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基本理论知识
透视原理
透视的基本术语
1,视平线:就是与画者眼睛平行的水平线。
2,心点:就是画者眼睛正对着视平线上的一点。
3,视点:就是画者眼睛的位置。
4,视中线:就是视点与心点相连,与视平线成直角的线。
5,消失点:就是与画面不平行的成角物体,在透视中伸远到视平线心点两旁的消失点。
6,天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体(房子房盖的前面),消失在视平线以上的点。
7,地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休(房子房盖的后面),消失在视平线以下的点。
8,平行透视:就是有一面与画面成平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物体的透视。这种透视有整齐、
平展、稳定、庄严的感觉。
9,成角透视:就是任何一面都 不与平行的正方形成长方形的物体透视。这种透视能使构
图较有变化。
透视的画法
在素描中最基本的形体是立方体。素描时,大多是以对三个面所进行的观察方法来决定
立方体的表现。另外,利用面与面的分界线所造成的角度,也能暗示出物体的深度,这就
涉及到透视规律。
透视分一点透视(又称平行透视),两点透视(又称成角透视)及三点透视三类。
一点透视就是说立方体放在一个水平面上,前方的面(正面)的四边分别与画纸四边平行
时,上部朝纵深的平行直线与眼睛的高度一致,消失成为一点,而正面则为正方形(如图1)。
两点透视就是把立方体画到画面上,立方体的四个面相对于画面倾斜成一定角度时,往纵
深平行的直线产生了两个消失点。在这种情况下,与上下两个水平面相垂直的平行线也产
生了长度的缩小,但是不带有消失点(如图2)
三点透视就是立方体相对于画面,其面及棱线都不平行时,面的边线可以延伸为三个消失
点,用俯视或仰视等去看立方体就会形成三点透视(如图3)。
透视图中凡是变动了的线称变线,不变的线称原线,要记住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的规律。
前面所讲的立方体透视图法适用全部物体,本节就说明一下圆及圆柱体透视,分解如下:
圆柱体透视:
和前面的圆相比较,里面的圆当然是被缩小了,但仍然是完全的相似形。 两个椭圆是平行
的面,但里面的那个被缩小了,此时,椭圆的长轴(未绘)与长方体的边不平行。 两个椭
圆的面失掉了平行性,也不是相似形。
认识素描中的明暗
1.何谓明暗:(任学生自由联想发挥,唤起旧经验)
2.明暗产生的原因: 有光源(不论是自然光源、人工光源)照射,才会产生明暗; 没有光,
我们的眼睛将看不到任何东西。
3.明暗的基本法则:
(1).光源直射处(向光)是明亮部。
(2).光源照射不到之处(背光)是黑暗部。
(3).反射光所形成的是中间灰色部分。
4.利用铅笔表现明暗的方法:
(1).铅笔直立地以尖端来画时,画出来的线较明了而坚实;铅笔斜侧起来以尖端的腹部来
画时,笔触及线条都比较模糊而柔弱 。
(2).笔触的方向要整理才不致混乱。
5.铅笔画使用橡皮擦注意事项:
(1).初学时往往总觉得画一笔不满意时,就马上用橡皮擦去了,第二次画得不对时又再擦
去,这是最不好的习惯。一则容易伤害画纸使纸 张留下疤痕,再则画时就越画越无把握了,
所以应极力避免。
(2).当第一笔画不对时,尽可再画上第二笔,如此画时就有一个标准,容易改正,等浓淡
明暗一切都画好之后,再把不用之处的铅笔线,用橡皮轻轻擦去,这样整幅画面就清楚可
爱多了。
(3).其实画面上许多无用的线痕,通常到最后都会被暗的部份遮没了, 我们只需把露出的
部份擦去,这样也较为省力。同时不用的线痕,往往无形中成为主体的衬托物,所以不但
不擦去无害于画面,有时反而收到无形的效果,这是我们不可不注意的地方。
6.画面宾主表现:
