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场》读后感
《生死场》读后感1
读完整本书,尤其是其中呼兰河传这一部分时,忽然发现原来是老早就与作家
萧红见过面的,呼兰河传中的几章选入过我们的课文,至于是哪一年级,不记得
了。
首先不得不说不愧是鲁迅先生的门徒,萧红笔下透着的也是那冷眼观世界的文
风。记得第一章是王阿嫂之死,形容最贴切的一段说,王阿嫂和那些妇女们向麦苗
一样,风一到伏下去了,地主一走,又直起头聊起来了。王阿嫂总归是死了,但也
只是生死场里不起眼的一例而已,这样的死亡司空见惯,萧红看似平淡的描述里似
乎要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再接着是看风筝,刘成仍是这大生死场里的一位过客,他死了,却是为了革命
而死,“我”是在看风筝的路上看到他的,亦如我在牛车上听闻那赶车人和路人的
辛酸,我不是讲述者,“我”也和你们一样,是位看客,也同我们一样冷漠和后知
后觉。
在接着是主篇生死场,这回是一个大的村庄的生死,三户人不同的辛酸和生死
印证了生死场这三个字,孩子一个个生着,大人怀着各自的苦难和不幸死着,谁都
不记得谁,谁都那么渺小,生着有其欢乐和苦难在前方,而死者也不是永久的解
脱,他们还在东桥下呐喊哭泣,似乎永久得不到安宁。
“我”有二伯死了,歪脖子磨倌的老婆死了,团圆媳妇也死了,每分每刻都有
人死,而“我”只是他们生命中的一个过客,不悲亦不喜,这大的生死场,他带走
了“我”可爱的祖父,可恨的祖母,然而“我”只是看着。
团圆媳妇死的那一段让我记忆犹新,开头我还骂着那胡老太太的假仁慈,后来
我才发现了莫大的悲,不是那老太太,是所有人,是所有人的麻木和冷漠,是所有
人的假仁慈害死了团圆媳妇,我和他们一样是看客,也是把她按进滚烫热水的一份
子,我没有阻止,我即有份,团圆媳妇呢,她也有罪,她像是在看别人一样看自
己:“看着吧,一会有人要洗澡了”,团圆媳妇眼睛大大的,笑呵呵的说(摘自原
文),这是一个人人不自知的生死场,人们冷漠到连对自己都是那般冷漠,这是封
建社会最大的悲。祖父理应是很善良可亲的,但他也只是说二月份要让他们搬走,
哪有这样虐待孩子的;抽贴的理应是个有良知的,但他也只是受了一百吊钱走了,
谁来救团圆媳妇呢,连团圆媳妇自己都不想救自己。
打梆子的人还在彻夜的打着梆子,“我”有二伯还在叫嚷着上吊,他是怕死的
吗,不是吧,不是吗?“我”只是客观的存在和记录者,“我”不说对错,亦如我
们一样叹着可悲却也只是叹着。
《生死场》读后感2
萧红的《生死场》中的乡村,真实的展现着中国的面貌,与国人的面貌。萧红
笔下的人物是那么的真实,金枝,麻面婆,赵三……我们看过了,认为我们的农民
就是那样,乡村就是那样。其实鲁迅也会用文字来以独特的视角来看待国民性,但
萧红与鲁迅是不同的,萧红曾经谈到过与鲁迅的区别:“鲁迅以一个自觉的知识分
子从高处去悲悯他的人物,我开始也悲悯我的人物,他们都是自然的奴隶,一切主
子的奴隶,但写来写去,我的感觉变了,我觉得我不配悲悯他们,恐怕他们倒应悲
悯我咧,悲悯只能从上到下,不能从下到上,也不能旋之同辈之间,我的人物比我
高。这似乎说明鲁迅真有高处,而我没有或有的很少。”
但我认为萧红十分真实的写到乡村,剖析国民性。萧红并没有将自己的家乡写
的有多么美好与和谐,相反,她写出了当时乡村的真实的情况,他们的生活,他们
的一切,这与沈从文是不同的,沈从文的文章展现了一个美丽的纯净的湘西世界,
用家乡的美好来抵抗外在世界的喧嚣与浮躁,而萧红,用文字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东
北乡村。
如《生死场》中的一个片段:“母亲以向是这样,很爱护女儿,可当女儿败坏
了菜棵,母亲便去护菜棵了,农家无论是菜棵,或是一块茅草也要超过一个人的价
值。”这是很真实的,庄稼是农民的命,而他们首先想到的,是生存,是命。
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萧红的文章,尤其是《生死场》中,对生的坚强描
写的淋漓尽致。乡村农民的生,如胡风所说:“蚊子似的活着,糊糊涂涂地生殖,
