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中国地质概况

更新时间:2023-05-26 10:04:33 阅读: 评论:0

元旦佳节-鲁迅自传

中国地质概况
2023年5月26日发(作者:脍炙人口)

中国地质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大地构造位于欧亚板块的东南缘,与太平洋板块和冈底斯印度板块相接。

各地地质环境差异较大,地史发展不同,区域地质各具特色。总体而言,地层发育齐全,沉积类型多样;地质构造复杂,

活动带与稳定区并存;岩浆活动频繁,地史演化漫长;变质作用类型多样,变质程度各异。中国是全球具有重要地质特

色的地区之一,也是研究大陆地质构造特别是中新生代地壳构造演化的重要地区之一。多种多样的地质构造活动不仅

为形成丰富的矿产资源提供了优越的成矿条件,而且构成了多姿多彩的地形地貌。辽阔的疆域,山川壮丽,西南有

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海拔 8848 m的珠穆朗玛峰为世界第一高峰,海拔-155 m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盆地是

中国最低、世界著名的洼地之一。巍峨屹立的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逶迤东延;长江、黄河、珠江、黑龙

江,蜿蜒东流。全国地势西高东低。南部层峦叠翠,阡陌连绵;北部浩瀚无垠,镶嵌片片黄沙戈壁。

中华人民共和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面积约960Km2,疆域辽阔,山川壮丽。西南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珠穆郎玛峰海

8848m,为世界第一高峰;西北有中国最低的吐鲁番盆地,海拔-155m,为世界著名的洼地之一。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海拔4000m以上的

高原。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峰峦峻拔,逶迤东延;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涛浪翻滚,蜿蜒东流;在广大的东部地区,丘

陵与盆地纵横交错,沃野与河湖相映生辉,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素为中华民族休养生息之地,更为现代中国和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和重要基地。

中国处于欧亚板块的东南缘,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相接,各地区地质环境差异较大,发展历史很不相同,因而区域地质各具特色。从整

体来说,中国地层发育齐全,沉积类型多样;地质构造复杂,活动带与稳定区并存;岩浆活动频繁,演化历史漫长;变质作用类型齐全,变质

程度各民;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是全球具有重要地质特公的地区之一,也是全面研究地壳构造演化,特别是中新生代地壳构造演化

的重要地区之一。

地层: 中国幅员广阔,各断代地层发育齐全,自中下太古界至新生界皆有分布。各时代地层出露总面积粗略统计为8602610Km2,占全国

陆地面积的89.6%

其中: 太古宇出露面积为73700Km2,占出露地层总面积的0.9%

元古宇出露面积为596300Km2,占出露地层总面积的6.9%

下古生界573500Km2,占6.7%

上古生界945600Km2,占11%

中生界2457700Km2,占28.5%

新生界3955810Km2,占46%

沉积类型多种多样,显生宙生物化石丰富。太古宇、大都元古宇以及部分活动带的显生宙地(岩)层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区域变质作用。形成

了不同时代的变质岩系。

岩浆岩

中国岩浆岩分布广泛,侵入岩出露面积为997390km2,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0-4%。其中:超镁铁岩面积为16360km2,占侵入岩面积的1-

6%;镁铁岩7044km2,占7-1%;中性岩(含中基性岩)47600km2,占4-8%;酸性岩(含中酸性岩)861690km2,占86-4%;碱性岩

1300km2,占0-1%。岩浆活动十分频繁,从太古宙至近期都有发生。岩浆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既有岩浆喷溢和爆发,又有岩浆侵入。岩浆

活动可划分为前吕梁、吕梁、四堡、晋宁、震旦、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喜马拉雅等10个期。前吕梁,吕梁、加里东和华力西在中

国北部(昆仑一秦岭以北)最为强烈;四堡、晋宁期在中国南部较为强烈;印支和燕山期在中国东部最为发育;喜马拉雅期在滇藏地区尤为重

要。各期、各类侵入岩出露面积见表11。中国多期次、规模巨大的岩浆活动是岩石圈演化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中国内生矿产的生成具有重

要意义。

前吕梁期

前吕梁期岩浆岩包括太古宙的迁西期、阜平期和五台期,主要发育在华北地区的北部,在豫西、小秦岭地区以及阿尔金山和佳木斯地区也

有分布。

火山岩 火山岩在太古宙为地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呈近东西向展布。

侵入岩 前吕梁期侵入岩主要有超镁铁岩、镁铁岩和酸性岩,中性岩较少。 吕梁期 吕梁期岩浆在我国分布甚广,其出露范围与早元古代地

层基本一致,主要见于华北地区的北部,吉、辽、鲁、冀、晋地区,内蒙古阿拉善、大青山,黑龙江东部佳木斯、东风山,以及西北部额木尔、

塔河等地。此外,还见于天山、昆仑一秦岭和川滇地区。

火山岩 本期火山岩构成早元古代沱群、哀牢山群、那拉提岩群及其相当(岩)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侵入岩 本期侵入岩有超镁铁岩、镁铁岩、闪长岩类及花岗岩类。 四堡期 四堡期岩浆活动主要发育于长城纪,至蓟县相对减弱。

火山岩 长城纪火山岩出露于塔里木一华北地区的南、北缘和扬子区的北缘,火山活动主要发生在断裂活动带内。

侵入岩 四堡期侵入岩比火山岩发育程度相对较差,但岩类较多,包括超镁铁岩、镁铁岩、中酸性、酸性岩和碱性岩。 晋宁期 晋宁期岩

浆在中国北方以侵入岩为主,在中国南方火山岩和侵入岩都较发育。

火山岩 在黑龙江的马家街云和落马湖群中,分布有中酸性火山岩。

侵入岩 晋宁期侵入岩有超镁铁、镁铁岩类和中酸性、酸性岩。

区域变质岩系

中国区域变质岩系分布广泛,岩石类型复杂。主要岩类有麻粒岩、片麻岩、变粒岩、片岩、板岩、千枚岩大理岩、变质镁铁岩及区域混合岩等。

这些岩类比均属不同的原岩建造遭受不同期次和类型的区域变质作用的结果。变质作用的主要类型大致可分为区域中高温变质作用、区域动力

热流变质作用、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和埋深变质作用等四类。不同成分的原岩经受不同类型的变质作用、在一定温度、压力范围内,形成各

具特色的矿物和常见的矿物组合,并由此分别构成不同变质程度的麻粒岩相、角闪岩相(高角闪岩相、低角闪岩相)、緑片岩相(高緑片岩、

低緑片岩相)、蓝闪石片岩相(蓝闪粶片岩相、蓝闪石-硬柱石片岩相)及次緑片岩相(浊沸石相和葡萄石-緑纤石相)。 中国的区域变质岩

系,按构造期分为12期,按空间分布分为10个变质区。

太古宙变质岩系迁西期变质岩系(2900±Ma 分布与华北变质区别的集宁、冀东、辽东和吉南等地区,呈近东西向的带状分布,以麻粒

岩相和部分高角闪岩相为特征,属区域中高温变质作用类型。

阜平期变质岩系(2900± --2600±Ma 广泛分布于华北变质区,其次见于昆仑一一秦岭变质区的桐柏山地区。以角闪厌相为主,局部为麻

粒岩相,属区域中高温变质作用类型或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类型。

五台期变质岩系(2600±--2500±Ma 主要分布于华北变质区中北部,在天山一兴安变质区的鸡西地区可能也有它相当的岩层。主要形成

低緑片岩相到高角闪岩项的递增变质带,局部有麻粒岩相,属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类型。

元古宙变质岩系吕梁期变质岩系(2500±--1800±Ma 主要分布于华北、塔里木一阿拉善、昆仑一秦岭等变质区,其次见于天山一兴安变

质区。

四堡期变质岩系(1800±1000Ma 主要分布于扬子变质区周边及昆仑秦岭变质区东部,其次见于天山兴安变质区及塔里木阿拉善

变质区的部分地区

晋宁期变质岩系(1000850Ma 主要分布于扬子变质区中部和塔里木阿拉善变质区南、北两侧,其次零星见于天山兴安变质区、昆

仑一秦岭变质区、华南变质区及高喜马拉雅一滇西变质区。

震旦期变质岩系(850600Ma 分布零星,主要见于天山一兴安变质区东部,其次见于塔里木一阿拉善变质区东部、昆仑一秦岭变质区东

部及华南变质区。

古生代变质岩系加里东期变质岩系(600--405±Ma 主要分布于天山兴安变质区的阿尔泰、额尔古纳、苏尼特锡林浩特四平延边

等地区。

华力西期变质岩系(405±5--205Ma 广泛分布于天山兴安变质区、昆仑秦岭变质区和巴颜喀拉唐古拉变质区,部分见于华南变质区。

中生代变质岩系印支期变质岩系(250205Ma 主要分布于巴颜喀拉一唐古拉变质区,其次见于华南编制区别的政和一大埔断裂附近以

及海南地区。

燕山期变质岩系(20566 Ma 主要分布于西藏变质区的北部和东部地区。 新生代变质岩系喜马拉雅期变质岩系(66±22 .48Ma

主要分布于高喜马拉雅一滇西变质区。 地质构造

构造期 根据各地质时代间存在的不整合接触、研浆侵入关系以及同位素年龄资料,并考虑其分布范围,划分为12个构造期。

迁西期 迁西期的时限为2900±Ma以前。期末的构造运动,在河北称为迁西运动,在内蒙古称为兴和运动。

阜平期 阜平期的时限为2900±2600Ma。期末的构造运动称为阜平运动又称为铁堡运动。

五台期 五台期的时限为2600±2500Ma。期末的构造运动称为五台运动,在黑龙江称为麻山运动。

吕梁期 吕梁期的时限为2500±1800±Ma。期末的构造运动称为吕梁运动,又称中条运动,在黑龙江称为兴东运动,在安徽称为凤阳运动。

四堡期 四堡期的时限为1800±1000Ma。期末的构造运动称为四堡运动,在湖南称为武陵运动,在贵州称为梵净山运动,在黑龙江成为黑龙

江运动。在安徽称为皖南运动。

晋宁期 晋宁期的时限为1000850Ma。期末的构造运动称为晋宁运动,在新疆称为塔里木运动。

震旦期 震旦期的时限为850600Ma。期末的构造运动,在黑龙江称为张广才岭运动,在河南称为少林运动,在安徽称为霍丘运动,在湖北称

为惠亭运动,在宁夏称为兴凯运动。

加里东期 加里东期的时限为600405±5Ma。包括寒武纪至志留纪,其间的构造运动称为加里东运动。

华力西期 华力西期的时限为405±5250Ma,包括泥盆纪至二叠纪。其间的构造运动称为华力西运动。

印支期 印支期的时限为250205Ma,仅含三叠纪。其间的构造运动称为印支运动。

燕山期 燕山期的时限为20566±2Ma。包括侏罗纪和白垩纪。其间的构造运动称为燕山运动。

喜马拉雅期 喜马拉雅期的时限从66±2Ma起,包括第三纪和第四纪,发生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 断裂分布 分布与古亚洲构造域

的断裂,多呈近东西向、北西西向和南东向;分布于滨太平洋构造域的断裂,多呈北东向和北北东向;分布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断裂,

则多呈北西西向和北北西向。

特殊变质岩系

特殊变质岩系

蓝闪片岩带特征

蓝闪片岩相以蓝闪石作为反映高压低温环境的标型矿物,常作为板块俯冲碰撞带的重要标志。实验证明,富纳、贫钙且

Fe+3/Fe+2高的岩石,经变形变质作用均可形成蓝闪石,有时蓝闪石可呈脉体贯于破碎带中。蓝闪石类矿物稳定于较

宽的PT区间,需有硬柱石等高压矿物的出现,才能反映高压条件。董申保等(1986)将蓝闪片岩带划为两个相,蓝

闪石硬柱石相和蓝闪石绿片岩相。

我国蓝闪片岩分布很广,据初略统计全国产地约40多处(4-1),形成时代多期,其形成的地质构造环境,董申保等

1986)分为:一是分布于中国陆台内部与深断裂活动有关,形成于大陆解体后的裂陷槽或深海盆中,形成时代有晋

宁或加里东期、华力西、印支期,在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背景下,局部高压相系条件下形成,如扬子地块北缘蓝闪片

岩相带。二是与板块俯冲作用有关的蓝闪石片岩,分布于西藏喜马拉雅期的雅鲁藏布江,台湾山脉东部。我国蓝闪片岩

带分布及特征参见4-14-1、续表4-1

榴辉岩带特征

榴辉岩由绿辉石、石榴子石组成,不含斜长石,可含少量石英,或蓝晶石、顽火辉石、金红石等。根据地质产状,柯尔

曼(1965)等将榴辉岩分3种:A型,呈包体产于金伯利岩和层状超基性岩中;B型,呈透镜体产于角闪岩相和麻粒

岩相中;C型,呈透镜体产于蓝闪石硬柱石片岩相岩石中。A型被认为是来自地幔的原始物质形成,后两者认为在极

高压变质条件下形成。1984Chopin等在西阿尔卑斯和挪威加里东造山带地壳成因的榴辉岩中的石榴子石中发现柯

石英,其稳定的温压条件为温度800,压力大于2.9GPa。因此,含柯石英的岩石,被认为是大陆地壳岩石被俯冲到

地下90 km,甚至进入上地幔,经超高压变质作用后,再快速折返至地表。这显然与板块俯冲碰撞有关,引起了地学界

的极大关注。

2.1 榴辉岩的分布与特征

我国榴辉岩主要分布于大别苏鲁地区及北秦岭、柴北缘、甘肃北山、阿尔金山西段,西南天山一带(4-14-2)

以及一些呈包体状产于金伯利岩、超基性岩中。其中在大别苏鲁地区,以榴辉岩为代表的超高压岩石组合,数量之多,

分布之广,类型之全,已闻名于世。

麻粒岩区特征

麻粒岩是以出现斜方辉石为标志,典型矿物矿物组合为紫苏辉石+单斜辉石,形成温度范围为700900,压力为0.

