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中考语文总复习教案全套

更新时间:2023-05-27 01:14:16 阅读: 评论:0

良言如春-资本回收系数

中考语文总复习教案全套
2023年5月27日发(作者:字谜500则)

学科:

年纪:

教师:

* * *

1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

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一、总设想

1)导向引路:以学校的中考备考指导思想为导向,要在深入研究新考标、

课程标准、、教材、市中考语文命题的思路、原则、内容、题型以及学生实际的基

础上,从内容到方法,体现正确的复习方向。并在复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解题

的思路和方法上,对学生给予正确的指导。最终提高学生的中考成绩。

2)整理归类:以“考标”为依据,帮助学生对语文教材中所牵涉到的

知识加以分类整理,以掌握知识的体系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知识系统化、条

理化、简单化。

3)训练能力:通过复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

力和实际应试答题迁移能力。

二、总安排

中考语文复习分四大版块:

1、积累运用,过好写字、识字、识词、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标点符号

关。

2、综合性学习,过好学科融合、生活实际运用语文、综合运用语文关。

3、阅读,课内:六本书,三十六个单元,按照四大文学样式分类逐项进行复

习。人教版7----9年级语文课本,戏剧占约三十六分之一;小说占约六分之一;

散文约占三分之二,这里的散文是大散文,包括三大文章体裁(记叙文、说明文、

议论文),数量约103篇,背诵25篇(段),外国散文约15篇,是复习的重头戏,

背诵任务,特别是古代散文的背诵可与诗歌的背诵分庭抗礼;诗歌的复习任务仅次

于散文,但默写却位居四大文学样式之首。诗歌分五类:一类,背诵并默写约15

首;二类,只背诵约21首;三类,课内学习,不要求背诵的约22首;四类,课外

2

背诵每册十首,六册,共60首;五类,课文后附录,综合性学习里的共约33项。

此外,还有少量的童话、神话、寓言、新闻类的复习任务。每册书后都有附录,在

积累运用、综合性学习考查里都会辐射附录里的相关内容做为复习的一个单位,还

有课文后附录的知识框也应进行拉网式复习。

4、写作,作文已占中考语文的半壁江山,复习应基础、能力、应考并重,应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卷面整洁习惯,认真审题习惯,快速拟题习惯,快

速构思习惯,下笔成文一气呵成的快速作文等习惯。

三、主要措施与方法

1.狠抓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在复习过程中让学生明确基础知识考点的

范围,始终以考纲作为复习指南.

2.重点搞好现代文阅读理解的复习。要以课本为典型示例,教给学生阅

读的要领和方法,以“整体阅读——部分阅读——整体阅读”的阅读思路,“读文

——读题——答题”的解题思路贯穿整个阅读

复习过程中,并且抓好课外文段的阅读训练,着力提高学生的举一反三的

迁移能力和应试答题能力。

3.重视文言文的阅读训练,对初中六册语文教材的重要文言文篇目要求

学生都要过关,重点要求学生能默写一些重要的名段、名句,懂得文言实、虚词的

释义,翻译句子和能了解其主要内容及其写法。

4.对于作文的复习要以抓学生的思维训练为中心,要把作文的分解训练

和综合训练结合起来,每周都要布置专题作文让学生训练,并要加强作文的指导和

讲评工作,特别要做好“话题作文”“半命题作文”等开放性作文的强化训练。

5.复习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面向全体,注重实效,要理论联系实际,

讲练结合,精讲多练,以练为主。复习时应讲知识要点、题型、思路、规律、方法

和学生中的难点问题。要求学生练要有计划性、目的性、针对性。布置的练习要有

典型性、指导性、灵活性。

3

6.要合理安排复习时间,每课时都要集中解决一个问题,并且要抓“突

破口”,不盲目“开快车”。

7.在专题知识的测试阶段中,做好学生的成绩统计工作,及时了解学生

的掌握情况并做好点拨。

8.在综合测试的阶段中,要做好知识点的查漏补缺工作。指导学生分析

答卷中的主要失误及其原因,并从中找出规律来,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突出“测

—评—练—讲”的模式

9.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以及循环复习工作,让

学生及时做好笔记,对于一些常见的错误要做好归纳总结,力求要逐一解决。

10.做好每堂课的练习题的设计,以及专题测试题和模拟试题的收集、筛

选与刻印工作。

三、教学进度

教学内容 训练内容及方

周次 时间 (课题、章节或单元) 备注

1 3.9 1、曹刿论战

2 2、邹忌讽齐王纳谏

1 3.15 3、愚公移山

1 4、诗经

1 3.16 1、诗经

2 2、字音

2 3.22 3、汉字

2 3.23 1、词语(成语)及运用

2 2、标点符号

1 3.29 3、修辞

1 3.30 1、修辞

2 2、病句(文)的修改

2 4.5 3、缩句扩句仿句

2 4.6 1、名句的识记

2 2、文学常识及文化常识

1

2

3

4

5

4

6

4.12 3、中外名著 1

4.13 1、口语交际 2

2、图文转换 1

4.19 3、综合性学习与探究 1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5

4、记叙文阅读 1

4.20 1、记叙文阅读 1

2、说明文阅读 2

4.26 3、议论文阅读 2

4.27 期中

测试

5.3

54 1、散文阅读 2

2、小说阅读 2

5.10 3、现代诗歌阅读 1

5.11 1、现代诗歌阅读 1

2、文言实词 2

5.17 3、文言虚词 2

5.18 1、文言句式 2

2、文言翻译 2

5.24 3、课内阅读 1

5.25 1、课内阅读 1

2、课外阅读 2

5.31 3、诗词赏析 1

4、中考作文概述 1

6.1 1、中考作文概述 1

2、全命题与半命题作文 2

6.7 3、材料作文 2

6.8 1、话题作文 2

2、选题作文 1

6.14 3、中考高分作文要旨 2

6.15 模拟练习 3

6.17

6.18 中考

6.19

九(1)班语文成绩表

姓名 单元测验

1 巫文轩

2 董佳敏

3 占紫玉

4 吴思雨

5 段文洋

6 杨思远

7 甘雨

8 项永琴

9 王紫琴

10 甘伟翔

11 段建辉

12 甘平康

13 胡慧

14 段梦丝

15 胡雯珍

16 程思璐

17 吴福城

18 吴甘敏

19 齐献聪

20 项庆华

21 许雅琪

22 齐刘阳

23 徐雯婷

24 胡凡

25 李淑琴

26 高健

27 汪新宇

28 甘雪莹

29 王子婷

30 赵智杰

31 段如鑫

32 游婷

33 吴健军

6

1 2 3 4 5 6

34 段婉玉

35 吴官圆

36 胡志雄

37 洪心雨

38 江娣君

39 吴文斌

40 总分

41 平均分

7

第一、二课时 语音

一、复习要点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初中学生“累

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

字的基础上,学会规范、通行的行楷,提高书写速度。”

考点分析

同学们通过三年的初中学习,应该能够正确认读3500个左右常用字的字音。

同学们应该了解《汉语拼音方案》,掌握汉语拼音规则,认读汉语拼音的音节。

从近几年的中考来看,语音考查一般放在试卷的最前面,往往是第一个题,试

题分值往往在二到四分。有采用选择的形式,有采用让同学们注音的形式。以双音

节词或者成语为考查重点。考查的往往是一些多音字、容易误读的以及生活中常用

常见字的读音。

在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也常常会在阅读题中考查汉字的读音,要求同学们能

够根据语境来确定多音字和重点字的读音。

备考指南

语文教学大纲已经给我们作了明确的要求,同学们应该以教材为基础,掌握

3500个左右常用字字音。同时要了解一些有关注音的常识。语音复习,重在扎实的

复习。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要注音理解下面的内容。

1、掌握好声母和韵母

声母21个: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韵母21个:(单韵母7个) a o e i u ü er

(复韵母6) ai ei ao ou ie üe

(鼻韵母8) an en in ün ang eng ing ong

2、四声的准确标定与标调位置

声调五声:"-"(一声)""(二声)"ˇ "(三声)""(四声)和轻声。

标调识记口诀:"有ɑ不放过,无ɑ找oeiu并列标在后,单个韵母不用说。

"

隔声符号运用:ɑ、o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时,音节的界限发生

混淆,用()隔开,如皮袄(pí’ǎo)

3、拼写注意事项

拼写规则要领:i单独成音节时,前面加y,如衣(yi)u行的韵母,前面无声

母时, u写成w,如乌(wu)。ü行的韵母,前面无声母时,应加y,ü上两点省略,

如雨(yu);ü 行韵母跟jqx相拼,省略ü上两点,如居(ju)、去(qu)、需(xu)

nl相拼,两点不 能省略,如女(nü)、吕(lü)

大写和连写:人名、地名等专有名称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每句话的第一个字

母也要大写。汉字拼写时,要按词连写,词与词之间要分开写。

韵母儿写成er,用作韵尾的时候写成r。例如:"儿童"拼作ér tóng,"花儿"

8

huār

iou,uei,uen前面加声母的时候,写成iu,ui,un。例如niu(牛),gui(归),

lun(论)。

b p m f w只能和"o"拼,不能和"uo"拼。如:""只能拼写成"bo",不能拼写

"buo"""只能拼写成"wo"不能拼写成"wuo"

4 确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目的是为了避免误读。

误读的原因主要有:

①多音字误读。常用字中二三百个多音字,要了解这类字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

②形声字误读。形声字的“声旁”是表声的,但由于古今音的差异,现代汉语形声

字中有70%左右已不能按其“声旁”确定读音了,它们中有的声母发生了变化。如

果我们不注意这些变化,仍然按照“声旁”的读音去读,就会发生误读。

③形近字的误读。

5、要应对语音这一关,就要做生活和学习的有心人。

1)注意平时的积累。要立足平时,立足所学的每一篇课文,阅读的每一篇文章。

遇到不认识的字或没有把握读准的字,要勤查词典。日积月累,误读的情况就会大

大减少。

2)定期检查巩固。为了防止遗忘,对一些易混淆的字音,尤其要引起重视。要

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来巩固,也可通过同学间的相互检查共同提高。

3)提高复习实效。字不离词,字音的学习离不开具体的词语环境。要把字音、

字义和词语的运用等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复习。

二、中考典例

1、下列加红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C

A.脂肪(zhī) 干涸(hé) 心旷神怡(yí)

B.魁梧(wú) 酝酿(niàng 杳无音信(yǎo

C.湖泊(bó) 和谐(xié) 彼竭我盈(jié)

D.褴褛(lǚ) 违背(wéi 大声疾呼(jí)

解析:这个题主要考查常见多音的读音。C项中的"湖泊"中的""应该读"pō"

2、下列词语中加红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是(B

A.铿锵(qāng 挪动(nuó) 不无裨益(bì)

B.琴弦(xián 褴褛(lǚ) 载歌载舞(zài

C.兑换(duì) 处理(chù) 哄堂大笑(hōng

D.摇曳(yè) 别墅(shù) 大事渲染(xuān

解析:这个题主要考查了汉语拼音的规则、常见字(包括多音字)的读音。A

项中""的注音"qāng"本身就不符合汉语语音拼写规则。C项中的""为多音字,

在这里应该读三声。就""来说,同学们应该能够辨析它在什么情况下读三声,什

么情况下读四声。D项中的"大事渲染"中的""应该读四声。

3、给下面加红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惟妙惟肖_____ xiào ____ 2)参天耸立____ sǒng __

9

解析:这个题,主要考查常用字的读音。""本身是多音字。即读"xiào",也

可以读"xiāo",同学们要能够辨析这种常用多音字的读音。""作为常用字,有一

些同学往往误读为"ěr"

4、下列加红字的注音都正确的是(B

A. 绽放(zhàn 对称(chèng 潜滋暗长(qián

B. 斟酌(zhēn 袭击(xí) 深恶痛疾(wù)

C. 模样(mó) 教诲(huì) 不屑置辩(xiè)

D. 提防(tí) 赔偿(cháng 人迹罕至(hǎn

解析:这个题,主要考查常见多音字的读音。A项中的"对称"""是多音字,

应该读"chèn"C项中的"模样"中的""应该读"mú"D项中的"提防"""是多

音字,在这儿应该读"dī"

5、读下面的句子,给加红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填汉字。

(1)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__ jiē__

(2)植物合成了这些食物,大部分都用来组成躯体和贮藏在种子或块根、块茎

中。 __ zhù___

解析:这两个字,都是生活中常见,但是同学们易错的。""容易读成"chā"

""容易读成"chǔ"

6、下列词语中加红字的读音相同的一项是(A)

A.浅尝辄止 谪守巴陵 B.不辍劳作 缀满繁星

C.瞠目结舌 堂而皇之 D.杞人忧天 挤眉弄眼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形近字、同音字的读音。A项中的两个字都读zhé, B

""读chuò,""读zhuì,C""读chēng,""读táng,D"

"读qǐ,""读jǐ。

第三、四课时 汉字

一、考点分析

《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中学生应该能够掌握3500个左

右常用字。在中考考试中,查考汉字,主要是为了准确区分常见的同音字,能够辨

析简单的形似字,能够理解常见多音多义字在不同词语中的读音和意义,同时要要

求同学们书写汉字笔画清楚,字形正确、规范。

从近几年的中考来看,汉字考查一般放在语音考查的后面,或者与语音题结合

在一起,试题分值往往二到四分。有的采用选择的形式,有的采用让同学们根据拼

音书写汉字的形式。考查的内容都是在教材中出现,常用常见又易错的词语。此外,

同学们还应该了解汉字构造,掌握常见字的笔顺、笔画、辨析形声字的声旁和形旁,

熟练使用汉语工具书,学会部首和音序检字法。

对于汉字的考查,不局限于选择题或者填空题,在阅读题中,也常常考查同学

10

们对于汉字的理解。

二、备考指南

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应该以教材为基础,逐课进行汉字的积累。把每一课中

出现的重点字词都罗列出来。对于多音多义字,应该能够根据具体的语境,辨析汉

字的准确读音和意义。对于形似字,要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辨析他们的区别。

(一)纠正、防止错别字的方法

1.分辨形旁,注意字音。如""多和财物有关,""多和 人有关,""多和

饮食有关;""多和丝、棉、麻有关,""多和水有关;"" 和衣服有关;"

"多和身体有关。

2.看清声旁,分辨同音字,如""不要写成"""经常"不要写成"经长"

3.分辨形似字意义,如"""";分辨同音字意义,如"抱负""报复"

4.记住少数带多数。"""",从""的字只有三个:"廷、建、延",其

余均从""

5.不随意简化

(二)笔画和笔顺

在书写汉字时,从落笔到抬笔,就是一笔或叫一画,这些点或画就叫笔画。

汉字基本笔画有八种,即:点、横、竖、撇、捺、勾、折、提。每一种笔画有

一种或几种变形写法。

写字时笔画的先后顺序,叫笔顺。常见的笔顺规则有以下八种:

先左后右,如""""""""等;

先上后下,如""""""""等;

先横后竖,如""""""""等;

先撇后捺,如""""""""等;

从外到内,如""""""""等;

先进后关,如""""""""等;

先中间,后两边,如""""""""等;

先里头,后旁包,如""""""等。

学习掌握汉字笔画和笔顺规则,有助于我们正确查检字典、词典,指导书写,

还能使写出的字体工整美观,提高书写速度。

(三)形声字

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表示字的意义,另一部分表示字的读音。表示字

义的部分叫形旁,表示字音的部分叫声旁。

形旁和声旁结合方式主要有六种。

左形右声:偏

右形左声:攻

上形下声:管

下形上声:慈 忿

外形内声:固

11

内形外声:闻

(四)形似字、同音字、多音多义字

有些字形体相近,不细心分辨就容易写错、用错。例如,"未来""""

""",区别仅仅在起笔两横"的长短,意思却完全不同。

正确书写和运用形似字,主要靠认真。把字形认准,字义弄懂,一笔一画认真

书写。还要在积累词汇的同时,分辨形似字。

有些字读音相同,这类字叫同音字,例如,""""""""都读"huàn""

"""都读"bì"。还有些字读音相近,如""zhuó)和""zhú)。分辨读

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要从字义入手,并且记住经常和什么字组成词使用。

不止一个读音,不止一个意义的字叫多音多义字。分辨这类字也要从字义入手,

记住读这个音时表示什么意思,读另一个音又表示什么意思。例如:薄,用在"

"中读"báo",表示厚度;用在"薄弱"中读"bó",表示单薄、弱;用在"薄荷"中读

"bò",是一种植物的名称。

(五)查字典

1.音序检字法

如果知道某个字的读音,想查这个字的意义,就可以使用音序检字法。

例如查""字的意义。知道""jīn,按这个音节的声母"j"去查"汉语拼音

音节索引",知道属于jīn的音节的字在哪一页,然后再找到这一页,就查到""

字了。

2.部首检字法

如果不知道某一个字的读音,就可以使用部首检字法。例如查""字,首先确

定要查的这个字属于""部,然后从"部首目录"中找到""部在"检字表"中的哪一

页,再从"检字表"查出""字在字典的哪一页。注意:在"检字表"中查""字的笔

画,只查除去部首部分的笔画,即只查""的笔画--6笔。

3.常用符号的意义

一个字因意义不同而有几个音的,就在各个注音前用(一)(二)(三)等标

明。一个字不止一个意义的,就用①②③等表示有几个意义。

注解中的引、喻、转、连等符号,""表示由原意引申出来的意义,""表示

由比喻形成的意义,""表示由原义转化而成的意义,""表示本字可以和一个意

义相同或相近的字并列起来构成大致同义的词。

(六)正确识记汉字的字形,应注意以下几点:

1)掌握汉字的字形要靠日积月累,平时读书看报,看电视都要做有心人,遇到

不认识的或拿不准的字,一定不要随便放过,要勤查字典,积累多了,出错也就少

了。

2)要将汉字的字形与它的音和义结合起来识记,这样比死记硬背掌握要轻松得

多,记得也要牢固。

第一,要了解汉字的基本特点。音形义统一是汉字的基本特点。要从三者的对应关

系入手,根据现代汉字的字音和字义,正确识别它的字形。

12

第二, 要了解现代汉字的结构特点,现代汉字据85%以上是形声字,一般来说,声

旁表音,形旁表意,因此可以通过形旁加以辨别。

第三, 要了解错别字产生的原因:①音同或音近造成错误。②形近造成错误。③

音近形近造成误读。④不明成语典故造成错误。

第四, 要掌握识别错别字的方法,了解了错别字产生的原因,就可以通过读音,

字形及其意义去识别了。

近几年中考的语音、汉字题,更多地着眼于实际运用,更加贴近生活。如在具体语

境中给汉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改正错别字。材料多取材于报刊、杂志,在

实践中考查学生语音、汉字的语言知识。

第五、六课时 词语(成语)及运用

一、考点分析

近几年中考试题中,对于词语的考查,主要偏重于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

的意义,分辨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感情色彩,并能能够根据语言环境正确使用

词语。

中考中所考查的词语,往往是两音节的或者是成语。分值往往在四到六分。对

于词语的考查,可以在语文基础知识中进行,也可以在阅读中进行。

词语是我们学好语文的基础。在写作当中,我们同样会用到词语。词语掌握的

好坏,也直接关系到作文水平的高低。

二、备考指南

对于词语的识记,同学们要尽可能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来揣摩和理解词语

的意义。同学们应该总结教材中每一篇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要复习词语的时候,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三、复习要点

1、掌握课文中常用词语的书写;

2、理解重要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并能根据语境进行揣摩,理解词语的比喻

义、引申义;

3、能根据语境需要正确选用词语,并能根据语境辨析词语(或成语)运用的正误;

4、能根据语境准确、得体、连贯运用词语(或成语);

5、能根据语境正确运用关联词。

(一)正确理解词义

词有单义和多义之分。单义词大多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科学术语、外来词和

新造词。汉语中大量的词是多义词。

凡是表示多种相互联系的不同意义的词叫多义词。一个多义词不论它的义项有

多少个,其中必有一个是本义,其它的意义是从这个本义发展变化而来。意义发展

变化的途径有两种:引申和比喻。

13

引申义是由词的本义演变发展而产生的意义,因此引申义与本义在意义上或多

或少有一种“子与母”、“流与源”的关系。 如“浅”的本义是表示从表面到底

部距离短的意思(水很浅)。引申为程度不深(他的功底浅);引申为表示时间不

久(他们相处的日子很浅); 引申为颜色淡(浅蓝色)。学习过程中要记住本义,

学会引申。

比喻义是通过基本义的比喻用法而逐步固定下来的新义。如用“手足”比喻“兄

弟”,用“虎口”比喻危险境地。词的比喻义和修辞上的比喻不同。词的比喻义虽

然最初是通过比喻用法逐渐形成的,但它已经成为词的一个新的固定意义,为群众

所接受;而比喻修辞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打比方;本体和喻体间无固定搭配

关系,一个本体可以有多个喻体。

了解了汉语的词义特点,同学们在考试中要结合语境对词语的含义进行具体分析。

(二)词语的感情色彩

类型 概念 举例

褒义词 带有赞许、肯定、喜爱、尊敬等感情色彩的词 壮丽 谦逊 刚强

贬义词 带有贬斥、否定、厌恶、鄙视等感情色彩的词 奸诈 卑劣 渺小

中性词 不带褒贬感情色彩的词 结果 状况 配合 方法

(三)辨析近义词:

1.从意义方面来辨析

词义的轻重不同:如“激动”比“感动”更急剧,更强烈。

词义着重点不同:如“诡辩”着重在“诡”,即欺诈、怪异,“诡辩”就是用

欺诈的手段、奇怪的言辞来为自己的谬论辩护。“狡辩”着重在“狡”,即不老实、

耍花招,“狡猾”就是歪曲事实,狡猾的为自己的错误言行辩解。

词的范围大小不同:如“战争”、“战役”和“战斗”范围由大到小。

2.从色彩方面来辨析

感情色彩不同:如“爱护”是褒义词,“庇护”是贬义词。

语体色彩不同:如“出租车”适用于书面语,“的士”适用于口语。

3.从用法方面来辨析

搭配对象不同:如“爱戴”适用于对长辈、上级,“爱护”适用于对晚辈、下

属。

语法功能不同:如“公然”在句中只能作状语,如“公然侵入”,“公开”在

句中还可以作谓语和定语,如“事件的真相早已公开了”,“公开的秘密”。

(四)正确使用成语

考题中常见的成语使用的错误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望文生义。如“告别时,这位服装个体户一定要送我几件高档的衣服,真

是大方之家。”“大方之家”是指专家学者,句中误理解为“出手大方的人”。

2.意思弄反。如“如果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事倍功半”是形容花费的劳力大,收到的成效小。与句意相反,应该改为“事半

功倍”。

14

3.张冠李戴。如“虽然他是残疾人,但我们不能对他刮目相看。”“刮目相

看”是指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与语义不符合,按句义可以改为“另眼相看”。

4.色彩不当。如正因为他具有自命不凡的崇高理想,才在工作中取得了出色

的成绩。 “自命不凡”意思是自以为很了不起,含有贬义,用在句中形容的崇高

理想有误。

(五)填充关联词语的方法

1.所填关联词语要适应语句表达的具体内容,语句结构所表达的是怎样的意

义关系,就选取与之相应的关联词语。

2.在运用和填充关联词语时要注意关联词语常成对成套的特点,如果随意改

变其前后呼应的词语,就会引起意义和关系上的混乱。

3.如果要求填充的题是由几个复句组成的较长的文字,那么就要从两方面考

虑:一是总观全题,分清这段文字有几个复句、几个分句;二是在总观的基础上再

推敲同一复句中各分句的意义关系、复句与复句的层次关系,根据不同的关系,选

出不同的关联词语。

(六)短语的常见类型

并列短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并列组成的短语,词和词之间

是平等的联合,没有轻重主次之分,这样的短语称为并列短语。如:科学技术、调

查研究、光荣而艰巨。

偏正短语:由名词、动词、形容词与在它们前起修饰作用的词组成。名词、动词、

形容词是中心语,修饰名词的词是定语,修饰动词、形容词的词是状语。状语与中

心语的关系是偏正关系。如:坚决支持、英雄人物、我的钢笔、紧张地劳动。

动宾短语:一个动词和一个受动词支配的词组成的短语叫动宾短语。其中受动词支

配的是宾语,表示动作的对象、结果、处所等。如:团结同学、吃午饭、住窑洞、

修铁路。

动补短语:由动词和在它后边起补充说明作用的词组成的短语。起补充说明作用的

词是补语,有些补语前头要用结构助词“得”,有些补语不能用“得”。如:写得

〈清楚〉、跑〈几趟〉、坐〈起来〉、看了〈一阵〉。

主谓短语:主要由名词和动词、形容词组成,主语是陈述的对象,谓语陈述主语是

什么或怎么样,主谓之间是被陈述和陈述关系。如:精神愉快、庄稼成熟。要注意

主语和谓语的搭配,防止搭配不当。

另外,还有介宾短语,由介词和宾语组成,宾语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如:从北京来。

同位短语,前后两个词语指一个人或事物。如:鲁迅先生。

(七)示例精析

1、填入下列句子的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圣母殿宽七间、深六间,极为 ,却无一根柱子。

2)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 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

心。

3)著名作家叶文玲曾经满腔热诚地 中学生:“不管写长文章或短文章,都要从

15

心里写,要从心里流出来。”

A.宽敞 敏感 告诫 B.宽敞 敏锐 训诫

C.宽阔 敏锐 告诫 D.宽阔 敏感 训诫

分析与解:

“宽敞”和“宽阔”同有“大”之意,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宽敞”一般指室

内的,“宽阔”多用于指室外的,如水面、草原等,根据句子情况,应选用“宽敞”

“敏锐”、“敏感”也是在相同中存在着区别,他们在搭配上存在着区别,如“敏

锐”一般同“观察力”、“眼神”等搭配,而“敏感”一般同“神经”等词搭配;

“告诫”和“训诫”两词同有劝诫之意,但是“训诫”一词还有“教训,训导”之

意在内,结合三个词语的情况,故正选答案应是A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白杨礼赞》语言流畅、文笔优美,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

B.中华民族在任何内扰外患、艰难险阻面前,都表现出了坚忍不拔,不可战胜的

英雄气慨。

C.一提到环城河近几年的变化,管委会的老马夸夸其谈,充满了建设者的自豪。

D.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若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

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分析与解:

A选项中的“脍炙人口”用的比喻义,指“比喻人人赞颂和传诵”,在A 句语境中

应是恰当的;B选项中“坚忍不拔”指意志坚强,决不动摇,在B 选项中用来形容

中华民族是恰当的;C选项中的“夸夸其谈”在感情色彩上是贬义词,与句中的“自

豪”等词是不协调的;D选项中“标致”在感情色彩上是褒义贬用,表达了鲁迅先

生对醉生梦死、耽于玩乐的清朝学生的愤慨之情,结合语境应是正确的,故正选答

案为C

(八)复习小结:

要解答好这类题,首先要重视平时对词汇的积累,尤其对词义的用法要有准确的理

解和掌握。其次,应对不同的题型采取不同的解答方法。如词语运用性选择题,可

以从四方面入手:①注意题干显示测试要求的关键性词语;②快速浏览句子,了解

句子的基本意思;③把备选词语进行相互比较,找出其细微差别;④根据提供的语

境推敲备选词语,以确定恰当的选项。再如,解答结合语境理解某一词语的确切含

义这类试题,也应注意三点:①准确把握题干所示的语境;②准确判断词语在特定

语境下的特定含义;③把词语的语境含义放到它所在的语境中去检验,保证其使用

的准确性。

(九)中考典例

1、(2004年·北京)下列加红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

A.畸形 畸:不正常的 诲人不倦 诲:教导

B.肆虐 肆:任意地干 无边无垠 垠:界限

C.镂空 镂:雕刻 惟妙惟肖 肖:相似

16

D.匿名 匿:隐藏 重峦叠嶂 嶂:屏障

解析:根据语境能够辨析词义。"重峦叠嶂"本身是一个并列短语。"重峦叠嶂"

中的""的意义应该与""相似,在这儿可以解释为"高险像屏障的山"。如果解释

"屏障",放在这个短语中是解释不通的。

2、(2004·河南)根据拼音写汉字。

1yǎn 偃)旗息鼓 2jī(畸)形发展

解析:这两个小题,是考查常见易错字的字形。题目中考查的这两个字,在现

实生活中常说和常用,但是大部分学生又是容易写错的。这一类汉字是中考考试中

经常考查的。

3、(2003·年北京)句中加红字解释都正确的是( B

1)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

2)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

A. 触(感动) 鼎(大)

B. 触(接触) 鼎(古代的一种锅)

C. 触(接触) 鼎(大)

D. 触(抵) 鼎(正在)

解析:考题选用的两句话,都来自于课文。"触目伤怀"中的""字和"人声鼎沸"

"",都是同学们理解词语的关键字。这个考题,也说明了同学们在复习的时

候,应该扎实地以课本为基础。

4、(2002·北京市西城区)下列有错别字的一项是(C

A.教诲 挑拨离间 人声鼎沸 B.修长 潜滋暗长 姹紫嫣红

C.滑稽 惟妙惟肖 故弄悬虚 D.豁亮 异想天开 骇人惊闻

解析:答案为C项。辨识错别字,要将字形与字义结合起来。C项中"故弄悬虚

"应写为"故弄玄虚""玄虚"是指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5、(2002·北京市东城区)在横线处按指定音节填字组词。

生活(jié)____________ 不(chuò)___________劳作

不屑置(biàn__________ 保持(jiān___________

答案:生活拮据、不辍劳作、不屑置辩、保持缄默。

解析:根据所给拼音写汉字组词是传统而有效的考查题型,同学们平时学习时

应重视对字词的练习,把词语的音形义结合起来记忆,以积累词语。答案为:生活

拮据、不辍劳作、不屑置辩、保持缄默。

6、在书刊和广告中经常看到错别字或不规范用字,请你以语委会监督员的身份,

把下列词语中这样的字找出来,将正确的填在横线上。(要求工整、规范)

重峦叠障 德高望众 世外桃园 随心所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障- - - - 解析:该题考查了学生正确

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

"这一条款。该题题干新活,体现出人文精神,设题内容来自于广告,来自于生

17

活,来自于课文,使人感到亲切。

第七、八课时 标点符号

一、复习要点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性质和作用。

常见的标点符号考查方式有:

①判断所给的几句或一段话中标点符号使用的正误,选出正确的一项;

②选出几组句子中误用标点符号的一项;

③根据表达的需要,为一段话中隐去标点符号的地方添加正确的标点符号;

④在原句上修改使用不正确的标点符号;

⑤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常用标点符号所起表达作用的正误,做出选择。

标点符号的使用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初中阶段主要考查学生对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

及其作用的掌握情况。因此,解答此类试题时要做到:

①准确掌握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和作用;

②在正确感知句意、段意的基础上,弄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以便准确判断、合理

使用标点符号;

③认真审读题干,准确捕捉有关标点的考查信息,揣摩命题者的设计意图和规律;

④平时要总结、积累标点符号使用的特点,并运用它们去解决相关的问题,还要注

重在语境中准确把握各种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

二、标点符号用法

标点符号包括两大类:点号和标号。常用的点号有七种,标号有九种,共十六种。

点号的作用是点断,主要表示语句的停顿、结构关系的语气。按照使用的不同位置,

点号可分为句末点号和句中点号两种。

(一)句末点号:句号、问号、感叹号三种:

1、句号(。略)

2、问号(?)

