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优秀读后感3000字
《我们仨》优秀读后感3000字1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撰写的一部关于她和先生钱钟书以及女儿钱媛的家庭回
忆录。全书分三个部分,以“我们俩都老了”、“我们仨失散了”和“我一个人思
念我们仨”贯穿一体,描绘了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几十年相爱相守的生活图
景,从中也展示出一个知识分子对于人生哲学的独特感悟与释读。
“有一晚,我做了一个梦”
开篇,就有一个“长达万里的梦”。“只我一人,站在荒郊野地,钟书不知到
哪里去了。”“钟书只安慰我说: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面对至亲的离去,
杨绛先生以一个“万里长梦”,记录了这段生命之痛。
杨绛先生梦中的古驿道、客栈和小船与现实奔波的路途、家和医院相对应,梦
境与女儿钱媛、先生钱钟书的病情对应。一个生病的人,如果预知自己快要到走到
生命的尽头,那么,最后这一段日子,对于病人自己和他的家人来说,曾经的生活
愈是温馨,死别之际则愈是悲壮。
“她叫的一声娘,比往常更温软亲热。”“我想去看把爸爸,可是我腰痛得不
能碗,不能走动,只能站着。”“她又提醒我说,妈妈,你不要走出后门。”这是
一个女儿对生命的不舍,更是对父亲的记挂,对母亲的放不下。
“绛,好好里(好生过)。”“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
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我但愿我能变成一块石头,屹
立山头,守望着那个小点。我问自己,山上的石头,是不是一个个女人变成的‘望
夫石’。”这是夫妻间的离别,“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你要我好
生过,我只愿化成“望夫石”守望你。人生多少悲欢事,尽在平淡不言中。
是的,我不否认,这一篇章的文字,让我想起了我的父亲和我的家人的那一段
时间。我的母亲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她跨越生与死的鸿沟,给予生活微笑,给我们
全家人希望和亮光。我的父亲坚忍乐观,他忍受病痛不说,我看着心疼,常常心疼
得泪流满面。我常常会梦到我的父亲,在梦中,我从来都是又担心又开心,担心你
的身体变化情况,开心你还在我的身边。有一次,我梦见在地里,我隐约看到了
你,于是我跑过去找你,果然是你,你正在用机器出玉米粒(梦里面的玉米有甘蔗
那么长),你说:“你看,这是我买的,虽然我现在干不了重活,这个还是可以做
的。”我赶紧仔细看看你的脸,发现虽然能看得出来你是病人,但脸色还不错,我
也就放心了。我怕你累着了,连忙说你休息休息,我来弄,结果发现你已经弄完
了,你笑着说:“哈哈,我都弄完了,我身体还是很好的。”有一次,我梦到我回
到家里,直接去了你的房间,你坐起来跟我说:“你看,我越来越好了呀!”你还
指导我给家里换电灯泡。有一次,我梦到我喊你吃饭,你像往常一样在看电视,听
到我喊你,你立刻开心的蹦跳着答到:“来喽,吃饭喽!”有一次,我梦到我给你
炖银耳汤,你说:“嗯,好好吃。”我好开心,问你要不要再多吃一点,你笑着
说:“不能吃太多,能把这吃完就很好了。”
“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
我想,即使没有读过《我们仨》的读者,大概也听说过钱杨二人为学术界令人
欣羡的模范夫妻,钱钟书评杨绛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评钱媛为“我生平
杰作”。那么这个家庭的幸福之道是什么呢?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
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
担,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媛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
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这份与世无争、相爱相守令人动容,这也正是纯朴家庭的幸福之道。碰到困
难,家人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遇到快乐,家人一起分享,快乐也会加倍。
幸福的家庭都透着相同的味道,即夫妻恩爱和美,儿女活泼孝顺,一家人相濡以沫
风雨同舟,任它是现世安稳还是乱世飘摇,都坚信此生没有生离、唯有死别。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通过杨绛先生的描述,我们
可见从钱杨二人结婚留学开始,到“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一家人几十年的风雨
