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读历史故事⽂字版_⼉童历史⼩故事
每⼀篇历史故事书写的都是⼀个华章,在历史的长河流传。下⾯给⼤家带来⼀些关于少⼉读历史故事⽂字版,供⼤家参
考。
历史故事1
李泌阳谋
贞元三年,李泌刚当宰相不久,就听到太尉李晟阴谋叛乱的传⾔。说他的太尉府⾥有⼀个⼤安园,园⾥有⼀座⼤安亭,亭
的四_周有⼀⽚茂密的⽵林,假如在这⽚⽵林⾥埋伏⼀⽀奇兵,那不是很容易造反吗?
不要说李泌,李晟本⼈听到这个流⾔,都吓出⼀⾝冷汗。他急忙命⼈将园⼦⾥的⽵⼦砍个精光,连只⽼⿏也没了藏⾝的地
⽅。可流⾔并没有因此消解,没了⽵⼦,不是还有那么多房⼦吗?
这些流⾔的产⽣并⾮空⽳来风,李晟和马燧是唐朝的两位名将,在平定藩镇之乱中⽴下汗马功劳。战事⼀结束,他们⼿中
的重兵也让唐德宗感到威胁,于是就以奖励为名,加授⾼官,把他们弄到长安享受重⾂的尊崇和礼遇,其实是实实在在地剥夺
他们的兵权。
流⾔让皇帝和两位将军处在极度的不安之中,⼼⾥都开始酝酿起⾃保的办法,饱经战乱的唐王朝,⼜⼀次处于风⾬欲来的
境地。
对这种局⾯,谁都深知其中的危险,但谁都对能否化解⼼⾥没底。李泌却似乎胸有成⽵,他说服李晟和马燧向德宗说明情
况,并亲⾃陪同他们⾯圣。见到皇帝李晟和马燧⼼⾥依然惴惴不安。李泌直⾔不讳地对德宗说:“今天,咱们有话就讲在当
⾯,陛下既然让我当这个宰相,可不可以跟陛下做个⼝头约定?”
德宗不知他葫芦⾥卖的什么药,点头说当然可以。
李泌说:“希望陛下不要加害功⾂。⾂蒙受陛下厚恩,才敢放胆直⾔。李晟和马燧为帝国⽴过⼤功,听说有⼈还散布谣
⾔,虽然陛下⼀定不会信,但我今天仍要当着他们的⾯提出来,为的是让他们⼆⼈不再疑惧。假如陛下把⼆⼈诛杀,恐怕宿卫
禁军和四⽅边镇的将帅都会扼腕愤怒,恐惧难安,朝野之乱势必随时会发⽣。”
看到德宗⾯⾊凝重,已有所触动,李泌接着说:“李晟和马燧⽆论财产还是地位都已臻于极致,只要陛下坦诚相待,让他
们感到⾝家性命均⽆可忧,国家有难就挂帅出征,天下太平就⼊朝参奉,君⾂之间便能和睦相处。只要陛下不因⼆位⼤⾂功⾼
业伟⽽有所猜忌,⼆位⼤⾂也不因⾃⼰地位太⾼⽽⼼怀疑虑,天下⾃然太平⽆事。”
听完这开诚布公的⼀席话,德宗当即诚恳地表⽰接受,李晟和马燧是当场流下热泪,拜谢皇帝后,⼜郑重地向李泌施礼,
向他表达感激之情。⼀场硝烟,瞬间化于⽆影之中。
⼈素来崇拜谋略,⽽说起谋,多为阴谋,少有阴谋。阴谋者,背后⿎⿎捣捣,上不了台⾯,许多祸患都在这种蒙着布的猜
疑氛围中产⽣。找到症结,其实也就找到化解的⽅法。
历史故事2
管仲茅草换黄⾦
公元前656年春季,中国⼤地上即将爆发⼀场⼤规模的南北战争。以齐国为⾸,成员国包括鲁、宋、陈、卫、郑、曹的北
⽅联盟军,⼤张旗⿎南下,讨伐南⽅第⼀⼤国:楚国。
当时的盟军总司令是春秋五霸之⾸的齐桓公,总参谋长是齐国国相管仲。看着这阵势,南部的楚国⼼⾥有点发虚,派了使
者去盟军阵营做解释⼯作。楚国使者装成很⽆辜的样⼦问:“我们风马⽜不相及的两个国家,没怨没仇的,打我⼲吗呀?”
