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视角下汉诗英译的象、境整合——以《商山早行》为例

更新时间:2023-05-27 21:35:55 阅读: 评论:0

阳的笔顺笔画-情仇姐妹电视剧

格式塔视角下汉诗英译的象、境整合——以《商山早行》为例
2023年5月27日发(作者:暑假英语)

格式塔视角下汉诗英译的象、境整合——以《商山早行》为

夏洋洋;颜静兰

【摘 要】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整体性原则,即整体大于部分.汉语诗歌多寓情于物,

助意象表达情感和意境.由于汉英语言存在意合与形合的差异,所以在汉诗英译过程

,存在着诸多困难.本文从格式塔的整体性视角出发,分析了古诗《商山早行》的三

个英译本的意象和意境传递,从而得出结论:汉语古诗的整体意境并不等于个体意象

的简单相加.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把意境作为翻译的最高目标,对意象和意境进行有效

整合,形成一个格式塔“完形”.

【期刊名称】《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期】2013(014)001

【总页数】5(P91-95)

【关键词】格式塔;汉诗英译;意象与意境;整合

【作 者】夏洋洋;颜静兰

【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237;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200237

【正文语种】

【中图分类】H315.9

汉语是一种意合语言,所谓意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

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

达”[1]。此外,中国人还重悟性思维,这种思维模式重意会,重直觉,其清晰的

脉络全凭“悟性”交流[2]。汉语的意合和悟性思维在古诗中表现最

为明显,所以在进行诗歌意象编码时,诗人常不采取任何的视点,意象之间处于一

种不定的关系之中,彼此离散,但又彼此连接,留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3]。例如,马

致远《天净沙·秋思》这首词中完全是意象的罗列,词人仅靠“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等意象的罗列就营造出了极其深远的孤独韵味,带给人无限惆

怅。与汉语不同,英语等西方语言必须强制性使用多种连接手段对具体的空间关系

进行编码。所以译者在意象的转化与实现的过程中,须充分发挥审美想象,审美思考

等心理机制[3]。本文试图从格式塔心理学视角出发,对比古诗《商山早行》的三

种英文译本,分析并思考译文中对个体意象与整体意境的整合与再现状况,从而对

汉诗英译的实践活动提出建设性意见。

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根据其原意也被称为完形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在观察现象的经验时要保持现象的本来面目,不能将其分析为感

觉元素,并认为现象的经验是整体的或完形的(格式塔)。格式塔心理学坚决反对元

素分析,大力倡导整体组织,其中核心的观点就是“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

等于感觉元素的集合,行为不等于反射弧的循环”[4]。Pinker根据人类自动完形

特点,认为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心理意象(mentalimages)决定的[5]。格式塔意象

将意象看作是一个整体,同时它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不仅被应用在心理学领域,

同时也蕴涵在文学作品的各个层面。文学文本作为艺术客体具有相对独立的整体性,

它不是语言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言、象、意及其结构的高度整合,具有艺术作品

的完形性特征[6]。斯内尔霍恩比认为格式塔整体原理在翻译理论中有着极为重要

的作用,整体性原则在语言学习中、最近的翻译理论研究中也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

[7]

中国古诗词善用意象,寓情于象,以象传境。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

构成这建筑的一些砖石[8]。因此,汉诗之美并不等于简单的词句和意象的叠加,

词句表面之后,字里行间,可谓处处流露着诗人诚挚的感情。清代国学大师王国维

先生在《人间词话》中也指出:“词意境为上。”[9]在进行古诗翻译时,不仅要

表意,更要传境。正如许钧先生所说:译者的所谓创作,在一定意义上是在语义、

审美等层次无法与原文在形式上求得对应而采取的种种变通。因此,译者的创造要

以不违背、不损害原作的意蕴、风貌为本[10]。如果不能看到这些表象之后的真情,

不能领会到意象所表达的深意,也就无法从整体上领略到诗歌的神韵所在,想把诗

歌翻译得传神到位更是难上加难。所以,汉诗英译中最重要的不是词句的一一对应,

而是对诗句格式塔意象的整体再造。

《商山早行》是晚唐诗人温庭筠描写羁旅之情的一首古诗,诗中描写的是旅途寒冷

凄清的早行景色。整首诗的大意是: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叮当作响,出门人踏

上旅途,还一心想念故乡。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晖;足迹凌乱,木板

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枯败的落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

