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卷第2期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3月JournalofHunanUniversityofHumanities,ScienceandTechnologyMar.2021
Vol.38No.2
曾国荃致翁同龢信札考释
(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北京100009)
[摘 要]国家图书馆与故宫博物院藏有曾国荃致翁同龢信札4通,是研究曾国荃与翁同龢关系的
重要材料。这4通信札,从时间上看,主要作于曾国荃任职两江总督期间;从内容上看,主要涉及曾纪泽
后事的处理、陈湜复出的运作,江南地方事务的通报等;从文献价值上看,对研究湘乡曾氏与常熟翁氏的
关系,地方督抚与京官要员的往来,丰富《曾国荃全集》等,均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曾国荃;翁同龢;曾纪泽;陈湜;曾广钧
[中图分类号]K2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0712(2021)02-0021-06
曾国荃与翁同龢均是晚清的重要人物,国家(1856年)状元,历任工部、户部尚书,总理各国事
图书馆藏有曾国荃致翁同龢信札3通,故宫博物务衙门大臣。光绪年间,两次担任军机大臣。先
院藏有曾国荃致翁同龢信札1通,两者都是20世后入值弘德殿与毓庆宫,教授同治帝与光绪帝读
纪50年代调拨入藏的。国图所藏信札,收入新出
版的《常熟翁氏友朋书札》一书中
[1]
;故宫所藏信
札,从未公开对外刊布。这些信札,对研究曾、翁
二人的关系有一定价值,现以书写年代为序,将二
者合并整理,并作简单考释,以惠学林。
一、信札寄收人简介
寄信人曾国荃为曾国藩四弟,字沅甫,号叔
纯,道光四年八月二十日(1824年10月22日)生
于湖南湘乡县荷塘二十四都(今属双峰县荷叶
镇),光绪十六年十月初二日(1890年11月13日)
在南京病逝于两江总督任所。曾国荃早年随曾国
藩筹建湘军。从咸丰六年(1856年)起独立领军,
是湘军的主要将领之一。同治三年(1864年)六
月,曾国荃率部攻克太平天国都城天京(今江苏南
京),封世袭的一等威毅伯。后相继出任湖北巡
抚、河东河道总督、山西巡抚、两广总督、两江总督
等要职。逝世后追赠“太子太傅”,谥“忠襄”。
收信人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江苏常
熟人,体仁阁大学士翁心存第三子,咸丰六年作时间,重新进行了考释
书。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因议行新政被革职
还乡。宣统元年(1909年),诏复原官,追谥“文
恭”。
曾国荃以军功起家,长期任封疆大吏;翁同龢
为科第出身,一直在朝中任职。二人一武一文,一
外一内,均是晚清政治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对
二人的关系,谢俊美先生在《翁同龢人际交往与晚
清政局》一书中辟专篇论述
[2]400-403
;朱育礼、朱汝
稷的《常熟翁氏与湘乡曾氏之恩怨》一文,也有专
节论述翁同龢与曾国荃、曾纪泽的关系
[3]
。其他
论著,如新近出版的第一部专写曾国荃的著作《曾
国荃与晚清大变局》等,受材料所限,对曾、翁二人
的交往,多未给予充分关注
[4]
。对曾、翁二人的信
札往来,曾国荃致翁同龢方面,目前所见,有光绪
五年(1879年)三月,曾国荃在山西巡抚任上回复
翁同龢信札1通
[5]26-28
;翁同龢致曾国荃方面,据赵
平先生用《翁同龢日记》统计,共有6通
[6]67
。其
中,《翁同龢集》收录2通
[7]306,342
,李红英女士不同
意《翁同龢集》对这2通信札的系年判定,对其写
[8]339-341
。《翁同龢书信笺
李文君
[收稿日期]2020-11-19
