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的民俗资源与开发
一、腾冲民俗资源概况
腾冲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世代生息繁衍在这里的
各族人民,在漫长开展的历史进程中,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
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比方汉民间的腾越古乐、皮
影戏、花灯、仙灯、鱼灯、茶灯、扬琴、台阁、鱼鼓等。佤族的清
戏,傣族的嘎光、傣戏、麒麟舞、白象舞,傈僳族的“上刀山、下
火海〞绝技及跳嘎、三弦舞,阿昌族的蹬窝罗等。以及遍布各民族
的山歌、情歌、小调、叙事诗、民间故事、谚语、歇后语、童谣、
农民画(民间绘画)等。无不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为当地群众喜
闻乐见,有的甚至声播海内外。这些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风格独
特的民间艺术样式,宛如一簇簇色彩缤纷的花朵,盛开在腾冲这片
如诗如画的热土上,成为腾越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局部。腾越
古乐,皮影戏,“上刀山、下火海〞和农民画(民间绘画)等是其中
最为馨香和璀璨的奇葩。
1、洞经
从明洪武年间开始,明朝中央政府在云南实行军屯、民屯制度,
将数十万南征将士留守云南,之后数十年间,又有大量中原移民进
.
入云南。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的极边重镇腾冲,理所当然地成为军屯、
民屯的重要目的地。大规模的人员迁移,必然会把中原各地的音乐
文化带到腾冲。这些乐曲既保持着庄重典雅的中原古乐韵味,又融
入了生动活泼的边地曲种声调,从而形成了具有腾冲地域音乐风格
的腾越古乐。
洞经音乐是腾越古乐中流传最久影响最深的曲种,经文精深、音
律庄重、优美动听,是高尚、桔祥的象征。因为洞经音乐一直是祭
拜文昌帝君、关圣人、孔圣人的庙堂音乐,所以历史上洞经会的参
与者都是些有身份、有地位、有功名的文人雅士。腾冲人敬仰洞经,
喜爱洞经音乐,民间诸多礼仪活动都有洞经参与。
洞经音乐不是道教音乐,应该说它是云南特有的地方民间音乐品
种,是以民俗祭祀为主要内容的民间音乐艺术活动,因谈演?文昌大
洞仙经?(简称“洞经〞,此经典为两晋时期中国道教“上清派〞所
创,是国家资料库中四大洞经传本之一)而得名,谈演经典时奏唱的
诗赞音乐,习惯上称之为“洞经音乐〞。
洞经何年由何地经何人传入腾冲,在腾冲各地有不同的说法,县
城洞经据说是明正统年间,腾冲石城竣工举行庆祝活动,从大理请
来一堂洞经助兴,此为城保洞经之兆始。和顺洞经据载系乾隆年间
大理鹤庆人蒋拔所授。固东刘家寨洞经据传系光绪年间从鹤庆传入。
尽管传入途径各异,但各地洞经的曲牌、乐队、配置、演奏风格等
都大同小异。
.
腾冲洞经的演奏乐器以中国民族乐器丝弦、管弦、吹奏、弹拨、
打击等相组合。洞经会谈演唱诵的经籍主要有?太上玉清无极总真文
昌大洞仙经?和?关圣帝君觉世真经?,俗称“文经〞、“武经〞。曲
牌分腔曲与乐曲两类,曲调名称来源于唐宋词牌、元曲,以及明清
时调小令,也有少数道乐曲牌。总数为四十多支。演奏方式以经典
为主导、唱奏结合,并赋予一定的宗教仪式,庄重肃穆、文雅古朴。
代表性曲子有?大舞队?、?锁南枝?、?一江风?、?鲜花腔?、?咒腔?、?
大洞腔?、?京八卦?等。?大舞队?是洞经奏乐调,原为古代祭祀、重
大庆典或迎接贵宾时演奏的礼乐,全曲气氛热烈、隆重;?锁南枝?
与?一江风?、?鲜花腔?等,都是玄灵文昌大洞礼献十供养科仪中必
不可少的曲牌。被称为宝供养,旋律优美,闻之如沐春风。?鲜花腔?
在十供养中被称为花供养,高亢嘹亮;?咒腔?也叫大洞经神咒,是
整部经典的总结性曲子,庄重肃穆、文雅古朴。
历史上洞经极为普及,几乎所有乡村都有洞经组织活动。解放
后,曾一度受到排斥,“文革〞中甚至遭到取缔。到上世纪八十年
代初,才恢复正常活动。近年来,腾冲城乡洞经组织恢复、开展较
快,已有腾越镇城保桂乡会、洞山桂乡会,和顺桂乡会,界头洞经
会,马站三联(碗窑)洞经会,固东刘家寨洞经会,中和下村洞经乐
团及腾冲洞经乐团、腾越古韵乐团等群众组织在活动。
2、皮影
皮影戏俗名灯影子,又名“皮人戏〞,是腾冲民间喜闻乐见、流
.
