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花之歌
教学目标:
1.认识“穹”、“孕”等10个生字。会理解“苍穹”、“旖旎”、“琼浆”等词语
的意思。
2.阅读诗一般的语言,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感悟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花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理解花的形象,感受生活中的美。
2难点:借助语言文字展开丰富想象,体会花儿向往光明,从不顾影自怜,也
不孤芳自赏的人生态度,流露出作者对花的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1.关于花的诗句。
2.黎巴嫩纪伯伦的《啊!风》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请看下面一组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这三首诗中都写到花。花是美丽的,带给大自然以多姿多彩,带给大自然以芬
芳。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一首散文诗《花之歌》,诗人纪伯伦有一颗敏感而多
情的心,所以他笔下的花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构
成了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这花给人以启迪,富有生命的内涵,接下来请跟随诗
人,走进花的世界吧!
2.书写课题:4.花之歌
3.介绍作者。
纪伯伦是黎巴嫩诗人、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
是阿拉伯现代小说、艺术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
拓者之一。其主要作品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
发丰富的情感。代表作品有《我的心灵告诫我》,《先知》,《论友谊》。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苍穹( qióng )孕育(yùn )摇曳( yè)馥郁(fù)赠予(yǔ)
......
硕大(shuò)琼浆(qióng )鸣啭( zhuǎn )婆娑( suō)冠冕(miǎn )
.....
(2)检查词语的理解。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苍穹”的意思是:天空。
②难字突破法。
“心驰神往”中“驰”的意思是飞奔,词语的意思是:心神奔到所向往的地方。
形容一心向往。
③查字典理解。
祭献:祭祀供奉。
冠冕:古代帝王、官员的帽子。这里指婚礼的礼帽。
旖旎:柔和美好。
馥郁:形容香气浓厚。
顾影自怜:回头看看自己的影子,怜惜起自己来,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
孤芳自赏:把自己比作仅有的花香而自我欣赏,比喻自命清高。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或者感悟。
3.交流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讲述了花的成长与芬芳,以及花凋谢的过程。
第二部分(第5-7自然段):通过对花的描述,表现了花积极乐观的态度,展
现了花的精神。
4.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首散文诗运用第一人称的手法来写,把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星星、诸元
素之女、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以及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讲述
了花的成长与芬芳,以及花凋谢的过程,表现了花积极乐观的态度,展现了花的
精神。
四、品读句子,展开想象,感受花的美好。
出示句子一: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
然后又说一遍……
作者把花比喻成什么?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呢?
大自然的话语。让人感受到花是那样的可爱,那样的神秘,总能给人带来美好
的享受。
出示句子二: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
行。
这句话让你想到了什么画面呢?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我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
花儿悄悄开放的时候,有早晨的风相伴,风儿在祝贺我,为我的开放而鼓掌……
傍晚,太阳就要远去,我和一群群鸟儿送别太阳,很真诚地对太阳说:“太阳,
明日见!”
师:对呀,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和谐,这就是生命的芬芳,非常的自
然!
出示句子三: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
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
读着这些句子,你受到了哪些启迪与感悟呢?
生:我知道了要像花儿那样乐观地对待生活,享受生活,不张扬,也不自卑。
生:我懂得了人要追求光明,追求属于自己的世界,便乐观地、开心的生活。
五、总结课文,拓展主题。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出示拓展美文。
你时而歌唱,欢笑;时而又悲叹,哭号。我们能听见你的声音,却见不着你的面
貌;对于你,我们能觉察出,但却看不到。你仿佛是爱情的海洋,淹没了我们的灵
魂,抚慰着我们宁静的心。
你逢山而升,遇谷而降,在原野上则伸展开去,浩浩荡荡。升时,可看出你的刚毅、
坚忍;降时,可看出你的谦恭、礼让;伸展时,则显示出你的轻盈、灵敏。你犹如
一位尊贵而仁义的国王,对下层弱者显得和蔼可亲,对倨傲的强者则威风凛凛。
找一找作者想象奇特的地方,并谈谈你的感受。
板书设计
4.花之歌
大自然的话语
星星
诸元素之女
花是 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 对光明心驰神往
婚礼的冠冕 不顾影自怜、孤芳自赏
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
教学反思:
1.理解散文诗中的意象,并展开大胆的想象,感悟生活美好的画面,激发学生
对大自然的喜爱,并生活的珍爱。
2.抓住关键语句,理解含义,感悟道理。比如“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
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这句话就表明作者的态度,可以联系
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4 花之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
2.整体把握这首散文诗独特精巧的构思。
3.体会以物喻人,寄托诗人心中美好情感的写法,丰富学生的审
美体验。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品味优美的语言,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整体把握这首散文诗独特精巧的构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是啊!一朵朵娇艳美丽的
花朵,带给人们的是美的享受,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这节课,我
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散文诗《花之歌》,这首诗的作者是黎巴嫩诗人纪
伯伦,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感受花的美好,花的灵性吧!
二、介绍作者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被称为“艺
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
阿拉伯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
主要作品:《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难读的字,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苍穹 坠落 孕育 冠冕 赠与 祭献 摇曳 旖旎 馥郁 凝
视 琼浆 婆娑 心驰神往 顾影自怜 孤芳自赏
(2)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
通顺。
四、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将花比做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大自然的话语、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的星星、诸元素之女、亲
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以及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五、品读释疑
1.同学自由朗读,注意读出文章的感情和节奏,感性体会纪伯伦
散文诗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2.默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请将有
关句子画下来。
(“大自然的语言”、“诸元素之女”、“亲友间的礼品”、“原野上
摇曳、清风中呼吸、星星陪伴微睡、太阳凝视中醒来”“饮朝露、听
鸟鸣”等等,都是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写出花的形象,渗透了积极
乐观的生活态度。)
3.将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和“诸元素之女”,共同暗示了一个什
么样的自然现象?
