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石炭系地层

更新时间:2023-05-27 14:55:38 阅读: 评论:0

名利双收-胡适的名言

山西石炭系地层
2023年5月27日发(作者:奥地利大学)

地层分区及基本特征:

分七个分区:大同—怀仁区、保德—朔县—浑源区、兴县—静乐—五台区、离石—太原—阳

泉区、乡宁—霍县—左权区、冀城—晋城—长治区和垣曲—三门峡。

1 大同—怀仁区:位于山西省西北部,大同西山向斜,怀仁县大峪口村以北地区。地层仅

岀露于七峰山南北一带,向斜之中、西北被侏罗系—白垩系覆盖,其他广大地区剥蚀殆

尽,基底地层裸露,为该期煤盆地的北部近边缘区。地层发育和岀露不完全,海相层及

不发育,仅局部可见本溪组内有一层灰岩,以陆相沉积的粗碎屑岩为主,夹沙质泥岩、

泥岩及煤层。煤层以太原组内最为发育,可采煤层两层,山西组的下部有一层煤可采。

铝土岩沉积较稀少,褐铁矿多呈窝状或透镜状仅局部可见,各组地层均向北东方向于不

同地段尖灭被侏罗系超覆。古生物群以植物为主,仅在下部有少量的中石炭世植物化石。

2 保德—朔县—浑源区:位于大同西山向斜的南部,南至阳方向,洪涛山东西向隆起及其

两侧的坳陷地区,河东煤田的北部和浑源盆地等地区。地层在河曲—保德,朔县以北及

浑源南北山零星分布,大部分地区为新生代堆积所掩埋。中、东部为奥陶系-长城系及其

以前的变质岩系裸露不见其分布。地层仍以陆相沉积为主,碎屑岩虽粒度变细,但仍占

有相当大的比例。海相沉积除中石炭世本溪组外,晚石炭世早期太原组下部开始有海相

泥岩和泥灰岩沉积,生物群以植物、瓣腮类,腕足类和腹足类为主。铝土岩比较发育,

山西式铁矿局部可见。太原组和山西组下部各有一个主要可采煤层。

3 兴县—静乐—五台区:主要包括河东煤田断中北部,宁武-静乐盆地及五台南山的小盆地,

南界为临县、盂县东西向构造带。除宁武-静乐盆地中北部和南端较大面积分布外,其它

地区均被上部覆盖层和新生界覆盖,岀露零星。地层发育比较齐全,本溪组和太原组为

海陆交互相沉积,海相层多为石灰岩,仅太原上部为海相泥岩。碎屑岩、泥岩也相对减

少,但山西组仍以陆相碎屑岩为主。生物群以植物和腕足类、珊瑚类、蜓类等为主。山

西式铁矿和铝土岩均不发育,可采煤层主要位于太原组下部,山西组下部可采煤层也较

发育。

4 离石—太原—阳泉区:该区位于临县-盂县东西构造带之间断地区。包括河东煤田中南部

和沁水盆地断北部,除吕梁隆起,系舟山和太行山隆起下伏地层裸露外,大面积分布。

地层发育较为齐全,除本溪组和太原组为海陆交互相沉积外。山西组也开始见有海相泥

岩沉积,含有大量大软体和双壳类化石,陆相碎屑岩相对减少,铝土岩极为发育,山西

式铁矿也多出发育,山西组上部次之。可采煤层主要位于太原组和山西组下部。

5 乡宁—霍县—左权区:位于灵石-和塔儿山-二峰山两个东西向构造带之间,除霍山和太

行山隆起下伏地层裸露外,地层广泛分布,岀露也比较普遍。地层发育齐全,石炭系全

部为海陆交互相沉积,海相层增多增厚,多为质纯石灰岩,仅山西组上部夹有硅质层或

海相页岩。陆相沉积以泥岩为主,碎屑岩迅速减少。铝土岩和山西式铁矿极不发育,极

个别地段有小矿体存在。可采煤层以太原组下部较发育,山西组上部次之。生物群发育

良好,组合(带)比较齐全。

6 冀城—晋城—长治区: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大断裂的南端,单河山字形前弧控制

地层分布,岀露良好。大部分地区缺失中石炭世沉积,局部地段也极不发育。晚石炭世

地层发育良好,为山西海陆交互相最具代表性地区,海相地层沉积厚度约占一半,山西

组上部也见有正常浅海石灰岩沉积。陆相碎屑岩沉积极少,以泥岩和沙质泥岩为主。生

物生长繁盛、门类和种属齐全,组合特征明显,是进行晚石炭世古生物群研究最具典型

断地区。铝土岩较为发育。山西式铁矿呈窝子状,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可采煤层以山