历程,既有大风大浪,又有缓缓细流,但是不论是喜是悲,“我们仨”都能从中发
现乐趣。我想起普希金的诗歌来,觉得也十分契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
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
向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
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接下来,我们来略略窥见一下“我们仨”的“乐趣”。
钱杨二人在牛津留学的那一段生活,二人称外出散步为“探险”,在微小的事
物中也能寻得趣味。我想起沈复也有说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有趣”是用心去感受。二人初次自
理伙食是“冒险”,“两人都不会做饭,厨房的厨具也不够,肉得用剪刀剪,扁豆
他们也认不得。虽然条件不如人意,但是“玩着学做饭,很开心”,“钟书吃得饱
了,也很开心”。特别其中一段写杨先生剪虾:我刚剪得一刀,活虾在我手里抽
搐,我急得扔下剪子,扔下虾,逃出厨房,又走回来。钟书问我怎么了。我说:
“虾,我一剪,痛得抽抽了,以后咱们不吃了吧!”我觉得好不生动形象,杨先生
实在善良可爱。我想,内心充满爱的人,大抵更能发现趣味吧。
后来有了圆圆,就是完整的“我们仨”。圆圆是一个爱读书又体贴的“带三分
呆气,像钟书”的女儿。圆圆有很多天真可爱的金句:“爸爸这许多西瓜,都是你
的!——我呢,是你的女儿。”“自然我先认识,我一生出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
认识的。”“Baby noeat”“Baby ye at”。“钟书是近视眼,但耳朵特聪,阿
媛耳聪目明。在等待上菜的时候,我们就观察其他桌上的吃客。我们吃馆子是连着
看戏的。”见过世态炎凉之后,我们“常把日常的感受当做美酒般浅斟低酌,细细
品尝。这种滋味值得品尝,因为忧患孕育智慧。我们把所见所闻,剖析琢磨,读通
许多人,许多事,长了不少学问。”
我觉得我的家庭也是一个幸福的家庭,我的父亲母亲没有到“与世无争”的境
界,但是他们具有“不拘小节”的豁达。我的父亲喜欢哼着小歌,声音又大,所以
总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他总是乐呵呵的,主动给别人打招呼,主动帮助别人,尤
其对孤苦的老人格外怜悯,常常有人念他的好。我的母亲对邻里友善,与妯娌间的
关系也很好,常常有人向她倾诉,希望她能做调解人。我读大学之前,我们家人几
乎每天都是在一起的,有一次,爸爸和亲戚出去玩了两天,回来后说:“感觉出去
了好久,还是家里好。”我和弟弟读大学后,我们俩在家的时间就少很多了,我觉
得一家人还是近一点比较好。
最后,以杨绛先生的一句话结束:“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
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
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我们仨》优秀读后感3000字2
读书时旁边放一本笔记本,读读写写是我的习惯,写的内容大多是原文摘抄、
随心感想、全书读后观。而一口气读完《我们仨》我一个字没抄,一个字没写。不
是没有东西可以抄,如果真要抄,那就只想把整本都抄了,因为杨绛先生本就惜字
如金的写作风格,句句是精华。也不是没有感想可以写,是每读几个字或一段乃至
全篇,都有不同感想,推翻重叠,从点到面、环环相扣、前呼后应,不敢看到中间
忽然断开去集思疾书,怕自己再也追续不上她文采的美妙和精湛的构思。
全书分为三大部分《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
仨》,用一个梦引入,阐述我们老了,老得那么不知所措,老得那么深情款款。
用梦与现实、梦与梦的梦里来诠释我们仨失散了,来回得丝毫没有痕迹,这种
欲扬先仰的手法无不道出了堪称一绝的写作功底。一字一句无不透露着一个家(天
下之大,家庭成员有俩、有仨、有亖等的组合)的爱。从“当场拿获”引出一场父
女(钱老先生与女儿钱瑗)的嬉闹,看出钱钟书先生的爱女如命和生性“捣乱、笨
拙”。从钱老先生的妻----杨绛先生,接起一通不知道哪里来的电话,叫钟书先生
去不知道哪里开会,第二天有车来接。她还絮叨着老先生很久没人叫去开会了,能
不能自己代他去,钱瑗也说。埋下一个悬念。让我思索,他要去向哪里,他最后又
去了哪里?我想看完这第二部分,总归给我一个明词明句,解释这悬念。第二天,
她送他上了车,她称不知明的车,她后悔自己连车也没看清就送钱老先生上了那
车,自己只能在家焦急地等待,朦胧中娓娓道出一生的深情和坐立不安。一生不善
入厨的她,后悔自己的欠缺,回忆里,关于这种欠缺钟老先生和女儿钱瑗却也从不
曾嫌弃过她一字半句。相反的,也总吃光她做的饭菜。而后长大的钱瑗想着年迈的
父母能多吃点,学习看烹饪书,为着他们做各式的菜,看着他们吃下去又道一句
“谢谢”,有多少人,会因为年老的父母,吃下一口饭菜而满心感谢的?