(花是大自然给人类的馈赠,春天发芽,夏天生长,秋天变黄,
冬天枯萎。等到春天来临,鲜花又重新开放。在自然界周而复始,完
成一个循环,然后再开始下一个循环。)
4.“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
它送行。”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我”是野地里的花,“我”在晨风中看着太阳升起来,光明降
临;傍晚时分,群鸟归林,我看着太阳一点一点地从西山头落下去。
“我”是属于自然的,我享有和自然界其他生命同样的生活。)
5.请找出文中想象奇特的地方,并画出来,想一想运用了什么修
辞手法。
①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
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
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这段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原野上摇曳、清风中呼吸、
星星陪伴微睡、太阳凝视中醒来”写出了花怡然自得的生活状态。表
面是写花,但真正是写人,诗人正是利用花这种大自然的语言,来寄
托自己的伟大情操。)
②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婆起舞,
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
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会。
(这段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饮朝露、听鸟鸣、舞婆娑”,
花的生活精彩纷呈。人生有开花就有结果,写出了花的积极乐观态度。
诗人用辨证的眼光来看待生命,这就是诗人真正意图。)
六、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用花的语言来叙述大自然的话语,以象征的手法,通过花语
的清新流露,构建了一幅大自然活生生的图画,图画中有诗意的浪漫,
也有现实的真实,诗人用诗意的叙述和思考的敏锐来书写积极乐观的
人生。
七、课堂小结
诗人用花的语言来叙述大自然的话语,诗人通过花语的倾心流露,
构建了一幅大自然活生生的图画,图画中有诗意的浪漫,也有现实的
真实,诗人是用诗意的叙述和思考的敏锐来书写人生的。
八、推荐阅读
本课推荐阅读《紫藤萝瀑布》《雨之歌》。
4* 花之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的对人生的思考。【语文要素】
3.感受并交流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想象奇特的地方,体会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语
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理解作者笔下的花的形象。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导入新课,自主学习
1.板书课题:花之歌。结合日常生活经验,交流对花的认识。
2.作者简介:
纪伯伦(1883年~1931年),黎巴嫩诗人、作家、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
《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课文为其中一首。
3.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读懂词语。
二、走进课文,理解“我”是花
1.学生读课本中的阅读提示,明确任务:想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
2.自主学习,在能体现“我”是花的地方作批注。
(1)学生反馈,引导提炼关键词。
(2)引导学生用“读到( )时,我仿佛看到花儿( )”的句式让学生交流,初步读
懂文字的字面意思,提炼出作者描绘的各种花的形象。
3.适当点拨,引导学生理清脉络。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我”是什么;第二部分(第5~7自然段):“我”每天都在
做什么。
三、感受奇特的想象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或阅读经验想开去:如果请你也来想象花的形象,你会想
到“我”是什么?“我”还会做什么?
(1)关注“大自然的话语”“星星”“诸元素之女”“礼品”“冠冕”“祭献”等词语,理解
作者由花的各个方向想开去,赋予了它独特的名称。
(2)关注“欢迎”“送行”“摇曳”“呼吸”等拟人化的动词,想象花的“行为”。
2.将文中的“我”改为“花”可以吗?为什么?
3.文中哪一种花的形象最能打动你?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点拨: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领悟作者其实是在借花表达自己积极向往和追求光明的
人生态度。
4.“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句中“这些哲理”指的是什么?
点拨:指不顾影自怜,不孤芳自赏,向往光明,充满希望。
四、阅读《杨柳与水莲》,感受画面
1.学生朗读《杨柳与水莲》,思考:文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以杨柳和水莲对话的方式,写出了它们对刚逝去的夜的不同
感受,表达了作者对积极、执着追求美好的人生态度的肯定。
2.文中杨柳对夜的遐想奇特而美好,请在你认为想象奇特的地方作批注。
预设:“夜的幕上有繁星……碧夜的幕中!”由“夜”想开去,都想到了什么?
3.教师小结:想象让文章更具画面感,内容更丰富。
[教学板书]
4* 花之歌
“我”是什么
“我”每天都在做什么独特想象力→积极向上
向往光明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首充满哲理的散文诗。教学时我以引导学生围绕学习提示中的两个问题,进行自
读自悟,从而感悟作者笔下花的形象,由花的形象想开去,对比感受课文中奇特的想象。这样
学生就能比较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其实是借花表达自己积极向上和追求光明的人生态度。
《花之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朗读中品味优美的语言,把握作品的重要内容。
2、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教学重点:
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学习借物抒怀的艺
术构思
教学难点:
走出文本,拓展阅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 导入新课
花儿的世界总是绚丽多彩,充满神秘和美的色彩,每一种花又具有独特的气
质和高贵的品质,丁香花、荷花、梅花,下面我们一起走进纪伯伦的花之歌,一
起去聆听花儿甜美的歌声。
1、 作者介绍
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他的散文诗充满浓郁的
诗情和深刻的哲理,爱与美是纪伯伦作品的主旋律,在他笔下,通过大胆的想像
和象征的手法,万物皆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
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2、 老师配乐朗诵,请同学们闭上眼,美美地听读课文一遍,边听边想象其展现
的画面,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感受课文描写了什么。
3、猜猜我是谁?你有什么感受?你喜欢文中描写的花吗?为什么
有灵性,把花拟人化,把花写活了,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使花二人格化,
富有灵性,亲切自然。
二、 自主朗读,读出韵味
1、下面同学们自己朗读一下课文,第一遍的时候读什么?读准字词。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抒情)和诗(短小)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清新小巧
空灵。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篇幅短小
2、从老师朗诵中,你听出需要什么样的语速来朗诵这首诗歌?
