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教案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①掌握课后读读写写中的字词 ②学习拟人、夸张、比
兴等手法的运用。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诗歌的艺术特点。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课后读读写写中的字词。
3.朗读诗歌,概括诗歌每部分的内容。
4.理清诗歌的线索。
教学重点:
1.掌握课后读读写写中的字词。
2.朗读诗歌,概括诗歌每部分的内容。
教学难点:
理清诗歌的线索。
教学方法:
讲读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让同学们体会陕北民歌的高亢悠扬的曲调,
引出这种歌词的特点,导入《回延安》的讲授。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强调重点字词。
三、作者及相关常识介绍
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
系学习。194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在延安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了富
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荣获1951年斯大林文艺金奖二等奖。解放
后,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和戏剧家协会理事,他的诗歌创作在此时期也取得了很
大成就。《回延安》《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等都是很有影响的作品。“文
化大革命”之后,曾先后担任过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及文化部副
部长、中宣部副部长等职务。
写作背景:
“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
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
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
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
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延安简介:
由于国民党的疯狂围剿,中国共产党被迫开始长征,而延安就是中央红军万
里长征的最终落脚点。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
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13年间,这里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整风运
动、大生产运动、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在革
命的年代里,延安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一直影响着中国几代人
的三种精神: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革命中的延安”,从抗日战争起,延安就一直处于战争的最前沿。全国各
地的爱国青年纷纷奔赴延安进行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荼的大生产运动”,由于
国民党的封锁,在毛主席的号召下,延安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毛主席
亲自题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信天游:
这首诗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的。“信天游”:两行一节,一般是
一节一韵,也可以几节押同一个韵;多用比兴方法。比,即比喻;兴,先写其他
事物引起要写的事物。不少时候,兴中兼比,比和兴融为一体。比兴,一般用在
诗节的首句。是一种随心所欲任意发挥的民歌形式,又叫“顺天游”,是生活在
陕北的人们都熟悉的一种旋律,它奔放热烈,感情浓郁,充满了高原的苍凉质朴。
四、朗读课文
1.听范读。仿读。
2.学生自由读。
3.分组朗读,小组间竞读。
要求: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
容和情感。
五、整体感知
1.全诗分成五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全诗共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抒写诗人离开延安十年以后,再踏上延安土地时的兴奋、激动,
以及见到亲人时的喜悦之情。
第二部分:回忆自己在延安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和延安的血肉关系及母子情
深,表达了诗人对延安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第三部分:描述亲人们欢聚一堂,亲切叙旧的热烈场面。
第四部分:喜看延安的新面貌,表达了诗人对延安建设成就的欣喜和赞美之
情。
第五部分:回顾延安的光荣历史,展望延安的光明未来,表达了诗人的依依
惜别之情。
2.诗人是按照怎样的线索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明确:作者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过程)为线索。
课时作业:
1.熟读诗歌。
2.查找有关信天游的资料,选取一两个优美的信天游歌词,下一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拟人、夸张、排比、比兴等手法的运用。
2. 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习拟人、夸张、排比、比兴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悟诗中感情的层次与变化。
教学方法:
讲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上一节我们留了一个作业,搜集优秀的信天游歌词,下面我们来交换作业,
共同欣赏。“十冬腊月数九天,光脊背背炭实可怜。”
“西北风顶住个上水船,破衣烂衫我跑河滩。”
“石狮子张口不说话,想哥哥想得直哭下。”
“前沟的糜子后沟的谷,哪达儿想起哪达儿哭。”
“三月的桃花满山山红,世上的男人爱女人。”
“耳听见哥哥唱着歌儿来,热身子扑在冷窗台。”
“鸡蛋壳壳点灯半炕炕明,酒盅盅量米不嫌哥哥穷。”
“只要和妹妹搭对对,铡刀断头也不后悔。”
“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红旗一层天下都红遍。”
“鸡娃子叫来狗娃子咬,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
“哥哥杀敌妹宣传,裤腿绾在大腿弯。”
这些镂心刻骨的描绘和倾诉,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
民的生活图景,和他们发自肺腑的怨愤和呼号。有表现生离死别人生之大痛的,
有大胆泼辣地表达真挚热烈爱情的,有表现革命斗争生活的。总之,信天游的歌
词大胆泼辣、直接生动地表现生活,这一点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二、研读诗歌(小组合作交流)
(一)研读第一部分
1.诗的第一部分是如何新颖地写出作者临近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
的?