[作者简介]李文君(1976—),男,内蒙古卓资人,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研究馆员,博士,研究方向:明清宫廷历史。
·21·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总第179期
释》一书,亦收录《翁同龢集》所收的2通信札,另曾国荃给翁同龢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其人似偏于
外还收有1通翁氏未寄出的信札
[6]62-67
。对曾、翁
二人的信札往还情况,目前还未有学者进行专门也”
研究。
从《翁同龢日记》的记载来看,曾国荃与翁同
龢神交已久,很早就相互通信,但二人真正面对面
交流,其实只集中在两个时间段。第一阶段是同
治十三年至光绪元年(1874-1875)之间。同治十
柔,其学则贯澈(彻)汉宋,侪辈中无此人
[10]1851
。翁同龢承认曾氏学问很深,感到自愧
不如,认为曾氏的成功,并非偶然,与钻研并践行
理学思想有很大关系。
从光绪十年(1884年)二月赴南京就任到光绪
十六年(1890年)十月卒于两江总督任上,曾国荃
与翁同龢再未谋面,只能通过书信交流。本文所
三年六月初八日,在籍调养的曾国荃奉旨进京,十
二月初七日到达北京
[9]78
授河东河道总督,于四月初三日出京赴任
。光绪元年三月二十日,
[9]79
国荃在京期间,曾几次与翁同龢深入交流。如光
。曾
绪元年(1875年)二月廿九日晚,翁同龢“访曾沅
圃国荃长谈,得力在宋儒书,大略谓用人当反求诸叔平宫保仁兄年大人阁下:
己。名言甚多,知其成功非倖矣”接奉惠函,备承雅教,谦光盛德,情见乎词。
[10]1154
氏对曾国荃的理学功底之敬服。第二阶段是光绪
。可见翁
九年十年(1883-1884)之交。卸任两广总督后,曾造膝陈谟,天颜喜溢,前席咨询,以待元老,丰功硕
国荃奉命进京陛见,光绪九年十一月十三日到
京
[9]154
兼办理南洋通商事务,二月十三日出京赴任
。光绪十年正月二十日,受命署理两江总督
[9]157
在京期间,又几次与翁同龢互访并深谈。光绪九
。
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曾氏访翁,“言时政三端:一中
原民生宜恤,一越事不可动兵,一听言宜择,不宜
轻发。其谈兵事,总不以设险著形为然,多一险即
多一败象。其言驭夷以柔,以忍辱为主。其言用
兵必先料敌,能料到数十日是名将。又曰兵法应
敌要活,活则灵,预则滞。其言用人则以虚,以下
人为先,真虚则善言日至矣,类有道之言
也”
[10]1831-1832
翁氏和盘托出。十二月初五日,曾氏再次访翁,翁
。曾国荃将自己对中法关系的看法向
同龢认为“其学有根底,再见而益信,畏友也,吾弗
如远甚”
[10]1833
翁同龢邀请曾国荃、阎敬铭、张之万等人用餐,认
。光绪十年(1884年)正月十九日,
为“沅圃之学老庄也,然依于孔孟,其言曰‘抱一守
中’,又曰‘止念息心’,又曰‘收视返听,是为聪
明’。其养生,曰‘神水华池,时时致念’。其为政,
曰‘顺民心’。其处世,曰‘恕’。其临事,曰‘简’。
其用兵,则皆依乎此而已”上的同年,曾国荃用“年大人”“夫子”(见后文)称
[10]1847
·22·
。通过多次接触,
释4通信札,就作于这段时间,它们是了解晚年曾
国荃与翁同龢交流的重要见证。
二、信札考释
(一)
捧诵再三,弥增惶愧。执事松楸展慕,航海还朝,
德,企佩何可!举似软红,重踏日来,酬酢纷如,言
念荩劳,尤深驰仰。
杨滨石太常硕儒夙望,矜式乡间。昔年入直
内廷,人品学问早在列圣洞鉴。廿年退处,益为时
论所推,年不副德,遽尔千古。若蒙圣恩宣付史
馆,足为稽古之荣,自当斟酌入告,藉以阐发幽光,
并仰副执事笃念旧交之至意。
小孙辈学制方新,敢存奢望,渥荷奖饰,感愧
曷胜。弟久领疆圻,一无报称,幸辖境均尚安静,
藉藏鸠拙。专肃敬请钧安,诸希爱照不尽。年愚
曾国荃顿首。
另笺谨悉,前致戋戋,本不足以将敬,未蒙鉴
入,转荷齿芬,益增颜汗矣。谨此恭敂钧安,统希
爱照,弟谨又顿首。九月廿九日。
