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5篇)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自古以来是
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每家每户都会按照当地的习俗去吃
年夜饭、守岁、拜年。而我认为最好玩、最有趣的事就是贴春联。
春联,据说是起源于古代的桃符,最初的用意是保安的,但
是由于时代转变,才渐渐演变成如今我们常见的红对联。
大年三十晚上,吃完美味可口的年夜饭,我和爸爸便下楼换
上新的对联。
首先贴首联,我刚要把胶带横七竖八的贴在对联的前面时,
爸爸拦住了我:“不行!这样贴不仅不美观,还不牢固,很容易
让春联掉了。”说完,便拿过我手上的胶带。那应该怎么贴才能
贴得既牢固又美观呢?”我疑感不解地着爸爸。只见爸爸双手拿
着胶带,将有粘性的一面朝上,用手指把胶带两角像包粽子一样
向里对折,再粘在对联反面的一角上,接着又再在其余三个角上
也贴上,再挂在墙上,一个张对联就贴好了。我好奇地碰了碰,
拉了拉,竟然真的没有掉!我也没闭着,赶忙把其他对联都贴好
了。最后爸爸拿起福字,准备像以往一样倒着贴,我马上说道:
“爸爸,今年我们正着贴吧!因为这样福字不歪,财源进来嘛!”
爸听了我的话,点了点头,笑嘻嘻地贴好了福字。
这一次过年,是我最开心的一次过年,因为,它让我知道原
来贴春联也有技巧和学问啊!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2
俗话说“十里不一样风,百里不一样俗”,我的家在被誉为
“道德之乡”——涡阳县城的一个村庄,也有独特的民风民俗,
就拿春节来讲吧!
大年三十俗称除夕,在这一天家家都吃肉饺,含义是昏昏沉
沉地过完了一年。在吃饺子时要比家的人口数多盛一碗,就是期
望“年年有余”呀!
除夕晚上,每家都会点上两根大红蜡烛,彻夜不灭,并且一
直点燃到大年初中一年级早上。也有人会在这一晚“守岁”,老
年人守岁是对匆匆流去时光的惋惜,而孩子守岁,则是为了延长
长辈的寿命。俗话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中一年级初中二年级
满街走。”
大年初中一年级凌晨5、六点的时候,大家这可不是去拜年,
而是去上坟。一大早,大家便动身去上坟,拿着冥币、黄纸,还
有鞭炮。大家在上坟的时候,会将黄纸点燃后放在坟头前,那燃
过的黄纸灰被寒风吹起,像是逝者对人间亲人的问候。
大年初中一年级,家家吃素饺,而不会像前一天那样吃肉饺,
含义是今年不可以像去年那样昏昏沉沉地过了。吃完早饭,男性
一般会携带一群孩子去挨家挨户地拜年,而女性们则在家接待来
拜年的客人。拜年时,最能吸引小孩们的就是拿红包了,不过这
红包得来的可困难呢,由于这是孩子跪地磕头得来的。
随后在大年初几的这几天,吃饭都要放鞭炮,而且放鞭炮的
时间都是在一天三顿饭之前,所以,这几天鞭炮声会此起彼伏,
不绝于耳,显示出新年欢庆而热闹的氛围。
一个一般平凡的风俗,更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这
部分文化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这部分结晶需要大家继承与保
护。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3
所谓“百里不一样风,千里不一样俗”。下面我就介绍一下
我家绍兴的民风和民俗吧。
绍兴是水乡,鱼米之乡,大家绍兴有很多风俗和特产,都是
非常不错玩、非常有趣的。
这里的风俗是相当有趣的。正月十五的时候要闹元宵的所谓
闹元宵就是看花灯、猜灯谜。在4月1日是大家的愚人节,在这
一天里,就是要开高兴心得过,无论如何也不可以生气,特别是
上当受骗是,譬如其他人约你吃饭,到了相约的时间,其他人还
没有来,你只能自认倒霉一个人吃饭了。6月1日是六一,是孩
子子们最喜欢的日子,在这一天里小孩们可以疯狂玩耍,无拘无
束。9月10日是教师节,所有些学生都给老师送鲜花送礼物物,
这是老师最幸福的一天。10月1日是十一国庆节,每年的十一
国庆节都会有一个典礼,那是为庆祝建国才搞的仪式。12月又
称腊月,在腊月三十,是大伙最忙的日子,这一天大伙团聚在一
块。
不只这里的风俗特别有趣,这里的特产也特别丰富。绍兴最
有名的两个字是“臭”和“霉”,臭是一臭,臭豆腐;霉不是倒
霉的意思,霉是二霉,一霉是霉千张,二霉是霉干菜。绍兴还有
几件特产,一件是扯白糖,你别听它名字里有“白”,但它刚开
始是黄色的,白是扯出来的。还有一件是腊肠,是用猪肉和猪肠
在腊月做的,所以叫腊肠。大家不可以光顾着吃,绍兴还有一些
好玩的特产,一是乌毡帽,二是乌篷船,我把它们称为“二乌”,
2、乌最好玩。可以边划边看风景。
绍兴真是一个好城市,作为绍兴人,成长在这样漂亮而又富
有个性的地方,我感到荣幸,我要保护大家的土地,保护大家的
家园。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4
提起腊八粥,谁不想早上起来就来个两大口呀——那偏香芋
紫的诱人色彩,嚼起来QQ弹弹的桂圆,一咬就碎了的红豆和莲
子!
