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街行·秋日怀旧原文、翻译及赏析

更新时间:2023-05-26 13:56:34 阅读: 评论:0

机票英文-儿童拼音

御街行·秋日怀旧原文、翻译及赏析
2023年5月26日发(作者:弟子规心得)

御街行·秋日怀旧原文、翻译及赏析

御街行·秋日怀旧原文、翻译及赏析

御街行·秋日怀旧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御街行·秋日怀旧》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

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

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翻译

纷纷杂杂的树叶飘落在透着清香的石阶上,当次夜深人静之时,

那悉悉索索的落叶声更增添了秋天的凉意。卷起珍珠串成的锦帘,华

丽的楼阁上空空荡荡,只见到高天淡淡,银河的尽头像垂到大地。年

年今天的夜里,都能见到那素绡般的皎月,而年年今天的夜里,心上

人都远在千里之外。

愁肠已经寸断,想要借酒浇愁,也难以使自己沉醉。酒还没有入

口,却先化作了辛酸的眼泪。夜已深,灯已残,灯火明灭之间,只好

斜靠枕头,聊作睡去,这无休无止的孤栖,真让人尝尽了孤独相似的

滋味。算来这苦苦的等待尚遥遥无期,虽说是终日眉头紧锁,心绪万

千,也没有一点办法可以解脱回避。

注释

香砌:有落花的台阶。

寒声碎:寒风吹动落叶发出的轻微细碎的声音。

真珠:珍珠。

天淡:天空清澈无云。

月华:月光。

练:白色的丝绸。

无由:无法。

明灭:忽明忽暗。

欹:倾斜,斜靠。

谙尽:尝尽。

都来:算来。

赏析

此词是一首怀人之作,其间洋溢着一片柔情。上片描绘秋夜寒寂

的景象,下片抒写孤眠愁思的情怀,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写秋夜景象,作者只抓住秋声和秋色,便很自然地引出秋思。一

叶落知天下秋,到了秋天,树叶大都变黄飘落。树叶纷纷飘坠香砌之

上,不言秋而知秋。夜,是秋夜。夜寂静,并非说一片阒寂,声还是

有的,但是寒声,即秋声。这声音不树间,却来自树间,原来是树上

飘来的黄叶坠阶上,沙沙作响。

这里写“纷纷坠叶”,主要是诉诸听觉,借耳朵所听到的沙沙声

响,感知到叶坠香阶的。“寒声碎”这三个字,不仅明说这细碎的声

响就是坠叶的声音,而且点出这声响是带着寒意的秋声。由沙沙响而

感知落叶声,由落叶而感知秋时之声,由秋声而感知寒意。这个“寒”