的泥墙。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野鸭归雁,正嬉戏在圆而曲折

的池塘。这首诗妙就妙在虽然诗名是商山早行,但是诗文中却没有出现一个“早”

字,作者只是描写出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和月这些个体意象,它们互相交

融渗透,在作品中“完形”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的格式塔意象,把早

春山村清晨寂静、凄冷的意境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字里行间流露出羁旅者的

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原诗如下:

以下分别是唐一鹤[11]、任治稷和余正[12]以及许渊冲[13]的英文译本:

译文一

(唐一鹤译)

Starting an Early Journey at Shangshan

By Wen Ting yun

The traveler got up at early dawn,

The inn bustling with bells of carriage

He was tting off

And sadly missing his native place.

Cocks were crowing under the moon

In the thatched inn.

On the frost fallen on bridge planks

There were men’s footprints.

Oak leaves dropped

On the path of the mountain side.

Flowers of trifoliate oranges

Brightened up the wall in the twilight.

All the reminded him of the things

He dreamt of at Duling around

Wild ducks were all returning home

In the pond.

译文二

(任治稷 余正译)

Early Departure at Shangshan Mountain

By Wen Ting yun

Getting up early disturbs the journeying bells,

The traveler grieves for leaving home.

Cocks crow, small inn and the moon.

Footprints, boards of bridge and frost.

Leaves of Mongolian oak fall on the mountain paths,

Citron flowers brighten the walls of the post,

Thus reminded of the dream in Duling Tomb,

Where bobbing ducks filling the curving pool.

译文三

(许渊冲译)

Early Departure on Mount Shang

By Wen Ting yun

At dawn I ri, with ringing bells my cab goes,

But grieved in thoughts of my home, I feel lost.

As the moon ts over thatched inn, the cock crows;

Footprints are left on wood bridge paved with frost.

The mountain path is covered with oak leaves,

The post-hou bright with blooming orange trees.

The dream of my homeland last night still grieves,

A pool of mallards playing with wild gee.

全诗第一句描写旅客早起出发的场景,其中展现了四种意象:

译文一和译文二中在表现“晨”这一意象时,都用了“early”一次来修饰,破坏

了原诗的意境。

因为原诗虽然是在描写“早行”的情景,但是诗文中却未出现一个“早”字,全诗

完全是通过各种意象来表现出发时间之早的,所以相比之下译文三的“dawn”一

词似乎更能表达出全诗“写‘早’而不提‘早’”的朦胧意境,言简意赅,很好地

再现了原文的风格和神韵。“征铎”指的是中国古代马车上的铃铛,译文一译成

“bells of carriage”,与译文二和译文三相比,最忠实原诗“征铎”这一概念。

但是,从整句诗歌来看,译文三的翻译“with ringing bells my cab goes”,将

铃声和马车跑动这两个一静一动的动作很传神地结合起来,很好地表达出诗中“静

中有动,动寓于静”的情境。在对待“客”的意象时,译文一、二用的都是第三人

称“traveler”,而译文三用的则是第一人称“I”。古诗英译中人称代词的增补是

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作为语言差异的关键因素,叙事主体是否用代词符码呈现

于译文必然关系到诗歌美学价值的损益问题”[14]。从表面上看,用“traveler”

一词更能与原诗中的“客”形成对应,但是原诗并未交待这位旅客是诗人本人还是

其他人。考虑原诗孤寂、凄冷的整体意境,用第一人称“I”叙述早上辞别山村时

的景象似乎能更直接深刻地表达出早行人心中的孤苦和浓浓的思想之情。“故乡”

