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儿童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着名的成功学学者拿破仑希尔曾经这样说过:“一切
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源自于一个意念――自我意识。”自
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心理体验,包括对自己的认识、评
价和期望等,它犹如“心灵面前的一幅长期且稳定的自我肖
像画,使得你越来越和它相近”。
婴儿出生的时候是不具备自我意识的,一直到1岁以后
才开始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或者说是一种自我的感觉。他
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与别人不一样,渐渐地知道了“我是谁”
和“我不是谁”,一直到产生自我评价,如“我是个可爱的
孩子”等。儿童的自我意识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与结构
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
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至少表现在如
下三个方面:(1)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身体特征和生理状
况。(2)能认知并体验到内心进行的心理活动。(3)能认识
并感受到自己在社会和集体中的地位与作用。简言之,自我
意识是人格的核心,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心理倾向、个性心理
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具有帮助人认知自我、进行
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作用。
自我意识是一个由知、情、意构成的复杂结构,我国学
者大多采纳以形式维度划分的自我意识结构,包括自我认
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个方面,它们分别代表着知、情、
意三个维度。
自我认识也称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中的认知成分,在
学前期主要包括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性别意识等。具体而
言,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身存在
以及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和思想等方面的认识。自
我评价是个体对自己的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
与评价。自我评价是儿童在别人评价他(她)的过程中逐渐
学会的,是自我概念发展的产物。对性别的认知也是学前儿
童对自己的认知的重要内容。1~2岁的儿童开始知道自己的
性别,直至6岁,儿童才形成比较全面、稳定的性别意识。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中的情感成分,是伴随自我认识而
产生的,自我体验的内容十分丰富,比如自尊与自信、成功
感与失败感、自豪感与羞耻感等都是自我体验的产物。自尊
与自信在学前儿童的发展中是非常重要的人格特质,其中自
尊是一种内驱力,激励着个体尽可能努力获得别人的尊重。
自尊与人际关系有很显着的相关,自尊强的儿童更可能建立
积极的人际关系。自信则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信念,相信自
己具有完成任务的能力。自信心的建立对个体发挥自我潜
能、把握人生机会以及增进心理健康等都有重要作用。
自我调控是自我意识中的意志成分。自我调控主要表现
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控制与调节,在学前期
发展的主要是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具有能动性、
反馈性和修正性等特征。首先,自我调控的前提是自我监督,
自我监督是指个体自主、独立、自觉地从事和管理自己的行
为,因此具有能动性。其次,在自我监督的基础上,个体依
据周围环境的变化来进行自我控制,自我控制具有反馈性,
自我调节过程要求个体不断去获得关于自身行为的进展、变
化和结果的相关信息,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地审视周围环境中
的变化。最后,自我调节具有修正性,自我调节的目的是为
了让个体的行为能更好地符合环境中的要求,在反馈的基础
上,个体必须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才能使自己的行为符合
外部的要求。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性领域对上述自我
意识的各个成分都有所涉及,例如:能介绍自己(自我概念、
性别意识);知道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自我评价);敢于尝试
有一定难度的活动和任务(自尊与自信);主动承担任务,
遇到困难能够坚持而不轻易求助(自我调节)等。
二、3~6岁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特征
3~6岁是儿童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