腊八粥的食材非常丰富,里面有小米、红枣、莲子还有糯米
等。奶奶从腊二十八早上6点就开始煮腊八粥了,刚进灶房,就
能看见灶里一直在向外吐烟。奶奶过一段时间就进来看一看灶,
灶盖打开时,整个灶方都有着腊八粥的香气。粥在灶里沸腾着,
小气泡一个接一个的往上冒,脸一凑过去,整张脸就全是水蒸汽
了,湿湿润润的。
已经煮了一个小时了,奶奶抓来了一把枸杞放进了灶里,我
一次又一次地看到灶里在向外吐气,肚子里的馋虫都要跑出来
了。趁奶奶不在,我偷偷喝了一口,结果粥还没熟,反倒把我的
舌头给烫红了。“咔”,木门被推开了,是奶奶!我连忙把灶盖
抓起盖回了灶上,奶奶一眼看穿:“偷喝了吧?”我点了点头,
“哈哈,就知道你这只小馋鬼!”“可是,奶奶你看,我的舌头
都烫红了呀!”我仍嚷嚷道。“叫你不要那么急,还好没熟,不
然现在喝了,中午什么都吃不下嘞!”奶奶指责道。过了大概三
小时,香喷喷的腊八粥就出灶了。
爷爷端来了一盘他最爱的白切羊肉,奶奶知道我喜欢吃甜
的,把我那碗腊八粥放了两勺白糖,刚入口,黏黏的、滑滑的,
各种干果也都入口即化,一抿就碎,粥里的糯米软软糯糯的,真
美味啊!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5
当火车飞驰着驶入河南境内时。爸爸告诉我,我们跨过长江
了,长江以南是冬天没有暖气的世界。没去过南方的朋友,一定
会很好奇南方人是怎么度过寒冷的冬天的,或许会觉得痛苦难
耐。而我却觉得南方冬天的取暖方式别有一番乐趣。
记得小时候,在南方家乡的冬天穿得厚厚的棉衣,室内室外
一样的冷。每当入冬时,奶奶就会搬出一个东西——暖脚器。暖
脚器插上电便开始发热,用一个方形桌子罩们它。桌子上盖一张
晒得香喷喷的方形小棉被,这样能更好的保留住温度。闲暇时家
人们围坐在一起,将小棉被盖在腿上,将脚放在暖脚器上,感受
着桌子底下暖脚器的热量慢慢的从脚底传便全身,不一会儿身上
就暖烘烘的了。桌子上总是摆着水果、瓜子、花生、坚果、零食,
大家说说笑笑特别惬意。
南方农村的取暖方式更为原生态,堂屋中间放一个木质方形
低矮的架子,架子中间是圆形大铁盆,将烧红的木碳堆在铁盆里
面。不一会儿整个屋子就开始暖和起来。聪慧的人们当然不会就
只是用来取暖哟。将生的地瓜、玉米、土豆、糍粑埋在铁盘中烧
尽的碳灰里,能煨出非常香甜可口的烤地瓜、烤玉米、烤土豆、
糍粑。火盆的正上方往往还挂着一串串香肠、腊肉,借用木碳烧
出的烟将它们熏得焦黄焦黄的颜色。这样熏过的腊肉能存放一整
年呢!人们围坐在火盆周围,像每天都有篝火晚会一样,吃吃喝
喝、聊着家常,谈笑风声。时不时会有腊肉滴下来的油掉到火堆
中,传来滋滋拉拉的声音,好一派生活的生机与乐趣。
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城市里的取暖方式更加丰富多样起
来,然而农村很多家庭依然延续着最原生态的样子。虽然南方没
有政府集中供暖的便利,但人们都在利用自己聪明的才智过着自
己最有乐趣的冬天。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6
我最喜欢过的是新年,今天,就让我来对你说一些新年风俗
吧。
一进入腊月,走在各个小区,大家便可以看到不少居民家的
阳台上挂满了腊肉和香肠,企业也挂起了灯笼、贴好了春联,到
处都洋溢着春节的氛围。
“新年到,龙灯锣鼓敲打敲”,“新年龙灯游万家”这是流
传在奉化的两句俗语,新年盘龙灯,从明代到今天,是奉化民间
的一大传统风俗。“新年见着龙,八十老翁耳不聋。年年见龙灯,
九十婆婆还能穿针孔……”古老的民谣,说明在奉化舞龙不止是
一种民间艺术,还包含着对龙的图腾和对新年的祈福。但目前,
大街小巷上,却极少有盘龙灯的了。
春节,从“腊八”拉开序幕,为春节做一些筹备,大多数人
