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帮我一下吧
教学设计:上海市毓秀学校陆辰叶勤勤
一、教学任务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课围绕“互相帮助”这一主题,侧培养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懂得要积极、主动地向他人求助,锻炼其求助技能。在本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克服难为情、怕被人拒绝等心理,敢于主动向他人求助。本课从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着手,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意识、习惯和技能,同时让学生明白有些困难可以自己解决,避免形成万事都求助的依赖心理。
本课主要设计三条线索:第一,知道困难是生活的一部分,面对困难时要有积极的心态。第二,明确在面对困难时,并不是所有的困难都需要得到别人的帮助,有些困难完全可以靠自己解决。在寻求别人的帮助时,要选择合适的时机、适合的求助对象,同时渗透文明礼仪教育。第三,引导学生领悟“帮助”的价值与意义,在生活中不仅要能接受别人的帮助,懂得感恩,也要学会帮助他人,让友爱与互助精神得到传递。
(二)学情分析
在群体生活中,每个个体既是相互独立的,也是彼此联系的,所以在困难面前应该互帮互助,共同解决。但是现阶段,一部分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会产生畏难、难为情、怕被别人拒绝等心理,不敢主动向他人求助。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对于求助礼仪的教育并不缺乏,他们善于求助,但是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习惯于依赖他人,缺少独立面对、解决困难的能力。由于当今社会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即使有能力解决困难,也缺乏主动帮助他人的意识,显得比较自私、冷漠。
二、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懂得感恩和助人,体会互帮互助的快乐,树立友爱与互助精神传递的意识。行为与习惯:初步养成小困难自己解决,大困难主动向人求助的习惯。
知识与技能:知道求助是生活中需要的基本能力,学会求助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故事、行为辨析等方法,分辨哪些困难可以自理,哪些困难需要求助。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分辨哪些困难应该向他人求助,哪些事情应该自理,学会求助的基本技能。
教学难点:懂得感恩和助人,体会互帮互助的快乐,树立友爱与互助精神传递的意识。四、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课的教学循着由浅入深、逐步推进的思路,从认识“困难”、发现“困难”、区分“困难”、解决“困难”出发,再到学会帮助他人,传递温暖。根据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把书本上的绘本故事与现实生活相互对照,引发思考,深化学生的认识。
第一课时学习“大家都会有困难”和“我要求助吗”两个栏目的内容。通过游戏,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困难”,“困难”无处不在,但不需要害怕,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区分困难的程度,树立小困难自己尝试解决,大困难必须找人帮忙的意识。
第二课时学习“我会求助”、“温暖的‘接力棒’”两个栏目的内容。首先通过看图、
听故事等活动,学会寻找合适的求助对象,并能正确、有礼貌地表达自己所需要得到的帮助。其次,在看绘本故事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交流中深化助人的体验。
五、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课件:ppt、课件录音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树立遇到困难敢于主动向他人求助的意识。
行为与习惯:初步养成小困难自己解决,大困难主动向人求助的习惯。
知识与技能:知道求助是生活中需要的基本能力,初步学会解决小困难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故事、行为辨析等方法,分辨哪些困难可以自理,哪些困难需要求助。
教学重难点:
分辨哪些困难可以自理,哪些困难需要求助。初步学会解决小困难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理解“困难”
1.玩游戏:画鼻子。(没有人提醒,自己画)
2.提问:为什么把鼻子画歪了?
学生交流:看不见。
3.在画鼻子的时候,因为遮住了眼睛,所以看不见、画不准了。这就是你在画鼻子时遇到的困难。
4.打开课本,翻到第54页,看看书本上的小朋友又遇到了哪些困难?
学生交流
预设:
●美术课上,水彩笔没水了。
●鞋带总是系不好。
●读书时遇到不认识的字。
●篮球掉到小河里。
5.你还遇到过什么困难?心情怎么样?
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在我们的学习、游戏、生活中,“大家都会有困难”。
(板贴:大家都会有困难)
但是,遇到问题的时候,着急、害怕是解决不了事情的,我们要做到——不慌张。
(板贴:遇到困难不要慌)
二、活动实践,揭示课题
1.老师教给大家一个魔法口令,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
2.游戏者喊出“请帮我一下吧”,寻找帮手,指挥方向,再玩“画鼻子”游戏。
提问:为什么成功了?
