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文明演讲稿
传承中华文明演讲稿1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在莽莽苍苍的世界之林中,一只雄鸡正在朝阳下高歌,金灿的阳光洒在它的身
上,发出耀眼的的光芒。她就是中国,我们伟大的祖国,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踏着历史的足迹,我们寻找中国的背影。来到绵延万里的长城,像一条巨龙盘
旋在高山之上,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傲视苍穹,威武不屈。在这里,我看到了秦
皇的背影,放眼千里,青山云绕,绿水长流,心中的豪气不由而发,那是王者的
气概,那时中国的自豪。来到长江,孕育中华的摇篮,奔流不息的江水滔滔而来,
与天相接,怒号的江水拍打着江岸,沾湿他的衣襟,你,屈原,你那纵身一跃,
显示了自己的不屈,更显示了一个民族的气魄。来到黄河,多少中华儿女在这里
生息,把他们的肤色染成像你的河水一样的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
到海不复回。多少文人墨客被你感染,留下一段段的千古绝唱。黄河,长江,你
们咆哮吧,怒吼吧,让全世界听见你们的声音啊!
中国,你的美丽让我们赞叹。扬子江,奔流出怒放的生命,诠释生命的意义。
洞庭湖,温文尔雅,沉着冷静,显示人格的魅力。泰山,五岳之首,巍峨耸立,
气势磅礴。一览众山小的气魄在这里诞生。黄山,奇松怪石,云海瀑布,嶙峋中
透露这沧桑之美。
中国,你的文化我们惊叹。多少雅客为你歌唱。《史记》,被誉为“儒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他谱写出中华三千年的辉煌,从皇帝到武帝,中间充满多少曲折。
《呐喊》,你使无数人不再彷徨,是无数人获得思想的解放。泱泱五千年的文化,
有谁敢傲言通晓。唐诗,宋词,元曲,蕴含着多少智慧。李白,杜甫,王维,有
揭示了多上少文化底蕴。现在,又有多少人在谱写你的辉煌。
中国,你的精神让我们折服,那是不屈不挠的真正含义。卢沟桥事变,我们的
国门被侵略者打开,中国人绝不屈服,抗争八年,赶走鬼子,取得独立,那是伟
大的胜利。人祸,我们不怕,天灾更奈何不了我们,南方被风雪阻断道路,我们
第 1 页 共 7 页
用心搭桥。四川地震,我们用爱牵起生的希望。中国,不哭,中国,坚强。
我为成为中华儿女而骄傲自豪,来吧,所有中国人团结起来,让这条巨龙永远
腾飞。
传承中华文明演讲稿2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吉林文庙》。
吉林文庙是清王朝入主中原后的战略要地,雍正二年,办理船厂事务的朝廷官
员上奏皇帝,请求在吉林兴建文庙,却遭到了皇帝的严厉训斥。当时清王朝对自
己的满族文化传统相当重视,对吉林乃至整个关外另眼相看,一直对这片龙兴地
实行封闭政策,反对建庙兴学直到1736年乾隆登基,这事才被重新提起。乾隆
毕竟年轻,思想开放,下旨在吉林建立文庙。
吉林文庙是在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内,主要建设是为了纪念孔子对中国教育事
业开创性的贡献,同时也有崇尚儒学崇尚科举的含义。吉林文庙在吉林市是首屈
一指的,吉林文庙是中国四大文庙之一,与曲阜孔庙南京孔庙北京孔庙并称。吉
林文庙,既是清朝对汉文化传入东北的认可,更是汉文化与东北少数民族文化互
通有无的历史见证,吉林文庙建筑群规模之大等级之高,在封建社会所建的地方
文庙中是独有的。
最奇的是它的殿顶,一般文庙都是绿色琉璃瓦,而此庙却是只有皇家建筑才能
用的黄金色琉璃瓦,这不仅在东北绝无,就是全国也属罕见。文庙由殿堂配庑墙
垣围成三进院落,南北长221米,东西宽74米,占地16364平方米。院落四周
红墙高耸,院内大树参天,共有殿堂配庑64间,此外还照壁辕门泮池状元桥棂
星门大成门等附属建筑,规范宏大,布局严谨。整座建筑庄严肃穆,雄奇壮观,
金碧辉煌。由清代吉林提学使曹广祯题写的 德配天地 道冠古今 八个大字,分
悬于东西牌坊之上,气势非凡。吉林文庙还有孔子生平事迹展览圣迹石刻图陈列
历代衍圣公及夫人绣像展室吉林碑林等。
中国是礼仪之邦,吉林文庙的建设对传播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思想起到了重要的
作用。
第 2 页 共 7 页
我喜欢吉林文庙,我爱我的家乡,但我更热爱我的祖国!它的历史渊源流长,