[1]666
此信作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九月廿九日,
主要谈及向朝廷表奏杨泗孙宣付史馆之事。“宫
保”,本为太子太保或太子少保的简称,是一种荣
誉性的衔职。光绪七年(1881)九月十九日,工部
尚书翁同龢因办理慈安太后丧葬事宜妥帖,加恩
赏“太子少保”衔
[10]1658
。曾翁二人,并非严格意义
总第179期李文君:曾国荃致翁同龢信札考释
呼翁同龢,以“年弟”“通家年愚弟”(见后文)等自恩,今始开奏”
称,是出于礼貌的尊称。
信中所述“航海还朝”,指翁同龢回籍修墓之
事。光绪十五年(1889年)七月五日,翁同龢致信
曾国荃:“同龢庸碌自惭,方拟请假修墓,若果,或
可一拜铃辕耳。”七月十六日:“内阁奉上谕:翁
[6]64
同龢恳恩赏假回籍修墓一折,翁同龢著赏假两个
月回籍修墓。该尚书日侍讲帷,深资启沃。一竢
[10]2391
。曾国荃之孙曾广汉,著加恩
以主事用
[9]188
。曾国荃去世后,由长孙曾广汉承袭
一等伯爵
[9]191,[10]2697
。
(二)
叔平宫保夫子仁兄大人阁下:
溯违光霁,时切依驰,前布寸笺,计邀台览。
敬维缉熙康绩,启沃阐猷,引睇矞晖,式苻藻颂。
劼侄之变,殊出意外。鄙人回首前尘,难以为
修墓事竣,著加恩赏给驰驿回京。”得到朝廷
[10]2340
允准后,翁氏于七月廿六日从海路回到常熟。
杨滨石太常,指常熟人杨泗孙(1823-1889),
字濒石,一作滨石,号中鲁,咸丰二年(1852年)榜
眼,曾在南书房行走,历任军机章京、内阁学士、太
常寺卿等职。后因眼疾辞职回乡,光绪十五年
(1889年)七月十九日卒。杨泗孙是翁同龢的“旧
交”,二人关系密切
[2]534-536
往杨家吊唁
[10]2343,2350
铭与挽联
[10]2345,2350
也,已丑七月余假归省墓,比至里而先生殁已七回京城后,去看望曾纪泽,得知曾氏已逝,感叹道:
,专门作《滨石杨先生,余执友
,并为杨氏题遗照,撰写墓志
。翁氏回乡后,几次前
日,拜瞻遗像,诗以哭之》长诗一首,怀念杨泗
孙随后,翁氏帮助曾家一起修改曾纪泽的遗折,并向
[11]152
龢致书两江总督曾国荃,“代奏太常病故”
。八月初六日,杨泗孙侄子杨思赞托翁同
[10]2344
因翁同龢奉旨“驰驿回京”,须地方政府承担部分
。
旅费,九月初一日,即将回朝的翁同龢收到两江总
督曾国荃寄出的旅费与慰问信
[10]2350
的“前致戋戋,本不足以将敬”,即指向翁氏寄赠旅
。此信所言
费之事。九月初二日,翁同龢复函曾国荃,对曾氏
表示感谢
[10]2350
上奏朝廷。
,并托其为杨泗孙“宣付史馆”之事
曾国荃之子纪瑞(字符卿,1849-1880)与纪官
(字剑龙,1852-1881)均早逝,其长孙曾广汉,字慕
陶,生于同治六年(1867年)十二月十一日五年会试,正考官为李鸿藻,副考官为昆冈、潘祖
[9]76
次孙广江,字庭凯,生于同治七年(1868年)正月初
。
九日
[9]77
(1874年)三月初一日。此时,曾氏三孙已相。曾广钧中进士后,钦
。三孙广河,字百航,生于同治十三年
继进学,故翁同龢对其进行奖饰。光绪十六年点翰林院庶吉士,正式成为翁同龢的门生。曾国
[9]78[2324]
(1890年)闰二月,因本年为光绪帝二旬庆辰,“李
鸿章、曾国荃、张曜子孙各赏主事一人。万寿推绪十六年四月,庶吉士散馆考试,曾广钧名列一等
怀。同僚日相慰藉,强自撑持,善为排遣而已。侄
孙广钧忝列门墙,仰荷时雨春风之化,实为三生庆
幸。此次回京与试,想我公硕德重望,乐育情殷,
必蒙玉彼于成。鄙人但知心感,不敢以泛言鸣谢
也。谨此布臆,袛请勋安,统祈爱照,通家年愚弟
曾国荃顿首,三月初八日。
[1]665
此信写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三月初八日,
主要请翁氏关照侄孙曾广钧。
光绪十六年(1890年)闰二月廿三日,曾纪泽
在北京去世。当日,随扈光绪帝谒陵的翁同龢返
“嗟嗟!此人通敏,亦尝宣劳,而止于此,可伤也。”
军机大臣张之万、奕劻通报:“劼侯遗折所叙二子
幼者在前,勿误认也。”因曾纪泽长子广铨为