31.2 GPa,大多为低中压变质相系。近年来又发现有高压变质相系。在我国主要为太古宙面状麻粒岩(如华北地

区),次为新太古代古元古代线状麻粒岩带(如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核部)(4-1),以及年轻的火成岩中一

些麻粒岩(量虽少,但意义大)包体。麻粒岩形成往往靠近地壳底部,由壳幔相互交代作用结果,代表下地壳中最主要

岩石类型,其时代往往较老,可在不同构造环境下形成。主要岩石类型有变质表壳岩组合中麻粒岩(含BIF的基性麻

粒岩建造、孔兹岩建造),变质T.T.G 岩系中麻粒岩、变质辉长岩组合中麻粒岩,以及紫苏花岗岩组合等。

地质构造单元

构造单元划分

我国约自早中元古代随着古陆壳的逐渐形成,于中晚元古代开始了陆洋开合的板块运动。此次编图表明,中晚元古代时

已有代表古洋壳残迹的蛇绿岩带出现,同时也有较多的碰撞造山型花岗岩带形成,故宜以此时作为古板块划分的开端。

而古板块活动的主要活动时期为古生代,这一时期古中国陆块裂解为大小不等的碎块,成为多岛洋环境,蛇绿岩带分布

甚广。经先后碰撞造山形成了板块与微板块镶嵌的古构造结构。根据现有资料在程裕淇等(1994)对晋宁期以来中国

板块构造所作的划分的基础上,将拼合于四堡加里东期的华南板块,划分为扬子、华夏两个古板块,将塔里木华北

板块划分为塔里木、华北两个板块。这样包括西伯利亚古板块的一部分,计有5个古板块。在古板块的陆缘地带,分

布着成群出现的碎块,有的为具有板块特征,但规模较小的微板块 ,计有准噶尔伊犁、佳木斯松嫩、柴达木

连等微板块地块群(5-1)。这些古板块、微板块于三叠纪时先后拼贴,成为巨大的欧亚板块的组成部分。

欧亚板块南面与冈底斯印度板块(肖序常等,2000)相接,其间为羌北、昌都、羌南、冈底斯微板块、地块群,对

于这两大板块的界线存在不同的认识,根据现有资料,以班公错怒江结合带为宜。欧亚板块的东侧以日本台湾

律宾岛弧带与西太平洋毕鸟夫带与太平洋板块相接,东南缘以台东纵谷结合带与菲律宾海板块相联。它们的相互作用,

控制了中国现今的构造格局。

陆块

构成中国各古板块稳定核心的有4个陆块,规模均较小,活动性较大,其生长、发育与固结时期先后不同。最早的陆

壳出现于中国北部,逐渐向南增生。

1 华北陆块

华北陆块的陆核部分孕育于始太古早太古时期,形成于中太古代阜平运动。自始太古代起,该区陆壳不断增生,历经

2 000± Ma的发展演化至早元古代末吕梁运动时基本固结,为中国最古老的陆块,中新元古界具过渡型盖层特

征。

2 塔里木陆块

大部分为较新地层覆盖,基底深815 km。在阿尔金北坡米兰岩群获单颗粒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值3 660 Ma,说

明存在早中太古代陆核。该陆块至中元古代,除阿尔金、西昆仑等边缘地带地层具活动陆缘沉积特点外,大部分与华北

长城系、蓟县系相似,属浅水稳定型沉积,形成过渡型盖层。

3 扬子陆块

一般推测其陆核在四川盆地之下,是一个长期的稳定核心,扬子陆块结晶基底主要由新太古界古元古界中深变质岩系

组成,但也出现了中太古代岩石的信息,在上扬子很可能具有中太古代的陆核。扬子早前寒武纪克拉通形成之后,活动

性较大,中元古代裂谷活动很强,形成了广厚的中晚元古代褶皱基底。块体于青白口纪晚世四堡运动时基本成陆,青白

口纪中晚世,陆块周边裂陷,绝大部分于晋宁运动时最终固结,南华系为第一盖层。覆盖广厚的中下扬子地区,在其南

缘的庐山元古界出露较全,北部出露张八岭群,中部安庆有董岭群等,可知其具早元古代结晶基底,中元古代褶皱基底

和青白口纪细碧角斑岩系,庐山青白口系筲箕洼组细碧角斑岩系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917+36 Ma878±51 Ma

(谢国刚等,1997)。扬子板块西南缘的羌北昌都、羌南微陆块,拥有中新元古界变质基底。但近期在羌南微陆块

基底变质岩系中有中二叠世蜓科等化石发现,除有1 111 Ma等古老年龄值外,并获有384 Ma346 Ma311 Ma

的同位素年龄(李才,2003)是否属混杂岩型基底有待进一步查明。

4 华夏陆块

华夏陆块自青白口纪晚世以来迭遭裂解,残留的地块散见于琼南、西沙等南海诸岛及东海海域,西沙群岛片麻岩及石英

岩类的Rb-Sr等时线年龄为1 465 Ma(程裕淇等,1994),最近发现赣东北广丰微陆块虽为扬子型盖层,但其基底

是华夏陆块的残留体(杨明桂等,2003)。在浙西、闽西北、闽西南、赣东、赣南、琼中等地加里东造山带的根部,

均有华夏陆块的结晶基底发现,主要为一套古元古界低角闪岩相和中元古界高绿片岩相的变质岩系,出现有晚太古代的

信息。闽西北天井坪组斜长角闪岩的全岩Sm-Nd等时线年龄值2 682±148 Ma、麻源群变粒岩(原岩为酸性火山岩)

锆石U-Pb年龄值2 093 Ma(龚世福等,1987)、马面山群下部东岩组角闪变粒岩角闪石Ar-Ar年龄1

129.4±169.4 Ma。陆块固结于四堡运动。残留的琼南地块由下古生界构成盖层。

造山带

造山带主要形成于陆缘地带,围绕陆块发育,往往有较多的微板块或地块嵌布其中或垫铺其下(如华南),有的块体则

是从深层被推移至浅表(如大别),所以结构十分复杂。当两个板块的陆缘造山带不断演化到发生拼接,可以形成由若

干造山带组成的造山系。板块间除板块结合带外,由于中间地块或微板块的存在又往往出现多条不同时期微板块结合带。

这些结合带一般是一条较宽的构造变形带,包括构造混杂岩或蛇绿混杂岩带,高压或超高压带质带。板块结合带不同段

落对接时代有先后不同,多数东早西晚,而且在板块碰撞后,又经反复裂解与焊合,使早期形迹遭到改造或叠覆,故中

国的四大造山系多数是复合造山系。

1 天山兴蒙造山系

由西伯利亚板块和塔里木、华北板块的陆缘造山带组成,为加里东、华力西期复合造山系。

2 阿尔金造山带

塔里木板块与华北板块的结合带为阿尔金造山带,也是塔里木板块与祁连、柴达木微板块间的转换地带。

3 中央造山系

中央造山带是塔里木、华北、扬子等3个古板块之间的一条复合造山系,有关论著颇多,含意也不尽一致。

4 青藏造山系

为扬子板块与冈底斯印度板块之间的一个巨型造山系。其板块结合带的位置一直有不同认识。据最新的区调资料,喜

马拉雅地区二叠纪冰期为冰川泥石流形成的含砾砂岩,在冈底斯早二叠世拉嘎组中发现有漂砾组成的典型冈瓦纳相陆缘

冰碛物,漂砾大者直径达1m以上。而班怒带以北广泛分布的为早二叠世含砾板岩,并见少量落石,有可能是深水

及冰筏沉积,为古特提斯洋所在。另据潘桂棠等(1997)研究,该区华夏、冈瓦纳混生生物群大致以班公错-怒江带

为中心对称分带。北以暖水生物群化石为主,南以冷水生物群占主要地位。同时北侧主要为四堡晋宁期基底,南侧为

泛非期基底,加上又是一条重要的三叠纪至侏罗白垩纪蛇绿岩带和蓝片岩带。该带应当是冈瓦纳陆块群的北界,即板块

结合带所在。塔里木-扬子陆缘有松潘-甘孜、金沙江等造山带和羌北昌都、羌南等微板块。班公错-怒江带南侧为

冈底斯微板块、雅鲁藏布江微板块结合带和喜马拉雅造山带,并以喜马拉雅主边界断裂与印度陆块相接。在冈底斯微陆

块有少量中新元古界念青唐古拉群和高黎贡群出露,盖层为奥陶纪至早中三叠世地层,其中晚古生代地层中10多个层

位新发现有火山岩。据最近区调资料,仅二叠系中就发现有3个不整合面(潘桂棠,2002),表明稳定性较低 。喜

马拉雅逆冲构造变质岩片或核杂岩也为中新元古界,有拉轨岗日群、聂木拉群,缺少寒武系。陆壳有可能固结于寒武纪

早中期的泛非运动。

5 华南造山系

华南造山系即扬子东南陆缘与华夏陆缘之间的造山系。二者以钦州湾杭州湾结合带相接(杨明桂,1998),该带是

具有一定宽度的构造带,内部结构复杂,以浙赣段出露较好。北界在浏阳景德镇歙县苏州一线,除有中晚元古代

景德镇歙县及歙县德兴蛇绿混杂岩带外,在浏阳、萍乡交界地区也有基性、超基性火山岩发现(中国地质调查局,

2001),很可能同属华南洋的北支;南界即萍乡绍兴断裂带,在浙江陈蔡、龙游有中晚元古代蛇绿岩发现(包超民

等,2001),推测为华南洋南支残迹。二者之间为浙赣古岛弧地体残体和万年加里东推覆体(杨明桂等,2003)。

该段可见强烈的构造岩片堆叠、构造混杂、蛇绿混杂、构造挤出和消减叠覆。湘桂段为新地层所掩,大致在衡阳城步

凭祥与萍乡郴州北海间,即经湘东延至钦州湾晚古生代残留海槽。因此,结合带由北东向南西,经四堡、晋宁、

加里东、华力西印支运动才最终焊合,现暂以绍兴萍乡北海断裂带为板块的最终分界。华南加里东造山带主体发

育于华夏陆缘,西界至扬子陆缘的邵阳-城步一线,与推定的板块结合带西界大致吻合。扬子陆缘的右江地区于晋宁期

已基本固结,泥盆石炭纪、早中三叠世先后发生北西向裂陷,褶皱于印支运动,属印支期造山带(任纪舜,

1997)。

台湾造山带是一个中新生代造山带,为欧亚板块陆缘日本菲律宾岛弧造山带的一环,以台东纵谷结合带与菲律宾海板

块相联。台东纵谷是在燕山期玉里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带基础上于新近纪形成的仰冲型板块结合带。