语调:深情地;语速:舒缓地;重音:重读、轻读;停顿:节奏。
我觉得首先要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3、大声朗读可接力朗读或分组朗读,自评,意节奏快慢,停顿,诗歌的抒情性
三、读想结合,发现隐喻
1、相信大家在品味了这篇文章之后,会读的更好,仔细揣摩一下文中到底有多
么优美,多么浪漫的思想感情。下面同学们带着问题,仔细揣摩一下文中到底有
多么优美,多么浪漫的思想感情。先看一下书上的阅读提示。
书p12,让同学圈画关键字词:作者以花的口吻,借助浪漫的想象和多种修
辞手法,描绘出花的美好,花的灵性。诗意的描绘和敏锐的思考,构成了这首灵
动、凝练、隽永的散文诗。全文想象丰富,情思交融,婉约清丽(用词),晶莹
剔透。
1. 哪些句子和词语表现了表现了花的美好和灵性?
2. 用什么样的感情和语气来朗读?
请大家讨论一下,大家一边讨论,一边朗读,一边揣摩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把握住内容和情感,四五句即可,该如何去读,互评
A、比喻:前四句,“我是”诗的形式,话语,“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指夜
空中的星星. “硕大无朋的独眼”指太阳.运用比喻及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
地表现出四季更替的自然变化
B、拟人:我在...我在...拟人手法写出花朵在微风中摇曳生姿,散发幽香的特
点。将文中的我花改成我,比较赏读对比含蓄和直白两种风格,明确作品的艺术
特点。第一人称便与抒情,把要写的事物用拟人的手法隐藏起来,然后再进行比
喻描画,是纪伯伦散文诗写作的一大特点,领悟作者使用比喻,拟人,含蓄,表
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C、排比:3,4句,齐读,排比句朗读,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一浪接一浪,
抒情优美恬静的语气。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花,第1-4为第一部分,“我是”诗歌的样式展开对
花的形象描写。第一节话语,花是大自然季节更替的代言人。花开花落,来年又
花开,循环往复。第二节花的整体形貌和生长环境,远观,犹如草坪中闪亮的星
星点点。以星喻花,突出了花的高洁夺目。第三节诸元素之女,指春夏秋冬四季,
写出了花孕育生长的过程的漫长和绽放时的美丽容颜。第四节写我是亲友交往的
礼品等等,写出花对人类无私的奉献,花的功用,袒露了花儿凋谢的命运,富有
哲理,有花开就有花败,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生命。
欣赏美妙的词句。(难的字词要解释,点到即可)第五节:与自然万物相融
合,从自然界的景色来写花。描写花叶摇曳,馥郁芳香。从早到晚,比喻,想象
力,画面感,原野、清风早晚多角度描写,这里的花是所有花的概念,与万物的
和谐,写作学习。琼浆把朝霞比作美酒,婆娑起舞想象,充分细致各角度描绘。
第5-7节为第二部分,围绕“我在做什么”,继续描绘花的形象。分别写了
“我”的一天如何度过,“我”怎样和周遭世界和谐相处,以及“我”在享受世
界无穷无私给予的同时,坚持追求光明的决心和行动。
富有生命,有灵气。齐读,抽读。
四、联系背景,读懂诗情
同学们,作者是在单纯地写景么? 最后两段表现了花怎样的精神特质?哲
理指的是什么?
这首散文诗写得很独特,那么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哲理指的是:我总是仰望天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
孤芳自赏这句话的含义。从字面上讲,该句是写花的习性———总是追逐光明, 一
心向上生长, 但诗句又含有深意———揭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表达了
一种高洁致远的志向. 指每个人都有其存在价值,都是可爱与值得自豪的。但是
人类并不完全知道这一点,很多人因为自己的出身条件等而自卑。
交待纪伯伦的生平经历。他只活了48年,短暂生命在贫困痛苦中度过的。
纪一生颠沛流离,贫病交迫,终身未婚,美后仅一年多的时间,病魔先后夺去了他母
亲、哥哥、小妹三位亲人。一生孤独,英年早逝.这样历经磨难的天才,却将残酷的
现实当圣殿,把爱与美当信仰,深情地为生命献上一朵玫瑰。这首散文诗表意是写
花,但真正是写人,对花的赞美,对人生的赞美。借花来表达他坚持追求光明和
理想,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人生要像花一样,失意时不顾影自怜,得意时不孤
芳自赏,无论处于哪种境遇,总要积极的向往和追求光明。
全文无一花字,却句句在写花作者用奇特的想象,浪漫富有诗意的词句,描
绘出花积极向上的心态,男女朗读最后两节积极向上,富有激情的有气势的语气。
读得好的单独读
个人读,小组读,多种读
五、结合阅读提示,深入思考,拓展阅读。
1、课堂仿写,全文都没有写到花,你也写一首“x之歌”,让同学们猜猜你写的
是什么
2、拓展阅读,帮助学生加深对作者写作风格及散文诗这一文学体裁的体会。
《穷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介:
本文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
夜晚, 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
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
的美好品质。作家通过对主人公生存环境和心理活动的细腻描写,把真实人性
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演绎成一种人穷而精神富有的大境界。
二、设计理念:
《穷人》是一篇篇幅较长的小说。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抓住文章语句,体会
人物形象呢?我采取的方法主要是长文短教,一线串珠。一是名言引路,理清
主线。上课伊始,我出示了托尔斯泰的名言,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这些人
指的是什么人?他们是怎样穷的穷人呢?”然后通过相关内容的填空,让学生
感悟桑娜和西蒙两家的贫穷,认识到这是当时俄国渔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就是在这样贫穷的情况下,桑娜和渔夫却做出了令人难以相信的举动,在自己
有五个孩子的基础上,还主动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这样设计教学,首先确立
文中的主线,即让学生感悟穷人善良的美好品质,然后,围绕这条主线展开,
为深入理解文中内容,品析人物形象起到了铺垫作用。二是合作探究,感悟品
质。教学中,我先设问:这些穷人究竟有什么值得作者热爱呢?让学生浏览课
文,感受他们虽然贫穷,但是勤劳、善良。再通过研读重点句子来引导学生深
入体会他们的品质。这种把长文读短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我紧扣教学主线,充分利用问题、情境等手段,长文短教,化繁为简,学生在