(1).前面的,较近的东西,都应表现得强烈而明确;后面的,较远的东西,都应表现得柔弱而
模糊。
(2).主体应表现得明确显著,从属的客物则应以衬托主物为目的。
关于素描术语的一些基本概念
1.形体结构
“形”是指物象的形状,如方形、圆形、三角形等。“体”、则指的是物象的体积,
即物象的高度、宽度和深度。形与体两者是联在一起不可分割的,任何物象有体才有形,
见形必有体。
结构指的是物象结合构成的各自规律。客观物象的结构决定了它的形体特征。例如苹
果
的结构决定了它基本是圆形的球状体,等等。
2.线条与明暗调子
线条与明暗调子是素描造型的两种基本手段,在艺术表现上各有特点,两者亦可兼揉
互济、相辅相成。用线条造型重于结构,它概括性强,生动有力;用明暗调子表现物象则
重于体积、光感、质感,有较强的直觉效果,具有真实感。而二者结合作为表现手段亦同
样获得很好的艺术效果,在我国传统绘画中用线条旁加渲染凹凸技法的也不乏典范。至于
采用哪种表现手段,这取决于作者本人的风格及作品的要求。但是,作为素描基础训练,
特别是初学入门阶段,还是以全面学习不同的表现手法为宜,这对增长见识、提高欣赏力
是大有益处的。
3.体积感与空间感
物体所占据的高度、宽度和深度的三度空间,就是它本身的体积范围。素描中的体积
感是我们表现物体三度空间范围的效果。
空间感是画幅中物象与物象、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物象之间的空间距离感觉;此外,
还应包括作者与画中景物的空间距离效果。表现空间感除了近大远小的形体透视原理之外,
还要运用近实远虚,以及近鲜明、远灰暗的色彩透视对比手
4.质量感
客观物象都属于一定的物质,石膏、布料、玻璃、金属均分属于不同的质。量即物象
的体积及重量。不同质的物象具有不同的体积与重量,前者必须通过后者的存在而显现,
质与量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不同的物象还具有不同的组织结构、不同的质地、不同的固
有色和不同的光泽等,我们描绘不同的物象时,可以因物制宜,用不同的表现手法,也可
充分利用工具材料的原有条件,这包括线条、笔触、水分、纸张、布纹等等不同的肌理效
果。
量感在作画的过程中的表现是很重要的,要画好物体的量感,这与作者的气质、修养
等很有关系。忽略了物体体积与质感的表现,就不能使画出来的东西有分量,这与初学者
简单概念地理解对象有关。
5.整体感与完整性
素描的整体感是指作画过程中画面的整体效果而言。
素描的完整性则是根据作品的目的要求,画面达到既定的完整的艺术效果。完整性并
非巨细不漏的繁琐描写,面面俱到的磨纫工不仅会破坏画面的整体关系,而且使画面失去
了完整性。有时,画面看似寥寥几笔,但已达到作画的目的,亦不失为一幅佳作。
虽然整体感不能代替完整性,但整体感却是完整性的基础,一幅完整性好的作品,画
面的整体感一定是比较强的。
慨说终究是概说,以上谈到的问题只是一个粗略的介绍,很多问题在以后的章节里将
作具体详细的论述,在此不赘述。
石膏像静物
1 素描被看作是进入美术大门的必经之路,因为这一训练所涉及的范围几乎囊括了艺术的
全部基础领域.
2 写生即是直接对照实物画画,要有明确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3 素描正常的教学往往从几何石膏形体人手,因为几何体的构成万物复杂形体的基本元素.
4 写生的内容包括空间,比例,透视等视觉造型因素的要求.
5 石膏像的写生训练是重多艺术院校的必修课,因为它所具有的色调单一,静止不动的特点
便于学生更好地从 观察研究形体.
6 素描训练的第一步往往是从静物写生人手,通过这一训练可以使我们对周围现实中一切
形体的多样性有所了解.
7 素描画表现物体有空间,形体,体积,结构,光影等内容.
8 石膏像的写生使学生有可能因他们在画人物模特时所不能达到的那种精确性来研究形体.