盟军的总参谋长管仲接见了南⽅代表,他说:“你们楚国恶意扣押⾃⼰国家的特产物资——⽩茅草,造成特有原材料短
缺,阴谋破坏祭神仪式,弄得每次举⾏祭神⼤典的时候,没法过滤酒⽔。”
后来,惮于国际舆论和楚国的险峻地形,南北双⽅没有开战,齐楚两国签个和约就完事了。不过,这场战争却可能会哄抬
⼀种商品的物价——⽩茅草。这么⼀道程序,让⽩茅这种“⽆⼈知道、没有花⾹、没有树⾼”的草,⾝价百倍。宗教意义上的⾝
价,导致经济意义上的⾝价抬⾼,以⾄于差点成为周朝南北开⽕的借⼝。借着⼀根草,做政治军事上的炒作,做经济上的炒
作,齐国的炒作功夫算是做到家了。
齐桓公时期炒作⽩茅草,还不⽌上⾯⼀回。周朝混到春秋时代,⾯临⼀个财政上的难题:经费不⾜。偏偏那个时候挑起重
担的是齐国,齐桓公精⼼包装了⼀个树⽴⾃⼰品牌的⼝号:尊王攘夷。攘夷不难,加强军事⼒量,拳头狠⼀点,狠狠揍⼏个⼩
⽆赖国家就⾏;尊王不容易啊,⼤家都爱⽋周朝俱乐部的会费,真⾦⽩银的事,总不⾄于齐国替兄弟国家垫付吧?也不⾄于开着
战车去催会费吧?
齐桓公正为这事愁着,管仲出主意了:“这个容易,江淮⼀带有种草本植物学名叫茅草。我们请周朝天⼦派军队将这⼀块
地段暂时控制起来,然后发布消息:周朝要去泰⼭举办祭神会议,要参加会议的,⾃带江淮之间的特产茅草织成的垫⼦来坐,
会场不备凳。进⼊会场前要严格检查垫⼦,不是我们要求的货,敬请离场,开除会员资格。”
此令⼀出,各国纷纷派⼈去江淮间取茅草织垫⼦。赶到茅草产地时,周朝的军队早在那⾥候着。要取茅草,⾏,拿黄⾦
来。既然天下⼈都来取,价格也该贵点,⼀捆茅草就100两黄⾦吧。茅草⽐黄⾦还贵,三天之内,天下的黄⾦向周天⼦⼿⾥集
中,他赚得钵满盆满,周王朝居然7年不⽤收会费。
管仲不仅炒茅草,连⽯头也能炒,炒出⾦灿灿的黄⾦来。某年,齐桓公哭穷:“我想攒点钱去交会费,有法⼦吗?”国务卿
管仲想出⼀个⽯头变⾦⼦的主意:“我们在阴⾥这地⽅搞个⼤⼯程,建个摩天⼤楼,这楼呀,三重门,九道城门。这是天下第
⼀城,品牌打出去了,然后雕刻天下第⼀城的纪念品——⽯璧,按照尺⼨卖,⼀尺的卖⼀万钱,⼋⼨的卖⼋千钱,七⼨的卖七
千钱,以此类推制定销售价:然后和周王室串通好,让天下诸侯去周朝纪念堂观礼,规定:凡是参观者必须得佩戴我们齐国⽣
产的⽯璧。”
观礼是⼀场程序,⽯璧是这场程序必不可少的软件,软件权由周天⼦和齐国联⼿操作,赚钱的事,周朝天⼦⼲吗不答应?
