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由来和风俗

更新时间:2023-05-28 01:48:21 阅读: 评论:0

我尊敬的人老师-我爱妈妈

二十四节气由来和风俗
2023年5月28日发(作者:李煜生平)

二十四节气由来和风俗

二十四节气由来和风俗

2014-03-31 阅读:9

分享:微信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我国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

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

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

《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

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在古代,1年分为12

个月纪,每个月纪有2个节气。从24节气的命

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

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

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

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

化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

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雨水、谷雨、小雪、大

4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

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3个节气表面上

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

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小满、芒种则反

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

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

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军事家周公旦所著的儒家经典《周礼》云:“以

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影)以求地中。……

日至之景(影)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

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

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制其畿方千

里而封树之。”可见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能

用土圭(测日影长短的工具)来测量正午太阳影

子的长短,确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当太

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

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

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为“节

历”,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

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

接果木,植树造林,正是时候。农事要注意保墒,

及时浇灌以满足小麦拔节孕穗、油菜抽苔开花需

水关键期的水分供应。过去民间到了雨水节,

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

孩子的妇女要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

母养育之恩。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

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处,据说,这样可使其

尽快怀孕生子。

惊蛰 每年3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

345°即是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

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

部地区已渐有春雷。到了惊蛰,我国大部地区进

入春耕大忙季节。惊蛰虽然气温升高迅速,但是

雨量增多却有限。盆地中部和西北部惊蛰期间降

雨总量仅10毫米左右,继常年冬干之后,春旱

常常开始露头。故农事及植树要考虑气候特点,

栽后要勤于浇灌。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平地

一声春雷会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

爬虫走蚁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古时惊蛰之日,

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

蛇虫蚁鼠和霉味。过去惊蛰那天还有祭白虎、

小人的风俗。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

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

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

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

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惊蛰节

令最普遍的习俗是吃生梨,据说在节令时刻吃能

够去百病。

春分 每年的320日或21日,太阳到达

黄经〇°为春分。分就是半,这是春季九十天的

中分点,这一天昼夜相等。中国古代习惯以立春、

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开始。春分、夏至、

秋分、冬至则处于各季的中间。春分这天,太阳

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所以民

间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春分后,

中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去春分有吃春菜的习俗,春菜是一种野苋菜,

人称之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采回的春菜一

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在每年的

春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

做“竖蛋”试验。“春分到,蛋儿俏”,竖立起来

的蛋儿好不风光。春分是南北半球昼夜都一样长

的日子,呈66.5度倾斜的地球地轴与地球绕太

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处于一种力的相对平衡状态,

有利于玩竖蛋游戏。春分有送“春牛”的习俗。

春牛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

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春牛图”。送图

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春耕和吉祥不

违农时的话。二月春分,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

祭。周代,春分有祭日仪式。

清明 每年的阳历45日前后太阳到达黄

15°时为清明。清明是清洁明净之意。气候

温暖,草木开始萌发繁茂。《岁时百问》中说: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历书》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

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

显,因此得名。”清明节与除、盂、九三节也是

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是重要的“八

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

冬至和除夕之一。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

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清明节的习俗是丰

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寒食、扫墓,还有踏

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

俗体育活动。

清明节要吃青的食物。农村中有蒸制蒿饼的

习俗。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

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

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

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

细腻的糖豆沙制成。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

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

清明时节,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这个时

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螺蛳食法颇

多,可与葱、姜、酱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

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

适宜。

谷雨 每年420日或21日,太阳到达黄

30°时为谷雨。俗话说:“雨生百谷”。降雨

及时而且雨量充足,谷类作物能够茁壮生长。

一天起雨量增多,对谷物生长有利。时至暮春盆

地的气温升高较快,一般4月下旬平均气温,

了盆地北部和西部部分地区外,已达20℃至

22℃,比中旬增高2℃以上。盆地东部常会有一、

二天出现30℃以上的高温,使人开始有炎热之

感。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带业以进入夏季。古时

有“走谷雨”的风俗,谷雨这天青年妇女走村串

亲,或者到野外走走,寓意与自然相融合,强身

健体。古时,山西临汾一带谷雨日画张天师符贴

在门上,名曰“禁蝎”。陕西风翔一带的禁蝎咒

符,以木刻印制,可见需求量是很大的。“禁蝎”