[10]2395
过继其弟纪鸿之子,次子广銮系后来亲生。闰二
月廿五日,朝廷恤旨下,赏曾纪泽宫保衔,“次子广
銮服阙引见,长子广铨赏员外”
[10]2395
泽所遗一等勇毅侯,亦由次子广銮承袭。
。后来,曾纪
曾广钧(1866-1929),字重伯,号环远,曾纪鸿
长子,曾国藩孙,同治十一年(1872年),曾国藩去
世时,特赏庚午科(1870年)举人,一体会试
[12]
光绪十五年(1889年)二甲第十二名进士。光绪十
。
荫、廖寿恒。翁同龢只是在四月十四日,奉命参与
贡士复试卷的评阅
[10]2320
福锟被委派教习庶吉士
。四月廿九日,翁同龢与
荃将曾广钧托付给翁同龢,有请其关照之意。光
·23·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总第179期
第十八名乏珂乡,愧无建树。各处春赈,办有端绪。近则又
[13]138
。
(三)
叔平宫保夫子仁兄年大人阁下:
顷奉手谕,猥以劼侄之事,远劳劝慰,殷拳挚
谊,超越寻常,三复名言,敢不强自撑持,勉为排陈舫仙廉访识量闳远,才气无双,其忠君爱国
遣,上纾爱注。前奉恩旨饰终之典,至渥极优。鄙之忱,老而弥笃。上年经王夔石制府保荐,旋蒙恩
人回首前尘,不禁感慨系之。康侯已于初七到京,旨来京,日昨道出秣陵,相与畅谈,见其精力弥满,
侄孙广钧初九北上,因念客厝非计,趁四月底天气为外间识时务之俊杰,指日足以宏济艰难,孤忠耿
盼畅晴,庶麦乃有秋,藉收桑榆之效。惟自惭抚绥
乏术,歉然于心,所望渥迓天庥,以补人事之不足,
堪纾荩注。
和暖,拟令侄孙等扶榇南旋。感承垂注,谨以奉耿,百折不回,实东南之好手也。鄙人老矣,涓埃
闻。专肃敬敂钧祺,通家年愚弟期曾国荃顿首。未报,刻刻思欲以人事君,溯念三十年前,劳苦患
三月十二日。
[1]666
此信写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三月十二日。
闰二月廿三日曾纪泽去世后,翁同龢曾致信曾国
荃,劝其节哀,曾国荃回复此函,对翁氏的慰问表
示谢意。曾纪泽去世后,恤典“至渥极优”,“恩赏夔帅奏牍中既详且尽,然玉成之惠,惟公是望。倘
给太子少保衔,照侍郎例赐恤”
[13]71
麒祥,曾纪泽内弟。曾纪泽原配夫人贺氏,为善化
。康侯,指刘
(今长沙)人贺长龄之女,咸丰七年(1857年)六月
去世
[14]
是湘军将领,曾官至陕西巡抚,刘麒祥为刘蓉次
。继配刘氏夫人为湘乡人刘蓉长女。刘蓉
子,时任江南制造局总办。曾纪泽去世时,其弟曾
纪鸿已离世,其子广铨20岁,广銮18岁,年纪太
轻,故刘夫人请弟弟刘麒祥与侄子曾广钧来协助
操办丧仪。本年三月初九日,到京的刘麒祥拜访
了翁同龢;初十日,翁同龢与徐郙到曾府,与刘麒
祥协商曾纪泽丧仪之事
[10]2399
表示对翁同龢的感谢,“刘康侯观察来致曾侯夫人
。三月三十日,为了
意,送貂褂等,峻却之”
[10]2403
中,因种种原因,曾家内部发生矛盾,翁同龢曾给
。在操办丧仪的过程
予调解。五月初八日,曾广钧到翁府拜访,“力白
其家庭无勃谿事,并以沅翁(曾国荃)家函介示,嘱
为剖别”。翁同龢“察其词气,盖亦无它,不过少年氏认为这是“无妄之灾”。光绪十五年(1889年)
狂逸而已”
[10]2411
(四)
。
叔平宫保夫子仁兄年大人阁下:
久违麈范,时切调饥。月前两奉赐书,渥蒙藻
缋有加,至为感愧。比经肃覆,谅达典签,敬经启
沃阐猷,缉熙康绩,益宏霖雨。用慰金兰。国荃承人
·24·
难,心性至交,同袍旧雨,匡时劲手,惟此君首推一
指,尚未大抒怀抱。夙仰我公爱贤若渴,此次到
京,必蒙青睐相看。至其昔年功迹(绩),图画紫光
阁,彪炳人间。后被无妄之灾,及中间委曲情形,
荷逾格关垂,感激之私,万言难罄,惟有铭诸心版,
永矢勿谖而已。谨肃密恳,祗敂勋安,统祈爱照。
通家年愚弟曾国荃顿首。三月廿二日。
[15]
此信作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主要是请翁
氏为陈湜复出助力。前一年江南地区遭受严重的
洪涝灾害,本年开春依然多雨,作为翁氏家乡(珂
乡)的最高行政长官,曾国荃在办“春赈”之余,“又
