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五个相关传说

更新时间:2023-05-27 17:20:58 阅读: 评论:0

眉开眼笑的反义词-关房

端午节的五个相关传说
2023年5月27日发(作者:拓展活动总结)

端午节的五个相关传说

端午节的五个相关传说

端午节的传说一:毒月恶日驱避说

在先秦时代,人们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

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

《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的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就是在五

月五日出生。他的父亲要妻子不要生下他,认为这个孩子会危害父

母。纵观历史,此类事件记载很多。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他的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

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便被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

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

从先秦以后,这个日子都被认为是不吉之日,为了趋吉避凶,

人们往往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

端午节的传说二:纪念东汉孝女曹娥在浙江绍兴,端午节是为

了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传说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

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14岁,昼夜沿江号哭寻找

父亲。过了17天,在五月五日这一天她也投江而亡,五日后从江中

抱出父亲的尸体,就此传为神话。据史料记载,自宋代以来,历代

帝王都曾对曹娥大事褒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

1/6

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

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的传说三:纪念女诗人秋瑾

女诗人秋瑾是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第一批为推翻数

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她是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

词、歌、赋,并且喜欢骑马、击剑,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

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在预谋起义时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

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后人为敬仰她的

诗,哀悼她的忠勇事迹,于是与诗人节合并来纪念她,而诗人节又

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端午节的传说四:夏至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级研究员刘德谦认为,

端午节的最早起源来自夏至说。他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

国传统节日趣谈》中表示,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没

有提到五月初五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了夏至节中。

而端午节风俗中的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活动,实际上

与屈原无关。

此外,《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

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

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是夏至。

端午节的传说五:吴越民族图腾祭之说

2/6

这种说法来自诗人、学者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

教育》。闻一多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的部落举行图

腾祭祀的日子。因为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

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而且

古代吴越百姓还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此外,古代五月初

五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闻一多认为这应当是像龙子

文身习俗的遗迹。

闻一多对于古代神话和传说深有研究。在他的《端午的历史教

育》和《端午考》著述中,考证了端午节的起源。他指出端午节本

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吴越民族的一个龙图腾团族举行图族祭的

节日,距今至少有四五千年历史。那时居住在江南地域的吴越族由

于不断遭受水旱灾害和瘟疫虫害的威胁,便以作为自己民族的

图腾,希望龙能保护自己,并断发文身,将自己装饰成龙子的

模样。

每逢夏熟季节五月五日这一天,他们都要举行盛大的图腾祭将

各种食物置于竹筒里,或裹以树叶,放于水中,献给图腾神,同时

也自己食用。为了取悦图腾神,还制作了龙形木舟,在水上争相竞

渡,击鼓游戏,以此来敬神娱神。

端午节的习俗

1. 端午节吃粽子

3/6

粽子也是药膳的一种。糯米具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

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更有讲究。北方大多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

和荷叶。这些叶子都有很好的药用功能。如:苇叶可以清热生津、

除烦止渴;竹叶可以清热除烦、利尿排毒;荷叶能清热利湿、和胃宁神。

总的说来,粽子具有清热解暑、益气生津、养血安神的功效。

同时也要强调一下,粽子清香糯滑,黏度高、不易消化,吃多

了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脾胃不好的人尤其注意控制食量。

2. 端午节挂艾叶菖蒲

端午过后,邪气主要是湿热、秽浊,所以要芳香化湿,芳香化

浊,端午节的习俗中总离不开芳香。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

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

悬于堂中。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

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以艾入药,

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

治病的重要药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

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可见,

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3. 端午节佩戴香包

端午节佩戴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4/6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

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佩香囊,聚香凝神、避邪驱瘟、襟头点缀。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拴五色丝线。香囊

中所用的中草药物,能散发出天然的香气,这种香气属中药学理论

中的五臭范畴,具有开窍醒神、化湿醒脾、辟秽悦神等功效。现代

医学研究也证明这些药物之所以有芳香气味,是由于其含有大量挥

发物质,这些挥发物质具有抗菌、抗病毒等作用,端午节传统香囊

中的中草药还可以预防感冒、手足口病等,且对防蚊驱虫有很好的

作用。

端午节五彩绳的寓意为孩子系五彩绳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它

有祈福纳吉的美好寓意。

端午节系五彩绳的习俗起源于汉代,至今不衰。民间把五彩绳

看成五彩龙,端午节又称小儿节,五月被古人称为毒月,端午

节拴五彩绳有保护儿童驱妖避邪之意。随水冲走的五色绳就会变成

小龙,带走你身上的不好的东西。这样一来,烦恼、忧愁都随着雨

水流走,会给你带来一年的好运。

端午节用五彩丝线编制成绳,挂在小孩脖子上,用以避邪,称

长命缕。又名续命缕避兵缯五色丝长命寿线等。

古代以五月为恶月,以其天气炎蒸,疾病易于流行,自汉以来,即

于此月重五前后,以彩色丝线系于臂,谓可保平安健康,又谓能避

5/6

刀兵之灾,故称。端午节戴五彩线可是很有讲究的。五彩线是用五

种颜色的线制成。

6/6

蚯蚓的日记读后感-记忆深处作文

端午节的五个相关传说

本文发布于:2023-05-27 17:20: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1792585670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端午节的五个相关传说.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端午节的五个相关传说.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曹娥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