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地理南方地区的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①化学元素—矿物—岩石之间的关系;
②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
③地壳物质循环
【教学手段】
矿物标本,各类岩石标本
【教学过程】
(引课)引导学生
从周围环境入手思考:
陆地环境由哪些要素组成?各要素
之间有什么相互关系?特别是岩石与其它要素之间有什么关系?
(出示花岗岩标本)花岗岩是由石英、长石和云母组成的,石英的成分是什么?→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矿物是由化学元素组成。
(板书)
一、组成岩石的矿物
1.地壳中的化学元素
(读图)
地壳中所占比例较大的化学元素有哪些?化学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构成矿物
举生活中实例或根据化学课所学知识说明有哪些物质是矿物,这些
矿物是由哪些化学
元素组成的?→明确有些矿物是单质,有些矿物是化合物。
矿物对人类最重要的是什么?标本是否可以称为矿产?
(板书)2.地壳中的矿物
1)矿物的概念
说明几种熟悉岩石的组成→明确岩石的概念
(板书)
二、岩石及其成因
1.岩石的概念
2.按成因分类
观察玄武岩、页岩、板岩等
从外观上对三大类岩石进行区别→结合实物标本观察教材中的图片→明确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特点。
(出示化石的岩石标本)
观察化石多存在于哪类岩石中?化石能够起什么作用?
(阅读资料和示意图)通过阅读了解有关地层和化石知识→完成示意图的问题。(提问)
日常生活中常提到的矿石与岩石及前面提到的矿产有什么区别?如何评价矿石的优劣?
(提问)
三大类岩石之间是否可以相互转化,如何转化?用图示的方式表示出来。
(板书)
三、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
【设计思想】
往往忽略这些地理
事物的存在,因此教师在教学
中用亲自在野外采集的岩石或矿物标本其效果更好。
【板书设计】
第一节
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
一、组成岩石的矿物
1.地壳中的化学元素
2.地壳中的矿物
(1)矿物的概念
二、岩石及其成因
1.岩石的概念
2.按成因分类
课标要求:
以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课标解读:
首先应该从以下方面了解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包括流域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和社会经济基础。根据该流域的地理条件,规划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具体包括防洪、航运、发电、土地利用、矿产资源的开发、旅游、渔业、灌溉等方面。针对开发过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综合治理的对策。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学习了流域的基础知识,但由于时隔较远,基本上已经没有印象,因此,需补充流域和水系的基础知识。对于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分析,在必修2和必修3前期的知识学习中,已有一定的基础。而对于流域开发,由于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比较陌生,需要通过一定的图片资料,使其增加感性认识。
学习目标:
1、阅读美国地形图、田纳西河流域矿产资源分布图,分析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特征等自然环境及资源条件。
2、阅读资料,分析田纳西流域人口及社会经济条件。
3、阅读图片、资料,描述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建设状况,说出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
4、分析田纳西流域出现的生态与社会问题,说出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教学方式:
案例教学法
教学重点: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教学难点: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教学资源的处理:
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基本相符,只是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宜调整到流域综合治理部分,增强治理的针对性。另外,补充了田纳西河流域的人口、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关于流域开发的相关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98年长江流域洪水灾害的成因是什么讨论归纳以实例导入新课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分析展示美国地形图、田纳西河流域矿产资源分布图及文字资料分析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特征等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及人口、社会经济条件。使学生掌握流域开发地理条件的分析思路与方法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展示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说出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