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比如县XX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古诗二首》教案 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古诗

更新时间:2023-05-28 04:09:31 阅读: 评论:0

小声点-瑜伽达人

比如县XX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古诗二首》教案 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古诗
2023年5月28日发(作者:改易)

11。古诗二首

走进文本:

人生自古伤离别,人生自古重离别。古往今来,离情别意,让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肝肠

寸断,留下千古传唱的不朽之作。翻开本课,仿佛走进了历史的画卷:长亭、古道、客舍、

驿站、杨柳……置身其中,离愁别绪在心间荡气回肠.这两首诗似清新的水墨画展现眼前,

意境悠远;又像绵长的古琴曲,穿越时空在耳畔幽幽奏响。

这是两首唐朝著名的送别诗。在中华古诗灿烂的文化中,它们像两朵美丽的奇葩一

直独放异彩。《渭城曲》又题《送元二使安西》。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唐代从

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前两句,点明

了送客的时间和地点。初春的早晨,一场细雨使尘埃落定,空气变得湿润清凉;从渭城的客

舍放眼看去,到处是青青的柳色,一片生机盎然。诗中用“浥”字形容雨湿尘埃,用

“新”字形容柳色翠嫩,准确生动地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而柳色的“柳"与留恋的“留"

音,更表达出诗人对好友元二的依依惜别之情。总之,从晴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

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

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后两句写在送别的酒席上,诗人劝

他多饮几杯,因为从渭城西行出了阳关,再不会遇到熟悉的朋友了。何况此行的目的地是比

阳关更遥远的安西呢?这两句字面上似乎只是劝酒,实际上却是衷心地祝愿着好友,在那遥

远而陌生的地方一切平安。“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是一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感

情琼浆。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

殷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

瞬间都达到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

集中表现,使之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

《别董大》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

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前两句写漫无边际的层层阴云,

已经笼罩住整个天空,连太阳也显得暗暗昏黄,失去了光芒,只有一队队雁阵,在北风劲

吹、大雪纷飞的秋冬之际匆匆南迁。如此荒凉的时候各奔一方,自然容易伤感,但此诗的情

调却明朗健康。后两句劝董大不必担心今后再遇不到知己,天下之人谁会不赏识像你这样

优秀的人物呢?这两句,既表达了彼此之间深厚情谊,也是对友人的品格和才能的高度赞

美,是对他的未来前程的衷心祝愿。高适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

慷慨,鼓舞人心。

走进作者:

王维:(701760),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人们

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王维的这首《渭城曲》洗

尽雕饰、以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

帜。据说落成之后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明代李东阳评论此诗说:“后之咏别者,千

言万语,殆不出其意之外".

高适:(702765,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tiáo)(今河北景县)

人。性格落拓,不拘小节.他半生漂泊,熟悉边疆生活,边塞诗写得慷慨苍凉,真实而有气

魄。

走进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渭、浥、君、曛”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并体会它们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借助教材,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通过“联想、配乐朗读”等教学策略反复咀嚼、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送别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品味经典,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

灵的熏陶和滋养。

教学建议:

这两首诗是送别诗中的佳作,学生可能有诵读的基础,在大胆放手让学生诵读,理解

诗句含义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场景,揣测诗人的心境,从而更好的理解作者要表

达的感情.

新课伊始,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如播放歌曲《送别》或是聊

聊友情,引出送别诗。出示诗题,了解诗人,熟悉故事发生的背景。了解当时两位友人之间

的情谊.接下来按照古诗学习的方法来自学古诗.此时教师可以给出学习任务:1、读准字

音。同座互相检查朗读,认读生字,互相正音.2、了解大意。再读古诗,参照注释、工具

书,运用自字方法理解诗意。

在大体弄懂诗意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名句赏析,品悟诗情.此环节需要靠师

生互动来完成.教师可以用意境优美的语言引学生进入文本,畅谈感受,体味作者情怀,感

受诗句的韵律之美.适时的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可以用多种方式的读或演来完成诗句

的品味。《渭城曲》中的把酒话别,《别董大》中的豪迈气概都可以让学生通过品、演、

说来更好的体会.

在两首古诗学完后,可以让学生对这两首送别诗做一个对比参照.比较体会两首送

别诗的不同和相同之处,这也是对古诗感情表达更加深入体会的一个升华。尤其是两首古诗

中在描写送别时都先写到了景色,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要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讨论,仁者

见仁,智者见智,答案不尽相同,只要是学生自己的体会感悟就值得表扬。

最后的拓展延伸可以由学生自已来定,不一定非要统一。比如继续搜集一些送别诗

词来阅读,或是其他古诗,然后自己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亦或对哪位诗人感兴趣专门搜集

他的古诗,了解出处都可以。

语文园地七

【教学目标】

1. 结合本单元学习内容,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是怎样把景物写得生动有趣的.