乱七八糟的死亡。”《生死场》中有句话:“在乡村,人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
死。”生之坚强,中国农民是体现出来了的,为了中国,为了祖国,他们奋起反
抗。
萧红还有一句话;“死人死了,活人计算着怎样活下去,冬天女人们预备夏季
衣裳,男人们计虑着怎样开始明年的耕种。”
就是这种的生生死死生的坚强,死的挣扎,正是反映出人的最内在的,最本质
的东西。在生生死死中,有一种美,永恒的东西实际上不是生命,生命一定是生生
死死的。但这种生生死死中,渗透着大喜,大悲,大爱,大恨。
萧红的作品中你会感受到萧红的心在跳动,血在奔涌,真切的感受到一种生命
的张力,人性的光辉。
《生死场》读后感3
疫情当前,重读女作家萧红的《生死场》,其中滋味与幼年时读后有很大不
同。
尽管我与女作者生活的时代有着巨大的差距,但是萧红那奇特的笔锋描绘展开
了一幅落后的,混沌的,残酷的北方农村画面给幼年的我以极大地刺激。那些场景
似乎离我很远又似乎很近。那些挣扎在生死线上的人们,麻木中有着深深地困惑,
痛苦中有着觉醒。让人看了沉重又有所思考。
萧红笔下一再强调的是农人生命价值的无意义与丧失。“在乡村,人和动物一
起忙着生,忙着死。”
“农家无论是颗菜,或是一株茅草也要超过人的价值。”母亲在风暴中呼喊着
孩子,为的是从他脚上扒下一双旧棉鞋,因为那是孩子父亲唯一一双出门穿的鞋,
而让孩子赤着脚走在雪地里,“乡村的母亲仿佛与孩子是仇敌。”“妈妈们摧残孩
子永久疯狂着。”
一切都出自“本能”。
萧红的生死场不仅是天地,生死场中的女性身体表现了一种生与死的大场域。
作为女性我最关注的是文中女性的命运,所以年轻的金枝,年老的王婆是给我印象
最深的人物。
五姑姐姐的难产,金枝的早产,李二婶的小产。王婆服毒和小金枝被成业摔
死,王婆生病。月英,打渔村最美丽的女人,毫无声息地死掉了。不同年纪的`女
性共同面对的相同命运。从少女金枝到老妇王婆,漫长的受难图。年轻时的金枝和
成业有着青春狂热的爱,但也有着面对生活困惑的愤怒,小金枝被成业惨惨摔死。
愚昧之下,人性,时刻是魔鬼;流落到城市的金枝更是无根的浮萍,她无路可走。
在贫困的荒芜的乡村,在夫权的重压下,在文化的荒漠中她无路可走。王婆年老困
顿,但是她有不屈的灵魂,她是文中最富于反抗精神的代表,她是北方女性中最可
贵的人物。
我生活的时代已经与文中时代有了千差万别,但是年幼时的我也曾经看到笼罩
在北方农村的落后与愚昧。年幼的我在农村的姥姥家做客时,在大人暗搓搓的闲聊
中偷偷听过好多农村女性的悲惨故事。有被雪天打在雪地里罚跪致死的农村小媳
妇,有在农村鳏寡孤独的自杀的老人,这些故事成了我最早的女性独立的启蒙。
今天,随着时代的进步,农村的变化很大了,但是女性真正的独立道路仍然很
远。女性的独立应该是独立于物化之外的,精神的彻底的自由。这是女性的生死
场。
《生死场》读后感4
《生死场》描写的是“九一八”事变前后东北乡村的生活。
《生死场》是一部浸透着“悲凉”的小说,这种悲凉来自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
代的中国社会现实的灾难性和艰巨性,更来自于人们对现实的沉重的心里反应。在
黄土地里,贫苦无靠的农民身受地主阶级的残酷压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
是背向蓝天,脸朝黄土,辛勤操劳,累弯了腰,累跛了腿,还是得不到温饱,受着
饥饿和疾病的煎熬,在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中,连生下来的孩子也是畸形的。
“九一八”事变后,宣称“王道”的日本军队的铁蹄,踏进了这个小小的村
庄。受着地主阶级残酷压榨的广大农民身上,又直接地压上了一座帝国主义的大
山。亲人被枪杀了,他们的邻人被掳走了,连鸡都抢得不剩一只了,村中的寡妇多
起来了。就是这些受苦受难的农民,他们白天看着宣称“王道”的破旗,夜里秘密
地组织起来。多灾多难的王婆倔强地站起来了,她在窗外给秘密团体站岗放哨。赵
三成了义勇军的秘密宣传员,白天黑夜地走门串户。
东村的一个寡妇把孩子送回娘家投奔义勇军去了。就连那个胆小怕事、一辈子