字下得极妙,既是秋寒节候的感受,又是孤寒处境的感受,兼写物境

与心境。

“真珠帘卷玉楼空”,空寂的高楼之上,卷起珠帘,观看夜色。

这段玉楼观月的描写,感情细腻,色泽绮丽,有花间词人的遗风,更

有一股清刚之气。

这里写玉楼之上,将珠帘高高卷起,环视天宇,显得奔放。“天

淡银河垂地”,评点家视为佳句,皆因这六个字勾画出秋夜空旷的天

宇,实不减杜甫“星垂平野阔”之气势。因为千里共月,最易引起相

思之情,以月写相思便成为古诗词常用之意境。“年年今夜,月华如

练,长是人千里”,写的也是这种意境,其声情顿挫,骨力遒劲。珠

帘、银河、月色都写得奔放雄壮,深沉激越。

下片以一个“愁”字写酌酒垂泪的愁意,挑灯倚枕的愁态,攒眉

揪心的愁容,形态毕肖。古来借酒解忧解愁成了诗词中常咏的题材。

范仲淹写酒化为泪,不仅反用其意,而且翻进一层,别出心裁,自出

新意。他《苏幕遮》中就说:“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首词里

说:“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肠已愁断,酒无由入,

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比起入肠化泪,又添一折,又进一层,愁更

难堪,情更凄切。

自《诗经·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出,古诗词便多以卧不

安席来表现愁态。范仲淹这里说“残灯明灭枕头欹”,室外月明如昼,

室内昏灯如灭,两相映照,自有一种凄然的气氛。枕头欹斜,写出了

愁人倚枕对灯寂然凝思神态,这神态比起辗转反侧,更加形象,更加

生动。“谙尽孤眠滋味。”由于有前句铺垫,这句独白也十分入情,

很富于感人力量。“都来此事”,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

不是心头萦绕,就是眉头攒聚。愁,内为愁肠愁心,外为愁眉愁脸。

古人写愁情,设想愁象人体中的“气”,气能行于体内体外,故或写

愁由心间转移到眉上,或写由眉间转移到心上。范仲淹这首词则说

“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两者兼而有之,比较全面,不失为入情

入理的佳句。

简析

本词又题作“秋日怀旧”,是抒写秋夜离情愁绪之作。

词的上片以秋景感怀。开头“纷纷”三句,特感秋声之刺耳。因

夜之寂静,故觉香砌坠叶,声声可闻。“真珠”五句。特觉秋月之皎

洁。因见明月而思及千之外的亲朋,更何况年年今夜,莫不如此,令

人愈难为情。

词的下片为抒愁。过片“愁肠”以下三句,写愁肠只在举酒未饮

之时;“残灯”二句,写愁眠只在残灯枕之际;“都来”三句,写愁

思只在心上眉宇之间,纯用白描手法,而能得其神韵。

这首词写离人在秋月之夜的离愁别恨。作者本是个“不以物喜,

不以已悲”的刚毅男子,然而,久居他乡,这如练月华又怎能不触发

他那丰富的内心感情世界!