我为我是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传承中华文明演讲稿3
各位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本次我演讲的题目是《长城赞》。
长城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载体,它涵盖的面非常广,把整个文化载体当中丰
富的内涵,通过具体的活动都展现出来,这无疑对增进海峡两岸之间,对中华文
化理解,特别是对台湾年轻人一代弘扬中华文化传统,都很有意义。当前,岛内
搞独立的势力非常嚣张,特别是岛内推行“文化台湾搞独立”“去中国化”,通
过修改教科书,歪曲历史,割断两岸之间这种不仅是血缘,特别是文化上的精神
上的纽带。
前段时间,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的会上,有一位叫朱宏(音译)的台湾师范大学
副教授,他提供的论文就是《海峡两岸历史教科书的比较》,其中,比较当中,
就有怎么样介绍长城。现在台湾新修改的教科书当中,在介绍长城时,基本上淡
化历史所含的信息,只是从建筑方面来讲到的。这本身就反映出,我们的活动对
台湾岛内宣传中华文化的意义,应该是潜移默化,通过非常生动和具体的事例来
引导,来教育台湾民众,特别是青年一代。
从文化上来讲,从中国传统文化来讲,我们都是年青一代,是后来人。
从中国传统的古文字学来看长城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实际上长城的概念是到了
秦以后才出现的。城防以前就有,城的雏形在商代就有,它最早基本上是一种疆
界的划分。真正长城雏形的概念,一个字就是“疆”。从象形来讲,疆字里的
“田”就是被夯实的土块,中间那两横是板,或者就象我们汉长城看到的那种用
芦苇或木块垫起来,一层一层。板筑是中国最传统的筑城方式。70年代农村打
墙时,还用这种最古老的方法,两个门板,一层一层地夯实,放上芦阶节,一层
一层,那么这个疆,也就是中国最早最传统的墙。疆墙一声,从文字学来讲,也
是一音之转。那些与疆相关的概念包括田地的田城垣的垣,都是板筑的形式。所
以,板,后来又称为版图。版图的意思就是以墙为界,你所控制的范围和地域。
第 3 页 共 7 页
可以说,从我们先辈在文字中创造的东西就可以看出我们最早长城建设当中的文
化意涵。甚至包括边关的边,繁写的“边”也指敌楼很高,下面是土方,还可以
绵延不绝。古老的长城,西方翻译成“GREAT
WALL”,非常准确的翻译。长城最早就是墙,后来变成疆界,界的.意思是上面
夯实的土,下面用木头搭建的一种结构。所以,现在我们边界的界也是与夯土建
墙直接相关的。
许多学者认为,长城建了以后它基本是一种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分界,甚至
可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分界。说生产方式的分界也好,说生活方式的分界也好,
说种族划分也好,总而言之,它是一种文明生存状态的隔阂,这既是一种隔阂也
是一种融合。从战国时代,这种边界方式在中国各地都有,包括战国当中在中国
的内陆,也都存在这种防御式的边界,到了秦,就具有了很大的政治意义和文化
意义。因为,秦作为一种统一,“书同文车同轨”,修长城也要把整个的疆域统
合起来。到了汉,围绕河西走廊基本上是维持汉代的交通线。交通线是为了维持
飞地,哪一块飞地?就是沙洲,是敦煌。敦煌又是控制整个西域的一个汉人聚居
的地方。它北边有匈奴,南边有北狄,处在夹缝中。河西的长城是沿着河西走廊
修筑的,是一条军事交通孔道,一条补给线,同时它也是敦煌的交通线,长城维
系了丝绸之路。这一段的长城,我们感觉与明长城有很大的区别,实际上一个意
义——拦马墙,因为游牧民族在军事上最厉害的是马。
大家都知道,春秋战国武灵王胡服骑射以后,车战的方式已经抛弃,学用一人
一骑这种战术。这种战术突击能力非常之强,而游牧民族主要靠骑兵征服农耕民
族。修长城,无疑是这样,你人可以过来,但马过不来,马过不来,你战斗力就
没有,你打不过汉人的步兵。河西走廊这段汉代长城起到了一个拦马墙的作用。
明代长城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它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它是一个文化载体,它
周边的人文设施,包括民俗宗教人文的各个方面,很多很多。还有一点,清朝的