盼畅晴”,让“麦乃有秋”,让辖境百姓有饭吃。
陈舫仙,指陈湜(1832-1896),湖南湘乡人,早
年加入湘军,历经吉安、安庆、天京诸战役,与曾家
共“劳苦患难”,是“心性至交”的同乡。光绪十二
年(1886年)腊月,陈湜56岁生日时,曾国荃曾撰
有《陈舫仙方伯暨继配夏夫人双寿序》长文,颂扬
陈湜的功勋
[16]81-86
阁学士陈宝琛奏参陈湜驻军吴淞时,往来上海,不
。光绪十年(1884年)十一月,内
自检束,私行游燕妓馆,陈因此被革职
[17]360-361
。曾
三月十六日,因给皇太后上徽号礼成,特颁恩诏,
赦免同治元年(1862年)以来的革职官员。九月初
三日,湖南巡抚王文韶(夔帅)向北京“拜发四折三
片,填八月廿九日”,其中有“钦承恩诏谨就所知获
咎各员恳请恩施折”,保奏了姚觐元、陈湜等四
[18]774
。王文韶的奏折中称:“迄今成平日久,湘
总第179期李文君:曾国荃致翁同龢信札考释
军宿将,大半消亡,文臣知兵如陈湜其人者,已不其军权过重,不利于朝廷;第二是两江总督曾国藩
可一二数,设有缓急,亦属独当一面之才。虽当其曾参奏翁同龢之兄翁同书,使其被革职拿问,差点
由军功崛起,小德出入,臣亦不敢谓其必无。现在儿丢掉性命
其年亦将六十矣,屡经挫折,无非磨砺之资,时事
多艰,人才难得”,光绪帝朱批:“姚觐元等,均著交
吏部带领引见。”其实,王文韶举荐陈湜,是受
[19]
曾国荃之托。光绪十五年(1889年)六月十九日的
《王文韶日记》有“接曾沅帅贺信并提舫仙事”的记
[3]
。当事人曾国藩与翁心存、翁同书
相继故去之后,曾纪泽与翁同龢从大局出发,逐渐
打破沉寂,关系越走越近
[2]292-295
。从曾国荃致翁氏
信札与《翁同龢日记》的相关记载来看,曾国荃与
翁同龢“晨夕晤聚,深获他山之助”,关系相当融
洽
[7]342
。这固然有时过境迁,不纠结过往的因素,
载
[18]764
濬的函中,曾国荃也提到:“舫仙方伯经夔帅奏保,臣翁同龢处处以大局为重,胸怀宽广,相互欣赏的
。在光绪十五年(1889年)十二月致杨昌
已邀俞允。焦桐入爨,终遇知音,此近事之差足快
意者。”这次在致翁同龢的信中再次提及此
[5]438
事,亦是希望翁氏在朝中为陈湜重新出山助力。
在多方合力的保荐之下,光绪十六年(1890
年)五月十二日:“前山西按察使陈湜,著开复原
官,衔翎发往江南,交曾国荃差遣委用。”五
[13]170
月十四日,陈湜拜访翁同龢,“长谈一时之
久。”六月初十日,翁同龢为陈湜送行,“谈良
[10]2412
久”
[10]2419
事,器识闳通”,委派陈湜接替长江提督李成谋,专
。陈湜到南京后,曾国荃以其“老于兵
门总统“南洋各号兵轮”“不时出洋操巡”
[20]
。
三、余论
致信翁同龢时,曾国荃身上有湘乡曾氏的大
家长、健在的湘军系首领、在位的两江总督三重身
份。曾氏家族方面,此时,曾家五兄弟中,仅剩国
荃一人在世。作为大家长,曾国荃对侄辈、孙辈的
事情,多有关心。曾纪泽的丧仪,曾广钧的仕途,
均需他出面照应。湘军系方面,在曾国藩、左宗棠
等大佬相继故去之后,曾国荃成为湘籍官员中声
望最隆者。对湘军旧部的提携,责无旁贷。陈湜
能被重新启用,就是曾国荃一手促成的。作为两
江总督,对治下的民情民瘼,亦须关注。在与翁同
龢的通信过程中,赈济灾荒,维持江南地方的社会
秩序,亦是主要谈资。
湘乡曾氏与常熟翁氏之间,早年因两件事产
生了嫌隙。第一是在外领兵的曾国藩怀疑朝中的
祁寯藻、翁心存等人“阴排善类”,在咸丰帝面前言
更是作为湘籍官员的头面人物的曾国荃与朝廷重
结果。光绪十六年(1890年)十月初三日,听到曾
国荃去世的消息,翁同龢感叹道:“闻曾沅圃制军
于前日未时星陨,事关东南全局,可虑也。”
[10]2445
总之,曾国荃致翁同龢的4通信札,可以补充
丰富光绪刻本《曾忠襄公遗集》与岳麓书社版《曾
国荃全集》的内容,对研究湘乡曾氏与常熟翁氏的
关系,也多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李红英.常熟翁氏友朋书札[M].南京:凤凰出版社,
[2]谢俊美.翁同龢人际交往与晚清政局[M].上海:上海
2020:665-666.