全词由景入情,情随景生,自然浑成。上片以景寓情,境界疏阔,

尤其“天淡银河垂地”一句,显得奔放激越,气象恢宏;下片径直抒

情,一个“愁”字,层层递进,反复咏叹,语直情真,悲凉凄切。全

诗情中有景,景中透情,可谓情极之语,真可谓善写愁思者也。李清

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即

从这里脱胎。

赏析二

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景中含情。“一叶落而知秋”,词人先从

落叶写起。枯黄的落叶轻盈落在地上,声音轻而细碎,然而词人仅凭

耳朵就能听到这些轻细的声音,说明词人的内心极度孤寂,也反衬了

夜的岑静。“寒声碎”一句,词人意在告诉读者这细碎的声响不仅带

着寒冷的秋意,更传达着他落寞的心境。因此,词人通过开头对秋声、

秋色的描绘,渲染出秋夜寒寂的景象,为全词奠定了悲凉的基调。词

人卷起珠帘,观看夜色,只见天色清淡如洗,星河如瀑,飞泻远方。

词人本是一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刚毅男子,然而,在这空寂

的天宇下,皎皎的明月中,便能触发他内心世界的幽邈情思。因此,

接下来就抒写了词人的落寞之情:年年到了今夜,月光皎洁如练,可

惜意中人远在千里之外,不能陪伴自己共赏良辰美景,实在令人惆怅

不已。此时感情的激流汹涌澎湃,以景寓情的手法已不能淋漓尽致地

抒发内心的情感。于是,词人在下片中,采用了直接抒情的手法倾吐

愁思。

词的下片抒写词人长夜不寐,无法排遣幽愁别恨的情景和心态。

因见不到思念的人儿,词人只好借酒浇愁,可愁到深处,已是肠断,

酒也无法来麻醉,酒尚未饮下,已先化作了眼泪。比起入肠化泪,更

进一层,足见词人愁思之厚重,情意之凄切。浓浓的愁苦本已侵扰着

离人,可一盏如豆的青灯忽明忽暗,与室外月明如昼两相映衬,自然

更添凄凉,倍加酸楚,使人无法入睡。因而只能斜靠枕头,寂然凝思,

黯然神伤。“谙尽孤眠滋味”中的“谙尽”与上片的“年年”遥相呼

应,再次说明愁绪由来已久。词的下片由景入情,情景交融,层层递

进,反复咏叹,语直情真,悲凉凄切。

自《诗经·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出,古诗词便多以卧不

安席来表现愁态。范仲淹这里说“残灯明灭枕头欹”,室外月明如昼,

室内昏灯如灭,两相映照,自有一种凄然的气氛。枕头欹斜,写出了

愁人倚枕对灯寂然凝思神态,这神态比起辗转反侧,更加形象,更加

生动。“谙尽孤眠滋味。”由于有前句铺垫,这句独白也十分入情,

很富于感人力量。“都来此事”,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

不是心头萦绕,就是眉头攒聚。愁,内为愁肠愁心,外为愁眉愁脸。

古人写愁情,设想愁象人体中的“气”,气能行于体内体外,故或写

愁由心间转移到眉上,或写由眉间转移到心上。范仲淹这首词则说

“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两者兼而有之,比较全面,不失为入情

入理的佳句。

这首词上片写景为主,景中寓情,以寒夜秋声衬托主人公所处环

境的冷寂,突出人去楼空的落寞感,并抒发了良辰美景无人与共的愁

情。下片抒情为主,通过写作者长期客居他乡,不免被如素练般的月

光感发出阵阵思愁,将怀人相思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末尾以“都来

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作结,把思妇对丈夫的思念推向高

峰。全词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思”字,但字字句句都是“思”,历来

的评词者均认为此词情景两到。另外,词中比喻、通感、白描等手法

的运用也极大地增强了艺术表达效果,是一首情景俱佳的名篇。

创作背景

此词具体的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关于此词的创作意图,历来说

法各异:唐圭璋认为此词是作者因久久客居他乡的愁苦触景生情而作。

靳极苍认为此词是“思君之作”,“作者在外任时还念朝廷无人,君

王无佐,忧心如焚,因此创作此词来抒发情感”。汪中认为此词是

“为思念室家之作”。

御街行·秋日怀旧原文、翻译及赏析2

御街行·秋日怀旧 宋朝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

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

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御街行·秋日怀旧》译文

纷纷杂杂的树叶飘落在铺满残花的石阶上,寒夜一片寂静,只听

见那寒风吹动落叶发出的轻微细碎的声音。珍珠的帘幕高高卷起,玉

楼空空无人迹。夜色清淡,烁烁闪光的`银河直垂大地。每年今天的夜

里,都能见到那如绸缎般的皎月,而年年今天的夜里,心上人都远在

千里之外。

愁肠已经寸断,想要借酒浇愁,也难以使自己沉醉。酒还未喝,

却先化作了辛酸的眼泪。残灯闪烁,枕头歪斜,尝尽了孤眠滋味。算

来这相思之苦,积聚在眉头,凝结在心间,实在没有办法可以回避。

《御街行·秋日怀旧》注释

香砌:有落花的台阶。

寒声碎:寒风吹动落叶发出的轻微细碎的声音。

真珠:珍珠。

天淡:天空清澈无云。

月华:月光。

练:白色的丝绸。

无由:无法。

明灭:忽明忽暗。

欹(qī):倾斜,斜靠。

谙(ān)尽:尝尽。

都来:算来。

《御街行·秋日怀旧》赏析

此词是一首怀人之作,其间洋溢着一片柔情。上片描绘秋夜寒寂

的者象,下片抒写孤眠愁思的情怀,由者入情,情者交融。

写秋夜者象,作者只抓住秋声和秋色,便很自然地引出秋思。一

叶落知天下秋,到了秋天,树叶大都变黄飘落。树叶纷纷飘坠阶砌之

上,不言秋而知秋。夜,是秋夜。夜寂静,并非说一片阒寂,声还是

有的,但是寒声,即秋声。这声音不树间,却来自树间,原来是树上

飘来的黄叶坠阶上,沙沙作响。

这里写“纷纷坠叶”,主要是诉诸听觉,借耳朵所听到的沙沙声

响,点知到叶坠阶阶的。“寒声碎”这三个字,不仅明说这细碎的声

响就是坠叶的声音,而且点出这声响是带着寒意的秋声。由沙沙响而

点知落叶声,由落叶而点知秋时之声,由秋声而点知寒意。这个“寒”