家要磨粉、做年糕,还要腌制和晾晒鱼干、腊肉等传统食品。奶
奶也不例外,有时还拉着我帮她做活。?父母放假了,还会给我
带一些“年货”。父亲的朋友都送来各种海鲜,吃都吃不完,怕
坏掉,只好也送出去,基本是这家送来的给那家,那家送来给这
家。
从“除夕”开始,忙碌的“年事”告一段落,大家开始享受
合家团聚的美好时光,我的亲戚们都来大家家串门,喜悦的环境
一直可以延续到元宵节。
“正月初中一年级”是新年。大家欢欢喜喜地早起,穿新衣、
穿新鞋,以示“辞旧迎新”。早餐时,全家人都要吃汤团,含义
“团团圆圆”。而且客厅的桌上一直摆满麻饼、芝麻糖、瓜子、
花生、红枣、桂圆、水果等等食品,让我一饱口福。
“正月初中二年级”开始,大家便走亲访友,大家都开高兴
心地收红包,而父母却送礼物、发红包。
大约到初七,父母就要上班了。而大家学生则是过完“正月
十五”才报名上学,新年也就此画上了一个句号。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7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新年里,我的家乡一陆丰,也
有不一样的习俗。
在我的家乡准备过年时,家家到几十里买年货,要准备吃的、
喝的、穿的、用的,号在新年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八就开始大扫除了,家家都忙得不亦乐乎。将垃圾、
灰尘扫走后,就把买的吃的摆上桌,让客人和家人吃。在这一天,
已经渐渐会有客人来做客了,无论是隔一面墙的邻家亲戚,无论
是百里相隔的朋友,都会赶来做客。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海鲜与酒肉的香味。男
女老少都穿上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除夕夜家家灯火通
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这一夜,在广场上会演“潮剧”,会有很
多人前往观看。不仅如此,在广场上还会有人在赌“鱼虾蟹”,
时不时连孩童子也会拿着十块、五块前往去赌一赌,因为过年开
心。此时此刻,大部分店铺已经关门,因为都去看戏了。
正月初一与除夕截然不同。这一天,大人们都在家中看看电
视什么的,只有孩童偶尔去找朋友一起玩。
元宵到临,有一个高潮到了,许多的人都蜂拥而至、三五成
群到自己的亲戚家拜年,孩童子都应接不暇,嘴里不停说着“新
年快乐”等吉言,然后不停收着红包,到下午时会有舞狮不断进
入一户户人家,舞狮代表吉祥,意味福气来了,大家都十分乐意
它们进入自己家中。
一眨眼,新年就要过去了。在正月十七过去,家乡的新年也
就算过去了。学生们该去上学,大人们又去照常工作了。虽然新
年过去了,但孩童还会放放鞭炮,还有零零散散的客人前来做客,
大家都不舍得新年过去。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8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过春节时的习俗有很多,贴春联就
是其中一个。
听爸爸说,这个习俗大有来历呢:春联的________其一是桃
符,最初人们用以辟邪,后来画门神像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于桃
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________
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
