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多媒体接口
4.1、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所谓的多媒体技术即是以多种媒体形式——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图像来传播
所谓的多媒体技术即是以多种媒体形式——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图像来传播
信息。
信息。
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速度越来越快,存储器的容量也越来越大,这为多媒体技术的
发展准备好了物理条件。同时,由于微电子技术的进步,高清晰度电视(HDTV)、高保真音响(Hi Fi)、
高性能录像机、高速通信网和智能化计算机技术正迅速融为一体。一方面是声像产品引入微型机控制和
处理,使摄影器材、电视机、各种声响设备等实现了数字化。另一方面是计算机应用几乎渗透到人类活
动的各个领域。发展的结果必然是把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智能化的人机界面技术、高速通信技术、计算
机网络技术和数字化的声像技术集成为一个整体。
由于多媒体电脑是一项综合性技术,所以在多媒体技术发展初期,很多产业都非常重视标准化问
题。标准化工作的前期是研究、实验、测试、再经过竞争、筛选和优化。它是众多研究单位长期研究
开发后再和厂家结合的结果。
多媒体技术发展到今天,数码设备日益普及,如电子乐器的MIDI接口、数码相机、数码摄象机、
扫描仪、MP3播放器等,均需要与多媒体接口、通信接口(USB接口、UART接口等)、网络接口等连
接。
4.2、多媒体接口
多媒体接口中主要是指声音卡接口、图像卡接口、SCSI接口下面主要就此三种接口标准讨论。
4.2.1.声音卡接口
如果没有声音卡,则多媒体产品无法充分利用。
声音卡的主要功能有:播放CD唱盘、进行声音编辑(录制、播放、修改)、波形文件到声音的转
换以及作为FM电子琴等。
一、声卡的规范
按照多媒体电脑(MPC)的规范,对声卡的要求为:
1、 须能录制、声音和音乐,并以*.WAV格式文件存放。用户可以选择采用单声道或立体声录音,
并可控制采样速率。
2、 声卡必须有两个数字/模拟转换器(DAC),并且能把存储的数字信号转化为模拟声音信号。
3、 声卡上必须有一个FM合成芯片。它可以合成128种不同的MIDI声音,复制出乐器的声音,
增加声音效果,它同样要有46种不同打击乐器的声音。即通用的MIDI声音。
4、 声卡上必须有乐器数字接口,能使用MIDI乐器,如数字钢琴、合成器等其它MIDI设备。
5、 声卡应有声音混合功能,允许控制声源和音频信号的大小。好一点的声音卡对低音部分和高
音部分还有音调控制。
6、 声卡必须有游戏杆连接器、麦克风输入和喇叭输出插孔。
7、 CD—ROM驱动器接口(即IDE接口)作为可选件,目前已被大多数厂家采用。
二、声卡的标准
目前流行的声卡标准有两种:一种是新加坡Creative Labs公司的Sound Blaster标准(又称声霸
卡标准)此标准应用最为流行,因此如要购买声卡,则一定要与此标准兼容。另一种标准是Adlib标准,
这种标准的声卡只能放MIDI文件,不能用它来放FM文件。但选购声卡时,最好能两种标准同时支持,
但最主要的是一定要支持Sound Blaster标准,因为该标准得到了大多数声卡厂商及软件开发商的支持。
为了达到CD唱片的音质,即录音采样速率为44.1kHz,用16位来记录声音。所以,目前市场上较好的
是16位的Creative声卡。