[3]朱育礼,朱汝稷.常熟翁氏与湘乡曾氏之恩怨[M]//
书店出版社,2018.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杭州师
大浙江省民国浙江史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论坛文
集:政治精英与近代中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4]刘绪义.曾国荃与晚清大变局[M].深圳:海天出版
社,2013:158-169.
[5]曾国荃.曾国荃全集:第4册[M].梁小进,整理,长
社,2020.
[6]赵平.翁同龢书信笺释[M].上海:中西书局,2014.
[7]谢俊美.翁同龢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5.
沙:岳麓书社,2006.
[8]李红英.翁同龢书札系年考[M].合肥:黄山书社,
[9]王定安,萧荣爵.清曾忠襄公国荃年谱[M].台北:台
2014:339-341.
[10]翁同龢.翁同龢日记[M].翁万戈,翁以钧,校订,上
湾商务印书馆,1978.
[11]翁同龢.翁同龢诗集[M].朱育礼,朱汝稷,校点,上
海:中西书局,2012.
[12]来新夏.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第15册[M].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52.
[1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光绪朝上谕档:第16册[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501.
[14]曾纪泽.曾纪泽日记[M].刘志惠,整理北京:中华书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局,2013:486.
·25·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总第179期
[15]故宫博物院藏曾国藩等书札册[O].文物号:[18]王文韶.王文韶日记[M].袁英光,胡逢祥,整理,北
新00133880.京:中华书局,1989.
[16]曾国荃.曾国荃全集:第6册[M].梁小进,整理,长[1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光绪朝朱批奏折:第6辑[M].
沙:岳麓书社,2006:81-86.北京:中华书局,1996:467-470.
[1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光绪朝上谕档:第10册[M].[20]曾国荃.曾国荃全集:第2册[M].梁小进,整理,长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60-361.沙:岳麓书社,2006:547-548.
TheTextualRearchonZengGuoquan′sLetterstoWengTonghe
LIWenjun
(InstituteofGugongStudies,ThePalaceMuum,Beijing100009,China)
Abstract:TheNationalLibraryofChinaandThePalaceMuumhaveacollectionoffourletterswrittenbyZengGuoquanto
WengTonghe,whichwereimportantdataforstudyingtheirrelationship.ThelettersweremainlywrittenduringZengGuoquan′s
tenureasViceroyofJiangnanandJiangxi.ThelettersmainlycoverZengJize′sfuneral,ChenShi′sreinstatement,andthelocalaf-
fairsinthesouthoftheYangtzeRiver,etc.ThelettersareliteraturevaluableforthestudyoftherelationshipbetweenZengfamily
inXiangxiangandWengfamilyinChangshu,thecommunicationbetweenlocalgovernorsandimportantcentralofficialsinthelate
QingDynasty,andthesupplementofthecontentsofTheCompleteWorksofZengGuoquan.
Keywords:ZengGuoquan;WengTonghe;ZengJize;ChenShi;ZengGuangjun
(责任编校:李传熹)
·26·
本文发布于:2023-05-26 13:09: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07774817991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曾国荃致翁同龢信札考释.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曾国荃致翁同龢信札考释.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