时期,儿童的自我意识总体上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但个别
差异也相当显着,并受到家庭、幼儿园、同伴等多方面的影
响。
1. 3~6岁儿童自我认识的发展特征
对于3~6岁儿童而言,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性别意
识的发展是自我认知发展的主要内容。
首先,自我概念是幼儿认知自我后对自我形成的看法,
幼儿自我概念的发展呈现如下几方面特征:第一,具有渐成
性。幼儿在3岁左右才开始把对自己的称呼从名字改成了
“我”,这标志着他们开始知道我是谁、我的名字叫什么、
我是哪里人等关于自己的最基本特征。到了4岁以后,幼儿
会逐渐加深对自己的认知,开始出现对自己心理特征的描
述,比如我是好孩子,我喜欢笑,等等。5~6岁的儿童在与
他人的交往中逐步加深了对自己特征的了解,对于社会性方
面的自我概念有了长足的发展,如我和某某是好朋友等。但
是总体而言,学前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水平仍较低。第二,
呈现出具体性。如果让一个6岁的儿童来介绍一下自己,你
会发现他的描述非常具体,从自己的姓名、性别、年龄、会
做什么事情,一直到自己最喜欢的玩具等都有可能出现,但
是很少会有幼儿给自己下一个概括性的结论,比如“我是一
个内向的孩子”。第三,认知维度简单。例如,3岁幼儿对自
己的描述多与性别和年龄有关,“我3岁了,我是个女孩子”。
4~5岁时,幼儿典型的自我描述常常集中于身体特征(如长
头发)、所有物(如有2个芭比娃娃)和喜好(如喜欢吃巧
克力)。5~6岁的儿童则能从能力(如会自己吃饭)、社会关
系(如有很多好朋友)等方面来介绍自己,并开始意识到自
己对于物体与事件的简单态度和情绪(Harter,1998)。
其次,在自我概念的基础上,幼儿开始形成自我评价,
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自我评价
的内容由外部的具体行为渐渐过渡到内在的品质。3~5岁儿
童自我评价的对象往往是自我外部表现的某个具体行为,如
4岁的儿童会说“我很乖,因为吃饭吃得快”。而5~6岁的
儿童开始出现一些对自我内在品质的评价,他们可能说“我
很乖,因为我对小朋友很谦让”。第二,自我评价遵从权威。
幼儿对自己具体行为的评价大多是成人对其评价的翻版,带
有一般化和笼统的特点,常常缺乏针对性。一直到大班,儿
童才开始对自己有了初步的判断,虽然有时会不同意成人的
评价,提出异议,但是大部分时候仍然屈从于成人的评价。
例如,幼儿说自己不是乖孩子,是因为“老师经常批评我”。
第三,自我评价带有明显的情绪性。幼儿处于积极情绪状态
时,其自我评价也往往比较高,反之其自我评价就比较低。
最后,3~6岁儿童性别意识的发展非常关键,在这个时期,
儿童获得了性别认同。性别认同是对自身性别的正确认识,
即掌握自己的性属性或相应的作用。柯尔伯格把儿童性别认
同的发展划分为如下三个阶段:第一,性别标志(3~4岁)。
这时的儿童能正确标志自己以及他人的性别,但认识性别的
根据是外部的、表面的特征,如头发长度、服饰等。第二,
性别固定(4~5岁)。这时的儿童对性别的“守恒性”有了
一定的理解,如知道男孩将来要长成大男人,但他们仍相信
改变服饰、发型等就能导致性别转换。第三,性别一致性(6
岁以后)。幼儿园大班幼儿开始获得性别的一致性,他们知
道即使一个人“穿错了衣服”,也不会改变性别。
2. 3~6岁儿童自我体验的发展特征
自我体验可以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大类,前者包括自
尊、自信、成功感和自豪感等;后者则包括自卑、失败感和
羞耻感等。其中,有关学前儿童自尊和自信发展的研究最多。
自尊和自信对儿童的情感、动机、社会适应性行为、认知活
动及其品德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还有助于儿童心理健康和
良好个性发展。
自尊是基于自我评价产生和形成的一种自重和自爱,是
要求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体验。学前儿童的自
尊大约在3岁左右出现,在整个学前期都呈现出先扬后抑的
态势。对于3岁幼儿来说,生活能力的获得、成长与进步是
自尊发展的坚实基础。国内外大量研究都表明,4岁是儿童
自尊水平最高的时期,4~7岁儿童自尊水平开始下降。这是
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开始萌芽,角
色采择能力、合作能力、道德感和责任感都在渐渐发展,他
们不再盲目相信自己的能力,而是会比较客观地来判断自己
的自我价值。学前儿童的自尊水平不稳定,他们遭遇挫折后
会很容易对自我价值作出负面的判断,形成与自尊相对的挫
败感。
自信是儿童对自己的能力是否胜任某项任务所进行的
判断,自信源自儿童完成任务后的成就感。3~6岁儿童自信
的发展与年龄相关,随着认知、运动、语言等能力的不断发
展,儿童能够完成的任务越来越复杂,自信一步步发展起来。
小、中、大班儿童间的自信水平有着显着差异,且都有性别
差异,女童的自信水平要高于男童,这主要是由于儿童语言
能力发展的性别差异造成的。虽然自信随年龄增长而发展,
但是自信的发展存在着极大的个体差异,造成这种个体差异
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教养环境,家庭环境中的言语刺激数量、
亲子关系的亲密度、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与其他儿童
玩耍的时间长短等变量均会影响儿童自信的发展。因此,学
前儿童自信水平一方面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另一方面受到教
养环境中相关因素的影响。
3. 3~6岁儿童自我调控的发展特征
自我调控主要包括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三个