在焦急中回忆里穿行的杨绛先生,等来了在学校下班回来的女儿钱瑗,接了一
个电话,爸爸说了地址,一个叫不上名字,也说不明路线的地方,女儿带着她去,
坐了很久的车,到了那个地方,她重复:还好接电话的是钱瑗,是呀,还好是她。
儿女是父母前行路上的拐杖。道出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不是目送,而是随行。下了
车,那条很长很长的古驿道和碎石路,那个进古驿道前必须经过的客栈,那个客栈
交费处“不知道的事情,别问!”的禁令,那条靠在岸边的船,船上有张床躺着钱
老先生,上船前必需路过的跳板,没有艄公艄婆的船舱等等,一词一句都是伏笔,
没有一样不是悬念。杨绛先生她不说那是医院(哪里来的电话),她不说那是治疗
(开会)。那不是梦(故事以梦为背景)。她知道,她心里什么都知道。她不希望
那是医院的来电,她希望那真的只是一个会,一个可以找人代之去开的会,如若真
的是病,她肯定也曾想过,她可以代替他去。
起初有钱瑗陪同,钱瑗在驿站、家里、学校、自己家四边跑,看顾自己的父
亲、回三里河的家、兼顾工作、自己的夫家,这些像小石子一样的生活琐碎,在一
个母亲的梦里被圈点被提及,正因为她是她的母亲呀,为母者且知之。
人生在梦里被压缩成了一段缩影,后来钱瑗也生病了,杨绛先生就走进了梦中
梦,她梦得很辛苦,就如同一个人走在一条艰险陡峭的山路上一样,感觉疲惫和心
碎。她从客栈途径长长的古驿道,到船上陪着钱老先生;一面走去女儿的医院,时
而回去他们三个人的家---三里河,而后又去女儿的婆家----西石槽,她在她的梦
中牵肠着她的夫,梦中的梦牵肠着她的女,就好像现实生活一样,我们总是这样挂
念着亲人,深知疲惫却也不负。梦里梦回和钱老先生说着女儿的情况。钱老先生也
从不问“你是怎么知道的?”,他就是躺在船里(医院)的床上,时而发烧,时而
清醒,时而睡意
钱瑗的离开,杨绛先生用钱老的话说了四句“叫她回去”
第一句:“叫阿圆回去。”阿圆笑眯眯地说:“我已经好了,我的病完全好了,
爸爸”
第二句:钟书仍对我(杨绛)说:“叫阿圆回去,回家去。”我一手搂着阿圆,
一面笑说:“我叫她回三里河去看家。”我心想梦是反的,阿圆回来了,可以陪我来
来往往看望爸爸了。
第三句:钱老先生说:“回到她自己家里去。”杨回“嗯,回西石槽去,和他们
热闹热闹。”
第四句:“西石槽究竟也不是她的家。叫她回到她自己家里去。”
这四段回家,不知道别人读的时候是什么心情。而我连贯上文,差点泪湿襟
衫。我看见期盼,父母的期盼,盼着女儿的身体健康;我看见担心,儿女的担心,
回望,形成父与女心灵上的搀扶;我看见求之不能的伤痛,他们希望孩子回到他们
仨的家去,可是孩子回不去了。她的女儿不仅是他们的女儿,亦是别人家的亲人。
那种生命平安带去的慰藉是亲人都该被分享的。杨绛先生没有忘记,她不仅有他们
仨,钱瑗也有钱瑗的“他们俩或仨或亖”。杨绛先生说“梦是反的”,她多希望梦
是反的,她的女儿不必“被回家”。不会有那样完完全全的苦和痛,苦到眼里流不
出泪,却好似心肝掉出去的痛,却没有一字一句的哀与号。那些细小的痛像小石
头,用精准的目测将它们放入水滴下面,让时间去酝酿滴水穿石的奇迹,以为是奇
迹,不想它们连成了一串“菩提石珠”世世代代念着生命的轮回和情感的传承。
她女儿走了,先于他们走了,回来走在古驿道上,看见古道远处的舟已不见
了,那个上船前必需路过的跳板被人拿走,拿走跳板的人经过她的身旁,她急切的
问了一句:你们是什么人,这是船上的`东西?心口一惊,她犯忌了。想起那个
“别问”的警令。钱老的舟已远行。一叶孤舟漂走了,也带走了杨绛先生的家。
生命的淡泊从视眼前的“家”为“寄居”开始,这个耄耋之年的老人,在生命
终了前的近20年时间怀念“他们仨”,造就了《我们仨》的最后一部分-------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道出了人生的琐碎------如捡石子,像前文提到“钱老
先生爱收集石子”一样,呼之欲出的埋笔令人难以忘怀,终其一生琐碎而令人念
想。
不得不说的是---附录,有钱瑗的亲笔信,钱老先生的回信,杨绛先生的亲
笔,它们在诉说一个家的爱之浓烈。一位父亲的爱,连夜起身写回信给女儿;一对