的意象在三种译文中的表现各不相同,译文一用的是和原诗最直接对应的“native

place”一词,译文二、三分别用的是“home”和“my home”,“home”是

家的意思,似乎与原文的“故乡”有所出入。但是,从全诗的感情来看,诗人表达

的是在旅途中浓浓的思乡之情,所以用“my home”表达“故乡”感情会更强烈,

比译文“native place”更具情感色彩。译文一在组织原诗第一句时强调的是旅者,

将清晨和车马的铃铛声化成背景,所以一开始就写到“The traveler got up at

early dawn……”;译文二则强化了早起这一行为;译文三以“at dawn……”开

头,突出了早行的时间是在黎明时分,再现了原诗寂静的格式塔意象。

原诗的第二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其中“鸡声”、“茅店”、“月”、“人迹”、

“板桥”和“霜”这六个意象, “没有一个动词,却有声;没有一个形容词,却

有色”[15]。

译文一和译文二将原文中“鸡声”理解成了一群公鸡,因此将此意象译成了

“cocks”,译文三则译成一只公鸡“cock”。原诗中,诗人描写的是黎明时分羁

旅者出发的场景,山村里十分寂静,只能看见早霜覆盖着的脚印和半空中的一轮冷

月。想象在静谧的景色中,倘若突然出现几十只嘈杂的公鸡,就难免显得有些突兀,

使人感觉像是置身村市。但是如果此时传来的只是一声悠远的鸣叫,就会与王维的

那句“鸟鸣山更幽”产生异曲同工之妙,更能衬托出山村的静。所以综合原诗的意

境,译文三最具表现力。关于“茅店”这一意象,译文一、三译的是“thatched

inn”,忠实于中国古代的建筑风格,而译文二“small inn”一词过于西方化,与

深山中的环境氛围不符。至于“人迹”,译文一用的是“men’s footprints”,十

分忠实于原诗,可谓是一一对应。但是由于诗歌的总体风格简洁,所以在这里刻意

强调是人的脚印就略显冗杂,相比之下译文二、三的“footprints”用在诗歌中会

更加凝练。三种译文对“板桥”的翻译各不相同,其中译文一、二强调的是“桥

板”,分别译成

“bridge planks”和“boards of bridge”;而译文三强调的是整座桥,所以译

成“wood bridge”,三种译文的着重点各不相同。“霜”这一意象,三种译文

一致用“frost”来表现,都较为贴切。在组合六个意象时译文一凸出了“鸡声”

和“霜”,虚化了“茅店”、“月”、“人迹”、“板桥”和“霜”这几个意象,

同时译者将“鸡声”、“茅店”和“月”的方位按照自己的理解有主有次地排列出

来,使读者感觉仿佛原诗中只是描写了“鸡声”和“霜”这两种意象,破坏了原诗

的朦胧美。而译文二则是完全模仿汉语原文的意象叠加方法,罗列出“Cocks

crow, small inn and the moon……”六个意象。但英语是形合的语言,注重句子

间的衔接,所以这里译文二的英文句法关系显得较为零散,没能将原诗中的意境很

好地表达出来。译文三则从英文重形合这一特征出发,以格式塔整体性原则为准则,

并采用动静和虚实相结合的方法:“As the moon ts over thatched inn, the

cock crows”一句描写出明月当空,公鸡报晓的动态场景;“Footprints are left

on wood bridge paved with frost”描绘出桥面上足迹凌乱的静态场景。而且译

文实化了月亮与茅屋的位置,虚化了“鸡声”与二者的方位关系,保留了原诗空间

方位上的朦胧美,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极其传神。同时,该句中有完整

的主语、谓语以及状语,具有明显的形合特征。

诗句三中主要呈现了“槲叶”、“山路”、“枳花”和“驿墙”四种意象。

“槲叶”是一种落叶乔木,译文一、三中都用“oak leaves”表达,比较贴切,译

文二译成“leaves of Mongolian oak”就显得冗杂。译文一、三把“山路”译成

一条,而译文二则译成了许多条山路,从原诗中看,旅者只可能选择一条山路行走,

因此译文一、三更符合原诗中的场景。“枳花”是指枳树上开的花,《晏子春秋》

中记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之淮北则为枳。”[16]因此译文一翻译成

“flowers of trifoliate oranges”最忠实于原诗的中“枳花”的意象,但是用在

诗歌中,则会显得些许累赘,容易破坏诗歌精练简洁的风格。译文三中用的是

“blooming orange trees”,虽然“orange trees”指的是橘树,并非枳花,

但是从整句诗看来,“The post-hou bright with blooming orange trees”

