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成文谓之音什么意思8
篇
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声成文谓之音什么意思的资料8
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篇1
出自《孟子尽心下》
[原文] 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
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
“何谓善?何谓信?”
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
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乐正
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译文]
浩生不害(齐国人,姓浩生,名不害。)问道:“乐正子为
1
人如何?”
孟子说:“是个善人,诚信的人。”
问:“什么叫善?什么叫信?”
孟子说:“值得追求的叫作善,自己有善叫作信,善充满全
身叫作美,充满并且能发出光辉叫作大,光大并且能使天下
人感化叫作圣,圣又高深莫测叫作神。乐正子的人品,在善
与信二者之中,在美、大、圣、神四者之下。”
重点:“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圣又高深莫测叫作神。
篇2
方士的知识乐园 前起点中文网编辑 上海方士影视CEO
05-23 12:54 472赞
踩
“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这句原话是出于论语,宪问。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
为贼!’以杖叩其胫。
孔子有个老朋友叫原壤,为人没个正经,一天孔子见到他
他蹲着和孔子说话没个样子。孔子就说:“你这人,年轻时
就无大无小,无老无少,长大了,也没个成个正经事儿,老
了还腆着脸活着,真是个祸害也。”
2
这段话连着看起来,更像是孔子和老朋友开玩笑。所以最
后笑骂玩,拿竹杖戳对方小腿。
但是后来大家就如很多夫子的话一样,把他前后语境抛弃,
只截取其中一段来说。
老而不死谓之贼,演变为,说老人已经没有贡献,只是依
靠年轻人供养,就如盗取年轻人一般,所以是老而不死谓之
贼。这个思想,到现在依然还有。比如日本著名的大嘴巴漫
画首相麻生,2013年,日本副首相兼财政大臣麻生太郎(Taro
Aso)就曾建议:日本的老年人应该“赶紧去死”,因为“当你
想到自己花的是政府的钱,你就会睡不好觉。”
在中国,老而不死谓之贼,后来逐渐演变成,指责一些为
老不尊不要廉耻的老人的话语,和最初夫子所说的,已经不
是一回事了。
317评论
益鸣讲道家 05-23 20:32 49赞
踩
要理解《论语》中孔子这句话的关键,在于“贼”字。“贼”
不是指“盗贼”,而是指它的本义“害”。徐锴《说文解字系传》
解释得很清楚:“贼,败也。臣锴曰:‘败犹害也。’”“老而
不死是为贼”是指那种为老不尊的人。这种人老而不死,就
变成了祸害。这句话的含义一直没有变化,到现在依然适用。
3
比如昨天新闻报道,有个老人在高铁上嗑瓜子,被保洁员劝
阻后非但不听,反而起身赌气地将瓜子扔向几乎整节车厢。
像这样倚老卖老、为老不尊的人,就可以用“老而不死是为
贼”来形容。
《论语》中的“贼”一律作“害”解,全没有“盗贼”的意思。
大概孔子那时候,“贼”作为“盗贼”的含义尚未形成。比如《论
语先进篇第十一》:“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
子!’”——子路叫子羔去当费县县长,孔子说:“这是害了
别人的儿子!”
“老而不死是为贼”,如果把“贼”解释为“盗贼”,逻辑上也
说不通。许多人连基本的字义都没有搞清楚,却在那里强行
解答,误导众生,真是无语。
1评论
軍歌响亮 05-25 15:20 34赞
踩
这句话的出处想必很多人都知道,其意义确各抒其见,没
有标准答案。
″老而不死谓之贼”?本人的见解是,在以前,人老了后,
一但失去劳动能力,都要靠子女们来奉养,不象现在的老人,
大多都有生活保障,不依靠子女们供养。
虽然中国是一个讲礼仪孝道的国家,但由于老后没有社会
4
为其提供生话保障,为了活着,为了不被子女们嫌弃,又不
想给子女们增添麻烦,只好忍气吞声,象做贼一样偷摸着活
着,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这就是几干年来中国老人为之
奉献的伟大精神!