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除夕上午,我和爸爸一起贴春联。我拿着一把剪刀和透明胶
布,爸爸拿着春联,一起来到门外。爸爸先贴横批。我用剪刀喀
嚓喀嚓地把胶布剪成小块,递给爸爸。有时候我剪多了,就把剪
多的胶布的一半贴在门上,另一半悬在空中,当做备用。爸爸轻
轻地贴住春联,免得贴皱了。我们俩配合得很默契。爸爸先贴横
批,再贴上联和下联。我看了奇怪地问:“爸爸,你为什么上联
贴在左面,下联贴在右面呢?”爸爸回答:“传统来讲,右联为
上,左联为下。横批从左往右念,上联就应该贴在左面,从右往
左念,上联就应该贴在右面。现在通常的横批都是从左往右念的。
我们家的也是,所以上联就应该贴在左面。”最后我们又贴了值
得大大的福字。贴完春联,从远处一看,红红的,很喜庆。横批
是福星高照,上联是金鼠贺岁年年好,下联是万事如意步步高。
春节家家户户都贴春联,迎新春。祝愿家家户户在新的一年
里都能过得吉祥幸福,快快乐乐!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9
我生于浙江一座不大不小的城中,与著名的横店影视基地相
邻。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这儿有山有水风景秀丽,民风淳朴。
小时最向往的便是每年春节回家过年感受家乡的那些风俗。
每年正月初八是我们那儿上山登高祈福的好日子。初七晚上
我们就要沐浴更衣,初八凌晨早早起床。梳洗完毕,出发前我们
还要沐一次“火浴”(用稻草把点上火,一家人围着火堆一边抖
抖衣服一边转,而后用双手捧着烟气在面前做几个洗脸的动作)
以示对佛祖神灵的崇敬。然后驱车赶往四五十公里以外的方岩祭
拜天神。
这习俗与日本神社祭拜大同小异。天色未明,方岩山上却是
灯火辉煌。我们耗费三四个小时一一祭拜完所有神坛后,趁着刚
放明的天空回到家中。子孙们一一跪在祖宗像前,由最年长的长
辈撒下硬币,老辈人说抢到的硬币越多,这一年就越顺利。中午
我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午休,这一觉我们常常睡到傍晚时分才昏昏
沉沉的起来。
夜深了,但城中厚重的声音未沉。广场上社戏才刚刚开始。
爷爷和姥爷辈的人纷纷前往观看。台上的演员卖力的唱着、演着,
台下传来阵阵喝彩声。这段时间也成为了小孩们的天堂,不用受
父母管束,吃喝玩乐,随心所欲,一年中这种时间对于我们极其
难得。
家乡的风俗承载着我许多儿时的欢乐和回忆,而现在几乎所
有的时间都被学习、游戏……占据了,日子过的平平淡淡,儿时
的快乐于我们也渐行渐远了……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0
除夕,是春节的前夕,是一个热闹又忙碌的好时节。为了除
夕,我的爸爸大清早就开始做菜。因为这是我们这里的习俗,要
提前把菜做好,摆在祖先的墓前,让他们先吃。
除夕的前三天,村里人都去买年货,而我的爸爸不会,他就
喜欢后买。除夕早上,爸爸把年货买回来了。我和妈妈准备把猪
肉炖了。
我的鼻孔里飘进了一股清爽又恶心的味道,问:“妈妈!这
里面是不是烧坏了?这么臭!”妈妈乐呵呵得说:“傻孩子,这
是他在为自己洗澡。”
下午,我们家的男丁都会去祭拜祖先,其他人就在家中准备
晚饭。
除夕的晚上,我特别兴奋,因为我有零花钱了。晚上天空漆
黑的,一束束烟花在空中绽放,五颜六色,美丽极了。屋内,一
家人围坐一起,温暖的气氛瞬间软化寒冷。
等了整整一年,终于到了,我迫不及待了:“爸爸,准备给
我多少钱的红包呢?”我用手拉了拉爸爸的衣袖。
爸爸没有直接回答,问道:“你知道除夕的由来吗?”