父母的爱与殇,从引接女儿的到来到送走她,收着她儿时的纸条,经历新中国成立
前后的动荡,足行大半个地球,这些纸条都还在。好似襁褓未干,雨又下了的惆
怅。襁褓,女又大了的不觉。自己老了,女先走了的伤感;一个儿女的爱,女
儿病逝前留下的《我们仨》可以看出,我们每个人对“我们仨”的理解都不一样,
却也相辅相成,流露浓浓的爱;一位不完美妻子的爱,平淡中娓娓道出自己的不足
和先生的进步。一个丈夫的爱令我读完了还意犹未尽,看来“读书百遍不嫌多,遍
遍都有新收获”真是不假。伴着杨绛先生走到了耄耋之年都不足以形容的百年人
生,定不是我这区区篇幅的读后观能祥尽叙述的。如有再次阅读的时间,定会一再
复读。
《我们仨》优秀读后感3000字3
《我们仨》的作者是杨绛,对于她,我只知道是钱钟书的夫人,对于钱钟书,
只读过他的《围城》,感叹书写的实在精妙,那些比喻见解看的也过瘾,除此,坦
率地讲,知之甚少。寒假里,极其偶然的机会,读到了《我们仨》,第一次走进杨
绛先生(大家都这样称呼)的文字世界,也第一次被其朴素的文字后面厚重而深沉
的感情深深地震动。书中有多处,看的时候惹我落泪
我们仨:钱钟书,杨绛,钱瑗。
简单的文字,全书只有三章:第一部,我们俩老了。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在回忆录的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简短的开篇一章中,杨绛这样写道:“有
一晚,我做了一个梦。我和钟书一同散步,说说笑笑,走到了不知什么地方。太阳
已经下山,黄昏薄暮,苍苍茫茫中,忽然钟书不见了。我四顾寻找,不见他的影
踪。我喊他,没人应。只我一人,站在荒郊野地里,钟书不知到哪里去了。我大声
呼喊,连名带姓地喊。喊声落在旷野里,好像给吞吃了似的,没留下一点依稀仿佛
的音响。彻底的寂静,给沉沉夜色增添了分量,也加深了我的孤凄。往前看去,是
一层深似一层的昏暗。我脚下是一条沙土路,旁边有林木,有潺潺流水,看不清楚
溪流有多宽广。向后看去,好像是连片的屋宇房舍,是有人烟的去处,但不见灯
光,想必相离很远了”末句又说:“钟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
万里的梦。”于是,从梦开始的独属于“我们仨”的回忆就此拉开了序幕。
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作者以最后几年我们仨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为主
线,以“古驿道”上的聚散展开来写,字里行间满是令人断肠的痛。通篇中作者没
有呼天抢地痛哭的场面,没有细致入微对“痛”的描写,但正是那种含蓄节制的
痛,却能直击人心里最柔软的部分,是一种刺入灵魂的痛。这一部分,杨绛用时而
梦幻时而真实的手法,将一幕幕往事交织在一起,迟暮之年的夫妇俩在老病相催之
际,用真挚的爱相互支撑着度日,直让人心里一阵阵发紧,令人扼腕叹息。读着文
字,一幅幅令人动容的画面浮现眼前,比如清冷的古驿道上,“我”来来回回穿梭
于客栈与寓所之间,步履蹒跚、一脚一脚走进又走出万里长梦。当女儿阿媛住院一
年无效不幸去世的部分,小说中是这样写的:“她鲜花般的笑容还在我眼前,她温
软亲热的一声‘娘’还在我耳边,但是,就在光天化日之下,一晃眼她就没有
了。”“我心上盖满了一只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泪来。我的手撑在树
上,我的头枕在手上,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
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啪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
模糊的东西。迎面的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读这样的文字,感同身受,泪
流心伤。白发人送黑发人,从此生死两隔,刻骨之痛!