9 石膏几何体的写生的掌握是对其它复杂形体规律表现的前提条件。
10 石膏像不仅在研究比例,关系上帮助学生更好地容易地处理活的模特而且由于石膏像中
体现出的是概括的形体。
11 石膏像是经过艺术家的提炼之后的艺术形象,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也自觉地呼吸到
艺术气息是对学生审美意识的潜移默化的提高。
12 完成了石膏像的练习自然地 就进入到人像练习,人像相对石膏像更为的丰富,因为人
是有生命的。
13 从视觉上,当我们在某一角度观察形体时该形体的外缘由于透视的原因,缩减而成为较
细的边缘线这是轮廓线。
14 两个面之间转折的交界处我们可以看到明显的隐晦线这是结构线。
15 在作画过程中把形体各部分在空间位置上相关的各点联系起来,用假定性的线条引导各
部分的结构关系,强化空间感的表现这叫辅助线。
16 从对形象的主观感受和表现意图出发,在作画中采用意象的强调的或表现性的线条,这
是主观用线。
静物写生的构图
面对一组静物,如何将其转置于画面的空间结构之中,我们称之为构图。一种独具匠
心的画面构图会使你的作品增添无穷的魅力。而构图能力的培养是有其艺术的形式规则可
循的,具体来说,一幅静物写生的构图安排,主要根据物象的组合与你的感受确定是竖幅
画面还是横幅画面,然后在这个空间中运用对比、节奏、平衡等因素,充分体现自己的感
受和意图,表现出对象的特定气氛。对于考生来说,构图能力应有两个方面的培养和训练:
一是摆静物、组织物体的能力训练。因为在日常的静物写生训练中,大量的时间是需要考
生独立完成写生练习的,所以对静物写生的构图安排,不仅体现在画面中,而且还直接反
映在对写生对象的摆设和组织上。二是如何在画面中取景,即以何种视角来确立画面。特
别需要指出的是考生应培养自己的应变组织能力,因为在色彩静物写生考试中,经常出现
的是已确定的静物内容,而考生的考位是随机和偶然的,这就要求考生能在静物的任何角
度熟练、合理地组织画面的构图,使它符合构图原则,使作品产生美感。
上述两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构图的原理和规则。 无论是
竖画幅还是横画幅,构图的美学原则主要是既要有对比和变化,又要能和谐统一,最忌呆
板、平均、完全对称及无对比关系的画面,因为这将令人感到非常乏味和沉闷。画面如果
有聚散疏密和主次对比,有内在的接合及非等量的面积和形状的左右平衡,就会产生生动、
多变、和谐统一的画面效果。懂得这一规则,会使我们的构图千变万化,并展现其特有的
魅力。
构图的摆布应首先考虑主要物体与次要物体及陪衬物体的定位,即何者为主,何者为
次,画面的中心在哪部分。主体物可以是一件较大的物体,也可以是几个组合物;次要物
体一般在面积上应小于主体物;而陪衬和点缀物的单体面积则应更小一些;衬布的选择与
摆设应考虑画面的色调联系。
静物的组织与安排,有了主次、大小变化就能使我们较容易地制造丰富的对比和变化。
在物体的摆设安排上,每个人的艺术趣味不同,对比、节奏、平衡的表现也会因人而异。
一般来讲,主体物旁边应有次要物体重叠组合,陪衬物应不规则地摆放在四周。如一个陶
罐与一个酒瓶靠得较近,四周是一些小的水果和几个鸡蛋,这样就会因大小、高低、聚散
等对比因素而产生美感。
如果在选定静物时没有注意大小、主次对比因素,都以相近的距离分散地出现在画面
中,例如用三个同样大小的陶罐均等距离地摆放,那将会造成没有主体中心,画面平均、
呆板的现象。有些静物写生全是苹果,形状大小都很近似,那又如何来理解主灰、大小的
对比因素呢?其实这并不矛盾。你细心地去观察这一类优秀的静物写生作品,就会发现它
一般都是用几个苹果重叠地组合在一起而形成一个“整体面积”相对较大的“中心”,周
围的苹果则以自然松散、错落有致的摆放与主体物形成陪衬关系。这其间的聚散、疏密是
经过精心考虑和安排的,只是因不露痕迹而显得自然罢了。
作为画面的构图安排与静物的摆放原则是一致的,如果说有些不同的话,那就是考生
在面对特定角度的静物进行写生时,可根据需要对画面中出现的个别物体作适当的移位处
理,以符合整体画面的构图形式的美感规则。此外,主体物忌放在画面的正中心位置,因
为这样会给人呆板、僵死的感觉,向中心线以外略偏移一些才会让人感觉舒服。画面中的
静物应尽量避免出现在同一条线上或等距离位置上,而应错落有致、聚散有法。“疏可跑