守着一只心爱的山羊过日子的跛足二里半,也告别了老山羊,跟着头领参加了义勇
军。人民宣誓的日子,用悲怆的气氛,烘托出人民要求抗战到底的决心。正是在这
一大背景下,萧红在心灵的一隅,用生命贴近现实,以先觉者的悲凉笔触抒写人生
苦难命运,展示人生的荒凉感。
《生死场》用了散文化的结构章法,书中写了季节的更换,年代的轮回,但时
间的自然流转却没有提供为情节发展所需的因果关系,因而,那里的生活只是一个
个各自相对独立的场景之间的空间组合。第一章“麦场”主要写二里半找羊,第二
章“菜圃”写金枝与成业的恋爱,第三章“荒山”写月英的死和“镰刀会”。整个
小说没有组织完整的故事情节,它采用的是一种散点空间单元,并通过时间转换的
节奏把其连缀了起来。这种看似无组织的组织,无结构的结构,正是中国散文美学
形散而神聚的精髓之所在。
鲁迅和胡风分别为《生死场》的第一版写了序言和后记。
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
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鲁迅
我们才能够真切地看见了被抢去的土地上的被讨伐的人民,用了心的激动更紧
地和他们拥合。——胡风
《生死场》读后感5
无意间翻开《生死场》这篇,目光象征性地扫过两行。不知不觉中,《生死
场》这篇已经深深震撼了我。胸膛中渐渐蔓延出一种奇怪的情绪:伤感、震惊,但
更多的,是感动。
文中那位名为阿牙的女孩,被菲尼克斯公墓雇佣。第二天,她遇到了一位站在
一座新墓旁的跛脚老人,手里拿着一幅画,画上有一幅漂亮的白纱裙,画的背后,
写着一行极其简单的话:我想念你,女儿。她告诉阿牙:她恨自己的女儿去做抽脂
手术,也正是这样,她死在了手术台上;老人说,女儿安妮身穿的那条白裙,是她
不眠不休地亲手赶制的,那是她一直以来都希望得到的。读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
了自己的母亲。母亲也像这位老人一样的爱我,只要是我想要的,她都尽量满足
我。母亲是多么爱我 ,我悔恨现在才清楚地意识到。母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都是为了我,而我,却很少为母亲着想。常言道,父爱如山,而母爱就更无法用语
言来形容了。母爱,是这个世界最伟大的情,而母亲,是这世上最伟大的人。
好一个生死场,好一块是非之地。这篇看似不合实际,却依然能够深深地震撼
我们的心灵。一个人如果到死都不明白,哪些人在爱自己,哪些人又在恨自己,自
己又做错了什么,这样的灵魂,绝不会再被人怜悯。“干净的、承载着美好希望的
灵魂,自然不会轻如草芥。只有那些犯了过错,又一直没有意识到的灵魂,才上不
了极乐世界。”弗兰克看似不经意间说出的这句话,却能让人回味无穷。安妮就是
这样,一直不明白妈妈的用心良苦,才会过不了零号巴士的秤,上不了极乐世界。
傻安妮,你丑了,你妈妈爱你;你胖了,你妈妈爱你;你老了,你妈妈依旧爱你
呀!何必去在意他人的眼光呢?母亲,是这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最默默无闻、
最不求回报的人;母爱,是这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最默默无闻、最不求回报的
亲情!我们要怎样才能报答母亲对我们这伟大的爱呢?正如孟郊所写的“谁言寸草
心,报得三春晖”一样,连古人都知道,母爱是无价的,更何况我们呢?
让我们敬,这伟大的母亲,这伟大的母爱!
本文发布于:2023-05-26 14:28: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0825011856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生死场》读后感.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生死场》读后感.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