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在追叙“我们仨”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
回忆“我们仨”相互温暖着共同走过的一幕幕之前,作者向我们道出了“家”的含
义,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学者家庭的悲欢离合,看到了他们在面临种种困境与苦难
时依然保持着与日月同辉的人格魅力——
“三里河寓所,曾经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
剩下我一个,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顾望徘徊,能不感叹“人生
如梦”“如梦幻泡影”?
但是尽管这么说,我却觉得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
因为有我们仨。也可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
“我们仨”其实最平凡不过的。谁家没有夫妻子女呢?至少有夫妻二人,添上
子女,就成了我们三个或四个五个不等。只不过各家各样罢了。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
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是和我一同承
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
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家是什么?家在哪里?也许,诚如杨绛所言,家只是生命中一个必经的客栈而
已。它不是归途。归途是一条通往没有终点的远方的路。尽管没有确切答案,我还
是在杨绛的笔下,读出了“家”的存在意义。一个倾注了爱的家,不仅仅是一个可
供安身的栖所,而是历经聚散离合,始终牵系于心的一份情;是日日夜夜跋山涉水
依然走不出的一个万里长梦,是梦里梦外心心相印始终不渝的旷世之爱
书的末尾这样写道: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媛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
散了。就这么轻易的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玻璃脆。’。现在,只
剩下了我一个人。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
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我”寻觅的归途在哪里?‘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玻璃脆。’这一声
问,这一声叹,如敲窗的夜雨,不断敲打着我的心。我依稀看到九十二岁高龄的杨
绛先生,在经历了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等生命的种种际遇,饱尝了人
世间的悲喜浮沉之后,是在怎样一种蚀骨的思念中,以最朴素也最真挚的文字写下
了“我们仨”的琐细点滴。
读完《我们仨》,我想,一本书的流行,不在于它辞藻之华丽,不在于它情节
之曲折,只要有情,有真情,那就够了。
《我们仨》优秀读后感3000字4
按说大篇幅的传记式叙述应挺无聊的,可是我却读上了瘾,出门时想着,工作
时惦着,连做饭时也念着。第一天读时,天气阴着,似乎要下雨,却下不来,我刚
读了一点点,就忍不住看最后的附录,父女、母女间的书信,不知道哪个地方触动
了我,眼泪哗哗地流。今天全书读完又看了一遍附录及文中精彩处,没有眼泪,只
有感慨。天却绵绵地下了一天的雨。
书分三部分。第一部,我们俩老了;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个
人思念我们仨。然后是附录(书信及瑗为爸爸画的像)。
第一部,我们俩老了。仅两页,杨曾做了一个梦,梦中与钱突然失散,惶惶中
总想找到他,却等不来,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
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这一部又分三节,第一节,走上古
驿道;第二节,古驿道上相聚;第三节,古驿道上相失。我读这部分时,我也跟随
杨分不清是现实还是梦境,说它是梦,可是好多情节却那么真切。我迷惑了。我想
这古驿道上的来来回回是杨的心里历程,在古驿道上她送走了她最挚爱的丈夫和女
儿。当人面临巨大打击时,特别是一个垂暮老人,送走她一生依恋并敬仰的丈夫和
哄着她护着她爱着她的心上肉女儿时,这内心历程可想而知。上传唱着她是如何坚
强,如何一个人举办了什么什么重要学术会等斐然成绩,其实她也是一个平凡的女
人,一个只想仨人相守平常过一生的女人。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章节用了将近一百页,篇幅最长。讲述从
一九三五年七月,他们夫妇结了婚到英国牛津求学开始,直到一九九八年岁末钱去
世,这期间发生的生活叙述。
"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
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
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
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我们住入新居的第一个早晨,‘拙手笨脚’的钟书大显身手。我入睡晚,早
上还不肯醒。他一人做好早餐,用一只床上用餐的小桌把早餐直端到我的床前。我
便是在酣睡中也要跳起来享用了。他煮了‘五分钟蛋’,烤了面包,热了牛奶,做
了又浓又香的红茶。""我从没吃过这么香的早饭!"
