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方三大主流幸福观
摘 要:西方对幸福问题的探讨从未停止,在西方历史长河中,由于
对幸福问题的不同理解与诠释,逐渐演变为三大主流幸福观:快乐主义幸
福观、完善论幸福观以及宗教幸福观。那么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何在?各
自的合理性与不可避免的缺陷又体现在何处?本文试图在带着以上思考,
在逻辑与学理上双向探讨三大主流幸福观。力求为我们认识、理解西方幸
福观带来裨益,也希望为我们追求幸福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幸福观;快乐主义;完善论;宗教观
西方文明从古希腊到近代社会,从未放弃过对幸福的追求:抑或追求
肉体的快乐,抑或寻求自身的修养,抑或交付于上帝……在不懈探索之中,
逐渐形成了三大主流的幸福观:快乐主义幸福观、完善论幸福观以及宗教
幸福观(这里的宗教,出于逻辑严密性的考虑,我们将宗教定义为基督教,
以下不特别说明之处均是如此)。从时空维度上,我们可以发现诸多内在
关联,即其存在某种继承性与替代性。而且在逻辑层面,我们同样可以发
现其存在相互吸收、修正。快乐主义幸福观侧重于外在肉体享受,寻求身
体的上的、感官上的物质体验,认为外在的物质、肉体享受即为幸福本身;
而完善论幸福观则偏重于在内在寻求心灵的安宁,通过自我修养的不断完
善,力求达到自我修养的升华,最后得到自我的幸福;而宗教主义幸福观
则完全将自己的幸福与超自然存在的上帝联系起来,认为将上帝可以主宰
人的幸福,唯有信仰上帝,才能获取真正的幸福。下面,我们将分开论述
三种幸福观。
一、西方快乐主义幸福观
快乐主义幸福观始于古希腊时期的?谟克里特,他认为人的本性即是
追求幸福,"对人,最好的是能够在一种尽可能愉快的状态生活中生活,
并且尽可能少受些痛苦"。[1]虽然他并未明确提出快乐主义幸福观,但为
其后来着伊壁鸠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铺垫,伊壁鸠鲁把幸福与快乐等同起
来,直接就将其理解为"身体的无痛苦与灵魂的无纷扰"。这样就将身体跟
精神快乐两方面快乐统一于快乐之上。随后快乐主义得到很大程度上的压
抑,直至17世纪的洛克让快乐主义重放熠彩,举起人"趋乐避苦"的本性,
宣称幸福就是快乐,"极度的幸福就是我们所能享受的最大的快乐"。[2]
这种观点直接为紧接着的功利主义者密尔所接受,密尔补充道:"幸福是
指快乐与免除痛苦,不幸福是指痛苦和丧失愉快。"[3]之后的德国哲学家
费尔巴哈对快乐主义幸福观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他认为幸福就是生物
的正常健康状态,并将其建立在个体的感觉基础之上,"快乐与健康就是
幸福"、"没有感觉就没有幸福"。[4]
1、西方快乐主义幸福观的本质
上面我们简单回顾了快乐主义幸福观--这一被世人普遍认可幸福观
的发展历史。"趋乐避苦"是人本性的自然心理倾向,这是快乐主义立论之
所在,也是其合理性所指。快乐主义幸福观首先将幸福(happiness)等
同于快乐(happy or joy),认为人获取的幸福就是快乐本身;其次,将
所有快乐借助于感觉(feeling)获得:人们有了某种欲望、需要、目标、
理想等,不断通过努力,达到欲望满足的状态,进而使得幸福感出现,带
来身心愉悦的体验。不得不说,这样的认知具有其合理性与可感性,尤其
对于经验主义盛行的国度。快乐主义幸福观落脚点在于:欲望得到不断满
足中使得人们身心不断获得幸福(快乐)的愉悦体验。
2、西方快乐主义幸福观的主要缺陷
我们在考察西方快乐主义幸福观本质时,它用快乐来诠释幸福,然后
用身心感受来体验这份愉悦,不断满足自身欲望。看似能够让大多数人心
悦诚服、趋之如骛,正是这种"合情合理"的理论及事实证明将它的缺陷表
露无遗:首先,将幸福与快乐二者完全等同是否合适,有待商榷。我们认
为幸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远远大于快乐,幸福更多地展现的是一个独立
体的整体面貌,单用快乐一词概括,实难周全;其次,快乐主义的"趋乐
避苦"假设模糊了其他许多人性本质,比如道德、责任;再次,从结果上
看,快乐主义的忠实跟随会使人陷入欲望的漩涡,反而被其奴役,似乎更
是与幸福遥遥相望;最后,快乐主义幸福观仅仅关注人们的快乐体验,常
常使得人们疯狂迷恋物质,导致社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滋生。