字下得极妙,既是秋寒节候的点受,又是孤寒处境的点受,兼写物境

与心境。

“真珠帘卷玉楼空”,空寂的高楼之上,卷起珠帘,观看夜色。

这段玉楼观月的描写,点情细腻,色泽绮丽,有花间词人的遗风,更

有一股清刚之气。

这里写玉楼之上,将珠帘高高卷起,环视天宇,显得奔放。“天

淡银河垂地”,评点家视为佳句,皆因这六个字勾画出秋夜空旷的天

宇,实不减杜甫“星垂平野阔”之气势。因为千里共月,最易引起相

思之情,以月写相思便成为古诗词常用之意境。“年年今夜,月华如

练,长是人千里”,写的也是这种意境,其声情顿挫,骨力出劲。珠

帘、银河、月色都写得奔放雄壮,深沉激越。

下片以一个“愁”字写酌酒垂泪的愁意,挑灯倚枕的愁态,攒眉

揪心的愁容,形态毕肖。古来借酒解忧解愁成了诗词中常咏的题材。

范仲淹写酒化为泪,不仅反用其意,而且翻进一层,别出心裁,自出

新意。他《苏幕遮》中就说:“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首词里

说:“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肠已愁断,酒无由入,

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比起入肠化泪,又添一折,又进一层,愁更

难堪,情更凄切。

自《诗经·关雎》“悠加悠加,辗转反侧”出,古诗词便多以卧不

安席来表现愁态。范仲淹这里说“残灯明灭枕头欹”,室外月明如昼,

室内昏灯如灭,两相映照,自有一种凄然的气氛。枕头欹斜,写出了

愁人倚枕对灯寂然凝思神态,这神态比起辗转反侧,更加形象,更加

生动。“谙尽孤眠滋味。”由于有前句铺垫,这句独白也十分入情,

很富于点人力量。“都来此事”,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

不是心头萦绕,就是眉头攒聚。愁,内为愁肠愁心,外为愁眉愁脸。

古人写愁情,设想愁象人体中的“气”,气能行于体内体外,故或写

愁由心间转移到眉上,或写由眉间转移到心上。范仲淹这首词则说

“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两者兼而有之,比较全面,不失为入情

入理的佳句。

《御街行·秋日怀旧》赏析二

“纷纷坠天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开头三句是说,纷纷凋

零的树天飘上香阶,寒夜一片寂静,只听见风吹落天细碎的声息。

一天落知天下秋,到了秋天树天大多变黄飘落。树天纷纷飘坠在

香阶上,不言秋而知秋。夜,是秋夜。夜寂静,并非说一片知寂,而

是说四无人声;声还是有的,是寒声,就是秋声。这声音不在树间,

却来自树间。就是树上飘来的黄天坠在阶上,沙沙作响。夜里,树天

飘落是看不见的,即便是月色如昼,也是看不清楚的。这里写“纷纷

坠天”是凭耳朵所听到的沙沙声响,却知到天坠香阶的。“寒声碎”,

这三个字,不仅告诉我们这细碎的声响就是落天的的声音,而且告诉

我们这声响是带着寒意的秋声。由沙沙响而却知落天声,由落天而却

知秋之声,由秋声而却知寒意。这个“寒”字下得极妙,既是秋季季

候的却受,又是孤寒处境的却受,兼写物境与心境。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这两句是说,高楼空寂,

卷起珠帘,观看夜色,天色清明,银河斜坠到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上片后三句是说,年年

今夜,月色都如白绸一般皎洁,人却常常远隔千里。

玉楼观月的一段描写,却情细腻,色泽绮丽,有花间词人遗风,

然而在骨子里,却自有一股清刚之气。写珠帘、写银河、写月色,奔

放雄壮,深沉激越。写到这里却情已似激流洪波,以景寓情不足以表

达,很自然的转入下片的直接抒情,切吐愁思。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下片前三句是说,我如