作者离别延安已达10年之久,日日夜夜都想念她。现在回来看望她,正所
谓“近乡情更切”,越是接近,心情越是激动。但作者却说“心口呀莫要这么厉
害地跳”,反衬出非同一般的兴奋心情。一开头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想尽快看到
延安的心情。展示出作者心潮翻滚、思绪万千的内心世界。这是一种深沉的爱和
眷恋的表现。
2.体会作者在这一部分是怎样通过一系列动词表现情感的?
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延安时的激动情景。而“双
手搂定宝塔山”中的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的怀念之情。“唱”“笑”
“招”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最后一个“扑”字,则更加洗练,
表情达意更加强烈、准确。
3.分析“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的表达效果。
“千声万声”所表现的是连声呼唤,“千”“万”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
写呼唤声之多,表达了对延安的思念之深。“母亲延安”直接把延安称作母亲,
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延安的关系揭示了出来。
(二)研读第二部分(小组交流)
4.诗歌第二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当年的延安生活?这两种修辞有什
么作用?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兴中兼比,以“树梢”、“树枝”、“树
根根”的一体关系,引起并喻写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兴中兼比,以“羊羔羔”吃“妈”
的奶长大,引起并喻写出延安人民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兴中兼比,以大生产运动中“东山”、“西山”的茂盛
庄稼,引起并喻写出自己投身其中锻炼、学习。这三个兴中兼比的诗节,又构成
排比的形式,逐节递进地表现出诗人和延安、延安人民的亲密关系。
(三)研读第三部分(小组交流)
5.分析诗歌第三部分是如何描绘诗人和亲人热烈欢聚的动人情景的。
首先,诗人在这里通过描写延安乡亲对诗人的盛情接待的情景表达了炽热的
感情。写亲人欢聚的场面,突出了烧热的炕、生起地上的木炭火,热上加热,选
取有地方特色的食物,既亲切又真实地写出延安人民争先恐后看望诗人的情景。
其次,诗歌描写老、中、青三代人与诗人的对话,突出了亲人欢聚的情景。
最后,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话题由延安而飞越千山万水,内容从全国形势到长江、黄河汹涌澎湃。由延安看
到全中国,由10年前想到今天可喜的变化。
(四)研读第四部分(小组交流)
6.怎么理解“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
这里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明延安变化之大,看也看不过来。
7.这部分运用哪种修辞描绘了延安城秀丽如画的新面貌?具体谈一谈。
主要运用整齐的排比句,使延安欣欣向荣的新姿跃然纸上。此外还运用了夸
张和比喻的修辞,表达自己游览延安新城的兴奋和喜悦。延安焕然一新,诗人无
限感慨,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8.赏析“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延安比作母亲,把延安发生变化说成“换新
衣”,十分亲切,抒发了诗人对延安旧貌换新颜的喜悦和赞美之情。
(五)研读第五部分
9.诗歌第五部分诗人除了歌颂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又表达了自
己内心怎样的愿望?
