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历史文化
名字出处
邯郸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谷梁传》(“襄公二十七年:故出奔晋,织絇邯郸,终身不
言卫。”)。古称邯,邯郸地名之由来,现一般以《汉书·地理志》中三国时魏国人张晏的
注释为源:“邯郸山,在东城下,单,尽也,城廓从邑,故加邑云。”意思是说,邯郸的地
名源于邯郸山,在邯郸的东城下,有一座山,名叫邯山,单,是山脉的尽头,邯山至此而尽,
因此得名邯单,因为城廓从邑,故单旁加邑(阝)而成为邯郸。邯郸二字作为地名,三千年
沿用不改,是中国地名文化的一个特例。
20邯郸风光
邯郸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8000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孕育了新石器早
期的磁山文化;战国时期,邯郸作为赵国都城长达158年之久,是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秦统一中国后,为天下三十六郡郡治之一;汉代与长安、洛阳、临淄、成都共享
“五都盛名”;东汉末年,曹魏集团在邯郸南部邺城一带建都;北宋时期,邯郸东部的大名
成为北宋都城汴梁的“陪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是八路军129师司令部和晋冀鲁
豫边区政府所在地。
绵绵8000余年的历史铸造成了邯郸十大文化脉系:鸡泽毛遂文化、磁山文化、赵文化、
女娲文化、北齐石窟文化、磁州窑文化、成语典故文化、边区革命文化等十多项文化脉系,
内涵博大精深,风格丰富多彩。
1、赵文化
胡服骑射
武陵丛台
以胡服骑射为代表的赵文化,其基本内涵为开放、进取、包容,展现出赵国在逐鹿中
原时所表现出的改革创新精神。赵文化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源头之一,是华夏文化与北方
草原游牧文化的交汇、融合和升华的结晶,具有中原华夏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构成的二重性,
集中反映了北方地区诸民族冲突与融合的过程。赵文化丰厚博深、魅力四射、光彩照人,是
邯郸地域文化中的代表。赵文化滥觞于春秋,兴旺于战国,延续至两汉,在历史的长河中形
成了自己独特的风韵。这里产生了发达的冶铁、制铜、制陶等手工业,形成了繁荣的城市商
业贸易,孕育了荀子、公孙龙、慎到等一代学术大师,涌现出赵武灵王、毛遂、廉颇、蔺相
如、赵奢、魏征等一批慷慨悲歌的英雄人物。它与燕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北方文化的概
貌。赵文化其主流内涵是“开拓进取,竞争图强,兼收并蓄,改革创新”,贯穿其中的以人
为本、广揽贤才、团结向上、忠勇报国等思想,对于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仍然具有极其重要
的现实意义。
2、磁山文化
3磁山文化遗址博物馆
磁山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文化,是中国以粟(小米)作农业和定居生活为特点
的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表现出人类利用自然、与自然相融合的奋斗精神,因最早发现
在武安的磁山遗址而命名。经科学测定,已有10300年的历史。1976年开始考古发掘,出土
陶、石、骨、蚌器5000多件和大量家禽家畜、胡桃等动植物标本,还发现了炭化的粟约10
万余斤,磁山被确认为是世界上粮食作物—粟的最早发源地,还是中国家鸡和中原核桃最早
的发现地。农作物“粟”(谷子)、家鸡和胡桃(核桃)三大发现,不仅反映了磁山先民在
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过程中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并改写了中国乃至世界
粟作农业、家鸡驯养和核桃产地的历史。以陶质平底盂、鸟头形支脚为特点的生活用具,以
石制斧、铲、磨盘、磨棒为特点的农耕和脱粒工具,以长方形坑穴为特点的粮食窖穴,以陶、
石器“组合物”为特点的祭祀遗迹等,构成了磁山文化独特而丰富的内涵。磁山文化被誉为
“中华瑰宝”,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一项重大突破。
3、女娲文化
娲皇宫
在涉县的古中皇山上坐落的娲皇宫,传说是华夏始祖女娲氏“炼石补天,抟土造人”
的地方。娲皇宫因此而得名。因女娲抟土造人,又是人类的创造者,故被世人尊称为“华夏
祖庙”。娲皇宫建造在悬崖峭壁上,阁楼高悬,构造奇巧,被称为河北古建筑十大奇观之一。
从娲皇宫开凿的石窟和摩崖刻经考察,它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已有1450余年,后经历代
相继扩修,逐渐形成眼下的规模。相传农历三月十五日为女娲的诞生之日,每当此时举办娲
皇庙会,来自周边数省的游客云集此地祭祀女娲。千百年以来,流传在这里的民风民俗,民
间信仰和神话传说形成了丰富的神秘文化,在中原大地远近闻名。以娲皇宫为代表的女娲文
化,展现了女蜗在洪荒之世,与自然抗争、改造自然、造福苍生的不屈精神,表现出中华民