如今社会发展进步,政府在各方面都为老年人着想,为老
年人提供生活保障,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让如今的老
年人不再生活在″老而不死谓之贼”的惊恐之中。
评论
ssx726 05-23 07:33 105赞
踩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3),长而无述焉,老而不
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译文: 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说:“年幼
的时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
不死,真是害人虫。” 从小到大没什么贡献,活着就是害虫
一样;
1评论
连化草 05-23 21:43 12赞
踩
老而不死谓之贼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提出时为分水岭,以
5
前暗合不孝心理,实不可取。(废话一句。)以后呢?弊人有话
说。老而不死,就老字来看,说的是年龄。就年龄而言,平
常,人35岁后,骨胳开始钙化,亦向老发展。孔老夫子有,
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60而顺,70古稀,80耄耋。
后面我也不知。就从60、70、80后说吧!老而不死,眼前,
由于人们认知的断层(40至60岁人有同感),对老的理解有
所偏差。日常生活中,40岁的人找理由说压力大经常丢三落
四,实在是生理机能自然老化。同时40岁的人的孩子基本
上大多懂事,40岁的人和十几岁的青少年的反应能力已有
别,父辈倚老卖老压伏孩子,实则是能力(生理机能)在往下
走,若不调整,必被后辈甩八条街,就埋怨孩子叛逆,难教
不孝。其实40岁的不惑尚需升级。若升级完成尚可,便可
享受孩子的成长喜悦而享天命。但目前有多少人明白其中深
意。其实,跟下一辈人比,上辈人真的老了。违背自然规律,
给晚辈不应有的压制。年青人是向上进取是总趋势,天之道
也。当50岁后,有心无力之时,若多不解或愤懑,应学会
隐忍,为上策。否则,人心是面镜子,最直接得得到的是语
言上的说辞,若不耳顺,又能怎样?若能,心中窃喜,我还
好。看,窃自已蹦出来。70,自古稀少,哎!活70啦,贪天
之功。一贪明偷暗抢,对象是天啊!说这么多,总结一句,长
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拍在沙滩上。可是被拍呀!35岁后,就
应准备着被拍在沙滩上!让路后生,死了妄念,必竟生理机能
6
规律不饶人。这就是老而不死是为贼。说白点是,违背客观
规律而苟且。这就是我理解的”老而不死是为贼”的意思。分
水岭上的碑上写着”违背客观规律而苟且”或形象点”老之苟
且”!望笑纳。
3评论
彭牛75469078 05-23 20:20 59赞
踩
又想回答,又不想回答,何也?看了一些回答,将老人比
做贼,痛心疾首,人都会要老的,现在的社会怎么了?怪不
得有忙多人不想生育,就是怕老了被人比作贼。自私。家有
一老,如有一宝。就不怕屋檐水滴到现眼里。今天的别人,
明天的自已。尊老爱幼中华美德。不要让那些极极少数,为
老不尊的人所。
老而不死谓之贼,这”贼”不是偷东西的贼。中华文化几千
年,是各种地方文化大熔炉熔合的。这个”贼”字的其它意义
还是能够找到蛛丝马迹的。人们干活特别累谓之”累得贼
死”。这个”贼”字应该就是”最”的意思。不难理解,人老不
死,谓之贼。就是人老不死,谓之”最”,就好理解了。
人老不死,渭之最也。
13评论
7
欧阳大拙 05-24 10:58 3赞
踩
“老而不死谓之贼”,这是《论语》里孔子见好友的一句话。
原文: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
是为贼。”以杖叩其胫。“老而不死谓之贼”从表面意思看就
是老了还不死就是个盗贼,强盗,占用社会资源,白白浪费
水和粮食。可真是这样吗? 其实现代人很难理解2000多年
前古人所说的话。其实这里的贼和现在我们理解的意思完全
不同。这从另一部巨著《道德经》上就可以找到答案。第六
十五章[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
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可见”贼”和”福”是相反的或说相对立的。贼即不幸也就是当
灾难或祸患讲。这就好理解了:年少时不懂孝悌之礼,成年后
也无所建树,老了还是叉开双腿吊儿郎当见好友,还不死真
是个祸害啊 ! 这自然是孔圣人的戏言而已。
评论
二哥醉了 05-23 22:17 40赞
踩
这句话出自于论语:宪问篇,整句是:幼而不孙弟,长而无
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是孔子和他老朋友原壤的一
段玩笑话。其实孔子当时和原壤对话是在融洽的气氛中进行
8
的。
而后人断章取义用来指60岁老年人吃干儿女,象贼一样消
耗儿女生活来源,是大大的错误,也是不可取的。
中国是礼仪之帮,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我们要
尊老敬老爱老,让老年人在为抚养儿女付出自已青春后,也
有一个安静祥和的晚年!