A、除一般的疑问句用问号表示疑问语气外,反问句和设问句句末也用问号。

例:世间还能有比这更居心险恶的事情吗?

例: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B、选择问句只在句末用用一个问号,句中各项之间要用逗号;但有时为了强调各

选项的独立性,也可以在各项之后都用问号。

例:明天是你去监考呢,还是我去监考呢?

例:站在他们的前头领导他们呢?不是站在他们的后头指手画脚地批评他们呢?

不是站在他们的对立面反对他们呢?

C、有些表示委婉语气的祈使句,句末也可用问号。 例:请你们说话小声一点好不

好?

18

D、有的句子虽含有疑问词(谁、什么、怎么样等),但并非真正发问,而是表达

了一个陈述语气,因而应用句号。 例:谁都不知道他是谁。

3、叹号(!) 表示感情强烈的句子末了的停顿。

A、表示感叹句末尾的停顿。例:歌唱吧,为迎接这辉煌的胜利!

B、语气很重,很强烈的祈使句、反问句也用叹号。

例:小王,快来!快来! 怎么会讲得这么糟呢!

C、兼有两种语气的,例如兼有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的句子,通常应该根据句子的

基本 句式属于哪一种,根据这个句子用在哪个特定的地方所着重表示的语气,选

用一 个合适的点号。例:这件事太难了,我该怎么办呢?

例:快去吧,这又有什么可犹豫的!

(二)句中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

1、逗号 逗号是句中点号的重点。在单句中,逗号主要用于以下七种情况。

1)、表示句子里边的一般停顿。 例: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

别人也不许来。

2)单句的一般成分之间——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宾语、补语之间,定语、

状语和中心语之间,一般不用点号。在以下几种情况下,这些成分之间要用逗号。

甲、主语、谓语的情况特殊

第一、主语(复杂的短语作主语)和谓语比较长,主语和谓语中间通常要用逗号。

例:这巨大的打击和难言的悲痛,几乎把吴吉昌击倒了。

第二、主语虽然短,但需要强调,主语后面要用逗号。 例:她,就是这次比赛中

唯一的女冠军。

第三、主语后面带有语气助词,语气助词后面要用逗号。 例:你啊,还是这个老

脾气。

第四、谓语是主谓短语,主语后有时要停顿,要用逗号。 例:你的申请,厂长已

经同意了。

乙、变式句中间要用逗号。

第一、谓语前置的句子。 例:出来吧,你们!

第二、定语后置的句子。 例: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第三、状语提到主语前头的句子。 例:眨眼间,岗尖岗尖的四大堆柴禾已经准备

好了。

丙、宾语较长,特别是当主谓短语或者动宾短语作宾语时,前边往往要用 逗号。 例:

我知道,你是为中国战士的鲜血而痛惜…… 例:他每天早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

打半个小时简化太极拳。 例:司机答应,把这批大学生尽快送到火车站。

第一、某些复指短语后头或组成成分之间要用逗号。

例:张敏,我们的班长,昨天突然病了。 例:这位是总务主任,我们的管家人。

第二句子中除了一般成分外,还有独立成分。这些独立成分和一般成分之间要用逗

号。 例:我们,包括领导,明天都要去植树。

第三、较长的并列的词语之间,一般要用逗号。 例:政治的黑暗,阶级的矛盾,

19

人民的疾苦,在他的作品里都充分反映出来。

第四、反复的词语之间要用逗号。 例:水,水,我要喝水。

第五、转折连词后可用逗号,以突出转折的意思。 例:我的身体不太好,但是,

和以前相比,已经好多了。

在复句中,逗号主要用于下边两种情况。

(一)分句和分句之间除了有时用分号外,都用逗号。 例: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

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闰土了。

(二)少数关联词语后面必要可用。 例:祖冲之虽然驳斥了戴法兴的谬论,但是,

他所编制的《大明历》还是被搁置了。

使用逗号需要注意的是:

(一)逗号虽然用处广泛,但也要注意用得恰当。除了上述几种情况外,不要碰到

句内停顿就加上逗号。用不用逗号既要看是否需要停顿,更要看结构上能否断开。

有的长句子读起来中间需要停顿,但结构上不能断开,也就不能加逗号。下面这句

话就是这样:

例: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

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

一个婴儿。

(二)由“把”“被”字组成的介宾短语和中心语,兼语和前面的动词联系都很紧

密,因此,介宾短语后面,兼语前后都不能用逗号。

例:我们一定要把党风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例:主犯已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有期徒刑八年。

例:我们必须帮助青年人努力提高自已的文化素养。

2、顿号 顿号也用于并列词语之间,不过这种词语比用逗号隔开的并列词语更简

短。它表示最小的停顿。

例:他引用了传说、民谣、古诗。使用顿号应注意下列八点。

(一)、并列词语中如果有连词“和”“与”“及”“或”“或者”等,不必要再

用顿号。“和”类连词一般用在多项并列词语的最后两项之间。

例:我国科学、文化、文艺、卫生、教育和新闻出版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二)、有的并列词语读起来并不停顿或者停顿很小,又不会产生歧义,中间就不

必用顿号。例:这在母亲的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啊!其它如“工农

业”“中外记者”“甲乙丙丁“等都是这样。

(三)、不是并列词语之间不应用顿号。

例:我家住北京朝阳区、和平里。(此句顿号前后是领属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中

间没有停顿,不应该用顿号。

(四)、只有两项并列词语的,一般不用顿号,而用“和”“及”等连词。

例:老刘病了。昨天小张给他送去点心和水果。

(五)并列词语作谓语、作补语,并列词语之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例:一群年轻人在唱歌,跳舞。

20

例:这篇文章写得生动,感人。

(六)如果要把简短的并列词语加以强调,这些并列词语之间就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例:这次采访,你必须带三样世西:钢笔,录音机,照相机。

(七)邻近的两个数字(一、二、三……九)连用,表示概数时不用顿号。如果是

数字省略语,就要用顿号。

例:三、四米 十之七、八

例: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二、三部分是主体部分。

(八)如果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逗号,小的并列词语之

间用顿号。例(略)

3:分号 分号和逗号都可以用于复句内部的分句之间,不同之处在于分号常常用

在并列分句之间。它表示的停顿大于逗号。

例: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

则害了革命。

分号只用在复句中,不用在单句中。复句中除了并列分句以外的其他分句,如果分

句内部已经用了逗号,分句之间通常就得用分号。 分号的作用主要是使各分句间

的结构层次清楚。

例: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

例: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

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注意:

1)单句排比,要求气势贯通,一般用逗号,不用分号。

例:对待要象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象夏天般 一样的火热,对待个人主

义要象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象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2)并列关系句,分句较短的用逗号不用分号。

例: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4、冒号 冒号的基本用处是提示下文和总括上文。它表示较大的停顿。

提示下文:

(一)用在书信、发言稿开头的称呼语下边,有引起收信人、听众注意的意思。

(二)有在“某某说”后面,表示后面是引用的话。

(三)用在提示性的话的末尾,表示后边有话要说。

例:历史已经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们:当社会急遽变化的时候,新的事物不断涌现,

旧的关系不断改变,语言受到冲击,随着发生变化。

例: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四)用在总提的话后面,表示后面要分项说明。或者表示冒号前面的话引起后面

的话。 例:我们一连穿过三座石坊: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和天阶。

(五)表示后面是补充说明或解释性的话。

例:只是我总以为没有春和秋:冬末和夏初衔接起来,夏才去冬又开始了。

(六)用在强调动词后面的宾语,提起读者注意。冒号前的动词常用的有:“想”

21

“说”“问”“是”“记住”“认为”“证明”“宣布”“指出”等,宾语往往较

长或复杂。例: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例:事实证明:你的看法是完全正确的。

总括上文:

在分项或从几个方面说了以后,用冒号表示后面还有一句总括的话。

例:教师爱护学生,学生尊敬老师:师生关系非常融洽。

需要注意的是:

(一)冒号是句内点号。没有提示的意思,没有较大的停顿(即使出现了上述“想”

“说”等动词),就不要用冒号。

例:华老师批评他:不尊守课堂纪律。(冒号没有提示作用,因此应删掉冒号。)

例:我认为这首诗很好。(没有冒号,使用正确)

(二)冒号一般管到句末,如果需要延长,要管几句或一段话,一般要用序次语或

引号标明。例:本词典主要作了如下修订:一、增加了一千多个新词;二修改了释

义下确切之处。例:姐姐来信说:“最近上海天气很热。妈妈已迁入新居。”

(三)“某某说”之类放在引用的话前头,用冒号,放在引用话中间或者后边,不

用冒号。例:李老师说:“我走了还有王老师,王老师会照顾她的。”

例:“谢谢你,”李老师说,“车快来了吧?”

例:“李老师,现在是什么时候了?”范福喜问。

(四)带有强烈感情和表示大声呼叫的称呼语后边不用冒号,用叹号;属于相互交

谈的称呼语后边一般也不用冒号,用逗号。

例:们!你们辛苦了! 例:小高,这是你的票。

(五)不要在一个句子里套用两个冒号。

例:小刘来信说:近来农村中出现了三多现象:小企业多了,使用家用电器的多了,

骑摩托车的多了。

这句话改为:小刘来信说近来农村中出现的一些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归纳为三多:

小企业多了,使用家用电器的多了,骑摩托车的多了。

标号: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

.)、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

引号 引号用途主要有下边两种:

(一)表示话在引号里的话是实际那样说的(或者想说的),或者是引用来的。

例:船工从酣睡中醒来:“敲门干什么?”

(二)表示放在引号里的话是有特殊意味的,如意义突出的,不照字面理解而别有

含义的,作者不同意或者怀疑这种说法的,以及讽刺、反语等。

例:母亲是个“平凡”的人。(表示突出、强调)

例:白日的亮光把犯罪者的“成绩”完全暴露出来了。(反语)

此外需要指出的词语以及专名、术语、成语之类有时候也用引号。

例:这就是“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的由来。

例:好就好在它点出了南郭先生的要害,在于一个“充”字。

22

使用引号,有三点需要特别注意:

(一)用引号的话里还有需要引用的话,外边一层用双引号,里边一层用单引号。

(二)凡是把引用的话独立来用,末尾的标点放在引号里边;凡是把引用的话作为

作者自己的话的一部分,末尾不点标点。但是,引用的话末了的标点如果是问号或

叹号,那么,即使作为作者自己的话的一部分,一般也要予以保留。

例:贾岛诗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例:写文章要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例:他把“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个回?”两句反复吟诵了好几遍。

例:那天晚上,我刚走到胡洞口,就听到“啊呀!”一声。

(三)只说出别人的话的意思,不照原样引用,叫做转述。转述的话不用引号。

例:有的说,你们走了,就像我掉了一扇膀子;有说的,你们走了,就像是吃饭时

缺少了盐;有的说,要是背得动,妈妈要把你们背着送过鸭绿江。

破折号用法:破折号是标号中的重点。它有多种用途,主要有下边两种。

(一)表示它后边是解释或补充说明的话。

例: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就是小屋。

例: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行文中通常用一个破折号引出解释或补充说明的话,如上二例。如果这类语句插在

一个句子的当中,往往前后两处都用破折号。

例:作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

—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的喜悦……

(二)表示 后面是跳跃或转折的话。

例:“好香的菜,——听到了风声了吗?”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七斤嫂子的对面

说。

破折号还有其他一些用法:

(一)表示说话中断。

例:“你——”老张看了看我,亲切地说,“未来属于你们,你们青年人一定要刻

苦学习,力争成为本行的专家。”

(二)表示声音的延长。

例:我们对着大海喊:周总理——

(三)副标题的前后,或只用在前面。

例:为了周总理的嘱托……

——记农民科学家吴吉昌

(四)表示事项的列举。这种用法多用于文件和科技文献。

(五)引文后面注明出处。

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

(六)注释后,说明注释者。

例:……如格林(英国新康德学派和新里格尔的创始者——译者)给他的影响更大

了。

23

此外,破折号有时也可用于总括前文。

例:革命和革命战争是进攻的,但是也有防御和后退,——这种说法才是完全正确

的。

使用破折号需要注意的是:破折号前面的词句原来有标点,用了破折号以后,一般

说不必再保留那个标点、跳跃或转折的话除外。因为读到破折号时,总要停顿,省

去那个标点不影响理解语意。

括号 括号主要表示括起来的话是注释或补充说明前边的词语或句子。这种注释或

补充说明面比较宽,可以 解释语义,注明时间,也可以交代引出处,列举具体内

容,还可以讽刺、批评、订正错误等。

使用括号要注意:

(一)括号要紧挨前面被注释或说明的词语或句子。

(二)按注释范围大小来分,括号可分为句内括号和句外括号两种。前者只注释句

中一部分词语,括号前如有点号要放在括号外边,括号内的最后一个点号(问号、

叹号除外)应当省去。后者要放在全句句末点号之后,括号内的标点按一般情况处

理。

例:他高声念道:“万道光芒地,将出现了哟——新生的太阳。”(郭沫若:《太

阳礼赞》)

例:猿人是第一次能用双手制造工具的人,他和那种只能本能地使用自然工具(石

块、木棒)的一般南方古猿,有了本质的区别。

括号和破折号都可以注释前边的话,两者的区别大致是:内容重要,属于正文的部

分的,用破折号;内容不太重要,不是正文的一部分,只是注释,没有它也不影响

意思完整的,用括号。

这时附带说明一下常用序次语的表示方式。

(一)用“首先”“其次”“最后”或“第一”“第二”“第三”等,后面用逗号。

例:首先,思想上要重视。……其次,要掌握有关知识。

(二)用“一”“二”“三”或“甲”“乙”“丙”等,后面用顿号。

例:根据代词指代的对象的不同,代词可分为三种:一、人称代词,二、疑问代词,

三、指示代词。

(三)数字外面加了括号,序次语后面就不再加点号。

例:第一单元有下面几篇课文:(一)《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二)“小”(三)

文学评论两篇(四)用阿拉伯数字时,后面用小圆点。

省略号用法 表示引文或引述的话里有所省略,表示重复的或者类似的语气的省略,

还表示列举同类事物和序数词语的省略。

(二)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尽、说话空隙,或者说话断续、沉默不语等。

例;原来如此!……

例:喂!是小陈吗?你托我买的书买到了……你什么时候来取?……好,好,再见!

使用省略号要注意下边三点;

(一)省略号所表示的不必尽举的同类事物省略,一般要在列出三项以后再用,以

24

便读者据以联想和补充省略的内容。

(二)省略号前边的话如果到了需要停顿的地方,应该用什么标点符号就用什么标

点符号(如果是顿号、逗号、也可以用):省略号后边不必再用表示停顿的符号。

(三)省略号相当于“等”“等等”,所以省略号后面不必再用“等”“等等”。

省略号和破折号都可表示语言的中断,两者的不同之处是:省略号表示余声未尽,

破折号表示戛然而止。

关于标点符号的用法,上述几种特别重要,在中考中此题设题往往向多种标点符号

的综合使用方向发展。对此考点的复习原则应本着熟悉类型,通透概念,辅以练习

的标准,进行大胆的实战意义上的实践,这样不断参核,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而

那种单纯背熟概念的作法,无疑是纸上谈兵,其最终结果可想而知。

书名号

主要用业标明书名、篇名、报刊名、文件名、戏曲名、歌曲名、图画名等

1.书名号之间可用顿号,也可不用任何点号。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2.书名与篇名连用时,先写书名,后写篇名,中间用间隔号,然后加上书名号。

如:《苟子劝学》。

三、其他应注意的问题:

1 叹号、问号不能用在句子成分之间,因为其语气停顿相当于句号。

如:我呀,还得再活上一阵子呀!

2 省略号不能和“等”同用。如:张艺谋执导的电影《十面埋伏》全球首映庆典,

将于七月十日举行,演出嘉宾包括刘德华、金城武、章子怡……等当红艺人,演出

阵容非常庞大。

3.书名号容易忽视。如:资本论不是很长吗?你不也要读吗?“资本论”应加书

名号。

4.破折号与省略号的区别: 破折号表声音延长,省略号表说话断断续续。如:

“我……不行……了,请……你……”

5.省略号后一般不能再用点号。

6.复指成分之间不能用逗号或顿号,如果用只能用破折号。

如:敬爱的总理周恩来

四、标点速记口诀

(一)口诀复习法

1、问号:第一注意选择问,全句末尾才用问。第二注意倒装问,全句末尾也用问。

第三注意特指问,每句末尾都用问。第四注意无疑问,陈述语气不用问。

2、感叹号:关键注意倒装叹,全句末尾才用叹。

3、顿号:大并套小并,大并逗,小并顿。 并列谓和并列补,中间不要去打顿。

集合词语连得紧,中间不要插进顿。概数约数不确切,中间也别带上顿。

4、分号:分句内部有了逗,分句之间才用分。

5、冒号:提示下文用冒号,总结上文要带冒。

25

6、引号:引用之语未独立,标点符号引号外。引用之语能独立,标点符号引号里。

7、括号:注释局部紧贴着,注释整体隔开着。

(二)口诀解说与例句

1、问号:⑴第一注意选择问,全句末尾才用问。(选择性的问句,中间的停顿用

逗号,只在全句末尾打一个问号。)

例:a.你打算到西安去呢,还是到广州去呢? b.你打算今天去呢,还是明天去呢?

c.你是临场害怕呢,还是身体不舒服?

⑵第二注意倒装问,全句末尾也用问。(倒装性的问句,问号也打在全句末。)

例:a.怎么了,你? b.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们?

⑶第三注意特指问,每句末尾都用问。(特指性的问句,每个问句的末尾都要打上

问号。)

例:除了他能去,还有谁呢?你吗?你能去吗?我看你不能去吧?

⑷第四注意无疑问,陈述语气不用问。(有些句子的局部虽然带上疑问词,但整个

句子的语气是陈述语气,这样的句子就不能打问号。)

例:a.我不知道他叫什么。 b.谁都不知道他叫什么。 c.让我们来看看这个评价是

否恰当。 d.要在城西修建立交桥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人都非常关心这座立交桥将

怎么建,那里的近千株树木将怎么办。 e.基础知识究竟扎实不扎实,对今后的继

续深造有重要影响。

2、感叹号:关键注意倒装叹,全句末尾才用叹。(倒装性的感叹句,感叹号要打

在全句末尾。)

例:多美呀,祖国的春天!

3、顿号:⑴大并套小并,大并逗,小并顿。(有的句子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

大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逗号,小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顿号。)

例:a.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和回收,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达到了新的水平。 b.这个经济协作区,具有大量的科技信息,较强的工业基础,

巨大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市场,较丰富的动植物、矿产、海洋、旅游等资源。

⑵并列谓和并列补,中间不要去打顿。(并列性的谓语之间和并列性的补语之间打

逗号,而不打顿号。)

a.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b.这个故事讲得真实,动人。

⑶集合词语连得紧,中间不要插进顿。(集合词语是紧密的结构,不能用顿号分隔

开来。如“师生员工”,其间就不能用顿号。)

例:a.这次“严打”的成功,和广大公安干警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和公安干警家属

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b.这个县有30多所中小学。

⑷概数约数不确切,中间也别带上顿。(概数即约数,是不确切的数目,中间不能

打顿号。)

例:a.看上去十七八岁,一副瘦骨伶仃的样子。 b.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

4、分号:分句内部有了逗,分句之间才用分。(并列分句内部有了逗号,这并列

分句间才能用分号。)

26

例: a.我们过苦日子时,他来了;我们过好日子时,他却走了。

b.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

5、冒号:提示下文用冒号,总结上文要带冒。

例:a.下午他拣了好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烛台,一杆台秤。

b.教师爱护学生,学生尊敬老师:师生关系非常融洽。

6、引号:引用之语未独立,标点符号引号外;引用之语能独立,标点符号引号里。

(这主要是引号和其它标点符号的配合原则。)

例: a.写文章应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b.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神形皆备,充满生机”

c.陆游诗云:“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7、括号:注释局部紧贴着,注释整体隔开着。(如果括号注释的是局部的词语或

短语,括号就紧贴着被注释的部分;如果括号注释的是整体的句子或段落,括号就

和被注释的部分隔开。)

例:a.如果想对中国古代史的史料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可以参阅《四库全书简明目

录》(一九五七年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铅印本。此目录包括经、史、子、集)。

b.皮之不存,毛将焉(哪里)附。(《左传》)

c.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但丁)

五、中考标点符号运用常考点和难点突破

(一)难点一:问号的运用的三个难点:

1、在一个句子中用了疑问代词但全句是陈述语气的,句末不用问号。

2、选择问句中间的停顿不能用问号,要用逗号;但选择问句句群(3个以上)的每

一问都要用问号。

3、问话中含有称呼语的,无论称呼语是在前还是在后,问号用在句末;成分前后

倒置形式的问句,问号不能跟着倒置到句中,仍然用在全句末尾。

例:下列标点运用哪些有错?请改正。

①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懂得什么是爱国主义?什么是共产主

义?什么是资本主义文明?如何防止精神污染?

②先生到底是称赞我什么呢?是有几处画得好?还是勇气可嘉?什么都敢画?或

者根本就不是称赞?只是一种对于失败者的无可奈何的安慰?

③“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们。”厂长严肃地说。

[解析]①这是一个陈述句,带疑问词“什么”、“如何”的部分是“使他们懂得”

的宾语。因此,前三个问号改为逗号,最后一个问号改为句号。②第一个问号正确,

是有疑而问,想寻求回答。“是……还是……”构成两选的选择问句,“勇气可嘉”

与“什么都敢画”是一个意思,即属同一问,因此,第二、第三个问号改为逗号,

第四个问号正确。“或者……只是……”构成两选的选择问句,因此第五个问号改

为逗号,最后一个问号正确。③引号内是一个句子,只不过采用了倒置形式,而作

为句末点号的问号应用在句末;因此,问号改为逗号,引号前的句号改为问号。

(二)难点二:引号的运用与引文末点号位置的确定:

27

1、普通词语不能滥用引号 :一般情况下,引号标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一些特

定的称谓、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或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除此外,普通词语不能滥

用引号。

例:④当太阳完全被月亮的身影遮住时,与神女般若隐若现的“海尔-波普”彗星

相比,清晰的水星亮晶晶地伴在被遮黑的太阳旁边,金星、木星也同现在天宇。

[解析]去掉引号,并把最后一个逗号改为分号(强调层次)。因为句中的“海尔

—波普”不是要着重论述的对象,也不是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加引不当,属于滥

用。

2、非直接引用不用引号

例:⑤吴名早上跟我说:“他脚崴了一下,今天不能来上课了。”

[解析]此处显然是间接引用(转述)。如果是直接引用只能是“我脚……不能来

上课了。”因此,应去掉引号并改冒号为逗号。

3、加引范围要清:

例:⑥耿大妈对儿子说:“大成,见人该问好就问好,该行礼就行礼,别怕人笑话,

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嘛。’”

[解析]此句俗话应为“礼多人不怪”,因此“嘛”字应放在单引号之后,因为它

是说话人的语气词。第二个冒号去掉,后一个单引号移到“怪”字后;改后的后半

句为“……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嘛。”

4、引语末标点位置的确定:A、引用的话是独立的,末尾标点应放在引号里面;B

如果只作为作者自己话的一部分,末尾不用其他标点;C、特别注意:引语末的标

点如果是问号或感叹号,那么即使作为作者话的组成部分一般也要保留。如,鲁达

走到门前,叫声“郑徒!”

例:⑦罗伯特舒曼说:“一磅铁只值几文钱,可是经过锤炼,就可以制

成几千根钟表发条,价值累万”因此他劝告人们“要好好利用天赋给你的一磅铁。

[解析]第一个句号移到引号内(引文独立),第二个句号移到引号外(引文不独

立)。

()难点三:顿号的运用的难点:

1、并列词语结合得紧,中间不用顿号;但表序数时要用顿号。

2、表示约数的两个数字中间不能用顿号。

3、并列词语中又有并列词语时,大并列中的停顿用逗号,内部小并列中的停顿用

顿号。

4、并列的短语比较长,停顿较大的,不用顿号,用逗号。

5、并列的短语作定语时要用顿号;而作主语、谓语、补语等表强调时,并列的介

宾短语用作状语时,不用顿号,用逗号。

6、并列的短语之间带有语气词时,不用顿号,用逗号。

例:下列标点运用哪些有错?请改正。

⑧这篇文章至少有三、四个病句。

⑨第三四组的同学下午体检。

28

⑩这个经济协作区,具有大量的科技信息、较强的工业基础、巨大的生活资料、生

产资料市场、较丰富的动植物、矿产、海洋、旅游等资源。

⑾情况的了解、任务的确定、兵力的部署、军事和政治教育的实施、给养的筹划、

装备的整理、民众条件的配合等等,都要包括在领导者们的过细考虑、切实执行和

检查执行程度的工作之中。

⑿他的准确,清新,形象的语言,使球迷们感到仿佛自己就坐在体育馆里亲眼目睹

这场比赛。

⒀发挥“能人效应”,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农民更新观念、转换脑筋、增强本领、参

与竞争、尽快致富。

⒁乌鲁木齐的大街上到处摆着水果摊,甜瓜啊、西瓜啊、伊犁苹果啊、库尔勒香梨

啊……走到哪儿都闻得到诱人的香味。

[解析]⑧去掉顿号(规律2)。⑨“三”“四”之间加顿号(规律1)。⑩第一、

第二、第四个顿号分别改为逗号(规律3)。⑾除最后一个顿号外,其余的顿号分

别改为逗号(规律4)。⑿前两个逗号分别改为顿号(规律5,作定语时并列的短

语之间用顿号)。⒀四个顿号分别改为逗号(规律5,这五个并列的短语作“农民”

的谓语)⒁三个顿号分别改为逗号(规律6)。

(四)难点四、句内括号和句外括号的运用的难点:

1、括号内的注释语是解释句子中的部分词语或部分句子(局部)时,括号用在点

号前;不需停顿时括号后不用点号。

2、括号内的注释语是解释前面整个句子(全局)时,括号用在点号后面。

例:下列标点运用哪些有错?请改正。

⒂他读的哲学书籍大约有两类:第一类是马克思主义原著,第二类是中外哲学史家

的著作。(包括介绍他们哲学思想的读物)

⒀倘必如实物之真,则人物只二三寸,就不真了,而没有和地球一样大小的纸张,

地球就无法绘画(《鲁迅全集》第六卷,第23页)。

[解析]⒂括号移到句号前(规律1)。⒃括号移到句号后(规律2)。

(五)难点五、并列分句间的停顿是用逗号还是用分号:

1、凡是用逗号能清楚地表示并列分句的并列关系时,分句间的停顿用逗号。

2、凡是用逗号不能清楚地表示并列分句的并列关系时,分句间的停顿用分号。

例:下列标点运用哪些有错?请改正。

⒄团总支书记最后指出,对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应该大力提倡;对不尽如人意的

地方应该注意改进。

⒅当太阳完全被月亮的身影遮住时,与神女般若隐若现的“海尔——波谱”彗星相

比,清晰的水星亮晶晶地伴在被遮黑的太阳旁边,金星、木星也同现在天宇。

[解析]⒄分号改为逗号(规律1)。⒅最后一个逗号改为分号(强调层次,规律

2),另还要去掉引号(不是强调的对象)。

(六)难点六、省略号运用的难点:

1、用了省略号就不能在省略号后再用其他的点号。

29

2、用了省略号不能再用“等”,用了“等”就不能再用省略号。

例:下列标点运用哪些有错?请改正。

⒆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⒇小说、诗歌、散文……等等,他都爱读。

[解析]⒆去掉引号后的句号(规律1)。⒇去掉省略号(规律2)。

(七)难点七、冒号的运用:

1 冒号一管到底,句中短暂停顿不用冒号。

例:(21)本省三位中年作家:叶蔚林、韩少功、彭建明在一起畅谈往事。

[解析] 冒号应一管到底,可是这里只能管到三位作家“叶蔚林、韩少功、彭建

明”,却不能管到最后一句“在一起畅谈往事”。所以,冒号改为破折号,起局部

解释作用。

2 同一句中不能有两个冒号。

例:(22)会议刚开始,王校长大声宣布:今天有两个好消息告诉大家:一是我校德

育工作受到省里表扬,二是……

[解析] 冒号一管到底,一句话只能有一个。本句“大家”后用逗号。

3.部分引用(引文不独立)前不能用冒号

例:(23)《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正式确立了:“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由各级

政府负责治理;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

[解析] 此句引文仅作句子成分,冒号删。

4.同一人话语未完不用冒号。

例:(24)“学习就怕‘认真’二字。”张老师说:“‘态度决定一切’,确实很

有道理。”

[解析]因为句中“张老师”的话分前后两部分说的,前部分话还没说完,“二字”

后不能用句号,改为逗号。冒号管的应是一句独立完整的话,这里如果用了冒号,

只能管后面的话,却不能管前面的话,故不能用冒号,改为逗号。

(八)难点八、书名号运用的难点:

――书名号用来标明书名、报名、期刊名、篇章名、剧目名、歌曲名和法规文件等

名;而专栏名、专题名、丛书、单位等名称不能用。

六、示例精析

1、标点符号使用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看了我的诗,并没有批语诗的好坏,只是淡淡地笑道:“标榜”!