按照MPC的技术指标所要求的,一块声卡必须要有MIDI合成器。大多数声卡用FM合成器演
奏音乐,声音效果与家用电子琴相似。而高档的产品是采用一种“波表查找”技术来产生MIDI音乐。
这种技术即是预先存好钢琴、小提琴等各种乐器的实际音响差别。如Sound BlasterAWE32及Sound Man
Wave等就是采用“波表查找”合成技术的声卡。
三、声卡的安装
声卡大多做成ISA总线结构,安装十分简单,直接插入任一空闲ISA总线插槽即可。一般声卡
上还有立体声音频输入、麦克风插座、音量调节旋钮、扬声器接口、游戏口、MIDI接口等。
声卡还必须安装相应的驱动程序才能正常运行。通常要设置的参数有IRQ(中断号)、DMA通
道号、I/O口号及CD—ROM接口类型等。以Sound Galaxy Wave Rider 32+为例,其缺省设置及可选项
如下:
IRQ 5(2,7,10)
1(0,3) 8-BIT DMA通道:
16BIT DMA通道: 5(6,7)
基地址: 220H(240H,260H,280H)
MIDI端口基地址: 530H(500H)
游戏杆端口: 允许(禁止)
内部放大器(屏蔽内部放大器) 声音输出放大器:
声卡的驱动软件用SETUP安装完毕后,还必须在硬盘中建立一个目录(缺省目录名为
C:WAVRIDER),并对T文件进行修改,增加以下命令:
SET GALAXY=A220 I5 D1 K10 P530 T6
SET BLASTER=A220 I5 D1 T4
SET SOUND=C:WAVRIDER
C:WAVRIDERDriversWA
然后重新启动计算机,使T中的设置起作用。
下面附上声卡接口的展布图:
CDROM1
SONY/WEA 立体声音频输入
CDROM2
MITSUMI 麦克风插座
CDROM3 音量调节旋
PANA/TEAC
扬声器接口
CDROM4
IDE GAME
PORT/MIDI
图4.2_1 声音卡接口展布
4.2.2.视频卡接口
由于视频信号的数据量极为庞大,一秒种不压缩的全屏真彩色NTSC视频信号(640x480,24bit,30帧
/秒)大约有28MB数据量。要处理如此大量的数据,必须采用合适的视频压缩技术。因此,视频标准就
是以压缩方法分类的。
一、视频技术标准
在PC机中常用的视频标准可分成两类:
一类是Window AVI(Audio Video Interactive)文件格式,他允许视频和音频交错在一起同步播放。
但AVI文件并未限定压缩标准,因此用不同压缩算法生成的AVI文件必须使用相应的压缩驱动程序才
能回放出来,而回放方式又可分成软件和硬件两种。 且硬件的压缩解压缩标准更多,五花八门,互不
兼容。
另一种压缩标准是MPEG标准。MPEG是运动图像压缩算法的国际标准,它针对运动图像而设
计,实现帧与帧之间的压缩,效率很高,在微机上有较统一的格式,兼容性好。正因为有此特点,MPEG
标准现已发展成为一通用的视频技术标准。
二、视频卡的分类
视频卡可分成:视频叠加卡(Video Overlay Card)、视频捕捉卡(Video Capture Card)、电视编码
卡、MPEG解压卡、TV Turner卡,共五种卡。除此之外,还有将摄像机信号输入等多种功能集中在一
块卡上,因此,就有了四合一卡、六合一卡、八合一卡等。
下面就以上各种卡做一简单的介绍。
1、 视频叠加卡:将标准视频信号与VGA信号叠加,将之显示在计算机的显示屏上。一般它
至少有一个视频输入口,通过此口将标准的视频信号输入卡内,与VGA信号叠加。其叠加方式有两种:
一种为窗口方式(Windows)。另一种为色键方式(Color Key)。
视频叠加卡的工作原理如图8.5_2所示。视频信号先经过叠加卡的A/D转换形成混合信号,此
信号被解码为Y(色亮度)UV(色差值)信号,然后再进一步转换成RGB信号,加入各种特殊效果后