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涉县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女娲文化之乡”。
4、成语典故文化
邯郸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广袤地域的辉煌历史、深厚丰腴的文化积淀为邯郸留
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历史故事,经过千百年的披沙拣金,凝聚成了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
据不完全统计,由邯郸历史和相关史书中所滋生、蕴积、提炼出的具有邯郸地方特色或与邯
郸有密切关系的成语典故达1500条之多,如“胡服骑射”、“邯郸学步”、“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黄粱美梦”、“毛遂自荐”、“纸上谈兵”,“围魏救赵”等,它们以言
简意赅、精辟神妙、富于哲理、寓于情趣、耐人寻味而成为中国汉语言艺术中的一枝奇葩。
完璧归赵
邯郸的成语典故,集中原与边塞之风韵、蕴文化与哲理之内涵,在华夏历史文化长廊
中独树一帜,堪称国之瑰宝。这些成语典故中,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也有500条之多。另外
还有众多的成语典故遗址景观。位于邯郸市赵苑景区内的“成语典故苑”,占地102亩,以
园林为载体,以发生在邯郸的成语典故为内容,以碑刻、浮雕、绘画、自然山石象形喻义等
多种艺术手法为表现形式,将发生在邯郸的成语典故再现世人面前。它以古喻今,鞭策鼓励
后人,是中国唯一的以成语典故为主题的文化园林。2005年10月26日,经中国文联批准,
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邯郸市举行命名颁牌仪式,授予邯郸市“中国成语典故之都”称
号。成语典故文化已成为邯郸市十大文化脉系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陈运和诗夸“邯郸城里寻远古,学步桥上见典故”。邯郸有“中国成语典故之都”美
称,和邯郸相关的成语有3000余条。
主要有:负荆请罪、完璧归赵、价值连城、将相和、刎颈之交、围魏救赵、梅开二度、
退避三舍、毛遂自荐、纸上谈兵、不射之射、邯郸学步、胡服骑射、铜雀春深、宁可玉碎,
不愿瓦全、绝妙好词、黄粱美梦、冬日之日、夏日之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奉公守法、
奇货可居、南辕北辙、河伯娶妻、挟天子以令诸侯、下笔成章、路不拾遗、诗文判状、窃符
救赵、步履蹒跚.、三寸之舌、惊弓之鸟、旷日持久、不遗余力、舍本逐末、罗敷采桑、智
者千虑等。
5、曹魏建安文化
邺城遗址
位于临漳县西南的古邺城遗址是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中国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
的中心。在东汉末年至隋统一的400年间,为北方著名的古都,曹魏、后赵、冉魏、前燕、
东魏、北齐相继在此建都。战国时期西门豹治邺而显名于世,东汉末年孕育出了文学史上璀
璨的“建安文学”。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曹操,在邺城聚集了以曹氏父子和建安七
子为主体的“邺下文人集团”,辞赋慷慨,谈诗论文,开一代风格刚健,情调激越之文风,
留下了大量的词赋文论作品,在中国文化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地处黄河之北的邺城,
散布在漳河之滨的百余座东魏北齐皇陵和众多的寺庙遗址,书写着它曾经的辉煌。铜雀三台
和邺城的建筑格局,对隋唐长安都城、元大都(北京城)、日本奈良城乃至后世的都城建筑
都产生过重大影响。以邺城为依托的建安文化,是建安文学的摇篮,民族融合的结晶,中国
文化史的奇现。
6、北齐石窟文化
响堂山石窟
以响堂山石窟和娲皇宫石窟为代表的北齐石窟文化,是中国佛教雕刻艺术的宝藏,这
里有世界上最大的摩崖刻经群,代表着北朝时期佛教发展的最高成就。响堂山石窟是北齐最
大的佛教石窟寺院,是位列中国云岗、龙门、敦煌、麦积山四大名窟之后的全国第五大石窟
群。也是北齐佛教雕刻艺术的宝藏。它始建于北齐,经隋、唐、宋、明历代开凿续修,共有
大小洞窟十六座,造像4300多尊。它一方面是中西方文化互相融汇过程的历史体现,另一
方面是南北方文化相互渗透的历史见证,是中国佛教雕塑艺术汉化过程中承上启下,融汇贯
通的重要环节。娲皇宫石窟现存北齐佛教刻经六部,共计约13万字,是国内摩崖刻经保存
文字最多最完整的一处,是研究中国佛教史和校勘中国佛教史籍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北朝
书法艺术的精品。
7、磁州窑文化
中国磁州窑博物馆
磁县、峰峰矿区的西部地区,是绵延的太行山余脉,这里蕴藏着大量的高岭土,是制
作陶瓷的天然原料。从北齐时就已开始烧造瓷器,并逐渐形成了漳河流域的观台和滏阳河流
域的彭城两大窑场。宋元时期逐渐发展成为北方最大的民间瓷窑,从此薪火相传,绵延千年。
其造型优美,装饰手法丰富,色彩对比强烈,题材广泛,技艺高超,瓷器产品在艺术上表现