2. 尝试用所学的景物描写的方法把一个画面写具体。

3. 学习根据需求设计简单的海报。

4. 积累古诗词。

【教学重难点】

1. 尝试用所学的景物描写的方法把画面写具体。

2. 动手设计海报。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 朗读“交流平台”中的阅读提示,想想作者是如何让我们感到榕树蓬勃的生命力,

如何把月亮写得活泼又有趣的。(静态描写,动静结合,写出景物的变化)

2. 回顾课文内容,你还能找到类似的句子或段落吗?这样的描写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小组里互相交流,畅所欲言。

3 小组派代表发言,交流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二、词句段运用

1. 设计海报。

1)明确设计海报的要点:

①明确主题:元旦联欢会.

②重点文字要突出.主题是“元旦联欢会”,所以“庆元旦”“贺新春”“1

1"等字样都应突出。

③要有打动人心的宣传标语。如:“激情元旦,绽放梦想”“大地飞歌,展望

明天”等等。

④配上好看的图画,但不能太花哨,要有留空,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⑤语言简洁明了,不能事无巨细都堆在一张海报上.

2)出示样本,学生自主设计海报。

2. 出示两组例句。

1)指名朗读句子,比较每组句子之间的差别。

2)同桌间交流自己的看法,讨论如何将一个画面写具体。

3)学生代表发言,全班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①夕阳西下,乌鸦归巢。(如何“西下”)(什么样的“乌鸦”)(怎么样地“归

巢”)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②院子的中央,有一棵桂树。(这句话中,重点扩写的是桂树的样子,对树干、树

枝、树叶、花骨朵儿,都进行了细致的描写。)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

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三、日积月累

1 借助工具书把词读熟。想一想这首词描绘出的画面和词中所表达的意境,和小组

同学交流,提出自己的问题。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试着用图画表达词意。

2. 全班交流词的意思,教师适当讲解。

译文: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

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

悠然自得地钓鱼.他被美丽的春景迷住了,连下雨了都不回家。

3.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词的画面,感受词的美好。

4. 比一比,看谁读得美,看谁背得快。

5. 搜集一两首王维的诗,进一步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美。

6. 尝试为所搜集到的诗配画。

【教学反思】

在“交流平台”

中,我让学生自由诵读文中优美的语段,在读中思、读中悟、读中赏。学生通过朗读

进一步明确写好景物的方法,感受作者融入笔下的情感,明白什么叫融情入景。设计海报是

大家以前没尝试过的,但在我的指导和同学间的相互合作下,大家能够设计出具有特色的

海报。扩写和积累也基本上是按我的预定程序完成的,其实我应该更多地激发学生的自主

学习能力,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有效性学习。

对子歌

汉语家园1-1 对子歌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3个字;

2.能在教师指导下,按对子歌的节奏,朗读、背诵《对子歌》;

3.初步了解什么是“对子歌”和“对子歌"的特点,感受这种语言形式的表达魅

力。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对子歌这种语言表达形式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结合学习实际,将符合对偶特点的词句找出来。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相关的对子歌;

3.指导学生提前搜集、预习对子歌。

教学时数:2课时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介绍“对子”.

对子就是对偶的词句.对偶就是用对称的字句加强语言的效

.比如: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对子歌的内容包罗天文、地理、花

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到双字对,三字对,

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分韵排列,声调和谐,节奏响亮,对

仗工整,义理健康,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

汇、修辞的训练.古人在学律诗时,就先学写对子.学好对仗句,

是学好律诗的基本功之一。因此,古时私塾学童首先学“对对子

".

二、欣赏介绍,初读感知。

1、复习背诵以前学过的对子歌。

2、师适当对学生的背诵进行肯定并交待本节任务。

是的,这是我们以前学习的对子歌,我们是通过它来识字,并

且以这种拍手歌的形式来朗读。而今天我们学习对子歌要求却高

,我们要了解对子歌的特点,并且要有节奏、有韵律朗读它,并

通过我们今天的了解,感受中华语言的独特魅力,今后,还要学

会逐渐积累更多的对子。

3、出示本课对子歌,教师范读,让学生感受节奏韵律。并介绍对子

歌对偶的特点。

4、采用多种读法,把对子读通顺。

如自由读、同桌对读、指名读、男女比赛读等。

5、检查字词,扫清障碍.