存入帧存(Frame Buffer)中。其中YUV和RGB的值有固定的公式转换。与此同时,计算机的VGA
信号也经过VGA显示卡,查找出对应的RGB信号,这两路RGB信号相互叠加,形成模拟信号出现在
显示屏幕上。
视频输入 显示卡 VGA输入
A/D 解码 颜色转换 存入板上 颜色表
YUV RGB Frame Buffer
数字化的RGB信号
D/A转换
显示器上显示
图4.2_2 视频卡工作原理
视频叠加卡还有一些特殊的功能,如叠加字母、图像翻转和多路视频源间的切换等。它还有一定的
视频捕捉能力,可以把图像截取下来,装入硬盘中。对于静止的图像,它可将全屏幕以BMP、GIF、PCX、
TIFF、TGA等格式存储下来。但其对于截取连续图像效果不佳,要取得好的效果,还必须要有视频捕
捉卡。
目前使用得最多的视频叠加卡是Philips公司的一组套件。在Windows环境下,可在计算机上一
边工作,一边观看视频的图像,如电视、摄像、录像、激光视盘等。
部分卡还具有声音控制或静态图像压缩的功能。另外Microsoft公司的视窗处理软件 Video for
Windows(VFW)具有很强的影像处理功能,它可以提供小窗口的动态画面的捕捉与回播,并与声卡兼
容,可以生成Windows环境下的动态声像文件(AVI文件)。
2、 MPEG卡
该卡是根据MPEG标准制造的一种视频回放卡采用中间帧的压缩技术,用一些专用芯片,使包括
声音在内的全活动图像以大约100:1的压缩比进行压缩。
MPEG标准又分几种,最常用的是MPEG—I标准。其图像介于VHS录像机与影碟之间,却具有
CD级的声音质量。
使用MPEG—I标准的解压卡,与CD—ROM配合,可播放MPEG电影。有的还有视频输出功能,
可在电视机上欣赏CD中的电影。故此卡常被称为电影卡。
目前MPEG卡还可分为两类:一为不带屏幕缩放功能的。它只能播放全屏幕电影。二为带有可缩
放功能。它不但可以全屏幕的观看电影,还可运行交互软件。可把屏幕上的图像缩小为一定大小的窗口。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CPU的处理速度越来越快,这为MPEG软解压准备好了物质条件。
现在相当于MPEG解压卡功能的软件包越来越多,并被广泛的应用,连Windows环境下也都有了多媒
体播放器,所用的就是MPEG软件包。
3、 视频捕捉卡
该卡专门用于捕捉图像,然后以文件的方式存储于硬盘中,以便进行后期编缉。它捕获的图像可达
1/4屏大小,每秒达24帧(PAI,制式)或30帧(NTSC制式),捕获的图像以AVI文件格式存储于
硬盘中。
捕捉卡的性能可由四个方面来考察,它们分别是:是否有Overlay功能,与VGA的兼容性,是否
采用了硬件压缩,录像质量。
Overlay功能即是将视频信号,不通过主机直接将视频信号送到VGA监视器。它是实现全屏平滑
播放视频信号的一种常用方法。
多数的VGA卡都有一个15针插座,该插座称为Feature Connecter。多数的视频卡通过此接口与
VGA卡相连,完成Overlay功能。如此两卡不兼容,则会造成图像变色,甚至造成混乱。
前面已述AVI文件没有统一的硬件压缩标准,而采用硬件压缩可以提高“录像”的质量,对于这
些“录像”则必须有卡方可播放。
捕捉卡的“录像”质量,由图像尺寸(如全屏、1/4屏、1/8屏等),能支持的最大颜色数,一般
32K种颜色已经足够,因为视频信号本身就是达不到“真彩”的效果的。
4、 视编码卡(PC—TV)
该卡的功能与视频叠加卡相反。是将计算机显示器的VGA信号转换成标准的视频信号,在电视机
上观看计算机显示器上的画面,或用录像机录制到录像带上。要求输出的图像不变形、不抖动、不掉色。