长城政策实际上是值得我们研究的。清是“修一座庙,胜养10万兵”。所以,
承德是清朝浓缩的一个长城,它是精神上的长城,是把中华民族多民族融合在一
起的一个长城。我认为清朝的民族政策是最成功的,是和长城的思想一脉相承的,
第 4 页 共 7 页
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长城防御思想的一个积极体现——通过民族的融合。
到了今天,我们去研究长城,就是要发挥这种精神。长城是中华文化连绵不绝
的象征;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不屈不饶的象征;又是中华民族团结融合共同发展
的象征。还是中华民族改天换地创造能力的象征。我想,这些都是长城的文化意
义。当然,它还有更深的文化内涵,从考古,从文化,从历史,包括农耕和游牧
之间的区别,包括地理军事,包括交通这些方面。围绕长城有许多需要进一步开
发的,包括民俗民居,兵营文化,当地的集市,当地的宗教信仰,关公信仰(古
代都信关公)。此外,长城的军事布防还有一线二线梯次配置。实际上,古
代军事思想与现代的军事思想是一样的,虽然冷兵器热兵器不同。这些方面都应
该充分挖掘。
总而言之,长城提供给我们的是一种多向性的载体,而不是单一的。台湾青少
年一代,他们大多数人都是从教科书上读到长城的。怎么把中国文化中国历史,
变成活生生的,再把这段历史衔接到现在,最后,融通在他们的思想中,使中华
文明能够承传。
现在,中国处于一种发展状态,同时,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顾炎武在《驭戎
论》中讲过三段话,很有启发意义。他说:“宏大公之度,以开其向化之心。”
虽然你修了长城,但有的时候,你要敞开胸怀,要怀柔的政策,包括对待世界的
文明,你要开“向化之心”,要“宏大公之度”。第二句话是“蓄不测之威,以
消其先事之诈。”就是积极的防御。你没有防御,有不测之威,你就要受人欺负,
长城也有这方面的作用。第三句话:“严必然之防,以绥其窥伺之祸。”我个人
认为,我们新的长城精神,首先是中华民族5000年连绵不断的精神价值;
第二,我们民族新的长城精神应该是我们综合国力和综合国防的强大;
第三,我们新的长城精神,应该是一种开放的包容的,一种多元的,一种融合
现代世界文明发展的精神。有了这些,我们整个长城文化就能历久弥新,能够跟
上时代的发展,使中华文明在世界上更能发扬光大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到此结束。
传承中华文明演讲稿4
各位尊敬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第 5 页 共 7 页
在浩瀚得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五千年明,书写着永不停息对美好幸福得追求,
展示着永不磨灭对民主富强得探寻。绵延得历史灿烂得文明,从来就没有中断过。
中华民族本来就是礼仪之邦,温文尔雅,谦恭礼让,是华夏儿女世代相传得美
德;在现代得社会中,我们更加要讲文明,懂礼貌,提高文明素养。
文明礼仪得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得各个方面。乘车让座是文明,遵守排队秩序
是文明,爱护公共财产是文明。文明礼仪贯穿在我们日常生活得点滴小事之中。
所以我们更应该时刻注意自己得言行举止,让文明礼仪贯穿于我们心中。
站在时代得今天,让我们暮然回首:一个民族,要独立要生存要发展,不仅需
要强大得民族经济需要坚实得物质基础,还需要强烈得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更
需要一种博大深沉得民族精神。这是支撑一个民族存在与发展得强大精神动力与
精神支柱。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
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历史得长河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
核心得伟大民族精神。
我们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是中华民族得新一代。黄河在我们得血脉中流淌,
长城让我们永远刚强,“神舟”载人飞船使我们得天地无限宽广。传承了五千年