马,密不通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画面的构图一般有三角形构图、复合三角形构图、椭圆形构图、S形构图、V形构图
等。
线条
线条是一种明确的富有表现力的造型手段,能直接地、概括地勾划出对象的形体特
征和形体结构,它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形式美感。随着对象的不同,要求用不同的线条表
现。从艺术大师不同画风比较中,就可以认识到这种表现领域的广泛性。
线条还有一种表现节奏的作用,轻重起伏波纹式线条,或刚柔相间、长短穿插、曲
直弯转、抑扬顿挫的线条,给人以音乐的节奏感。门采尔《轧铁工人》的画中就给我们这
种心理效果。
线条在素描中不仅可以有效地把握形体,还能对所要表现的物象做出有力的判断。
素描训练无论采取哪种手段,开始都要用线确定所有的关系。用不同种线条来寻找形体,
—用多条重要的辅助线划分比例定位置;用长直线画大的形体关系;用切线画出小的结构
转折关系;用重线、实在线表现近处和暗部;用淡线、虚线表现亮部和迟远的部分。在素
描训练中通过对线的探索,逐渐认识线在绘画中的作用,并能通过线条创造美的造型。
明暗
明暗是表现物象立体感、空间感的有力阶段,对其真实地表现对象具有重要的作用。
明暗素描适宜于立体地表现光线照射下物象的形体结构、物体各种不同的质感和色度、物
象的空间距离感等等,使画面形象更加具体,有较强的直觉效果。在早期的绘画中,就有
人不同程度地采用了这种手段。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随着科学的发展,促进了这种手段的
成熟,形成了明暗造型的科学法则。这时期的三杰:达·芬奇、米开郎基罗、拉斐尔等艺
术大师的研究实践把前人的经验,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明暗现象的产生是光线作用于物体的反映,建立在物理光学的基础上。没有光就不
能产生明暗。倘若光线射在某一立体物体上,就不难看到不同的明暗现象。由此可见,明
暗现象的产生,是物体受光线照射的结果。
同一个物体虽然由于不同角度的光线照射而出现不同的明暗变化,但是光线不会改
变对象的结构,因为对象的结构是固定的,而光线是可变的。所以,物体明度调子的变化,
结构是主体,光线是客体。物体受光后出现受光部和背光部,即明、暗两大系统。由于物
体结构的各种起伏变化,明暗层次的变化是很多的。我们把这种变化所具有的一定规律,
归纳起来称作明暗五调子,即:亮部、中间色、明暗交界线、反光、投影。其中亮部和中
间色属于物体的受光部,明暗交界线和反光、投影属于背光部。它们构成物体的明暗两大
关系。
五调子的规律是塑造立体感的主要法则,也是表现质感、量感、空间感的重要手段。
素描造型正确地表现出这种关系,就可达到十分真实的效果。明暗交界线是由亮部向暗部
转折的部分。这个最暗的部分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条重的线,它有宽窄、浓淡虚实等
变化,其特点是由光源的强弱和物象的形体特征所决定。我们非常重视明暗交界线的变化,
是因为它在造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明暗交界线是区别物象面的不同朝向和起伏特征
的重要标志。暗部与反光是一个整体。反光部很自然地统一在暗部。过亮或过暗都会影响
物象体积和空间的塑造,画得过亮,同亮部的中间色重复,显得孤立,影响整体协调的统
一。
中间色是物体固有色中心区域,也是比较细致、复杂的,它是明暗分界线的壳部的
过渡面,是个不易观察清楚而又要认真研究和刻画的重要部分,同时,它应和暗部自然地
衔接起来。投影在塑造物体的体积感和空间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素描学习中,应
注意掌握投影的形体变化和虚实关系。
美术专业招生考试,对一张合格的素描试卷的要求是:
一、形体的比例、结构和造型特征准确 形准,俗称“象”,这是写实手法的要求。而
写实手法的前提是尊重对象, 即要求主观认识服从客观规律,通过“应物象形”去掌握合
乎形式美的造型规律。 造型特征的淮确足以形体比例和结构的准确为基础的。 石膏像从
总体到各局部之间的位置都存在着大小、长短、宽窄的比例关系,不同石膏像由于不同特