由于电视机的制式有PAL和NTSC两种,此卡也有两类:一为插卡式,用于台式机,即插入计算
机的总线即可。另一类为外接盒式,只需用连线与VGA卡相连即可。可用于台式机,也可用于便携式
电脑。
该卡都有视频输出端子,有的卡还有VGA、S—video输出端子,可连接不同的显示器。
该卡的主要技术指标是:其所支持的VGA分辩率,分辨率越高,转换效果越好。
5、 V Turner卡
该卡又可称为电视调谐卡,主要用于弥补计算机显示器比电视机缺少的射频部分。专门用于接收
PAL或NTSC电视信号。有一个类似于电视机的高频头用于电视节目的选台。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电视卡即为此卡和视频叠加卡二合一的产品。
三、视频卡的安装
视频卡与声卡一样,只要插到任一空闲的ISA总线插槽即可,从下面的图4.2-3视频接口展布可看
出,还必须连接一些必要的设备,如扬声器、显示卡视频接口、显示器接口。
除了硬件的连接之外,还需要安装相应的驱动程序,同声卡一样,也需要设置IRQ(中断号)、
DMA通道号、I/O端口号等参数。不同的视频卡,其参数不同,应按照卡的厂商提供的资料来设置。
安装过程类似声卡。
麦克风插座
音量调节旋钮
扬 扬声器接口
视频接口
图4.2_3 视频卡接口展布
4.3. SCSI接口
SCSI接口是一种小型机接口,现已发展成为微型机的通用外设标准接口。可连接SCSI硬盘、SCSI
打印机、SCSI扫描仪、SCSI CD—ROM驱动器等设备。一块SCSI控制器卡最多可驱动八个不同的设
备。SCSI控制器是智能化的卡,有其自己的指令集,用其自有的协议在设备间进行通信。
SCSI的规范最早出现于1986年,此后不断修改后,出现了SCSI—2、SCSI—3等增强型规范。它
是一种复杂的并行接口。最初用于磁盘驱动。SCSI是一个8位的接口,但使用的是50脚的插头。
SCSI标准规定了外部设备连接到计算机系统的方式,以及与系统进行通信的方式。
SCSI提供了多种外部设备的共用总线,这个共用总线允许把多达7个其它外设链接到计算机的一
个端口上。不像其它的总线,每一个设备都必须有一块控制卡与总线相连。
SCSI具有较高的性能和自动纠正错误的功能。SCSI提供了最方便的接插式安装的方法。
大多数大容量的驱动器都是SCSI驱动的从驱动器到PC的SCSI插头间配一根SCSI电缆。驱动器
上的其它SCSI插头允许把SCSI设备链接起来使用,也可使用其它的SCSI外部设备。
4.3.1. SCSI的链接与命令
SCSI设备可以以菊花链成串链接,链接的SCSI设备要求有终端和SCSI ID编号。终端要求在
SCSI链的起始和末端都要接特定的电阻,即终端连接器。在多数驱动器中,终端连接器是内部终接的。
其允许用开关接通和断开内部终端。因此,如有两个或更多的SCSI外部设备连接到一台PC机上,则
这样内部终接的驱动器就只能配在该链的末端。外部的和可切换的终端比较灵活,切换比较方便的,因
为不需要终端连接器插口。
SCSI链上每一个外部设备都有一个ID编号,不允许两个设备有同样的编号,可用一组开关来设置
SCSI ID编号,也可用软件来设置SCSI ID编号。
不同的目标设备要求不同的SCSI命令,这个问题可由设备驱动程序用适当的SCSI命令来操作目
标设备。
非SCSI的设备,都必须有软、硬配合的适配器才能工作。多个设备驱动程序必须调整其功能,使
其不发生冲突。而SCSI接口,不仅可以把不同类型的设备连接到同一适配器,而且可以是不同的厂家
的产品。这些可通过SCSI的命令集来实现。
4.3.2. SCSI总线
SCSI总线允许使用单块SCSI接口板模块形式增加外部设备SCSI标准是ANSIX3T9,用于外部设
备总线和命令集。起到一个高性能外部设备接口的作用,允许数据独立于CPU,在外部设备中进行分