的民俗反应了人们驱除害虫及渴望丰收平安的

心情。

立夏 每年55日或6日太阳黄经到达

45°时为立夏。立夏是指夏季开始。农作物借温

暖的气候而生长,但各地冷暖不同,入夏时间实

际上并不一致。按气候学上以五天平均气温高于

22℃为夏季的标准,立夏前后,四川盆地南部刚

跨进夏季;盆地其余的地区气温为20℃左右,

还处于“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的

暮春时节;而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则早在4月中旬

初即感夏热,立夏时气温已达24℃以上,可谓

夏日炎炎了。古时立夏时也有迎夏仪式:天子率

百官迎夏于南郊,并祭祀炎帝和祝融。君臣一律

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

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企求和美好的愿望。

间还以立夏日的阴睛测一年的丰歉,认为立夏时

下场雨最好。在民间,立夏日人们则喝冷饮来消

暑。江南水乡有烹食嫩蚕豆的习俗。有的地方还

有立夏日称人的习俗。立夏还有尝新等习俗活

动。如苏州有“立夏见三新”之谚,三新为樱桃、

青梅、麦子,用以祭祖。在常熟,尝新的食物更

为丰盛,有“九荤十三素”之说,九荤为鲫、咸

蛋、螺鰤、熄(即放在微火上煨熟;一种烹调方

法,用多种香料加工而成为熄鸡)鸡、腌鲜、卤

虾、樱桃肉;十三素包括樱桃、梅子、麦蚕(新

麦揉成细条煮熟)、笋、蚕豆、矛针、豌豆、黄

瓜、莴笋、草头、萝卜、玫瑰、松花。在南通,

则吃煮鸡、鸭蛋。

小满 每年520日到22日之间视太阳到

达黄经60°时为小满。小满是指麦类等夏熟作

物灌浆乳熟,籽粒开始饱满。但与此不同的是四

川盆地的农谚赋予小满以新的寓意:“小满不满,

干断思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把“满”

用来形容雨水的盈缺。“小满动三车”的说法。

它是对江南小满农事的形象总结。所谓“三车”

即水车、纺车、油车。在农谚中,百姓以“满”

指代雨水的丰裕程度,小满正是江南早稻追肥、

中稻插秧的时节,如若田里不蓄满水,就会造成

田坎干裂,无法插秧,影响农作物的收成。

芒种 每年6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

75°时为芒种。芒种是表征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成

熟。《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

种谷可稼种矣。”此时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

入多雨的黄梅时节。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

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

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故又称“芒

种”。芒种已近五月间,百花开始凋残、零落,

民间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仪式,饯送花神归

位,同时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再次

相会。

夏至 每年621日或22日,当太阳到达

黄经90度时为夏至。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

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

此时,北半球的白昼最长,且越往北越长。而黑

夜最短,表示盛夏就要来临,夏至日阴气生而阳

气始衰,气温将继续升高。夏至虽然白昼最长,

太阳高度角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最热的的时

候。四川各地从日出到日没大多为十四小时左

右。夏至节气是盆地东部全年雨量最多的节气,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四川,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