特殊类型岩石

特殊类型岩石

蛇绿岩

蛇绿岩是地球壳幔系统层圈间相互作用的产物,他含有代表地球壳幔系统不同层圈的岩石单元,从形成到定位的过

程跨越了板块运动的不同阶段与不同的构造环境,因此他记录着壳幔系统不同层圈相互作用,以及板块运动学与动力

学的丰富信息。研究蛇绿岩是研究地幔过程的最佳窗口,在蛇绿岩中,不仅有来自亏损的软流圈的信息,也有富集的下

地幔的信息,还可以找到板块为什么扩张的信息。已经为广大地学工作者所公认的蛇绿岩定义是:蛇绿岩是一个岩石

组合的术语,他包括洋壳和上地幔的一系列岩石,他来自洋内增生板块边缘,他代表古代已消失的大洋岩石圈碎片,但

并非正常的大洋岩石圈;他绝少来自广阔的大洋扩张脊,而更多的是形成于现代的岛弧、弧前、弧后盆地、转换断层

以及小洋盆类似的环境。严格地说,蛇绿岩仅见于造山带中,在造山过程中,将大洋壳不同部位和不同环境的沉积物

挤压、拼合在一起,形成与传统地层学大不相同的叠置关系,使蛇绿岩遭受了改造和破坏,恢复和判别其原始层序和形

成环境,是研究造山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而蛇绿岩的研究也是造山带地质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正因如此,本次编图

说明书将蛇绿岩作为一个独立章节加以说明。

中国的蛇绿岩分布在不同时期的造山带之中, 北方为新元古代石炭纪的蛇绿岩, 西北为古生代的蛇绿岩,西南为古生代

中生代的蛇绿岩, 华南仅有零星出露的中新元古代蛇绿岩,最年轻的蛇绿岩出露在台湾东部, 形成于古近纪新近

纪和前古近纪。中国的蛇绿岩在新疆、甘肃、青海、西藏、四川、陕西、内蒙古、黑龙江、安徽、江西、云南和台湾等

省都有分布,以新疆、甘肃、青海、西藏四省(区)为最,除个别地区研究较为详细外,总体研究程度较低。地幔岩

洋壳岩上覆洋盆含放射虫硅、泥质沉积岩”“三位一体的存在是蛇绿岩套的主要特征。但是,由于后期构造的肢解作

用,不少蛇绿岩套剖面已不完整,各地岩石组合不尽一致,对其认识存在分歧是难免的。本说明书是考虑各方面的认识,

按编图的实际资料,并参考部分地质调查新成果(包括125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地质科学研究成果,以下同),

综合编写而成。有关蛇绿岩的叙述是基本按照大地构造格局的区、带,自西而东,由北向南简要说明各个区、带出露的

蛇绿岩特征(3-8)。各岩带基本特征如3-3

从上述简要叙述的中国蛇绿岩时空分布情况可以看出,中国的蛇绿岩十分发育,形成时代总体趋势是由北向南逐

渐变新,从一个侧面大致可以勾画出中国古大陆形成演化的轮廓。最北面的为北疆北山贺根山兴安岭弧形蛇绿岩

带,形成时代主体是在奥陶纪泥盆纪,大兴安岭新林蛇绿岩为新元古代末期;天山蛇绿岩带,以中天山为中心,形成

时代为志留纪,南北两侧的南天山和北天山均为石炭纪;在昆仑祁连山秦岭区带中,西昆仑蛇绿岩带形成时代为奥

陶纪,东昆仑形成时代比较复杂,但主体是古生代;祁连山蛇绿岩带形成时代为志留纪;北秦岭蛇绿岩时代为中元古代,

尚值得进一步研究;阿尔金蛇绿岩带十分独特,几乎都是在奥陶纪时期形成,并将东西昆仑分割成两部分;藏滇三江

区带、甘孜理塘带和金沙江带为二叠纪三叠纪,澜沧江带为二叠纪,其南端为泥盆石炭纪,怒江带为侏罗纪,其最

南端德宏地区为白垩纪,雅鲁藏布江带为白垩纪;中国东部滨太平洋域自东北、扬子而华南及东南沿海,自北而南时代

由三叠纪到古近纪新近纪,赣东北浙江衢州出现的古老蛇绿岩可能是残留古老陆块拼接的证据。从蛇绿岩组合特征

来看,青藏三江区蛇绿岩基底岩石以方辉橄榄岩为主,而其他大多数区是以二辉橄榄岩为主,表明了古代洋盆与现代

洋盆的结构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时也反映了前者与成矿关系更为密切,因此为地质找矿提供新思路。

晶洞(钾质)花岗岩

中国具晶洞构造的碱长(碱性)花岗岩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的粤东、闽东、浙东、苏、鲁以及东北的辽、吉、黑等地,

构成了一个NNE向的巨型的晚中生代晶洞碱长花岗岩带。在内蒙古东部以及河北北部也有近EW向的晚华力西期晶洞

碱长花岗岩带。近年在西藏北部和云南开展的地质调查也发现有晶洞花岗岩出露。

晶洞花岗岩完整的演化系列包括:辉长岩-闪长岩-石英闪长岩或花岗闪长岩-角闪石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黑云母正长

花岗岩-晶洞黑云母正长花岗岩-晶洞钠闪石碱性花岗岩-花岗斑岩或正长斑岩。晶洞正长花岗岩及晶洞钠闪石碱性花

岗岩中晶洞构造十分普遍,晶洞直径从数毫米至数厘米,以毫米级者为主,分布不均匀,有时相连成串珠状。晶洞壁由

钾长石、石英组成,洞内发育由钾长石、石英、钠长石、霓石、萤石等组成的晶簇,矿物晶形完好。顶部或边部的岩石

局部发育文象结构。在晶洞钠闪石正长花岗岩中,钾长石含量 65%75%,石英25%20%,钠长石少量(An0%

5%),钠闪石0%2%,霓石0%2%;晶洞正长花岗岩和晶洞钠闪石正长花岗岩化学成分的特点是高硅(SiO275.4

577.68wB/%),富碱(Na2O+K2O7.888.54wB/%)、低铝(Al2O310.9613.34wB/%),富挥发份(B 13.4

wB/%),钾钠含量相近或钾多于钠;岩石稀土元素总量稍低或低于维氏(1962)世界花岗岩平均值,铕中等至严重亏

损,δEu0.500.14 7Sr/ 6Sr初始值 0.70340.71124ΣNd(T)2.13.1,全岩δ1 0 5.5‰9.5‰, 源岩物质具

幔壳混合源特征。

环斑或球斑花岗岩

奥长环斑花岗岩(Rapakivi granite)是世界上一种特殊的岩石类型,以其独特结构和形成地质环境受到地质学家的广

泛关注。环斑花岗岩往往产在克拉通内及其边缘的深断裂带中,是造山后的产物,他的出现意味着造山作用结束,大陆

裂谷开始形成,这已成为地质学家的共识。因此,研究环斑花岗岩的岩石类型和形成时期具有重要的地球动力学环境的

意义。世界已知的环斑花岗岩大多出现在前寒武纪历史时期,往往标志了古元古代与新元古代之间的一次重要的交替转

折时期。时代较新的环斑花岗岩只是最近时期才有所报道,因而引起地质学家的普遍兴趣。国内已发现且研究较深入的

环斑或球斑花岗岩主要分布在北京的密云、内蒙古兴和和秦岭地区。密云和兴和的环斑和球斑花岗岩分布于华北陆台上,

形成于中元古代。秦岭地区为一印支期环斑花岗岩带。

喜马拉雅期(古近纪第四纪)

喜马拉雅期(古近纪第四纪)

喜马拉雅期岩浆活动的特点完全打破了自加里东期以来形成的构造岩浆格局:侵入岩以中性-酸性侵入岩为主,超基性

-基性及碱性侵入岩,仅在藏、滇、青地区有所发育。火山岩主要为陆相基性火山岩,在东北和华南的琼北、雷州半岛

及台湾等地最发育,并可划分为早期(古近纪)、中期(新近纪)、晚期(第四纪)三期。

火山岩

火山岩以中国东部大陆最为发育,西藏、新疆、台湾、海南等地也有分布。除台湾、海南、西藏为海相火山喷发外,其

他地区均为陆相火山喷发。

侵入岩

1 超基性-基性岩

超基性基性岩出露极少。江西苗圃等地有中新世辉长岩、辉绿岩。沿浙江江山-绍兴断裂带分布有橄榄辉绿岩和似金

伯利岩及玻基橄辉岩伴生。山西怀仁西部山区和五台山见有与始新世玄武岩同期的玄武质潜火山岩脉分布。

2 中性-酸性岩

喜马拉雅期中性-酸性岩岩浆侵入活动主要发育在青海、川、滇、藏地区,其他地区少量显示(3-7)。

3 碱性岩

喜马拉雅期碱性岩极少,青海地区见有混生于中性酸性岩中的碱性岩,吉林桦甸市永胜见有一处含霓辉石、霞石的正

长岩岩株,出露面积18 km2,为古近纪渐新世产物。新疆该期碱性岩有3处,其中有产于喀什市北托云碱性玄武岩中

的碱性辉长岩,呈岩流、岩席、岩板状;有位于塔什库尔干县西南的碱性正长岩体,属古近系始新世产物。青海唐古拉

北坡有霓辉石霞石金云母斑岩、含黑云母霞石白榴岩。

燕山期(侏罗纪白垩纪)

燕山期(侏罗纪白垩纪)

燕山期岩浆活动在中国境内最为强烈,产出之岩浆岩分布广,数量多,岩体面积大。主要分布于中国东部和藏、滇、川

地区。中国东部NENNE向岩浆岩带,是环太平洋岩浆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岩浆活动的时间上看,该带自西向东,

出露岩体时代由老到新,即西部从侏罗纪早、中、晚世向东逐步到白垩纪早、晚世,尤其是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的活动

最为强烈;岩石特征上主体是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组合,但由西向东早白垩世正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岩增多,粤、

闽、浙、鲁沿海地带断续出现晶洞碱长花岗岩和晶洞(钾质)花岗岩,在藏、滇、川还伴有中性、基性、超基性岩,沿

怒江和雅鲁藏布江出露有举世瞩目规模巨大的侏罗纪和白垩纪蛇绿岩带。

该期火山岩,在中国东部自北而南也作规律性变化,在东北、华北主要为中性岩类安山岩系,下扬子区主要为粗安岩系,

闽浙地区主要为酸性岩类流纹岩系,在南岭地区主要为英安岩系;在火山活动时间上,自西而东出现由早到晚的演化规

律,即在内陆腹地活动期主要为燕山早期(J1J2),在闽西、浙西主要燕山中期(J3K1),在东南沿海主要为燕

山晚期(K1K2)。综合火山岩和侵入岩的时空演化规律,可以反映出燕山期岩浆活动自西向东由老到新,由少钾到

富钾到富钠的迁移演化趋势。

火山岩

燕山期火山活动,大致可分为大兴安岭、辽鲁、浙3NNE向的火山带,以及燕辽、长江中下游及粤东3条近

EW向的火山带,构成一幅纵横交错宏伟壮观的火山岩的画面。

侵入岩

超基性-基性岩

1 甘肃龙门西沟区

区内见有燕山晚期纯橄榄岩(116 Ma)、单辉橄榄岩、橄榄单辉岩、单辉岩呈4个串珠状小岩株,侵入到燕山早期岩

体。

2雅鲁藏布江区

藏南仲巴-萨伽-日喀则-墨脱带,见有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套,该带长约1 500 km,宽3050 k

m,带内有岩体(群)60余个,出露面积4 000 km 2,其岩石包括含长纯橄岩-含长异剥橄榄岩-橄长岩-辉长岩组

合、含单辉纯橄榄岩-异剥(二辉)橄榄岩-异剥辉石岩-辉长岩组合、辉长岩-辉 绿岩组合;席状岩床(墙)的岩

类有辉绿岩、粒玄岩、辉绿玢岩、细晶辉绿岩等。

3 班公错东巧丁青怒江区

区内见有中侏罗世地幔橄榄岩以方辉橄榄岩型、方辉辉橄岩-橄辉岩型为特征,K-Ar 法年龄值179 Ma

4 华南地区

华南地区燕山早期的超基性-基性侵入岩有辉绿岩、辉长岩、辉长辉绿岩、橄榄岩、单辉橄榄岩、角闪石岩、角闪橄榄

岩、橄榄辉长岩、辉石岩、异剥辉石岩等岩株、岩脉、岩墙等,零星出露于浙江的浦江、诸暨、东阳,江苏南京蒋庙,

湘南及赣南、粤北等地,多沿断裂带,呈独立岩体分布或与同期火山岩共生;一些大岩体内尚能划分出岩相,如蒋庙岩

体,由内向外分别为角闪橄榄辉长岩-辉长岩-闪长岩;湘南千里山地区,辉绿岩年龄142 MaAr-Ar,刘义茂等,1

995)。燕山晚期的岩体出露于福建莆田和长乐-南澳NE向断裂带和仙游-漳平EW向断裂交汇处,岩石已变质为蛇

纹岩、透闪石岩、滑石岩。湘东北及湘南地区的一些辉绿岩岩脉,侵入于白垩纪花岗岩体中,属晚白垩世形成。浙江黄

岩和台湾大南澳等地片岩分布区内,燕山晚期有辉长岩、辉长辉绿岩岩株、岩瘤、岩墙、岩脉等产出。

5 海南岛中部区(包括白沙、琼中、万宁一带)

