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解析
安西,安西都护府。治所故址在今新疆库车县。
本诗为赠别而作,后由乐人谱曲.其曲名为《阳关》,又名
《渭城》;作为送别曲,流传很广。
历代留下来的赠别送行的诗文多得不可胜计。南朝江淹专门
写了一篇《别赋》,赋的一开头就说。“黯然销魂者,惟别
而已矣。”送别曲也很多,汉横吹曲有《折杨柳》、《小折杨
柳》,相和大曲有《折杨柳行》,南朝清商曲有《月节折杨柳》
等。
诗开头“渭城”一语点出诗人饯别元二的地方。“客舍”自
然是渭城中的一个所在,是饯别的具体地点。并说这是一个
春天的早晨,天下了一阵小雨。首句的“朝雨”因此句“柳
色新’三字而知为春雨,这种写法叫做互文见义。这
可以使语言更精炼。
写离情别绪。诗人笔下的景物也往往成为有情之物。代人伤
心,为人垂泪。本诗写春朝雨下“浥轻尘”三字,表明雨不
大,只是沾湿了地皮。接着又说,环绕客舍四周刚刚放叶的
柳树,经春雨洗过,益发显得青翠嫩绿。这里描绘的是一个
空气清新。盎然生意的春天的早晨。此种写法。似与“送行”
的气氛不十分谐调。然而。诗人心里已先装着一个“别”字。
虽有良辰胜景。也无心流连。别意正是以潜意识的形式笼罩
景物、环境的。由此可以看到,主观情感在一篇抒情诗中的
第 1 页
决定性作用。
其中的语是“柳色”。古有折柳送行的习俗。汉代长安城东
郊有一条河叫灞水,河上有一座桥名“灞桥”,人们在这座
桥上送别亲友,要折下桥头的柳枝送给行人,这就是所谓折
柳赠别。从汉魏到隋唐,这一习俗相沿下来。所以古人看到
柳,即生离别之意。这种不同的心理反应,是长期文化积淀
的结果。因此,作为文化标志的一事一物写入诗中,就使诗
具有十分丰厚的情感意蕴。“柳色新”三字在诗中有双重含
义:既是写时令节候,也是离情别绪的心理映现。“柳色新”
三字是前二句和后二句的关节。
后二句直接写离别之情,全部感情都倾注在一杯“酒”中。
此时主客彼此可能有许多话要说,由于离别在即,心情复杂,
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因而,饮酒便成了最好的交流感情的
方式。离别饮酒,自不同于久别重逢那样的痛快酣畅,总不
免有些苦涩的味道。但是这一斟一酌,情意却格外重。诗中
“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即写出了主客依依惜别的心情。两
人对饮,一杯又一杯,主人总觉得似未尽意,总是劝客人再
饮一杯。这类常情写在此处,读来特别朴实深厚,紧相呼应
的第四句“西出阳关无故人”,使这杯酒具有极重的分量。
那是故人的一片心肠。唐代由于国力强盛,对外的交流往来
也空前频繁,因此经常有人“西出阳关”,或出使,或经商。
出阳关向西,面对异域山川,风俗不同,语言有别,而且要
第 2 页
涉足杳无人烟的大漠,所以将出阳关的入,内心无限凄凉。
前来送客的亲友自然也怀有同样的心情。本诗中的元二的心
情,当不胜故国他分之感。此时的故人之情,较之寻常情况
下,弥足珍贵。
白居易《对酒》诗:“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
声。”注云:“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
关无故人’也。”可见此诗打动人心的力量。正因为
这首诗说出每个出关、送行人的内心感情,得到许多人的强
烈共鸣,成为广泛传唱的出塞曲。
第 3 页
本文发布于:2023-05-27 04:51: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1343065593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解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解析.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