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府建筑营造技艺传承探索——以恭王府为例
李奕慧;杨琳
【摘 要】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王府建筑是清代官式建筑
中重要的建筑群体.文章以恭王府为例,从营建选址和建筑形制入手,介绍恭王府建筑
营造技艺的内容,从建筑营造技艺的物质与非物质层面进行分析与讨论,以期对清王
府建筑营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思路.
【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
【年(卷),期】2018(000)001
【总页数】2页(P94-95)
【关键词】建筑营造技艺;保护与传承
【作 者】李奕慧;杨琳
【作者单位】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建筑大学
【正文语种】中 文
前言: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是历经千年传承,在不断的营造实践中所形成的一套完整的
营造理念及建造技艺。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蕴含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同时凝
结了古代技术智慧,在城市化进程加速和现代技术发展的今天,一些现代工艺对传
统建筑营造技艺产生了很大冲击。长久以来,国家及社会对于清王府建筑的保护更
多侧重于对其建筑、装饰等文物方面的保护,对于建筑营造技艺和匠人传承等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重视不足,造成修复技艺传人稀缺与传统技艺的失传。
1 恭王府概述
王府建筑是清代特有的职能性建筑,在清代官式建筑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清王府建
筑格局严谨,并且具有更多的园林特征。比如恭王府严整的三路五进四合院落和后
花园古典园林景观。王府建筑体现出尊贵的规划思想。在清王府建筑中,恭王府是
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保存较为完整的王府,1982年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府府邸和花园规模宏大,保存基本完整,且构造保存良好,其经历了和珅宅与和
孝公主府、庆王府、恭王府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历史发展中更迭的理念不断反映
在建筑特点和营造工艺上,具有典型性和独特性。
1.1 恭王府营建选址
“风水是中国古建筑的灵魂”。恭王府的地理位置占据了京城中绝佳的位置,位于
京城前海西岸、什刹海西北角,基地三面被“蟠龙水”呈“金城环抱” 势,在堪
舆学中寓为大吉形势。恭王府的府邸营建为三路五进的院落,横向分为东路、中路、
西路建筑,体现了古代堪舆学中的三元思想。建筑布局纵向为五进院落,对应堪舆
学中的五行。整个府邸建筑的选址布局反映出古人追求“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1.2 恭王府建筑形制
恭王府建筑布局分为府邸和花园两部分,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其中府邸占地面
积约32000㎡,花园占地面积约28000㎡。目前所见最早、最完整的恭王府府邸
平面图为道光三十年(1850年)由样式雷设计绘制(见图1)。府邸建筑横向上
可分为东路、中路和西路。东路主体建筑按照前后顺序分别为:多福轩、乐道堂;
中路建筑按照前后顺序分别为:一宫门、二宫门、银安殿、嘉乐堂;西路主体建筑
按照前后顺序分别为:葆光室、锡晋斋;后罩楼纵贯东、中、西三路建筑。
清王府的等级和规模与爵位高低有着直接的联系。恭王府曾作为乾隆年间权臣和珅
宅、嘉庆年间庆郡王永璘王府和同光年间执掌大权的恭亲王奕訢府邸,经历了三个
不同历史时期的营造,是清代中期至晚期王公贵族生活的直接见证,承载了多重的
历史文化信息。纵向建筑始终遵照清代等级制度的五进院落建筑结构布局。《大清
会典》和《清会典事例》中对于王府的建筑形制有着严格的要求,根据两书中所著
恭王府建筑形制严格按照著述内容建造,未有逾制。
2 恭王府建筑营造技艺
建筑营造技艺包括“瓦、木、土、石、搭材、油漆、彩画、裱糊”八大作,其下还
细分了上百项传统工艺。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所构建的建筑空间对于人的行为准则和
审美意象有着深远的影响。
图1 恭王府府邸平面图(图片来源:国家图书馆)
2.1 瓦作
宋代时期瓦作是古代建筑屋面工程作业。到清代时期,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瓦作
内容相较宋代时期多增加了砖作内容。建筑屋顶的样式、材料、以及装饰物都反映
着建筑的等级,在清代都有严格明确的规制。恭王府府邸建筑屋顶形式多样,银安
殿上部为歇山顶;一宫门、二宫门及嘉乐堂正殿屋顶样式均为硬山顶;多福轩正殿、
乐道堂正殿及东西耳房、葆光室东西厢房均为卷棚硬山顶;锡晋斋屋顶为卷棚附带
抱厦歇山顶。
瓦件材料主要为青瓦和琉璃瓦。瓦件的色彩在《清式营造则例》和《大清会典》中
都有规定,黄色琉璃瓦主要用于帝皇宫殿和庙宇,绿色琉璃瓦主要用于王府建筑。
恭王府府邸建筑中,中路主体建筑一宫门、二宫门、银安殿及套殿上部、嘉乐堂正
殿屋顶均覆盖绿色琉璃瓦(见图2)。
在屋顶作法方面,灰背作法是建筑屋顶做法中关键的一环。恭王府在修缮过程中保
留了瓦作中的传统灰背做法。
图2 银安殿(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2.2 木作
可分为大木作与小木作。大木作是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由柱、梁、枋、檩
等组成,在木构架建筑中起到承重的作用。小木作也称装修,是建筑中的非承重木
构件。分为外檐装修和内檐装修。外檐装修包括门、窗、木栏杆、楣子等,内檐装
修包括隔断、屏风、罩、天花吊顶等。恭王府建筑以木构建筑为主体,在修缮前大
部分木构建筑存在着腐朽和开裂问题,修缮时对于大木作在修缮时采取剔补、墩接、
替换等修缮技术手段,小木作按照原制进行恢复。
2.3 石作