不断触摸文本关键语言,不断发现和思考中,体会到了人物内心世界,受到了
情感熏陶和人文启迪。三是再读名言,升华品质。学完课文,我提出问题:你
觉得这样的穷人穷吗?然后出示托尔斯泰的另一句名言,让学生用两三句话写
下自己的阅读感受。长文短教,一线串珠,需要关注的是对文本关键语言的品
味和涵泳。当我们关注教学珠串时,不仅仅使学生习得了科学的阅读方法,还
删繁就简,培养了他们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此时,我们同样可以体会到文本
的精微之妙与精妙之思。
三、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如自主
预习、边读边画边批注……另外,学生能够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所以,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揣摩、想象桑娜矛盾的心理活动,从
而感悟人物的美好品质。
本课所讲述的故事距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但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
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来加深学生对作者及课文所处的时
代背景的了解就显得很重要。
课标中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能积极参与,
充分交流,探究创新,但一部分学生的参与意识,自我展示的能力仍有待加强。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练习续写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合作探究,感受渔夫和桑娜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
助他人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2)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渔夫和桑娜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品质。
五、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六、教学难点:
练习续写课文。
七、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小说《穷人》。
出示名言:
我爱上了这些人,我越深入思索我常听到和读到的像这样活着、也像这样
死去的人的生活,我就越热爱他们,我自己也就生活得更愉快了。
——列夫·托尔斯泰
(1)这些人指的是?——穷人。具体指的是哪些穷人呢?桑娜、渔夫和西
蒙。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出示了托尔斯泰的名言,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这
些人指的是什么人?他们是怎样穷的穷人呢?”自然转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2)他们是怎样穷的穷人呢?回顾课文,填空
1.丈夫( )驾着( )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
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的干活,
还只能( );孩子们没有( );吃的是( ),菜( )鱼。
2.西蒙的两个孩子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寡妇的日子( )
啊!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 )又( )。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
住什么似的,从( )垂下来。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 )
盖在他们身上,还用( )包住他们的小脚。
是呀,他们住得差,吃得差,劳动条件差,还有疾病,是沙俄时期穷人的
代表。
【设计意图】通过相关内容的填空,让学生感悟桑娜和西蒙两家住得差,
吃得差,劳动条件差,还生有疾病的现状,是当时俄国渔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
照。就是在这样贫穷的情况下,桑娜和渔夫却做出了令人难以相信的举动,在
自己有五个孩子的基础上,还主动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这样设计教学,首先
确立文中的主线,即让学生感悟穷人善良的美好品质,然后,围绕这条主线展
开,为深入理解文中内容,品析人物形象起到了铺垫作用。
二、那么,作者为什么热爱这些穷人,他们究竟有什么值得作者热爱的呢?
1.谁来说说自己的整体感受。(勤劳、善良、有同情心、宁可自己吃苦也
要帮助别人)你从哪儿感受到的?(环境、心理描写、人物对话)
【设计意图】教学中,我先设问:这些穷人究竟有什么值得作者热爱呢?
让学生浏览课文,感受他们虽然贫穷,但是勤劳、善良。再通过研读重点句子
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他们的品质。这种把长文读短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
语言感悟能力。
2.这节课我们来一起研读课文,深入感受穷人的勤劳、善良。这是一篇
长课文,那么怎么把长文读短呢?(找重点句段)
3.齐读环境描写的句子。你从哪儿感受到他们的勤劳、善良?
4.浏览课文,找出最能体现桑娜善良的一句话。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
可。
齐读。理解句子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抓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时代背景理解。)那么我们联
系上下文理解这句话。“这样做”指什么?他们是谁?“非这样做不可”什么
意思?为什么必须这样做呢?如果不这样做两个孩子就会————呢?感情朗
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渗透学法,让学生自会读书。
抱回孩子以后,桑娜又是怎么想的呢?默读。看到“忐忑”你想到了什么?
(心七上八下)《集韵》里这样解释:忐忑:心虚也,怯也,惧也。这一段描
写,把桑娜内心的忐忑描绘得淋漓尽致。读这一段心理描写,你联想到了哪些
词语?(紧张、矛盾、害怕、担心)
指名读句子。理解:哪一段具体写了“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生活已经如此艰难,再加上两个幼小的孩子,这是闹着玩的吗?“自作自受”
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揍我一顿也好”?
