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原文及赏析

更新时间:2023-05-27 09:50:41 阅读: 评论:0

3月8日是什么节日-偷梁换柱

雁门太守行原文及赏析
2023年5月27日发(作者:写人作文450字)

雁门太守行原文及赏析

雁门太守行原文及赏析1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

诗歌。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

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赏析

首句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

军威武雄壮;第二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第三

句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最后一句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

心。全诗描绘出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

原文与译文

原文

雁门太守行

唐代: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向日 一作:向月)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塞上 一作:塞土)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

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雁门太守行原文及赏析2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音 雁门太守行(xíng)

黑云压城城欲摧(cuī),甲光向日金鳞(lín)开。

角(jiǎo)声满(mǎn)天秋色里,塞(sài)上燕(yān)脂(zhī)凝夜紫。

半卷(juǎn)红旗临易水,霜重(zhòng)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xié)玉龙为君死。

注释 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

黑云:厚厚的乌云。这里指攻城敌军的气势。

摧:毁坏。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

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塞土燕脂凝夜紫:夜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浓艳得近似紫色。

燕脂:即胭脂,一种红色化妆品。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胭脂凝成。据

说长城附近多半是紫色泥土。

临:抵达。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塞上”一作“塞土”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

上,以招聘人材、招揽隐士。

玉龙:指一种珍贵的宝剑,这里代指剑。

君:君王。

译文 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

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

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

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

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赏析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

,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

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后称“乐府诗”。多介绍战争场景。

诗人的语言极力避免平淡而追求峭奇。为了追求奇,他在事物的色彩和情

态上着力,用浓辞丽藻大红大绿去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构思新奇,形象丰

富。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艳色彩的词语,而

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

而且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

人就象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

已。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

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1]

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

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

把敌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

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

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

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

景相生,奇妙无比。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

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

(《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

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

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

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

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

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

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

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

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

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

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

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半卷红旗临易水”,“半

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

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

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

难,将士们毫不气馁。“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

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

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

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

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李

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妥帖。奇诡而又妥帖,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这首

诗,用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

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

云,又显得很妥帖。惟其奇诡,愈觉新颖;惟其妥贴,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

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绝招,他的可贵之

处,也是他的难学之处。

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

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雁门太守行原文及赏析3

《雁门太守行》原文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鉴赏

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

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

把敌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

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

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

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

景相生,奇妙无比。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

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

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

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

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

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

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

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

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半卷红旗临易水”,“半

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

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

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

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

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

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

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雁门太守行》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

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祖籍陇西,生于福昌

县昌谷。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李贺是中

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节日安排-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

雁门太守行原文及赏析

本文发布于:2023-05-27 09:50: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15224118096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雁门太守行原文及赏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雁门太守行原文及赏析.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