B.哪里有困难,学雷锋小组就出现在哪里。

C.是我已老得成了“文盲”?还是它们写的是“天书”?

D.白天,战士们坚守自己的阵地;夜里,战士们向敌人进行无情的攻击。

分析与解:A项考查引号与其它标点的配合使用,这里要注意两点:①引述别人的

话时,”说话人”出现在引文前用冒号,出现在引文后用句号,出现在引文中间则

用逗号。②如果所引内容是直接引用,意思相对独立、完整,则标点加在引号以内;

如果所引内容是间接引用或已揉在作者叙述中成为作者语言的一部分,则标点要加

30

在引号以外。 BC查问号的用法,注意两点:①句中虽有疑问词不达意,但整个

句子是陈述语气,就不能用问号;②句子属于选择疑问句,选项之间应用逗号,问

号加在句尾。D考查逗号、分号的使用。一般说来,并列分句中分句与分句之间用

分号,分句内部用逗号,词与词之间则用顿号。总之,这几个标点的使用要体现出

结构上的层级性。

2:对下列句子标点符号的作用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她每天吃的是“包子饭”——用席草编成的草包蒸的饭。(破折号表解释说明)

B.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引号表示否定的含义)

C.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肉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

她可忘不了这个。(破折号表示话题的转换)

D.用盐民自己的话说,是“早出门框碰头顶,晚最头顶矮三寸”。(引号表强调

突出)

分析与解: AC考查破折号的作用。A项中破折号以后的内容是对“包子饭”的

解释说明;C项破折号之前是说“大年夜怎么样”,破折号之后是说“她怎么样”,

话题发生了变化。 BD考查引号的使用。B项中“聪明人”并不是真正的聪明人,

作者对这种人持否定讽刺的态度;D项中引号以内部分引用了盐民的话,属于行文

的引用。

3、从全段表达的语气看,下文□中应该用什么标点符号?有什么作用?

今年41日,美国军用侦察机撞毁我飞机,致使我飞行员至今下落不明。不要说

什么“人权”,稍有一点人的良知,都应该感到内疚自责,都应该主动承担责任。

可美国政府呢?不仅推卸责任,而且倒打一耙。这就是美国政府的“人权”□

①标点符号 ②作用

分析与解:这是一种比较开放的题型,从设计的形式上看是非选择题;从考查的内

容上看,主要考查学生对问号的使用及其作用的理解;从题干提示看,考查要求很

明确,要求注意“表达的语气”,并给出了具体的语境,所选材料紧密联系当今热

门话题,容易引发情感共鸣,便于学生准确解答,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解答时要对具体语言环境中某种常用标点符号的表达作用有充分的理解。首先根据

语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确定所使用的标点符号,然后把标点符号同句

式的理解结合起来,揣摩出它们的表达作用。

第九、十课时

一、复习要点

1、正确辨识和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对比、反复、设问、反问、

借代等十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理解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

2、能依据要求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3、语言表达能做到简明、连贯、得体;

4、理解并掌握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二、从题型分析看,近年来,中考对修辞的考查要求是:

31

①有对修辞手法的辨识选择题,包括一种或多种方法的辨识。解答时,要求考生能

透彻了解八种修辞手法各自特点,尤其注意区别清楚容易混淆的几种修辞手法,如

比喻的三种形式,设问与反问的区别,排比与反复的区别等。

②有对各种修辞作用的理解、分析、判断题。解答时,除了抓住各种修辞的本质特

征去辨析外,更重要的是结合句意进行理解,不仅要分析修辞对描述对象的表现效

果,还要体会出作者珠思想、意图。有的还要结合课文内容去把握。

③还有修辞手法的实际运用题(包括主观题和客观题),其中主观题越来越受到命

题者的重视。如提供带有某种修辞手法的情境,用规定的方法仿写句子等。

三、《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辨析、运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反复、对偶、设问、反问等八种,教材中常出现的修辞格还有借代、引用、反语等。

对要求掌握的修辞格,首先要熟记其定义、理解其要点。

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

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

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

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 暗喻和借喻

类别 特点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明喻 甲象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犹)如、好比、出现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出现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 出现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

物。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

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

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

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

或相近的意思。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复的种类:

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

国。

7、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作用:

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

32

基础。

8、反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

,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如: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该记住这一真理。

10、借代: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

象、部分代替整体。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

11、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按说反话的方式加强

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

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

扭,实在标致极了。

这些修辞中,考查的最多的是比喻。不要把有“像”、“好像”的句子都看成

比喻句。多数情况下,‘像“、“好象”、“仿佛”表示比喻,但是要注意以下几

种情况不是比喻:

1)表示比较的。如: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2)表示推测、揣度的。如: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3)表示例举。如:本次考试很多同学的进步很大,像张昊、李疏桐等等。

4)表示想象。如: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四、学习修辞方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把有“像”“好像”的句子都看成比喻句。

在多数情况下,“像”“好像”“仿佛”表示比喻,但是要注意以下情况不是比喻:

①表示比喻的: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②表示推测、揣度的。如: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③表示例举。如:攀枝花有很多风景优美的去处,像二滩水库、米易溶洞。

④表示想象。托起它,好像世界上的一切生命都在我掌中似的。

2.怎样区分设问和反问

设问和反问都是有疑而问,但是设问是自问自答,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则

是问而不答,以加强语气。

如: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 )

难道你就觉得只是树?(反问)

3.借喻和借代的不同

①借喻是比喻的一种,侧重于“喻”的喻体和本体相似的关系,借代的借体和本

体是相关的关系。借体与本体之间没有相似点。

②借喻可以换成明喻,借代不能。

4.怎样区别排比和反复

排比句至少是三个句子,反复句是两个以上的句子。排比句的结构相同或相似,

语气一致,意思相关有共同的词语。

反复句是两种以上相同的语句重复,为了突出强调。

33

如: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

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排比)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反复)

五、妙题解说

[题一] 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他发现是我,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

②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

③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④老爷子小心,别顾着说话——看掉下来把屁股摔成两半!

A①比喻②反问③排比④比喻 B①夸张②设问③排比④比喻

C①比喻②反问③排比④夸张 D①比喻②反问③夸张④夸张

[解说]此题主要考查考生能否正确理解和辨识几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题型是一道正

选题。从所给的选项看,设计意图非常明确,把几种判断上容易混淆的修辞手法拿

来让考生分辨,这就要求在解答是一定要用心捕捉文句中体现修辞手法特点的信

息,结合有关的知识加以判断。[答案] C

[题二]“远远望去,宛如一群雪白肥壮的大狮子,有坐着的,有卧着的,有两两相

对的,有簇聚成团的,原来这是一座宣石假山”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

么作用?

[答案] 打比方;抓住了个园“冬景”的颜色、形状与白雪、狮子相似的地方,其

作用在于突出个园的“冬景”的特征,使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使文章富有

文采,激发阅读兴趣,( 答到意思即可)

[解说] 考查的着眼点是对考生运用修辞手法能力的考查,同时也对学生语文多方

面的能力进行检验。

[题三] 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图书馆是书籍的宝库,那里贮藏着无数的人类智慧的结晶。

B.蚂蚁身躯虽小,但力量很大,一只蚂蚁可搬动一粒米,一群蚂蚁不就可以翻江

倒海了吗?

C.那翠绿的叶片,那满树的繁花,给我这小小的书房带来了一室的春光,一室的

清香,一室的暖意。

D.盛开的藤萝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彼此推着挤着,好不热

闹。

[解说]这是一道错选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设计时没有给出

可供判断的修辞手法,而是要求考生自己审读文句,独立体会出作者所运用的修辞。

不仅如此,还要求考生对修辞手法运用的合理性做出判断。这就给考生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对蚂蚁的力量进行夸张,但不知夸张的运用应注意:①必须注意真实,不

能哗众取宠;②必须合乎逻辑,不能片面夸张;③必须防止误解。[答案] B

[题四]文中的语言富有表现力,结合上下文作简要品析下面句子。

金黄的麦子都张了口,几乎要叫出声来。

34

答: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麦子等待收割的情形。

[解说]这道题表面上看来是一道语言品析题,其实考查的就是修辞知识的掌握情况

和理解运用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文章,揣摩语句。

[题五]对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意义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想起它(纺车),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

运用比喻,抒发作者对延安纺车深厚真挚的感情。

B、你们是早晨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运用拟人,抒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朝气蓬勃的青年一代寄予厚望。

C、奋斗,是改变现实的杠杆,是亿万人民共攀现代化高峰的紧实阶梯。

运用排比,使抽象的概念和道理变得更加严谨。

D、你就是调尽五颜六色,又怎能画出祖国的面貌呢?

运用夸张,意在表明多调一些颜色,祖国的面貌是可以画出来的。

[解说] B项修辞手法应为比喻,C项修辞手法也是比喻,D项意在表明即使你调多

少种颜色,也无法把祖国的面貌画出来。[答案] A

第十一、十二课时 病句(文)修改

一、复习要点

1、能辨别句子的正误,修改常见的病句;

2、能根据语意表达的需要,选用恰当的句式、句子;

3、能根据句意关系选用恰当的关联词语;借助关联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4、能根据语境准确、得体、连贯地运用语言。

有关句子的知识和能力的考查历年来都是中考语文试题中“语基积累运用”部分的

重要角色。具体的考查要求有:①能分析单句的成分;②会找句子主干;③了解各

种句式及表达作用;④能区别常见复句类型,正确使用关联词语,分析二重复句间

的关系;⑤能知道病句类型及特点,会辨析和修改常见病句。⑥能根据语境准确、

得体、连贯地运用语言。考查的重点目前放在对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形成两个方面,

以便更好地检测学生的语文素质。

二、解答这类试题,应注意的是:①了解句子大意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②逐层压

缩句子成分,显示句子主干;③注意各种句子成分的位置规律;④分析各种病句产

生的原因,摸清规律;⑤了解各类试题的考查要求,运用解答的方法和技巧,如语

感审读、提取主干、造句类比等;⑥严格按照题目要求,正确使用病句修改的规范

符号;⑦对一些应用性的题目要认真把握题干信息,紧密联系上下文语境,仔细揣

摩。

三、病句主要包括6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其中前四类是语法结构方面的问题,后两类是句意方面的

问题。

35

1 语序不当

1 名词修饰语

多项定语与中心语的正确次序一般是:①表领属性的或时间、处所的;②指称或数

量的短语;③动词或动词短语;④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⑤名词或名词短语。

另外,带“的”的定语放在不带“的”的定语前。

例如:一位优秀的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佛山一中的语文教师。

正确次序:佛山一中的(领属性的)一位(数量)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动词短

语)优秀的(形容)语文(名词)教师。

下面是多项定语次序不当的例子:

许多附近的妇女、老人和孩子都跑来看他们。(表数量的“许多”应紧靠中心

短语)

在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上,发挥着他们无穷的蕴藏着的力量。(表性质的“无穷

的”应紧靠中心词)

里面陈列着各式各样过去所使用的东西。(表性质的“各式各样”应紧靠中心

词。)

下面是定语误放状语位置的例子:

夜深人静,想起今天一连串发生的事情,我怎么也睡不着。(“一连串”应修

饰“事情”)

这种管子要不要换,在领导和群众中广泛地引起了讨论。“广泛”应修饰“讨

论”,“地”改为“的”)

2 动词修饰语

多项状语次序比较复杂,须特别注意的是:

先时间后处所;②先介词结构后情态动词、形容词;③表示对象的介词结构一

般紧靠中心语;④不要弄错修饰对象。

例如:在办公室里许多老师昨天都同他热情地交谈。

正确次序:许多老师昨天(时间)在办公室(处所)都(范围)热情地(情态)同

他(对象)交谈。

看下面的例子: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上一世纪曾发生过一场血战。('上一世纪'应放在'

片神奇的土地上'前)

我们再也不是任意被列强欺侮的国家。('被列强'应放在'任意'前)

③开考半个小时后,就有人陆续交卷。('陆续'应修饰''

④国有15个洲禁止黑人在娱乐场所与白人享有平等的地位。('与白人'应修饰

'平等'

⑤大家就工资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广泛'应修饰'交换'

3 关联词语的位置

一般来说,两个分句同一个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后边;不同主语时,关联词语

在主语前边。

36

下面句子是位置不当的例子:①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

'应移到'如果'后面) ②要是一篇作品里的思想有问题,那么文字即使很不错,

也是要不得的。('即使'应移到'文字'前。照原句就变成了只是文字要不得,

不是作品要不得。)

2.搭配不当

1 主谓搭配不当

例如:①我国棉花的生产,过去不能自给。(不能自给的是'棉花'而不是'生产

'。)

②中国人民的解放在民族关系上起了基本的变化。('中国人民的解放'没有'

变化''起变化'的是'民族关系'。正确的表达应是个兼语句,要改''

'使'

2 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

例如:①他在运动会结束后正式退出了运动员生涯。(“退出……生涯”动宾搭配

不当)②解放前,爸爸和哥哥两人挣来的钱还不够养活一家人的生活。('养活

'的只能是人,不能是'生活'。)

3 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如:①教师肩负培养大批科技队伍的重任。(“队伍”应改为“人才”)

②黑暗中,还听得见连滚带爬的脚步声。(“连滚带爬”不能修饰“脚步声”,)

4 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例如:①做好生产救灾工作决定于干部作风是否深入。('做好'是一面性的,'

是否深入'是两面性的。)

艺人们过去一贯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的热切的青睐,就在这白眼与青睐之

间,他们体味着人间的温暖。('白眼''青睐'指相反的两面,但底下的'

'只适用于一面。)

5 否定与肯定搭配不当

例如:①我想这应该是不必叙述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来。('没有谁不会想象

不出'等于说'谁都想象不出',推测原意就是'谁也想象得出'。)

②我们并不完全否认这首诗没有透露出希望,而是说希望是非常渺茫的。

'不完全否认'等于'部分承认',基本上还是承认。因此这句话说'我们承认

这首诗没有透露出希望',刚好和作者的本意相反。改法有两种'我们也承认这首

诗也透露了一些希望……''我们并不否认这首诗也透露了一些希望……'

③会员家属除凭发出的入场券外,并须有家属徽章,无二者之一不能入场。

'无二者之一即不能入场'从字面意思上推,可有'有二者之一即可入场'的意

思。跟原意不符,应该说“二者缺一即不能入?

3 成分残缺或赘余

1)缺主语

例如:①通过努力的学习,使她的成绩得到很快的提高。(应删去“通过”“使”)

②对于不文明守纪的同学,难道不应该受到责备吗?(去掉“对于”或删掉“受到”)

37

2)缺谓语

例如:①佛山市民都在努力为建设一个文明卫生城市。(结尾应加上“而奋斗”)

②完成了任务之后,大家到餐厅夜宵。(应是“吃夜宵”)

3 缺宾语

例如:①虽然每天工作很忙,但还是抓紧和同学研究或自己看书。'抓紧'什么?

'时间'一词不能省。)

②我们要尽一切力量使我国农业走上机械化,集体化。(句子应是'走上……的道

'

4 累赘重复

例如:①一年来,妇女工作已打下了相当的工作基础,获得了一定的工作经验。(第

二、第三个'工作'应删去。)

②其实这是过虑的想法。(''就是想,应删去'的想法'。)

4 结构混乱

造成结构混乱的原因,主要有两种:

(1)两种同义格式杂糅

如:①一个人变好变坏,关键在于内因起决定作用。(“关键在于内因”与“内因

起决定作用”同义,用一个即可。)

②止咳祛痰片,它里面的主要成分是远志、秸梗、贝母、氯化铵等配制而成的。(

么用 “主要成分是……等”,要么用“是由……等配制而成的”,不能将二者糅

在一起。)

③从1987年的《短篇三题》为起点,他进入了一个更新的阶段。(把“从……开始”

和“以 ……为起点”糅在一起了,改“从”为“以”。)

(2)两个分句糅成一个单句

分句之间的停顿用逗号或分号,如果误用连接并列成分的顿号,就造成分句糅合的

毛病。例 如:小张除跳舞外,兼任报幕、开场、结尾的节目还得由她编导。(“小

张……兼任报幕”和“开场……由她编导”是两个分句,各有主语,其间误用顿号,

“兼任”一词径直管到“节目”,造成杂糅和搭配不当的双重毛病。)

5 表意不明

1)指代不明

例如:有人主张接受,有人反对,他同意这种主张。('这种主张'指代不明)

2)有歧义

例如:①他请几个营的干部参加座谈会。('几个'修饰''还是'干部'?)

②在休假的这段时间里,我们的体重逐日增加,最高的达五公斤。(很可能使人误

会是逐日增加的量最高有五公斤,这当然不是事实,应把'逐日'改为'都有'

③现全渠已勘测完毕144华里。(没说全渠有多长,如果全长144华里,那么144

华里只是全渠的一部分,那么不能说'完毕'该说'现全渠已勘测了144华里'

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可以解释为'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

也可以解释为'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如果作者意思是后者,就不如把

38

'一种'提到头上。)

6 不合逻辑

这里的'不合逻辑'指的是句子的意思在事理上讲不过去。例如:学习有态度与方

法之分'。这句话形式上跟'生物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分'是一样的,但'

物、植物和微生物'加起来等于'生物',而'态度''方法'加起来不等于'

学习',所以这句话就是'不合逻辑'

下面是一些逻辑上的有问题的类型。

1)自相矛盾

例如:①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

能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呢?应改为'多少人死难了,他是幸免的一个。'

②这增强了中国人民与侵略者斗争的无比力量。(既然已经'无比',如何还能'

增强'?应删去'无比'。)

2)范围不清

例如:①从事业的发展上看,还缺乏各项科学专家与各项人才。(各项人才包括科

学家,不宜并列,该说'各学科的专家与其他人才'。)

②他们一面拼命的往上爬,一面又不免跌落深渊。(“一面……一面……”表示两

件事同时进行,句中的两件事显然不是同时的,应改为'他们虽然拼命的向上爬,

但是终于不免跌落深渊。)

3)强加因果

例如:①最近我这位朋友去了一趟南方回来,结果他的思想依然如故。(去了南方

回来思想变了,可以说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现在'思想依然如故',怎么能说

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呢?)

②因为他来自北方,思想根本上还是旧的一套。(为什么来自'北方'思想就旧?

'北方'到底是相对什么而言的?)

4)主客倒置

例如:①在那个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应该是'我和报纸的接触

'。)

②去年的学习情绪和今年比较起来大不相同。(我们比较一先一后两件事,一般

总是以后者为主体,应是'今年的学习成绩和去年……'。)

四、中考实例

例一:选出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佛山市2003年中考题)

A.由于“非典”的影响,今年来我市旅游的人数比去年同期降低了一倍以上。

B.知识是一切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富。

C.他的写作水平不但在全校冒尖,而且常常居全班之冠。

D.经过昨夜的一场大雨,空气清新了许多。

解析:D。A选项“降低”不能用“一倍”;B语序不当。

例二:选出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佛山市2004年中考题)

A.经过大家的努力,使我们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

39

B

键。

C

错。

D.即使一直没有试验成功,但他一点儿也不气馁。

解析:C

例三:选出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佛山市2005年课改区中考题)

A.只要我们领会了书中的精华,才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B.如何防止驻伊美军免遭汽车炸弹的袭击,这是美国政府头痛的问题。

C.“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兄弟一家亲”道出了我们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心声。

D.救援物资迟迟未到,他们很难克服粮食紧张,淡水缺乏。

解析:C

第十三、十四课时 缩句 扩句 仿句 单句 复句

一、缩句,就是把写得比较具体、生动形象的句子的枝干去掉,留下主干,使其简

单明了,但不改变句子本身的基本意思。缩句,有助于我们抓住长句的主要内容,

提高我们的概括能力,缩句的基本方法如下:

(一)要理清主干和枝干。

句子的主要成分好比大树的主干,表示“谁”或“什么”“做什么”“是什么”

“怎么样”。句子里缺少主要成分,就不能成为完整的句子了。修饰成分好比大树

的枝叶,表示修饰、限制、补充的意思。句子里缺少必要的修饰成分,句子就显得

不形象、不生动了。例如“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一句的主干是“颐和

园是公园”,其他部分就是枝叶。来源:

(二)要保持原句的基本意思。来源:

缩句时,要找准主干和枝干,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例如“大雕塑家罗丹塑造

了一座仪态端庄的女像”中的“罗丹”“塑造”“像”都是中心词,也就是主干,

将这些留下来,去掉枝干,就成了一个短句,即“罗丹塑造像”。如果去掉了句子

中的主干,句子就会变得意思模糊不清,甚至改变了原意。例如:“班主任和几位

小朋友一起在运动场中愉快地踢球”,如果缩成“小朋友踢球”就改变原句的基本

意思了。

(三)保持原句句式。

例如把“我们中队的少先队员争先恐后地搬砖”缩写成“少先队员搬砖了吗?”

就明显地改变了原句的句式,这是不符合缩句的要求的。又如将“老麻雀不能丢下

自己的孩子一个人走开”缩写成“老麻雀能走”就不对了。应保留“不能”,将句

子缩写成“老麻雀不能走”。

二、仿句

40

所谓仿句题,也叫句式运用题。它用于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品析能力、

表达能力,以及对修辞知识、语法知识的积累与运用。这种题型,一般是命题者提

供一定的语境,要求考生参照规定的句式模仿写作。其实质是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

语境和要求,写出与例句内容和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上有密切关联的句子。

这里结合近年来的中考题谈谈仿句题的题型特点与解答方法。

(一)考查学生对修辞方法的积累与运用。

1.比喻。①明喻 例句:生命像火焰,火在舞蹈,那扭动、变形的舞姿是

火的生命张力的表达。造句:生命像 (生命像大海,海在呼啸,那响雷般的怒吼

是大海对搏击风云的战斗生活的渴望)(江苏镇江市)

②暗喻 例句:A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B是两颗联结在一起的心,是友

谊。C是未满的月牙儿,是缺憾。仿句: (D是一把竖琴,是快乐;0是、一轮大

阳,是朝气;S是一条曲线;是优美)(江苏常州市)

2.拟人。例句: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滴水可以穿石,是在告诉我们

做事应持之以恒;大地能载万物,以在告诉我们求学要广读博览;依照画线句再写

一个句子。(青松不惧风雪,是在告诉我们做人要坚毅刚强)(天津市)

3.排比。例①:成功要用理想去引路,要用创造去开拓,要用汗、水去浇

灌。仿句: (友谊要用真诚去播种,要用理解去呵护,要用热情去浇灌)(

川德阳市)

例②:人们都爱秋天,爱他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

仿句:(人们都爱莲花,爱她的亭亭玉立,爱她的不蔓不枝,爱她的香远益清(北

京市东城区)

4.对偶。例①:从“白玉长堤路”和“镜湖水如月”中任选一句,-写出

与这构成对偶的句子,内容要体现乡土特色。A白玉长堤路, (乌篷小画船)B

湖水

如月, (耶溪女似水)

例②: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楼榭;近看西北角,造起三间面临绿水的轩

斋。

改后为: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楼榭; 。(近看西北角,造几间临水

轩斋)

(二)考查学生对语法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1.假设关系的复句

例句:如果我是阳光,我将照亮所有的黑暗。(1)如果我是清风,我将

(吹走世间的尘埃)2)如果我是春雨,我将 (滋润人们的心田)(重庆市)

2.并列关系的复句

例句:我不是挺立在高山峻岭中的巨松,而是辽阔草原上的一棵小草——为

壮丽的河山添一笔绿意。仿句: (我不是矗立在广场中央的高大石像,而是绵延

千里的路轨下的一颗小石子——为 繁忙的交通运输献上全部的力量) (陕西省)

3.解说关系的复句

41

例句: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荒凉的戈壁,冷冷清清,没有活力。

仿句: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 (断线的风筝,摇摇摆摆,不知归宿)

(湖北黄冈市)

(三)考查学生对表达方式的理解与运用。

1.描写句。例句: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仿句:语文是 让人 (色彩缤纷的花园,让人流连忘返)

语文是 让人 (意境深远的油画,让。人惊叹不已)

语文是 让人 (旋律优美的音乐,让人听之动容)(山西省)

2.议论句。例句:贪婪是灵魂的蛀虫,侵蚀了多少善良的本性。 仿

句: (懒惰是精神的蝥贼,偷走了多少宝贵的青春)

3.抒情句。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

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 (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增添一份绿

意;如果你是一颗星星,就点缀一角天空)(安徽省)

上述题型的出现,表明语文考试已经摆脱传统的“用词造句”、“判断下

列句子中用了什么修辞”、“判断下列复句的形式”等题型,而是紧密联系社会生

活,从现实生活中选择材料,考查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对语言规律的认识和提炼

能力,以及学生在理解基础之上的运用能力,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真是妙哉!

