可能有哪些?(提示:联系两汉的社会历史状况出发,思考历史和现实的因素)
推导判断:历史因素看,两汉政府为了防御匈奴南下,边疆的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之间,很早就有着经济文化上的联系,特别是把边疆上的各族人民迁到塞下居住,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农业转化,也是内迁的主观动力。从印章的“归义”来看,汉族统治者的招抚是重要的现实因素,魏晋时期的战争中原地区为补充兵源和劳动力,也就促成了北方各族人民大迁移的局面。
可见,随着北方少数民族的迁移,和汉族的联系日益增多,不同民族之间将会出现怎样的相处局面?阅读教材,提出观点并提出史实佐证。
(3)史料实证:三国两晋南北朝少数民族和汉族关系
学生论证1:观点1,不同民族之间充满矛盾和冲突,此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民族分裂。

本文发布于:2023-05-28 12:02: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24657417806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学设计.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学设计.pdf

标签:民族   历史   时空   政权   发展   学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