4评论
一笑一尘缘85131146 05-24 08:47 10赞
踩
阴符经说过,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 施行于天,
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地万物之道,万物人之盗,人
万物之盗。能够觉察宇宙规律,运用于心用了一个盗字,也
有一个贼字,这并不是贬义词而是巧妙的运用,所以老而不
死为之贼应该解释为能够保持长寿的人一定是运用好了宇
宙的规律。
1评论
鸣沙飞雪 05-23 18:04 14赞
踩
所谓贼,就是当时社会祸害家人,族人,朋友,社会的笼
统称呼,为什么把活了一辈子的人,老了给个这一个略带鄙
9
视的称呼,表面上有违背中国敬老爱幼的传统,对辛苦一辈
子的老人是不公平的,但是在实际中大家又不约而同遵守这
个老而不死是为贼的定律,这和我们国家在古代作为一个农
业社会为主要的国家形式,生产力低下,战乱频繁,医疗护
理水平根本的过于原始,农民自身的生存都十分困难,如果
遇到灾荒年月,战乱,地主的兼并土地,岢杂捐税数目众多,
一个健康的人一辈子不被饿死就已经是天佑护己了,你说一
个老人,俗话说70古来稀,说明古代能70都是很少的,大
部分可能在50岁就已经离世,一个家庭没有更多的粮食来
养活干不了活,而且要吃饭,看病要钱,还是指手画脚干扰
家庭事物的暮年老人,对年轻一代来讲是十分痛苦和无赖的
事情,也就希望一个人在对社会家庭再没有贡献的时候,不
要再有拖累,这句话这就是直接或者间接向其传达了后人的
态度,本身这就是无可奈何的顺其自然,当然了现在现代社
会的发展,这句话就代表了其他意思
评论
篇3
教 学 设 计
10
学 校:宣城市特殊教育中心 教 材:校本教材
部 别:康复部
学 科:听 训
年 级:语训一班
指导教师:陈 琼
设 计 者:黄杏清
什么声音
一、教材分析
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声音,对听障儿童而言,许多声音
他们都听到但是无法辨别,我想通过今天学习动物的叫声,
让他们对声音多一份了解,为他们今后说话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发声动物;
(2)能较清楚地说出动物的名称;
(3)掌握不同动物的声音特点。
2、过程与方法:引导提问与分层次教学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美妙。
三、学情分析
本班目前在训学生有十个,三个多重残疾(智力听力残疾),
学习能力很差,需要家长在旁辅助学习;一个智力残疾,听
11
觉能力较好,言语能力较差;四个听力损失严重,学习能力
一般,基本处于看话阶段;一个听力损失严重,学习和理解
能力较强;一个听力一般,年龄较小,言语能力、理解能力
和学习能力较差。针对本班多样化的学生层次,采取分层次
教学。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发声动物;
2、能较清楚地说出动物的名称。
教学难点:
1、掌握不同动物的声音特点;
2、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美妙。
五、教学用具准备
1、多媒体视频、音频;
2、各种动物的图片。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训练
1、口舌操;
2、气息训练;
3、点名练习。
(二)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认识了几种小动物,现在我们一起
12
来复习一下(出示大公鸡、小猫、小狗的图片)。
师:现在老师请几个小朋友来读一读这些小动物的名字,
谁来试试?想试试的小朋友可以举手。
生:大公鸡、小猫、小狗 学生读了之后教师给予表扬和鼓
励(师:你读得真好,老师奖励你一朵小红花)或者纠正发
音(师:读不好没关系,再跟老师读一遍)。
师:小朋友们都认识这些小动物了,那你们知不知道这些
小动物怎么叫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听听这些小动物是怎
样叫的。
(三)探究新知
1、出示大公鸡的图片
师:这是什么动物啊?它是大公鸡,我们一起来听听大公
鸡怎么叫的,小耳朵竖起来。(播放音频文件,示意学生把
手放在耳朵旁边,作倾听状)
师:听到了吗?大公鸡怎么叫的?哪位小朋友可以来模仿
一下?(请学生模仿,学生模仿得好就奖励一朵小红花,模
仿得不像老师就引导学生慢慢发出大公鸡的叫声。)
师:大家跟老师一起来模仿大公鸡的叫声,喔!喔!喔!
2、出示小猫、小狗的图片,教学步骤和方法同大公鸡。(保
证每
一位学生都能有机会到讲台前听声音。)
3、师:我们已经知道大公鸡、小猫、小狗怎么叫的了,现
13
在老师看看哪个小朋友的耳朵最灵,哪位小朋友想来试试?
我请坐姿最好,手举得最高的小朋友。
请学生到播放设备旁边,老师随机播放其中一种动物的声
音。 师: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啊?是什么动物的叫声?
(请学生指出听到的是哪种动物的声音,并模仿出来。)
(四)游戏活动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 老师给每一位小朋友
都贴上一种小动物的头饰,小朋友要仔细听,听听老师播放
的是哪种小动物的声音,听到哪种声音,戴同样头饰的小朋
友就站起来。
(五)课堂总结
我们再来复习一下今天学习的内容:
大公鸡怎么叫?喔!喔!喔!
小猫怎么叫?喵!喵!喵!
小狗怎么叫?汪!汪!汪!
(六)课外延伸
请学生回家模仿这几种小动物的叫声让家长听。
篇4
什么声音?
