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元⽇解释
王安⽯ 元⽇解释
引导语:元⽇指的是农历正⽉初⼀,即春节.元是开始,开端的意思.下⾯是⼩编收集的王安⽯《元
⽇》,欢迎⼤家阅读与学习。
元⽇
宋·王安⽯
爆⽵声中⼀岁除,
春风送暖⼊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
总把新桃换旧符。
[作者简介]
王安⽯(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学家。字介甫,晚号半⼭。抚州临川(今属江西)
⼈。 仁宗庆历进⼠。嘉佑三年(1058)上万⾔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 积弱”的局⾯,推⾏富国
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量,以防 ⽌⼤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
治。神宗熙宁⼆年(1069)任参知 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变法。并⽀持五 取西河等州,改
善对西夏作战 的形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 居江宁
(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
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世纪的改⾰家。他主张“绝 求正所以经世务”,设置
专局,使⼦ 与门⼈纂修各经新义,以为诵习的定本。《 诗》、《书》、《周官》三经新义最为重
要,《周官新义》尤能阐发新政理论。 他的诗⽂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
主张和抱负。散 ⽂雄健峭拔,旧时被列为“唐宋⼋⼤家”之⼀。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风格⾼ 峻,
《桂枝画·⾦陵怀古》颇有名。所著《字说》、《钟⼭⽬录》等,多已散佚。 今存《王临川集》、《临
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残卷、《⽼ ⼦注》若⼲篇。
[注释]
元⽇:农历正⽉初⼀,即现在的春节。
爆⽵:鞭炮。⼭家以除⼣烧⽵,⽵爆裂之声令⼭魈畏惧⽽远避。
⼀岁除:⼀年过去了。
屠苏: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家家⽤屠苏草泡酒,吊在井⾥,元旦取出来,全家⽼⼩朝
东喝屠苏酒。全句说,春风把暖⽓吹进了屠苏酒(意思是说,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
了)。
曈曈:光辉灿烂。全句说,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
桃符: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板,后来演变成春联。
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桃符是⽤桃⽊做成的,古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
⽤两块桃⽊板⼦,画上两个神像,挂在⼤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
[译诗、诗意]
(⼀)
爆⽵声中送⾛了旧的⼀年,春风已把温暖送进了屠苏酒碗。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门万户,家家都⽤
新的桃符把旧的'桃符更换。
(⼆)
在噼噼啪啪的爆⽵声中,送⾛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们饮美味的屠苏酒时,⼜有和暖的春风铺⾯⽽
来,好不惬意!天刚亮时,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赏析]
这⾸诗描写新年元⽇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景象,抒发了作者⾰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句“爆⽵声中⼀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渲染春节热闹欢乐
的⽓氛。次句“春风送暖⼊屠苏”,描写⼈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
⽇”,写旭⽇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曈曈”表现⽇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
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种绘有神像、挂在
门上避邪的桃⽊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句爆⽵送旧岁紧密呼应,形
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既是政治家,⼜是诗⼈。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
旦新⽓象的描写,抒写⾃⼰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信的情绪。
全诗⽂笔轻快,⾊调明朗,眼前景与⼼中情⽔乳交融,确是⼀⾸融情⼊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春节习俗]
春节,是中国农历的岁⾸,也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个古⽼传统节⽇,中国民间过春节的
习惯,⼤抵是从原始社会时代的“腊祭”演变⽽来的。我国古代⼈民经过⼀年⾟勤劳动,在岁尾年初之
际,便⽤他们的农猎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然的赐予。