(四)仿句题的题型

1、套用式仿写题

[考题1]仿照例句的形式,写一个句子,内容自定。

例句: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

野。

仿句: (2002年北京东城区中考题)

[解析]做此类试题,首先要明确题意,辨明例句所用的修辞手法,然后直

接套用。例句从内容上看,写出了秋天的三个特点;从句式上看,采用了排比的修

辞手法。因此本题的仿写重在仿句内容的选定,其句式只需直接套用例句。内容的

选择可以是景,也可以是人或物,关键要把握其特点。如:人们都爱春天,爱她的

风和日丽,爱她的花红柳绿,爱她的雨润万物。

2、修改式仿写题

[考题2] 删改下面句子中画线的部分,使它与前面的句子组成对偶句。

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楼榭;近看西北角,造起三间面临绿水的轩斋。

改后为: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楼榭; (2002年天津市中考题)

[解析]此题是在原句基础上进行修改式仿写。题目要求删改后与前面的句

子组成对偶句,即两句在词语和句式方面都要分别整齐相对,既是对后句的修改,

又是照前句的仿写。据此不难得出对仗工整的修改句:近看西北,造数间临水轩斋。

3、续写式仿写题

[考题3]仿照画线的句子,续写一个句子,与画线的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排

42

比句。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

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 (2002年安徽省中考题)

[解析]这道题既是续写又是仿写,要求学生对句子进行仔细分析品味,揣

摩出句中所阐明的意义。除了要把握仿句的句式(如果……就……)及修辞(比喻、

排比)外,尤其要注意句中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奉献精神)。这就要借助自己的感悟,

写出富有生活哲理、启迪人们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句子。如:如果你是一朵鲜花,就

装点一分春色。

4、造句式仿写题

[考题4] “摆渡老人”中的“摆渡”可以理解为老人对“我们”生活、思

想上的帮助。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摆渡者”,请你展开联想,按照下面的

示例仿写三个句子。

示例:(1)作家把读者摆渡到精神的彼岸。

(2)“希望工程”把贫穷的孩子摆渡到求知的校园。

仿句:(1) (2)

(3) (2002年福州市中考题)

[解析]本题其实是让学生在理解“摆渡”一词的基础上,展开联想,用“摆

渡”造句,仿照示例的格式“ 摆渡到 。”仿写的关键是对“摆渡”一词比喻

意义的真正把握。因此也不难联想到类似例句中“作家”、“希望工程”的“摆渡

者”:教师、父母、医生等。

仿句:(1)老师把学生摆渡到知识的王国。(2)父母把子女摆渡到成人的世

界。 (3)医生把患者摆渡到健康的乐园。

(五)仿句题的解答

解答仿句题我们应该具备下面的一些知识与能力。

首先是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语法、修辞知识是从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总结

出来的运用语言的规律,掌握它无疑有助于提高我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仿写”考试就是在语法、修辞的运用上大做文章,请看下列试题。

[例一]根据例旬句式特点,在横线上另外仿写句子。

太阳无语,却放射出光辉;高山无语,却体现出巍峨;大地无语,却展示

出广博。

这是一道自选话题的仿写。品读所给例句,我们能看出以下特点:一是全

句运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歌颂了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二是例句是一个二

重复句,第一层为并列关系,第二层为转折关系(有标志词“却”)。我们做这道仿

写题时可不考虑所写句子的内容,因题干无此项要求,但整齐的排比句式、活泼的

拟人手法则必须用上,且句间关系也一定得跟例句一致。否则,便会被视为不合要

求。(仿写示例:青春无语,却焕发出活力,鲜花无语,却散发出芬芳,春雨无语,

却滋润着大地。)

43

其次是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具备了相关的知识积累,如果不能展开联想、

想象的翅膀,我们依然会面对“仿写”而兴叹。有的同学甚至有错误的认识,他们

认为联想,想象是作家的专利,与我们无缘。其实,不论是学文,还是学理,起码

的联想、想象能力都是必须的。牛顿不正是从苹果落地这一生活现象中展开联想、

从而悟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吗?所以,联想、想象能力的欠缺,绝不可等闲视之。应

该通过扩大生活与知识积累,掌握联想与想象的方法,尽快弥补这一欠缺。我们还

是来看一道仿写练习。

[例二]仿照例句的句式和修辞方法,仍以“她”为开头补写两个句子。

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履款款而行。她携着神奇的小花篮,把五彩的鲜花撒向

山坡,撒向田野;她 ;她

这道指定话题的仿写练习。按要求,我们仿写的句子,仍然得围绕“她”—

—“春姑娘”来展开,要表现出春天给大地、人间带来了什么。从形式上说,我们

仿写的句子,必须得用上拟人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要跟例句保持一致,合起来构成

一个整齐的排比句。做这道题,我们就需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春天除了带来方

紫千红,还带来了什么? (仿写示例:她伴着浙沥的小雨点,把美丽的故事讲给鱼

儿,讲给青蛙、她跟着山间的小溪流,把婉转的歌儿唱给青山,唱给牧童、她带着

归来的小燕子,把春天的喜讯传遍山村,传遍农家。)

再次是过硬的语言表达能力。仿写是小型的写作练习,它要求我们在极为

有限的字数内尽情展示仿写者的才情,张扬仿写者的个性。语言表达平平,就很难

在这块小天地里有大的作为。这要求我们在乎时的生活中,要调动多种感官去观察

身边的事物,用鲜活的心灵去感受世界。一花一世界,一草一精神,露珠的晶莹剔

透,晚霞的辉煌迷人……化人心中,流人笔端,即成为美妙动人的文字。有了关注

万物,珍爱生命的热情,辅之以广泛的阅读——读好书,读美文,再通过必要的语

言训练,就不愁写不出令人拍案叫绝的文字。

三、单句

(一)语言的五级单位: 语素 短语 句子 句群

(二)主谓句 动词谓语句 形容词谓语句 名词谓语句

(三)非主谓句 动宾短语构成的非主谓句 偏正短语构成的非主谓句 动词

非主谓句 名词非主谓句

(四)句子的成分 主语(谁) 谓语(怎么样) 宾语(什么)

定语(主语和宾语前) 状语(在谓语前) 补语(在谓语后)

(五)句子的主干 主语 谓语 宾语

(六)划分句子成分及符号

四、复句

(一)复句类型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紧密联系,结构相互独立的单句即分句组成的句子称为复

句。组合复句的分句可以是主谓句,也可以是非主谓句。分句之间有短暂的语音停

顿,书面上用逗号或分号表示。分句之间的关系常用连词、副词以及一部分起关联

44

作用的短语来表示,复句中的分句之间有着一定的逻辑关系,根据分句之间不同的

逻辑事理关系,可以把复句分为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

件等类型。

1、并列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并列组合而成的,叙述相关的几件事情,

或说明相关的几种情况,分句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即A,又B”

例如: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不是意识决定存在,而是存在决定意识。

我们一边走,一边高兴地谈笑着。

2、承接复句:也称顺承复句,连贯复句。几个分句表示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

彼此顺序不能动。常用的关联词语有“A,于是B”“A,然后B”、“A,接着

B”、“A,便B”。 例如: 他们俩手拉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头、回

到草房。 电光闪闪,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瓢泼大雨。

3、递进复句:由两个有递进关系的分句组成,后一个分句表示意思比前一个分句

进了一层。常用的共联词语有“不但(不光、不只)A、而且(还、又)b”、“而

且”、“并且”、“尚且a,何况b”、“别说a就连(就是)B”。 例如:

不仅学习好,而且工作好,尤其是思想好。

4选择复句:几个分句分别说出凡种情况,要求从中选择一种,表示“或此或彼”

“非此即彼”、“与其这样不如那样”等意思。常用关联词语有“或者(或)a、

或者(或)b”、“不是a就是b”、“是a还是b”、”与其A,个如b”。

如: 不在沉默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星期天,我们是去郊游呢,还是去图书馆?

5、转折复句:由两个有转折关系的分句组成,几个分句的意思不是顺着前一个分

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来一个转折,转到相反的意思上去。常用的关联词语有:“虽

然a但是b”、“a不过b”、“可是”、“然而”、“却”等。 例如:

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虽然他个儿长得矮小,但是力气可大着呢!

6、因果复句:由两个有因果关系的分句组成,分句之间是说明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因为a所以b”、“既a就(那么)b”、”因此”。 例如:

因为他有坚定的信念,所以遇到困难从气馁。 因为雷锋叔叔为人民做许多好事,

所以人民永远怀念他。

7、假设复句:由两个有似设关系的分句组成,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

情况,后一个分句说明由这种假设的情况产生的结果,常用关联词语有“如果(倘

若)a就(那么)b”、“即使(纵然)a,也b”、“再A,也b”、“假如”、

“假使”、“假若”、“要是”, 例如:假如产品质量不好,数量再多,也没有

使用价值怕。 要是你能刻苦学习,成绩就会提高。

8、条件复句:由两个有条件关系的分句组成,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一个

分句说明在

(二)复句的判断

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句组成的句子,组成复句的单句叫做分句。

45

辨别单句和复句,不能只看句子的长短,而要抓住单句和复句的特点。区分的关键

是这个句子有几个主谓结构。单句只有一个主谓结构,复句则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主谓结构,其中的任何一个分句不作其他分句的任何成分。

如:[这时](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单句)

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转折复句)

同一复句里的分句,它们之间有一定逻辑事理关系。根据这种关系,可以把复句分

为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条件等类型。

复句中各个分句之间的意义关系常常用关联词语来表示,分句关系不同,所用的关

联词语也不相同,要熟悉什么复句使用什么关联词语,什么关联词语表示什么关系,

对成套的关联词语要注意成对使用。

复句的常见语病 有①关联词错用;②缺少必要的关联词;③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④关联词语位置不当;⑤分句次序不当。总之,对复句判别分析时,即要看关联词

语,更要看句子的内容。

(三)易混复句辨析

并列复句和选择复句。这两种复句中的大部分句子容易区分,但也有容易混淆的情

况。并列复句中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表述的类型(常用的关联词有“不是……而

是……”,“是……不是……”),有学生易混同于选择复句中的一种没有取舍的

情况(常用的关联词为“不是……就是……”)。例如“不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

人们的社会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不少学生在判断其类型

时,将它说成是选择复句。如何辨别这两种情况的复句?首先可以从关联词入手。

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这两类复句的关联词进行比较(特别是比较其关联词的后部分)

分析其异同点。其次,可从句子表达的意义上来区别。并列复句是为了鲜明地说明

事情或事物的特点,意思往往是确定的;选择复句则列出两种不相容的可能,引人

注意,意思是不确定的,要人们自己去确定取舍。

因果复句和并列复句。虽然这两种复句有本质上的区别,但因果复句中表推论因果

关系的情况(常用“既然……就……”来表示),有些学生易混同于并列复句中的

“既……又……”的情况。例如:“既然我们是学生,我们就要认真读好书。”这

个复句本来是因果复句,但有些学生判断为并列复句。辨清这两种情况的方法有二:

第一用换关联词法来判断,表推论的因果复句中的“既然……就……”可换成表一

般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因为……所以……”,意思上不会有多大的变化;而并列复

句却不能把“既……又……”换成“因为……所以……”;第二,用前后分句换位

法来判断:前后分句不能换位的是因果复句,能换位意思不变的则是并列复句。

假设复句和条件复句。这两种复句由于在某种情况下比较相似,所以很容易混为一

谈。如(1)“如今,你若是从井冈山许多山坳走过,便能看到一条条修长的竹滑

道。”(2)“只要能妥善保护草皮和灌木,沙丘就可以被固定下来。”很多学生

不明白为什么例(1)是假设复句,例(2)又是条件复句。可告诉学生从两方面来

辨别这两种复句。第一,根据关联词来辨别:凡是前一分句中的关联词与“如果”

意思一样的(如“假如”、“假若”、“若是”、“若要”等),则是假设复句;

46

凡是前一分句的关联词与“只有”意思相近的(如“只要”、“除非”等),就是

条件复句。第二,根据句子感情色彩来判断:假设复句往往带有假设的意味,主观

色彩较浓;而条件复句常常是冷静地叙述情况,比较客观。

第十五十六课时 名句的识记

一、考点阐释

“背诵常见的名句名篇”是指对中国古代优秀诗文作品及其重要语句进行

考查。意在引导考生重视诵读,培养语感,强调语文学习中的积累、感悟及熏陶,

提高人文素质。这些名句名篇,或揭示了人生的哲理,或反映生活的真谛,或描摹

了人物的情貌,或表现了事物的真相,具有思想性、哲理性、艺术性,语言简炼,

涵义深刻。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而且常读常新,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和艺

术魅力。“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

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

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A

二、热点透视

名言名句“名”的界定:只要对1993-1998年高考语文考查的28条名句作

一剖析,我们便不难探寻出界定“名”的三条基本原则:

1.朝代:例重于先秦和唐宋

2.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

3.内容:侧重于思想性、教育性和审美性。

(1)思想性:能体现高远的人生境界或高尚的道德情操。如:

[199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____________(《孟子·膝文公下》)

[1997]寄意寒星荃不察,___________(鲁迅《自题小像》)

(2)教育性:能概括生活的一般道理或为人处世事的方法等。如:

[1994]___________,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1996]由俭入奢易, ___________(司马光 《训险示康》)

[1998]____________,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3)审美性:描绘景物凝练传神,意境深邃。如:

[1996]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997]___________,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教师在组织复习时,可根据以上三条原则,精编一套“名言名句汇编”,

下发给每一个同学,突出复习重点。在编写时还要注意四点:数量适中(一般在1000

条左右)、校对无误、出处清楚、编排有序。

三、攻关对策

1)强化两条措施,提高识记效果。

对精选出来的名句名篇,学生必须熟记。为了提高识记效果,可采取如下的

47

两条措施:

①分块切割,化整为零。

先将精选出来的名句名篇,按朝代或文体顺序切割成大的条块。然后规定

每天掌握35条。这样既保证了识记的计划性,也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达到

了化整为零的目的。

②定期检查,强化落实。

自查:老师在印发“名言名句汇编”的同时,可配发一套同步的填空练习,

让学生每天自记、自测、自查。

抽查:课前一分钟,老师可随机抽三四名同学对句或板演,每天督查。

考查:每次阶段性考试,都要设计4-5个名言名句填空题进行考查,并对

测试中暴露出来的共性和个性问题进行集中纠错和个别指点。

2)实五个环节,确保书写准确。

考生错写名言名句的反例可以引以为戒:

(1)错位搭配。如:[1996]莫愁前路无知己,________(高适《别董大》)

下句应填“天下谁人不识君”,而有的考生却错位搭配“天涯何处无芳草”。

(2)答非所问。如:[1996]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岑参《白雪

歌送武判官归京》)下句应填“千树万树梨花开”,而有的考生却答非所问,填写

成“河边杨柳发芽了”。

(3)添字、漏字。如:[1994]老吾(“之”)老,以及人之老。(《孟子·

惠王上》)[1977](漏“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4)写错别字。如:[1994]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误写“蹊”成“溪”)

(《史记·李将军列传》)

(5)笔画不清。如:[1998]玉不琢(“琢”字右边笔画不清)不成器,人不

学不知道。(《礼记》)

要避免上述情形的发生,必须强化如下五个环节:

(1)领悟含义。对每一条名言名句,都要领悟其大致含义,特别是其中的关

键字词,老师尤应适当点拨。如:“为人性僻耽(dān入迷)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2)圈点强记。对名言名句中的易混字、易错字,要用红笔圈点出来,以激

起有意注意,重点把握。如:“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中的“跬”,“一张一弛,

文武之道”中的“弛”。

(3)边诵边写。学生在记忆时,可边背诵,边用笔在草稿纸上写出上、下句

或句子中的关键字;老师在检查时,不仅要抽人背诵,而且还要抽人板演或默写,

以防止“口是手非”。

(4)规范书写。学生在书写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

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和不规范

的简化字,不添减笔画。

(5)看清要求。中考名言名句填空要求都是“任选三句”,考生在答题时可

以全答,而且阅卷时也以答对的句数计分。有的填空要求改为“只选三句”,考生

48

只能选答三句,否则,阅卷时以前三句中答对的句数计分。所以考生答题时一定首

先看清填写要求。

四、对应训练

1.补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旬。

①静以修身,_____________(诸葛亮《诫子书》)

_____________,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

③捐躯赴国难,_____________(曹植《白马篇》)

_____________,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2.补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①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_____________(《论语·季氏》)

②随风潜入夜,_____________(杜甫《春夜喜雨》)

③溪云初起日沉阁,_____________(许浑《咸阳城西楼谢脁》)

_____________,俯察品类之盛。(王羲之《兰亭集序》)

3.补出下列各句的上句或下句。

______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②嘈嘈切切错杂弹,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③君子坦荡荡,_____________(孔子《论语·述而》)

④智者千虑,必有一失;_____________(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4.写出下列各句的上句或下句。

①竹外桃花三两枝,_____________(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②春潮带雨晚来急,_____________(韦应物《滁州西涧》)

_____________ ,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其四〉》)

_____________,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风栖梧》)

5.在文章中贴切地引用名句可以使文句显得优雅。写出或补出下列句中引

号内的名句。

①夏日雨后的山里,空气清新,禾苗秀美,忽见翠峰之上,蓝天之下,彩

虹横贯,真是“赤橙黄绿青蓝紫,________。”

②学校里语音室、电脑、电视等设施设备一应俱全,可都“_______”,没

有派上用场,只是摆设而已。

③当许多城市居民彩电、冰箱、空调都齐备的时候,这边远山村才开始有

黑白电视,真所谓“人间四月芳菲尽,_________。”

④我国的广告业,起步迟,发展快,颇有“忽如一夜春风来, _________

之势。

6.按题中要求填写句子。

_____________”。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美好愿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③《琵琶行》一诗以琵琶女的遭遇身世为明线,诗人的感受为暗线,两线

49

交汇在“_________”这句诗上。

7.某年中秋,我驻美使馆召开部分留美学生座谈会。

①主持人的发言引用了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的名句:

_____________。”

②甲同学的发言引用了张九龄的诗句:“海上生明月,_____________。”

③乙同学的发言引用了李白的诗句:“举头望明月,_____________。”

④丙同学的发言引用了杜甫的诗句:“_____________,月是故乡明。”

⑤丁同学的发言引用了苏轼的诗句:“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

⑥戊同学的发言引用了王安石的诗句:_____________明月何时照我还。

第十七十八课时 文体常识和文学常识

一、知识要点复习:

内容涉及面较广泛。一是文体知识:记叙文(要素、人称、顺序、中心、详略)

说明文(对象、特征、顺序、方法),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应用文(书信、

电报、规则、计划、总结)等常识。二是文学常识:基本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和作

品,还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常识,还有教材中交代的主要文化知识,日常

生活经常用到的一些文化常识。

(一)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常识

1、小说:是一种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升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人物:典型的艺术形象 情节:(序幕)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尾声)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2、散文的含义和特征

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散文通常指除诗歌、小说、戏剧、曲艺等以外的其

他所有文章。狭义的散文是指同诗歌、小说、戏剧相并列的一种文章体裁。近年来,

杂文、报告文学、回忆录等已从散文中分离出来,成为新的文学体裁,散文这一概

念的外延逐步缩小。这里所说的散文就是狭义范围内的散文。

根据散文的表现内容和表达方式,散文一般可以分为三类: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

文和议论性散文,当然也有将记叙、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的。

散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样式,有以下特征:

1)取材广泛 散文的题材包罗万象,大千世界中具有认识意义、思想价值、美

学意蕴的人、事、物、景,都能成为散文的题材范围。散文的这一特点使它能够迅

速地表达作者的生活感受。

2

形散神聚又叫形散神不散,是大多数散文的基本的特征。形散指取材广

泛、形式自由、手法灵活、思路开阔,从内容到形式要散得开。神聚指文章整体结

50

构严谨,材料层次井然,有统一的主题。散文贵“散”,但要散而不乱,思路清晰,

首尾一贯,做到撒得开,收得拢。

(3)形式自由

散文无定体,笔法无定格,凡写人、叙事、议论、抒情,兴之所至,挥洒自如,

涉笔成趣。这使得散文形式自由灵活,多种多样,随笔、游记、札记、访问记……

都是散文家族的成员。只要能很好地表现内容,在形式上是不受任何限制的。

(4)富有文采

好的散文总是和优美凝练的语言联系在一起的,讲究对语言美的追求。一般来说,

散文的语言应当简洁、凝练、自然、优美。在遣词造句上,讲究朴实而不贫乏,华

丽而不做作,丰富而不堆砌。既追求文采斐然,又蔚为天然,使读者看不出雕琢的

痕迹。

(5)情真意切

散文和诗歌一样,侧重于抒发情感,表达情志。散文之所以能产生一种迷人的艺术

魅力,就在于作者在散文中所精心描绘的诗情画意和自然流露的真情实感。散文中

的情贵真、贵深、贵实,忌假、忌浅、忌浮。要为情造文,不要为文造情。只有真

情实感才能打动读者。

3、戏剧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

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戏剧的种类很多。根据表演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等。话剧

以对话为主,如《雷电领》;歌剧以歌唱为主,如《白毛女》、《图兰朵》;舞剧

以舞蹈为主,如《丝路花雨》;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包括昆曲、京剧和各

地方戏,以歌唱、舞蹈为主要表演手段。根据剧情的繁简和结构的不同,戏剧又

可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根据题材所反映的时代的不同,戏剧可分为历史剧和现代

剧。另外,根据矛盾冲突性质和表现手法的不同,戏剧还可以分为喜剧、悲剧和正

剧。正剧兼有悲剧和喜剧的因素,在古今中外的戏剧作品中占的比重最大。

剧本是舞台演出的依据和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

和艺术性。剧本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有尖锐的矛盾冲突即戏剧冲突。戏剧冲突展现人物性格特点,推动剧情的

发展,揭示作品的主题。戏剧冲突的发展变化过程就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剧本

的情节结构,一般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有的多幕剧还有序幕和

尾声。

2)主要运用人物语言(对话、唱词、独白、旁白)、动作塑造人物形象。人物

语言、动作高度个性化,符合各自身份和性格特点。

3)适合舞台演出。人物、事件、时间、地点高度集中,人物不能太多,事件不

能纷繁,场景不能过多地变换。

4)有舞台说明。舞台说明写在每一幕(或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

内容包括人物、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

51

4、诗歌

诗歌,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开路先锋。是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最凝练、形象地反映

生活,富于想象,构思精巧,有一定的节奏、韵律,常根据节奏和音顿分行排列的

一种文学体裁。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不仅由于它在内容上是用高度精练

的语言来抒发丰富的思想感情,而且在于它的表现形式既有别于其他一切文体,同

时又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变化:从原始歌谣的不定型,发展到四言、五言、

七言诗基本定型,又发展到宋、元的词和曲,以至于今天的新体诗。在几千年的历

史长河中,这种发展变化是相当大的,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

1)乐府

乐府原指朝廷所设置的音乐机构。它的任务,一是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歌制成曲谱,

制作、演奏新的歌舞新的歌舞;二是采集民间歌谣,陪上音乐演唱;三是训练演奏

人员和歌手。以供郊祀、饮宴、游观娱乐的需要。后来,把乐府机构所采集、创作

的歌辞,统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为“乐府”。这样一来,“乐府”一词就由专

业机关而变成诗歌的名称了。最早的乐府诗是配乐歌唱的,后来文人仿照这种体裁

创作的乐府诗,不管配不配乐,都一律称之为“乐府”。

2)歌行

歌行是古体诗的一种。汉魏南北朝乐府诗多用歌、行、曲、引、叹、吟、怨、弄、

操等,其中以用“歌”、“行”为最多,逐渐合称为一种诗体名。其音节、格律一

般比较自由,形式常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等古体,篇幅长短不一。

3)古体诗

古体诗有两种含义。一指诗体名,也称为古诗、古风。与唐以后兴起的近体诗(格

律诗)相对应。其表现形式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及杂言多种,且不讲

究对仗、平仄等格律,用韵也较为自由且可换韵。在多种体式中,以五言、七言为

多。二是对于古体诗歌的泛称。又,南北朝时称汉魏无名氏的诗为古诗。

4)近体诗

近体诗也称“今体诗”、“律诗”。是唐代以后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近体诗篇有

定句,句有定字,讲究平仄,双句压韵,首句可压可不压(五言仄起式首句不用韵)

律诗除首联尾联外,中间两联(颔联、颈联)还要求对仗。“今体诗”一名是唐人为

区别以前的诗体而采用的说法,为后人沿用,现代则多称为格律诗。

5)四言诗

四言诗指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字为主的诗体。四言诗在殷商时代形成,是我国古代

诗歌总最早形成的诗体。四言诗(这里主要就《诗经》而言)在我国的诗歌发展史

上有其特殊功绩。除了语言的准确精练而外,赋、比、兴的运用,开创了我国诗歌

“形象思维”的先河。东汉以后,“文繁而意少”的四言诗逐渐衰微,为民间新兴

的杂言、五言诗所取代。

6)律诗

律诗是一种每首八句、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的格律非常严谨的诗。它在南北朝时代就

已经开始出现,到唐代初期基本发展成熟,盛唐以后是它的黄金时代。律诗分五言

52

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和排律(或“长律”)三种。

此外,还有少量的三韵小律和六言律诗。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每首的字数、句

数、压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这些规定可以归纳如下:1、每首

限定八句。2、限定用平声韵,而且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3、每句的句式、

平仄都有规定,而且讲究粘对。4、每首必须用对仗。

7)绝句

绝句是律诗的一种。每首四句,等于律诗的一半,所以也称“截句”、“断句”。

基本格式仅为四句,绝句有五言、六言、七言等几种,“六绝”较为少见。绝句分

“古绝”和“律绝”两大类。其中不讲平仄、连对,压韵又可平可仄的,叫古绝;

讲究平仄、连对并压平声韵的,叫律绝。

8)五言诗

五言诗是由五字句构成诗篇的一种诗体。五言诗是在民谣和乐府民歌的影响下产生

和发展起来的。它从汉代形成一直到近代,在我国古典诗歌创作中,一直是主要的

表现形式之一。五言诗既能反映复杂纷繁的社会生活,又能流漓酣畅地抒发诗人复

杂的思想感情,而且节奏鲜明,音韵铿锵。五言诗可分为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

言绝句等形式。

9)七言诗

七言诗是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为主的一种诗体。它同五言诗一样起源于民间。现

存最早的文人七言之作,是东汉张衡的《四愁诗》和魏晋曹丕的《燕歌行》。此后

经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到唐代初期成熟,终于在诗坛上确立了与五言诗抗衡的地位,

成为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主要形式之一。可分为古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等。

10)杂言诗

杂言诗也是古风的一种,具有古风的一切特点,跟“五古”、“七古”惟一不同之

处就是一个“杂”字。说它“杂”,主要表现在句式上,其次表现在用韵上。杂言

诗的最大优点是可以随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奔放而无所拘束地纵情放歌。它可以一韵

到底,也可以随意换韵;它的句式可以毫无限制,可以时而三言、四言、时而五言、

六言、七言;句子长的可达十字以上,全篇短的可以只有四句,长的可以长到数十

句乃至百句以上。正因其“杂”,所以有时还允许夹用少数散文式的句子。杂言诗

不论表现形式多杂(但多数还是以七言句为主)在古代诗歌分类上都把它归入“七

言古风”这一大类,即使全篇只有一个七言句。

11)词

词,诗歌的一种。是伴随新兴音乐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起源于隋唐,盛行于两宋。

从词的句式来说,称为“长短句”。词之所以采用长短不一的句式,是出于音乐上

的要求。词有词牌,就是填词时所依据的词牌,词牌对声与韵以及句式与结构有明

确规定与严格要求,故有“填词”之说。依照每首词的字数多少,通常把词分为三

类,即小令、中调和长调。由于词调不同,它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四

种不同形式。

12)小令

53

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中产生最早的一种体式。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小令是单

支的曲子,很像一首句式参差的小诗,更近似于词。小令主要是从民间的词调和小

曲变化而来的,其中也有少数脱胎于诗词。它以句式长短不齐而与诗(尤其是近体)

迥然不同。与词相比较,则有同有异。主要特点有:用韵比词更密、平仄比诗词更

严、通首只有一段、可以另加衬字,这是小令与诗词不同的更显著之点。以字数多

少来划分,58字以内为小令,其体式短小精悍,便于使用,所以在元代散曲中,无

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看,它都占据只要地位。

13)中调

中调:自《草堂诗余》按词的字数多少为词分类以后,词家通常把5990字的词

调称为中调。因为中调的字数介于小令和长调之间,所以得名。《蝶恋花》《渔

家傲》等词调。

14)长调

长调即长词。自《草堂诗余》以91字以上的词调为长调后,一直为后人所沿用。

如两段的《满江红》、《水调歌头》和三段的《兰陵王》、四段的《莺啼序》等词

调,都称为“长调”。

二、文学常识的学习(复习)方法主要有:

(一)分类法。即把众多的作家、作品分成古代、现代、外国三方面进行归纳

整理。

(二)网络法。即对一个作家来说,将其名字——篇名——名句,形成一个知

识网,对作品多的作家(课文中出现的)可将其作品罗列,涉及到文学常识方面的知

识点加以归纳。

(三)表格法。即对一大类作家、作品列表对照。如中国古代作家、作品,可

按年代先后列表简记其姓名(字号)、朝代、集名、篇名、佳句……这三各种方法要

相互配合使用。

三、命题思路导航

近几年的中考题,考查范围较广泛,要求按时代了解我国古代、现代文学中的

作家、作品,按国籍了解外国的著名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熟悉基本篇目文学作品中

的主要人物和作品出处及评价,掌握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基本特点和要求,

掌握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一般体裁常识的阅读要求,掌握应用文的特点和写

作格式,以及常见常用的文化知识。而此部分内容主要靠识记,题型以选择、判断

为主。

要掌握好文学常识,要做到能抓住主要内容,识记完整准确,经常复习,同遗忘做

斗争。

四、典型例题解析:

1 (安徽省,200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捕蛇者说》选自唐代柳宗元的《柳河东集》。

B.《醉翁亭记》的作者是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

54

C.《苏州园林》的作者是我国现代文学家朱自清。

D.《我的叔叔于勒》选自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集《羊脂球》。

【分析】此题意在考查考生对古今外的著名作家、作品的了解情况。这种题型

是语文常识类考查最常见的形式。本题涉及到如下内容:题目、作家、出自何处以

及体裁等,因出题往往将文体、文学知识揉在一起,因此,需要逐项分析。经分析

可以看出ABD三项都是正确的,而C 项中“《苏州园林》”的作者应是“我国

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叶圣陶”。

【说明】做这类文学常识的中考试题,不仅要牢记初中六册中重点课文、出处、

作者及作家的基本情况,还要扩大知识面并提高分析判断能力。

2 (淮阴市,1999)

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两表酬三顾,一对定千秋”,说的是诸葛亮和周瑜的事。

B.袭人是《红楼梦》中的人物,严监生是《儒林外史》中的人物。

C.《复活》是莎士比亚的著名剧作,西施是春秋时吴国的美女。

D.科举考试中,在县里或府里参加乡试,考取的人叫“举人”。

【分析】本题属于拓宽加深题,A项中“两表”指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

“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拜见孔明之事, “一对”指刘备和诸葛亮的隆中对策或

指《隆中对》一文。总之,这幅对联中的典故没有一件与周瑜有关。故A项错误;

C项中《复活》是俄国列夫。托尔斯泰的著名长篇小说,西施则是春秋时越国的美

女,故C项错;D项中考“举人”的乡试应在省里举行,在县或府里举行的是院试,

考取的人叫“秀才”,故D项也是错的。只有B项说法正确。

【说明】这类型试题意在考查考生知识库存量,它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有

一定难度,但很多知识与课文内容有关,学生稍加留心加上平时的课外积累,应该

可以回答。

第十九课时 “中外名著”阅读

一、[考点梳理]

1、要求学生在平常的语文学习中,对文学名著要适当加以了解,记住作品的作者、

人物、情节等有关内容,训练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

2、考查作品的基本常识外,还要求概述情节,甚至要写出阅读收获,情节是比较

经典的或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既不为难学生又可避免不读名著而得分的现

象。

3、尽量考虑到综合性,可以结合语言基础知识、阅读、写作题,将相关的知识整

合起来。

二、[备考要点]

从涉及内容来看,此类题主要考查名著的名称,名著的作者,名著中的主要人物形

55

象,精彩的故事情节,内容提要以及从作品中得到的启发等。从考查的形式看,主

要有:名著常识填空、根据有关情节撰写对联、针对某一部名著展开辩论、制作名

著推荐卡、名著访谈录、名著仿写、读名著谈阅读体会以及课外名著拓展阅读等形

式。考题讲究开放性、灵活性、综合性,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精神。

三、名著阅读建议:(一)不能单独地为应试而读名著,那种带有明显功利目的的

阅读,往往会掩盖作品的多种美质。(二)“好书不厌百回读”,作为经得起历史

考验、历久弥新、人皆推之的名著不是读一遍、两遍就能得其精髓的。(三)名著

本身就是丰富的语言宝藏,那种只看情节、光图热闹的阅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

文阅读。(四)重要章节、精采段落要反复研读,要以审美者的眼光去欣赏,要以

批评家的心态去接受。做到这样几点,我想: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精神遗产的名著,

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应考策略。

四、[题型特点]

(一)、填空式(2005年福建省福州市)

一部《水浒传》,塑造了多少流传百世的英雄形象,点亮了多少闪耀的罡煞之星。

话说梁山第十四条好汉武松,为兄报仇怒杀__________、潘金莲;发配孟州途中,

___________酒店结识(母夜叉)醉打蒋门神,替金眼彪_________夺回______

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为躲避官府缉捕,削发扮成__________;夜走蜈蚣岭,

痛杀王道人……正是:“山中猛虎,见时魄散魂飞;林下强人,撞着心惊胆裂。”

(二)、对联式(2005年江苏省镇江市)

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有人出了一副对联。上联是“身残志坚,保尔唱响

生命曲”,请你分别结合《西游记》和《水浒传》中的有关情节写出下联。

《西游记》:_________________ 《水浒传》:_________________

(三)、辩论式(2005年湖北省黄冈市)

某校初三(6)班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对猪八戒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为此语

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正方,针对反方辩词该怎么说?