中“blooming”将整幅画面描写得灵动起来,读者仿佛能看见驿站的墙边,枳树

上的花正在争奇斗艳,极其生动。译文一把“驿墙”这一意象直接翻译成“the

wall”, 简练达意;译文二翻译得虽然精细,但是较为冗长;译文三用“post-

hou”代替,偏离了原诗中驿墙的意思。

最后一句诗中,共有三个意象:“杜陵梦”和“凫雁”。

“杜陵”即指长安,这里指的是作者途径商山时想起了他在长安时的场景。译文一、

二虽然忠实“杜陵”这一意象,都将“Duling”这一地名译出,却没有交代清楚

其中缘由,相比之下,译文三将“杜陵梦”译成“the dream of my homeland”

的归化法更能够达意。“凫雁”分别是“凫”与“雁”,即野鸭和大雁。译文一、

二都只表现出了野鸭这一种意象,忽略了大雁。“雁”的思乡怀旧情结, 始自《诗

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 肃肃其羽……鸿雁于飞, 集中于泽……鸿雁于飞,哀鸿嗷

嗷……。”[17]因此古人常常借“雁”的形象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译文三通过一

句复合句巧妙地把“雁”的意象和羁旅思乡的意境合二为一,很好地传递了原文的

格式塔意象。

纽马克(Newmark)曾指出:“从译者的角度来看,主要的描写单位可构成这样一

个级层体系:篇章、段落、句、小句、词组、词、词素,而在实践中,篇章才是最

后的仲裁。”[18]诗歌的篇章性则主要体现在情感和意境之中。通过对比原诗与译

文,笔者发现译文一、二虽然与原诗在字、词以及个体意象上形成了一一对应的关

系,却没能很好地传递出全诗的整个意境和韵味。译文三对原诗中一些意象进行了

适当的转换和整合,从而很好地表达出了原诗中寂静孤独的意境以及诗人浓浓的思

乡之情。汉语诗歌并非简单的遣词造句,诗人在遣词造句的同时,也将一份深意蕴

含其中,但是单个的字词意象,也并非诗歌的内涵所在,其格式塔意象远远大于个

体意象的叠加[19]。所以在翻译时,译者只有通过中介作用,对原文进行整体认知,

形成一个格式塔意象,再用译文语言重建译语文本,才能取得语言信息与艺术要素

的整体转换[20]。简而言之,译者只有运用各种连接和转换手段,整合原诗的象和

境,才能将蕴含在诗中的意境与韵味传神地再现出来。

【相关文献】

[1]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48.

[2] 刘宓庆.翻译与语言哲学(修订本)[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326.

[3] 童莹,顾飞荣.翻译研究的格式塔视角[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8(2)109-112.

[4] 卡尔·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原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3.

[5] PINKER STEVEN. The Language Instinct[M]. London: Pernnial Harper, 1995: 72.

[6] 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80.

[7] SNELL HORNB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5: 29.

[8]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5.

[9] 王国维.人间词话[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1.

[10] 许钧.生命之轻与翻译之重[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11] 唐一鹤.英译唐诗三百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12] 任治稷,余正.从诗到诗:中国古诗词英译[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13] 许渊冲.唐诗三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46.

[14] 庞秀成.中国古典诗歌翻译叙事“主体”符码化的理论和实践问题[J].外国语,2009(3)86-95.

[15] 彭庆生,张仁健.唐诗精品[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428.

[16] 陈涛.晏子春秋/中华经典藏书[M].上海:中华书局,2007.

[17] 刘毓庆,李蹊.诗经[M].上海:中华书局,2011.

[18] NEWMARK PETER. About Translation[M].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1991:

66

[19] 王国平.英语词语的文化语义及其翻译[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460-

463.

[20] 姜秋霞,权晓辉.文学翻译过程与格式塔意象模式[J].中国翻译,2000(1)26-30.

蚂蚁金服上市了吗-签证邀请函

格式塔视角下汉诗英译的象、境整合——以《商山早行》为例

本文发布于:2023-05-27 21:35: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19455518170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格式塔视角下汉诗英译的象、境整合——以《商山早行》为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格式塔视角下汉诗英译的象、境整合——以《商山早行》为例.pdf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