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的名胜古迹
海宁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以三文化”灯文化,潮文化,人文
化“为特色。下面店铺整理了海宁的名胜古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海宁名胜古迹盘点
海宁的名胜古迹1:海宁潮
钱塘江大潮是三大涌潮之一,是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
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
浙江省海宁盐官镇为观潮第一胜地(最佳观潮胜地),故亦称"海宁
潮"。
钱塘江大潮:钱塘潮(Qientang Bore)——最壮观的海潮。中国历
史上,最著名的涌潮地有三处:山东青州涌潮、广陵涛和钱塘潮。而
在世界上,钱塘潮是世界三大涌潮之一, 这三潮分别是印度恒河潮,
巴西亚马逊潮与中国钱塘潮。
诗云:“钱塘一望浪波连,顷刻狂澜横眼前;看似平常江水里,蕴藏能
量可惊天。” [1] 潮头初临时,江面闪现出一条白线,伴之以隆隆的声
响,潮头由远而近,飞驰而来,潮头推拥,鸣声如雷,顷刻间,潮峰
耸起一面三四米高的水墙直立于江面,喷珠溅玉,势如万马奔腾。观
潮始于汉魏,盛于唐宋,历经2000余年,已成为当地的习俗。
清费饧璜(1664-年)《广陵涛辩》云:“春秋时,潮盛于山东,汉
及六朝盛于广陵。唐、宋以后,潮盛于浙江,盖地气自北而南,有真
知其然者”。
钱塘潮比广陵涛出现的时间晚一些,至迟在东汉就已形成。王充
《论衡·书虚篇》提到“浙江、山阴江、上虞江皆有涛”。又说当时钱
塘浙江“皆立子胥之庙,盖欲慰其恨心,止其猛涛也”。但是,王充
只说“广陵曲江有涛,文人赋之”,没有说赋钱塘江潮。可见,东汉
时,钱塘潮远没有广陵涛出名。估计,当时还未形成钱塘观潮风俗。
观赏钱塘秋潮,早在汉、魏、六朝时就已蔚成风气,至唐、宋时,
此风更盛。相传农历8月18日,是潮神的生日,故潮峰最高。南宋朝
廷曾经规定,这一天在钱塘江阅水师,以后相沿成习,八月十八逐渐
成为观潮节。北宋诗人潘阆的《酒泉子》中写道: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
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这首诗便是当年“弄潮”与“观潮”活动的真实写照。
海宁的名胜古迹2:宰相府第风情街
海宁市盐官镇是观赏钱江潮的著名胜地,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宰相府第风情街区”位于盐官小东门直街,是一条以清代宰相府第
“陈阁老宅”为主景的千年古街。这条古街由东向西,全长600米,
分布着陈阁老宅、杨兵部宅、郑晓沧故居、城隍庙、五土庙等主要人
文景观,还有不少旧时民居和商铺,文物古迹荟萃,至今风韵犹存。
2002年海宁市邀请了有关专家对这条古街的保护与开发进行了规划设
计,同时决定投资4000多万元,将它改造成以明清古街古巷为特征,
以清代宰相府第、传统商业和民居文化为内涵,集旅游、购物和娱乐
为一体的步行街区。
重建以后的街区占地面积218亩,建筑面积14589.31平方米,
恢复了“城楼”、“茶楼”、“邑庙“等人文历史街景,并联接成极
富江南风韵、饱含历史文化的特色风情街区。
独具特色的护城河、城楼、小吊桥已经悄然出现在小东门;城隍庙、
牌坊和两侧的传统商铺透现出古朴的风俗;茶楼、思雨轩、天水阁、廊
桥等建筑焕然一新。陈阁老宅修复了1600多平方米的“爱日堂”和戏
楼,使这座清代宰相府第又添了一份清幽的古韵。恢复旧日风貌后的
