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文化的传播——中华民族精神财富
妈祖文化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财富,自产生以来不断传播发
展,信众遍布全世界各地。那么,妈祖文化的传播都有哪些形式呢?
除了最开始的海洋信仰传播之外,还有哪些途径呢?下面跟着留学网
一起去具体了解吧。
【妈祖文化的传播——中华民族精神财富】 1、海上传播:
妈祖文化的传播得益于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中国人向海洋进
军的历史很早。历史也充分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早期海洋的拥有者。远
在十世纪,中国航海者首先拥有指南针,以保证海上航路的定向行驶,
也首先发明了隔舱航舟,万一海上遇难触礁,即使撞破一角,一舱,
而船体的大部尚能上浮。
但是,尽管当时的造船和航海技术相当发达,由于没有气象预
测,海上气候变化万千,一片小舟如沧海一粟,当狂风暴作时,在威
力无比的海洋世界面前,人类的行为还是显得极其渺小,甚至微不足
道,所以,祈求于神灵护佑,便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2、朝廷册封传播:
唐中业,玄宗以钦定形式册封“四海龙王”,因传说其能施风布
雨,兴涛作浪,故被航海人崇奉为降服自然的神物。但这种想象中的
自然神形象丑恶,东海龙王敖广在人民印象中又被视为凶神,加上当
时“五行五阴”之说盛行,认为“天属阳,地属阴,水在地上亦属阴;
1
男属阳,女属阴,水神应为女性才适合‘五行阴阳之理’”,至宋初莆
田湄洲湾出现了年轻貌美,勇于在海上冒险救人的林默,死后被人们
祈奉为女海神,这是航海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妈祖的出现不负众望。自宋代开始,妈祖精神成为海上工作者
的重要精神支柱。郑和七下西洋,亦祷于祖庙,明清大量汉人向南洋
群岛进军,均舟载妈祖神像以行,这说明妈祖这位“女海神”是中国
传统航海业的保护神。另外,日本本土接受妈祖的传播后,发展为“妈
祖会”,以宗教形式规定朝拜制度。台湾同胞家家户户信仰妈祖,称
为“开如妈”,海峡两岸共同信奉妈祖的俗例一样。故此,妈祖又是
中外交流和沟通海峡两岸,密切同胞往来的和平女神。
3、宫庙文化传播:
作为古代北方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蓬莱阁天后宫和登州港在
妈祖文化的北上和中国与东方诸国的传播中所起到的作用。
与蓬莱阁天后宫齐名的、一度被称为“天下第一娘娘庙”的长
岛显应宫(庙岛因此得名),在中国北方妈祖庙宇中也占有显要“席
位”。由于蓬莱与长岛为中国南北和东西方水路交通枢纽,地理特殊,
在“起航先拜妈祖,有船必有妈祖祈像”这种古代传统的、普遍的信
仰下,蓬莱阁天后宫和庙岛显应宫所肩负的使命是可想而知的。
4、航运贸易传播:
古代登州是广州至京津海漕运输和朝廷与东方诸国交流的中
枢,是承担北方贸易、外交、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港口,其地位远远
高于后来的广州、泉州、明州、扬州“四大名港”。
2
首先,妈祖是海上航行的保护神,妈祖文化沿广东、福建至京
津及东北的海上漕运航线传到渤海湾沿岸,并与地方文化相融合,与
城市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妈祖文化迅速得以传播,逐渐成为当地的民
众信仰,以致“航海者祀之极为虔诚,一般人民亦渐信仰……天后遂
成为掌司各事之神”。
5、学术文化传播:
2001年天津首届“妈祖文化旅游节”举办的“妈祖文化与沿海
城市的兴起”学术研讨会,有学者在考察妈祖文化落户天津并对这个
城市进行孕育和催生的过程后,发现其沿革轨迹是“先人后庙,以庙
聚人”;接着“以庙兴城,以庙兴市”,形成庙旺城兴的良性互动态势。
如果说天津当初是“以庙聚人”,那么登州可以说是“以城兴庙”。
同时,妈祖文化的传入也为登州聚集了人气,促进了城市的繁
荣和发展,形成了庙与城良性互东,相得益彰的势态。
6、汉族民间贸易传播:
妈祖文化由南至北,再由北沿“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传到朝鲜
半岛和日本等东北亚国家,最终北上穿过白令海峡,到达北美洲地区,
作为我国北方沿海地区妈祖信仰与妈祖文化传播中心的登州古港,同
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古代登州是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信仰无国界,“海上女
神”由蓬莱随船沿登州海道飘洋东渡,为远行者送上一方平安,一份
祥和。
7、历史传播:
3
山东长岛庙岛与妈祖庙的古船模多达350多只,包括福船、沙
船和民族英雄邓世昌供奉的“威远号”军舰模型。这些船模成为研究
我国古代造船历史的重要资料。现存一批妈祖庙古建筑,如福建泉州、
山东、江西景德镇、广东澄海、贵州镇远和宁波庆安会馆等天后宫,
从庙宇结构造型到各类雕刻构件,都是极为珍贵的古代建筑艺术精
品。
纳西族文化专题知识汇总
4
本文发布于:2023-05-26 11:07: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0704211848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妈祖文化的传播——中华民族精神财富.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妈祖文化的传播——中华民族精神财富.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