反方:我方认为猪八戒好吃懒做,见识短浅,在取经的路上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

就嚷嚷着要散伙。而且还经常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又爱占小便宜,贪恋女

色。是一个谈生怕死、自私自利的人。

正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推荐卡(2005年辽宁省沈阳市)

某同学用表格形式做读书卡片时,遇到了困难,请帮助他把表格填充完整。

精彩情节

《水浒》 施耐庵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威尼斯商人》 _________ 法庭审判契约纠纷案

(五)、访谈式(2005年山西省)

小林参加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答题活动时,向你电话求助,让你为他介绍水浒

56

中的一段故事。请你把你讲的内容写在下面。

要求:⑴从“景阳冈武松打虎”或“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任选一个;⑵叙述简明,

情节概括,任务性格突出;⑶字数在80个以内(含标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感悟式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根据要求答题。(2005年南通市)

《为你打开一扇门》中说:“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

知识、提商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

请从下列书目中任选一个,结合作品内容,就“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

富情感”中的一点,写出你的阅读体会。

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述几种类题型有的要填书名、作者、人物、情节,还有的要写读后感。这就要求

学生在平常的语文学习中,对文学名著要适当加以了解,记住作品的作者、人物、

情节等有关内容,训练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

五、[解题思路]

1、结合语言基础知识

1:根据下面画线句子的特点,仿写两个句子。

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可以使我们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充实我们

的生活。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读《钢铁是怎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根据《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及情节,补全下面的一对对子。

____________,诸葛亮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贤才,____________三顾茅庐

3:根据名著内容对对子。

绝望岛,鲁滨逊战胜孤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三道题将句子仿写、对对子和名著阅读结合起来进行考查,既能真实考查学生名

著阅读的基本情况,又能考查学生的仿写、对对子的能力,是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

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的题目。

2、结合阅读

例: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以下题目。

本文开头简要列举的六个历史事例的共同点是什么?

在新课标所要求阅读的课外文学名著中,有许多人物的经历可以印证“痛苦和磨难

造就人”这一道理,请举出一例,按提示加以说明。

57

①作品名称:《_________》②主要人物:_____________

③主要事例:_________________

④对你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道题将文言文阅读和名著阅读结合起来考查,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学生必须找准

课内与课外的共同点,并且要能写出书中事例和对自己的启示,限制性和开放性相

结合,能比较真实地考查学生的名著阅读情况。

3、结合写作

2005年广东省课改区)备开展题为“话说英雄”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阅读参

考资料《感动中国2004年颁奖词》(节选),按后面要求做好准备。

感动中国2004年颁奖词(节选)

任长霞——她是中原大地上的一个女英雄。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她铁面无私;嘘

寒问暖,扶危济困,她柔肠百转。十里长街,白花胜雪,挽幛如云,那是流动在百

姓心中的丰碑!一个弱女子能赢得百姓的爱戴,是因为,在她的心里有对百姓最虔

诚的尊重。

(1)、请你从读过的文学名著中推荐一位令自己感动的英雄人物。

人物姓名__________________:作品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

(2)、写一段简短的话,向同学们介绍这位令你感动的英雄人物。要求像“颁奖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道题将时事、仿写的知识进行了综合,既考查了考生积累名著的程度,又考查了

考生语言运用的能力,。从积累名著来看,考生要从自己阅读过的名著中搜寻自己

感动的人物和相应的作品,同时还要熟悉书的内容,既能概述其主要事迹,又能反

映人物的性格,更需要语言的简洁流畅。

六、中考真题大练场

1:全套教材名著导读统计(每册3部共18部)

七上:爱的教育(意大利 德·亚米契斯)繁星、春水(中国 冰心)伊索寓言

(古希腊 伊索)

七下:童年(俄国 高尔基)鲁滨孙漂流记(英国 笛福)昆虫记(法国 法布

尔)

八上:朝花夕拾(中国 鲁迅)骆驼祥子(中国 老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俄国

奥斯特洛夫斯基)

八下:西游记(中国 施耐庵)海底两万里(英国 凡尔纳)名人传(法国

曼·罗兰)

九上:水浒传( 中国 罗贯中)傅雷家书(中国 傅雷)培根随笔(英国 培根)

九下:格列佛游记(英国 斯威夫特)泰戈尔诗歌(印度 泰戈尔)简·爱(英国

夏洛蒂·勃朗特) (中国名著6部,占16,绝大部分是西方名著。)

58

第二十二十一课时 口语交际就、语言表达与运用

一、口语交际

【考查内容】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口语交际着重考查学生在具体

交际情景中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以及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

【命题方向】以纸笔测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会尽可能地创设接近真

实的交际情境。

【考点链接】

口语交际的知识与能力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听话,二是说话。具体包含以下

几种形式:一是生活情景对话,考查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下说话的能力,这是考查的

重点;二是论辨性质的口语,其实也是在一定的语境下的口语表达;三是观察漫画,

或提供材料,让考生辨析正误,谈自己的看法;四是演讲类口语交际题;也有部分

省搞听力测试,通过听力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中考语文的口语交际题一般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听力题,考查听记能力,分为辨识型和理解型。辨识型听力题即分辨

字词的读音、句子的重音、相关内容或写作方法等,通常用选择题,答案往往是唯

一的;理解型听力题要求学生听某句话写出言外之意,或者听一段话后,归纳要点。

此类题往往是主观题,开放题。

第二类是对话题,题面设计为一种或几种对话情景,要求学生依据情景答题,

可分为单一型对话题和复合型对话题。单一对话:即题面设计某一种情景,要求考

生以自己或以情景中的某个人物的身份或对某一件事、某个人说出简明、得体的话

来。常见的方式有:劝说式、辩论式、访谈式、推荐式等。复合型对话:即试题要

求考生面对同一情境中的不同对象或不同情境中同一个对象或不同情境中的不同

对象说出应说的话。

口语交际题的解答准则:①言之有“礼”,即文明得体;②言之有“物”,即

有内容;③言之有“序”,即说明有合理的顺序;④言之有“节”,即简明。解题

的基本技巧:①读通情境,抓住中心;②领会意图,设身处地;③注意礼貌,语言

得体。此外,还要注意试题字数的限制;既要阐述清自己的观点,还要贴切到位。

其中,解答听力题,听第一遍要专心致志,记住要点;听第二遍要适当记录,

听完后再答题。解答对话题,要分析试题所设计的情景(对话的话题、时间、地点、

场合);要注意对象的身份、年龄、职业、文化修养等;还要紧扣题干,揣摩说话

人的语气和内容。

【备考策略】

1.认真领会《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

2.紧扣教材,梳理教材所涉及的口语交际的基本内容。

3.创新实践活动平台,在活动实践中复习。“口语交际”的核心在于引导、

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实践。因此,创设氛围,开展活动,为学生

搭设交际平台,组织参与活动就成为我们后期复习的重要手段。

59

4.加强题型与解题思路的指导。

【考题分析】

1、下面是《红楼梦》第三回中林黛玉谢绝邀请的一段话。请仔细揣摩黛玉

的回话,从委婉、得体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黛玉笑回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

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邢夫人

听说,笑道:“这倒是了。”于是黛玉告辞。(2006年山东省日照市中考试题)

解析:此题是一道较有特色的分析题,着重考查学生的领悟、表达能力。根据

题干中的提醒(“谢绝邀请”、“委婉、得体”),解答时应仔细揣摩黛玉的回话中

包含的意思;①充分肯定了对方的美意;②申述了自己尽快离去的正当、充分的理

由;③表示改日一定从命,请求对方谅解。黛玉的回话显得十分委婉、得体,得到

了主人(邢夫人)的理解和尊重。

2、下午第三节课,班上张伟同学肚子疼痛厉害,王明和李强连忙将他送到

市中心医院。经医生诊断张伟得了急性阑尾炎,需立即动手术,手术费为2000元。

王明和李强商量先打电话通知张伟父母,然后再跟自己父母打电话。请你根据以上

情境,设计出两次电话的内容(称呼及部分内容已给出),要求语言简洁明了。

①王明给张伟父母打电话的内容为:叔叔()我是张伟的同学,

_________________(以上填写内容不超过30)

②王明给自己父母打电话的内容为:爸爸(妈妈) _______________(以上填

写内容不超过15)(2006年湖北省随州市中考试题)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根据情境说话的能力。由于说话的对象不同,说话的内容

也不同。一定要说出符合要求的话来。同时,严格注意字数限制。答案如:①张伟

得了急性阑尾炎,正在市中心医院等待手术,需2000元钱。②我班同学病了,我

在照顾他。

3、阅读下列对话,用一句话概括对话的主要意思。(06年无锡市中考试题)

2002524日,美国总统布什在莫斯科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会谈。在两国总

统的答记者问中,布什总统说:“武器已经不再互相瞄准。”

普京总统说:“任何手拿武器,哪怕是拿猎枪的都知道,让它退出弹药,远离

人群,是最安全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道别具匠心的口语交际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听”的能力,要理

解言外之意,解答这题的关键在于读懂意思。不用武器,意味着不要战争,要和平。

可这样回答:“和平”应成为今后政治对话的主旋律。(“和平对话,远离战争”

“要和平,不要战争”)

4、语文科陈老师得知李欣然同学最近常在课堂上看《三国演义》后,打算

找她谈话,以达到既保护她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又能引导她重视课堂学习的目的。

如果你是陈老师,你怎么说才能使李欣然同学乐于接受你的意见呢?(不超过60)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06年广东省湛江市中考试题)

60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此题的考点是口语交际中的“劝说”,劝说最基

本的要求是讲明道理,消除顾虑,语气委婉。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注意对象和场合,做到语言表达的得体;②要做到语句连贯,条理清楚;③要

注意题目中的要求,语言表达要简洁明了。答案示例:《三国演义》确实是一本好

书,但如果在课堂上偷偷地看,既影响课堂学习,又使阅读乐趣大打折扣,何不课

后才看呢?

【提高训练】

1.根据下面的叙述,分别写出谭强给父母和叔叔拨打两个电话的内容。

要求:①意思齐全。②表达得体、简洁。③符合口语特点。

小强打算这个星期不回家了,他想利用周六、周日的休息时间到省城去一趟,

让在省城工作的叔叔带他到书店去买几本学习辅导材料。由于自己是初次去省城,

因此还需要叔叔周六下午到长途汽车站接自己。此时已是周五下午,小强决定分别

给自己的父母和叔叔打电话。

2.据中新网2006317日电,为了保证儿子上大学,重庆一位三轮车夫

辛苦蹬车,最终累死在街头。多么辛苦和崇高的父亲啊!想想我们的父亲哪个又不

为我们的成长辛苦奔忙呢?写一则短消息,发送给自己为生活忙碌的父亲吧!(30

以下)

3.在宋朝大诗人陆游880周年诞辰之际,学校文学社准备召开主题为“读陆

游诗词,做爱国青年”的纪念会。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为会议拟写一段结束语。

要求:内容扣住主题,语言要有文采,不少于80个字。

42006年的54日,又一个朝气蓬勃的日子,又一个“五四”青年节,又

一个我们的节日。学校要举行一次庆祝活动,初三同学们更是以极高的热情积极筹

备着。

①请你为这次庆祝活动确定一个主题。

②围绕这一主题,设计一段开场白。(100字以下)

5.某实习记者去采访精神病医院的一位女患者,在她事先拟好的采访提纲中

有两个问题:①您什么时候得的精神病?②得病前您感觉怎么样?在采访路上,她

总感觉这两个问题不妥,却又不知该如何问,请你帮她改一改。

答:①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6.王校长今年4月份的电话费突然增至445元,比平时多出300多元,于是

向电话局查询。负责接待用户质询的小朱向办公室张主任作了汇报,经反复核查,

最后把多收的款共计302元退给了王校长。

①小朱向张主任这样汇报:_________________

②小朱向前来领款的王校长的儿子这样说:_________________

7.请完成下面口语交际题。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规定中学生“不许进入营业性网吧”,但一些同学仍

背着家长和老师上网吧,网吧老板也违规经营。对此,你作为一个中学生,怎能袖

手旁观?于是,你到网吧找朋友小亮。

61

①你对正贪恋上网的小亮说:_________________

②你对违规经营的网吧老板说:_________________

8.下面的材料是复方川贝片的说明书。如果你是一名医生,请用通俗的口、

语向就诊的一位农民老大爷介绍药品的功能、作用、用法与用量(不超过60个字)

成分:川贝母、甘草、陈皮。规格:每片含量1mg。功能主治:止咳化痰,润

肺平喘,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用法用量:口服,每日三次,全天用量不得超过

6mg。注意事项: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忌用。

二、语言表达与运用

(一)考点分析

语言表达运用,是中考语文中必考的内容。这也是考查同学们掌握语言水平的

重要手段。这一题型,从题目数量上来看,一般由一个到三个组成。分值一般在4

6分。这一题型的位置一般是放在阅读之后,作文之前。

这一题型命题形式比较灵活。这一特点,在近几年趋势越来越明显。考查的内

容主要包括:句式的选用与变换;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仿写句子、压缩

语段。

近年来,在一起地方的中考语文阅读中,最后一个题目,也往往会结合阅读的

内容,来考查语言表达与运用。这也应该引起同学们注意的一个问题。

(二)备考指南

因为这一题型的命题形式比较灵活,这给不少同学们的复习备考,带来了不少

困难。更有不少同学们,根本不去准备这一部分内容。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同学们在备考的时候,要明白一点,不管形式如何变化,其实质都是一样的。

同学们先了解下面的一些内容,然后做后面的模拟题目。

1、句式的选用与变换

1)主动句与被动句

主语是施动者,即主语是动作的发出者的句子是主动句;

主语是受动者,即主语是动作的接受者,这种句子叫被动句。

一个主谓句,既有施动者,又有受动者,可以按照表达的需要,或者选用主动

句,或者选用被动句。

2)肯定句和否定句

同一个意思,可以从正面去表达,也可以从反面去表达。

从正面表达意思的,是肯定句;从反面去表达相同的意思的,是否定句。

3)陈述句和反问句

反问句比陈述句更肯定有力,往往既能强调,又能表达强烈的感情。

反问句:"难道你就不想到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北方

的农民?"

陈述句:"你一定会想到,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

方农民。"

4)句式变换、选择应注意的问题

62

A 因为变换句式是在同义句式中间进行的,所以变换后的句子一定要保留原

意,不管题目本身是否有明文要求。为此,同句式的变换无关的文字可原封不动。

必要时个别文字可以变动(增、删、换、调),但变动不要太多。

B 每一种句式都有相对应的同义句式,如长句和短句相对应、主动句和被动句

相对应等等。要按照用对应的关系去变换句式,避免张冠李戴。

2、简明、连贯、得体

1)简明 所谓简明,""是对量的要求,指不重复罗嗦;""指清晰明白,

是对表达效果的要求。

要用语简明,必须做到:

①用语尽可能少,不重复,不说多余的话;

②用语明确,力避歧义、含混;

③用语须朴素,力避晦涩难懂;

④句子宜短不宜长。

2)连贯 把若干句子组织在一起的时候,就要注意句子内容的衔接,语气的通

顺畅达,也就是要注意连贯。

对连贯的考查有两种方式,一是句子的衔接,二是句子顺序的调整。

句子衔接要做到:

①话题保持同一,对于记叙类,陈述的角度要一致,即陈述对象(通常就是主

语)不可轻易更换;对于议论类,观点前后要一致,观点和材料要保持一致。

②内容要合乎事理,符合逻辑,保持内在的一致性。

③语句要前后照应,比如问与答的照应,前面的排序与后面的排序的照应,指

代的前后照应,句式的前后照应,关联词的前后照应等。

调整句子应遵循:

①中心和思路是排序的内在依据,因此明中心理思路最为重要。明中心,对于

记叙说明类,要明确记叙说明的对象;对议论类,要明确论题或论点。理思路,记

叙说明类,要理出记叙说明的顺序,议论类要理出论证的顺序和层次。

②抓语言标志。比如前后呼应的关联词语,反复出现的关键性词语,重复出现

的相同句式,前后对应的句子,表示顺序的词语等,这些都是排序的依据,应充分

加以利用。

调整句子的顺序,一般先确定首句和尾句,然后再排定中间。也有的从局部开

刀,再逐步扩展到全体,比如说,首先认准了⑤和③连在一起,且必须⑤句在前,

③句在后,如果有选项,凡不是⑤③排列的选项一律排除,然后再把剩下的选项比

较一下,找出不同点,对照文句,很容易选出答案。如果无选项可以利用,排定⑤

③后,再看⑤与哪一句有关联,③与哪一句有关联,这样一步一步排下去,也能调

整好全部语序。

3)得体

运用语言要注意"得体",也就是说用语要适应语言环境。

语言表达得体,要兼顾6个方面的因素:

63

①谁说,说话要符合说话人自己的身份。

②说给谁,说话要考虑听话的对象。

③说什么,说话的内容必须精心挑选,确定重点。

④怎样说,选择恰当的句式、语气。

⑤为什么说,目的必须恰当而明确。

⑥什么场合说,选择好说话的时间、地点、氛围等。

语言得体,还要注意:

①用好谦敬词语。谦称只能用于自身,用于对方就贬低了对方;尊称只能用于

对方,用于自身,等于抬高了自己。

②注意词语的褒贬色彩。

③语体色彩必须和谐一致。

④学会面陈和转述。当面陈述比较简单,只要根据双方关系,把内容讲清就行。

而转述,则要根据时间、地点、对象的变化,适当变化内容,主要是称呼和时间的

变化。

3、压缩语段

压缩语段是概括类题目,要求同学们在阅读理解材料、分析问题时,透过事物

的现象,抓住它的本质特征,去掉一切次要的、非本质的内容,提炼出实质性的主

干。

压缩语段要弄清句与句、段与段、层与层、层与全文之间的关系,看清思路;

概括出的内容要涵盖整体,不能过窄或过宽;要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色彩;概括用

语要得体,要符合文体特征,用语应当简明。

4、中考典例

1"刺网的捕获率极高,所有比网孔稍大的东西都无法脱逃。"这句话是从

下面文段中抽出的,将它放回原文,恰当的位置是(

刺网就是用刺来卡住鱼类的网,使用遍及全世界。[]这种网长2公里,厚度

45公里,有的被固定在海底,有的被安置在特定的海流中漂浮。[]1996年,

加利福尼亚,在对刺网捕捞的研究中发现,每捕捉到22条旗鱼,就会有一条鲸或

海豚成为误获物而死掉。[]由于廉价,使用广泛,刺网误获的鲸类比例很高。[]

专家们认为,只要有刺网的地方,就会有无辜死亡的鲸。刺网还会抓住无辜的海鸟、

海龟和不允许捕捞的鱼类。

A[] B[] C[] D[]

解析:上述题目是考查衔接的。做这种题目,首先要通读所给题目的内容。同

学们通过阅读,可以知道选文讲述是刺网。选文的思路是:总说——长厚、位置—

—误捕——危害。题干中的语句,"刺网的捕获率极高,所有比网孔稍大的东西都

无法脱逃。"也是在谈"误捕" 问题。原文从""处开始,就在谈这个问题。所以题

干中的语句应该放在""处,答案应该选B

2)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

新华社北京59日电 对部分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

64

的制度自2001年试行至今,我国累计约有1700万人次的贫困生获得免费提供的教

科书。

据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2001年,中央财政安排1亿元,为部分农村家庭经

济困难的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这一款项到2002年增加到2亿元,2003年进

一步增加到4亿元。但所资助面只占中西部地区贫困生的30%左右。为此,中央和

地方各级政府将继续设立并逐渐加大资助粒度,努力做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

困难而失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贫困生获得免费提供的教科书。 或:免费教科书惠及贫困生。

解析:这是一道考概括或者压缩语段的题目。通过阅读选文,要找出关键词,

"贫困生""免费""教科书",然后用语言把它们组织起来。在答案中,关键词是

不能够少的。

3)根据下面画线句子的特点,再仿写两个句子。

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可以使我们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充实

我们的生活。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读《钢铁

是怎样炼成的》,我们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读《西游记》,我们能学到孙悟空的嫉恶如仇;读《红楼梦》,我

们能体会到封建社会大家庭衰落的必然性;读《格列佛游记》,我们了解了当时英

国统治阶级的腐朽与罪恶;读《童年》,我们体会到当时俄罗斯下层人民生活的苦

难;读《水浒》,我们感受到什么是义薄云天。

解析:这是一道考仿写的题目。要求仿写的句子与原文画线句子的结构基本相

同;内容方面既要写出课外阅读的作品名称,还要写出作品给自己的启示。考生所

写作品可不限于《大纲》规定的课外阅读推荐篇目。

4)柳宗元借小石潭的景色表达了被贬之后的苦闷抑郁之情。像这种借景抒情表

达心志的文言名篇有很多。请联系《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和《桃花源记》等

篇章中的一篇,以"小石潭凄寒幽静"为上句,写

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上句:小石潭凄寒幽静

下句: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琅琊山蔚然深秀 例(2)岳阳楼壮美雄奇例(3)桃花源和平

宁静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仿写的题目。题干中已经给同学们提示了。同学们可以以

琅琊山、岳阳楼、桃花源等为对象来写下句。这一个题目除了考仿写外,还要求同

学们能够了解对偶的特点。对偶要求结构相同,字数一样,上下句的相对应位置的

词语的词性要一样或相近。这道题目同学们可以摘引原文,也可自行创作。

5)从句式的角度看,填入横线上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65

①老师非常严厉地对他说:"这样糟蹋,太不像话了, "

②他急匆匆地跑来告诉我:"太可惜了,由于最后一个球没有踢好, "

A.①难道你不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吗? ②我们的球队被他们打败了。

B.①难道你不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吗? ②他们打败了我们的球队。

C.①你知道粮食是来之不易的。 ②我们的球队被他们打败了。

D.①你知道粮食是来之不易的。 ②他们打败了我们的球队。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句式选择的题目。此题灵活的考查了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

解答此题,宜用排除法,从题干中可以判断,①句宜用反问句,②句宜用被动句。

第二十二课时 图文转换与图表分析

一、题型介绍:

图表分析题是要求考生根据图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某些隐

含性的信息,或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的一种新题型。它综合考查考生从原始材料

中筛选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并运用简明的语言进行概括,推断评价的能力。试

题注意情境的设置,内容更贴近现实生活,体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工具性特点。

二、解题思路:

1、推敲题干 2、分析图表 3、归纳概括

三、例题分析:

1.请参照下表所示内容,用简明的文字介绍漳州市电话号码由六位升为七位的

方法。不超过50字。(含标点)

原电话号升位后电话长途区

号码

2×××20××××596

×× ×

92×××292×××596

× ×

93×××293×××596

× ×

94×××294×××596

× ×

1994828日零正(北京时间)漳州市(含所属县、市)电话网由六位升至七

位。

方法是:

参考答案:首位是“2”的号码,在首位和第二位之间加“0”;首位是“9”的号码,

在首位之前加2”;长途区号一律使用596”。

2.为对青少年加强爱护公共设施的教育,某校有关领导对使用不到一年的新教

66

学大楼的卫生间设施进行调查,具体情况见下表。

完好无损坏较损坏较损坏严

1522% 38% 25%

%

调查结果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对青少年加强爱护公共设施的教育非常必要。

3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下表是部分国家在第

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亡人数的统计,根据表内提供的资料,按要求回答。(5分)

国家 死亡数 平民死亡数

中国 28,000,000 30,000,000

日本 1,850,000 672,000

苏联 13,700,000 13,000,000

国家 死亡数 平民死亡数

德国 3,500,000 1,600,000

南斯拉夫 300,000 1,200,000

意大利 77,500 153,000

l)从上表中,你发现了哪些有价值的信息,请写出两条。

2)看了上表,你想说些什么,写出你最想说的一句话。

参考答案: l)示例:①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死亡人数是全世界最多的②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军民死亡人数均以十万、百万,甚至千万计算。③战争给

交战国双方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④在战争中,大多数被侵略国家平民死亡人数多

于死亡人数。⑤侵略国死亡人数多于平民死亡人数。

2)示例:①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②让和平永驻人间。③让战争远离人类。

④以史为鉴,珍惜和平。⑤让世界充满爱。

4.根据下表,讲清新加坡华人家庭用语的实际情况,所补写文字不要出现百分

比或其他数字,不超过35个字。(2分)

新加坡华人家庭用语统计表

普通话(华语) 方言 英语 普、方兼用 中、英兼用

56% 1% 17% 3% 7%

注:16%未填家庭用语。

新加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英语

是新加坡主要官方语言,所以相当一部分华人家庭使用英语或英语、华语兼用。

参考答案:超过一半的华人家庭使用普通话,少部分华人家庭使用方言或方言华语

兼用

5612日是世界献血日。下面是有关调查机构对某市6月份公民献血情况的

调查统计。请你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用文字表述出不同的日期或时段里献血人数

67

变化的情况(语句要简洁)

日期 1 5 8 101214182530

献血人3635376726852383637

文字表述:

参考答案:612日是世界献血日。6月上旬,每天献血人数保持在36人左右。

随着“献血日”的临近,献血人数逐渐增加。12日这天,人数高达268人之多。之

后,又逐渐下降。下旬献血人数又趋平缓。

(评分标准:①“献血日”日期;②“献血日”人数剧增;③“献血日”前后人数

平稳。从以上三方面陈述即可,答出一点得1)

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的图表,完成后面的题目。

某校图书馆学生阅览室共有10 万册图书,在最近的一次图书状况调查中,调查人

员发现:

图书状完好无损坏较损坏较损坏严

(册)

20000 25000 40000 15000

请根据图表所反映的情况,写出两条结论:

2、归纳下面的数据材料,用比较说明的方法,补充表述调查得出的结论。

根据调查发现,下面四对法官,公众认同的比例为:

为人和威严 亲切 知识广经验丰

知识

47.917.12% 31.235.934.98% 32.19% 12.354.73%

1% 9% 0% 1%

这项调查表明,中国人对法官形象:

3.阅读下面的图表,完成后面的题目。

近三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对照表

2002 2003 2004

城镇居民家庭收入

6860 7702 8396

(元)

农村居民家庭收入

2366 2475 2622

(元)

请根据图表反映的情况,写出两条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要求回答问题。

影视节目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为了解同学们对国产动画片的评

价,我市某中学春风文学社对本校初三⑴班50名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见下表。

学生对国产动画片的评价表

选择人

同学评价

分比

制作质量不高 12 24%

制作质量很高,教育意义

38 76%

很深

模式单一,不能引起同学

33 66%

们兴趣

娱乐性不强,太偏重教育

31 62%

意义

⑴从上表中,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⑵对国产动画片的改进,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所提建议不少于两点)

参考答案:

1.①阅览室的图书80%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②学生不爱惜图书,社会公德意识淡薄。

2.要求头脑快,亲切,有广博知识和丰富经验胜过要求为人和气、威严、有专门知

识和高学历。

3.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⑵农村居民收入低且增长相对缓慢。

4.⑴国产动画片很有教育意义,但模式单调、枯燥,缺乏趣味性 (2)

⑵①建议国产动画片在保持较强的教育意义的同时,提高娱乐性;②内容要丰富

多彩,手法要新颖多样化;③希望勇于创新,制作既有民族特色,又能给人以启迪

的“国货”。

第二十三课时 综合学习与探究

复习内容:

1、了解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类型

2、把握综合性学习的中考基本题型

3、掌握综合性学习的应考策略及解题技巧

复习设想:

1、解读课标:综合性学习重在考查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综合运用能力,

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能力的综合运用、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

69

践活动紧密联系。但是中考过程中限于笔试的形式呈现,知识与能力综合型、专题

活动型将是主要的考查方式。

2、梳理内容

1)教材中有关综合性学习内容的梳理

2)中考综合性学习题例的梳理

3、总结规律:通过对典型题例的了解分析,掌握基本规律

一、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

例如可大致分为七类:

1、体验成长类:《这就是我》、《微笑着面对生活》、《青春随想》、《成长的

烦恼》、《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乘着音乐的翅膀》

2、自然风情类:《寻觅春天的踪迹》、《感受自然》、《背起行囊走四方》、《说

不尽的桥》、《黄河,母亲河》

3、语言文字类:《好读书,读好书》、《漫游语文世界》、《古诗苑漫步》、《走

进小说天地》、《莲文化的魅力》、《走上辩论舞台》

4、历史文化类:《话说千古风流人物》、《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到民间

采风去》、《脚踏一方土》、《马的世界》、《戏曲大舞台》

5、专题探究类(热门话题类)《世界何时铸剑为犁》、《关注我们的社区》、《我

也追“星”》、《金钱,我们共同面对的话题》、《漫话探险》

6、科技生活类:《科海泛舟》、《探索月球的奥秘》、《追寻人类起源》

7、其他类:《怎样搜集资料》

二、了解近两年中考语文卷中综合性学习考查的形式:

1、从考查话题来看主要有两大类:

一类是专题性的综合:

这一类试题,内容大都是社会上的热门话题,公众关注的焦点,实用性强,应用文

体得到了灵活运用,彻底摆脱了以前那种不注重应用,为了考试而学的局面,都以

专题类的形式设计多种多样的考查题。

如江苏南京以“漫游语文世界”为主题,四川资阳市以调查和纠正社会混乱用字为

主题,福建厦门市以“好店名”为主题,河南实验区以“对联文化”为主题,浙江

课改区以宣传“文化浙江”为主题,陕西课改区以“推广普通话活动周”为主题,

宁夏以“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为主题。

另一类是全面性的综合:

其特点是综合性强,信息量密集,既有宏观信息引导,又有微观信息呈现。

如湖北黄冈课改区以“到民间采风去”为总主题,分三个小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

A、走进家乡名胜古迹B、介绍家乡特产C、探寻家乡节日风俗

2、从对活动的过程的考查来看,有对活动计划、主题的考查,也有对活动过程和

结果的考查,可见于各个例题。

三、例题导引(一):专题性综合类

某校初三(2)班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对唐僧这个人物有两种不同看法,为

70

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反方,针对正方辩词该怎么说?