的古街,将同沿江观潮、王国维故居等旅游景点联成一体,成为海宁
旅游的又一亮点。
宰相府第风情街是一条蕴含深厚历史文化,再现水乡风情的特色
人文街。该街区由四大区块组成:城楼、吊桥、点将台、武库等组成
城楼区城;廊桥、茶楼、品苟小憩组成茶楼区城;陈阁老宅、杨兵部宅和
郑晓沧故居等组成人文区块;城隍庙及两侧传统商业建筑组成邑庙区块。
街区融名人故居、官僚豪宅、城隍古庙、传统商铺、特色民居于一体,
古风悠悠,风情独特。
海宁的名胜古迹3:海神庙
海神庙,位于浙江省海宁市盐官镇春熙路东端,清雍正八年(公元
1729)九月浙江 总督 李卫奉敕敕建造海神庙,在春熙门内(今盐官镇春
熙路150号)辟地40亩,雍正九年十一月竣工,占地约2.7公顷,耗
银十万两,其结构仿故宫 太和殿,故其有“银銮殿”之称,建成了这
座祀浙海之神的神庙。咸丰年间大部分建筑毁于兵燹。光绪十一年
(1885)重建。现尚存的石坊、石狮、石筑广场、庆成桥以及大门、大
殿、御碑亭,仍显示着皇家督造的气度
海神庙正殿建筑最为雄壮,仿故宫太和殿形式构造的,为重檐歇
山顶式宫殿建筑,五楹陛四出七级。正脊为双龙抢球,并书有“保厘
东海”、“永庆安澜”字样。脊梁两侧有高大的鸱吻,正脊、博脊、
重脊上均塑有金刚人物像和寓风调雨顺等与风水有关的典故。海神庙
是祀传说中的“浙海之神”。正殿中设一无名之海神,钱镠、伍子胥
享配左右。在正殿后有八角重檐攒尖顶御碑亭一座,亭内御碑通高约
五米,为汉白玉石质。碑额浮雕飞龙朱雀,双龙抢球。碑身及碑座周
刻飞龙、如意、万字及海水图案,精美绝伦。碑身阳面为雍正 《海神
庙碑记》,阴面为乾隆帝的《阅海塘记》。
海神庙初建时正殿祀主神武肃王钱镠,吴英卫公伍子胥。正殿的
建筑面积546平方米,高20米。陛四出七级,廊柱、台阶、石栏板全
部用汉白玉精琢而成。石栏板上还雕刻龙 虎 花 鸟 云水之纹。像这样
高大精美,用这么多汉白玉石作建材的殿宇、至少在浙江还找不出第
二座!
海神庙共分九院,均为清朝宫殿式建筑,其中中轴线上有歌舞楼、
庆成桥、山门殿、正殿、御碑亭、寝宫等。东侧有天后宫,宫前为斋
厅,后为道院,西侧为雷神殿,殿后为池,池上筑平台,过桥为高轩,
轩西为道士栖止之所,后又有戏台、水仙阁及敞厅、耳房等,是江南
稀有的宫殿式建筑。现在保存有山门殿、正殿、石坊、石狮、御碑亭
等,并于1992年起开始进行全面的整修。
在海神庙门前石筑广场上河承石梁,两侧有汉白玉石狮一对,旗
杆二方,西侧有汉白玉石坊(俗称牌坊)两座,高8.7米,下设四柱,上
按三楼,东侧坊上额曰“保厘东海”,“作镇南邦”;西侧石坊上额曰
“雨阳时若”,“仁智长宁”。额枋及柱子均浮雕海潮纹和云纹。石
狮、石坊通体雕工精细,造型优美,人称“江南独步”,诸建筑形成
整体群,居城一隅,宏丽壮观,气魄非凡。
据地方志记载,宋元以后海宁潮情加重。清雍正年间,海宁潮灾
猖獗,塘岸屡遭冲毁,良田、民宅毁坏无数。雍正多次派遣朝内重臣
和地方总督、巡抚等赶赴海宁督办塘工,抢修固塘。这位皇帝在朝13
年,共修筑海宁塘工18次,计各类塘工54080丈,用银34万余两,
并为后世开创了浙西海塘的岁修制度。雍正敕令建造海神庙共耗银10
万两,当时正是承继康熙之后,国运、国力都还是强盛的时期。
本文发布于:2023-05-28 03:33: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21600718214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海宁的名胜古迹.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海宁的名胜古迹.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