区内有中侏罗世形成的闪长岩、辉长岩、辉绿岩等小岩瘤或岩脉、岩墙成群分布。

6 华北地区

华北地区燕山晚期的辉长岩、二辉闪长岩等基性超基性岩在鲁西和太行山南段(130 Ma160 Ma)等地有分布,因

岩体规模小,编图时已归并掉。

7 其他地区

各地尚有较多的云煌岩、云斜煌岩、闪斜煌斑岩、闪辉正煌岩、棕闪钠煌岩、拉辉煌斑岩等岩脉。其中已获年龄值者有:

湘东北棕闪钠煌岩149 Ma,湘东邓阜仙岩体内的云煌岩K-Ar 年龄 107 Ma120 Ma5);湘中锡矿山闪斜煌斑岩K-

Ar 年龄值102 Ma;千里山岩体北侧云煌岩K-Ar法年龄值157 Ma

中性-酸性岩

中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是中国中酸性侵入岩岩浆活动最发育、最强烈的时期,岩体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华南、川

藏三江带、昆仑山、秦岭、大别山等地区(3-7)。

碱性岩

燕山期碱性岩零星分布。

1内蒙古西部乌海地区

乌达矿区以北的沙漠中见奇格特敖包碱性侵入岩,为霞石正长岩、碳酸岩等,出露面积约0.18 km2

2 攀西西昌、冕宁等地区

区内有与二长花岗岩及正长花岗岩相伴产出的含霓石的碱性花岗岩。

3 云南个旧地区

有两个碱性正长岩和霞石正长岩岩体,面积约30 km2。哀牢山近中越边境处的勐坪,有含霓辉石的角闪石二长花岗

岩。

4 广东及海南地区

海南省出露的为霞石正长岩岩脉及岩墙,个别为岩株体。粤中则有佛岗岩体内的霞石正长岩。

5 其他地区

宁芜地区及庐枞火山盆地南缘等地,有燕山晚期偏碱性的辉长岩(δ=5.35.65)及正长岩类(δ=4.967.65)和偏碱

性火山岩伴生。

印支期(三叠纪)

印支期(三叠纪)

印支期岩浆活动仍然继承了加里东期的构造岩浆活动格局。北部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地区,中部区、藏滇区和华南

区岩浆活动明显增强。从岩性特征分析,北部区以花岗岩为主,向东出现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组合,有碱性岩石

(霓辉正长岩、霓霞正长岩、云霞正长岩)的出现;中部区为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组合,在秦岭出现

环斑花岗岩和混合花岗岩;藏川区主体岩石与中部区相同,但出现许多基性、超基性和碱性小岩体,有的成为三

叠纪蛇绿岩的组成部分;华南区岩性特征和岩石组合则与此前变化不大,唯滇桂交界一带出现大片该期的辉绿岩墙(席、

脉)群。

火山岩

1 新疆地区

新疆地区火山岩主要是中晚三叠世陆相火山岩,见于祁漫塔格山南,吉木萨尔县大龙口、三工河一带,西准噶尔的克

拉玛依百口泉一带地下也有产出。祁漫塔格山南坡,主要为流纹岩、石英斑岩、霏细斑岩、基性酸性角砾熔岩、凝

灰熔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及安山岩、玄武岩(199 Ma222 MaK-Ar,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1985)等。吉木

萨尔县,为杏仁状安山岩。克拉玛依百口泉一带,在钻孔内的 1 1182 798 m深处,见有流纹岩、玄武岩(197.5

Ma218 MaK-Ar,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1985)和碱性玄武岩等。

2 西秦岭地区

该区早三叠世以流纹岩、英安岩、安山岩、安山玄武岩等中酸性火山岩为主,伴有火山碎屑熔岩。晚三叠世在祁连山地

区及向西延入青海省有凝灰岩、酸性凝灰熔岩等零星分布。

3 青海地区

区内火山岩可分为早中三叠世海相火山岩和晚三叠世海相、陆相互生火山岩。前者集中分布于柴达木东缘与西秦岭、

祁连山结合处,以及西秦岭及巴颜喀拉山等地,如下三叠统洪水川群(海相)中上部及中三叠统闹仓坚沟组(海相)下部的

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及英安质凝灰熔岩、安山质凝灰熔岩、中性火山角砾岩、晶屑岩屑凝灰岩等。后者陆相火山岩

沿东昆仑西秦岭自西向东由中酸性熔岩中性岩基性岩。亦即西段祁漫塔格喀雅克登塔格一带,以流纹质角砾岩

(222 Ma235 Ma, K-Ar,青海省区域地质志,1991)为主,中段都兰鄂拉山一带,以安山岩、安山质角砾凝灰熔岩

为主,东段西秦岭黄南等地,以橄榄辉石玄武岩为主,夹有基性凝灰角砾岩等。海相火山岩分布于巴颜喀拉山可可西

里山南缘与唐古拉山结合部,西起西金乌兰湖经玉树后向SSE转折进入四川,其南带以中基性熔岩为主,局部枕状构

造发育,夹有中酸性熔岩及火山碎屑岩;北带主要为枕状构造发育的富钠细碧岩角斑岩,并有少量中酸性酸性熔岩,

岩石均已变质。西昆仑奥依塔格地区,晚三叠世地层中还夹有少量橄榄玄武岩、安山岩。东昆仑八宝山-鄂拉山和西秦

岭青海茶卡、甘肃北山、夏河等地,早、中三叠世地层内见有海相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组合;晚三叠世海陆交互相

火山岩,分布于八宝山-鄂拉山地区,为碱性玄武岩-玄武安山岩-粗面岩-碱性流纹岩组合(222 Ma235 MaK-

Ar)(204 Ma225 MaK-Ar,青海省区域地质志,1991)。在祁漫塔格和青海都兰地区的陆相火山岩为玄武岩-安

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青海东部同仁-泽库地区为玄武安山岩-石英安山岩组合。

4 东北地区

区内火山岩主要为早三叠世陆相安山岩,晚三叠世有陆相流纹岩、英安岩及其火山碎屑岩,属英安岩流纹岩组合;海

相火山岩仅见于完达山,系枕状熔岩与放射虫硅质岩、镁铁质岩、超镁铁质岩共生。

5 藏地区

在羌中南唐古拉保山带大水塘组中赋存有主要为玄武岩、橄榄玄武岩、安山岩和碱性流纹岩。羌北昌都思茅带

在江达组中赋存有以陆相玄武岩、安山岩、安山质火山碎屑岩及少量中酸性岩火山岩。松潘甘孜带的德格至中甸一带,

向北延到青海,在曲嘎寺组、图姆沟组中,有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属典型的安山岩组合。义敦地区也为安山岩组

合。理塘、道孚、阿尼玛卿地区的火山岩则显示了由拉斑玄武岩向碱性玄武岩过渡的情况。澜沧江带芒怀组和小定西组

以中基性岩为主,中性及酸性岩次之,岩石组成包括玄武岩、橄榄玄武岩、细碧岩、安山玄武岩、安山岩、粗面安山岩、

角斑岩、英安岩、流纹岩、石英斑岩等,他们在中三叠世时为海相喷发岩,晚三叠世时属陆相喷发岩。滇东富宁-开远

一带,有孤立分布的具中心式喷发特点的玄武岩,同期并伴有潜火山岩出露,岩石变质较深。

6 华南地区

滇东、桂西右江地区,有赋存在海相三叠纪地层中的玄武岩、细碧岩,及少量的基性火山碎屑岩和酸性熔岩。桂西南那

凭祥一带早期为细碧岩,后期为中酸性火山岩。右江崇左十万大山一带以流纹岩、流纹斑岩(223.8±22.5 Ma

Rb-Sr,薛怀民等,1995)等酸性熔岩为主。早期至晚期,也由基性向酸性演化。

侵入岩

1 超基性基性岩

超基性基性岩发育于昆仑山、滇、藏、川西等地区。

藏北查多岗日、拜惹布错至若拉岗日一带有6个岩体侵入于晚三叠世地层中,可能属印支晚期形成,岩石类型为方辉

辉橄岩和辉绿岩,多已强烈变质而成片理化的滑石-菱镁岩。内蒙古苏尼特左旗索布力嘎格日朝鲁一带有斜长岩、

苏长岩、辉长岩、橄榄二辉岩组成的田家营子基性杂岩。川西义敦地区,有方辉橄榄岩、含辉石纯橄岩、单辉橄榄岩、

辉长岩组成杂岩体。桂西南至滇东,超基性-基性岩小岩体很多,其中,北侧的西林-田园一带,沿西江断裂两侧分布,

100余个层状及似层状岩体,面积约50 km2,侵入于石炭系及下二叠统中,主要为辉绿岩和辉长辉绿岩,局部有橄

榄辉绿岩和辉石辉绿岩。那坡-凭祥一带,沿那坡断裂和凭祥-东门断裂也分布有辉绿岩、辉长辉绿岩、橄榄辉绿岩和

单辉橄榄岩等 70余个岩体,面积约35 km2。湘东板杉铺加里东期中酸性-酸性岩体内外侧,也有较多辉绿岩及云斜

煌斑岩脉侵入。河北青龙杜家营子见有辉长岩、辉石闪长岩。赣南安远也发现有印支期超基性岩筒。黑龙江省完达山见

有超基性基性岩岩体,岩体为辉石橄榄岩、辉石岩、辉长岩等。

2 中性-酸性岩

主要分布在青海、秦岭、昆仑山、东北、华南以及藏滇等地区。而华北内蒙古和昆仑秦岭两带则保留EW向构造

岩浆带痕迹的基础上,东北、华东、华南区,已显现出主体转为NE向构造岩浆带的轮廓(3-6),这种构造走向的

转变可能反映了太平洋板块对大陆构造的影响。

3 碱性岩

辽、冀、晋、川、滇、黔等省的部分地段零星出露有印支期碱性岩。辽南花岗岩带内晚三叠世赛马碱性岩体内,有碱性

正长岩、碱性黑云辉石正长岩、霓辉岩、霞石正长斑岩。内蒙古包头地区见有两个碱性岩小岩体(庙沟、膝盖沟),出

露面积68 km2,主要为霓辉正长岩。山西天德河北阳原一带见有以霞石正长岩为主的碱性岩小岩基。东秦岭

别山的木桐沟九里沟及松扒等地,有霓辉正长岩、正长岩、霞石正长岩等碱性岩脉或岩墙。川西理塘、江官山、巴亨

等地,有霓辉正长岩,可能属玄武岩浆晚期分异演化产物。黔东南、黔西南和滇东南等地区,碱性岩呈岩脉、岩墙等沿

断裂带成群分布,侵入最新地层为中三叠统。黔西南有含霓石、霓辉石的辉石岩、黑云母岩。滇东南有含副长石的钛铁

辉长辉绿岩、碱闪钛辉辉长岩等。

华力西期(泥盆纪二叠纪)

华力西期(泥盆纪二叠纪)

华力西期岩浆活动基本继承了加里东期构造岩浆活动的格局,北部塔里木北缘祁连山北冀北以北地区活动更加强烈,

范围更加广泛;中部昆仑祁连山秦岭大别山区基本保持加里东期的格局;西南部藏滇区和南部华南区岩浆活动

大为减弱,仅在局部地区有所显示。总之阿尔泰、天山兴安岭、昆仑山、柴达木、藏北、藏东和三江地区是华力西期

岩浆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从活动的时间分析,北部区西段以中期(石炭纪)为最盛,早期(泥盆纪)次之,偶有晚期

(二叠纪)活动,中段(内蒙)和东段(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冀辽)以晚期为主体,偶有早、中期的活动,其中