重点几个特如:象形字:蓑 形声字 鸿钧 理解字义并组词

6、师再指生读。

三、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深入探究

(一)自主学习,理解句意

1、默读课文,选择喜欢的句子理解,知道写了什么?画出不理解

的词句,查字典或向别人请教弄清楚。仍不懂划问号“?”。

2、全班的汇报并质疑.在相互交流中解疑,理解重点词句。

教师适当点拔,引导学生理解对子所描写的对象、场景,理解一

句对联所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二)合用探究,发现特点

1、再次轻声自由读对,反复读,仔细品味,结合课文中的句子,

说说对子歌有什么特点?结合课文中的句子,仔细品对子歌有什么

特点?

2、小组交流,研究讨论对子歌的特点

3、全班汇报,共同研究发现,各抒己见。

4、教师相机结全具体诗句总结特点.

(三)掌握声韵规律,指导朗读出节奏、韵律。(平仄格式、压

韵规则)

1、指导学生结合韵律诗画停顿。

2、师示范、读出停顿、延长、语调。

再让学生练读.

3、熟读成诵、积累。

4、读一读这副对联,体会各种读法的不同情境。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二、应用拓展:

1、想一想,在学过的古诗词中,哪些诗句或问句符合对偶这一特

点?

2、拓展《对子歌》其他节选。

指导读,发现并画出对偶词句

再指导背诵。(也可课下)

3、写一写,尝试对对子

(简单的一字对、二字对)

溪对谷 冰对 峻岭

5、欣赏并了解对联的不同形式,广泛用途,开阔眼界 介绍

4、了解对联分类:按用途,及艺术形式.

三、总结升华

1、生说收获,师小结

2、鼓励学生继续探索,收集,积累,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

热爱之情。

五年级下册语文分类复习(四)短文阅读1

专项复习卷(四)

(一)

这个字还有这样一段来历:那年鲁迅的父亲生了病,躺在床上.鲁迅一面上书塾,一面

要帮家务,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有一天早晨,鲁迅上学迟到了。素以品行方正、

教书认真著称的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说了这样一句话:“以后要早到!"鲁迅听了没有说什

,默默地回到座位上.他在书桌上轻轻地刻了一个小小的字:“早"。从那以后,鲁迅上学

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1.解释文中带点词语。

: 著称: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方正( ) 严厉(

3.从“鲁迅一面上书塾,一面要帮家务,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这句话中,你了解

了哪些情况?(写出两到三条)

4.“鲁迅听了没有说什么”,他本来可以对先生说什么?为什么没有说?

5.鲁迅想:

想到这里,他在书桌上轻轻地刻了一个小小的字:“早"

6.“从那以后”中“那" 。“从那以后,

鲁迅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这表现了

(二)

在沙利文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海伦学会了拼写自己的名字,学会了拼写“泥土”、“种

子”等许多单词。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shǔn sǔn)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

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的如饥似渴,以至小手指都摸出了血。沙利

文老师心疼地用布把她的手指一一包扎(zā zhā)起来。就这样,海伦学会了阅读、书写

和算术,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1.划去文中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

2.用“ "画出打比方的句子,句中把 比作

3.文中 等词语写出了海伦对知识的渴

求和坚忍不拔的学习精神.

4.海伦学会了用手指“说话”,意思是 。句中的

双引号表示 .

5.看到海伦这样学习,你想到了哪些关于勤奋学习的成语?请写下来。(至少4个)

(三)

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

阿炳再也看不到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的话,想到了自

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

的呐喊……

1.“他想起了师父说的话”,指的是

2.这个片断对月色的描写非常美,请你写两句描写月色的古诗词:

3.片段结尾的省略号表示:

4.阿炳之所以能从泉声中听到 ,是因

(四)

然而这次远航也充满了凶险。在大海上,船队几次遇上险恶的风浪。狂风呼啸着,海

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面对如此险境,郑

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着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船队在归途中还遇

到了海盗的袭击.郑和根据事先得到的消息,命令军士们严阵以待。当海盗船乘着黑夜,偷

偷摸摸靠近船队时,郑和的船队迅速将海盗包围起来。士兵们从大船上往下丢火把,将海

盗船烧着了。海盗们无处可逃,只好乖乖地当了俘虏。

1.按要求摘抄短文中的句子:

1)文中哪句话能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请写下来。

(2)表现海上风浪险恶的句子:

3)表现郑和等人的不畏风浪的句子:

2.本段中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表现了 .

3.郑和的这次远航遇到了哪些凶险?先用“ ”在文中画出来.再用“不但……而

且……”写下来。

(五)

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它们神态各异:有的颔首低垂

若有所思 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 战胜敌手 有的眼如铜铃 神态庄重 好像在

暗下决心 誓为泰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 有的紧握双拳 勇武干练 好像在随时准

备出征 有的凝视远方 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 走近它们的身旁,似乎还能听到轻细

的呼吸声。

1.在文中加上合适的标点。

2.文中的“端详"“凝视”都有“很专注地看”的意思,但它们也有区别.请把这两个词分

别填在下列句子的括号内。

①爸爸拿着我画的一幅画( )了半天,然后轻轻点点头,说:“不错,这两年的工夫

没有白费.