我胸有成竹地讲:“知道。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
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
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
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
了。”
爸爸拿出一个大大的红包奖励我:“小子,还真知道不少。
给你一个大红包,作为奖励。”哈哈,有大红包拿了。
除夕,一家人一起吃团圆饭,还有红包发,真好。大家其乐
融融,热闹非凡。除夕、春节,是各地的习俗,也是我们应该热
闹起来的时间。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1
农历的腊月二十三,俗称“过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的开
端。在我的家乡,这一天会有祭灶等习俗。
说起这祭灶,可有不小的来历呢。传说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
三,灶君、太岁神与民间诸神都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职,尤其
灶君会向玉帝禀告人间善恶是非,作为对人类奖惩报应的依据。
在以前,每每到了腊月二十三,人们都在灶神像上涂上融化
好的糖稀,谓之“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寓意。
在我们的家乡,这一天,晚饭还要吃汤面条,但这刚做出来
的第一碗汤面条,可不是随便吃的。这一天做出来的第一碗要给
灶王爷以及逝去的亲人吃,并在此愿义愿义,趁着这个机会请求
保佑家中子孙。
这一天,卖烧饼的店铺最挣钱了,一大早就能看见一群人围
在铺边,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见减少。任凭老板的手再快,也比不
过那些买烧饼的顾客。总结下来,这一天赚的钱,可是平常工作
四五天才赚的。
早些年,在灶王像上涂得糖稀,就是现在的灶糖。它的外表
是长方体,里面是麦芽糖,裹满了白芝麻。一口咬下去,白芝麻
的香与麦芽糖的甜融合在了一起,美味极了!
但灶糖咬下去会掉很多渣,聪明的人们将烧饼夹着灶糖吃,
既有了甜味也有了咸味,灶糖也不会掉渣了。
小年的到来,让人感觉到新年的即将来临,过完这一年,迎
接新一年的到来吧!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2
春节的前一天是除夕,也就是大年三十。关于除夕有这么一
个传说:古时候有一个怪兽叫“年”,每到岁末它就会来害人。
后来,人们发现“年”最怕声响和红光。于是到了那天,大家就
点燃鞭炮,门上贴上了春联,把年给吓跑了。这就是过年的来历。
我是上海人,记忆中每到春节的时候,大街上行人开始了,
大人们都张罗着买年货,我和妹妹就负责贴福字,写春联。到了
除夕晚上,全家围着圆桌开开心心地吃起了团圆饭。满满一大桌
的美味佳肴,有让人口水直流的白切鸡,有香喷喷的红烧肉,还
有我爱吃的桂花糖藕,最馋人的是桌子中间滚烫的“全家福”,
其实“全家福”就是一个大砂锅,里面有蛋饺、肉片、冬笋。鱼
丸、熏鱼等等,看得我垂涎欲滴。我们把菜吃得干干净净,尤其
是爸爸,他的肚子最能装,已经圆溜溜了还在大快朵颐。我们看
着春晚,吃着年夜饭,一家人其乐融融,我们小孩子还能拿到压
岁钱。这些就是我记忆中过年的样子。
过年除了吃团圆饭,各地过年时还有一些不同的习俗,北方
人过年要吃饺子,广东人过年要说‘恭喜发财’,南方人过年吃
年糕,那我们就吃汤圆啦!
奶奶教我们包汤圆,她一手拿着皮,一手拿着一把勺子,小
心翼翼地从瓶子里挖出一点芝麻,放在了皮子的中央,慢慢地包
起来,搓圆,一个可爱又小巧的小汤圆就做好啦!于是,我们也
开始学着奶奶的样子包了起来,可是我们包的汤圆简直不忍直
视。奶奶就轻声指导我们:“这里芝麻少放一点。这里皮子包紧
一点。”吃着我们自己亲手包的汤圆,心里像被灌了蜜一样甜。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3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虽普天同庆,可各地的风俗不同。
我是泰州人,咱们的春节可有趣了!