指导感情朗读。注意省略号、问号、感叹号。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注意句子标点,读出恰当语气。
5.因为贫穷,桑娜担心渔夫不同意,渔夫知道西蒙去世的消息后,他是
怎么说的?找出来,读一读。哪句话写了渔夫的善良?
理解“熬”字。你能体会渔夫的心理吗?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他心里想:“嗯,是个问题!如果
___, 这两个孩子就会___;可是,要是___, 以后的生活___。”
他搔搔后脑勺,又陷入了沉思:“___,我宁可___, 也___。”
【设计意图】通过合理想象,进行心理活动的补白,既深入理解了课文,
又渗透了写作方法。
6.哪个句子写出了西蒙的善良?
母亲重病在身,却把温暖留给了孩子。
追问:母亲那么爱孩子,为什么不在临死前把孩子托付给渔夫和桑娜呢?
生1:当时的富人都很冷酷,他们才不管穷人死活呢!
生2:西蒙知道桑娜一家很穷,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她不忍心给他们找麻
烦。
生3:因为她知道渔夫和桑娜生活的艰难,他们都是穷人。
师小结:是呀,西蒙是善良的,她体谅桑娜和渔夫的困窘,不想给他们增
加负担。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孩子温暖,但又在明知道不能保证孩子未来的
情况下含悲死去,真是死不瞑目啊!
7.总结。填空。
桑娜宁可____,也要____。
渔夫宁可____,也要____。
西蒙宁可____,也要____。
合成一句话:虽然桑娜、渔夫、西蒙都是____,但是他们宁可___
_,也要____。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读、批注、小组合作学习,各找一句最能表现桑
娜、渔夫、西蒙善良的话进行品读。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非这样做不
可”体会桑娜的善良。通过品读“自作自受”“揍我一顿也好”进一步走进人
物的内心世界。在品读渔夫善良时,让学生根据神态、动作体会渔夫的心理,
既让学生感悟到渔夫的善良,又进行心理活动的补白,渗透了写作方法。在感
悟西蒙善良时,我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眼含热泪,穷人生活的悲
惨及精神的伟大深深触动了他们的心灵。我紧扣教学主线,充分利用问题、情
境等手段,长文短教,化繁为简,学生在不断触摸文本关键语言,不断发现和
思考中,体会到了人物内心世界,受到了情感熏陶和人文启迪。
三、你觉得这样的穷人穷吗?列夫.托尔斯泰说:爱和善就是真实的幸福,
而且是世界上真实存在和唯一可能的幸福。
桑娜和渔夫虽然物质生活是贫穷的,但他们拥有爱和善,拥有大爱和大善。
他们是精神的富翁。此时此刻,你们内心肯定有很多话想说。让我们提起笔来,
用两三句话写下你的感动或感受吧。
生1:桑娜善良、渔夫勤劳、西蒙圣洁的母爱的光辉令我感动!
生2:穷人虽穷,但他们勤劳、善良,他们是最富有的人!
生3:这些穷人虽穷,但他们都有一颗金子般的心,我要向他们学习,把
这种美好的品质发扬光大!
生4:人间处处有真情。此刻,我感受到了真情的美好,听出了爱的旋律,
让爱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扎根吧!
师小结:不管未来我们是贫穷还是富有,我们都应该保持一颗充满爱和善
的心,让我们的灵魂洒满幸福的阳光。
【设计意图】写话时,学生激情迸发,我在尊重学生多元感受中,也沉醉
在语文课堂的渡口,欣喜地收获着精彩的风景。长文短教,一线串珠,需要关
注的是对文本关键语言的品味和涵泳。当我们关注教学珠串时,不仅仅使学生
习得了科学的阅读方法,还删繁就简,培养了他们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此时,
我们同样可以体会到文本的精微之妙与精妙之思。
四、作业:
1.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
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续
写《穷人》。
2.推荐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比如《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设计意图】此作业设计,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
膀,续写《穷人》,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推荐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其它作品,比如《战争与和平》、《复活》等,课内
引向课外,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八、板书设计:
穷人
渔夫 桑娜 西蒙
勤劳 善良
【设计意图】此板书设计紧扣文本,抓住文中主要人物及他们的高尚品质,
提纲挈领,突出重点。
课题名称
第四单元12《桥》
教学目标
通过研读课文词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
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人格与精神。
体味老汉在危急时刻甘愿献出自己生命的人格与精神,要通
重点分析
过理解关键词句,尤其是对老汉的神态、动作心理描写,将
凝固的语言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具有一定的难度。
重难点分析
课文中对老汉的神态描写较为细致,能充分体现老汉的内心
难点分析
活动,这对于学生较难感受,因为这高于六年级学生的情感
经验和生活经验。
1.通过情境诵读和想象,感悟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
教学方法
危险自己扛起来的人格与精神。
2.通过讨论及问题探究,体会老汉的高贵品质。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在一个寂静的黎明,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打破了这个小村庄的宁静。今
导入
天这堂课就让我们继续通过这座小木桥走进那个村庄、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
寻找那段感人肺腑的故事。
一、积累课文特色语言,并进行深层情感体会
此时此刻,洪水在狞笑,死亡在逼近,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一个重要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的人物出现了,他是谁? (老汉)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位老汉在生死攸关
之际作出怎样的人生抉择。
1.生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描写老汉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
感受。(出示课件)
2.老汉清瘦却一点儿也不高大,那作者为什么说他像一座山?他的什么像
一座山?(镇定)
3.这位老汉可是全村人拥戴的老支书啊!拥戴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村里人
都很爱戴他?想象一下,在平日里,老汉为大家都做过些什么呢?