配,可把CPU解放出来,可更多地用于面向用户的工作。
一、 SCSI总线信号
SCSI总线共有50个引脚,18个信号,其中9个信号用作8位数据总线和一个奇偶校验位,另
9个信号用于协调设备数据的传输。
SCSI总线信号定义如下(表4.3_1):
信号电缆通常用50线的绝缘替代插头(IDC)电缆。所有的奇数线都是接地线,SCSI的信号均
在偶数线上传送。SCSI接口中的每个信号都是TTL兼容信号。
由于定义方法的不同,允许有单端使用(参考地)和差动传输。两种工作方式。
二、
SCSI的两种工作方式
1、 单端使用
单端使用时SCSI电缆可以有6米长。单端使用时的SCSI电缆的引脚如同上表一样。
2、 差动传输
差动传输时SCSI电缆可用到25米长。差动传输时的SCSI引脚定义与上表有所不同。所有的
偶数脚定义不变,均为差动对中的低电平信号。而奇数脚均与偶数脚对应,只不过是差动对中的高电平
信号。
在SCSI系统中,发送数据的设备叫发送端(initiator),而接收数据的设备叫目标端(target)。SCSI
总线支持多个发送端,但在给定的时间只有一个发送端可以控制总线。
表4.3_1:SCSI总线信号
信号 引脚 信号 引脚
DB0数据总线0 2 地 30
DB1数据总线1 4 ANT注意 32
34 DB2数据总线2 6 地
36 DB3数据总线3 8 BSY忙
38 DB4数据总线4 10 ACK响应
40 DB5数据总线5 12 RST复位
42 DB6数据总线6 14 MSG信息
44 DB7数据总线7 16 SEL选择
DBP总线奇偶位 18 CD CMD数据 46
地 20 REQ请求 48
地 22 I/O 50
地 24
26 终端电源 为可选终端电源保留(+5)
三、 SCSI的数据传输
要开始一次数据传输,发送端需要获得对SCSI总线的控制权,这可以通过仲裁来获得。多个发
送端在仲裁期间都可以争取得到SCSI的控制权。如果有好几个发送端都在等待总线所有权的话,在总
线进入总线自由状态之间,前一次传输最后一个数据的传输必须结束。在SCSI总线处于总线自由状态
约800ns之后,这些需要总线的发送端把BSY置位并把它们的ID码放在数据总线上,在发送端检查数
据线后,具有最高优先权(最高编号的ID 码)的发送端将得到总线的控制权。并把SEL信号置位表示
它已控制了总线。这样一次总线仲裁结束。未得到总线控制权的发送端则停止对总线的驱动,等待下一
次仲裁。
所有的目标端都检查该ID码,直到选择的目标认出了它的ID码,并置位BSY线。当控制器检
测出目标端的BSY信号时就释放SEL线和数据总线,结束该选择状态。
1、 信号交换
在SCSI总线上传输数据,需要使目标端得到发送端传送的数据类型的命令。这些命令采用多字
节传送,共有八组命令。0组、1组和5组是最普通的每个SCSI设备都应当支持的命令,0组含有6字
节的命令,1组含有10字节的命令,5组有12字节的命令。2组、3组和4组是保留的。6组和7组是
为厂家和产品专用的命令。每个命令组中的每一条命令都有一定的字节数,并且所有的命令字节都传送
到目标端,命令方可执行。
所有的信号交换在REQ(请求)和ACK(应答)线上进行。交换过程:目标端要求把I/O*控
制线置为高电平,通知发送端输出一个字节,目标端再把C/D*控制线置为低电平,需要一个命令字并
置位REQ线,保证能得到第一个命令字节。
发送端将要求的字节放到数据线上并置位ACK线,目标端即可收到该字节。目标端读取该字节
后并把REQ线复位,发送端复位ACK线后,传送过程即结束。数据的传送与命令的传送类似。
2、 状态传输
许多SCSI命令都要求目标端把状态信息送回到发送端去。在状态传输中,目标端送出状态字节,
目标端会迫使C/D*线变为低电平,象命令传输时那样,只不过字节是状态字。I/O*线将会变为低电平,