正方:我认为,唐僧能历尽千辛万苦去西天取经,他意志坚定,不管遇到什么困难,

从来没有动摇取经的决心;他心地善良,有仁爱之心,即使误放妖魔,也不愿伤及

无辜;他不求名,不贪财,是一个可亲可敬的人。

反方:

规律小结:

1 认真审题,明确活动主题,明辨命题指向,把握答题的要求。

2、、注意题目的开放性,答案的不确定性,要自己去观察和提炼,体现分析综合

能力。

3、调动语言积累,提高应变能力,答题语言表达体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四、例题导引(二):全面性综合类

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人。”我们的家乡呼和浩特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文

化,风土人情。了解家乡,爱家乡,让我们先从乡音开始吧!你们班这次的语文综

合性学习,准备安排到民间去“采风”,活动的主题是:认识谚语。

相关链接:谚语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三个臭皮匠,

赛过诸葛亮”。

1)作为这次活动中一个“采风”小组的负责人,你们准备怎样开展活动?请拟

定两种具体的调查方法。

2)下面是你们小组搜到的呼和浩特谚语,请你给这几条谚语分类,并注明类别

名称。(分类只标序号)

A、种地没粪,跟人瞎混 B、后山三件宝:山药莜面大皮袄C、云往东一场空,

云往西下大雨D、巧报的倭瓜土城的蒜,北什轴的姑娘不用看E、要想虫子少,先

锄地边草。F、东南风下雨,西北风晴。 分类:

3)活动总结:在这次活动中,你做了哪些工作?对家乡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你

受到了什么启发?请从以上三个方面写出一个简短的活动总结。

规律小结:

1、此类试题考查面广,信息含量大,要抓住重点,品味分析,探寻规律,类比联

想,依题择法,依问作答。

2、侧重于探究,要求学生熟悉活动的每个过程和环节。充分调动学科之间的联系,

应用在综合性学习的表达中;

3、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功底在答题语言中尽情展现

五、课堂总结

1、规律总结:

1)综合性学习的考查在中考中限于书面表达。

2)基本要求:简明、连贯、得体、用语准确。

3)学生在答题中要把握关键、学会灵活处理、并适当创新

2、学习活动小结:在中考中学生遇到这类题型要敢于答题,能答,善于答。

71

六、探究性学习练习:

1、你所在的班级开展了一次以“好店名”为主题的调查研究活动。下面是你和班

上同学搜集来的一些较有代表性的“好店名”及其简要说明:

“载人舟”(鞋店名。把鞋子比喻为载人之舟:

“玉壶缘”(茶叶店名。“玉壶”出自于诗句“一片冰心在玉壶”。)

“光合作用书房”(书店名。把读书、吸收知识的活动比喻为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

“家和”(家具店名。令人联想到家和万事兴,联想到家最重要的是亲情。)

“稻香村”(饭店名。借用辛弃疾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

“百草”(中药店名。让人联想到神农尝百草,联想到该店的中草药种类繁多。)

1)你认为好店名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什么?请以上述“好店名”为例加以说明。

班上王虹同学的舅舅待人热情,理发技术不错,他在小巷深处开了一家个体小理发

店,店名叫“环球高等发院”。大家都觉得这个店名不好,想帮他换个好店名。请

你也帮忙拟出一个合适的店名来。

2、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你希望学校或班级开展什么课外活动?请写出活动名

称,并给这项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05年福州市中考题)

活动名称: 宣传标语:

3、参加下面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今年是安徒生诞辰200周年,世界各国的读者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纪念这位给一代又

一代儿童带来感动和快乐的童话巨人。你们班举行一次活动,同学们都以极高的热

情积极筹备。

请你为这次纪念活动确定一个主题。主题:

围绕你所确定的主题,设计一个简要的活动方案。

请你就安徒生童话对你成长的影响和意义,发表一段富有激情的简短演讲。

4、班上准备开展题为“话说英雄”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阅读参考资料《感动

中国2004颁奖词》(节选),按后面要求做好准备。

感动中国2004年颁奖词(节选)

任长霞——她是中原大地上的一个女英雄。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她铁面无私;嘘

寒问暖,扶危济困,她柔肠百转。十里长街,白花胜雪,挽幛如云,那是流动在百

姓心中的丰碑!一个弱女子,能赢得百姓的爱戴,是因为,在她心里有对百姓最虔

诚的尊重!

1)请从你学过的文学名著中推荐一位令自己感动的英雄人物。

称:

2)写一段简短的话,向同学们介绍这位令你感动的英雄人物。要求像“颁奖词”

一样简洁流畅,既能概括其主要事迹,又能反映人物的性格。

5、请参与下列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校举办“推广普通话活动周”,同学们都积极参与这项活动。

1)请你设计一条富有感染力的宣传语。答:

72

2)你认为在活动周中应开展哪些语文活动?请列举三项:答

3)就学校如何推广普通话问题,请你向校长提出富有创意的建议。答:

4)长期以来,广播电视上方言节目频频出现,校报记者请你结合此现象谈谈对

推广普通话的看法。答:

6、语文实践活动可以培养我们的综合能力。请你参加下面的活动,并根据情境和

要求答题。

盐海中学准备在初三年级中举行一次“三年来我最满意的作文”交流展示活动,要

求参与者将自己在初中阶段写作最满意的一篇作文当众朗诵展示。

1)假如你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设计一段开场白。(不超过80字)

2)你班钟华同学作文很好,但性格内向,不好意思当众朗读,请你用简洁的语

言劝说他参加这次活动。(30——50字)

7、你班组织“毕业晚会”活动,你经历了下面一些事情,你是怎么解决的?(05

年安徽课改区题)

1)班级征集晚会主题语,要求是简洁、形象的一句话或一个短语。你写的是什

么?

2)根据节目表,合唱“让我们荡起双桨”之后是舞蹈“友谊地久天长”,请你

为这两个节目写几句串台词。

3)事后某同学为校广播站写了一则消息,交稿前,他请你做些修改:

①为了活泼毕业班同学的课余生活,加强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九一班

最近组织了毕业晚会活动。②同学们踊跃参与,认真准备,各逞其能。晚会内容丰

富,节目形式多样,③有歌舞、朗诵、合唱、相声、小品等。活动中,大家增进了

友谊,展望了未来。晚会过后,该班同学又精神饱满地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之中。

改:第①句中,有词语搭配不当,可将“ ”一词改为“

第②句中,词语“ ”使用不当,应改为“

第③句中,有词语并列不当,应删去“

4)晚会后,感到收获很大,第二天上学路上,邻班一位同学问你“学习这么紧

张,花那么多时间搞活动,划得来吗?”请你用一两句话得体地回答他的提问,表

明你的看法。

8、亲爱的同学们——我的朋友,你也有这样的感觉吗?能不能悄悄的告诉我,为

什么你也感到自己长大了?为什么你也会说长大的感觉真好?(节选自04年贵阳

实验区试题)

1)(人生的体验)希望你能从自己的思想精神、人格个性、情感态度等的变化

的某一方面,说说自己真的长大了的体验和感受。(50字左右)

2)(感恩的颂词)既然你已经长大了,心中的喜悦之情也溢于言表。这时,你

的心底一写会涌动着诚挚的感恩之情。如:感恩社会、大自然、知识、课改实验、

父母、老师、伙伴……(请你选择某一对象,但不得出现人物真名)你想就此说点

什么吗?(40字左右)

你说:

73

3(青春的心语)在这诗一般的季节里,老师想为你们编一本《青春心语集锦》

书中主要收集你们“为了青春的闪光”或“为创造美好的明天”从思想上迸出的火

花、情感中溅出的汁液。希望你能鼎力支持,奉献一句或蕴含哲理、或展现个性、

或激情飞扬、或华彩艳丽的心语(心里话),好吗?(30字左右)

9、专题与综合实践活动。

1)阅读下列诗句,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探究诗中蕴含的物候现象。

A、“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B、“人间四月芳菲尽,大林桃花始盛开。”(《大林寺桃花》)

答:

2)在“保护野生动物”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不少同学发现,我们地区捕食青蛙

的现象较为严重。请以“保护青蛙”为内容拟一条公益广告词(构思新颖,语言生

动,20字以内)。

答:

10、亲爱的同学,你在《到民间采风去》的综合性学习中,一定会被家乡的山山水

水、民俗风情所陶醉,也一定会有许多惊喜的新发现吧!下面就请带我们走进你的

家乡——潜江。

1)走进家乡名胜古迹:假如在这次活动中你被选为“走进家乡名胜古迹”活动

小组的组长,要带领全组同学编一本反映家乡风光的读本,你计划怎样完成这个任

务?请写出你们小组的主要活动过程,并给这个读本拟一个新颖、恰当的书名。

读本书名:

活动过程:(1 2 3

2)介绍家乡特产:在活动中,你一定品尝了不少家乡特产,那么,请你介绍一

种自己最喜爱的家乡特产,并给它拟一条广告词,让它走出潜江,名扬天下。

特产名称:

广告词:

3)家乡节日风俗:假如你是“探寻家乡节日风俗”活动小组的成员,在展示课

上,以家乡的一个节日为例,展示你组探寻的收获。

节日名称:

有关这个节日的风俗或故事:

11、你们班开展了一次“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你参与到这次活

动之中,也一定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1)简单说说你们的活动过程:(至少四个以上)

2)如果你来持本次活动,你会采取哪几种形式来开展活动:(说出三种以上)

在这次活动中,你推荐的风流人物:

姓名: 推荐理由:

12、人们常说“音乐能丰富人生”,在“乘着音乐的翅膀”的综合性学习中,你肯

定受到了不少的感染,下面请你来谈谈活动体会吧!

1)说说你喜欢的中国古典名曲或外国名曲:(两首以上)

74

2)说一首你最喜爱的音乐作品,并说说你喜爱它的理由,推荐给你的同学:

3)听过那么多优美的音乐,你是不是也应该来尝试一下,试着写一首班歌(不

超过100字)

132005928日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孔

子的诞辰2556年纪念日。世界各地举行了空前的“2005全球联合祭孔”活动。我

们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一定感受到这位对圣人不朽的思想和伟大的人格。请根据

你的了解,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与孔子相关的一个故事:

2)写出与孔子言行论著链接的一个成语:

3)下面是纪念孔子诞辰活动的一副对联,请为它对出下联:

上联:先师功德垂青史

下联:

3)写出你对孔子某一名言的思考:

现代文阅读总复习(2435课时)

(一)现代文阅读试题考查内容与形式

中学考试中的现代文阅读篇目一般选自课外,记叙类文章是初一阶段的重点,也是

中考的重点,命题侧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积累运用、感知理解、揣摩体味等方面。

(二)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

1、基本要领: 整体把握,顺藤摘瓜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宜快]

第二遍: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深入理解文章,

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宜慢,并回读检查]

(三)掌握常见题的解题技巧和注意事项:

①“积累运用”部分一般考查字词的注音、解释,成语和名言警句的背记运用,此

类题目要求平时要多积累字词和点滴知识,对于确实未见过的陌生词语可结合语境

(上下文)揣摩分析。

②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③问语句、语段的作用: (要从两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

二从内容上,常有A开篇点题,B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

龙点睛)等作用。

④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 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 层进式;

并列式。

⑤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75

⑥问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

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 (或“什么——怎么样”)

⑦问语句含义:要从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

⑧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

⑨问阅读后的体会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

第二十四——二十六课时 记叙文阅读

一、中考关于“记叙文阅读”的要求

阅读几种常见的记叙文,能理清文章的思路,划分文章段落,概括段意和中心思想,

分析关键性词句,指出文章的主要写作方法,理解记叙性语言具体生动、形象鲜明

的特点。

二、“记叙文阅读”复习要点

1、具备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能较熟练地利用课内学到的知识分析课外语段或短

2、弄清记叙的六个要素

3、明确记叙的顺序和人称

4、记叙文的基本结构(材料的主次与详略,过渡与照应,线索、层次)

5、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

6、能结合语境理解和辨析一些关键字词,重点语句的含义及其作用

7、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某些相似之处的段落或文章进行比较

三、记叙文基础知识

(一)记叙文的特点

1、概念: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

内容的文章。

2、分类:

A、按样式分:通讯、回忆录、游记、新闻、参观访问记、民间故事。

B、记叙内容分:写人、叙事、写景、状物。

(二)记叙的要素和人称

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A、时间:一般用时间词表示;也有的间接表示事件的发生时间。

B、地点:单一地点,事件在一处发生;还有的事件随情节发展而转换。

C、人物: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分。

主要人物往往体现文章的中心思想,次要人物帮助形成完整

的情节,并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

D、起因:指引发事件的原因,一般在开头,也有在后头(倒叙)

E、经过:指事件发展的过程,复杂事件的经过往往包含若干阶段,可先概括再综

76

合。

F、结果:指事件的结尾,一般也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它是事件的一部分。如

以抒情议论结尾的不能当作结果。

记叙的人称:

A、第一人称:以“我”、“我们”的身份叙述。“我”是其中的一个人物,

文章记叙的人和事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想,容易使读者产生真实而亲切的

感觉。文中如有心理活动描写必定是“我”的,其他人物的心理活动只能是“我”

猜测的,不可直接描写他人的心理活动。

B、第二人称: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中,出于直接抒情

的需要。但记叙文通篇一般不采用第二人称。

C、第三人称:指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把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

经过告诉读者。文中每人物都有自己的名字或称谓,没有“我”这个代词。其好处

在于人物事件的展开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便于塑造人

物形象和表现文章主题,文中每个人物的心理活动都可描写。

(三)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指记叙文材料安排方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

1、顺叙:记叙的材料按时间推移、地点转移和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叙述的方法。

用顺叙写的文章、层次、段落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可从时间

推移、程序推进、空间转换等标志着手,理清思路。

2、倒叙:先把事件的结果写出,或先把后发生的事(或是某个突出的片断或结局)

叙述,然后再按事情的发生发展记叙,最后落到结果,

使首尾呼应。其注意点:

①开头一般先写结果,或是由眼前的事物引起回忆;

②开始追述时,文章一般要用一两句话表明以下要追述以往的事;

③追述部分仍按时间顺序写。

插叙:在顺叙过程中插入与中心思想有关的事件。

分析插叙要把握两点:一是转入插叙的过渡句。二是由插叙转到顺叙的过渡句,它

们衔接要自然、完美。阅读时要注意插叙前后的过渡性文字。

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情节或人物描写起补充、衬托的作用。

(四)记叙的中心与材料

1、记叙的中心:就是作者凭借记人写景,给景状物告诉读者,自己对生活

的看法。

2、中心的把握:

1)、内容:一是文章所表现的主要内容,二是作者的感受、文章的意义。

2)、方法:

抓具体材料: 写人为主的,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从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

意义入手;叙事为主的,通过事件的起因、经过与结果进行归纳,从把握文章通过

叙写的事件所要说明的道理入手;写景状物为主的,要根据所描写景物的特征,把

77

握文章通过写景状物抒发的感情进行分析归纳。

抓文章题目

抓开头结尾

抓议论抒情语句

记叙的材料(内容):就是根据需要围绕中心在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所叙述的生活内

容。材料必须为中心服务。

抓记叙的要素:如:写人为主的材料主要有:①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

②人物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③人物间的相互关系④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感情.

记事为主的材料主要有: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②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③场面、

细节描写④作者对事件的态度.写景状物为主的材料有:①景物特征②景物与人的

关系③景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④作者对景物的态度感情

抓关键性词句

(五)记叙的详略

确定记叙的详略标准应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详写:就是具体细致地记叙描写,使文章中心突出,形象生动感人。一般说来,与

中心关系密切,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要详写。

略写:是简洁地介绍某一问题或某些情况,使主体全貌清晰,文章结构完整,叙事

脉络清楚。略写的材料,一般是与中心关系不太的,起辅助、补充、突出中心的作

用。

(六)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另外还用到议论,说明和抒情。

1、记叙:交代事件,把人物和事件介绍给读者,写出人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情况。

可分为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其作用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的全貌有个清

晰的了解。

2、描写:在叙述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用一些修辞方法对人物,事件和景

物加以具体形象的描绘,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避免了单

纯记叙的平淡枯燥。描写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

描写。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其作用可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

展情节、渲染气氛。

3、说明:补充记叙文中需要交代的事情。

4、议论: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进直接对叙述内容发表见解、判断、表明态度,或

从个别事物中说明它的普遍意义,使读者加深理解。

5、抒情:作者在记叙基础上抒发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七)记叙文的写作特色

选材剪栽、详略搭配、结构安排、表达方式及语言运用。

(八)记叙文的语言特征:

①具体生动、形象鲜明 ②合乎语法规律和逻辑顺序,并适当运用比喻、夸张、排

比、对偶等修辞方法以及反问、疑问等句式,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78

第二十七——二十九课时 议论文阅读

一、复习目标

1.使学生明确考试要求。 2.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知识。

3.把握议论文的阅读方法。 4.能够较顺利地完成议论文阅读。

二、复习思路和内容

1.交待考试要求并作简要说明。

2.明确议论文的文体知识:(1)议论文的概念; (2)议论文三要素; (3)议论文的

论证方式; (4)议论文的种类; (5)议论文的结构; (6)议论方法; (7)议论文的

语言特征。

3.进行完整的议论文语段综合训练。

三、教学过程

1.按照课程改革试验区初中毕业考试说明中提出的考试要求,向学生交待现代文阅

读的九点要求。

2.明确议论文的文体知识。

(1)记叙文的概念: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

张的常用文体。

议论文是以理服人。

(2)议论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是议论文的三要素,三者缺一不可。

①论点:就是作者在文中加以阐述和证明的主张和看法,是文章的灵魂。一篇议论

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

是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

如何找中心论点呢?

A.看文章的标题。议论文的标题有论点型和论题型两种类型,此法适用于论点型议

论文,如《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B.在正文中找体现作者主要观点的句子,此法适用于论题型的记叙文。议论文的中

心论区一般在开头部分,如《谈骨气》。开篇就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便是

全文的中心论点;有的中心论点在结尾,如《纪念白求恩》号召大家学习白求恩同

志“毫不自私自利的精神” ,是结论,也是论点;还有少数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在

文中,如《想和做》一文先针对生活中常遇到的现象“空想”和“死做”提出论题,

进而提出中心论点“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正确的理由和依据。任何论点,

只有被充分的根据作证明后,才会有说明力;没有根据的论点,既使正确,即使深

79

刻,也不能说服人。所以作者在表明自己观点态度的同时,,也必须提出充足有力

的根据,比如赞成什么,为什么赞成,认为某个现象不好,根据是什么,这样才能

做到有根有据,以理服人。

议论文的论据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A.事实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史实、典型事例、统计数字等。如《谈骨气》中文天祥

宁死不投降、齐人饿者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面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拍案而起,就

是三件事实。

作为事实论据的材料必须真实、确凿、并且有代表性,所选的事例和观点要统一,

否则就失去了事实论据的说服力,影响了议论效果。

B.道理论据:包括被实践检验的真理、古今中外名家的论述、格言、谚语以及自然

和社会科学的原理、概念、定律、公式等。

明确道理论据要注意:描述性的话,即便是领袖和名人说的也不能算作道理论据。

如《俭以养德》中所用的鲁迅和高尔基的话都是描述性的话,鲁迅的话展示了他节

俭的生活作风;高尔基的话展示了列宁节俭的生活作风,二者都是事实论据。

③论证:议论文中的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论证组织起来的,论证是联系论点和论据

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议论文的论证过程按其中心论点的出现部分可分为两类:

A.演绎论证:即中心论点出现在开头,先摆论点,后摆论据,也即议论文常用的思

维过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谈骨气》就是这种论证过程。演

绎论证是把论点放在开头,开门见山,先声夺人,使所论证的观点主张更突出,旗

帜更鲜明,使论据的选择有理可依,紧紧围绕中心。

B.归纳论证:即是摆事实,再得出结论。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先提出中国学

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的问题,然后阐述了中国古代文化背景、儒家教育理论、

中国教育现状、科学发展进程、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等。其间列举了反面事例,如王

阳明的观点、自己在美国长大学物理的事例;也举了正面事例,如对竹子的正确研

究方法等事例,最后自然而然地归纳出本文的论点:我们应该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

神,即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不管研究自然科学,还是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

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种论

证过程,以真实可靠的道理和事实开路,水到渠成,得出论点,使人不可辩驳。

(3)议论文的论证方式:

议论文的论证方式有以下两种:

①立论:直接提出并阐明论点的论证方式叫立论。用这种方式写作的议论文被称为

“立论文。” 《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就是一篇立论文。

②驳论:通过反驳对立的论点来阐明自己的论点的议论方式叫驳论。这类议论文常

称为“驳论文”

阅读“驳论文”,首先要弄清文章反驳的观点,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一文针对当时有些人散布中国人对抗日前途失去信心的悲观论调进行批驳。

其次,弄清反驳的方法,一般有三种方法: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由于议

80

论文是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有机构成的,因此驳倒了论据或论证,也就否定

了论点,与直接反驳论点具有同样的效果。一篇驳论文可以把几种反驳方式结合起

来使用以加强反驳力量和说服力。

A.反驳论点:即对对方的论点进行批驳,指出它是荒谬的、虚伪的,这是驳论

中最常用的方法,又分为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

直接反驳即直接指出对方的荒谬。这种方法有的是引用确凿的不可辩驳的事

实,有的是从理论上进行透彻的解剖和分析。

间接反驳又分为两种方法:一种是对一些对方的论点进行合乎逻辑的引申,使

敌论点露出马脚,以此驳倒对方,即归缪法。另一种是证明与对方相对立的论点是

正确的,那么相反也就证实了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即反证法。

B.反驳论据:即揭示对方论据错误,以达到驳倒对方论点的目的。因为论点是

由论据来支撑的,驳到了论据,就使论点站不住脚。

C.反驳论证:即揭露对方在议论过程中的逻辑错误,如大前提、小前提与结论

的矛盾,对方各论点之间的矛盾,论点与论据之间的矛盾等。

在议论中,虽然有立论、驳论两种议论方式,但并不是完全分割开来的,因为

破的目的也是为了立,所以在运用时,立论和驳论常常是相互联系,交替使用的。

(4)议论文的种类:

议论文的范围很广,形式也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政论文:即针对当时政治问题发表看法,提出见解的议论文。如《中国人寻

求救国真理的道路》。

②评论:即评述某一事件、社会现象、思想倾向、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的议论

文。如《纪念白求恩》。

③杂文:即直接反映社会事实的文学性论文。它具有短小、活泼、锋利、隽永

的特点,是一种战斗性很强的文体。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④感想:即读后感、观后感、杂感等。是人们阅读小品、观赏影视戏曲或体验

某一生活经历后,在某一方面有了感触,得到的起示,结合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发表

的议论

(5)议论文的结构: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引论----本论----结论。

“引论”又叫“绪论”,是提出问题的部分。好的引论应当简明新颖。

“本论”又称“正论” ,是分析问题,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部分,是文章的

主体。好的本论应做到紧承引论,纵横展开,有理有据,严密紧凑。就本论部分的

论证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并列式:展开的各层次关系是平等的,没有主次、没有强弱,或是分论点之

间的关系并列表述,或是围绕一个论据,从不同角度、层次论证同一观点。

②对照式:把两种观点加以对比,通过二者对比,突出论证其中一方面的正确

性,往往一方面用墨较多,作为论证重点,而另一方面用墨较少,只作陪衬。

③层进式:文章各层次之间层层深入,步步深入。可以是由表及里,从现象入

81

手,分析原因,找出症结,指明性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④总分式:文章各层次之间有总说和分说的关系,论点在各层次之间的分论点

中体现,而各层次的分论点由总论统领,可以先总后分,也可以先分后总。

“结论”是解决问题的部分,通常被放在文章的最后,与引论相呼应。好的“引

论”能深化论点,照应开头。

(6)论证方法:

①论证方式与论证方法的区别:论证方式是就议论文总体而言,即一篇议论文

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要阐明自己的见解和方法,是以正面论述为主,还是以批驳

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言行为主,也就是说,议论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立论

和驳论。

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间的逻辑纽

带。它和论证方式的基本区别在于:论证方式是指一篇议论文所采用的论证的基本

形式,论证方法是指在论证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方法。

②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

A.例证法: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正确的方法,它在议论文中运

用最广,用真实、典型的事实去证明论点的正确,这种方法起到摆事实、讲道理、

以理服人的作用。这种方法的要领是:先提出论点然后逐一加以事实论证。

B.道理论证;:所运用的道理必须是经过实践检验,其正确性已为人们所公认

的。它包括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话、谚语、警句等。由于引

用的这些论据是世人公认的思维成果,能够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已为无数事实

所证明,所以具有巨大的说服力。

C.比喻论证:在议论文中,比喻可以使论点讲得更易懂、更风趣、更容易获得

读者的认同。

D.对比论证: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加以对比,达到否定错误论点、树立

正确论点的目的。运用对比,可以使正与误、是与非、新与旧区别得非常明显。

(7)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议论文的语言往往具有准确性、概括性、鲜明性、生动性等特点。

①准确性:议论文需要通过明确的概念,准确的判断和严密的推理来讲道理,

用语言表达出来必须准确无误。

②概括性:议论文把讲清抽象的道理作为它终极的目的,即便列举事例,也要以

理服人,以理取胜。事例必须有概括性,这就要求语言高度简练。

③鲜明性:表现在它通过语言表达的观点毫不含糊,赞成什么,反对什么;爱

什么,恨什么;要求什么,不要求什么,一清二楚。

④议论文的生动性不在于细致入微的描写,而在于简洁明快的勾画,有时还借

助歇后语、俗语、方言和各种修辞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第三十——三十二课时 说明文阅读