4.生自由发言。
5.情境朗读。
在平时的日子里— 他像一座山。
在困难面前 — 他像一座山。
而如今,在灾难面前—他像一座山。
6.他就是一座让你有希望活下去的靠山。所以,人们停住脚,望着。把求
生的目光投向了他们拥戴的老汉。那老汉又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呢?请同
学们继续魔都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画下来。(出示课件)
(1)虽然声音沙哑,但却字字铿锵有力,虽然声音沙哑,但却句句掷地有
声啊!(指导朗读)
7.就在这万分危机的时刻,老汉还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那是什
么? (出示课件)
(1)老汉说这话时的语气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愤怒)它为什
么而愤怒?(小伙子是党员)
(2)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生死危难之际,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群众,而把
死的危险留给了党员。在课文中还有一处写到了老汉的吼,谁找到了?
(出示课件)
(3)想想这两个吼字所表达的意思一样吗?
(4)推和揪这两个词前后矛盾吗?为什么?
作为老者,在生死危难关头他又一次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小伙子,而把死
的危险留给了自己,老汉的抉择所表现出来的大爱,真让我们为之动容啊!
可就在这时,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的呻吟,突然,木桥一下子坍塌了,
翻滚的巨浪吞没了老汉和小伙子的身影,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出示课件)
8.师:老汉将自己的生命永远地留在了这广袤的蓝天与大地之间,谈歌
的这篇文章是一篇小小说,但它更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写到这也并没有
结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结尾!
(出示课件)——五天以后…
(1)孩子们,用心去默读这些文字吧!
(2)老师相信这短短地只言片语早已触动了你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谁
来读一读?
(3)指名读
(4)齐读
师:真没想到啊!老支书和小伙子竟然是一对父与子,在老汉最后的生命
余晖里,这简单而又壮美的一个推字,包含着一位父亲对儿子多深的爱啊!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面对此情此景,假如你是这位来送别的村里人,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请
用你饱含深情的笔触,写下你对英雄的哀思吧!
老汉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像一座山,一座镇定、威严的大山,但作为
一名父亲,他依然是一座高大、巍峨的山!相信同学们的心里一定充满了感
小结
动,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永远的记住这令人难忘的一幅画面吧!其实在
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像老汉一样的人,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六年级上册《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狞笑、拥戴、放肆、呻吟、搀扶、祭奠、
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抓关键词理解句子,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老党员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句子,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
高精神,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生字词,现在检查一下大家的复习情况(听写):咆哮 狞
笑 放肆 势不可当 ,同学们看,这是一场怎样的洪水?
2、上次课我们已经理清了文章的脉络,现在谁能用“要素串连法”再次回顾一下课文的主要内
容。
明确:一个黎明时分,在一个小山村里,一位老村党支部书记在山洪暴发、村民们慌张逃命的情
况下,沉着地指挥村民渡过木桥,自己和儿子却牺牲的事情。
2、走进洪水,体会情境
1、第四组课文的学习,要求我们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那么本课主要运用的表达方法是什么呢?(描写: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
2、自读提示:熟读课文,请用直线出文中描写洪水的句子,并在旁边进行批注。
3、同学们找的都很准确,但是像刚才几位同学那样读,能让人感受到洪水的可怕吗?(出示课
件)
(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2)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3)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4)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5)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生练习读)选择你能读的最好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
4、通过课文中的环境描写,我们仿佛看到洪水在不断地——上涨,灾情在不断地——加重。此
时此刻,村民们会怎么办呢?
(出示课件)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
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桥拥去。
三、聚焦老汉 感受党员形象
1、同学们,现在的情况变得十分危急。洪水来势汹汹、势不可当;村民惊慌无措、惊恐不安!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谁出现了?(板书老汉)
2、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用波浪线勾画老汉让你感动的句子,并旁批出他是个怎样的人?把
这些句子抄写下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老汉让你感动的品质。
3、生汇报。(出示课件)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4、师:在势不可挡的洪水面前,在惊慌失措的村民眼里,老汉像——座山。是啊,老汉像一座
大山稳稳地、镇定地站在木桥前,挡住了肆虐的洪水,挡住了乱哄哄的村民。在这危难时刻,老
汉下了一道命令?
(课件展示)◆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的?从中你体会到老汉的什么精神?哪个标点引起你的注意?我们应该怎么
读呢?