数据将从目标端传到发送端。
3、 消息传输
在某种异常的情况出现时,发送端向目标端送出消息,首先置位ATN(注意)控制线,在命令
传输、数据传输、状态传输和选择状态时均可,但在总线(FREE)自由状态和判优状态时则不行。在
REQ、ACK传输周期,发送端必须使用ATN线。才可置位ACK线。
在目标端收到ATN请求后,设置MSG*(低电平)、C/D*(低电平)、I/O*(高电平),建立消
息输出的总线状态。
目标端将用REQ线要求送出第一个消息字节(该字节由发送端提供),再置位ACK线。发送端
会连续使用ATN线,直到信息送完。
4、 重选状态
该状态用于使目标端能与发送端断开连接时,将SCSI总线解脱以允许其它总线通信。目标端用
释放BSY线并在总线上开始总线自由状态的方法使自己脱开连接,等到下一个总线自由状态才能重新
连接。
RESET线可以由任意目标端和发送端使用。它使所有的设备停止使用其它总线信号,这些设备
的状态取决于复位如何实现。硬复位使设备将清除所有未完成的命令并进入加电缺省状态。软复位使设
备完成正执行的命令并保持状态。它允许发送端清除总线,却不影响执行其它总线发送端送出的命令。
四、 SCSI总线的扩展
SCSI总线允许用户在达到最初系统赔置的最大容量时进行扩展。SCSI总线只使用一个卡槽,
并其总线标准含有对指定外设的一般命令。智能化的SCSI控制器允许从一个外设到另一个外设传递信
息,不需操作系统参与。
SCSI总线控制器和初始磁盘驱动器的尾端都有两个端口可以进一步扩展,一个端口用于SCSI
—IN电缆,另一个端口用于SCSI—OUT电缆。任何与SCSI总线、控制器相兼容的外部设备都可以用
菊花链电缆,每一个主控设备最多可连接八个从属设备。在使用SCSI总线和智能外设进行扩展时,就
可以把SCSI总线控制器装到剩下的卡槽中,把总线控制器作为附加海量存储器的控制器来使用。
SCSI与PC主板两者均为总线,但其使用的范畴不同,主板的总线用于不同智能级的扩展模块
之间传递信息,SCSI总线用于外设与主机之间的大量数据传送。SCSI的规范允许使用不同的设备,这
些设备使用其次独立的命令集。SCSI总线控制器在ROM中提供了所有配置这些外部设备所需要的硬
件和软件。
4.3.3. SCSI I/O芯片
在此介绍一种用于SCSI接口的并行I/O芯片,此即NCR5380。它是一个40引脚的芯片,能有
信号交换电路和SCSI总线传输所需要的总线驱动器,还有芯片到微处理器的接口所需的中断和DMA
电路。
一、5380的引脚
SCSI适配器5380的引脚及功能见表4.3_2与表4.3_3。
表4.3-2 5380SCSI芯片的引脚
D0 1 D1 40
D2 39 DB7* 2
D3 38 DB6* 3
D4 37 DB5* 4
D5 36 DB4* 5
D6 35 DB3* 6
D7 34 DB2* 7
A2 33 DB1* 8
A1 32 DB0* 9
VDD DBP* 10 31
A0 GND 11 30
LOW* SEL* 12 29
BSY 13 RESET* 28
ACK* 14 EOP* 27
ATN* 15 DACK* 26
RST* 16 25 READY
I/O* 24 17 IOR*
C/D* 18 IRQ 23
19 DRQ 22 MSG*
C/S* 21 REQ* 20
表4.3_3 SCSI适配器5380的功能信号
功能 MPU总线信号 SCSI数据总线
DMA EOP*输入 双向
READY输出 DB0—DB7,DBP*
控制 DRQ输出 BSY*SCSI
DACK*输入 SEL*
RST*控制
ATN* 寄存器 CS*
ACK* IOR*
双向 LOW* 寻址
REQ* A0
MSG*
C/D* 输入 A1
I/O* A2
数据总线 D0——D7双向
RESET*输入
