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客车正面碰撞结构耐撞性分析与改进

更新时间:2023-05-26 21:39:20 阅读: 评论:0

三好学生评语-我家的菜园

大客车正面碰撞结构耐撞性分析与改进
2023年5月26日发(作者:区角规则)

大客车正面碰撞结构耐撞性分析与改进

黎勇;吴长风;蓝平辉;叶松奎;那景新

【摘 要】以某12m全承载式客车为研究对象,进行正面碰撞下的结构耐撞性分析.

针对驾驶员及上层前排乘客生存空间侵入严重的情况,在前端增加吸能盒,并采用正

交试验设计的方法对其进行改进.结果表明,驾驶员及上层乘客的生存空间均得到保

,两处的碰撞加速度值分别降低18%和61.

【期刊名称】《客车技术与研究》

【年(),期】2017(039)001

【总页数】4(P10-13)

【关键词】全承载式客车;正面碰撞;生存空间;正交设计;结构改进

【作 者】黎勇;吴长风;蓝平辉;叶松奎;那景新

【作者单位】厦门理工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福建厦门361024;厦门金龙联合

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福建厦门361023;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福建厦门

361023;吉林大学汽车仿真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春130022;厦门金龙联合汽

车工业有限公司,福建厦门361023;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福建厦门

361023;吉林大学汽车仿真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春130022

【正文语种】

【中图分类】U461.91

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客车肇事发生的交通事故占整个道路交通事故的40%

50%,其中客车发生正面碰撞的事故占整个客车事故的50%60%[1-2]。目前国

内汽车正面碰撞法规仅适用M1类汽车,对客车车身结构安全性的要求也局限在

上部结构强度方面[3]。因此开展对大客车正面碰撞研究,对加快客车碰撞试验方

法的制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国内已有学者对客车结构耐撞性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4-6],但在一层半客车正面

碰撞方面的研究较为缺乏。本文以某款12 m一层半大客车为对象,研究了客车在

30 km/h碰撞速度下的整车变形结果,对上层前排乘客生存空间无法得到保障的

问题提出改进方案,为以后客车车体安全性设计提供参考。

1.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为保证仿真分析的准确性并缩短计算时间,对模型进行合理的简化处理。遵循

CAE分析简化原则[7],采用有限元软件Hypermesh对该客车进行建模。

客车车身骨架采用Q235材料,车架采用Q345材料[8],相关属性可由相关资料

查得。客车模型整备质量为14.2 t,与该车实车相当。最终得到的有限元模型壳单

元总数为1 853 623个,节点数1 860 553个,三角单元16 621个,如图1

示。依据客车正面碰撞试验方法研究[9],在驾驶员及上层前排座椅处,采用符合

中国成年人尺寸的泡沫假人[10],用以测量人体空间的侵入量,如图2所示(L1

为驾驶员生存空间和上层乘客生存空间,主要测量方向盘盘幅与驾驶员的X方向

距离、前围与上层乘客的X方向距离;L2为测量方向盘盘幅与驾驶员的Z方向距

离;L3为驾驶员腿部与方向盘转向柱最小距离)。

1.2 模型的有效性验证

CAE分析和整车试验得到的整车变形对比如图3所示。大客车前部变形很大,特

别是在前轴之前,使得驾驶员及上层前排乘客的生存空间变形严重,几乎没有生存

的可能,但顶盖和中门基本上没有变形,后排乘客可以从顶部的安全出口或中门逃

生。

试验前在上层前围立柱处安装了加速度传感器采集加速度曲线。图4为其加速度

曲线对比,以前围接触刚性墙为0时刻,仿真分析的最大加速度值较试验采集数

据大11.4%

1是对生存空间的仿真与试验的数据对比分析。由于仿真分析中忽略了玻璃、

蒙皮等因素的影响,仿真值稍微偏小,误差控制在10%15%之间,加速度波形

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峰值的变化误差相对较小。故可认为仿真模型是有效的,可进

行后续相关的整车改进分析。

2.1 改进方案

该车正面碰撞后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驾驶区变形严重,转向盘随着前围的挤压而向

后移动,驾驶员的生存空间变得很小;上层地板纵向骨架弯折变形,不能有效传递

碰撞力;客车为全承载式车身,客车前部骨架刚度较弱;缺乏合理有效的传力途径

和吸能结构。为了改善客车前部变形情况,改善驾驶员及乘客的生存空间,对客车

底架和上层地板骨架提出如下改进方案:

1)底架前部结构改进。在客车前部底架的格栅结构中增加斜撑和纵梁,同时设计

菱形结构梁以增加其抗变形能力,如图5(图中圆圈标记为增加结构)所示。

2)前排上层地板结构改进。在上层底板处增加传力方钢和斜撑,如图6(图中圆

圈标记为增加结构)所示。

3)底盘前端设计吸能结构。在客车前围骨架与底盘骨架前端空隙之间设计2个吸

能盒,如图7所示。

4)在上层前端设计吸能结构。在上层前排地板悬架横梁与前围之间设计3个吸能

盒,如图8所示。

2.2 吸能盒结构的正交试验设计

正交试验设计(Orthogonal Experimental Design)是研究多因素、多水平的一

种试验设计方法,它是根据正交性从全面试验中挑选出部分有代表性的方案进行试

验,这些有代表性的方案具备了“均匀分散,齐整可比”的特点。经过研究表明,

薄壁结构的吸能性与厚度、截面尺寸、材料等参数有关[11-13]。以吸能盒的厚度、

宽度、高度、开口位置(距离前端自由端的距离L4个参数作为因子研究上下两

层吸能盒结构的吸能特性,如图9所示,每个因子各有3个水平。目前承载式车

身大客车吸能结构厚度一般为1.05.0 mm。具体见表2

文中采用的是L934)的正交表,正交表及仿真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AE

别为上下层吸能盒厚度,BF分别为上下层吸能盒宽度,CG分别为上下层吸

能盒高度,DH分别为上下层吸能盒开口位置。

暂时不考虑开孔位置因子的显著性水平,把上层第四列作为误差项,得出方差分析

4。对于显著性水平α=0.10、0.050.01,查表得到临界值分别为:F0.92

2=9F0.9522=19F0.9922=99。可以看出因子A显著。

不考虑吸能盒的宽度和高度因子的显著性水平,把上层第三、第四列作为误差项,

得出方差分析表5。对于显著性水平α=0.10、0.050.01,查表得到临界值分别

为:F0.924=4.32F0.9522=6.94F0.9922=18。可以看出

因子A显著。下层吸能盒分析类似。

由主效应分析得到各个因素水平的主效应见图10。从中可以看出,厚度因子对吸

能盒吸能效果影响最大,其它因子影响较小。综上所述,上层吸能盒最优组合为

A3B3C2D1,下层吸能盒最优组合为E3F3G2H1

2.3改进后结果分析

2.3.1 生存空间分析

改进后驾驶员和上层乘客的生存空间情况见表6,与表1对比可以看到两者的生存

空间均得到了足够的保证,大大降低了乘员损伤的风险。

2.3.2 加速度对比分析

加速度的变化是衡量车体的碰撞吸能性能好坏的重要指标[14-15]。改进前后的碰

撞加速度变化对比如图11-13所示。

从图11-13可以得出:

1)改进后整车碰撞质心加速度虽然在40 ms处有一个峰值,这是由于上层吸能盒

与刚性壁接触时的冲击造成的;而曲线后期峰值明显降低,说明改进后整车的结构

更加合理,具有更好的缓冲吸能能力。

2)驾驶员座椅处的碰撞加速度峰值由改进前的50.2 g降为改进后的41.1 g

3)上层前排右侧座椅处加速度由改进前的17.9 g降为改进后的17.8 g,虽然变

化不大,但加速度峰值出现时刻延后,峰值过后加速度平稳下降。

4)上层前排左侧座椅处加速度由改进前的47.7 g降为改进后的18.4 g,加速度

峰值变化明显,且改进后的加速度变化平缓。

1)从仿真分析结果可以看出,30 km/h碰撞速度下该大客车耐撞性较差,驾驶舱

内生存空间很小,上层前排乘客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容易造成乘员伤亡。

2)改进后的大客车的前部变形、驾驶员及上排乘客生存空间和典型测点的加速度

都有所降低,说明改进后车身结构的缓冲吸能能力加强,提高了整车的耐撞性能,

降低了乘员的损伤风险,对大客车车身结构耐撞性设计及后续相关的研究具有参考

价值。

【相关文献】

[1]樊友煜.汽车车身材料轻量化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J].中国科技纵横,201316):151-152.

[2]王欣,颜长征,覃祯员,等.客车正面碰撞标准研究[J].交通标准化,20118):6-10.

[3]曹立波,周登科,朱结,等.全承载式客车正面碰撞安全性的改进[J].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2015

61):58-65.

[4]张建,范体强,何汉桥.客车正面碰撞安全性仿真分析[J].客车技术与研究,2009313):7-

9.

[5]李强.双层公路客车正面碰撞车身结构强度分析及耐撞性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0.

[6]曹文钢,邓磊,姜康,等.客车车身正面碰撞仿真分析及拓扑优化[J].系统仿真学报,201224

4.

[7]Kwasniewski LLi HNimbalkar Ret orthiness asssment of a

paratransitbu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pact Engineering2006325):883-888.

[8]吴靖.基于承载式客车的正面碰撞性能仿真研究[J].汽车科技,20134):37-41.

[9]赵东旭,胡选儒,于雅丽,等.客车正面碰撞试验方法研究[C].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现场技

术交流会,2013.

[10]中国标准化与信息分类编码研究所.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GB/T10000-1988[S].北京:中国标

准出版社,198812.

[11]胡远志,曾必强,谢书港.基于LS-DYNAHyperworks的汽车安全仿真与分析[M].北京:清

华大学出版社,2011.

[12]彭洪梅,胡平,申国哲,等.薄壁直梁碰撞性能仿真和参数影响分析[J].汽车工程,2011,,33

9):782-786.

[13]Mamalis A GMelonakos D EIoannidis MBet element simulation of the

axial collap of metallic thin-walled tubes with octagonal cross-ction[J].Thin-Walled

Structures20034110):891-900.

[14]谢素超,田红旗,姚松.车辆吸能部件的碰撞试验与数值仿真[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88

3):1-5.

[15]张德鹏,张启明.客车车身结构的分析[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24):66-

69.

仓库管理4大技巧-背景的意思

大客车正面碰撞结构耐撞性分析与改进

本文发布于:2023-05-26 21:39: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1083605549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大客车正面碰撞结构耐撞性分析与改进.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大客车正面碰撞结构耐撞性分析与改进.pdf

标签:胡远志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