82

一、复习目标

1.使学生明确考试要求。 2.了解说明文的相关常识。

3.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技巧、方法、要求。 4.进行实例演练。

二、具体实施

()复习说明文的相关常识

1.定义: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主要是对事物的性质、

特点、成因、功用等特征和事理作客观、科学的解释,从而给人知识。

2.与记叙文的区别:说明文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和说明性三大特点;记叙文以

生动的记叙和描写为主。

3.分类:(1)从说明对象角度,可分为事理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

(2)从语言角度,可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

4.说明特征:所谓特征,就是指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标志。

5.说明顺序:说明文为了体现条理性,必须有条理清楚的说明顺序。说明顺序

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6.说明方法:说明方法帮助人们把事物特征说清楚。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主要有:

(1)下定义:是用科学的语言对被定义的概念的本质特征作周全严密的规定。

(2)分类别: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事物分成若干类加以说明。

(3)作诠释: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

(4)列数字:是用数字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说明方法。

(5)举例子:是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事例进行说明。

(6)打比方:是借助大家熟知的事物,取其相似之处来打比方。

(7)作比较:将同种与不同种事物加以对比与类比,以突出其特征。

7.说明语言:说明文中语言的最基本特征是准确性。主要是指在说明事物及事

理时能准确地反映被说明对象的真实情况,便于人们认可和接受。

在准确的前提下,可呈现两种风格:一个是平实,另一为生动。所谓平实,即

语言具有准确、简洁、通俗的特点。

8.说明文的基本结构特点:说明文的总体结构,大体可分为下列几种形式:

(1)并列式:各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2)连贯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时间为线索)前后互相承

接。

(3)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各层之

间的关系是递进的。

(4)总分式:这种结构大致有三种情形:总——分;分——总;总——分——

总。

()方法、技巧、要求指导

1.如何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事物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形态、性质、变化、

成因、功用等方面。

(1)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常见的说明要点是:

83

①人物简介:年龄、籍贯、学历、性格、品质、特长。

②书籍介绍:作者、写作时间、历史背景、内容提要、价值。

③生物:产地、类属、形象、习性、生活环境、饲养和培育、益害。

④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分类、形态、形成过程、性质、发展变化、益害。

⑤生产实验;:原料、设备、工具、工艺、流程、操作方法、实验结果、注意

事项。

(2)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的。

2.如何区分说明顺序:

空间顺序:多用于建筑的构造,说明实体事物的形状。多用表空间方位的词语。

物体总有一定的空间形式,复杂的事物也一定有多个侧面组合而成。要说明对象的

构成,必然会涉及到所处的空间位置。空间顺序就是按照被说明对象的空间存在形

式,或自上而下,或由前到后,或从外到里,或由某一中心点向四面扩散开去呈辐

射式……按一定的顺序对事物作介绍。

一般对实体性的事物,包括建筑物、名胜等的结构或布局性的介绍,多以此为

序。这样,能把复杂的物体讲清楚,可使读者对该事物对象的整体面貌和空间分布

有清晰、具体的了解。运用这种顺序,文中常会出现“东”“西”“南”“北”

“里”、“外”、“左”、“右”等方位词。

时间顺序:多用于说明实体事物的建造过程、产品的生产过程、事物的发展演

变过程。多用表时间的词语。这是指以时间的先后作为说明的一种顺序。在介绍事

物时,有的文章是按照事物发展的先后为次序的,而有的是按事物从早到晚、从古

至今的时间为顺序的,有的又会以某事物制作的步骤、演变的过程为顺序、……

一般讲,在介绍对象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方法等的时候,常采用这种

顺序。这种顺序的好处是过程明晰,线索清楚,纵向排列明确有序。一般运用时文

中会出现表示时间或先后的标志性词语。

逻辑顺序:用于介绍事物的性质、种类、原理功用和解释事理本质。一般为:

由因到果或由果到因;由现象到本质;由主到次;由概括到具体等。逻辑顺序是指

按照事物内在的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规律来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常用的

逻辑顺序包括以下六种: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从整体到

部分;从概括到具体(或由一般到个别);从主要到次要。

一般事理性的说明文和事实性的说明文中常会出现这样的顺序。特别是运用逻

辑顺序可以把复杂的事物讲得清楚,有利于说明、揭示事理的内在联系。总之,阅

读时抓住有一定标志作用的语言,可以更顺利地分析说明的顺序。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文章往往终合运用多种说明顺序,我们只有通过分析文章的

结构、段落,在概括段意的基础上寻找和归纳其顺序。

3.几种疑难说明方法的辨析:一般说明方法都易于从语言特点上体现出来。较

难区分的有:

(1)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下定义要求完善,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的定义的

外延要相等,并且要求从一个方面完善地揭示概念的内涵;而诠释就不要求完整,

84

只要揭示概念的部分内涵即可。另外下定以往往用公式的语句来表示:即“某某是

什么”或“某某叫什么”的形式来表述;而作诠释则多用“因为……所以”句式。

(2)分类别:这种说明方法要注意的是给事物的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分类完

了还要加以说明。

4.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表达效果)

考试中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要求把握:一要答清每种说明方法各自的表达上

的作用,二要答清具体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什么内容,即:表达+说名内

容。

5.如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整体把握、理解词义,特别要注意同义词的选用。由于被说明对象的不同,

在具体运用名词和术语时就要相当准确。我们在阅读和操练时就要联系对象及其特

征,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注意推敲、体会其用词的准确性。特别是一些同义词或

近义词的选用,不可随意确定或武断否定,而要再三斟

酌,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包括对上下文的分析、揣摩,然后才能酌定。

2)正确体会关键性词语在不同方面的具体作用。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简练

与精当,还表现在修饰、限制、补充成分运用得好。我们要适当地运用一些语法知

识,仔细领会作者的用词意图。一般充当这些成分的是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和连

词,如“日本的石油运输绝大部分是从马六甲海峡通过的”、

“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蚕丝

一股只有一英寸的二干分之一粗”“吸收水分和养料是根的主要作用之一”“草

地成了天然的‘减音器’和‘吸尘器’”等,这些句中加线的黑体词在文中能否去

掉、替换及其理由一类的问题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阅读时应注意从以上提及的方

面去辨析、比较。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出用词的准确性。有助于提高我们对文章的

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的质量。

3)看似模糊的语言,实则反映了事物的客观存在。我们不妨先看一下例句:

“原来草地的温度比一般水泥地温度要低十几度”,为什么“十几度”不写成具体

确切的度数呢?那是因为文中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再说草地、水泥地的温度本身

还受到环境、气候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经常变化。所以不可能是一个恒定的确数。

诸如这样看似模糊的语言还很多,如“可能”、“几乎”……文中运用这些模糊的

语言,或反映事物的实际存在,或反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程度,尤其是有些事物本

身尚处于变化、发展期,有时又囿于人力、物力及科学水平,对有些客观事物有待

于进一步的认识和发现。如果说得太绝

对、太肯定,反而违背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也违背了客观事实的真实性。

所以我们看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还是要抓住根本的一条,即客观地、确切地

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明白地、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

这一部分内容考查的常见题型是词语的替换、增删、移位以及与原文的词语进

行比较等。我们既要抓住这些词语细加体会,又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去辨析。

85

第三十三——三十五课时 小说阅读

一、考点指津:

在中考试题中,考查的小说多为篇幅短小的小说即小小说,考查角度:为人物

形象的塑造,描写手法的作用(包括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主题的探讨等。

二、阅读小说的知识储备:

了解小说的丈体特点: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的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

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的不同人物原型提炼加工而成的,

所以小说的“我”不能看成是作者,只表示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的。

故事情节一般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

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故事情节都是虚构

的。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是为了衬托人物,渲染气氛,给情节的发展提

供背景和场所。社会环境主要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指人物活动的具体

场景,如地点、气候、景色、场面等。

小说按其人物的多少、篇幅的长短,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微型等几种,

按其题材,还可分为历史小说、科幻小说、言情小说等等。

了解小说的有关常识,在阅读和欣赏的时候,对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表

现及语言的运用都有帮助。

三、常见阅读方法

()从三要素入手阅读分析小说

1.分析人物形象。

第一:要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第二:要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来分析人物形象。

①着重分析人物的肖像变化和那些富有特征的细节。

②分析人物语言,要抓住最能表现其性格的语言。

③抓住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的动作。

④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

第三:要抓住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注意分析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通过比较把握人物形象。

2.分析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用来交待背景、衬托人物、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的.分析环境

描写,了解它在文章中的作用,能帮助我们理解人物形象,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

想。

86

第一:社会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阶级关系等因素的总和,

抓住这一点很益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第二: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对

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起着不小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交代季节、气候。

③交代人物身份。 ④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⑤渲染气氛。

3.分析小说情节

人物不是静止存在的,他总是要活动,而这一系列的活动就构成了情节。情节

是人物性格成长的历史,了解人物在各个情节过程中的表现,特别是在情节高潮中

的所言所行和感情态度就能把握住人物不同的性格。

4.归纳、挖掘小说的主题

小说写作的目的是反映社会生活,小说的主题就是对社会生活的高度概括和实

质揭示,而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构思、环境的设置最终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所

以,归纳、挖掘小说的主题是阅读的意义之所在,也是培养我们阅读分析、总结能

力所必需的。

挖掘小说的主题应从下列两方面人手:

第一:剖析人物形象,剖析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准确把握主题。

第二:联系小说的背景、作家的思想观点及创作意图,开掘主题。

5.理解小说中优美、精辟的语句的含义

第一:要会寻找、挑选小说中的优美、精辟的语句。

具体表现为:①深刻揭示主题的句子; ②含蓄烘托主题的句子; ③展示人物

性格的句子;

寻找方法: ①到情节的高潮处去找; ②到文章结尾处去找; ③到人物的细

节描写中去找。

第二:鉴赏这些优美、精辟的语句,当然要理解体会它们的含义,挖掘它隐含

在精彩背面的深层次的东西——即对主题的表达作用。

6.体会短篇小说的构思

构思力求精巧,是由小小说篇幅短小决定的。因篇幅的限制,小小说写人不能

多,只能突出一两个;写故事不能冗长复杂,只能是生活的一个横断面;写环境不

能铺陈渲染,只能是寥寥数语的速写。故此,小小说的构思常常要在“精巧”上大

作文章。

第一:时空浓缩法。方法往往是以某事物为焦点,从时空上广为拓展,扩充作

品容量,增大弹性,以弥补正面描写不足。

第二:以小见。运用这种方法的小小说,所写事物绝对稀松平常,但却寄寓某

种深刻的哲理(因而有人又将这种方法称为隐喻法)

第三:平中见奇法。选择平凡平常小事,靠环境烘托或制造悬念,给人一波三

折、离奇惊险、引人人胜的感觉,使作品趣味盎然。

87

四、小说阅读口诀

一理故事情节,弄清结构特点; 二析人物形象,理解典型意义;

三凭“三要素”,把握小说主题; 四赏写作特色,揣摩借鉴之处。

第三十六—第四十八课时 文言文阅读

一、字音

(一)多音字所谓多音字是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字。一个汉字,读音不同还

意味着词性不同、意义不同和用法不同。因此,掌握好文言文中的多音字,对于文

言文的学习十分重要。

如:夫 有读fú 予观夫巴陵胜状 若夫霪雨霏霏 夫环而攻之 有读fū

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其夫呓语

有读jiān 奉命于危难之间 有读jiàn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遂与外人间隔

(二)异读字

所谓异读,是指一个字有两个以上的读法。文言文中的异读有三类:破音异读、

假借异读、古音异读。

1、破音异读 前人又叫“读破”“破音”。它是用改变字的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词

性和意义的一种办法

如:王 原音wáng 破音wàng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原音yǔ 破音yù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通假异读 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

如:孰为汝多知zhì乎 知同智 河曲智叟亡wú 以应 亡同无 舟首尾长约八分

yòu 有同又

3、古音异读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

族名、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发古音。

可汗 kèhán yān燕山 吴广者,阳夏jiǎ人也,字叔。

文言实词

古汉语实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他们有实在的意义,能单

独回答问题。

(一)古今异义。在文言文中,有些古今相同时词,由于演变的结果,词的含义表

现出以下几种差异:

①词义扩大。如“江”和“河”古时专指长江与黄河,现在泛指江河。

②词义缩小。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子,现在专指男

子的配偶。

③词义转移。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义指低微而鄙俗(即地位低见

识浅),而现在是品德恶劣、不道德的意思。

88

④词义交叉。如“怜”,古今意义都有怜悯的意思,但“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

士卒,楚人怜之”中的“怜”解释为爱怜比较适合文意。

古今异义的单音词集录

寻(不久)走 致词(对――说话)但(只是) 赞(传记结尾处的议

论文字)曾(还、尚且)谢(道歉) 借(即使 假设 借第令勿斩) 比(等到

至陈) (拉开)(怎么) (征验) (有

的人 某人)进 退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向(过去的 以前的)

师(军队 取法)

古今异义的双音词集录

绝境 交通 妻子 无论 前途(前面的路程) 所以(―的方法 -的原因)会计

(聚会商议) 往往 经纶(筹划 治理)亲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

血缘关系的家庭或他的成员 古意:父母兄弟至亲骨肉) 南极(从南面到达某地)

排空(冲向天空) 卑鄙(低微而鄙俗) 痛恨(痛心和遗憾) 开张 感激(感慨

而激动) 牺牲 于是(介词于和代词是的连用)以为(把――作为 宅边有五柳

树,因以为号焉)可以 明年 几何(多少)

二) 词类活用。文言文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临时改变它原来所

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当成另一类词使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主

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中的“域”意思是限制。一狼洞其中

打洞 妇抚儿乳 喂奶 名之者谁 取名 公将鼓之 击鼓 置人所罾鱼腹中

用网捕 狼不敢前 上前 愿为市鞍马 不能名其一处也 说出

②名词作状语。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指用箕畚(装土石),表示运

输的工具。其一犬坐于前 像狗一样 狐鸣呼曰 孔子东游 乃丹书帛曰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亮躬耕于陇亩 亲自

③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此皆善良”中的“善良”指善良、诚良的人。

温故而知新 旧的知识 新的知识 择其善者而从之 优点 长处 亲旧知其如

亲戚朋友 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固的盔甲 锐利的武器 百废具兴 废弃的

事情 行阵和睦 优劣得所 能力强与能力弱的人 作奸犯科

④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亲贤臣,远小人”中的“亲”“远”意为亲近,疏远。

京中有善口技者 擅长 善于 恢弘志士志气 发扬光大

⑤动词活用为名词。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出”“入”意为出产

的东西,收入的东西。 猛浪若奔 奔跑的马 屠惧,投以骨 屠户

⑥意动用法。某些名词、形容词带了宾语,语意含有“以……为……”“认为……

是……

A.名词的意动,主观上认为宾语是什么 例: 父利其然也 。利:原为名词,现

做意动动词,可译为“认为这样是有利的”

B.形容词的意动,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某种特征、特点。 :不耻下问 认为――

是耻辱 一览众山小 认为――都是渺小的 固以怪之矣 认为这样很怪异

89

⑦使动用法

A.动词的使动用法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使――恼怒 所以动心忍性,曾

益其所不能

B.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无案牍之劳形 使――劳累

(三)一词多义。古汉语绝大多数是一字一词,因此一词多义实际上主要是一字多

义。所谓“多义”,即既有本义又有引申义,比喻义等。理解一词多义要了解学习

它们在古汉语中的多种意义,并要在具体语境中辨别确定其含义。

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

1)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形容词,安

稳的、稳定的 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3疑问代词 怎么如:安得广厦千万间 4

动词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1)动词 拿、持 如:把酒话桑麻 把酒临风 2)形容词,白色的如:

绿杨阴里白沙堤 可怜白发生

1)动词 挨着 对着 天涯若比邻 2)动词 比作 如:每自比于管仲、乐

3)动词 相比 曹操比于袁绍

1)士兵 军队 如:可汗大点兵 2)兵器 武器 兵革非不尖利也

1)名词,古代 护城河 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名词水池 墨池

1动词,出现、露出 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动词出去、出来 如:

不复出焉 3)动词 拿出 如:皆出酒食 4)动词产生 如:江山代有才人

处(chù)(1 名词 地方 几处早莺争暖树 2)名词 时候 时间 乡书何处

3 chǔ 动词 处在 处江湖之远

1)名词, 层次 不可计其层次矣 2)动词 ,编次、编排 陈胜、吴广皆

次当行 3)动词,驻扎、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次北固山下

1)动词,跟从,跟随 择其善者而从之 2)动词,依从 乃诈称公子扶苏、

项燕 3)形容词,从前的,以前的 来从楚国游 4)形容词,从容

1动词 不足为外人道也 2名词 道路 古道西风瘦马 3名词

伐无道,诛暴秦 4)名词 规则 正确的方法 以谘诹善道 5)名词

即加冠,益幕圣贤之道 6)名词,道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1动词,得到 既出,得其船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2动词达到 3

动词 ,能够,可以 余因得遍观群书 4)通“德”动词 感激 所识穷乏者得我

与?

发(1)名词,头发 可怜白发生 2)动词 出发 朝发白帝,暮至江陵(3)动

发出 野芳发而幽香 4)动词 征发、征派 发闾左谪戍鱼阳

负(1)动词,背负 负者歌于途 2)动词 依靠,依附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感(1)动词 感动 帝感其诚 2)动词 伤感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3)动

感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臣不胜受恩感激

90

观(1)名词 景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动词,观看,观赏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3)动词 阅读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以上尽是一些例子,复习时,应学会归类整理

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没有明确实在意义,而偏重于语法意义的一类词。它的

基本作用是帮助实词构成句子,表达一定的意思,初中阶段要求熟悉掌握“之、以、

而、其、于、者、乃、夫、且、然、盖、则、焉”13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其中

“之、以、而、其、于”应重点掌握。在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时,首先根据它在句

中位置,弄清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再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词语间的相互关系,

确定它的词性,辨别它的意义。

1代词 指代前面出现的人、事、物。如:渔人甚异之 愿陛下亲之信之 2

助词 a 用在主谓之间 无意 两狼之并趋如故 无丝竹之乱耳 b 结构助词“的”

忘路之远近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3)复指代词 译为“这样的,那样的”曾不

能损魁父之丘 4动词 译为 “到 辍耕之陇上 寡助之至 多助之至 5

音节助词 无实际意义,可不译 怅恨久之 久之,目似瞑

6)提前的标志 孔子云“何陋之有?”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介绍与动作发生相关的时间地点 a 其一犬坐于前b 指通豫南c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介绍行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 “向”“给”“对”

a 告之于帝 b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 万钟于我何加焉

3)介绍比较的对象,可不译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介词:(1)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凭借的条件 可译为“凭借、用”以刀

劈狼首 2)介绍行为动作的对象 可译为“把”屠惧,投以骨 咨臣以当世之事

3)介绍行为动作的原因 可译为 “因为”“由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4)介

绍动作行为发生的起点时间 可译为“从”(5)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根据 可译为

“根据”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连词:(1)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以便”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家贫

无从致书以观 河曲智叟无以应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属予作文以记之(2

表原因 可译为“由于”“ 因为”扶苏以数谏故 3)表结果 可译为“以致”引

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伤先帝之明(4)表连接 可译为“而”,或不译

自笔录,计日以还

语气词:(1)用在句尾,表直陈的语气,相当于“呢”“了”,也可不译

我之死,有子存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用在

句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万钟于我何加焉? 又何间焉?

兼词:相当于“于之”其中于为介词 之为代词 可译为“在这里”“从这里”

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夫大国,难测焉,惧有伏焉

代词:1)用在动词后做宾语,相当于“之”,可译为与之相当的词语 2

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且焉置土石

介词:(1)介绍与行为动作发生相关联的对象,可译为“替”“给”等 尚思

91

为国戍轮台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为天下唱 不足为外人道也 2)介绍

行为动作发生的原因或目的,可译为“为了”“因为”等 愿为市鞍马 为宫

室之美 为报倾城随太守 3)介绍动作的主动者,译为“被” 舌一吐而二

虫尽为所吞 士卒多为用者

连词:wèi 表因果关系 因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语尾助词:夫子何命焉为

1)特殊代词,它不能单独做句子成分,必须和别的词组成所字短语,才能

做句子成分,“所“字经常位于动词前和动词组成“所”字短语,所字指代的是受

它后面的动词支配的人、事、物。这种短语是名词性的,在句子里一般做主语、宾

语、谓语、定语。

问女何所思-……-所思 所忆都是所字短语 ,即想的人、事、物,做宾语

问所从来,具答之 所从来,即来的地方,做宾语

2)“所以”,这是“所”字短语后来慢慢发展成的,“以 ”是介词,表

示方法、手段或原因 亲贤臣 ,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所以动心忍性,曾

益其所不能

1)指示代词,常用来指代上文所说的情况,含有“这样”的意思,常常充

当谓语,也可单独成句,偶尔还做状语。虽然,受地于先王 2)由代词演化来

做词尾,常常附在动词、副词、象声词、形容词等后面,一起充当谓语或状语,以

模拟声响或描绘事物、动作、状态、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 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 杂然相许

3)连词 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然足下卜之鬼乎?然侍卫之臣不懈

于内

4)连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然后”“然后才”,表示承接 人恒过,然后能改

然则 相当于现代汉语“既然这样,那么”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然而 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这样,可是”表转折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

其(1)代词 a 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有时在句子里做定

语。代人,可译为“他的”“她的”;代事、代物。可译为“它的” 屠大窘,恐

前后受其敌 既出,得其船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b 如果“其”后面跟

的是代词,那么“其”就译为“其中的”,做定语。 其一犬坐于前 c 特殊:第

一人称代词 蹲其身,使与台齐 2)加强语气 其如土石何?

1连词a 表前后两件事在情理上顺承,时间上一前一后,可译为“于是就

是才 终于” 陈胜、吴广乃谋曰 乃行卜 乃悟前狼假寐 b 表条件关系,前

一分句提出的条件,后一分句说明了这种条件的结果 弗胜,守臣死,乃入据陈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

2副词 a表示对事物或事情的确认。可译为“是”“实在是”“本来是”

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表出乎意料之外。可译为“竟然”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夫(1)指示代词 fú 表远指,相当于“彼”,可译为“那”“那个”予观夫巴

92

陵胜状 2语气词 a用于句尾 表感叹,相当于“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

用于句首,表示将要发表议论,用来引出议论。 夫战,勇气也 夫环而攻之

而:(1)表顺接 可译为“然后”“就” 温故而知新 聚室而谋曰 2)表转

可译为“却”“可是”人不知而不愠 环而攻之而不胜 3)表并列 可译

为“并且”,或不译 黑质而白章 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4)表修饰,可

译为“地”,或不译 默而识之 恂恂而起

文言句式

1.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

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

也”。

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

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非天质之卑,

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 闻今是何世,乃

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非天质之卑 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

不如地利也

9)“……者,……”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 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夫战,勇气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

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被……所

感动

2)有标志词语

a “为”表被动 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 “为……所……”舌一吐而二

虫尽为所吞 “为所吞”即“被……吞掉” c “于”表被动 管夷吾举于士 “举

于……”即“在……被举荐”。

3.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

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2)宾语前置。否定句

93

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

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

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介宾结构后置

1)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

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

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

“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

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a

宾倒装 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

什么” 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

谁通道呢” b谓宾倒装 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

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 孔子云:“何

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

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B 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例:僵卧孤村不自哀 “不自哀”

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

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C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

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

“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

语前置的标志。 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

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D 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

例:是以谓之“文”也。 “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是”

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E 其他,表示强调。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

装。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

3)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

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A “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担者三夫”是“三

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

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亭翼然

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 ”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

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B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

94

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C 数量词做定语后置 例: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

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

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何有于我哉? 全句为“于我

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

件事”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

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

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

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

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

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

“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

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

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4.省略句。常见的是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有时也省略

数量词和定语等。

1省略主语 a承前省 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b 蒙后省 c

对话省 例《曹刿论战》

2)省略谓语 禽兽之变诈(有)几何哉 宾语“几何”前面省略谓语“有”,译

时要补上 会天(下)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宾语“大雨”前面省略了谓语“下”

译时要补上

3)省略宾语 a省略介词宾语,承上省略宾语“之”,代前面已经提到的“人、

事、物。 温故而知新,可以(之)为师矣 吴广以(之)为然 此人一

一为(之)具言所闻 士卒都为(之)用者 念无与(之)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 君与(之)具来 b省略动词宾语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之)

使(之)外将兵

4)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一(张)桌,一(把)椅,一(把)

扇,一(块)抚尺而已 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 二(个)男新战死

5)省略介词 a省略“于”屠乃奔倚(于)其下 则题名(于)其上 得之

(于)心而寓之酒也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于) b省略 (自)

可译为 (自)潭西南而望

5.固定格式。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

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95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

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 例:……

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其如土石何 即“能把

土石怎么样呢”

3)“以……为……”相当于“把……当作……”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

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

4)“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例:此何遽

不为福也 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

5)何以 例:何以战

第四十九—第六十课时 中考作文系列训练

中考作文训练之——选好材

前人常用“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来形容作文的选材范围之广泛。是的,选材,

可以说是你想选什么就选什么,有极大的自由度,无论什么样的材料,只要你的立

意好,都应该说可以写成好文章。可是,同学们在作文的时候,往往正是因为选材

的范围太广,反而失去了方向,不知道选什么样的材料才能打动人,才能获得高分。

更何况现在是千人万人地同作一个作文题,所选的材料没有吸引力,在阅卷教师面

前那可是要大打折扣的。所以,选材,在考场作文中就变得重要起来了。

那么,究竟应该选一些什么样的材料呢?这里给大家作一点介绍,希望能对同学们

有所帮助,让你在考场上能更快地确定写作的材料。

一、抓住感情的触发点

人都是有感情的,真挚的感情最容易打动人,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都是相通的,这也正是文学作品、现代流行歌曲流行的主要原因。而现实生活中,

有时,那怕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能让我们感动。这时候,只要我们抓

住它,叙述出它的前因后果,描绘出它令你感动的具体细节,让自己感动了,它也

就一定能打动别人,引起别人的共鸣,这时就是一篇好文章。这样的文章,对于你

自己来说也一定是一种财富,而爱不释手,久久珍藏。如我们所学的课文《斑羚飞

渡》、《麦琪的礼物》、《藤野先生》。

二、抓住事理的感悟点

我们说,生活中的一些偶然都是有其内在的必然,所以,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有其

内在的事理所在,只要我们去认真仔细地思考,一定会给我们以感悟、以启迪。这

样的东西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财富。抓住这样的感悟点,用文学的语言描述,然后画

龙点睛地议论几句,一定是一篇极富哲理的好文章。这样的文章同样能使自己感动,

让别人也受益。如我们所学的课文《敬畏生命》、《萤火虫》、《满井游记》、《不

朽的失眠》。

三、抓住生活的情趣点

96

每个人的生活并不仅仅每天就是刻板的工作与学习,天天的柴米油盐,许多时候我

们的生活正是一些情趣让我们沉醉其中,乐此不疲。这些情趣正是我们生活中的调

料,让我们生活得有滋有味,所以,人们都希望在生活之中多一点这样的东西,让

自己的生活更丰富、更滋润一些。正如此,作为我们的作文这种表情达意的载体如

果能抓住这样的情趣点,也一定是能让喜爱的。如我们所学的课文《变色龙》《范

进中举》。

四、向历史和文学作品中挖掘

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典型的形象以及一些经典

的情感寄托与描写,它们大都是流传很广的,选中它们,换一个角度,把它们用文

学的语言表述,再加上自己的感情倾向,只要合乎情理,一定能打动很多的读者,

并且,选取这样的材料会大提高你的见识品位和你的文章品位。这样的文章虽然在

我们所学过的课本中比较少,但在现实的文学作品中还是很多的。如我们所学的课

文《不朽的失眠》

五、关注时事、社会热点以及各行各业的风云人物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交流非常畅达的社会,这也正是因了人们的好奇心和关注度,

并且,我们每一个人生在这样的社会中,有很多的东西是我们所必须关注的。所以,

当这样的热点、交点出现,会吸引很多人的眼球,也会有很多的人希望听到或者读

到更多的见解或者是感情的寄托,这时,我们选中它们,用我们自己的理性思维,

思考它们、挖掘它们,提炼出我们自己独特的东西,寄托我们自己真善美的感情,

也同样是一种极富生命力的作文。

这样的文章虽然在课本中没有什么见到,但在学生作文中却是大量存在的。如很多

同学写的有关环境问题的作文,“非典”中有关对白衣天使赞美的文章,对当前腐

败问题讽刺的文章等等。

那么,从去年到今年又有什么可写呢?