得民族精神,正等待我们去发扬光大。“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我们得民族精神蓬勃向上,我们得明天更加辉煌。
“国家荣辱,匹夫有责”,做为二十一世纪得小学生,我们有责任做中华文明
得传承者,用“谦谦君子”得标准要求自己,宏扬礼仪之邦得优良传统,从我做
起,从小事做起,用我们得行动去感染身边得人,用我们得真诚去打动他人得心。
希望大家一路留下得不仅是欢声笑语,更有我们中华学子得文明素养和儒雅风
度。未来属于我们,世界属于我们,让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得熏陶下,刻苦
学习,顽强拼搏,时刻准备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中华民族得伟大复兴而努
力奋斗!
谢谢大家我得演讲到此结束。
传承中华文明演讲稿5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你们好!
第 6 页 共 7 页
中华文物浩如烟海,称得上国宝的文物都具有无与伦比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
科学价值。这些国宝大多都在各地的博物馆中,想全部欣赏这些国宝,对于我们
来说是很难的。所以我便在书店买了这本《国宝档案》。这本书中收录了56件“重
量级”的国宝,分为6类,分别是青铜器类玉器类瓷器类石刻类书画类和其他类。
几乎每一件奇珍异宝的背后都有着一个婉转悠扬的故事,既回味悠长,又让人流
连忘返。每一件国宝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沉浸在这些故事里,或欣喜若狂,或
扼腕长叹,与众不同的流传经历让这些无价之宝在视野中慢慢呈现。回肠荡气之
余,让你在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交流中获益匪浅。
这本书中有着浓烈的爱国主义氛围,因为中国经历了无数次战争,不少国宝都
“流离失所”,很多爱国主义人士都想尽一切方法来保护这些贵重的国宝,不被
金钱官职所利诱。这些人才是真正的中国人!比如虢(音“国”)季子白盘,是刘
铭传家中四代的共同守护,才使得它流传至今(现藏北京的博物馆)。虢季子白盘
这个青铜器是商代一个诸侯打铸的,重达215。3公斤!刘家为了让虢季子白盘不
落入坏人手中,作为一条祖训让子孙们保护好它。后面三代传人更是铭记着祖训。
每次有坏人来索要盘子,都被刘家以各种方法拒绝,他们气急败坏地在刘家掘地
三尺,可仍没找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刘家第四代传人刘肃增解开了秘密:原来
刘铭传栽了一颗桂花树,将虢季子白盘埋了下去,现在已长成了参天大树。刘肃
增含泪砍倒了这个“功臣”,将虢季子白盘取出毅然交给了国家。刘家四代竭力
保护国宝已成了一段佳话,他们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我一口气看完了这本《国宝档案》,觉得受益匪浅,他不仅让我了解了许多国
宝知识,而且还领悟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他们见证了中国悠久的历史,记载
了中华的古老文明,宛如一条血脉连载着过去今天和未来。通过这些国宝,我了
解了中国的发展历程,了解了我国的灿烂文明。它们就像是立体的历史书!《国
宝档案》带您穿越时空,进入一个神奇瑰丽的世界。还有一个重要的收获,就是
我从中读到人的贪婪与正义两面,有的人为国家献出一切,而还有一种人为了金
钱放弃了良心。
我们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了解它们,对这些国宝进行更加有力的保护!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到此结束!
第 7 页 共 7 页
本文发布于:2023-05-28 04:38: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21992118222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传承中华文明演讲稿.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传承中华文明演讲稿.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