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
山》翻译赏析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译文]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
觉得厌烦。
[出自] 李白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释: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县北。《元和郡县志》云:"在宣城县北十里。山有万松亭、
虎窥泉"。《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
宛、句二水,南俯城?,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孤云独无依"。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
若无情而不相亲者。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尽:没有了。
闲:偷闲,安闲。
厌:厌弃,厌烦。
译文1: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
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谁能理解我
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高的敬亭山了。
译文2:
面对着留下的敬亭山,此刻无声胜有声,虽然只是一座山,虽然只是一个人,不用言
语,不用文字,就这样默默地跟我互相望着,不嫌厌烦。
译文3:
不知啥时,鸟们全都悄然飞去,望中之景,一片空寂。
天空中,唯一的一片孤云,悠悠地飘来,又悠悠地飘去,最后也没了踪影。
我与山,山与我,相对无言,彼此眷顾;
只有敬亭山与我为伴,
这样的时刻,这样的心境。
创作背景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
谢?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一共七次游览宣城,这首五绝作于753年(天宝十二
载)秋游宣州时,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长
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
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
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
赏析
敬亭山,在安徽宣城县北,因山上有敬亭而得名。相传是南朝诗人谢?赋诗的地方。
天宝12年,李白漫游至此,登览敬亭,吟出了这首千古绝唱。
“独坐”二字是全诗的中心。一、二句写独坐所见,三、四句抒独坐之感。
与敬亭山朝夕相处的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万物
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天地间一片肃静,只有诗人独自一人孤零零地坐在那里。“众鸟高飞
尽,孤云独去闲”展现的就是这样一个极其空旷寂寥的世界。两句诗写的虽是眼前实景,
字里行间却透露出诗人强烈的孤独寂寞之情。
百无聊赖的诗人把视线转向眼前的青山,忽然发觉敬亭山是那么妩媚多姿,那么灵秀
可爱,只见她长久地伫立在那里,默默等待着与自己情感交流。这一发现使诗人激动不已,
他凝视着敬亭山,敬亭山仿佛也注视着他,彼此相对而视,心神契合,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诗人心中只剩下敬亭山,别的事物都不存在了,久而久之,甚至连自己也仿佛化为了山的
一部分。人与山妙合无垠,融为一体,这是多么超逸的境界,它使诗人寂寞的情感得到抚
慰,苦闷的心灵得到解脱。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两句诗表现出来的已不只是对敬亭山的无限钟爱,在
诗人眼里,敬亭山完全人格化了,它不再是观赏的对象,而是自己相看“不厌”的最亲密
的朋友。诗人使用的是“只有”这样朴素无华的口语,却极有表现力,它以山之有情,反
衬出人之无情。而把敬亭山当成自己在世间的唯一知己,既可见山之无比灵秀,令人领略
不尽,又可见诗人世无知音的孤独幽愤。
李白写这首诗时,距他离开长安已将近十年。这时的李白对当时社会的弊端已经有了
相当深刻的认识,清高傲岸的性格使他无法容于现实,于是他的孤独感越来越强烈,愤世嫉
俗的情绪与日俱增,他只好向大自然去寻求慰藉,寻觅知音,这首诗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心
情。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发布于:2023-05-27 08:19: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1467451808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经典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翻译赏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经典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翻译赏析.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