我以为可写的材料有: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去年亚洲发生的

大海啸,2004夏季奥运会中国金牌健儿,等等。

当然,这些东西需要我们去收集材料,并尽量用文学的语言表达,千万不能写成新

闻或者是一种无关痛痒的记叙。

练习:

1、以“心中的美丽”为话题选材

如:可选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美、历史中的情感美等等。有,二泉映月的凄美,

高山流水的情美, 霸王别姬的壮美;有,长江黄河的奔腾咆哮之美,林间夜月的

幽静雅致之美;有,歌坛上一展歌喉的婉转动人之美,舞台上千姿百态之美,赛场

上叱咤风云之美,等等。

2、以“感受青春”为话题选材

本题就可以在体育界、歌坛上、商海里、战场上等等地方各选一位年轻有为的

人物,写出他们青春的亮丽与风采。

3、以“美在夏季”为话题选材

97

本题可选不同人物眼里的夏季之美,如简真的《夏之绝句》、李清照的《如梦

令》、辛弃疾的《西江月》、还有一首流行歌曲《盛夏的果实》、峻青的《海滨仲

夏夜》等

总之,作文选材只要我们自己去开阔视野,平时多留心观察、思考,就不难选

到好的材料。当然,好的材料还需要有好的语言来表达。

中考作文训练之——拟好题

我们都明白生活中的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同样,在中考话题作文中,一个好的作文

题就是一块很好的第一印象的敲门砖,所以,花一点时间想一个让阅卷教师一见钟

情的好文题,一定不是枉费心机。

那么,怎样的作文题才是好作文题呢?怎样才能拟出好作文题呢?

一、好作文题的标准

1、简练

简练就是要简短而精练,简,要简得明白,练要体现干练。让人一看就觉得不敢多

字也不得少字,且言简意赅。要注意的是,简练并不是用字数来衡量的,而是从字

与词的结合中所表达的意义给人的感觉来判断的。简练的文题是用最少的字给人最

明确的意义和感情倾向。

2、新颖

新颖是现代社会追求的一种潮流,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忘了想出办法让自己

的东西新颖,那就是用一种与众不同的视角,道出自己的个性思考。但是,新颖决

不是标新立异,必须合情理。应该说,我们所说的新颖只是别人想漏了的,或者说

只是一时还没有想到的,而决不是怎么想也想不通的,想不到的东西。

3、切主题

话题作文虽然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但大都有一个主题意向,写作者在写作的

过程中也会把这个主题意向尽量的明确化。这时,如果你的作文题能够对作文的主

题有一定的暗示或提示作用,那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了。这样,阅卷教师可以很快地

抓住你的作文的主题思想,给阅卷者一个先入为主的阅卷思考,有利于考分的提高。

就算你的作文对主题的表现不是很突出,但有文题的补充也是相得益彰的。

4、有文采

阅卷教师大都是一些很有文采的人,他们对文采是非常敏感而且也很看重的,如果

你的文题能拟出一定的文采,无疑会一下子唤出阅卷教师心中那份珍藏的美感,让

人产生作者也一定是一位有一定文采的人的猜想,从而获得高分。当然,作文的内

容也应该有一些文采。

5、有内涵

文题还应该有一定的内涵,应该是耐寻味。当然,考场作文在阅卷的过程中由于阅

卷教师时间的关系,这一点很可能被忽略,但,真正有内涵的让那些阅卷高手们落

眼就见的东西,还是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的。

二、拟好题的方法

98

这里介绍几种常用的拟题方法。

1、添加

所谓添加,就是在话题或者话题中心词前或者后也可以是前后添加一定的词语,组

成一个完整的意义整体。这样的文题可以使作者时时紧跟话题,也可以让阅卷教师

一目了然,有一种先声夺人的效果。

2、借用

借用就是借名句、警句、古诗文的句子以及流行歌曲中的句子等等。因为这些句子

有生命力,影响力,如果借用得好,也是可以让阅卷教师眼前一亮的。

3、修辞

这种方法就是在文题中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格。这样的文题如果用好了,自然显

得生动而形象,而且有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好题展示

1、以“时间”为话题的作文题

《时间,带不走我心中永恒的记忆》 《爱我 追我 别浪费我》 《午餐1800

秒》《8 15》(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时间在晨雾中飘落》 《惜时

如金》

2、以“牵挂”为话题的作文题

《剪不断》 《藤》 《她,还好吗?》 《门前那条小河》 《那双冻裂

的手》

3、以“把握”为话题的作文题

《一切就在我手中》 《握住,不放》 《机会,请你把握》 《柳暗花明又

一村》 《青春无限好》

4、以“春”为话题的作文题

《点燃生命的季节》 《与春共舞》 《在春天成长》 《春的向往》 《春的脚步》

《走进春天》

5、要求文题中含有“美丽”二字的作文题

《汗滴,诠释着一份美丽》 《带上你的美丽跟我走吧》 《梦不再美丽》

《今夜如此美丽》 《美丽,就这样脆弱》 《拼搏,也是一种美丽》

6、以“美好亲情”为话题的作文题

《风雨中那把伞》 《懂你,渐老的母亲》 《慈母手中线》 《母爱无价》

《共裁一棵亲情树》 《悠悠亲情》 《亲情伴我行》

7、以“美在夏天”为话题的作文题

《燃烧生命的季节》 《夏天的旋律》 《三十八度的美丽》 《蝉鸣》 《浓浓

夏意》 《夏天的微笑》

8、以“感受青春”为话题的作文题

《为青春歌唱》 《激情燃烧的岁月》 《多梦的季节》 《豆蔻年华》

《潇洒走一回》 《飘逸时代》 《燃烧吧,青春》

99

中考作文训练之——立好意

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立意是一篇文章的根本,它直接

关系到文章的选材,布局,乃至文章的深度。所以,也有人说:“千古文章意为高。

足见一篇文章的立意的重要性。

那么,什么是立意呢?

简单地说,就是一篇文章的主题,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写这篇文章的

目的。明确了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我们在选材,布局,语言的选择,感情的倾向上

才有方向性,我们才不至于打乱仗。

那么,就初中记叙文来看,一般都有哪些立意方向呢?

一般来说,初中生的记叙文大都是表现出赞同、赞美、欣赏、歌颂什么,或者是反

对、批判、揭露、讽刺什么,当然也有表达自己的怀念、感叹、倾诉、情趣等等的。

应该说,写文章的立意是比较自由的。但是,中考作文的立意并不是绝对自由的,

它是有很多的限定的,它也是有很多的评价标准的。作为一名学生当然也应该有一

个受教育的方向,而在中考作文中也体现了这个方向性,所以,我们的中考作文立

意也符合这些方向标准。

所以,好的立意应该力求做到:

一、方向要正确

所谓正确,就是立意要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表达出来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要

健康、积极向上。立意正确是写好作文的基本要求,也是评价文章的重要标准。一

般来说,我们的立意要与我们目前国家社会倡导的公德相一致,要与当前的时代精

神相一致。如:歌颂真、善、美,抨击假、丑、恶,提倡以人为本、爱国、诚信、

环境保护、无私奉献等等。决不能表现一些厌世消极的思想,或者是为那些腐败分

子、迷信分子歌功颂德。

二、情感要鲜明

情感的鲜明是指在文章中的情感指向要明确,该批判的批判,该歌颂的歌颂,并且

在你的语言中要饱含感情。最好不要出现那些让读者都想不透的模棱两可的情感倾

向。这不仅仅会减弱对主题的表现,也会伤害到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也影

响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感情的鲜明最忌的是故作姿态,夸大其辞,没有分寸,这样

反而会让人感觉作呕。所以说,我们的感情表达真实可信才会感人,才会打动人。

三、思考要深刻

深刻的思考就是要求我们能透过事物的现象去挖掘其内在的本质,思考出对人生,

对社会有意义和价值的东西,能在一般人认识上再进一步,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

那一点,并能给人以启示。思考的深刻需要我们对眼前的事物作仔细深入的思考,

找到事物的内在联系,并能用文章的语言表达出来。

深入的思考也不能随意引申,更不能无原则地提高和升华。它必须结合生活实际,

要具体、真实、可靠。在提示本质的基础上,还应该进一步提示问题产生的原因,

分析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并总结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这可能更多

地关涉到议论文。

100

对于记叙文的深刻更多地是关于人生社会的启示与感悟。

四、思维要创新

思维的创新是指克服以往的思维定势,打破常规去思考、分析,找到我们自己独特

的创见,给人以启迪。

考场作文不论以何种形式出现,一般都会给考生以思想驰骋的余地,我们就可以突

破常规的思维习惯模式,从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方向思考,进行有积极意义的创新

思考,拿出与众不同的立意,再用自己充满个性化的语言,向我们真实地表达自己

对生活的体察、感受、思考和认识,让读者也从中得到启示。

但是,创新决不是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标新立异的胡编乱造,它必须符合客观事

物的本质特征和一般规律,这样才能让人感到入情入理而眼前一亮。

我们明确了立意的方向,那么,在初中记叙文中一般有哪些具体的立意内容呢?

一般来说:

一、符合当今社会公德和时代精神的

如:歌颂真、善、美,抨击假、丑、恶,提倡以人为本、爱国守法、诚信、环境保

护、无私奉献、敬业、自强、与时俱进等等。

二、表达个人感情的

如:爱戴、崇敬、怀念、赞美、爱好、情趣、愿望、讽刺、批判、抨击等等。

三、思考生活内涵的

主要是指对某人或某事的感悟与启迪。

四、追求个性表达的

主要是表达个人独特见解的。

立意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要盲目跟别人的风,无论是怎样的题,选择立意时,一定要

选自己熟悉的平时训练过的内容从小处切入。切忌一时心血来潮写一些不熟悉的东

西,勉为其难,这是写不出优秀作文的。

立意训练

一、根据所给的材料立意

1、以2004年南亚大海啸立意。

2、非洲野牛每头重达六百多公斤,群居有时达几百头上千头。而非洲狮每头只不

过重一两百公斤,一群有时也只不过一二十头。可是,这些野牛常常被这些狮子所

攻击,并且屡屡得手,每每一头野牛被群狮围住攻击,其它野牛一般都只是安然地

吃自己的草,不会去管别的野牛的死活。 请根据以上材料立意。

3、以姚明在NBA越打越好立意

4、以历史人物李白立意

二、根据所给的文题立意

1、以“阅读__”为题,先完成文题,然后立意。

2、以“感受青春”为话题立意。

3、以“心中的__”为题,先完成文题,然后立意。

4、以“美好”为话题立意。

101

中考作文总复习之——布好局

布局,也就是文章的结构。它是在作者掌握了材料,明确了主题后,对整个文章的

构架作一个整体上的安排。这种安排不是随心所欲的,它必须遵循客观事物固有的

逻辑、条理、秩序,也可以通过作者观察、认识和表现客观事物的独特思路而进行

合理的调整。所以,文章的布局既有客观的规律性,又有主观的灵活性、多变性的

特点。

我们现在就是要在这种灵活性与多变性上布好我们的局。

对于中考作文,以往出现过很多新颖的结构形式,如日记、对话体、剧本、童话,

还有高考作文中的处方等等,这些东西有些很不好把握,对初中生来说难度比较大,

比如剧本,不是一般的初中生都能写的,虽然初中课本中有过一点训练,但,要达

到一个比较优秀的水平是很难的,一旦写得不怎么样,那就很容易给人一种不伦不

类的感觉。再者,那些容易掌握的,别人作过了,你再作,新颖度也就不是太大了。

所以,本人以为,常规性作文形式的生命性还是要强得多。重要的还是要把内容与

形式结合得完美一些,才是真正的作文之道。

下面,根据本人平时对学生的作文辅导,介绍几种常规的也比较有美感的学生学起

来也比较容易掌握的作文结构形式,供大家参考。

一、片断组合式

片断组合式就是选择几个不同的材料内容,对它们进行片断叙写,然后组合在一起,

来共同表现一个主题。

片断组合式在形式上几个片断各自独立,可用小标题、序号等形式隔开,前面最好

还要有开头语,如题记之类,后面要有一定的结束语或者尾声什么的。

这种形式的注意点是:要找到材料的共同点,要统一于一个中心之下。另外,片断

不能选得太多,两三个便好。这种形式的不足之点是对材料的处理只能是简单的,

很难挖得深,但如 果语言的把握好,还是可以解决这个不足的。

如我们初中课本中的《秋魂》、《谁是最可爱的人》

另如本班学生刘大格同学的以“感受青春”为话题的作文《青春的足迹》。她选取

了“王昭君的足迹踏在塞外沙漠”、“谭嗣同的青春足迹印在改革路上”、“姚明

的青春足迹征战在NBA赛场”这样三个材料,进行较为文学性的叙写,来共同表现

“青春的足迹在于追求与奋斗”这一主题。(后面另附《青春的足迹》)

二、诗文组合式

诗文组合式就是在文章前或者后加上行数不要太多的诗歌,行成一种诗与文的完美

结合的文章。

这种形式的注意点是:诗的行数不要太多,最好是十行以内的。另外,诗的内容要

与文章的内容统一,要为文章表现主题服务。当然,诗,还要写得像诗。

如本班学生万林同学的以“感受青春”为话题的作文《轻舞飞扬》。他在文章的开

头部分引用了一首诗,在文章的结尾也是以为数不多的几句诗来照应开头。虽然文

章的内容对人物、对青春的理解还不尽深刻合理,但这种形式的确能给人一种美感。

102

(另附《轻舞飞扬》)

三、精美图画式

精美图画式就是在文章的开头部分用精美的语言描绘出一幅能够打动人吸引的精

美图画,然后再依托图画展开文章。

这种形式的好处是能很快地吸引读者或者评卷教师,给人以良好的印象。注意点是:

开头的这幅图画要精心打造,后面的发展要自然流畅。

如我们初中课文《故乡》中对少年闰土月夜海边刺猹的描写,那就是一幅能给人留

下深刻印象的图画。

另如本班同学万腊梅同学以“风景”为话题写的作文《我心中永远的“风景”》,

一开头就描绘出了一幅“爷爷大树下喊孙女”图景,爷爷对孙女的喜爱之情和寻找

顽皮孙女的天伦之乐蕴于其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然后依此展开对爷爷的回忆,

最后表达对爷爷的祝愿与怀念。行文自然而流畅,结构匀称而完美,感情真挚而动

人。(另附《我心中永远的“风景”》

四、人物对话式

人物对话式就是大量使用人物的语言描写来展开文章的情节。这种在以往的作文中

大量存在,并不是一个新鲜的形式。但,如果这种形式运用得好,的确能给人以条

理清楚、结构明晰的感觉。

这种形式的注意点是:语言的选择要有精练性和生动性,要统一于一个主题之下。

中间也还可以适当的穿插一些其它描写或者记叙性的语言,使文章显得更明确一

些、更完整一些。如初中课本中的《曹刿论战》、《变色龙》等。

另如本班学生苏红同学的《寝室晨曲》,就是完全运用人物的语言描写,虽然没有

什么很好的思想性,但却也真实地表现了初三学生生活的一个侧面,很有生活情趣。

(另附《寝室晨曲》)

五、对照烘托式

对照烘托式就是在文章中把两件相关或者相对的事通过描写的手段放在一起,起到

一种比照烘托或者对比的作用,达到更好表现主题的效果。这也就是古诗里的比兴

手法和现代文章技法里的对比手法的运用。

如本班学生刘鹏同学以《镌刻在我的心中》为题的作文。他用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

选择描写了两个画面,一是非洲草原上野牛与狮子的争斗。野牛每头体重达五六百

公斤,群居有时达上千头,而狮子每头体重也不过两百多公斤,成群也不过二三十

头,可是,野牛却是狮子最理想的捕食对象。这是为什么?另一个就是我们大家都

熟悉的社会现实,社会上那些肆无忌惮的小偷和一些侵犯人身现象,很多时候就是

在光天化日之下,可是很少有人能够团结起来。这又是为什么?小作者把这两幅“镌

刻在我心中的”画面描写出来,形成了比照,引发了思考,很好地表现了主题。

当然,如果我们留心去总结,还会归纳出很多的式,这里只是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路。

如果我们在作文训练中能有意地展示给学生这些结构形式,我想,对学生作文能力

的提高应该是很有帮助的。

103

中考作文训练之——美好言

就初中学生的记叙文语言而言,首先应做到准确、明了、通顺,然后才能在此

基础上达到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对于初三中考总复习的作文训练,我们重点需

要训练的是语言的生动、形象和感染力。

语言的表达是多角度的,词语的组合也是极富变化的,你选择的表达角度不同

或者说你选择的词语组合不同其表达效果就大不相同。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有一篇文言文《满井游记》,课下有一些对文句的注释,

其中有一句“山峦为睛雪所洗”的翻译。课本上是这样的:“山峦被融化的雪洗干

净。”这的确是翻译得很清楚,学生都能理解,可是,却没有一点美感。

如果我们要加强一下这句的节奏感应该是: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得干干净净。

如果我们要强调一下这句的意象美应该是:山峦被温暖的阳光所融化的晶莹雪

水擦洗得清新动人。

这里就是我们中考作文要追求的语言方向。一句话,要有美感。那么,怎样才

能使你的语言具备一定的美感呢?

下面就文章语言的美感提五点建议:

一、让你的语言有一种整齐的美。

在我们的视觉美感里,有一种美就是通过整齐来表达的。中国古典建筑里的对

称性就是一种整齐,军队的阅兵也讲究的是一种整齐,它会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力,

达到一种美的效果。反映到文章里也如此,中国古典文章里有一种骈文,也就是一

种整齐的句式,虽然现在已经不讲究这种整篇整篇的整齐了,但,如果能在文章中

适当地用上一点,也会达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例如,有一位学生的作文里有这样一段话:“阳光依旧灿烂,它不会因为我的

心情暗淡而失去它的光泽,天空依旧湛蓝,突然想到,我不能这么悲观,我要向前

看。”

分析一下这段语言,它的确不失美感。但,当我们读过之后总是会觉得有一些

美中不足的。是什么呢?就是语言的一种均衡性、对称性。前面的“阳光依旧灿烂,

它不会因为我的心情暗淡而失去它的光泽”与后面的“天空依旧蓝”很不对称,总

让人觉得缺少一点,显得很不整齐。

我们可以修改一下再读:阳光依旧灿烂,它不会因为我的心情沮丧而失去光茫;

天空依旧湛蓝,它也不会因为我的情绪暗淡而去黯然神伤。突然想到,我不应该这

么悲观,我要向前看。

这样再读,我们就可以感觉到这段文字均衡得多,节奏感也强了。也就是让其

中的文字有一定的对称性。

二、让你的语言有一种错落的美。

语言的错落就是在文章中你的语言要尽量富于变化,长句、短句、骈句、散句

交错使用,使你的文章有较强的节奏感,令人读起来朗朗上口,摇曳多姿,极富美

感。

104

我们来看一段本班学生的作文语言:走在炎热的归家之路上,你已经大汗淋漓。

但你仍须背着硕大的背包一步一步艰难地向前走着。你累、你热、你烦躁……,但,

突然,迎面吹来一阵凉风,你凉、你爽、你快乐……飘逸的风给你送来飘逸的快乐。

这段话虽然写的是一件非常平淡的事,也就只不过是放学回家,背上背着一周

来的一些衣物杂件,走在炎热的归家之路上。可是,读起来却是那样的富于美感。

它的美就在于它的语言的长短交错,排列恰当,而在总体上又不失语言的均衡性,

使语言的节奏感极强,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

有很多的时候,就整篇文章来看整齐与错落是交叉的,就是整齐中错落,错落

中有整齐,那才是一种更理想的表达效果。

三、让你的语言有一种情感的美

感情常常充溢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但是,要把我们心中那真挚的感情表达出

来却是要在语言上多加琢磨的。

如学生作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有句话精炼地概括了人生的三种情:友情是水,

爱情是酒,亲情是血。显然,其中最珍贵、最浓厚的是亲情,在我看来,亲情是不

单只发生在亲人之间,如果友情到了甘苦与共的境界便升华为亲情。

这段话也是很常规的,当然也很清楚的表达了自己的意思。它就是很平静地告

诉我们友情有时也可以与亲情等同。读者读过之后,可能会颔首称同,但,很难被

感动。

如果我们换一种词语选择和语句组合方式,你会有不同的感受。下面请看:

友情是水,爱情是酒,亲情是血。这不知是谁用如此精炼的语言概括出了人生

的三种情。显然,在人们看来,这其中最珍贵、最浓厚的一定是亲情,“血浓于水”

啊!然而,在我看来,这浓于水的血不一定只流淌在一脉相承的亲人间,如果友情

也到了甘苦与共的境界又何尝不也是一种血的流淌啊!

这样一改后,我们再读一读,就不仅仅只是告诉你什么,而是感染了你什么,

其抒情性与感染力就大大加强了。

四、让你的语言有一种意象的美

所谓意象,就是我们描写时所选择的对象,也指我们在运用比喻、比兴时所选

择的喻体对象。我们知道,很多写景的文章,总是选择那些具有相当美感的景物加

以描写,很自然地使语言产生美感。但更多的时候,我们的描写对象很难从视觉上

给人什么美感,而这时还只是直白在叙写就会显得很浅露、平实,甚至是粗俗,缺

乏美感,如果我们能换一个与之有某种相似之处且有一定美感的意象加以描写,做

到言此而意及彼,就会产生一种意象的美,增加语言的美感。

如朱自清的《春》就选择了很多有春天气息的美丽的景物。这样的例子就不必

我来举了。

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1、谁都知道你心中的苦楚,可是,你毅然把你青春的足迹踏向了那长城外的

茫茫黄沙、青青草原。(选自学生作文)

2、谭嗣同,你把青春的足迹化着屠刀上四溅的鲜血,染红东方的天空。(选

105

自学生作文)

我们可以看到,例1所说的是王昭君被远嫁西域。文章并不直白地说王昭君最

终被嫁到了西域,被嫁到那充满黄沙和遍地青草的西域,而是直接用茫茫黄沙和青

青草原来点示塞外,从而使语言既有了一种意象上的苍凉之美,又有了一种含蓄的

美感。

2也一样,作者并不说直白地说谭嗣同被杀了,他用自己的死来警醒中国人。

而是用“把青春的足迹化着屠刀上四溅的鲜血,染红东方的天空”的意象,来感染

人,而又巧妙地表达了这层意思。

意象美的本身也是一种含蓄的美,我们写文章往往是很喜欢讲究含蓄的。

五、让你的语言有一种深刻的美

语言的深刻性主要反映一个人的思想的深刻性,所以,没有一个深刻的思想是

不可能有深刻的语言的。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对身边的人或事,对社会的人或事多加

以思考,联系你所学过的各科知识,给出一个深刻的认识和一个较为正确的评价。

当然一般这都是在自己的平时训练中进行的、积累的。

有很多老一辈的作家都是这方面的典范。如台湾作家林清玄、刘墉、本土作家

贾平凹等,他们都是从平常小事中领悟到深刻的生活道理。这些都是我们学习的对

象。

当然,使语言美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多用美词,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等等。

总之,只要我们心中想着这些方法,在写作中在适当的位置,自然地运用它们,一

定会使我们作文的语言增色不少。

中考作文训练之——点好题

作文中点题是考场作文避免偏题的一种最有效的手段。即便是内容有些偏,但,只

要你点题点得好,也能达到一种扶正的效果。而一篇文章有一个好的结尾点题,也

的确能让读者体会到那种照应之美,同时又能品味到那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

久久不能忘怀。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巧妙的点题很值得玩味。

首推当是简媜的《夏之绝句》,结尾一段:“而每年每年,蝉声依旧,依旧像一首

绝句,平平仄仄平。”这个结尾并没有说到蝉声有什么深奥的内含,只是说“蝉声

依旧,依旧像一首绝句,平平仄仄平”,一个“平平仄仄平”就是一种绝句的节奏,

是一种韵味,这真是一种近乎完美的点题,完全就是一种音乐的节奏感,不需要用

语言的意义来表达什么,只需要你用自己的心灵去昤听,去感受夏日那种生命紧凑

而又明快的节奏感,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当然,还有很多其它的点题,先就不一一举例。这里我们要讨论的是就初中生考场

记叙文应该如何做好点题。

一、点题的时机。

在一篇文章中如何点题,什么时机点题一要看作者对整篇文章的构思,还要看行文

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看作者本身的语言组织能力,能否将点题与文章的内容做到有

106

机的结合,达到一种完美的统一。也并不是想什么时候点题就什么时候点题的。点

得好,相得益彰,点得不好,弄巧成拙。

1、开头点题。

如《背影》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开篇点题,我们可以体会到开篇点题既有开门见山,一下子就把读者引入你所写作

的内容中,使你的文章能尽快入题,同时又有一种悬念感,吸引读者怀着迫切心情

去读下文,还有一点就是能很快地表明作者写作此文的感情倾向。

开篇点题对考场作文来说,是一种很重要的入题手段。

2、文中点题 文中点题,可以使行文紧凑,思路清晰,层次清楚,能让读者很容

易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与意向。特别是在考场作文中,能让你的行文紧扣文题,

避免偏题,更能让阅卷教师轻而易举地把握你的文章脉络,明确文章的主题。

3、结尾点题

如《背影》的结尾:“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

黑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济南的冬天》的结尾:“这就是济南的冬天。”

从上面的这些结尾点题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结尾点题既有点题的作用,有时也是

点明文章的中心,还能达到照应开头,或者是抒发感情,表达愿望的作用,同时做

到结束全文。考场作文中,一个好的结尾点题,能让阅卷老师一眼看出你的作文主

题,还能产生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联想,让人感觉很有品味。特别是在考场命题

作文中,有些考生的作文主题在行文中表达得不太明确突出,扣题不是太紧,有些

模糊,这时结尾点题,点示中心,更有一种扶正的效果。

二、点题的要求。

由于点题的时机或者说位置不同,对点题语言的内容要求和作用也不同。

1、开头点题。

开头点题首先应该做到有入题和引出下文的作用,其次应该有较精练的语词点示文

章的主要内容,能让读者初步了解你的文章所要写作的主要内容。

如《白杨礼赞》的开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我赞美白杨树。”

2、文中点题。

文中的点题必须是在一个部分之后,这样的点题必须有对前一个部分的小结作用,

或者有启示下文的作用,如果能同时做到点示文章的主题思想更好。

如《白杨礼赞》的文中点题就是一种对前文小结同时又点示文章主题的;而《菜园

小记》则主要是启示下文。

3、结尾点题。

结尾点题首先必须有结束全文的作用,然后根据行文的情况或抒发感情,或表达愿

望,或提出警示,或进行描写等等。

结尾点题应该是最灵活的,也是最容易出新的地方。希望大家用好这个结尾点题,

使自己的文章达到一个高度。

总的来看,点题一定要找到文章的内容、主题与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再组织恰当

107

的语言进行表达,达到一种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三、点题的方法。

从我们初中生的中考记叙文来看,这里主要说的是结尾点题的方法。

1、用议论警示的方式点题。如:《提醒幸福》。

2、用抒发感情表达愿望的方式点题。如:《白杨礼赞》、《背影》。

3、用描写诠释的方式点题。如:《鹤群翔空》、《金黄的大斗笠》。

4、用直接点示文题的方式点题。如:《敬畏生命》、《济南的冬天》。

5、用引用的方式点题。如:《驿路梨花》。

结尾点题的方式是非常之多也是很灵活的,这里只是就本文所举例子的一个小结,

如果我们再去翻阅一些名家文章,你会看到更多的更精彩的结尾点题形式与点题

语。

四、学生作文点题选。

这里所选的只是一些结尾点题。

1、《把握那一刻》:把握那许许多多的一刻吧,你会发现自己又多了一份份丰富

的人生阅历,又上了一个个人生的新台阶!努力把握吧,努力把握那些令人兴奋、

激动的一刻吧,你会有一个美好的人生。(万腊梅)

2、《就向流星许个愿》:今夜,又是一个繁星点点的夜,天边也不时地划过几颗

流星,于是,我双手合十,许下一个心愿:希望外公在另一个世界里快乐。(王君

桂)

3、《寻找青春的足迹》:也许我们永远也无法找完所有的青春足迹,但在我们的

心目中早已印上一个个不懈追求的青春足迹。(刘大格)

4、《青春之歌》:他死了,他的生命在那短短的一瞬间结束了,但他用生命与鲜

血谱写了一曲青春的悲歌,历史的篇章上将记住他的泪水与鲜血,青春的旋律也将

永远陪伴着他。(刘小欢)

5、《童年的足球》:我手捧足球,走上阳台,双手轻轻地把那可爱的足球向前一

抛,然后纵身一跃,飞身一个踢腿,“嘭”地一声,那足球应声飞向天空。让它带

着我的欢乐与梦想一起飞翔吧!(万林)

6、《这就是感恩》:朋友,你说,这不就是感恩吗?(杨亚运)

7、《远逝的小河》:河水依然在流,可是,不知还有没有哪一天能流出我记忆中

的美丽。(刘世祥)

8、《夕阳》:我知道了,夕阳坠落之后,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黑暗,不,更重要

的是还有无限的希望!(胡洁)

9、《我心中永远的“风景”》:泪眼朦胧中,我似乎又看到了爷爷的身影,那棵

老树下,那吹着凉飕飕的风的地方,有着爷爷给我的此生永恒不变的“风景”(万

腊梅)

10《游庐山》:不知会不会有一天,能让我在这美丽的庐山尽情的游赏。(何宛)

第六十一——第九十课时 中考综合练习、模拟考试

108

写字楼物业管理-吧女

中考语文总复习教案全套

本文发布于:2023-05-27 01:14: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12125518043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考语文总复习教案全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考语文总复习教案全套.pdf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