春节⼜叫“过年”,俗称“年”,“年”是⼀种为⼈们带来坏运⽓的想象中的动物。“年”⼀来,树⽊凋蔽,
百草不⽣;“年”⼀“过”,万物⽣长,鲜花遍地。到了农历腊⽉三⼗⽇,时针移过半夜⼗⼆点的时候,春节
便来到了。按照我国农历,俗称年初⼀,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直持续到正⽉⼗五元宵节。正⽉初
⼀前有祭祖、扫除污秽。三⼗⽇要贴门神、对联、吃饺⼦、放鞭炮,除⼣“守岁”等仪式;正⽉初⼀晚辈向
长辈拜年,然后到亲友家贺年。亲友第⼀次见⾯时,说些 “发财”、“过年好”等话互相祝贺,新⼥婿要到
岳⽗母家中拜年,⼀般选在年初三,另外,各地除互相登门拜年,节⽇中还有给⼉童压岁钱、舞狮⼦,
耍龙灯,演社⽕,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满街,盛况空前,直到元宵节(正⽉
⼗五)过后,春节才算结束。
春节的由来与传说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农业,古时⼈们把⾕的⽣长周期称为“年”,《说⽂。⽲
部》:“年,⾕熟也。”在夏商时代产⽣了夏历,以⽉亮圆缺的周期为⽉,⼀年划分为⼗⼆个⽉,每⽉以
不见⽉亮的那天为朔,正⽉朔⽇的⼦时称为岁⾸,即⼀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
⾄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初⼀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亥⾰命
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夏历,在政府机关、⼚矿、学校和团
体中实⾏公历,以公历的元⽉⼀⽇为元旦,农历的正⽉初⼀称春节。
1949年9⽉27⽇,新中国成⽴,在中国⼈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世界上通
⽤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初⼀通常都在⽴春前后,因⽽把农
历正⽉初⼀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初⼋的腊祭或腊⽉⼆⼗三的祭灶,⼀直到正⽉⼗五,其中以除⼣和正
⽉初⼀为⾼潮。在春节这⼀传统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各种庆祝活动,这
些活动⼤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
带有浓郁的民族特⾊。
作者介绍
王安⽯(1021年12⽉18⽇--1086年5⽉21⽇),字介甫,晚号半⼭,谥号“⽂”,世称王⽂公,⾃号临
川先⽣,晚年封荆国公,世称临川先⽣⼜称王荆公,江西临川延寿乡(今东乡县黎圩镇上池村)⼈,中国
杰出的政治家、⽂学家、思想家、改⾰家。王安⽯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产⽣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
代变⾰的特点,王安⽯以“天变不⾜畏,祖宗不⾜法,⼈⾔不⾜恤”的精神推动改⾰,⼒图⾰除北宋存在
的积弊,推⾏⼀系列措施富国强兵,是中国⼗⼀世纪伟⼤的改⾰家。在⽂学上具有突出成就,是唐宋时
期⼋⼤家之⼀,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曾巩。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典故,风格遒劲有⼒,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
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集》,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著名散⽂《游褒禅⼭记》。
作者出⾝
王安⽯出⾝于临江军(今江西樟树),⽣活在地⽅官家庭,⾃幼聪颖,读书过⽬不忘。⽽且他从⼩随
⽗宦游南北各地,更增加了社会阅历,开阔了眼界,⽬睹了⼈民⽣活的艰⾟,对宋王朝“积弱”的局⾯有
了⼀定的感性认识,青年时期便⽴下了“矫世变俗”之志。在他进⼊仕途地⽅官吏时,能够关⼼民⽣疾
苦,多次上书建议兴利除弊,减轻⼈民负担。由于较长时期接触了解社会现实,对北宋中期隐伏的社会
危机有所认识,“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庆历⼆年(1042年)三⽉,考中进⼠,授淮南节度判官。之后调
任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为⼈正直,执法严明,为百姓做了不少有益的事。组织民⼯修堤堰,
挖陂塘,改善农⽥⽔利灌溉,便利交通。在青黄不接时,将官库中的储粮低息贷给农户,解决百姓度荒
困难。1058年冬,王安⽯改任三司度⽀判官。嘉佑三年(1058)《上仁宗皇帝⾔事书》,系统地提出了
变法主张,法度必须改⾰,以求其能“合于当世之变”,要求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抑制⼤官僚、
⼤地主的兼并和特权,推⾏富国强兵政策。王安⽯认为变法的先决条件是培养⼈才,因此王安⽯改⾰科
举制度,改⾰取⼠。废明经,设明法科。进⼠科不考诗赋考时务策,整顿太学,唯才是举,培养经世致
⽤的⼈才。
他出⽣在⼀个⼩官吏家庭。⽗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在南北各地做了⼏任州县官。安
⽯少好读书,记忆⼒强,受到较好的教育。
本文发布于:2023-05-28 02:08: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2108875740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王安石元日解释.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王安石元日解释.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