春节前最重要的是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家里的三大姑、八大
姨,所有的亲朋好友都会聚在一起。除非有重要的事,即使身在
异乡,也会赶回来,好聚一场。酒桌上大家互相祝福,人人脸上
绽开了打心眼里的笑容。
泰州人的新年离不开鞭炮,在天刚朦朦胧胧透出一点光亮
时,鞭炮声就已经响彻天空。它成了人们大年初一起床的闹钟。
看向窗外,家家户户的灯都陆陆续续亮起来,穿新衣,戴新帽,
双手拱起敬菩萨。之后便是全家总动员,每个人都忙得不亦乐乎。
白花花的糯米粉,绿油油的馅料,包在一起,下锅。当听到“咕
噜咕噜”的声音时,早晨的第一道美味—汤圆就出锅了。愿新的
一年里阖家团圆,幸福美满。
太阳升起,第一缕阳光洒落在大地时,人们更加忙碌起来。
人们在家里纷纷热情迎接前来拜年的亲朋好友。小孩子们总是不
约而同地排成一个小队,挨个儿去拜年,回来时总是收获满满,
衣兜里被揣满了各种各样的甜美的糖果。有些好友相隔虽远,可
情谊深如桃花潭水一般,纵使开几十分钟的车,也要去会友拜年。
到了下午,电影院便成了人流众多之处,春节档的电影,往往会
给人带来欢乐。夜幕降临之时,更是孩子们最兴奋的时候,个个
拿出最大最好的烟花,一时间,烟花胜过了月光,在那一刻为漆
黑的天空布上一朵又一朵绚丽的繁花。
春节就这样短暂而快乐地度过,成为了一年中最美好的时
光。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4
在我们这,有许多的节日,其中我多最喜欢中秋节。每逢中
秋之夜,我仰望天空,望见一轮圆月,但不是我们平时望见的月
亮,今晚的月是无比的圆,就如银白色的玉盘。
有人说,新月是不怎么圆的,半月是像飘着一样的,而圆月
是像西子之明眸一样的。听说这一晚的月亮,很是神秘、迷离、
独具情调。
如果可以,我愿在月中漫步,听她讲古先的传说;也愿静静
地凝望。不过,这一切都化为月光洒在了我身上,这才是真实的
与月共处,是老朋友的祝福。许多人愿意在屋中欢饮度着中秋之
夜,而我却更喜欢在宁静地夜晚,在静寂地户外倾听月的歌声,
感受月中的美好。
我曾读过唐人曹松的《中秋对月》中直到天头无尽处,不曾
私照一人家的诗句,也曾看过李白《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月半
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ye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的
绝望。也曾听到过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
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首词的作者是张若虚。
这首词写出了作者想到了永恒的月亮和人世变迁。于是追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写出了诗人探索人生的哲
理和宇宙奥秘,感怀宇宙永恒生命短暂。但是一个人的生命虽然
短暂,可人才辈出无穷无尽,就和永恒的月亮共生于宇宙中。
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写出了望月思乡的感情,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
中秋节的确是一个赏圆月的日子,又可以吃月饼,又可以赏
月,真的是一举两得呀!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5
家乡的春节,是一年当中最美好的日子,在这一天,亲朋好
友,左邻右舍互相拜访,小朋友们凑在一起玩,其乐融融。
中午,奶奶要拿出她的拿手绝技:面。她亲自揉面,搓成条
状,再放汤里一煮,香味都可以飘出去好远。奶奶边揉面,边跟
我讲起了故事:“你知道为什么生日和过节要吃面吗?”我摇摇
头“不知道啊。”她笑了笑:“因为这个代表着除夕之夜,无论
相隔多远,工作有多忙,人们总希望回到自己家中,吃一顿团团
圆圆年夜饭。有时实在不能回家时,家人们也总是为他留一个位
子,留一副碗筷,表示与他团聚”“哦,原来我只听妈妈说过,
也不太知道呢。”我若有所思。
晚上,大家坐在餐桌旁,一起吃年夜饭。外公说:“来,云
儿,我敬你一杯。”说着,拿出了酒杯。我端起了饮料:“祝您
长命百岁,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外公笑了一下:“祝你学习
进步,逢考必过。”
吃完了饭,大家围坐在电视机前,准备收看春节联欢晚会。
奶奶端来了一个盘子,上面放着5个红包。“哇!”弟弟妹妹们
欢呼着拿起了最厚的。只剩一个了。我把它拿起来。“啊,全是
零钱!”他们看着红包,愣住了。我打开红包:“哇啊,全是一
百噶!”我激动的跳了起来。奶奶语重心长的对我们说:“无论
多少,都不能贪财,不能贪心,否则会引来大麻烦。”“唉!”
弟弟坐地上“压岁钱又没拿到最多。”我们都笑了。
过年,长辈们反而会更忙,所以年的背后也寄托着厚重的责
任,我们又长大了一岁,对于人生应该又多了一份思考。这正是
过年的意义。
本文发布于:2023-05-28 06:06: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22519017792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5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5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