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太阳最近的树》教学设计方案
郴州市第一职业中专 李利敏
一、教学设计思路
看一看,通过多媒体展示画面认识红柳;读一读,整体感知课文;想一想,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说一说,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练一练,学习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法,拓展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离太阳最近的树》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基础模块)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本单元阅读与欣赏的重点是在阅读中理清文章思路,探究作者感情。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离太阳最近的树》是一篇情景交融的叙事散文,作者写红柳由顽强生存到被砍伐殆尽,清晰的纵向思路饱含着作者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浓烈情感。因此本文既承担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肩负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责任。
学情分析:中职学生语文学习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授课班级是旅游专业36班学生,该班清一色的女生,各方面素质相对较好,学习积极性和语言表达能力均优于其他专业,具有一定的阅读与欣赏能力,但对课文蕴藏的深层意义及作者的强烈感情还缺乏进一步挖掘能力。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旅游专业的特点,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并大胆采用辩论赛形式,结合应用文写作,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授课类型:新授课文(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及时间的分配:1、导入新课2分钟—落实基础、整体感知10分钟—研读赏析18分钟—拓展延伸8分钟—总结课文、布置作业2分钟。
三、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把握作者对沙漠中唯一绿树“红柳”的感情,理解课文融叙事、描写、抒情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
2、能力目标:借助多种语文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着的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和对保护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在文章蕴含着的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和保护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融平静的叙事和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写作特色。
教学策略:文本研读法为主,点拨法、辩论法为辅。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丰富教学内涵,通过辩论,朗读来推进教学过程。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雪域高原画面,导入课文,多媒体展示青藏高原(阿里)的风光,——红柳——“离太阳最近的树”(设计的导语:这里是地球的第三级,是海拔最高的地方。这里是
沙滩和戈壁的世界,这里高寒缺氧、鸟兽绝迹、驼马遁形。然而,即使这里,也曾有生命的昂然不屈。那就是西藏阿里唯一的绿树——红柳。)
(此导入语比较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学生展示预习成果
1、学生汇报网络收集了解到的作者情况。
2、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三)研读赏析。
一读课文:利用多媒体播放朗读视频,学生边听边读。找出描写红柳的句子,思考三个问题。
1、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让学生思考: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明确:本文通过叙述砍伐红柳的过程及其使用的方法,表达了对破坏生态环境的痛心以及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作者思路:红柳挺立,雪域增色;红柳遭难,毁于人手;红柳消亡,尘沙肆虐。(
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2、作者为何要写红柳树对着高原的酷和缺氧微笑?微笑一词用得好不好?
明确:写出了红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衬托出红柳树生长的不易,暗示了红柳树在雪域高原中的珍贵。“微笑”一词用得好,它写活了红柳树面对“酷寒和缺氧”那种从容不迫,怡然自得的神态,生动地表现了它那顽强的生命力。
2、体会红柳树的外形美和内在美。(明确:对于红柳树外在美的描写,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不仅描绘了红柳的外形,而且刻画红柳的精神。红柳蕴含着丰富的能量,有着不屈的精神。它的内在精神“好像一颗傲然不屈的英雄。”)
二读课文:找出文中人们挖掘红柳树的句子和段落,着重思考两个问题:
1、作者详写司务长和我算账的过程有何用意?
明确:反衬了人类挖掘红柳的可悲。挖掘红柳已经让人心痛了,更为心痛的是,人们不仅亲手毁灭了这高原唯一的绿色,破坏生态平衡还振振有词,认识不到自己行为的可悲。
2、作者为什么要详细描写人们挖掘红柳的艰难过程?
明确:1、工作量越大,工期越长,越衬出红柳的顽强。2、队伍越浩大,工具越先进,越显示出人类破坏自然的可悲。
三读课文:全面深入理解文章深刻的含义,体会作者深沉的感情,思考讨论两个问题:
1、体会标题的深刻含义和结尾的妙处。
明确:标题的含义:一是红柳生长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高原,所以说它离太阳最近;二是红柳“离太阳最近”,从太阳那索得了光和热,蕴含着伟大的力量;三是暗示了这是高原上唯一的绿色。结尾的妙处:给人留下了“空白”,空白是一种美,给人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红柳被一棵棵挖走了,留下了伤员般空洞的眼睑怒向苍穹,“人类呢?在征服红柳之后,曾经被困的黄沙很可能被洒到世界各地,屋顶上扬起的尘雾也将飞向远方,这也是自然对人类的“馈赠”。结尾引入深思,意味深长。
2、你是如何理解本文既是一首颂歌,又是一首悲歌的?作者全部的激情和深刻的思想,是怎么体现出来的?
明确:1、颂歌:赞颂红柳为人类作出的贡献及其内在力量,顽强的生命力、不屈的精神。悲歌: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痛心和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忧患。2、小中见大,通过挖红柳的小事情反映了社会环保的大问题。融叙事和描写一体,将全部的激情蕴含于平静的叙述之中,使课文的形象性、思辨性和哲理性三者完全交融。
针对第二个问题“文章到底是赞颂红柳还是悲叹人们毁灭?”进行辩论(一方为赞歌方——赞红柳的精神;一方为悲歌方——悲叹红柳被毁)把“问题的足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传球、抢球、踢球、射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辩论必须紧扣课文,论据必须是文章的句子,这样学生自然不断读课文,思考、理解、领悟文章。从而较好的解决了教学重点、难点。)
(四)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