内蒙二连贺根山一带早期见有超基性基性岩浆活动;中部区由西(西昆仑)向东(东昆仑)活动由中期逐渐过渡到

中晚期;藏滇区岩浆活动十分微弱,仅有零星的中期岩体出露;华南区以晚期(二叠纪)岩浆活动较为发育。总体上看,

岩浆活动由老到新逐步由西向东迁移。从岩性特征分析,北部区,由西向东由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斜长花岗岩组

合到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组合;中部区,中期由西向东由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组合到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

斜长花岗岩组合,晚期由正长花岗岩、斜长花岗岩组合到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组合。上述北部区和中部区同时伴有

中性、基性、超基性岩浆活动,并构成十分醒目的泥盆纪、石炭纪和晚古生代蛇绿岩带。藏滇区和华南区主要为二长花

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在桂东、粤西一带还出露有石炭纪二叠纪混合花岗岩。

火山岩

华力西早、中期火山岩

1 天山兴安岭区

阿尔泰亚带:早期先阶段以酸性火山岩为主,中阶段是酸性到基性,晚阶段为安山岩、英安岩;中期先阶段为安山岩

英安岩流纹岩组合,晚阶段为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组合。

准噶尔亚带:早期先阶段为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组合,中阶段为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英安岩组合,晚阶段以

海相玄武岩安山岩为主,最后为陆相流纹岩,具双峰式特点;中期先阶段为陆相玄武岩流纹岩组合,晚阶段西部为

基性熔岩,东部以流纹岩为主。

兴安岭亚带:早期先阶段为中酸性岩,晚阶段为中基性火山岩、石英角斑岩,呈双峰式特点;中期先阶段为玄武岩

山岩流纹岩组合,晚阶段为陆相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

2 塔里木阿拉善内蒙古中部晋北、冀北地区

博罗科努觉罗塔格带:早期中阶段先酸性、后基性,为安山岩流纹英安岩和基性火山岩组合;中期先阶段安山岩

英安岩流纹岩组合,晚阶段为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组合。

索伦山带:中期先阶段以安山岩为主,晚阶段为中基性岩。

哈尔克山萨阿尔明带:早期先阶段为安山岩玄武岩组合,中阶段为玄武岩流纹岩组合,晚阶段为基性岩;中期仅

有少量的中基性岩出露。

伊宁带:中期先阶段为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组合,晚阶段为中酸性岩。

北山带:早期晚阶段为安山岩流纹岩组合;中期先阶段以流纹岩玄武岩为主,晚阶段为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组

合。

赤峰带:早期先阶段基性火山岩;中期先阶段为玄武岩酸性凝灰岩互层。

吉中地区:中期先阶段为细碧角斑岩建造,具双峰式特点。

锡林浩特地区:中期为流纹岩英安岩石英角斑岩,北东缘为海陆交互相陆相中酸性火山岩。

3昆仑秦岭地区

西昆仑山北缘带:主要为中期的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组合,局部有晚期橄榄玄武岩安山岩组合。

柴达木南北缘带:主要为早期晚阶段,北缘东段为陆相中基性熔岩,中段为海陆交互相中酸性凝灰熔岩、海陆交互相中

酸性岩;南缘中段为陆相中基性中酸性熔岩。

南秦岭带:早期中阶段为海相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中期为玄武岩安山岩组合,局部有拉斑玄武岩

玄武安山岩安山岩组合。

4羌中南唐古拉保山地区

区内主要为中期火山岩,先阶段为碱性过渡性玄武岩、拉斑玄武岩,晚阶段为一套基性熔岩,并包括火山沉积岩,

属拉斑玄武岩组合;在左贡、类乌齐一带为大陆拉斑玄武岩。

5羌北昌都思茅区

区内早、中、晚期均有火山活动,以中、晚期为最强烈。澜沧江带主要为玄武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金沙江带中晚

期均为细碧岩和变玄武岩,但晚期晚阶段以中酸性火山碎屑岩为主;哀牢山带以晚期火山岩较发育,早阶段为海相,晚

阶段为陆相,有玄武岩、安山岩、碱质流纹岩等。

6 松潘甘孜区

区内早、中期夹有玄武岩、细碧岩、火山碎屑岩,晚阶段为海相玄武岩组合,具双峰式特点。

7华南地区

桂西南早期为玄武岩及粗面岩,中期为玄武岩及火山角砾岩,晚期为玄武岩,局部有流纹岩。海南有少量中期的玄武岩、

流纹岩,呈双峰式特点,其他地区仅有零星的早、中期火山岩出露。

华力西晚期火山岩

1新疆地区

阿尔泰仅见于富蕴县库尔提南,为杏仁状安山岩、玄武岩、火山角砾岩,厚60 m。准噶尔地区的早中二叠世火山岩一

般均为陆相玄武岩、安山岩、辉石安山岩及中性酸性火山角砾岩、凝灰岩;南部吐鲁番哈密盆地边缘,下段为酸性

火山角砾岩、石英斑岩,上段为橄榄玄武岩夹石英斑岩和火山碎屑岩。天山地区均为陆相中心式喷发酸性熔岩、英安岩、

熔结凝灰岩、玄武岩、橄榄玄武岩、安山岩夹英安斑岩,石英斑岩及其火山角砾岩;中、晚二叠世火山岩为凝灰岩、凝

灰砾岩、流纹岩、拉斑玄武岩、安山质的沉凝灰岩,集块岩等。柯坪地区为凝灰岩、玄武岩、玻质玄武岩、辉绿粗玄

岩,偶见石英斑岩和火山碎屑岩,属海陆交互相喷发物。昆仑和喀喇昆仑地区仅在北部叶桑岗西段有晚二叠世安山岩、

英安质流纹岩、凝灰岩、火山角砾岩等。

2 北山地区

区内为安山岩、中性酸性凝灰岩、火山角砾岩、玄武岩、粗玄岩、辉绿岩、石英斑岩质凝灰岩。在北山南部地区,有

长达数百千米的火山岩带:在早中二叠世早阶段为规模不大的中基性岩浆喷发,中阶段为规模较大的中、酸性岩浆喷发,

晚阶段又为基性岩浆喷发,到晚二叠世,火山岩仍分布于北山南部,为陆相中心式喷发岩,除红柳园西和马鬃山等地有

少量中基性火山岩外,其余地区均为中酸性、酸性熔岩和火山碎屑岩,成分变化不大。以红柳园大奇山为中心,火山岩

向东西逐渐减少;火山碎屑岩沿走向变化大,向东西两侧逐渐为熔岩替代。熔岩主要有流纹岩、流纹质凝灰熔岩、流纹

质角砾熔岩、英安岩等。

3 青海地区

该区大致可称为北、中、南三带,柴达木西南缘大柴旦镇北西至玛温根山为北带、东昆仑山南坡至阿尼玛卿为中带及沱

沱河杂多、玉树为南带。北、中带火山岩均产于下中二叠统中下部,以中酸性熔岩及火山碎屑岩为主,并有少量玄武

岩、细碧岩、安山岩,枕状构造发育。南带火山岩产于下中二叠统布青山群,在西部马尔争以基性火山岩为主,其次为

中性熔岩及少量火山碎屑岩;布青山一带,以细碧岩为主的基性熔岩;积石山一带以基性熔岩为主,部分为细碧岩,发

育枕状构造。

4 吉、黑、蒙地区

黑龙江龙江县、黑河市、延寿县青龙屯、阿城县亚沟、密山县二龙山及宝清县勇进桥等地的下、中二叠统高家窝棚组、

青龙屯组、二龙山组,以陆相喷发的安山岩及其凝灰岩为主,局部见有少量玄武岩,安山玄武岩。晚二叠世火山岩分布

于嫩江县、铁力县、伊春市、阿城市、尚志市、木兰县等地的五道岭组,为安山岩及凝灰岩等喷发物。吉林桦甸市、磐

石市以及永吉县等地区的下、中二叠统大河深组或一拉溪组,为浅海相喷发的流纹岩、安山岩及其火山碎屑岩等。上二

叠世统末马达屯组火山岩,分布于九台市马达屯等地,以陆相中酸性火山喷发的安山岩及火山碎屑岩为主,次为流纹岩。

内蒙古的扎赉特旗、布特哈旗,以及中东部克什克腾旗、东乌旗盐池北山和敖汉旗等地,赋于下、中二叠世统大石寨组、

高家窝棚组的火山岩,以安山岩及其凝灰岩为主,次为流纹岩及其凝灰岩,局部见细碧角斑岩和少量玄武岩,总体上

属于浅海相中酸性火山喷发产物。

5 喜马拉雅区

区内华力西晚期火山岩见于雅鲁藏布江地区下二叠统曲嘎组及西斯塔组碳酸盐岩沉积地层中,主要有细碧岩、玄武岩、

凝灰岩;西斯塔组中主要是安粗岩及其火山碎屑岩。拉萨地区二叠系洛巴堆组中夹有安山岩等火山熔岩。在左贡、类乌

齐一带,则为玄武岩细碧岩碱玄岩玄粗安岩流纹质火山碎屑岩。

6 滇、黔、川地区

华力西晚期火山岩见于滇西南景洪地区下二叠统(海相)及上二叠统(陆相)地层中,岩性包括玄武岩、安山岩、碱质

流纹岩等。哀牢山带也是早阶段为海相,晚阶段为陆相玄武岩、安山岩、碱质流纹岩等。滇西北澜沧江东岸,石炭-二

叠纪火山岩以玄武岩、英安岩、流纹岩为主,安山岩少量。川西义敦地区,上二叠统主要为玄武岩及火山碎屑岩。理塘

-道孚地区,上二叠统主要为蚀变橄榄玄武岩、细碧岩、粗玄岩、苦橄岩及火山碎屑岩,熔岩枕状构造发育;甘孜-理

塘一带尚有少量粗面岩、霓辉钠长岩等。青南、川西、滇北地区,以四川盐源-云南宾川一线为界,此线以西,晚二叠

世火山岩为海相喷发,以东为海陆交互相。在四川天全贵阳云南建水四川攀枝花连线以内三角形地区分布的峨嵋

山玄武岩(235.3 Ma253.3 MaK-Ar),呈岩被覆于二叠系茅口组灰岩之上,属华力西晚期至印支早期产物。在川

滇边境,往往下部以海相玄武岩为主,枕状及杏仁状构造发育,向上渐变为陆相,火山碎屑岩增多;黔西地区,下部主

要为火山粗碎屑岩夹熔岩,上部以火山细碎屑岩为主或熔岩与细火山碎屑岩互层。

7其他地区

桂西南的二叠系中夹玄武岩及少量玄武质火山碎屑岩及流纹岩,厚度均小。由早至晚岩性呈基性中性酸性演化规律,

玄武岩中常见枕状构造。广东境内二叠系中,局部夹中性火山岩;赣西吉安-湘中-广西梧州地区,二叠系中局部夹火

山碎屑岩。内蒙古西部的额济纳旗见有单一的玄武岩及其火山碎屑岩,赋存于下中二叠统菊石滩(金塔)组中。此外,

辽宁建平地区的下、中二叠统大石寨组(斑布拉嘎组)中也有中基性、中性、酸性火山岩。

侵入岩

1 超基性-基性岩

2 中性-酸性岩

除陕西、宁夏两省(区)外,华力西期中性酸性岩在西北地区都十分发育,出露广泛,岩石类型复杂多样,往往构成

规模宏大、绵延数百至上千公里的侵入岩带或岩区(3-5)。根据其生成时代,可分为早、中、晚三个亚期。

3 碱性岩

华力西期碱性岩仅有零星分布。东准噶尔哈尔特二台地区有霓石正长花岗岩。北山地区有岩株或岩墙状霓石正长岩。

察哈尔右后旗忠义堂巴音高勒一带,碱性正长岩(忠义堂),呈岩株产出,出露面积15 km 2,主要为角闪石正长岩、

霓辉正长岩和少量辉石正长岩、石英角闪石二长岩,局部地段出现霞石正长岩,由于生成时代较晚,往往侵入了同期花

岗闪长岩中。滇西南镇康木厂等地,也见有少量含霓石、碱性闪石的碱性花岗岩。川西冕宁-西昌-攀枝花一带沿安宁

河断裂带有近300 km2的碱性岩分布,岩石类型有霞辉岩、霓霞辉岩、霞辉岩、磷霞岩、霞石正长岩等,岩体侵入于

二叠纪至早、中三叠世地层中,被上三叠统沉积覆盖,为华力西晚期至印支期形成。甘孜理塘一带也有少量霓辉钠长

岩,岩石中均含少量碱性暗色矿物。新疆塔里木北缘、南天山、黑英山地区也有出露,岩石主要为霓辉石花岗岩、霓霞

正长岩)。

加里东期(寒武纪志留纪)