点的结构,产生了各部结构之间各不相同的比例关系,从而形成了不同石膏像的不同造型
特征。如阿格里巴的头颅结构圆浑结实,鼻子坚挺有力,下巴方正厚实,形成了力量型的
特征;伏尔泰脑门高大,颧高,鼻尖,颏凸,形成了冷静、尖酸刻薄的思想型的特征。
二、对体量、空间、质感及精神特点有一定的表现力 量感、质感和空间感是物体的
共同属性。这些因素在画面上是通过透视法的运用和刚柔曲直的线条、明暗调子的处理及
块面的转折来实现的。这里有考生观察、领会的问题,又有素描表现技法的运用问题。石
膏像的精神特点的表达,除了抓淮形体的比例和结构之外,也有赖于上述量感,质感和空
间感的技法的表现。
三、画面构图饱满,虚实处理得当,整体效果好 构图完整饱满,轻重得当,主体突
出是试卷完整性的一个决定因素。虚实关系指形象表达的主次和强弱的恰当处理,也指画
面线条、明暗、块面处理产生的节奏感,它是产生艺术感染力的重要因素。整体效果除形
象整体的造型效果之外,也指画面黑、白、灰处理得当、协调统一、不散、不灰、不乱、
这是形成画面整体艺术效果的关键。 考生要在四开铅画纸上用三个小时完成一个石膏头像
的写生,并非易事。
从我省历年高师美术专业招生素描考试的卷面情况看,除部分优秀者外,一般都存在这
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又如何克服?在此略举几项,以供参考。
一、画面构图不当。或画得过大,甚至把石膏像某些部分挤出了画面;或画得过小,
空白过多,主体不突出;或画得过偏,左右失去平衡;或画得过高,顶天不着地;或画得
过低,沉地不着天。这些毛病都会损害画面效果和成绩的提高。考生若能在落笔之前心中
先有一个主体部位的权衡和上下左右的测定,然后用短线定出石膏像的中心线和上下的位
置,再根据头部朝向和明暗调子的具体情况定出左右的位置,构图问题就不难解决了。
二、形不准,即所画形象与实际对象相差甚远,走样过多,或变形太大。要克服这一
问题,在作画时抓住打轮廓这一环节。首先。要注意石膏像大的形体结构和各部之间的大
小,长短的比例关系。然后,在下笔时,结合透视,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抓住形体的
结构,按相互间的比例一步步地定位、勾形,并作反复的比较和判断,使整个造型的结构
和比例关系准确到位。
三、造型平板,缺乏空间感和立体感。
要想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要树立很强的形体观念,其中“体”是核心。在平面的纸上要表现好三维空间
中的深度感,必须正确运用焦点透视法。这是表现空间感,立体感的主要手段,要高度重
视。
第二,注意明暗调子的透视效果,即靠近你的部位明暗对比要强烈,远的即减弱。
第三,在刻画和塑造对象时,离你近的应画得具体一些,远的可简略一些,即远虚近
实。
四、画面松散,显得脏、灰、碎、乱。这是考生缺乏整体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所致。
整体效果是画面的艺术效果,也是评判一幅素描好坏的重要标准。
要想避免上述毛病的发生,
首先,在观察时要有整体的观念,要看大局、抓主体、分主次,不能看一点画一点,
平均对待,以便有效地克服脏与灰的毛病。
第二,要遵循从整体出发,先画整体后画局部,最后又回归整体的素描表现的基本程
序。在深入刻画时必须把握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局部细节不能画得过多、过细、过重而
“跳”出画面。这是避免花、碎、乱的关键
第三,把对比的方法贯穿于从大体到深入,从调整到概括全过程的始终。整体的观察
方法和表现方法是依托对比方法来实现的,也是一幅素描试卷克服松散而获取良好的整体
效果的根本手段。
本文发布于:2023-05-28 07:40: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2308481824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初学素描基本理论知识.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初学素描基本理论知识.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