14
什么声音?章丘市绣惠镇崖南小学刘继永章丘市宁埠镇张
码小学潘宗文新课程的实施,为学生带来了生机,带来了发
展的空间,我们做为第一线的中青年教师非常支持,并且积
极实践着,生活中的现况,我们常常因为“特殊”的近义词只
能是“特别”而苦恼;常常因找不准“困难”的反义词而与一些
“老师”而费尽口舌;常常因《富饶的西沙群岛》的“岛上的
英雄儿女”到底该归属哪一部分找不到依据;在一些“老师”
看来,唯一的答案才能看到学生学得是否“扎实”,教师是否
“尽职尽责”。我们中青年教师,冒着失败的危险,用自己的
良心实践着新课程,用我们的行动为新课程加油助劲。有一
次我讲小学六年制第五册语文中《雨》,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要求一课时完成,我在上课导入时,用了一段“雨”声的录音
导入,当播放后,同学们认真地回答:(1)波浪声(2)瀑
布声(3)打印的声音(4)雨声并有冰雹。看到同学们兴致
勃勃的样子,我真有点不忍心评判谁是谁非,但我的课如何
进行?如果这是一节作文课,让学生把自己的想像展开,可
能就是一篇篇成功的作文,但这是我的一节展示课,如何把
学生拉回来?我一时卡了壳,为了挽救这堂课,我稍微一停,
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继续引导:“仔细听,有‘叭
叭’的声音”。同学们立刻明白了,是雨声!并且继续活跃
着:有冰雹要砸坏农民地里的禾苗;有雨点打在行人撑的伞
上;有雨点打在汽车的玻璃上;有雨点打在窗户的玻璃
15
上。。。。。。。能说是雨,我总算松了一口气,我的课终于回到
了正题,继续讲了下去。但事后我想:难怪有些教师讽刺说:
“教师在挖坑,学生在心甘情愿的往里跳,有些人在打着新
课程的招牌,砸新课程的前程。”我想我的这节课表面上是
成功的,什么“把学生能放能收”,什么“教学收放自如”。简
直是为达到目的不惜坑害学生,为什么学生认真听了会这么
多答案?其实是很正常,要么你不用这个材料导入,要么出
现了这个问题,就坦诚相待,告诉学生和其他人,你当时的
未预料,新课程是不允许欺骗学生的,新课程是不允许让学
生“跳坑”的,新课程更不允许教师和学生合伙耍花招的。正
如我开头所说,新课程我们努力实践它,我们就会问心无愧,
有成功,定会有失败,失败了,我们定会再来!
篇5
知音是什么意思
指两个人彼此相知,心灵相通,心心相印,想到一起,做
到一起…… 知音故事
伯牙从小就酷热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
蓬莱山,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
谛。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
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
16
懂他琴声的人。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 有一年,伯
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
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
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伯
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
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
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伯牙吃了一惊,
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伯牙正在猜测
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
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
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伯牙
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
柴的人。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
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
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
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
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
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
到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
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
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
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
17
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
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
能听得懂,而眼前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
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
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
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
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
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
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
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
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
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
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
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
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
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
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
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两人
千古传诵的诗篇: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
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18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
心悲
篇6
余音绕梁的成语故事什么?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余音绕梁,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余音回旋不绝。也比喻
诗文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语出《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
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馀音绕梁欐,三日
不绝。”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宋欧阳修》:“至若叙事处,滔
滔汩汩,累百千言……所惜意随言尽,无复馀音绕梁之意。
那这个成语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呢?它的典故又是什么?
今天随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了解。
余音绕梁的故事:传说战国时期,一位叫韩娥的女子来到
齐国,因为一路饥饿,断粮已好几,于是在齐国临淄城
西南门卖唱求食。她美妙而婉转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
心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天以后,人们还听到她
的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人们都说韩娥之歌“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韩娥投宿一家旅店,因为贫困,韩娥遭到了旅
店主人的侮辱,韩娥伤心透了,“曼声哀哭”而去。声音是那
么悲凉,凡是听到她歌声的人都觉得好象沉浸在哀怨里。一
19
时间,“老幼悲愁,垂泪相对,三日不食”,只好又把她请回
来唱一首欢乐愉快的歌曲。韩娥“复为曼声长歌”,众人闻之
“喜跃抃舞,弗能自禁”,气氛顿时欢悦起来,把此前的悲愁
全忘了。其歌声之动人,乃至于此。因此后世就有了“余音
绕梁”、“绕梁三日”的成语典故,以形容美妙的歌声和音乐
的魅力。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韩娥善唱余音竟能绕
梁三日,音乐的力量实在是令人无法想象的。
20
本文发布于:2023-05-27 18:56: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185008568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声成文谓之音什么意思8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声成文谓之音什么意思8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