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的著名诗句。

北京人在夏至这天讲究吃面,而这天山东各

地也普遍要吃凉面,俗称过水面。正应了“冬至

饺子夏至面”的俗语。在浙江绍兴地区,夏至日

皆祭其祖,俗称“做夏至”,除常规供品外,特

加一盘蒲丝饼。无锡人这天早晨吃麦粥,中午吃

馄饨。莱阳一带夏至日荐新麦,龙口市一带则煮

新麦粒吃,儿童们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笊篱,

在汤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里捞,很有农家生活的

情趣。夏至日岭南一带的广州粤语地区和广西的

钦州、玉林等地区的人非常喜欢在夏至吃狗肉和

荔枝。

小暑 每年77日或8日当太阳到达黄经

105°时为小暑。暑是炎热,小暑就是气候炎热

而还没有热到极点,此节气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

符合。唯独四川盆地小暑时平均气温为26℃左

右已是盛夏,颇感炎热,但还未到最热的时候。

小暑前后,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进入雷暴最

多的季节,须注意预防灾害发生。小暑也是人体

阳气最旺盛的时候,人们在工作劳动之时,要注

意劳逸结合,保护人体的阳气。荷叶、土茯苓、

扁豆、薏米、猪苓、泽泻、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

消暑汤或粥,或甜或咸,非常适合此节气食用,

但忌过量。伏日,古人说伏是“隐伏避盛暑”的

意思,伏日祭祀远在先秦已见著录。头伏萝卜二

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

伏烙饼摊鸡蛋。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由于炎

热食欲不振导致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上正是开胃

解馋的食物,伏天还可吃过水面炒面。山东有的

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而徐州人入伏吃羊肉,

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

说。

大暑 每年的722日至24日之间,太阳

到达黄经120°时为大暑。这时正值“中伏”前

后炎热到极点,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我国古

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

溽暑;三候大雨时行。”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

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

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

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

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谚语云:“冷在三九,

热在中伏”,大暑之后便是立秋,正好符合了物

极必反规律。

浙江台州沿海到了大暑送“大暑船”的活动

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届时,50多名渔民轮流抬

着“大暑船”在街道上行进,鼓号喧天,鞭炮齐

鸣,街道两旁站满祈福人群。“大暑船”最终被

运送至码头,进行一系列祈福仪式。随后这艘“大

暑船”被渔船拉出渔港,然后在大海上点燃,任

其沉浮,以此祝福人们五谷丰登生活安康。台州

椒江人还有大暑节气吃姜汁调蛋的风俗。而福建

莆田人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俗,叫做“过

大暑”亲友之间常以荔枝、羊肉为互赠的礼品。

立秋 每年87-9日之间(农历七月初一

前后),太阳从北回归线向南返回期间到达黄经

135°时为立秋。暑去凉来,秋天开始;此后气

温逐渐下降。秋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所谓春华

秋实,正是此意。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

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古人把

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

节气。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

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

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

子,以寓报秋之意。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

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

戊日。此时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

答谢。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

立秋节,也称七月节。周代是日天子亲率三

公六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举行祭祀少嗥、

蓐收的仪式。《新唐书·礼乐志》记载,唐代每

逢立秋日,祭祀五帝。宋朝,立秋之日男女都戴

楸叶,以应时序。有以石楠红叶剪刻花瓣簪插鬓

边的风俗。夏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这天夜

里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

同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

故名摸秋。俗谓摸南瓜,易生男孩;摸扁豆,易

生女孩;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还是

白头到老的好兆头。秋忙会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

举行,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

会。秋忙开始,农村普遍有“秋收互助”的习俗。

民间还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

夏时对比──俗称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吃各种各

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啃

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天津讲究在立

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

时逢立秋,将其咬住。江苏等地也在立秋这天吃

西瓜以“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

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民间认为可以

防疟疾。

处暑 每年8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

150°时为处暑。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表

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

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

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

登。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

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旧时民间从

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

门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河灯也叫“荷花

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

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是为了普渡

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传说这一天若是

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处暑期间;

在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

节,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

白露 每年97日到9日,太阳到达黄经

165度时为白露。此时因夜间较凉,近地面水汽

在草木等物体上凝结为白色露珠,是天气转凉开

始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水土湿

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

气始寒也”白露有鸿雁来,玄鸟归的气候特征。

白露时节人们容易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

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所以吃些人参、

沙参、西洋参、百合、杏仁、川贝等宣肺化痰、

滋阴益气的中药尤为合适。秋意渐浓,秋天养生

很重要。过去,南京人十分青睐“白露茶”,它

有一种独特甘醇清香味。资兴兴宁、三都、蓼江

一带历来有酿酒习俗。每年白露节一到,家家酿

酒,待客接人必喝“土酒”

秋分 每年的922日或23日,太阳到达

黄经180度时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24

时昼夜均分,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

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从这一天后,北半球

日短夜长。“秋分”的意思有二:一是按我国古

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划分四

季,秋分日居于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二是此时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12小时。