于是,⼀场观礼,⼏块没有多少附加值的⽯璧,天下黄⾦纷纷向⽣产⽯璧的齐国集中。齐国政府⼿⾥有了黄⾦,国内8年免
税。
管仲是位具有国际战略眼光的经济专家,他为齐国制定的经济政策,不只是取得贸易顺差⽽已,⽽是把别⼈的经济命脉掐
住,牵着国际市场的⿐⼦⾛。
有⼀回,齐桓公问管仲:“楚国产黄⾦,我国产盐,燕国也产盐,你说这经济格局该怎么利⽤?”管仲说:“资源多了是好
事,但管理利⽤不好,再好的资源也要变贱,我有个法⼦,能把楚国的黄⾦变到我们这边来,咱们齐国的男⼦不耕种就有饭
吃,咱们齐国的⼥⼦不⽤织布就有⾐穿。”
在管仲的建议下,齐桓公下令集中全国⼒量砍柴煮海⽔制盐,⼀⾯烧制⼀⾯储存,从头⼀年的⼗⽉到第⼆年的正⽉,国库
⾥储存了36000钟⾷⽤盐;与此同时,⽤⾏政命令禁⽌沿海居民私⾃制盐,杜绝政府以外的民间⽣产⾷盐⾏为,集中⼀切⽣产
优势,坐地逼着盐价上涨。不久,盐价上涨⼗倍。这些⾼价盐肯定不能留在国内消费,要把它们放到国际市场上去。对于魏
国、赵国、宋国、卫国这些国家⽽⾔,盐是战略物资,⼜要消耗,⼜要储存,没它的话,全国⼈民都会浮肿,⽤盐量尤其⼤。
齐国的⾼价盐流⼊以上这些把盐看作亲爹的国家,⼀下⼦换来11000⽄黄⾦。齐桓公拿着这些黄⾦储备问管仲:“接下来
咋办?”管仲⼜出了⼀个主意:凡是来纳贡的缴税的,都得⽤黄⾦,不是黄⾦我不收,这时齐桓公⼿⾥的黄⾦价格因此⽽往上
蹿。
历史故事3
刘邦选才
汉朝初年,⼤⾂魏⽆知向刘邦举荐了降⾂陳平。因为深信魏⽆知,刘邦⽴刻封陳平为护军中尉。然⽽没过多久,就有⼈偷
偷对刘邦说:“陳平只有花拳绣腿,没有真才实学。不仅如此,他还是⼀个品⾏低劣的⼩⼈。他投魏不被魏所容,⼜投楚不合
⼰意,⽆奈之下才投奔了您。他现在刚刚做了官,就收受别⼈的贿赂。重⽤这样的⼩⼈,后患⽆穷!”
刘邦听后⾮常⽣⽓,便来责问魏⽆知。魏⽆知回答道:“我举荐的是陳平的才能,⽽不是他的品⾏,这两者根本就不是⼀
回事。品德再好却没有才能的⼈,能帮您打天下吗?如今正值⽤⼈之际,若⾮要等到既有才能,品德⼜⽆可挑剔的⼈,那么等
到选到⼈才的时候,已经不知是何年何⽉了。请皇上对⾂所⾔多加深思,看看是否有道理。”
刘邦是个善于⽤⼈的皇帝,他⼜召来陳平。听罢刘邦的质疑,陳平⾃信地回答:“我离开魏王,是因为他⼀意孤⾏;我离开
楚王,是因为他疑⼼太重、任⼈唯亲;我投奔皇上,是因为听说您是⼀位任⼈唯贤的明君,我在您这⾥可以施展才华。我的确
收受了下属的贿赂,但您可以派⼈去我家⾥查,我对收受的贿⾦⼀两未动,全部⽤军印贴着封条,封条上写着‘特殊军饷’⼏个
字。我是想⽤这笔钱作为打仗时的赏⾦,因为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刘邦听后⼤喜,他暗⾃庆幸。⾃⼰没有听信⼀⾯之词,错失良⾂。他升了陳平的官,还任命他专门监督诸将。从此,陳平
⼀⼼⼀意辅佐刘邦,帮他夺取天下,⾃⼰也官⾄宰相,成为西汉的著名谋⾂。
遴选⼈才,不能苛责挑剔,⽽当⽤其所长。如果君主具有宽阔的胸襟和睿智的眼光,他的时代必定满⽬俊才;相反,那些
哀叹⾃⼰⾝边没有贤才的⼈,多半是因为他没有发现⼈才的能⼒。
历史故事4
王尔烈巧训皇⼦
乾隆有17个⼉⼦,最看重的是15⼦永琰。永琰14岁被秘定为太⼦,王尔烈被钦点为⽼师。
凡皇⼦⼏乎都是傲慢难教,⽽永琰更是放荡不羁。王尔烈⼀来,永琰便想给他⼀个下马威。
这天,王尔烈给他出了个⽂题《明⽉叫天边》。永琰说:“⽼师,虽说天下之⼤,⽆奇不有,但安有⽉在天边叫唤的道
理?”于是,就找到了⽗皇乾隆,乾隆也皱起眉头,⼼想,明⽉都在照天边,哪有明⽉叫天边的道理?