加里东期(寒武纪志留纪)

加里东期是中国较强烈的岩浆活动期。火山岩和碱性侵入岩以秦岭地区最为发育,中性-酸性侵入岩以西北、华南地区

分布最广,超基性-基性侵入岩于祁连山、柴达木盆地周缘、秦岭及华南地区均有出露。在全国范围中性酸性岩已明

显构成4个区带,北部区为塔里木北缘祁连山北冀北以北地区,中部区为昆仑祁连山秦岭大别山区,西南

部区为藏滇区,南部区为华南地区。

从岩浆活动的时空演变看,北部区的西段阿尔泰、北南天山、北山以志留纪为主,中段的内蒙和东段额尔古纳、黑河、

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完达山等地以奥陶纪为主,唯有吉中和辽北为寒武纪;中部区西段西昆仑岩浆活动时期为奥陶

纪,东昆仑为寒武纪奥陶纪,祁连山以志留纪为主,秦岭大别山为志留纪奥陶纪;西南部区为寒武纪奥陶纪;

南部区主要为志留纪,局部地区为寒武纪奥陶纪。从岩石性质演变看,该期岩浆岩主体为二长花岗岩,北山有石英闪

长岩和花岗闪长岩和混合花岗岩,陕南及粤桂交界处也有混合花岗岩出露,大兴安岭和完达山区有碱长花岗岩,天山、

阿尔金山、祁连山则伴有志留纪、奥陶纪蛇绿岩产出。

火山岩

火山岩又可细分为早(寒武纪)、中(奥陶纪)、晚(志留纪)3个活动亚期。现按地区简述如下。

1 阿尔泰北山贺根山大兴安岭区

该区属于西伯利亚板块南缘,在中国境内可分为西、中、东三段。西段:阿尔泰地区,晚奥陶世以安山岩、流纹岩及安

山质熔结凝灰岩为主,局部有辉石安山岩及玄武岩,中、晚志留世为玄武安山岩组合。北山地区,中晚奥陶世为安山

流纹岩组合。塔尔巴哈台区,枕状玄武岩、安山岩为主。中段:居延地区,中奥陶世为玄武岩安山岩组合。东段:

东乌旗地区,中奥陶世为安山岩流纹岩组合。多宝山地区,中、晚奥陶世为安山岩英安岩组合,并有少量玄武岩,

见有细碧角斑岩建造,以角斑岩为主,中晚志留世为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组合。

2 阿拉善内蒙古中部辽北地区

该区属华北陆块北侧火山岩带,呈EW向展布,分南、北两带。北带:主要为拉斑玄武岩与蛇绿岩带相伴生。南带:

主要为中奥陶世岛弧火山岩组成,内蒙古中部为玄武岩安山岩组合;白乃庙地区为绿片岩化基性熔岩;西拉木伦河南

为安山岩流纹岩组合。内蒙古白云鄂博以北和乌拉特中旗德日斯乌拉特后旗一带,以及东部克什克腾旗等地,奥陶

纪为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及其火山碎屑岩,并见有细碧岩(五道石门),是一套以基性岩为主,包括中性酸性火

山喷发产物;额济纳旗等地为中奥陶世玄武岩、安山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及安山质火山碎屑岩,以及极少的流纹岩,

为一套中基性火山岩建造,中志留世为一套以中性火山岩为主的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组合,为安山岩、流纹岩、玄

武安山岩,及其火山碎屑岩。

3 塔里木盆地北侧区

由近NW向博罗科努带和呈NEE向哈尔克山带组成。哈尔克山带:中奥陶世为中基性和中酸性火山碎屑岩,早志留世

为酸性熔岩及少量火山碎屑岩、中晚志留世为中基性火山岩与中酸性火山岩组成,具双峰式特点。博罗科努山带:由中

奥陶世细碧角斑岩、中志留世中基性熔岩组成。北山火山岩带:中奥陶世为安山岩、安山玄武岩、英安岩夹流纹岩;中

晚志留世为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在塔里木东北缘早寒武世为玄武岩、凝灰岩、集块岩组成。

4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区

为奥陶纪和中晚志留世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组合,在唐巴勒及玛依勒山一带,分别与同时代的蛇绿岩相伴产出。

5 锡林浩特以南地区

由已变质为绿片岩的早寒武世玄武岩及中酸性火山岩组成,,在其南缘他们与蛇绿岩相伴产出,并组成蛇绿岩带。

6 佳木斯隆起西缘区

主要由早中奥陶世中、酸性火山岩组成,在依兰嘉荫一带,早奥陶世为流纹岩、变中基性火山岩或石英角斑岩、细

碧岩,具双峰式特点。张广才岭西坡,以中奥陶世安山岩为主,次为英安岩及少量的火山碎屑岩。

7 大兴安岭区

黑龙江罕达气地区主要为中奥陶世安山岩,少量英安岩、玄武岩及其火山碎屑岩类,并见有细碧角斑岩,中志留世为玄

武岩、玄武安山岩、安山岩,及其火山角砾岩;伊春地区、汤原县宝泉地区早奥陶世为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及凝灰

岩、凝灰熔岩,并见有少量细碧岩、石英角斑岩,早志留世是一套受变质具片理化的流纹岩、流纹质凝灰熔岩、英安岩、

安山岩。吉中地区晚奥陶世以英安质凝灰熔岩为主,次为安山岩、流纹岩,构成中性中酸性酸性火山喷发旋回。

8 祁连山北秦岭区

该带火山岩有3类:玄武岩流纹岩组合、细碧岩石英角斑岩组合和碱玄岩粗面岩响岩组合,具有双峰式特点。

北秦岭带北部,早古生代火山岩为巨厚的细碧岩夹少量的石英角斑岩和角斑岩;北秦岭南部主要是晚奥陶世玄武岩

纹岩组合。北祁连山带,早寒武世时,西段主要为玄武岩流纹岩组合,东段为细碧岩石英角斑岩组合。中奥陶世火

山活动最强,分布最广,以玄武岩流纹岩组合与细碧岩石英角斑岩组合交替出现;晚奥陶世为拉斑玄武岩安山岩

或英安岩组合;志留纪时呈现点状喷发,为玄武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在拉脊山一带,中上寒武统火山岩主要由玄

武岩(细碧岩)、火山角砾岩组成。在南秦岭,少量出露寒武奥陶纪辉斑玄武岩及其火山碎屑岩,早志留世为玄武岩

英安岩流纹岩组合。

9 松潘甘孜区

区内仅在义敦地区见有基性中酸性火山岩,主要为安山岩组合,是华力西期岩浆活动的前奏。

10 低喜马拉雅区

在阿波尔山南部,震旦纪至早古生代米里群中有层状及脉状产出的中性-基性海相火山熔岩;路东-林根之间,见玄武

岩夹有5层火山角砾岩,可能是加里东期产物;藏中班戈县境内的志留系东卡组夹少量中酸性火山岩。川西巴塘地区,

上寒武统上部夹数十米厚的玄武岩、亚碱性玄武岩、苦橄岩和石英斑岩透镜体。

11 华南地区及其他地区

仅在桂北、桂东南、粤西、及海南部分地区见有加里东期火山岩。桂北大明山一带为早奥陶世角斑岩及火山碎屑岩;桂

东南及粤西为早志留世,海南为奥陶纪志留纪海相细碧岩、石英角斑岩、英安岩、流纹岩、及其火山碎屑岩。河南内

石燕河一带为中奥陶世玄武岩及其火山碎屑岩。

侵入岩

1 超基性-基性岩

超基性基性岩集中分布在阿尔泰、祁连山、北山、柴达木、内蒙古、贺兰山、色尔腾山等地区。常常是蛇绿岩的组成

部分,并构成重要的构造岩浆带。

2 中性-酸性岩

中性酸性岩分布广泛。早期(寒武纪) 零星分布在新疆库鲁克塔格、大兴安及其周边、青海中部、及华南等地;中期

(奥陶纪)在早期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到塔里木北缘祁连山北冀北以北地区,同时在昆仑祁连山秦岭区和阿尔

金山也已初步显露,到了晚期(志留纪),祁连山和华南成为更为显著的岩浆活动区。晚期岩体主要见于天山、阿尔泰、

东准噶尔、大兴安岭、昆仑山、祁连山、秦岭、华南以及其他地区(3-4)。

3 碱性岩

碱性岩零星分布在祁连山和秦岭等地。中祁连山地区,为钠闪石花岗岩、碱长花岗岩与正长岩伴生。北秦岭中段有霓辉

石正长岩、钠铁闪石正长岩、正长岩等正长岩-碱性正长岩组合,侵入志留系,被石炭系覆盖。南秦岭北部有早中期

二长白岗岩和正长白岗岩等碱性小岩株;南秦岭南部有正长岩-碱性正长岩组合,以含霓辉石、霞石、钠闪石的正长岩

最发育,与富钠钛超基性侵入岩及碱性火山岩共生。

震旦期(南华纪震旦纪)

震旦期(南华纪震旦纪)

本期仍按原震旦纪(543 Ma800 Ma)范畴,包括现划分的南华纪(680 Ma800 Ma)和震旦纪(543 Ma680 M

a)。震旦期岩浆活动较晋宁期微弱,该期岩浆岩在川中、川陕交界和赣闽交界武夷山区较为集中,而新疆北山、库鲁

克塔格、吉南、赣南、滇中等地区只有零星出露。川中川陕一带为南华纪的花岗岩、二长花岗岩组合,其他地区均为

震旦纪产物,如武夷山和滇中的二长花岗岩,吉南的英云闪长岩,赣南的橄榄金云火山岩(又称似金伯利岩)、橄榄岩、

角闪岩等超铁镁质岩小岩体,而北山地区岩石已遭受变质,成为花岗质片麻岩、花岗闪长质片麻岩、英云闪长质片麻岩

组合,但范围很小。黑龙江省新林地区见超基性基性岩岩体,岩性为蛇纹岩、角闪石岩、纯橄岩、辉石岩、辉长岩、

辉长辉绿岩、辉绿岩等。

火山岩

1 南华纪火山岩

新疆地区

区内火山岩见于塔里木北缘的柯坪和库鲁克塔格地区,即原划分为早震旦世的柯坪地区的巧恩布拉克组、库鲁克塔格地

区的贝义西组火山岩。贝义西组下部为玄武质火山角砾岩、蚀变玄武岩、安山质火山碎屑岩互层,偶见杏仁状玄武岩。

总体上以基性火山岩为主,部分为酸性岩。柯坪地区玄武质及流纹质凝灰岩见于东部的巧恩布拉克组下部。

陕西地区

区内郧西群和耀岭河群火山岩,分布于安康、平利和商南地区。郧西群是一套以酸性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为主的火山

岩建造,主要有流纹岩、霏细岩、英安岩、粗面岩、火山角砾熔岩、火山角砾岩、集块岩、凝灰质千枚岩等。耀岭河群

是一套以变质中基性火山岩为主的火山岩系,其中火山碎屑岩略多于熔岩,主要为变玄武岩,角砾凝灰岩、凝灰岩、少

量安山岩、石英安山岩,还有较多的潜火山岩相玄武玢岩和粗面斑岩等,属玄武岩(或玄武安山岩)组合。

其他地区

川西地区南华系中以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及同类凝灰岩等为主,少量为玄武岩。湘中麻田、雷祖殿等地,南华系与

震旦系之间局部夹苦橄质玄武岩,属拉斑玄武岩系列。湘、粤、闽、赣地区,南华系中部夹细碧岩-角斑岩和凝灰岩,

偶有英安岩。江西中南部南华系下部夹细碧岩、角斑岩、石英角斑岩、变玄武岩、变安山岩、变流纹岩及火山碎屑岩,

化学成分属钙碱性岩。

2 震旦纪火山岩

新疆地区

库鲁克塔格的扎摩提组、水泉组中,有玄武岩,辉绿岩及少量玄武质集块岩。柯坪地区苏盖特布拉克组中,为玄武岩及

潜火山岩相的橄榄粗玄岩等。此外,在阿尔泰东北诺尔特地区喀纳斯群,有安山岩、流纹质英安岩,属安山岩英安岩

组合。富蕴县以南喀喇额尔齐斯组,为玄武岩、安山岩和霏细岩、石英斑岩及其凝灰岩等。

其他地区

柴达木盆地北缘,震旦纪全吉群上部夹有玄武岩及富钾粗面岩。中祁连山西段,震旦纪多若诺尔群内夹有中基性火山碎

屑岩及玄武岩。北秦岭东北则为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组合。西秦岭地区下震旦统白依沟群主要为陆相火山碎屑岩,