3.教师小结:在遇到困难时,我们遇到困难时,可以大声地喊出魔法口令——请帮我一下吧。
板贴课题:请帮我一下吧
三、明辨情景,区分“困难”
1.遇到困难时,如果有人帮忙,那结果可就不一样了。有个小咕噜也是这么想的,你们瞧——他来了。
教师读儿歌:
有个小咕噜,
总是求帮助。
衣服丢了不会找,
跳绳不会急得哭,
走着走着迷了路,
打得毽球上了树,
看到屋子起浓烟,
听到巨响在近处……
2.说一说:小咕噜遇到了哪些困难?
学生交流(丢衣服、不会跳绳、迷路、毽球上树、着火、爆炸……)
3.这么多的困难,是不是都要求帮助?(出示儿歌最后一句。)
(1)小组讨论,分类(贴图)
4.交流“不一定需要帮忙的事情”,你有什么好方法可以自己解决?
(1)学生交流,预设:
●衣服丢了:想一想之前去过哪里?到去过的地方找;衣服内写上姓名、联系方式等。
●不会跳绳:看别人跳的方法;自己多练习等。
●迷路:原路返回;找熟悉的标志物等。
●毽球上树:小树不高的话,可以用球拍或其他长的东西拍下来……
(2)大家的方法都很好,但是如果以上方法都没有用的话,我们该怎么做?
预设:
●衣服丢了:找老师、家长帮忙
●不会跳绳:请体育老师、小伙伴教
●迷路:向周围的人问路
●毽球上树:请大人、个子高的人帮忙
(3)小结:在遇到这些困难的时候,首先想一想,能不能自己解决,不要总是依赖别人,如果实在不能解决了,再请他人帮忙。(板贴:小困难,先尝试。做不了,再求助。)5.交流“一定需要帮忙的事情”,说说为什么不能自己做?
(1)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在解决困难之前,首先要保护自己的人生安全。
(2)遇到这样的困难,我们可以在不伤害自己的情况下做什么呢?
学生交流,预设:
报警、找爸爸妈妈、找其他的大人……
(3)小结:我们小朋友年龄还小,很多事情还不能自己解决,必须要请他人来帮助。(板贴:有些难,不能解。须请他人来相助。)
四、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1.刚才,我们交流了很多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对照着板书,想一想,你的困难属于哪一类?可以自己解决吗?不可以的话又能找谁来帮助你?
(1)小组讨论
(2)集体交流反馈
2、评一评金点子奖,评到的同学奖励红花贴纸。
五、梳理总结,课外延伸
1.小朋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2.总结:今天我们的收获可真不小,老师把这些收获变成了一首儿歌,我们一起来念一念。3.课后,请大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搜集一些生活中可以用到的求助电话以及求助机构,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请帮我一下吧
大家都会有困难,
遇到难题不要慌。
小困难,先尝试。
做不了,再求助。
有些难,不能解。
须请他人来相助。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懂得感恩和助人,体会互帮互助的快乐,树立友爱与互助精神传递的意识。行为与习惯:初步养成文明向他人求助的习惯。
知识与技能:知道常用求助电话和常见的求助对象,学会多种求助方法。
过程与方法:体验看图交流、模拟演练等学习过程。
教学重难点:
懂得感恩和助人,体会互帮互助的快乐,树立友爱与互助精神传递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我们的学习、游戏、生活中会有许多困难,但是遇到困难不需要慌张。如果遇到的是小困难,我们可以——自己先尝试,解决不了——再求助。有些困难超出了我们的能力范围,甚至危及到我们的生命安全,这个时候我们必须——请他人来帮忙。
2.上节课,老师请同学们搜集一些生活中可以用到的求助电话以及求助机构,请大家来交流一下吧!
学生交流,预设:
电话——110(报警电话)、120(急救电话)、119(火警电话)、122(交通事故报警)场所——派出所、治安岗亭、保安室、商场咨询台、医务室……
人物——警察、保安、老师、商场服务员、医生……
3.教师小结:通过大家的交流,我们知道了一些求助的电话、求助的场所以及可以求助的对象。
二、情境交流,学会求助
1.那么,当我们遇到困难,自己无法解决时,应该去哪儿,找谁寻求帮助呢?看书p56页,看看图上的小男孩遇到了什么困难?他可以找谁帮忙呢?(出示图片)
(1)交流预设:
①小男孩遇到的困难:风筝挂在了树上
②可寻求帮助的对象:赶路的上班族、踢球的男孩们、扫地的环卫工、休息的年轻人(2)小组讨论:
找谁求助最合适?为什么?
(3)集体反馈
交流预设:
①赶路的上班族——上班族正低头看手表,说明赶时间。
②踢球的孩子们——看上去和小男孩一样大,够不到。
③扫地的环卫工——正在打扫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