IRQ输出
在SCSI环境中,5380可作为发送端,也可作为目标端。
二、5380的寄存器
在5380中,有8个读寄存器和8个写寄存器。
寄存器0:是对当前SCSI数据的读和写寄存器。此寄存器用于编程时的I/O数据传输、DMA传输
和仲裁期间在SCSI数据线上设置ID位。要用DMA输入数据必须对寄存器进行读操作。
寄存器1:用于读写发送端命令的寄存器。
BIT0:对数据总线加载,即将寄存器0的内容放在SCSI数据线上。
BIT1——BIT4:反映SCSI总线上的状态。
BIT1:ATN* BIT2:SEL* BIT3:BSY* BIT4:ACK*
BIT5:仲裁失败时读,检测总线为自由状态和为SCSI总线所有权仲裁失败时,置此位。
BIT6:读表示仲裁正在进行,写为设置测试方式,禁止所有的输出设备断开与SCSI总线的连接。
BIT7:读提供了SCSI RST*线的状态,写将RST线置为负逻辑真。
寄存器2:是方式寄存器。它的作用是决定5380作为目标端或发送端。数据传输是使用编程I/O
还是DMA,何时产生中断。
BIT0:用于仲裁命令。
BIT1:设置DMA方式。
BIT2:该位设置时,5380将检查BSY*线,为负逻辑真时则产生一次中断。
BIT3:允许EOP中断。在DMA传输中,置该位,在EOP(结束处理)有效时产生中断。
BIT4:允许奇偶校验中断。当该位设置时,SCSI总线数据传送期间,如果检查出奇偶校验错误,
就产生中断。
BIT5:允许奇偶校验。当该位置位时,5380内部奇偶校验器置位。如奇偶出错,则寄存器5中
位5的奇偶错锁存。
BIT6:当该位置位时,5380置为目标方式。当该位清零时,5380将象发送端那样工作。
BIT7:用于块方式的DMA,它控制着DMA传输信号交换类型。将该位置位时,5380在互锁
信号交换中使用DRQ、IOW、IOR引脚。当该位复位时,5380在互锁信号交换中使用DRQ和DACK
信号。在全块数据传输中,DACK(数据应答)保持置位状态。
寄存器3:是目标命令寄存器。它有四位允许微处理器控制四条数据传输控制线,使5380执行
SCSI信息传输状态下的数据传输。这些状态由下面的控制线状态决定:
BIT0 BIT1 BIT2 BIT3
I/O* C/D* MSG* REQ*
0 0 数据输出 0
0 0 命令 1
0 1 1 信息输出
1 0 0 数据输入
1 1 1 状态
1 1 1 信息输入
寄存器4:用作读寄存器,提供SCSI总线控制线的当前状态。也可作为选择允许功能的的写寄
存器使用,它允许5380在SCSI选择状态来检查SCSI总线上的特定ID码。当在SCSI总线上是正确的
ID码,且当SEL*为负电平有效而BSY*为假时,微处理器允许5380产生中断。也可用此中断来通知
SCSI目标被某一发送端选中。
寄存器5:用作总线和状态信息的读写寄存器,允许微处理器检查未被寄存器4,读处理过的
SCSI总线,并确定总线状态。
BIT0:用于ACK响应信号。 BIT1:用于ANT*信号。
BIT2:用于忙错误。 BIT3:用于状态匹配。
BIT5:用于奇偶校验错误。 BIT4:用于表示一个中断请求是有效的。
BIT7:表示DMA传输结束。 BIT6:是DMA请求。
本文发布于:2023-05-27 02:34: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12609018053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多媒体接口.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多媒体接口.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