"我们一同生活的日子-除了在大家庭里,除了家有女佣照管一日三餐的时期,
除了钟书有病的时候,这一顿早饭总是钟书做给我吃。每晨一大茶瓯的牛奶红茶也
成了他毕生戒不掉的嗜好。"
"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
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语言。一句
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
"钟书只求做好了本职工作,能偷工夫读他的书。他工作效率高,能偷下很多
时间,这是他最珍惜的。"
"钟书住进城去,不嘱咐我照管阿瑗,却嘱咐阿瑗好好照管妈妈,阿瑗很负责
地答应了。""阿瑗那么个小不点儿,我有她陪着,就像钟书陪着我一样,走过小
桥,一点也不觉害怕。"
"上随便什么馆子,他(钟书)总能点到好菜。他能选择。选择是一项特殊的
本领,一眼看到全部,又从中选出最好的。他和女儿在这方面都擅长:到书店能买
到好书,学术会上能评选出好文章,到绸布庄能选出好衣料。"
"吃馆子不仅仅吃饭吃菜,还有一项别人所想不到的娱乐。钟书是近视眼,但
耳朵特聪。阿瑗耳聪目明。在等待上菜的时候,我们在观察其他桌上的吃客。我听
到的只是他们的一言半语,也不经心。钟书和阿瑗都能听到全文。我就能从他们连
续的评论里,边听边看眼前的戏和故事。""我们吃馆子是连着看戏的。我们三人在
一起,总有无穷的趣味。"
"这段时期,钟书和我各随代表团出国访问过几次。钟书每和我分离,必详尽
地记下所见所闻和思念之情。阿瑗回家后,我曾出国而他和阿瑗同在家,他也详尽
地记下家中琐碎还加上阿瑗的评语附识。这种琐琐碎碎的事,我们称为‘石子’比
作潮退潮落滞留海滩上的石子。我们偶然出门一天半天,或阿瑗出差十天八天,回
家必带回大把小把的‘石子’,相聚时搬出来观赏玩弄。"
"我们两人每天在起居室静静地各据一书桌,静静地读书工作。我们工作之
余,就在附近各处‘探险’(不是真探险,我也解释不好,就是一种小兴致吧,看
此书才会明白),或在院子里来回散步。"
"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阿瑗
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
只配做弟弟。’我又变为最大的。"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
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
到尽头了。"
我很想追随杨绛的记述,把她在国外的两次搬家,在牛津从老金家搬到高级住
宅区,再搬到巴黎;回国后,住在上海搬家的种种,以及建国后住在北京的种种搬
家,最终莫名地(不知是谁帮他们的帮,给的房子)住入三里河寓所,这些搬家过
程中的生活波澜给勾勒出来,但我最终放弃了。杨绛已经把她的生活勾勒成一本书
了,我再简化,恐怕就失去中其中的味道。生活的纹理不是几句话能讲清的,非读
此书不可乱揣也。
这本书是杨绛的亲身经历的所见所闻所想,不是小说,可我却有上瘾的感觉。
它不深奥,也不哲理化,却处处有情味。生活有苦闷有波折,但有书有爱,一切都
可过去。家是哪里?家是有爱人有孩子的地方。
本文发布于:2023-05-27 19:33: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18721818156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我们仨》优秀读后感3000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我们仨》优秀读后感3000字.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