“桥窄”是对所有村民说的,干净利落。“排成一队,不要挤!”指挥村民有序撤离。“党员排在
后边!”那排在前面的是谁?(群众)说明老汉始终把群众的安危放在第一位。 (先人后己、
舍己为人、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老汉的喊话虽然是沙哑的,但是三个感叹号传出来的声音就像大山一样坚定!(响亮、干脆、有
力、节奏快)(抽读、师范读、齐读)
师小结:在洪水面前,老汉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党支部书记,心系群众,把生的希望留给百姓,
他就像一座山。
四、设置矛盾,体会老汉父亲形象
1、老汉的大山形象让我们刻骨铭心。除了老汉,文中还有一个人作者也进行了具体描写,谁?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描写老汉与小伙子的句子,用你喜欢的符号做上标记。
2、课件展示
(1)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
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2)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3)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4)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3、这几段话是对人物的具体描写,在这里作者采用哪些手法来表现人物呢?(人物的动作和语
言描写)
4、请同学表演
5、老汉和小伙子,他们说的、做的,前后似乎充满了矛盾。同学们,你们能读懂吗?似懂又非
懂,令人费解,是吧?没关系,如果你读了下面这段话,老师相信你在顷刻间会明白许多许多……
(出示课件)◆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到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
人。她丈夫和她儿子。(音乐响起30秒后,师配乐朗诵)
①让我们一起怀着沉痛的心情读读这段话。
②你读懂了什么?(老汉和小伙子,原来竟然是一对亲生父子啊!) 这是这篇课文真正的结
尾,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为什么课文最后才交代他俩的关系呢?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巧妙
设置悬念)
6、谈谈你心里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交流汇报:受人拥戴的人、面对危险从容不迫的人、无私奉献的人、先人后己的人、坚持原
则,秉公办事的人、舍小家顾大家。
五、写法总结
1、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运用人物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2、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六、小练笔
洪水吞没了老汉和儿子的什么,却吞不没老汉坚强不屈的精神。他就像一座桥,在人们心中。请
拿出笔来写一写,此刻你想对老汉说的话。
老汉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相信在同学们内心已经对他充满敬意之情,老师想知道同学们对他
的崇敬之意表现在哪里?学生读练笔 背景音乐《为了谁》
4 花之歌
教学目标:
1.认识“穹”、“孕”等10个生字。会理解“苍穹”、“旖旎”、“琼浆”等词语
的意思。
2.阅读诗一般的语言,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感悟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花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理解花的形象,感受生活中的美。
2难点:借助语言文字展开丰富想象,体会花儿向往光明,从不顾影自怜,也
不孤芳自赏的人生态度,流露出作者对花的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1.关于花的诗句。
2.黎巴嫩纪伯伦的《啊!风》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请看下面一组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这三首诗中都写到花。花是美丽的,带给大自然以多姿多彩,带给大自然以芬
芳。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一首散文诗《花之歌》,诗人纪伯伦有一颗敏感而多
情的心,所以他笔下的花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构
成了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这花给人以启迪,富有生命的内涵,接下来请跟随诗
人,走进花的世界吧!
2.书写课题:4.花之歌
3.介绍作者。
纪伯伦是黎巴嫩诗人、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
是阿拉伯现代小说、艺术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
拓者之一。其主要作品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
发丰富的情感。代表作品有《我的心灵告诫我》,《先知》,《论友谊》。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苍穹( qióng )孕育(yùn )摇曳( yè)馥郁(fù)赠予(yǔ)
......
硕大(shuò)琼浆(qióng )鸣啭( zhuǎn )婆娑( suō)冠冕(miǎn )
.....
(2)检查词语的理解。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苍穹”的意思是:天空。
②难字突破法。
“心驰神往”中“驰”的意思是飞奔,词语的意思是:心神奔到所向往的地方。
形容一心向往。
③查字典理解。
祭献:祭祀供奉。
冠冕:古代帝王、官员的帽子。这里指婚礼的礼帽。
旖旎:柔和美好。
馥郁:形容香气浓厚。
顾影自怜:回头看看自己的影子,怜惜起自己来,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
孤芳自赏:把自己比作仅有的花香而自我欣赏,比喻自命清高。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或者感悟。
3.交流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讲述了花的成长与芬芳,以及花凋谢的过程。
第二部分(第5-7自然段):通过对花的描述,表现了花积极乐观的态度,展
现了花的精神。
4.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首散文诗运用第一人称的手法来写,把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星星、诸元
素之女、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以及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讲述
了花的成长与芬芳,以及花凋谢的过程,表现了花积极乐观的态度,展现了花的
精神。
四、品读句子,展开想象,感受花的美好。
出示句子一: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
然后又说一遍……
作者把花比喻成什么?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呢?
大自然的话语。让人感受到花是那样的可爱,那样的神秘,总能给人带来美好
的享受。
出示句子二: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
行。
这句话让你想到了什么画面呢?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我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
花儿悄悄开放的时候,有早晨的风相伴,风儿在祝贺我,为我的开放而鼓掌……
傍晚,太阳就要远去,我和一群群鸟儿送别太阳,很真诚地对太阳说:“太阳,
明日见!”
师:对呀,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和谐,这就是生命的芬芳,非常的自
然!
出示句子三: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
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
读着这些句子,你受到了哪些启迪与感悟呢?
生:我知道了要像花儿那样乐观地对待生活,享受生活,不张扬,也不自卑。
生:我懂得了人要追求光明,追求属于自己的世界,便乐观地、开心的生活。
五、总结课文,拓展主题。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出示拓展美文。
你时而歌唱,欢笑;时而又悲叹,哭号。我们能听见你的声音,却见不着你的面
貌;对于你,我们能觉察出,但却看不到。你仿佛是爱情的海洋,淹没了我们的灵
魂,抚慰着我们宁静的心。
你逢山而升,遇谷而降,在原野上则伸展开去,浩浩荡荡。升时,可看出你的刚毅、
坚忍;降时,可看出你的谦恭、礼让;伸展时,则显示出你的轻盈、灵敏。你犹如
一位尊贵而仁义的国王,对下层弱者显得和蔼可亲,对倨傲的强者则威风凛凛。
找一找作者想象奇特的地方,并谈谈你的感受。
板书设计
4.花之歌
大自然的话语
星星
诸元素之女
花是 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 对光明心驰神往
婚礼的冠冕 不顾影自怜、孤芳自赏
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
教学反思:
1.理解散文诗中的意象,并展开大胆的想象,感悟生活美好的画面,激发学生
对大自然的喜爱,并生活的珍爱。
2.抓住关键语句,理解含义,感悟道理。比如“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
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这句话就表明作者的态度,可以联系
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4* 花之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的对人生的思考。【语文要素】
3.感受并交流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想象奇特的地方,体会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语
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理解作者笔下的花的形象。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导入新课,自主学习
1.板书课题:花之歌。结合日常生活经验,交流对花的认识。
2.作者简介:
纪伯伦(1883年~1931年),黎巴嫩诗人、作家、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
《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课文为其中一首。
3.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读懂词语。
二、走进课文,理解“我”是花
1.学生读课本中的阅读提示,明确任务:想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
2.自主学习,在能体现“我”是花的地方作批注。
(1)学生反馈,引导提炼关键词。
(2)引导学生用“读到( )时,我仿佛看到花儿( )”的句式让学生交流,初步读
懂文字的字面意思,提炼出作者描绘的各种花的形象。
3.适当点拨,引导学生理清脉络。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我”是什么;第二部分(第5~7自然段):“我”每天都在
做什么。
三、感受奇特的想象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或阅读经验想开去:如果请你也来想象花的形象,你会想
到“我”是什么?“我”还会做什么?