这一节艺术地概括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
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呼应前文,热切期望英雄豪迈的延安人民在社
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永远站在最前列,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愿望:革命战
士继承革命传统,发扬延安精神,奋勇前进。
三、概括诗人是如何在诗中抒发感情的。
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爱延安、会亲人、
看延安、颂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在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
又有间接抒情,通过人物的动作(“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双手
搂定宝塔山”“贴”“搂”的动作,表达了诗人对母亲延安的眷念。“一头扑在亲
人怀”中的“扑”字,写出了见到亲人的激动。)、语言(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
“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表现了老人的热切盼望。)和场面描写(“米酒
油膜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写出了延安人的热情好客),使感情抒发既酣畅
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动作)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
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一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
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
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
到了巅峰。
课时作业: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延安精神”。
2.阅读莫耶《延安颂》、祁念曾《延安,我把你追寻》、曹靖华《小米的回忆》、
吴伯箫《记一辆纺车》,看看这些诗文体现了怎样的“延安精神”。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艺术特点。
2.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
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的艺术特点。
2.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讲读
教学过程:
一、小组合作,探究诗歌的艺术特点。
1.夸张手法的运用。
诗中写道“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极言亲人重逢说话之多。这种为了强
调事物的某一特征,作夸大的描述的修辞方法,叫做夸张。又如“双手搂定宝塔
山”“满窑里围得不透风”等等,高耸入云的宝塔山怎么搂得过来呢?满窑里真
的被人围得一点儿风也透不进吗?这样写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热爱延安、热爱
延安亲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延安人民热烈欢迎诗人的真挚情景。
2.动词的运用很有特色。
诗歌第一节中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扑”,生动、形象、
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用“抓”而
不用“捧”,用“贴”而不用“放”,这里表现诗人与延安关系的亲密无间和诗人
珍爱延安土地的强烈感情。不用“抱”而用“搂”,是因为“搂”表示大幅度动
作,富有力度,这就更加反映出作者内心的激动。至于“扑”字,更体现出“情
动于中而行于外”,这些外在的动作,揭示了作者的内心情感,表达出了诗人见
到延安亲人时的极度兴奋、喜悦。
3.语言的运用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全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
奏自由。如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
我长大”这两节有兴有比,以“树”起兴,比喻诗人和延安以及延安的父老乡亲
的血肉关系。以“羊羔吃奶”起兴,比喻延安对诗人的养育之恩。第一节押“en”
韵,第二节押“a”韵,形式活泼。节奏上第一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
亲水/有亲人”,第二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节奏
比较自由。
诗中的枣园、窑洞、宝塔山、糜子等带有延安的地方色彩;这首诗里还有不
少陕北方言,如多次出现的叠音词“几回回”“树根根”“羊羔羔”“白生生”“一
口口”等,一些儿化音“紧紧儿”“手把手儿”等。诗歌表达的是对延安的深厚
感情,所以诗中景物的描写、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诗的遣词造句,都带有鲜明的地
方色彩,使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
二、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
1.小组合作交流:延安精神是一种什么精神?
延安精神既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理想,又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传
统美德和英雄气概。延安精神的内涵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全心全
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在那个年月,为了革命信仰,为了建设新生活,在老一辈的革命者们的精
神教育和影响下,延安人民经过了自己的努力,生活不断的好起来,那么在今天,
这种“延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吗?
值得学习。言之成理即可。
课时作业:
1.背诵全诗。
2. 课外阅读莫耶《延安颂》、祁念曾《延安,我把你追寻》、曹靖华《小米
的回忆》、吴伯箫《记一辆纺车》及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延安精神”。
【提示】《延安颂》创作于1938年4月,歌曲热情地歌颂了抗日战争中延安
地抗战景象,具有抒情性,又富有战斗气息。
《延安,我把你追寻》这首诗中的追寻延安,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小米的回忆》作者用感人的语言,通过对往事的回忆,歌颂了艰苦奋斗的
革命传统和小米加步枪的延安精神。
《记一辆纺车》作者通过回忆在延安时代用过的一辆纺车,描绘了当年纺线
比赛的欢快场面,叙写了艰苦岁月中劳动生活的乐趣,颂扬了抗日军民的革命乐
观主义精神。
3.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话题,运用比兴手法写一段话。(100字左右)
【选作】
示例参考:
海,给了鱼儿一片深邃的碧波;鱼儿,给了海一片生机。大地,给了树木成
长的润土;树木也回赠给大地一片阴凉。天空,给了鸟儿自由翱翔的空间;鸟儿,
也回赠天空一片欢乐。自然,给了人类天地万物的恩赐;人类也要给予自然一片
感恩。(以海与鱼儿,大地与树木,天空与鸟儿相互给予、和谐共存的关系起兴,
自然引出人应感恩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话题。)
本文发布于:2023-05-27 09:06: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1495895620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回延安》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回延安》教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