传久远的艺术形式。据皮影艺人讲,腾冲 皮影是明洪武年间从江
南、湖广、四川一带传入的,大约已有六、七百年历史了,从目前
所知的文字记载已有200多年,至今仍保持经常性演出活动。由于流
传地域的历史文化、人文情趣及自然环境的差异,腾冲皮影形成了
“西腔〞和“东腔〞两大艺术风格迥异的流派,“西腔〞靠子(供表
演的皮影人物及道具,当地俗称靠子)小巧精美,音乐节奏轻快,唱
腔高亢嘹亮;“东腔〞靠子高大庄重,音乐舒缓优雅,唱腔委婉细
腻。
曾几何时,皮影戏始终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深厚的民俗内涵,
在我县众多的民间艺术中鹤立鸡群,深受城乡群众的欢送和喜爱,
并经常到临近的梁河、盈江、瑞丽及缅北华侨聚居区演出,产生了
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近年来,受影视、录像、互联网的冲击,
皮影的活动圈子越来越小,观众越来越少,皮影组织逐步改散,艺
人纷纷改行,靠子束之高搁或逐步散失。时至今日,真正能进行皮
影制作和表演的,仅存固东刘家寨皮影队。只有他们仍固守着这方
静土,顽强地为这一古老艺术保存着最后的种子。
刘家寨皮影是腾冲“西腔体皮影〞的代表,其表演足迹普及滇
西的许多县市,表演技艺十分精湛。在艺人刘永周、刘定三两家四
代人的相继经营,逐步革新和完善下,皮影的制作及表演技艺日渐
成熟,注重突出其唱腔的地方特色,大量吸收当地丰富多彩的民族
民间歌调,经过加工提炼,形成了高亢、悠扬、热烈的艺术风格。
.
在对白中,还揉进了一些地方俗语、俚语,使其妙趣横生。1932年,
该戏班应干崖(今盈江)土司邀请,赴旧城演唱?樊梨花征西?连台本
戏九十四天,后又应缅北边民及华侨之邀赴南坎演出?孙庞斗智?、?
宝莲灯?等剧目三十余出。1961年,应邀到昆明为参加云南省傣、白、
壮、苗民族戏剧汇演大 会的同仁们表演皮影戏?长板坡?、?斩三妖?
等,荣获特别奖。
腾冲皮影的唱腔有男腔、女腔、走马腔、喊云腔、悲板等。剧目
多取材于传奇、演义及民间故事等,尤以三国戏、列国戏、封神戏、
水浒戏、西游戏、说唐、说岳、薛家将、杨家将等连台本戏居多,
据统计约有三、四百出。剧目题材丰富多彩、故事情节曲折动人,
人物形象个性鲜明,表演操作灵活自如、唱腔圆润优美,对白生动
幽默,给人以很高的艺术享受。
作为云南乃至整个西南至今唯一保持不间断演出活动的民间皮
影戏,腾冲皮影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和国内外
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并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在云南首
次民族民间美术艺人调查中,艺人刘永周以“堪称一绝〞的皮影制
作与表演,被云南省文化厅授予“云南省民族民间高级美术师〞称
号,其制作的皮影靠子还参加了“建国五十周年云南民族民间美术
艺人精品展〞,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对其进行了专访。艺人
刘定三也被授予了“云南省民族民间美术师〞称号。2000年6月,腾
冲固东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皮影)之乡〞。2003年,
.
固东刘家寨皮影剧社作为西南唯一皮影戏代表赴广州参加“金狮
奖〞全国第二届木偶皮影比赛,荣获表演(综合)铜奖,艺人刘永周
和刘定三同时获造型制作奖。
3、上刀山下火海
在腾冲各少数民族中,傈僳族是最具特色的民族之一,他们勤
劳勇敢、能歌善舞。刀杆节是傈僳族民间最隆重的节日,传说起源
于明正统年间。当时,滇西边境常被境外部族骚扰、侵犯。朝庭派
兵部尚书王骥领兵西征,击败来犯之敌。随后,王尚书带着人民安
边设卡,同时把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授给当地人民,
使边防稳固、人民安居乐业,深得傈僳族的信赖和敬仰。王尚书班
师回朝后,被奸臣毒害,他的冤魂上了天,被封为“白马将军〞。
傈僳族人民为了纪念他抗敌安边的功绩,便在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
行“刀杆节〞,用“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英勇气概,祭奠英灵,
鼓励后代继承先辈荣耀传统,抵御外侮,保家卫国。
每年二月初七黄昏,傈僳山寨铓锣声声,鞭炮齐鸣。身着盛装、
环佩叮铛的傈僳族妇女,头缠包头,肩挎长刀的傈僳族汉子,从四
面八方涌向刀杆场。此时,场地中央已经堆好了一人多高的一堆栗
木柴。天黑了,香僮或本村最年长者把柴堆点燃,熊熊的篝火映红
了天际,人们弹起小三弦,在“嗄头〞的带着下,围着火塘,边歌
边舞。不久,柴火变成了通红的炭火,金焰窜跳、青烟蒸腾,热浪
燎人,令人望而生畏。头缠红巾的傈僳族香僮们,手舞足蹈,跃入
.