西组顶部为主,其次为太原组断下部和上部。

7 垣曲—三门峡区:位于中条山南麓,地层分布在垣曲盆地和祁家河盆地内。为豫西地层

分区王屋山---渑池小区中断一部分。中石炭世本溪组缺失沉积,晚石炭世沉积厚度也不

大,夹2-4层石灰岩,多在太原组中。底部铝土岩较为发育,一般均可见及,窝状褐铁

矿也多处可见。该地区地层组合特征和临区有较大差异、反映当时古地理环境有很大差

异。煤层极不发育,可采煤层甚少,主要位于太原组上部和山西组下部。

区域地层特征/划分及对比

1 本溪组

该期山西的最北部和最南部地区处于隆起部位,缺失沉积.近其隆起边缘:南部长治-侯马

一线以南地区为陆相沉积。岩性组合为灰白色铝土岩、灰黄色的细砂岩、黑色页岩、沙质页

岩夹薄煤或煤线。此外,山西广大坳陷地区为海陆交互相沉积。岩性组合为灰白色铝土岩、

黑色页岩、沙质页岩、灰褐色薄层细砂岩夹薄煤及1-4层石灰岩。本组主要特点及变化:

1 地层厚度:一般为9-64米,以中部地区的孝义-太原阳泉一带为最厚,太原东山个别

钻孔可达到93.86米。北部、中部较厚,而中南部逐渐变薄。一般东部较厚,而西部变

薄。

2 岩相特征:全省大部分为海陆交互相沉积,仅南部地区为陆相沉积。最南部和最北部缺

失沉积。

3 海相层特点:石灰岩一般12层,中部地区最发育为24层,太原东山有时可见6层,

北部地区层数少,厚度大,质纯。中部地区层数多,厚度小,含泥质较高。中南部地区

层数少、厚度小、泥质高;南部地区不见沉积。

4 铝土矿发育:铝土岩和铝土矿发育地带,多位于地层沉积厚度大,海相层发育地区,呈

近东西向或北东东向带状分布。中阳---孝义-----阳泉,保德----怀仁,灵石-----+沁源和阳

---晋城等地区都很发育。

5 碎屑岩沉积:北中部碎屑岩少,沙泥比值小;中南部砂岩渐多,沙泥比值增大,砂岩粒度

变粗。

6 煤层:北中部多为薄煤,中部局部较厚,中南部多为煤线。

2 太原组

改组早期沉积,指主煤层以下地层沉积时期,北部怀仁吴家堡以北地区和南部翼城----

阳城一线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为陆相沉积。岩性组合为黑色页岩、沙质页岩、薄层细砂岩

夹煤线之间的广大地区皆为海陆交互相沉积。岩性组合为黑色页岩、沙质页岩夹薄层细

粉砂岩,薄煤层及1-2层石灰岩。石灰岩在北部地区较为发育,保德一带有时可见两层,

多为厚层状质纯石灰岩,有时还夹有少量的燧石结核,称扒楼沟灰岩;中北部地区多处

可见一层厚一般不大于1米,含泥质较高,太原西山称吴家峪灰岩;南部地区局部可见,

多为一层泥质灰岩或泥灰岩称作后寺灰岩,厚度虽小,但以Triticites sp 为特征。后期

沉积,山西北部山阴梁头以北地区,为陆相沉积。岩性组合以灰黄、灰白色厚层状中粗

粒石英砂岩为主,夹灰色页岩、砂质页岩及煤层。向南至宁武一带,下部为海陆交互相,

上部为陆相沉积,由下而上陆相沉积区的范围由北向南逐渐扩大,海相层13层,也

由北向南逐渐增多。岩性组合下部为页岩、砂质页岩、砂岩夹石灰岩及煤层,向南增厚;

上部以砂岩、砂质页岩、页岩为主,夹煤层。向南砂岩粒度逐渐变细,厚度也逐渐变薄,

与下部地层互为消长;宁武----轩岗一线以南地区;下部石灰岩发育良好,上部海相层也

开始发育多为泥灰岩、泥岩或海相页岩,太原西山---阳泉地区,太原海相层发育齐全,

向南渐为发育良好的海陆交互相沉积。岩性组合为灰黑色页岩、砂质页岩、薄层细砂岩

夹煤层及4-5层石灰岩。太原以南的广大地区所见石灰岩多为致密状质纯石灰岩和含泥

质石灰岩,在下部层位中多见含有燧石结核和燧石条带;晋东南地区;海相层发育最为

完全,主要石灰岩层皆为深灰色厚层质密质纯石灰岩、多见含燧石结核和条带,期间还

发育有12层不稳定泥质灰岩和泥灰岩,成为典型的海陆交互相沉积,岩性组合以石

灰岩和黑色页岩为主,夹薄层的细砂岩及煤层。煤层主要有四层,底部煤层为主煤层,

全省稳定,以中北部地区最为发育,厚度巨大,为区域可采煤层,有冒丈煤和丈八煤之

称,中南部地区厚度逐渐变小,晋东南地区变为大部分地区可采煤层;中部煤层,以中

南部地区较为发育,局部可采,南北地区皆不可采,上部煤层,以北部和东南部地区发

育,为局部和大部可采煤层,分别有下廿米和半香煤之称。中部地区一般为不可采煤层。

3 山西组

员工转正评语怎么写-融资贷款

山西石炭系地层

本文发布于:2023-05-27 14:55: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1705381812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山西石炭系地层.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山西石炭系地层.pdf

标签:石炭系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