分”日,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此日后,阳光直射

位置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我国古代将秋分分

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

水始涸”。我国劳动人民对秋分节气的禁忌总结

成谚语,“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

秋分节气已经真正进入到秋季,人们在养生

中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保持“阴平

阳秘”的原则。秋季锻炼养生,重在益肺润燥。

饮食方面应多喝水,吃清润、温润的食物,如芝

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梨等,可以起到

滋阴润肺、养阴生津的作用。精神方面培养乐观

情绪,保持神志安宁。我国古代就有“秋暮夕月”

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中秋祭月仪式是一

种古老的祭祀礼仪,表达人们祈求月神降福人间

的一种美好心愿。

寒露 每年108日或9日太阳到达黄经

195°时为寒露。古代把露作为天气转凉变冷的

表征。仲秋白露节气“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

时已是“露气寒冷,将凝结”为霜了。寒露到了

气温继续下降,入夜已寒气袭人,露滴凝冷,是

气候将逐渐由凉变冷的意思。我国古代将寒露分

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

三候菊有黄华。”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

形的队列大举南迁;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

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

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

的;第三候的“菊始黄华”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

遍开放。寒露时节人们有赏菊花和重九登高的习

俗。

霜降 每年的1023日或24日,太阳到

达黄经210度时为霜降。霜降表示天气更冷了,

露水凝结成霜。

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

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此节气中豺狼

将捕获的猎物先陈列后再食用。“霜降见霜,米

谷满仓”的农谚反映出了劳动人民对这个节气的

重视。我国各地的初霜是自北向南、自高山向平

原逐渐推迟的。大兴安岭北部,一般8月底便可

见霜;而厦门、广州到百色、思茅一带见霜时已

是新年过后的1月上旬了。在中国的一些地方,

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在当地人看来,这样不但

可以御寒保暖,同时还能补筋骨,是非常不错的

霜降食品。

立冬 每年117-8日之间,太阳位于黄

225°时开始立冬。冬是终了的意思,有作物

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我国又把立冬作为冬

季的开始。立冬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

少,立冬时节,高空西风急流在亚洲南部地区已

完全建立。农历十月,不仅是收获祭祀与丰年宴

会隆重举行的时间,也是寒风乍起的季节。“十

月朔”“秦岁首”“寒衣节”“丰收节”等习俗

活动。汉魏时期,这天天子要亲率群臣迎接冬气,

对为国捐躯的烈士及其家小进行表彰与抚恤,

死者保护生灵,鼓励民众抵御外敌或恶寇的掠夺

与侵袭,在民间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习俗,以

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以尽为人子孙的义务和责

任,祈求上天赐给来岁的丰年,农民自己亦获得

饮酒与休息的酬劳。立冬民间百姓还有冬泳的良

好习俗。在我国北方,立冬这天北京、天津的人

们爱吃饺子,而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

鸭鱼肉。

小雪 每年112223日太阳到达黄经

240°为小雪节气。小雪后北方开始降雪,但雪

量还小,次数也不多。我国古代将小雪分为三候:

“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

闭塞而成冬。”由于天空中的阳气上升,地中的

阴气下降,导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所以万物

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小雪节

气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强冷

空气影响时,常伴有入冬第一次降雪。这个季节

宜吃的温补食品有羊肉、牛肉、鸡肉等;宜吃的

益肾食品有腰果、芡实、山药、栗子、白果、核

桃等。民间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习俗。

小雪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是加工腊

肉的好时候。小雪节气后,一些农家开始动手做

香肠、腊肉,等到春节时正好享受美食。在南方

某些地方,还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

大雪 每年的1278日,太阳到达黄

255度时为大雪。大雪将由小到大,降雪天数

和降雪量比小雪节气增多,地面渐有积雪。古代

将大雪分为三候:“一候鹖鴠不鸣;二候虎始交;

三候荔挺出。”此时因天气寒冷,寒号鸟也不再

鸣叫了;此时是阴气最盛时期,所谓盛极而衰,

阳气已有所萌动,老虎开始有求偶行为;“荔挺”