是建筑营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宋代《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均有记
载。《营造法式》中石作内容包括粗材加工,雕饰以及柱础、台基、地面、台阶、
栏杆等制作和安装等。清工部《工程做法》相较《营造法式》增加了石桌、石狮、
绣墩等制作和安装内容。恭王府石构件多砌造在建筑的重要或显著的部位,建筑建
造工艺考究。台阶石、柱础石、角柱石、阶条石等石构件材质为灰色岩砂,抱鼓石
和石狮子材质为汉白玉。(见图3)
图3 一宫门前汉白玉石狮(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2.4 油漆作
地杖对于木结构有修饰和保护的作用。恭王府建筑油饰采用一麻五灰地杖和单皮灰
地杖。嘉乐堂和乐道堂脊檩彩画以及十字房内檐彩画为单皮灰地仗,其余各处均是
一麻五灰地杖。一麻五灰地杖在施工准备阶段为斩砍见木、撕缝、汁浆,主要工序
为捉缝灰、扫荡灰、使麻、压麻灰、中灰、细灰、磨细钻生。修缮前木构件油漆脱
落较多,部分地杖剥落,在修缮过程中,对于地杖的复制遵循整旧如旧的原则。
(见图4)
图4 锡晋斋垂花门油饰(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2.5 彩画作
彩画是为了对古建木构部分起装饰和保护作用,因此常见于木结构表面。清代的彩
画按照等级由高到低分别为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三大类。三类彩画工序
从起谱子、落墨、扎孔、沥粉、设色、包黄胶、贴金、到细部修饰等基本相似。恭
王府老彩画大多留存于内檐,彩画形式多样,一些彩画还具有祈福寓意。如葆光室
后檐天花内的红蝠流云碎花皮球包袱式苏绘,构图暗含万福吉祥寓意。
2.6 裱糊作
裱糊作分为室内顶棚、墙面的裱糊和扎糊各种冥器两类。裱糊工艺的顶棚(顶屉),
通用木方格篦子,俗称白堂篦子。在白堂篦子上糊纸分盘布、鱼麟、片一道、盖面
四道工序。在恭王府府邸建筑修缮中,局部复原裱糊做法。葆光室的内檐装修面层
裱糊万字银花纸。
3 恭王府建筑营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建筑营造技艺涵盖物质和非物质两个层面,物质层面包含建筑造型、营造的工具、
建筑材料、构件安装关系等。非物质层面包含风俗、营造思想、工艺做法等。
3.1 准确记录建筑营造技艺信息,做好古建筑修缮记录。
系统地收集与整理老照片、文献资料等,全面对清王府建筑营造技艺进行梳理分析
与归纳,建立清王府信息资料库,同时结合现代技术运用影像和虚拟现实技术,保
护和继承清王府作为文化载体所记载的工艺和技艺资源,更为系统和全面地对清王
府建造营造技艺进行记录。
在对建筑修缮过程中,一方面坚持传统营造工艺技术,充分保留修缮设计资料图纸
及影像等,确保历史信息和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延续;另一方面结合现代科学技术,
将建筑营造技艺保留并传承下去。
3.2 传承人的保护与传承
除了对文字、图片、图纸等静态的记录,对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和传承,更要做好
对现有传承人的记录、访问、培训,并对传承机制进行研究,才能实现可持续的传
承。目前,传承人的现状主要分为以下两点:①年轻一代受主流价值观影响不愿去
从事这一行业,而老辈工匠大多已无力传承,营造技艺的传承面临青黄不接的窘境。
②传统的营造技艺传承方式主要为师徒传承,由师傅言传身教。这种传承方式往往
世代相传,延承至今。虽然有一定的优势,但传承模式在多元化的时代下显得较为
单一,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针对以上现状,需要通过宣传和教育来转变年轻人对于传统建造文化的认识,
并且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课程,聘请工匠大师对传承
人进行培训,提高传承人的理论知识与艺术素养。转变传承模式,建立优秀传统工
匠档案,记录工匠传承谱系,在高校相关专业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令更
多优秀学生深入了解传统建造文化精髓,从而积极投入到未来传统建筑遗产保护工
作中。
4 结语
清王府建筑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文化、社会价值,是不可再生的珍贵
文化遗产。对清王府建筑营造技艺的保护需要将包含众多工种、形制习俗的建筑文
化遗产完整地继承,更完整和真实地还原与记录清王府建筑营造技艺及历史文化信
息;把对建筑营造技艺本体的静态保护与对技艺传承人的保护结合在一起同时兼顾,
开创对于营造技艺保护与传承的新模式,达到静态与活态、物质和非物质层面保护
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杨乃济.谈恭王府[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0(04)
[2]王时伟.清代官式建筑营造技艺[M].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3]蒋博光.明清古建筑裱糊工艺及材料[J].古建园林技术,1992(03)
[4]刘托.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整体保护[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2(04)
[5]王旭;黄春华;高宜生.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方法[J].中外建筑,2017(04)
本文发布于:2023-05-27 16:06: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1747991813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清王府建筑营造技艺传承探索——以恭王府为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清王府建筑营造技艺传承探索——以恭王府为例.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