(1)关注“大自然的话语”“星星”“诸元素之女”“礼品”“冠冕”“祭献”等词语,理解
作者由花的各个方向想开去,赋予了它独特的名称。
(2)关注“欢迎”“送行”“摇曳”“呼吸”等拟人化的动词,想象花的“行为”。
2.将文中的“我”改为“花”可以吗?为什么?
3.文中哪一种花的形象最能打动你?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点拨: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领悟作者其实是在借花表达自己积极向往和追求光明的
人生态度。
4.“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句中“这些哲理”指的是什么?
点拨:指不顾影自怜,不孤芳自赏,向往光明,充满希望。
四、阅读《杨柳与水莲》,感受画面
1.学生朗读《杨柳与水莲》,思考:文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以杨柳和水莲对话的方式,写出了它们对刚逝去的夜的不同
感受,表达了作者对积极、执着追求美好的人生态度的肯定。
2.文中杨柳对夜的遐想奇特而美好,请在你认为想象奇特的地方作批注。
预设:“夜的幕上有繁星……碧夜的幕中!”由“夜”想开去,都想到了什么?
3.教师小结:想象让文章更具画面感,内容更丰富。
[教学板书]
4* 花之歌
“我”是什么
“我”每天都在做什么独特想象力→积极向上
向往光明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首充满哲理的散文诗。教学时我以引导学生围绕学习提示中的两个问题,进行自
读自悟,从而感悟作者笔下花的形象,由花的形象想开去,对比感受课文中奇特的想象。这样
学生就能比较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其实是借花表达自己积极向上和追求光明的人生态度。
4* 花之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的对人生的思考。【语文要素】
3.感受并交流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想象奇特的地方,体会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语
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理解作者笔下的花的形象。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导入新课,自主学习
1.板书课题:花之歌。结合日常生活经验,交流对花的认识。
2.作者简介:
纪伯伦(1883年~1931年),黎巴嫩诗人、作家、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
《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课文为其中一首。
3.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读懂词语。
二、走进课文,理解“我”是花
1.学生读课本中的阅读提示,明确任务:想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
2.自主学习,在能体现“我”是花的地方作批注。
(1)学生反馈,引导提炼关键词。
(2)引导学生用“读到( )时,我仿佛看到花儿( )”的句式让学生交流,初步读
懂文字的字面意思,提炼出作者描绘的各种花的形象。
3.适当点拨,引导学生理清脉络。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我”是什么;第二部分(第5~7自然段):“我”每天都在
做什么。
三、感受奇特的想象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或阅读经验想开去:如果请你也来想象花的形象,你会想
到“我”是什么?“我”还会做什么?
(1)关注“大自然的话语”“星星”“诸元素之女”“礼品”“冠冕”“祭献”等词语,理解
作者由花的各个方向想开去,赋予了它独特的名称。
(2)关注“欢迎”“送行”“摇曳”“呼吸”等拟人化的动词,想象花的“行为”。
2.将文中的“我”改为“花”可以吗?为什么?
3.文中哪一种花的形象最能打动你?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点拨: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领悟作者其实是在借花表达自己积极向往和追求光明的
人生态度。
4.“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句中“这些哲理”指的是什么?
点拨:指不顾影自怜,不孤芳自赏,向往光明,充满希望。
四、阅读《杨柳与水莲》,感受画面
1.学生朗读《杨柳与水莲》,思考:文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以杨柳和水莲对话的方式,写出了它们对刚逝去的夜的不同
感受,表达了作者对积极、执着追求美好的人生态度的肯定。
2.文中杨柳对夜的遐想奇特而美好,请在你认为想象奇特的地方作批注。
预设:“夜的幕上有繁星……碧夜的幕中!”由“夜”想开去,都想到了什么?
3.教师小结:想象让文章更具画面感,内容更丰富。
[教学板书]
4* 花之歌
“我”是什么
“我”每天都在做什么独特想象力→积极向上
向往光明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首充满哲理的散文诗。教学时我以引导学生围绕学习提示中的两个问题,进行自
读自悟,从而感悟作者笔下花的形象,由花的形象想开去,对比感受课文中奇特的想象。这样
学生就能比较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其实是借花表达自己积极向上和追求光明的人生态度。
本文发布于:2023-05-26 10:57: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0698731848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花之歌》教学反思1.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花之歌》教学反思1.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