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它所创造的白地黑花的装饰艺术,集诗、书、画于一体,独具浓郁的乡
土气息,代表了古代北方民窑的最高水平。古来就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千里彭城,
日进斗金”之说。磁州窑以粗犷、豪放、潇洒的艺术风格而独树一帜,创造了宋金元时期民
间瓷艺的最高成就,体现出民间工艺强大的生命力。磁州窑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陶瓷文化艺
术中部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8、广府太极文化
广府太极
灿烂的东方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太极文化。清朝道光年间,在中国邯郸的永年县
广府城,诞生了一代太极宗师杨露禅和武禹襄,使永年县成为中国太极拳两大流派—杨式太
极拳和武式太极拳的中兴发祥之地。在此后的一百多年中,杨式和武式太极拳广为传播,尤
其是杨式太极拳开武术健身之先河,使太极拳易于习练,成为强身健体的体育项目。太极拳
作为祖国传统的文化艺术瑰宝,就是从这里走遍全国、走向世界,成为亿万民众热爱的体育
健身运动。太极拳以集武术、医术、导引术为一体的科学的人体文化,引起了世界各国专家、
学者及爱好者的重视和喜爱,广府的太极拳文化已成为中国的国粹而载入史册。被国家授予
“世界太极拳夏令营基地”、“太极拳研究中心”、“太极拳之乡”、“太极拳圣地”。
以杨露蝉和武禹襄为代表的广府太极文化,已成为河北乃至中国向世界传播健康和友谊的纽
带。影视剧《广府太极传奇》在广府实地拍摄。
9、鸡泽毛遂文化
毛遂
河北鸡泽是战国时期赵国名人毛遂的故里,“毛遂自荐”“一言九鼎”“脱颖而出”
等成语典故和毛遂精神是毛遂留给家乡的宝贵遗产。2008年,经专家考证,鸡泽毛官营村
是“毛遂自荐”中毛遂的故乡,同样也是毛姓氏族的祖籍地,直至毛遂部分后人迁徙至河南、
浙江、江西、云南等地,后辗转至韶山——诞生了伟人毛泽东,鸡泽县决定加强对毛遂文化
的研究,挖掘整合毛遂文化资源,弘扬毛遂精神。为此,作为毛遂故里,毛泽东祖籍地的鸡
泽成立毛遂文化研究会,加强对毛遂文化资源的发掘、抢救、保护和利用。研究会探讨毛姓
起源,考证毛遂及其家族名人毛享、毛苌、毛藻生平事迹,并积极与国内外毛氏后裔联系,
为大力弘扬毛遂精神,其一鸡泽将新一中更名为毛遂中学,其二还将建设毛遂大街彰显毛遂
文化,弘扬征集汇编毛氏宗谱,下力量搜集有关毛遂文化的历史文物。一部反映战国时期名
人毛遂事迹的《毛遂自荐》画册,日前在河北省鸡泽县发行。鸡泽县组织人员撰写的《毛遂
传》及电影故事片《毛遂传奇》创作,均已撰写完毕。据了解,这只是毛遂故里挖掘和弘扬
“毛遂文化”内容的一部分。此外,一部诚义燕赵人文精神的数字电影《毛遂自荐》译名《毛
遂传奇》日前已在全国各电视台首播,并将由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向海外发行;本剧
是由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中共邯郸市委宣传部、鸡泽县委宣传
部联合摄制。这也是鸡泽县弘扬和挖掘毛遂精神的又一力作。
10、边区革命文化
129师司令部旧址
晋冀鲁豫烈士陵园
邯郸在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是晋冀鲁豫解放区的中心。刘伯承、邓小平及其
领导的八路军129 师以太行山为战场,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展现出边区人民的浩然正气
和民族之魂。刘、邓首长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在这里指挥大小战役3100多次,为中
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不朽的功勋,形成了光彪史册的革命军事文化。从这块红色土地上走
出的300余位将帅,成为新中国第二代领导集体的中坚力量。《人民日报》、《人民画报》在
邯郸创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华北新华广播电台在邯郸开播。在抗战中创建于邯郸的
《人山报》影响深远,边区革命文艺活动和创作演艺队伍在这里培养、成长、壮大,催生出
了如火如荼的边区大众文化。现代最早的纪念性建筑——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和涉县的“一二
九师司令部旧址”及“陈列馆”名列了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本文发布于:2023-05-28 10:06: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2396021826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邯郸历史文化.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邯郸历史文化.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