乾隆毕竟是⼀代明君,他对永琰说道:“皇⼉,⽼师有所教必然有所指,你还是去向⽼师请教。”
哪想王尔烈不但没有告诉,反⽽⼜给出了⼀道⽂题,并要同上题⼀起交来。这个新出的⽂题是《黄⽝卧花⼼》。永琰看了
说:“⽼师,黄⽝怎能卧在花⼼上⾯啊?”王尔烈耐⼼说道:“皇⼦,常⾔未读万卷书,难识万⾥路。你还是先⾛⾛看,了解了解
实际情况。为师的话,汝切不可不听啊!”
永琰听了这话,脸⾊都有些变⽩了,⼜找到乾隆那⼉去了。乾隆⼀听,觉得永琰说得有理,就对王尔烈说:“你出的题我
看过了,是不是应改为《明⽉照天边》、《黄⽝卧花荫》?”王尔烈说:“没错,我不仅是出了这样⽂题,还想要皇⼦出去⾛
⾛,周游天下,也许能得到解答。”王尔烈就奏请乾隆,命皇⼦去川南蒙⼭⼀带⾛⾛,此⼆句可得分晓。他还让永琰去蒙⼭顶
上将茶叶带回⼏⽚,再把扬⼦江⽔灌回⼏瓶,也好作沏茶⽤。乾隆帝准奏。
于是,太⼦微服简装,向江南奔去了。
⼀⽇,永琰见⼀农家正在办置丧事,⼀个⽼农夫在发丧⽼伴。⽼农夫给⽼伴写了两副挽联:油也⽆,盐也⽆,真真把你苦
死了;⽬紧闭,⼝紧闭,确确⽐我快活些。前⽣跟我,可怜薄命糟糠竟归天上:后世嘱卿,不是齐眉夫妇莫到⼈间。
永琰⼼想,民间竟有这样凄苦的事,于是佯装路⼈,让⼩太监扔下些散碎银两⾛了。
⼜⾏⼏⽇,来到⼀个⼩村⼦,村⼦⾥出了宗奇事:有户农家娶媳妇,新媳妇刚下轿,⽼祖母竟然⾼兴死了。这家请⼈给写
了⼀副对联贴在外⾯的⼤门旁:遇丧事⾏婚礼,哭乎笑乎,细思想哭笑不得;辞灵柩⼊洞房,进耶退耶,再斟酌进退两难。永
琰看了,⼼想世上事真是千变万化,民间竟有这样奇巧事。
这天,永琰来到蒙⼭,宿在⼭顶的青云寺中。永琰在⼭顶上四处观望,忽地想起王尔烈出的那个⽂题,于是问寺⾥的⽅丈
志空和尚:“听说这⾥有⼀奇景,称之为明⽉叫天边。我不明⽩,这
明⽉如何能在天边叫呢?”志空道:“施主所说的明⽉,乃是本寺树林中的⼀种鸟。它如黄鹂⼤⼩,在⽉光下的叫声尤为动
听,因此说明⽉叫天边。寺后松林⾥就有明⽉鸟,不妨到那⾥⼀看。”永琰⾮常⾼兴,跟着⽼和尚到寺院后⾯的松林⾥,到那
⼉⼀看,那鸟果然是在松树上欢快地叫着。⽼和尚见永琰看得出神,说:“你再仔细瞧瞧,那鸟的蓝胸脯上有⼀个圆圆的⽩
圈,宛如明⽉,于是⼈们就称之为明⽉,这就是它名字的出处。”永琰⼀听,⽅才清楚,这“明⽉叫天边”是⾔之有据的。他⼜问
道:“⽼师⽗,明⽉叫天边我弄清楚了,还有⼀个黄⽝卧花⼼可准确?是否应是黄⽝卧花荫?”⽼和尚笑了,“施主,在咱们这蒙
⼭⾥,黄⽝可不是黄狗啊!此处的黄⽝是⼀种蜜蜂,黄膀、黄翅、黄腹、黄背、黄顶、黄尾,那颜⾊颇像⼀只黄⽝,故此得
名。”说着,⽼和尚拉着永琰向寺院后⾯的⼭茶林⼦⾛去,只见那漫⼭都是绚丽灿烂的⼭茶花,永琰⾛近细看,每朵花都是五