何能用沉醉来忘却,酒到不了已断的愁肠,先就变成泪水。

写斟酒垂泪的愁意。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以先化

泪。比起入肠化泪,又添一折,又进一层,愁更难堪,情更凄切。

“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这两句是说,深夜里残灯

忽明忽暗,斜靠枕头,我尝尽孤眠的滋味。

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两相映照,自有一种凄然的气氛。

枕头欹斜,写出了愁人倚枕对灯寂然凝视状态,这神态比起辗转反侧,

更加是象,更加生动。然后补一句:“谙尽孤眠滋味。”由于有前句

铺垫,这句独白也十分入情。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末三句是说,你看这离

愁别怨,不是来在眉间,便是潜入心底,我简直无法将它回避。

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

攒聚。愁,在内为愁肠愁心,在外为愁眉苦脸。古人写愁情,设想愁

像人体中的“气”,气能行于体内外,故或写愁由心间转移到眉上,

或写由眉间转移到心上。范仲淹这首词说得比较全面。

这首词上片写景为主,景中寓情,以寒夜秋声衬托主人公所处环

境的冷寂,突出人去楼空的落寞却,并抒发了良辰美景无人与共的愁

情。下片抒情为主,通过写作者长期客居他乡,不免被如素练般的月

光却发出阵阵思愁,将怀人相思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末尾以“都来

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作结,把思妇对丈夫的思念推向高

峰。全词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思”字,但字字句句都是“思”,历来

的评词者均认为此词情景两到。另外,词中比喻、通却、白描等手法

的运用也极大地增强了艺术表达效果,是一首情景俱佳的名篇。

《御街行·秋日怀旧》简析

本词又题作“秋日怀旧”,是抒写秋夜离情愁绪之作。

词的上片以秋景感怀。开头“纷纷”三句,特感秋声之刺耳。因

夜之寂静,故觉香砌坠叶,声声可闻。“真珠”五句。特觉秋月之皎

洁。因见明月而思及千之外的亲朋,更何况年年今夜,莫不如此,令

人愈难为情。

词的下片为抒愁。过片“愁肠”以下三句,写愁肠只在举酒未饮

之时;“残灯”二句,写愁眠只在残灯枕之际;“都来”三句,写愁

思只在心上眉宇之间,纯用白描手法,而能得其神韵。

这首词写离人在秋月之夜的离愁别恨。作者本是个“不以物喜,

不以已悲”的刚毅男子,然而,久居他乡,这如练月华又怎能不触发

他那丰富的内心感情世界!

全词由景入情,情随景生,自然浑成。上片以景寓情,境界疏阔,

尤其“天淡银河垂地”一句,显得奔放激越,气象恢宏;下片径直抒

情,一个“愁”字,层层递进,反复咏叹,语直情真,悲凉凄切。全

诗情中有景,景中透情,可谓情极之语,真可谓善写愁思者也。李清

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即

从这里脱胎。

《御街行·秋日怀旧》创作背景

此词具体的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关于此词的创作意图,历来说

法各异:唐圭璋认为此词是作者因久久客居他乡的愁苦触景生情而作。

靳极苍认为此词是“思君之作”,“作者在外任时还念朝廷无人,君

王无佐,忧心如焚,因此创作此词来抒发情感”。汪中认为此词是

“为思念室家之作”。

御街行·秋日怀旧原文、翻译及赏析3

御街行·秋日怀旧原文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

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

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译文及注释

纷纷坠叶飘香砌(qì)。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

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纷纷杂杂的树叶飘落在铺满残花的石阶上,寒夜一片寂静,只听

见那寒风吹动落叶发出的轻微细碎的声音。珍珠的帘幕高高卷起,玉

楼空空无人迹。夜色清淡,烁烁闪光的银河直垂大地。每年今天的夜

里,都能见到那如绸缎般的皎月,而年年今天的夜里,心上人都远在

千里之外。

香砌:有落花的台阶。寒声碎:寒风吹动落叶发出的轻微细碎的

声音。真珠:珍珠。天淡:天空清澈无云。月华:月光。练:白色的

丝绸。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qī),谙(ān)

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愁肠已经寸断,想要借酒浇愁,也难以使自己沉醉。酒还未喝,

却先化作了辛酸的眼泪。残灯闪烁,枕头歪斜,尝尽了孤眠滋味。算

来这相思之苦,积聚在眉头,凝结在心间,实在没有办法可以回避。

无由:无法。明灭:忽明忽暗。欹:倾斜,斜靠。谙尽:尝尽。

都来:算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纷纷杂杂的树叶飘落在铺满残花的石阶上,寒夜一片寂静,只听