火塘,忽而弹起,忽而扑落,忽而立地飞旋,忽而翻滚前进,动作
潇洒,干净利落,赤足落处,火星四溅。有的香僮可以手捧炭火洗
脸、可以把通红的火炭放入口中咀嚼 ,技艺高超者,还可以手持烧
红的铁练,绕颈擦背,缠腰挽腿。经过一番折腾,通红的火塘,被
勇士们的脚板踩得灰飞烟灭,而他们的手脚,却没有半点烫伤的痕
迹,且浑身上下,毫发未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整个场面,惊心
动魄,叹为观止。
此时,围在火堂边观看的傈僳族群众,不管男女老少,再次自然
而然地围拢起来,在嘎头歌声的引领下,喝碗同心酒,唱响傈僳歌,
跳起三弦舞。在傈僳族村寨,人们几乎个个能唱会跳,曲不离口,
弦不离手。
傈僳族民间舞蹈主要有跳嘎和三弦舞两种。跑嘎是溶歌舞为一
体的文艺形式,喜庆、丧葬和起房盖屋必跳此舞。队形为圆圈舞,
由嘎头(领队)领舞、领唱,边唱边跳,无乐器伴奏。唱词一般是祖
辈流传的、具有特定含义的叙事长诗。三弦舞以小三弦为主要伴奏
乐器,其它乐器还有竹笛、口弦、决列等,队形可横、可纵,也可
成圆圈。每逢节日喜庆,村村寨寨、男女老少,都要沐浴盛装,踏
节起舞,往往以酒助兴,直到大汗淋淋,筋疲力尽才罢,有时还甚
至通宵达旦。三弦舞动作矫健有力,活泼多变,既热情奔放,又深
沉稳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二月初八一大早,男人们在刀杆场上竖起了一架二十多米高的
.
刀杆,刀杆上结结实实地捆绑着72把磨得锋利雪亮的钢刀。刀把左
右错开,刀口一律向上。刀把上扎有红、绿、白、黄、蓝五彩纸花,
每朵花下扎有一张甲马纸符,接受了火海洗礼的香僮们来到刀杆下,
经过跳神、焚香祭拜等仪式,双手接过傈僳少女敬来的米酒,喝下
半杯,将另一半倒在地上,敬献“白马将军〞。为向观众证明长刀
的锋利,攀登前还要用绸布验刀,香僮们也要亮出脚掌,让观众们
验证。
随着几声震天动地的炮响,香僮们赤足徒手,在毫无保险的情
况下攀上了刀杆。他们个个动作敏捷,身轻如燕,技艺高超而娴熟。
每个人都那么稳沉镇静,双手握刀,双脚踩刀,赤脚与刀锋抗衡。
他们依次而上,到达杆顶后,每个人都要念四句祈求神灵保佑的吉
利词。分别向东、南、西、北四方掷下预测吉凶的旗子。有的香僮
还要表演更加惊险的动作,双手抓稳杆头,双脚收缩向上翻转,悬
空倒立,骄健优美的身姿犹如山鹰展翅,蛟龙翱游。让人看着心惊
肉跳,目不敢视。上刀杆是肉体和钢刀的对抗,是勇气和险阻的较
量,是密传神功的展观,也是对人体极限的挑战。
以“上刀山、下火海〞为主要活动的刀杆节,展现了傈僳族人
民勤劳朴实、勇敢顽强,拼搏向上的可贵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中华
民族不畏强暴,誓死扞卫祖国平安和民族尊严,刀山敢上、火海敢
闯的英雄气概。
二、腾冲民俗资源的开发
.
腾冲民俗文化旅游因其在旅游开展中具有相当大的优势,主
要表现在资源的多样 性与独特性,这对促进云南旅游业的开展有
积极作用。
对腾冲民俗资源开发的建议
针对腾冲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和优势,在以后资源开发中应
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合理规划,积极引导和扶持。
2)、加快配套设施建设以满足旅游开展。
3)、建立完备的旅游资源开发体系。
4)、在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上,应形成由点到线,由线到面
的循序渐进的立体开发网络。深度挖掘固东皮影文化、傈僳族、傣族
聚居地的民俗文化,并以此分别建设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推出相关
旅游产品:皮影文化探究之旅——皮影戏欣赏、参观皮影制作、吃“大
救驾〞、乡间漫步寻访皮影传人;傣族民俗文化之旅——坝派巨泉游
览、泼水祝福活动、田间捉鱼、蕉溪烧烤、品尝傣家风味餐、参观傣
族民居、住傣家竹楼;傈僳族民俗文化之旅——参观傈僳族村寨、观
看傈僳族上刀山下火海表演、跳三弦五、喝同心酒,了解傈僳族服饰
文化。使不同的地方拥有有不同主题,不同内容的民俗旅游产品,突
出区域特色。
5)、把民俗资源的开发与其他资源的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不同类
型的旅游资源的有机组合可增强资源的吸引功能。自然风光与文物古
迹的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旅游价值。
.
本文发布于:2023-05-27 06:16: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1393631878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腾冲的民俗资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腾冲的民俗资源.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