瓣,花⼼⾥落着⼀只蜜蜂。⽼和尚对永琰道:“你看,它像不像狗?你看是不是黄狗卧花⼼?”永琰点头称是,⼼⾥想,⽼师⽂题
亦是⾔之有据,黄⽝⼀词确有出处。此时,永琰才知道⾃⼰的见识实在太少,但少年的轻狂之⽓⼜怎能⼀退⽽去,他拿着⽅丈
送给的茶叶,故意取回扬⼦江左岸、右岸、江⼼三种⽔,为的是试探王尔烈。
王尔烈何等聪明,未品,只看⽔中茶叶的颜⾊和转向已经分辨出哪是江⼼之⽔,王尔烈道:“⽔居江⼼,⽇照平和,阴阳
相交,属性相易,不缓不速,不猛不烈,不软不硬,不寒不酷,不刚不柔,不滞不涩,不沉不浮,不重不轻;故放置碗中,于
⼼处转,且茶叶冲开,⾊⽓四散,⾹味四溢,茶未致唇,⾹即沁肺。此⾮扬⼦江中⽔!”永琰听罢,对王尔烈佩服得五体投地。
不久,王尔烈⼜给永琰出了道《僧敲⽊鱼⽯》的⽂题,并要他到辽东千⼭⾛⾛。永琰听⽼师王尔烈说出⽂题,⼼中便多了
些想法,说道:“⽼师,何为⽊鱼?”“当然是僧尼敲打的⽊鱼了。”永琰⼜问:“既然是这样,为何⼜说有个⽯字呢?难道⽊鱼还有
⽯头做的不成?”王尔烈说:“问题就在这⾥,你前时去江南蒙⼭,不也是有些疑惑吗?”
永琰从川南蒙⼭归来后,似乎有所明⽩⽼师的良苦⽤⼼,便⼜接着按照⽼师的指点来到了千⼭,去寻找那⽊鱼⽯。
永琰在千⼭,⼏乎是访过了所有的寺院,仍没找到⽊鱼⽯。这会⼉,明⽉当空,松涛滚滚,万籁俱静,他来到了⽊鱼庵上
头的万松岭,坐下就地休息。哪想待他往地上⼀坐时,⼀块⽯头被刮动了,顺着⼭势滚了下去。待过了多时,只听⼭下传来滚
落的声⾳,既像⽯声,⼜像⽊鱼声。永琰说:“鱼⽯,⽊鱼⽯,即⽊鱼与⽯也。”这时,⼀阵“梆梆梆”响声由远及近,不多时竟
来到了跟前。
来了个和尚,这和尚胸前⼀缕长须,宛若神仙。和尚说,他是龙泉寺僧⼈普丘。
永琰问他可认识王尔烈,和尚笑了,“能不认识?他是我的学弟,我俩曾同在龙泉寺学习诗⽂。”“既然如此,有⼀事讨教,
请师⽗告诉我吧。”“请问,公是何⼈?”“我乃是王尔烈的弟⼦也。”普丘⼀听,⼼⾥明⽩了,接着问道:“施主到此作甚?”永琰听
了,这才将寻求⽊鱼⽯的事说了⼀遍。普丘说:“⽅才,你投⽯所传回的声⾳便是⽊鱼⽯声。施主,请随我来。”说着,他们来
到万松岭下,⽊鱼庵前,再捡⽯⼀敲,果然梆梆有声,真乃⽊鱼⽯也。
到京城后,永琰将看到僧敲⽊鱼⽯之事说了⼀遍,王尔烈终于道出了⾃⼰的良苦⽤⼼,他多次敦促永琰⾛出皇宫,乃是以
通晓民间疾苦为重。⽽寻⽊鱼之⽯,乃中虚若⾕,外实如⾦,体洁似⽟,磐声犹钟,实为帝王之⽓度,并告诫这位皇⼦,今后
虑事,当先从民⼼想起,再⾏⽊鱼⽯之声⾊。唯有如此,国家才有瑞兆。
永琰没有辜负⽼师的期望,终由⼀个放荡不羁、所向⽆成的皇⼦,成了⼀位励精图治、颇有作为的帝王。