为兰草的一种,感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

雪兆丰年”。严冬积雪覆盖大地,保持地面及作

物周围的温度不会因寒流侵袭而降得很低,为冬

作物创造了良好的越冬环境。

老南京有句俗语,叫做“小雪腌菜,大雪腌

肉”。大雪节气一到,家家户户忙着腌制腌肉。

待腌制完毕挂在朝阳的屋檐下晾晒干,以迎接新

年。“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北方有“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的自然景观,南方也有“雪花飞舞,

漫天银色”的迷人画面。到了大雪节气,河里的

冰都冻住了,人们可以尽情地滑冰嬉戏,观赏封

河的景致。大雪进补正当时,冬令适当进补能调

节体内的物质代谢,使营养转化的能量最大限度

地贮存于体内,从而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

冬至 每年的阳历1221日至23日之间,

太阳到达黄经270度时,即为冬至。这一天是北

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我国开

始进入数九寒天。中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

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冬至是

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

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

岁”等。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

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周秦

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

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

“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

冬”礼俗。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

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

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

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

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

元旦一样。我国北方在这一天有吃饺子、南方吃

汤圆和南瓜的习俗。谚语云:“冬至到,吃水饺。

内蒙地区流传有:“冬至不吃肉,冻掉脚趾头”

的谚语,可见冬至一定要吃肉。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

文化。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

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较为普遍的有冬至吃馄饨

的风俗,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

为盛行。北方还有不少地方,在冬至这一天有吃

狗肉和羊肉的习俗,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

的时期,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有功

效,民间至今有冬至有进补的习俗。在江南水乡,

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

俗。在我国台湾至今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

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

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

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小寒 每年15-6日之间,当太阳位于黄

285°时为小寒。冷气积久而为寒,天气寒冷,

对于中国而言相对说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

中最寒冷的日子。中国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

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雊”,古人认

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

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此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

鹊,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第三候“雉鸲”

的“鸲”为鸣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

气的生长而鸣叫。古时南京人对小寒颇重视,

南京一般会煮菜饭吃:有用矮脚黄青菜与咸肉

片、香肠片或是板鸭丁,再剁上一些生姜粒与糯

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鲜可口。矮脚黄、香肠、板

鸭都是南京的著名特产,可谓是真正的“南京菜

饭”,甚至可与腊八粥相媲美。广州的传统,小

寒早上吃糯米饭,为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

40%香米,把腊肉和腊肠切碎,炒熟,花生米炒

熟,加一些碎葱白,拌在饭里面吃。中医认为寒

为阴邪,最寒冷的节气也是阴邪最盛的时期,

饮食养生的角度讲,要特别注意在日常饮食中多

食用一些温热食物以补益身体,防御寒冷气候对

人体的侵袭。

大寒 每年120日或21日当太阳到达黄

300°时进入大寒节气。大寒预示着天气冷到

极点,到了天寒低冻的时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

节。中国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

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就是说到大寒节

气便可以孵小鸡了。而鹰隼之类的征鸟,却正处

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

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在一年的最

后五天内,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且最结

实、最厚,孩童们可以尽情在河上溜冰。此时,

因为春节就要到了──所以人们开始忙着除旧

饰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

其间有对于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腊

八,即阴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人们用五谷杂粮

加上花生、栗子、红枣、莲子等熬成一锅香甜美

味的腊八粥,是人们过年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主

食。在大寒至立春这段时间,有很多重要的民俗

和节庆。如尾牙祭、祭灶和除夕等,有时甚至连

我国最大的节庆春节也处于这一节气中。大寒节

气中充满了喜悦与欢乐的气氛。尾牙源自于拜土

地公做“牙”的习俗。所谓二月二为头牙,以后

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到了农历十二月十

六日正好是尾牙。尾牙同二月二一样要吃春饼

(南方叫润饼)这一天买卖人要设宴,白斩鸡为

宴席上不可缺的一道菜。

服务基层-千灵山风景区

二十四节气由来和风俗

本文发布于:2023-05-28 01:48: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2097011820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二十四节气由来和风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二十四节气由来和风俗.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繁茂的意思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