成分。但是,对于学前儿童自我调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我
控制能力上。自我控制是在缺乏外在监督时,个体按照社会
期望行为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坚持性和自制力等方面。
自我控制的发展是一个“由外向内”的过程,可分为前
道德、遵从、认同和内化四个阶段(Marion,1999),其中3~
6岁儿童的自我控制发展主要处于遵从阶段和认同阶段。处
于遵从阶段的儿童表现为能够听从成人的指令,遵守成人制
定的规则。大部分3~4岁的儿童都会表现出对家长和教师
的遵从,这是儿童学习自我控制的序曲。例如,当教师告诉
一个4岁的孩子,“你可以直接和小朋友说你也想玩积木,
而不是用推开别人的方法”,通常孩子会遵从教师的教导去
做。但是,处于遵从阶段的儿童仅仅是为获得奖赏或逃避惩
罚而遵循规则,听从成人的指令,并没有形成真正的自我控
制。此时,儿童只有在成人直接监督下才能根据要求完成任
务。一旦缺乏成人的指令,那么儿童往往不能控制住自己的
冲动或需求。在着名的延迟满足实验中,幼儿完成某项任务
后,研究者告诉幼儿如果你现在就要奖励的话,你能获得一
颗糖;如果你可以等待一会儿,那么可以获得两颗糖。处于
遵从阶段的幼儿往往会要求马上获得奖励,因为此时成人没
有对他们提出要求,他们不能控制马上想要得到糖果的本
能。
处于认同阶段的儿童能够遵循一定的行为规则来控制
自己的行为,如知道在集体面前讲话要先举手,但儿童并非
是由于认识到了规则的社会价值而去遵守这些规则,而是为
了与特定的人确立或保持一种令人满意的关系,如举手发言
就是为了让自己的行为与教师的预期相一致。4岁以后的儿
童开始能够用外在的规则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应该说
此时出现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控制行为。处于认同阶段
的儿童在成人不在场的情况下,也能依据规则对自己的行为
进行控制,如中班儿童开始渐渐地能够自觉遵守班级的规
则,即使教师并不在眼前也能做到。
总体而言,幼儿自我控制开始显着发展的年龄是4~5
岁,并随年龄增长而呈上升的趋势,而且发展的关键年龄在
3~5岁之间,5岁后的总体发展趋势不再明显。
三、自我意识的作用
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幼儿时发
展良好的自我意识,有利于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形成对自己、
他人以及周围事物的正确态度,使幼儿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
关系,对学习有兴趣,情绪稳定。否则,幼儿对自己就会没
有信心,对周围世界就会缺乏兴趣,就会产生较多的消极情
绪,有的甚至会产生一种焦虑和恐惧心理,害怕与他人接触
交往,行为退缩,也会产生自卑的性格特征,这将影响幼儿
各方面的发展。具体来说,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意义主
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能促进幼儿心理健康。荣格认为自我概念在调节
心理健康方面有着重要意义。许多研究结论都支持这一观
点。例如,自我评价过高的个体容易产生孤独心理(罗杰斯,
1958);个体对自己的前景持有乐观的看法,则有利于其心
理健康,情感坚韧,较少焦虑和消沉,更能获得学术上的成
功(班杜拉,1986);消极的自我概念使人更加抑郁,甚至
变得淡漠而毫无激情(赛里格曼,1997);培养积极的自我
概念有助于对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行预防和干预(兰燕灵,
2005)。
第二,能帮助幼儿增加获得成功的动机和机会。研究表
明(Bjorkund &Green,1992),幼儿对其能力所持乐观的看
法,可能是有益的,并且有助于幼儿适应周围的环境,因为
这种看法可以鼓励幼儿去尝试实践一些困难的任务。
第三,有助于幼儿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的自我概
念与受欢迎情况有显着相关(Bohrnstedt&Felson,1983)。而
自我评价、自我概念差的儿童容易产生孤独感,个体较低的
自尊和自我评价会对建立与维持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产生
消极影响。
第四,能帮助幼儿决定对自己的期望。儿童对自己的期
望是在自我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与自我概念保持一
致。研究发现,消极的自我概念不仅会引发消极的自我期望,
而且决定了持有消极自我概念的儿童往往会期待外部社会
的消极评价与对待。这种期待决定了他们对消极的行为后果
有着接受的准备,从而不愿意去尝试各种活动。
总之,3~6岁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无论是认知、情感
还是意志因素都有其自身的特征,只有掌握了这些特征,教
师才能更好地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
本文发布于:2023-05-27 00:15: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1177301803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3~6岁儿童自我意识及其发展.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3~6岁儿童自我意识及其发展.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