包含凝灰岩、凝灰质砾岩、英安质凝灰岩。大别山南部为变玄武质岩石和变细碧质变角斑质岩石。秦岭南部周进沟组

中有基性火山岩和凝灰岩。

侵入岩

超基性-基性岩:

1 新疆地区

区内库鲁克塔格一带,有辉绿岩、辉长岩等岩体。

2 河南栾川等地

区内沿断裂分布有辉长岩、橄榄辉长岩、辉长闪长岩等(518 Ma711 Ma)

3 滇西南地区

哀牢山已发现大小数百个超基性-基性岩体,大者达30 km2,小者长宽仅几十米至数百米,呈NW-SE向至近SN

分布,以方辉辉橄岩型最多,分布最广,规模最大,其次为纯橄榄岩型、方辉辉橄岩-方辉橄榄岩型和方辉橄榄岩-二

辉橄榄岩等。

4 其他地区

鄂西为纯橄榄岩和方辉辉橄岩。黄陵花岗岩体内有基性超基性岩体,包括二辉橄榄岩、橄榄苏长辉长岩、苏长岩、辉

长岩等,这些岩体往往又被辉长岩及辉绿岩侵入其中。苏北铜山、邳县、睢宁等地产于震旦系中的辉绿岩床,也可能属

本期产物。赣东南地区鹤仔等地有橄榄角闪岩及角闪辉石岩组合,可能为晋宁震旦等多期形成产物。

中性-酸性岩

中性-酸性侵入岩仅见于四川、吉林、甘肃、江西、福建等地(3-3)。

1川中汶川地区

区内中性酸性岩为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组合。川西米仓山、龙门山、泸定、泸沽一带,有30余个

岩体,呈NE向分布,以正长花岗岩为主,含碱长花岗岩、碱性花岗岩及少量二长花岗岩,侵入于古元古界南华系中,

部分被震旦纪沉积覆盖。

2 吉林南部区

区内仅见一处英云闪长岩小岩基。

3 甘肃西秦岭和祁连山东段

区内见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斑岩岩体成群作EW向线状分布。在北山地区也有呈EW向分布的震旦纪英云

闪长质糜棱岩和花岗闪长质糜棱岩岩体。

4武夷山区

区内见震旦纪二长花岗岩岩基,呈SN向分布,年龄值510 Ma680 Ma

碱性岩

在胶南老爷顶、麻山等地有含霓石碱长花岗岩出露。

晋宁期(青白口纪)

晋宁期(青白口纪)

晋宁期岩浆活动仍以青白口纪划分。主要分布在秦岭大别山苏鲁造山带内,向西断续延伸到南天山,在大别山东端

折向北北东延伸到胶东和胶南。另在华南地区粤西、浙、闽也有零星出露。其岩石性质,在昆仑山秦岭大别山

鲁造山带内,自西向东,主体以花岗闪长岩为主(东昆仑),包括英云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组合,到大别山区由于强烈

的造山作用,岩石遭受强烈变形改造,大部分变质变形为英云闪长质片麻岩、奥长花岗质片麻岩、二长花岗质片麻岩组

合,其最大特色是发育有同时代的榴辉岩,该带另一特色是在大别山南坡呈NW-SE向发育有同时代的基性岩墙群,包

括辉绿岩、辉长岩、辉绿辉长岩,平行层面或面理贯入,延伸到胶东和胶南,主要为二长花岗岩和石英二长岩组合,也

遭受变质变形的改造,呈片麻状构造,同样也有同时代的榴辉岩出露。其他地区除赣西北九岭地区与东昆仑属于同一岩

石组合外,岩石性质大多数为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正长花岗岩组合,属钙碱系列。晋宁期火山岩大多数为海相中

基性岩,变质为细碧岩和角斑岩,未变质的为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组合,局部为英安岩、流纹岩组合。

火山岩

1甘肃、新疆地区

在甘肃、新疆地区火山岩仅见于天山东段天湖群中下部,为变中基性火山岩,原岩为富铁(镁)拉斑玄武岩和安山岩。

祁连西部见杏仁状安山玄武岩呈透镜状产于大柳沟群中部。

2 阿尔金山北坡

龚岔群中下部为安山质凝灰岩、蚀变安山岩、英安岩,少量英安质凝灰岩、英安质凝灰熔岩、碧玉岩,属海底喷发。

3 陕西境内

西乡群、铁船山组、刘家坪组为陆相火山岩,主要是流纹岩和英安岩,其次是玄武岩、安山玄武岩,火山碎屑岩等,属

玄武岩英安岩(或流纹岩)组合型。碧口群、郧西群、耀岭河群等海相火山岩,则分布于勉县略阳宁强三角地区,

并延入甘肃、四川两省。兴隆山区皋兰群的火山岩为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

4 东北地区

区内火山岩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的大兴安岭北段、张广才岭东坡、绥芬河二道河子,以及内蒙古中部四子王旗一带。大

兴安岭北段,火山岩赋存于倭勒根群(原划落马湖群、零点群)之中,早期为中酸性火山岩,过渡为中酸性与中基性火

山岩,最晚期为中酸性火山喷发岩;张广才岭东坡的张广才岭群中,为玄武岩、英安岩、流纹岩及少量安山岩;在绥芬

河二道河子黄松群中,为已变质的玄武岩、拉斑玄武岩、英安岩、安山岩、流纹岩;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白乃庙组中,为

一套受变质的中基性火山碎屑岩与熔岩组合。

5 秦岭大别山苏鲁地区

河南二郎坪(群)期和毛堂(群)期两期火山岩,均为细碧岩、角斑岩、石英角斑岩及其火山碎屑熔岩、熔火山碎屑岩。

豫西松树沟岩群中的火山岩则已变为斜长角闪岩夹榴辉岩及含柯石英榴辉岩,存在于泽洪沟蛇绿混杂岩中。

6 鄂地区

鄂西马槽园群中见有细碧岩。川北平武及川西巴塘地区碧口群及盐井群中,早期有玄武岩溢流,晚期为粗面岩、英安岩、

流纹岩喷发。碧口群的火山岩具有蛇绿岩套的层序特征。通木梁群、黄水河群、恰斯群中安山岩形成东西长达千余千米

的火山岩带。浙江青白口系中也夹有安山岩-流纹岩组合。

7皖、赣、湘北地区

落可岽群及沥口群中有安山岩-英安岩及凝灰质岩石。湘北沧水铺板溪群下部为安山质-英安质火山集块岩-火山角砾

岩-凝灰岩。

其他地区

桂北龙胜、三门一带,丹洲群中夹枕状细碧岩。湘西北桃源、安江一带,玄武岩呈岩流、似层状、岩床产出的镁铁质潜

火山岩等呈岩脉、岩墙产出NNE向带状展布,并喷发或侵入于新元古代地层中,属晋宁晚期。云开大山的云开群及海

南的石碌群中,也夹有部分晋宁晚期的中高级变质的细碧岩-石英角斑岩、流纹岩、火山碎屑岩。

侵入岩

1 超基性-基性岩

超基性基性岩仅在辽北、晋、冀、豫西、川中、滇中、鄂西等地有零星出露。

2 中性-酸性岩

中性酸性岩主要出露在新疆天山库鲁克塔格区、大小兴安岭区、佳木斯地区、青海东昆仑北缘、秦岭大别山地区、

鲁北鲁东南地区以及其他零星分布处(3-3)。

3 碱性岩

零星出露,如中祁连山西段的钠铁闪石二长岩,河南吐雾山等地含钠闪石及霓辉石花岗岩。

四堡期(中元古代)

四堡期(中元古代)

中元古代岩浆岩分布的格局与前有所不同,主要是华北陆块中心地区冀辽西出露很少,仅在冀北内蒙古兴和集

宁等地见有二长花岗岩和石英二长岩组合,并有零星的环斑花岗岩和碱性岩霓辉正长岩小岩体出露;吉南辽东地区

及黑河、张广才岭为二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岩组合,但分布范围不大;而在西部西昆仑山、东昆仑山、天山南缘、库鲁

克塔格、阿尔金山、北山、祁连山、阿拉善、呼和浩特等地区岩浆岩则分布比较集中,构成了巨大的四堡期岩浆岩带。

另在川北、川南、湘黔交界处、桂北、浙南和海南也有零星出露。从岩石化学成分上看,除祁连山区还保留有奥长花岗

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组合,冀北内蒙古兴和集宁和吉南辽东地区还见有奥长花岗岩外,该期主体是花岗闪

长岩、二长花岗岩、石英二长岩组合,而中性基性岩如辉长岩、辉绿岩、闪长岩,以及超铁镁质岩的斜长岩、蛇纹石

化橄榄岩也较常见,如桂北摩天岭二长花岗岩岩基边部有超基性火山岩科马提岩、湘北益阳有似科马提岩出露。四堡

期火山岩主要以海相基性中基性火山岩为主,夹有少量中酸性火山岩,以西部较发育。

火山岩

岩浆活动以长城纪为强烈,蓟县纪相对较弱。长城纪火山岩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山西、河北、内蒙古以及华

南等地。

侵入岩

1超基性-基性岩

超基性基性岩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北部、东北北部及南秦岭、川西、鄂西、皖南等地。

海南岛也有橄榄岩、辉石橄榄岩、滑石蛇纹岩等岩枝、岩瘤产出。

2中性-酸性岩

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华北及华南部分地区。主体沿着华北陆块与西伯利亚陆块之间的造山带分布,主要有阿尔金带、

天山带、内蒙古冀北带、小兴安岭西北带、佳木斯带、吉东带,其次在昆仑祁连秦岭区带中有西昆仑带、东昆仑

带、祁连山带、西秦岭带,其他还有川北川南、桂北、海南等地有零星出露(3-3)。

3 碱性岩

仅出露在川东北旺苍县,共有中子园、水磨、坪河三个岩体,面积约20km2;岩石类型为含副长石类的霞辉岩、霓霞

辉岩、磷霞岩、霞石正长岩、碱性正长岩;碳酸岩类的方解石碳酸岩、铁白云石碳酸岩等,可能属四堡期-晋宁期形

成。

吕梁期(古元古代)

吕梁期(古元古代)

古元古代岩浆活动的范围与太古宙基本一致,除了太古宙岩浆岩分布地区外,在川中南康滇地轴和东北的额尔古纳、

大小兴安岭北端以及张广才岭和老爷岭腹地也有大面积分布。其共同特点是:① 岩石普遍变形,片麻理构造发育,大

多数为片麻状花岗质岩石,少量为混合花岗岩;② 岩石化学成分更加富钾以至演变为钙碱性系列,除辽冀北地

区还有少量英云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岩岩石组合外,大量出露的是花岗岩、二长花岗岩,甚至少量正长花岗

岩和碱长花岗岩;③ 基性超基性岩要远远多于太古宙,主要为辉长岩、辉绿岩、辉长辉绿岩、辉长闪长岩以及超镁

铁质岩,说明在古元古代地壳的刚性程度远比太古宙时期高。此外,在川中、南康滇地轴成南北向分布的岩体,其岩石

组合是奥长花岗岩、英云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与太古宙最古老的地壳岩石组合十分相似,是否显示康

滇地轴是晚于华北克拉通的另一个古老陆块的发源地,有待考证。

古元古代的火山岩分布范围要比侵入岩范围广泛的多,东西昆仑、天山、秦岭、大别山等地都有出露,不仅有基性火山

岩,还有富钠质中酸性火山岩。

火山岩

1 华北东北地区

区内火山岩广泛分布于辽东、吉南,内蒙古大青山、色尔腾山及阿拉善地区,河北太行山南段和冀东,山西五台山、吕

梁山、中条山以及太行山区,山东蓬莱、胶南等地,黑龙江省大兴安岭亦有少量分布。岩性以中基性火山岩为主,伴有

中酸性火山岩,只有在河南为单一的玄武岩类。岩石多受变质,呈黑云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变粒岩、绿片岩及科