②电视正在放着动画片,妹妹眼睛( )着屏幕,一动不动,谁叫也不理。

3.文中最能概括兵马俑外形特点的词语是 ;“走近它们的身旁,似乎还能听到轻

细的呼吸声”这句话说明了

4.文中有不少句子都出现了“好像”“似乎”,这些句子是不是比喻句?为什么?

5.文中用“有的……有的…”的句式列举了兵马俑的各种神态,请仿写一句。

(六)

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 飘)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

屋,飞向摇摇欲坠的电杆。在安造垸,他们救出了被洪水围困了三天三夜的幼儿园老师周

运兰;在簰洲湾,他们给攀上树梢等待了近九个小时的小江珊以生的希望.……哪里有洪水,

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涛涛 滔滔)洪水中的群众,看到

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

1.划去文中括号内不恰当的字词。

2.“哪里”在词典中的解释有:①表示疑问;②指任何地方。文中的几个“哪里”意思都

是:

3.最后一句中的“他们”是指 ,“红五星”、“迷彩服”都是

4.这段话中省略号的作用是:

5.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意思:

6.这段话体现了战士们 的精神品质。

7.如果你就是那个被救的小江珊,你最想对战士们说些什么?

(七)

他眼见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昏倒在地,便把目光(放 盯)在自己的(坐 座)骑

大黑骡子上。这匹从江西出发时就跟随彭德怀的大黑骡子,一路上又驮伤病员,又驮粮食和

器材,每天它背上都(堆 放)得像小山似的.有时彭德怀抚摸着大黑骡子念叨着:“你太

辛苦了,连一点料都吃不上.”说着,就把自己的干粮(拿 分)出一些,悄悄地塞进大黑

骡子的嘴里,一直看着它吃完。

现在,草地上(缺 )粮了,彭德怀决定杀坐骑解决燃眉之急。

1.用“”画去片段的括号里不恰当的字。

2.“燃眉之急”比喻非常紧迫的情况,在文中指的是

3.片段中画“ ”的句子表现了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喜爱,请用“ 画出另一处.

4.彭德怀这么喜爱大黑骡子,主要是因为: ;

5.从片段中可以看出,彭德怀爱 ,更爱

狼牙山五壮士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积累重点描写英雄人物的词语.

学习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五壮士的英勇形像.

知识链接: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最困难时期.8月为报“百团大战”一箭之仇,日本华北派遗军

总司令冈村宁次,调动10万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9月初其先头

部队三千人在占领的狼牙山打转,企图寻找八路军主力进行决战,由于敌强我弱,上级

决定我军主力带领群众撤出狼牙山,转到外线安全地区。经数次鏖战,七连完成组织转

移任务后,大部撤离,只留六班扼守狼牙山。首长的命令是“在第二天中午之前,不准

敌人越过棋盘陀.六班当时只剩5,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胡德林、胡福

才、宋学义。他们接受任务后,赶到东山口,选择了一个叫“小鬼脸儿"的险要处,准

备阻击敌人。

预习任务:

1. 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

2. 了解故事的内容.

自主、合作、探究:

1 多读几遍文章,我能解决本课的生字词(把生字词写下来)

日寇 龙王庙 任务 葛振林 大吼 满腔怒火 抡圈 绷紧 全神贯注 崎岖

七竖八 尸体 棋盘陀 悬崖绝壁 斩钉截铁 热血沸腾 居高临下 粉身碎骨

屹立 眺望 仇恨 叽里呱啦 昂首挺胸 共产党 坚强不屈 惊天动地 气壮山河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 了解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分别写了哪几部分,并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

.

我来闯关:

1. 我知道:故事发生的时间是______,地点在______,人物有___

_______________。

2.

我能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记叙了______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_

_____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____________,英勇杀敌,

最后把敌人引______顶峰,英勇__________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

爱________、热爱________、仇恨_____、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

和英雄气概.

3.课文是按( )的顺序叙述的? 分别写了哪几部分的内容,并能用小标题

的形式概括出来,知道哪些内容是作为重点写的。

接受任务-—( -- )——( )——跳下悬崖

美中不足的近义词-服装导购

比如县XX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古诗二首》教案 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古诗

本文发布于:2023-05-28 04:09: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21817118219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比如县XX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古诗二首》教案 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古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比如县XX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古诗二首》教案 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古诗.pdf

上一篇:骥水吟7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