二、西方完善论幸福观
诚然,快乐主义幸福观虽然迎合了人们的感官欲望,然而它从未停止
遭到质疑,甚至诟病。正如古希腊的的赫拉克利特所说,"如果幸福在于
肉体的快感,那么就应当说,牛找到草料吃的时候,是幸福的。"[5]他看
到了人们除了追求所谓的感官享受,带来的身体的愉悦以外,还应该追寻
另外一个重要的价值夙求,他首先尖锐地提出幸福的另一个纬度,即理性
的、道德的纬度。接着的亚里士多德将完善论清晰地提出来,明确提出"
幸福就是过有德性的生活"。亚氏首先承认了伊壁鸠鲁所赞扬的感官快乐,
身体的愉悦。紧接着,亚里士多德试图论证"德性是快乐的引领者","幸
福是最高的善",看到了德性是构建幸福不可或缺的因素。后来的学者斯
宾诺莎直接认为幸福就是德性本身,极力呼吁"放弃迷乱人心的财富、荣
誉、感官快乐"。直到近代的美国学者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将完善
论幸福观的发展最终落脚到自我需要的满足。
1、西方完善论幸福观的本质
上面将完善论幸福观进行了简单的发展脉络梳理,我们不难看到从快
乐主义幸福到完善论幸福观的转变,这样把握其本质更加透彻一些。我们
看到完善论幸福观在肯定了感官快乐之后,并不拘泥于此,追求更加合理
的幸福观,试着依靠人的理性,将德性作为人真正可欲的幸福。仔细分析,
我们会发现,完善论从快乐主义的外在物质感受、肉体愉悦转移到内在德
性提升、理性思辨。无疑,这是完善论幸福观的进步之处。人们如果只是
仅仅局限于外在的身体感官享受,慢慢就会陷于纵欲的泥潭。完善论幸福
观恰好看到这一点,大声疾呼理性、德性生活。事实层面,或许不能够解
决所有问题,但是这种努力尝试是卓有成效的。
2、西方完善论幸福观的未尽之处
完善论幸福观也并非金玉良言,其中难免会有瑕疵。首先,完善论幸
福观虽然承认了感官快乐的存在,却大大压抑了其追寻的力量,发展到后
来越来越否定肉体快乐的价值。其次,完善论幸福观过多地关注到人的自
我完善,使得在促使个人修养转化为奋斗的动力,却隐形之中助长了个人
主义滋生,反而妨碍社会整体幸福的实现。最后,完善论幸福观太过于专
注个人内在理性,使得其在很长一段时间为禁欲主义所利用,尤其是将论
及到的宗教禁欲主义,这样的历史渊源,导致完善论幸福观看着未必那样
尽善尽美。总之,完善论幸福观在其理论构建本身、历史发展、现实作用
中均呈现出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我们需要谨慎分析对待,但本文立足于
其全面研究,尝试着挖掘其合理部分,摈弃其不宜之处,可谓"剔其糟粕,
取其精华",为我们所用。 三、西方宗教(以基督教为例)幸福观
此前分析的两种幸福观均是发源于古希腊时期,我们可以发展虽然二
者立足点不尽相同,关注点也有所差异,但是总的来讲,它们都是积极、
乐观的幸福观,其中充满了对世界的热情、对人生幸福的追寻。然而,随
着古希腊古罗马城邦的断垣残壁,统治西方近千年的宗教(基督教)幸福
观,无疑随着人的"原罪"、"以上帝为中心"的确立,将西方幸福观引向了
另外一条消极、悲观的道路。"因此,寻求上帝就是对至福的羡慕,找到
上帝就是得到幸福本身。"[6]
基督教的幸福观统治了西方社会千年,不能简单地就加以否定或者直
接诟病,我们欲要批判,需要首先了解。诚然,对其教义《圣经》的解读
必不可少,我们这儿试图从两位人物开始分析,即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和托马斯?阿奎纳(Thomas Aquinas)。前者坚持信仰上帝才
能幸福,他提出幸福是人类一切行为的最终归宿,是世人永恒不变的追求。
但是,由于人降临人间伴随着"原罪",对幸福的追求不能通过俗世的努力
获得,必须依托于全智全能的上帝才能得到。因此人们必须使自己得到上
帝的救赎,而寻找上帝不是依靠世人的理智和或知识,却是考对上帝的信、
爱、望。托马斯?阿奎纳进一步论证到,既然俗世不能获得幸福,那么我
们应该追求永恒的彼岸幸福。他接着前人的观点,强烈反对感官上的快乐、
愉悦,认为世人在现实的世界无法得到完满的幸福。如若渴望幸福,必须
寄于灵魂的彼岸世界,即上帝之城。他认为进入幸福彼岸的幸福世界,必
须行善,"对上帝本质的认识必须借助恩典,所以只属于善良的人",[7]
这样就达到宗教的劝善。
1、西方基督教幸福观的本质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基督教通过向世人宣传其教义,宣扬上帝存
在、灵魂不死,意在规劝世人行善,压抑内心无尽的欲望,积极投身到上
