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从新林鹿苑想到《诗经》中的鹿文化
作者:刘 薇
来源:《北极光》2010年第04期
新林区不光拥有美丽的风景,丰富的文化底蕴,更有可爱的鹿。
大乌苏鹿苑山庄是新林区众多鹿散养基地的其中之一,这里有吉林双阳梅花鹿、兴安梅花
鹿,享誉中外的天山马鹿、东北马鹿、兴安马鹿。鹿群被散放于园中,里面的乔灌木枝叶和天然
植被是大自然为鹿群提供的纯天然绿色饲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同时,更使鹿儿恢复原始的
野性。蒙古先民在图腾文化时期有过狼图腾、鹿图腾的崇拜。在他们看来,鹿很美而且具有神
力。
穿行在鹿苑山庄,林间的小溪欢快地流淌着,发出潺潺的流水声,风吹动着林间的松涛,发出诱
人的清香,我依偎在小桥上,看着那一片片树叶,随着那泉水慢慢地流向远方。真想像鹿儿一样,自
由自在和无忧无虑地生活。 注视着悠然自得的鹿儿,《诗经》里渗透的鹿文化历历在目:
鹿是爱情的象征
《诗经•召南•野有死》:
野有死,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野有死,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野有死》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恋爱的诗。写恋爱,为何要以“野有死鹿”起兴?因为在古代,
鹿是与爱情婚姻相关的一种礼物。古人婚礼纳徵,用鹿皮为贽。《野有死》这首诗以“野有死”起
兴,实际上是作者精心的安排,寓有深意。它说的是:那位多情的小伙子,爱上了一位如花似玉的姑
娘,于是跑到树林里打死了一只鹿,送给这位同样对他一往情深的姑娘。
《野有死》这首言情诗,其比兴手法与《关雎》一脉相承。不同的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以关雎雌雄相和的鸣叫声起兴,使人容易联想起男女之情,因而不觉得突兀;而《野有死》以“野
有死”等情景起兴,则不易让人产生男女之情的联想。这是因为时空久远,对古代风俗文化背景之
陌生不解而造成的理解上的差异。去掉文化背景上的隔膜,则可以很容易地读懂这首脍炙人口
的佳作。
鹿是德音的象征
《诗经•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本文发布于:2023-05-26 10:31: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068318184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从新林鹿苑想到《诗经》中的鹿文化.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从新林鹿苑想到《诗经》中的鹿文化.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