历史故事5
冒充皇母的宫⼥
安史之乱以后,唐室衰微。吐蕃兵 20 万⼤举⼊侵,攻⼊长安,唐代宗带领随⾝官员出⾛,于是宫中妃嫔陷⼊敌军中,有
的丧了性命,有的侥幸逃出。等到郭⼦仪驱⾛乱兵,很多宫⼈都没有下落,唐代宗的妃⼦沈⽒也不知去向。
⼗多年后,唐代宗的⼉⼦唐德宗继位,他的母亲就是当年丢失的沈⽒。德宗急于找到⽣⾝母亲,下了好⼏道诏书,让普天
之下都去查寻。
忽有⼈奏报,说东都洛阳,有⼀个⽼太太⾃称太后,已被官员接⼊上阳宫中奉养起来,唐德宗不禁龙颜⼤悦,⽴即打发⼈
去东都看望。
原来,这个⽼太太不是太后,⽽是唐⽞宗时期的⾼⼒⼠的养⼥。她年轻时进宫,与德宗⽣母经常见⾯。当时宫⼥们都发
现,她与沈⽒容貌特别相像。可巧的是,沈⽒哺育德宗时,削⽔果不⼩⼼伤了左指,⽽她在宫中切⽠时也伤了左指。
可笑的是,她寓居洛阳,年纪⼀⾼,就爱说话,⽽说的都是宫⾥的事情,于是接触她的⼈不免动疑。刚好德宗继位,寻找
⽣母,⼀个最明显的特点是左⼿指有伤。于是认识她的⼈为了贪功,马上向官⽅报告,说她即是太后。地⽅官不确认,马上向
朝中奏闻。朝中为了准确起见,⽴派⼏个⽼年宫⼥去洛阳,有个⼥官叫李真⼀,到洛阳⼀看,果然就是太后,再问她当年宫中
事情,她竟如数家珍。问她是不是太后,她却含糊其辞起来。当地官员为了邀功请赏,便不管好⽍,把⾼⽒⽼太太奉养起来。
此事轰动洛阳,只有⾼⼒⼠的养⼦⾼承悦洞悉内情,他怕此事惹恼圣上,慌忙奏说太后恐⾮是真。德宗便派⾼⼒⼠的养孙
樊景超去洛阳验看。樊景超⼀看,竟是姑母,不禁说道:“太后也好冒充吗?倘圣上加罪怎么得了!”不想假太后仍⽆动于衷。樊
景超见姑母装傻,便突然⼤声喊道:“有诏下来,⾼⼥伪充太后,令即刻解京问罪!”
⾼⼥听了这话,⽅才着慌,忙说:“我为⼈所强,并⾮⾃⼰的本意。”樊景超得实,马上返报德宗,并替姑母请罪。德宗
说:“朕宁受百欺,⽽求⼀真。倘⾼⼥因此得罪,谁⼈再敢向朕报告太后消息?”
于是,⼀场闹剧就烟消云散了。
本文发布于:2023-05-27 08:19: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1467601808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少儿读历史故事文字版_儿童历史小故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少儿读历史故事文字版_儿童历史小故事.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