帝的怀抱。世人要获得幸福必须极力靠近上帝,努力获得上帝的恩典,做
到爱上帝、信上帝、对上帝充满希望。透过其宗教的神秘性,我们认为,
基督教的幸福观是在快乐主义幸福观与完善论幸福观关注人的内外需要
均告失败,不能获得幸福时得到的折中办法,即依靠第三方力量获得幸福。
人们把自身的幸福获得寄托给虚无缥缈的上帝,将现世的幸福寄予在虚幻
的彼岸生活。的确,这里有许多历史的局限性(自然认知能力、科技能力
等),抛开这些不谈,不得不承认,这正是人们不懈追求幸福的尝试。
2、西方基督教幸福观的误区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所有宗教幸福观的
愚昧性、欺骗性。基督教的幸福观也不能免责,其最大的误区就是:将人
的幸福寄托在虚无缥缈的上帝身上,难免武断、唯心,纵然基督教宣称我
们不能怀疑上帝的存在,必须做到对上帝的爱、信、望。我们承认,基督
教对其理论论证十分缜密,然而其最初假设若只能靠这种先在的形式加以
规定,对于任何具有现代理性的人都是不能使其信服的。另外,基督教在
其漫长的中世纪,更多的是压抑世人的欲望,甚至要求人们过苦行生活,
这样过分排斥世俗生活,近乎完全排斥现世幸福的方法无疑遭到世人的摈
弃。后来的宗教改革慢慢修正了,当然,这是后话。
值得说明的一点是,在上面探讨了三种幸福观的理论本质与实然的缺
陷,我们不得不思考,那么什么样的幸福观才是终极的、可欲的幸福观,
此时我们想到了指导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其构建的幸福观可是说是趋于完
美的。其理论不仅涵盖了物质与精神层面,而且也论证了个体与社会层面。
与此同时,还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肯定了人的作用,也彰显了人追求幸
福的权利,最终指向人最终极的目标,即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明晰了西方三种幸福观的理论实质,同时也看到了其
不可避免的天然缺陷。从快乐主义幸福观到完善论幸福观,再到宗教幸福
观,我们清楚地可以发现,幸福从外在的物化发展到内在的修养,再寄托
于上帝之手,这种变化本身就彰显出人们追寻幸福的不断探索。更深层次
的寓意体现在人作为类在对幸福的追寻时所呈现出来的躁动与不安。可以
实事求是地讲,我们的分析有益于帮助我们厘清西方幸福问题的发展脉
络,也希望为研究西方幸福观的同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个人层面,
对我们每个人追求幸福,建立比较合理的幸福观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
店,1957:114-115.
[2]罗国杰,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1985:91.
[3]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88.
[4]周辅成.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哲学家、政治思想家有关
人道主义人性论言论选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1966:535-569.
[5]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13.
[6][英]柯普斯登.论基督教会的德性[M].庄雅棠,译.台北:黎明文
化事业公司,1988:114.
[7]托马斯?阿奎纳.阿奎纳政治著作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12.
作者简介:王小勇(1987.03-),男,四川人,浙江财经大学2011级
硕士,伦理学专业,经济伦理方向。
本文发布于:2023-05-28 10:13: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24003618268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浅析西方三大主流幸福观.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浅析西方三大主流幸福观.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