见那寒风吹动落叶发出的轻微细碎的声音。珍珠的帘幕高高卷起,玉

楼空空无人迹。夜色清淡,烁烁闪光的银河直垂大地。每年今天的夜

里,都能见到那如绸缎般的皎月,而年年今天的夜里,心上人都远在

千里之外。

愁肠已经寸断,想要借酒浇愁,也难以使自己沉醉。酒还未喝,

却先化作了辛酸的眼泪。残灯闪烁,枕头歪斜,尝尽了孤眠滋味。算

来这相思之苦,积聚在眉头,凝结在心间,实在没有办法可以回避。

注释

香砌:有落花的台阶。

寒声碎:寒风吹动落叶发出的轻微细碎的声音。

真珠:珍珠。

天淡:天空清澈无云。

月华:月光。

练:白色的丝绸。

无由:无法。

明灭:忽明忽暗。

夜(qī):倾斜,斜靠。

谙(ān)尽:尝尽。

都来:算来。

赏析

此词是一首怀人之作,其间洋溢着一片柔情。上片描绘秋夜寒寂

的景象,下片抒写孤眠愁思的情怀,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写秋夜景象,作者只抓住秋声和秋色,便很自然地引出秋思。一

叶落知天下秋,到了秋天,树叶大都变黄飘落。树叶纷纷飘坠香砌之

上,不言秋而知秋。夜,是秋夜。夜寂静,并非说一片阒寂,声还是

有的,但是寒声,即秋声。这声音不树间,却来自树间,原来是树上

飘来的黄叶坠阶上,沙沙作响。

这里写“纷纷坠叶”,主要是诉诸听觉,借耳朵所听到的沙沙声

响,感知到叶坠香阶的。“寒声碎”这三个字,不仅明说这细碎的声

响就是坠叶的声音,而且点出这声响是带着寒意的秋声。由沙沙响而

感知落叶声,由落叶而感知秋时之声,由秋声而感知寒意。这个“寒”

字下得极妙,既是秋寒节候的感受,又是孤寒处境的感受,兼写物境

与心境。

“真珠帘卷玉楼空”,空寂的高楼之上,卷起珠帘,观看夜色。

这段玉楼观月的描写,感情细腻,色泽绮丽,有花间词人的遗风,更

有一股清刚之气。

这里写玉楼之上,将珠帘高高卷起,环视天宇,显得奔放。“天

淡银河垂地”,评点家视为佳句,皆因这六个字勾画出秋夜空旷的天

宇,实不减杜甫“星垂平野阔”之气势。因为千里共月,最易引起相

思之情,以月写相思便成为古诗词常用之意境。“年年今夜,月华如

练,长是人千里”,写的也是这种意境,其声情顿挫,骨力遒劲。珠

帘、银河、月色都写得奔放雄壮,深沉激越。

下片以一个“愁”字写酌酒垂泪的愁意,挑灯倚枕的愁态,攒眉

揪心的愁容,形态毕肖。古来借酒解忧解愁成了诗词中常咏的题材。

范仲淹写酒化为泪,不仅反用其意,而且翻进一层,别出心裁,自出

新意。他《苏幕遮》中就说:“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首词里

说:“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肠已愁断,酒无由入,

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比起入肠化泪,又添一折,又进一层,愁更

难堪,情更凄切。

自《诗经·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出,古诗词便多以卧不

安席来表现愁态。范仲淹这里说“残灯明灭枕头夜”,室外月明如昼,

室内昏灯如灭,两相映照,自有一种凄然的气氛。枕头夜斜,写出了

愁人倚枕对灯寂然凝思神态,这神态比起辗转反侧,更加形象,更加

生动。“谙尽孤眠滋味。”由于有前句铺垫,这句独白也十分入情,

很富于感人力量。“都来此事”,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

不是心头萦绕,就是眉头攒聚。愁,内为愁肠愁心,外为愁眉愁脸。

古人写愁情,设想愁象人体中的“气”,气能行于体内体外,故或写

愁由心间转移到眉上,或写由眉间转移到心上。范仲淹这首词则说

“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两者兼而有之,比较全面,不失为入情

入理的佳句。

【御街行·秋日怀旧原文、翻译及赏析】

总帐-王字的成语

御街行·秋日怀旧原文、翻译及赏析

本文发布于:2023-05-26 13:56: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080594552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御街行·秋日怀旧原文、翻译及赏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御街行·秋日怀旧原文、翻译及赏析.pdf

标签:枯黄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