马提岩(少量)面貌出现。原岩为拉斑玄武岩、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有的地方岩石组合显示绿岩

征。

2 新疆地区

区内火山岩主要分布于西昆仑山,其余地区如公格尔、铁克力克、天山哈尔克及库鲁克塔格等地也有少量出露。以变质

基性、酸性火山岩为主,少量为变质中性、中酸性火山岩,原岩为拉斑玄武岩,安山岩,流纹质英安岩、流纹岩。以钙

碱性系列为主,少量为拉斑系列和碱性系列。

3 甘肃青海地区

区内火山岩分布于敦煌和龙首山地区的敦煌群、龙首山群中的火山岩,以流纹岩、英安岩及相关成分的火山碎屑岩为主,

次为安山岩、安山质混凝灰岩。在山丹、东大山一带龙首山群的下部也有以基性和中基性火山岩为原岩的片麻岩、混合

岩。

4 其他地区

北秦岭西段古元古代秦岭岩群中以英安岩为主,夹少量玄武岩,上部为流纹岩,总体为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组合。

大别山西段及桐柏山地区,桐柏山岩群中为细碧岩-石英角斑岩或玄武岩-流纹岩组合),具双峰式喷发特点。苏鲁交

界区大别山岩群中,有变质的基性-中酸性火山岩。滇西及川西北地区,新太古代至古元古界康定岩群中,有中深变质

基性中基性火山岩,具双峰式喷发特点。

侵入岩

1 超基性-基性岩

超基性基性岩仅零星分布在柴达木、东昆仑、太行山、五台山、中条山、冀北、苏鲁、川南、滇中、鄂西等地。柴达

木东北布赫特山一带、东昆仓山西段,共和县倒淌河北等地见有辉长岩、角闪辉长岩辉石角闪岩岩株侵入于古元古界。

太行山、五台山、中条山地区有变辉绿岩。冀北有角闪辉石岩。苏鲁交界区的大别山岩群中,有似层状、透镜状超基性

岩体顺层产出,成群分布,岩性为辉橄岩-橄榄岩。四川冕宁等地岩体、群,以角闪辉长岩、橄榄辉长岩、苏长岩等基

性岩为主,夹少量纯橄榄岩、辉橄岩,辉石岩等超基性岩,如沙坝、同德的辉长岩、桂花村岩体等。哀牢山及点苍山地

区有变质辉石岩和角闪石岩。鄂西黄陵核桃园-樟树坪一带,有近20个超基性-基性岩体,侵入于元古宇水月寺岩群

岩层间,以辉橄岩、纯橄榄岩为主,另有少量辉石岩、角闪石岩、辉长岩等,呈NE向分布。

2 中性-酸性岩

中性酸性岩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四川西部,新疆、青海、甘肃、河南等地也有零星出露(3-2)。

前吕梁期(太古宙)

前吕梁期(太古宙)

火山岩

前吕梁期(太古宙)火山岩浆活动强烈, 但所有的火山岩现今大多已构成古老表壳岩的组成部分。主要分布于河北的太

行山和燕山,陕西潼关、山西太原南部,河南的嵩箕、林山、桐柏山、大别山东坡、小秦岭崤山、熊耳山区,山西五台

山、吕梁山、中条山、恒山、太岳山及桑干河上游地区,山东沂蒙山区及胶东地区,东北的建平、辽南、吉南,内蒙古

的兴和集宁凉城,大青山、乌拉山、千里山及阿拉善、宝昌,新疆的塔里木北缘,天山中段,阿尔金山北坡。由于

受深度变质,岩石多呈斜长角闪岩、斜长角闪片麻岩、变粒岩、麻粒岩、及绿片岩等岩类出现,其原岩当为富铁拉斑玄

武岩、科马提岩、玄武岩、安山岩、安山质凝灰岩,英安质凝灰岩、流纹岩以及辉绿岩等,多数属于海底中基性火山岩

建造,少数为基性酸性火山岩建造,有些学者将其视为绿岩建造。

侵入岩

1 超基性-基性岩

山西、河北、山东等地新太古代超基性基性侵入岩类常与新太古代地层伴生。吉林南部和辽宁太古代岩层中的超基性

岩,常成群成带分布,单个岩体多呈脉状、岩床状产出,岩性为橄榄岩、辉石岩、辉石橄榄岩、角闪石岩,大多已蛇纹

石化、透闪石化。于五台山、太行山、恒山及山东涝坡等地的辉长辉绿岩、辉绿岩,有的受变质呈斜长角闪岩产出

(鲁西)。

大别山地区大别山岩群中成群分布的400余个超基性-基性岩体,出露面积约420 km2,多呈脉状、透镜状或岩株顺层

产出。

2 中性-酸性岩

太古宙的中性-酸性侵入岩往往与变质变形深成侵入体(正片麻岩)混杂在一起,变质强烈的就称为片麻岩,变质较弱

的,接触界线清楚的,称侵入体。这些侵入体往往分布于古老华北陆块之上和大别苏鲁造山带之内,构成古陆基底的

主体成分;较为集中的有辽北吉南、辽东、辽西冀北、内蒙古南部、晋中北、晋西南、鲁北、鲁西鲁西南以及桐

大别山等9个地区。在佳木斯地块、青海东昆仑山、河南嵩山等地零星出露(3-2)。最古老的变质深成侵入体

为辽宁鞍山地区的白家坟片麻岩,属于始太古代奥长花岗质片麻岩。

新生界

新生界

古近系新近系

目前国际上中生代和新生代的界线在海相地层中划在马斯特里赫特阶和丹尼阶之间,在磁性年代表中位于65 Ma。陆

相地层界线,以古老哺乳动物第一次大规模辐射作为新生界的开始。我国陆相第三纪下限以粤北南雄盆地研究较好,K/

E界线大致位于地磁极性带29R上部的含有鸭嘴龙类的南雄群和含有古新世阶齿兽类的上湖组之间,据南雄群上部火

山岩K-Ar法测定,其年龄值约67 Ma。本次数字制图K/E界线采用65 Ma的方案。

新近系与古近系的界线,国际上划在海相地层的阿基坦阶与夏特阶之间,大致相当于浮游有孔虫的N4带和钙质超微化

NN1带的底部。陆相地层研究程度较低。我国新近系以陆相地层为主,长期以来以含塔朋布拉克动物群的地层被认

为是渐新统的最高层位,将安琪马等出现作为中新世的下限,其磁性年代约27.0 Ma24.5 Ma。海相地层中,以含C

assigerinella chipolensisN4带有孔虫和含Triguetrorhabdulus CarinatusNN1带钙质超微化石带作为底界。本次

数字制图采用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修订版)推荐的23.3 Ma的方案。古近系中E2/E1界线为56.5 MaE3/E2界线

32 Ma;新近系中,N2/N1界线为5.3 Ma;新近系与第四系的界线为2.5 Ma

我国第三纪以陆相沉积为主,沉积类型繁多,分布于全国大小不等的数百个盆地之中。这些盆地的形成、发展和分布明

显地受构造和气候两大因素的控制,是地层区划的重要依据。第三纪时期以昆仑秦岭为界,明显地可分为北方和南方

两个动物群及其间的过渡混生带。

又大致以东经105°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发育EW向为主的大盆地和山地;东部发育NNE向为主的高地和盆地。

这样,在此纵横两线的基础上,又根据内部的沉积类型、生物群特征、地貌构造形态以及古气候条件等,将第三纪划分

13个地层区(2-9),古近纪和新近纪地层分布如示意2-10

小结

1. 中国第三系主要分布于我国数百个大小不等的盆地中,西部多为大、中型山间盆地;东部则为大、中型及小型断陷

盆地,沉积类型以陆相为主,部分地区接受海相沉积。内蒙古中、西部、粤北、赣南等区是目前研究程度较高的地区,

所含脊椎动物化石在亚洲具代表性。

2. 中国第三纪沉积类型明显受构造和气候两大因素控制。陆相沉沉类型中,因受气候条件不同,可划分为两种不同类

型:①西北区和华南区为干燥气候下形成的红色碎屑岩系,内夹石膏等;②东北区和西南区为温湿气候条件下的灰绿、

褐黄色碎屑岩系,内夹褐煤。

海相沉沉类型中,受构造条件不同,可分三种不同的沉积类型:①南疆小区为干燥气候条件下闭塞海湾的海相泻湖相

沉积;②藏南小区为温暖气候条件下稳定型滨浅海相沉积;③台湾区为温暖气候条件下活动型的滨浅海沉积。

3. 新近纪火山活动频繁。在中国东部和西部藏北区内,尤其是上新世时期有大是玄武岩、粗面岩等基性、碱性岩浆活

动。

第四系

受青藏高原迅猛崛起和强烈的新构造运动及东南季风的影响,第四纪时期发育了多种多样的沉积类型。故第四纪地层区

划的依据首先是考虑地质构造、地貌、古气候和沉积物成因类型特点。同时小哺乳动物化石组合及部分脊椎动物化石也

能作为区划的依据。第四纪以来中国大陆由西向东三大阶梯地形十分明显。现将此作为依据,划分为4大地层区,即

西部地层区(I)、中部地层区(Ⅱ)、东部地层区(Ⅲ)、海域地层区(IV)。同时,以昆仑秦岭一线为界,南、

北古气候和生物群组合有明显差异,故在三大阶梯的大区内又以东西山系为界划分为10个分区。I、Ⅱ两区的分界大致

以东经105°为界,向南沿青藏高原东界一线;Ⅱ、Ⅲ两区的分界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和雪峰山东侧为界;Ⅲ、IV两区

的分界以海、陆为界,(2-11),第四纪地层分布如示意图2-12。关于第四纪下限和统的界线,本次编图采用国内

大部分学者的意见,第四纪下限定为2.5 Ma,更新世与全新世的界线为0.01 Ma0.011 Ma。更新世内部早期和中期

的界线为0.78 Ma,中期与晚期的界线为0.128 Ma

小结

1. 第四系主要分布于全国大小不一的盆地、平原和高原中。成因类型多样,以陆相为主,明显受地貌、新构造和气候

条件控制。中国第四纪成因类型区域特点为:西北区以冰碛、洪积和风积为主;青藏高原区以冰碛、冰水堆积、湖积和

化学堆积为主;中部黄土高原区以黄土堆积为主;东北、华北区以冲积、湖积、洪积、海陆交互相及火山堆积为主;西

南区以冲积、洞穴堆积和泉华堆积为主;华南区以冲积、冲海积、海积和火山堆积为主;台湾岛以生物堆积为其特色。

黄土高原区的洛川、宝鸡等黄土剖面;河北阳原蔚县的河湖相泥河湾组剖面以及北京周口店的洞穴堆积等研究程度较

高,记录了全球变化和古人类、古生物化石带重要信息,闻名中外。

2. 更新世早期的成因类型及它们的分布范围与更新世后期相比,有较大差异:

①更新世早期湖积物分布范围大,湖泊以淡水为主,后期湖泊萎缩,湖泊咸化,冲积物发育;② 更新世早期风积物分

布面积小,后期,特别在北方地区,广布风成砂和黄土;③ 西部地区更新世早、中期时冰川发育,冰碛物分布范围大,

后期冰川萎缩,冰碛物分布范围小;④ 更新世早期火山活动较弱,后期火山活动加强。

中生界

中生界

中国中生代地层分布广泛,研究较深入(2-7)。

三叠系

三叠系主要分布于华北地层大区、华南地层大区、喜马拉雅山北坡、班公错怒江断裂带两侧,其余地区出露较零散

2-72-8)。三叠系的发育特点是:新疆、北祁连、华北陆块及其以北主要由陆相碎屑岩组成,兴安松花江

延边地层区火山岩较多,但黑龙江东北部为海相;中南祁连、东昆仑中秦岭、华南地层大区的三叠系相似,下

上统下部为海相灰岩、碎屑岩,上统中上部多为海陆交互陆相含煤碎屑岩;藏滇地层大区的三叠系全为海相。其中

扬子陆块西部下中统为巨型台地相灰岩、白云岩;巴颜喀拉山南秦岭西段川西北、右江盆地、雅鲁藏布江南岸、

班公错怒江断裂带南侧发育巨厚的深水复理石沉积;澜沧江带、金沙江哀牢山带则复理石砂、板岩、火山岩和孤立

碳酸盐岩台地沉积间互出现(2-8)。

北疆兴安张广才岭完达山兴凯地层大区

(表 2-24中简化为北疆兴安兴凯地层大区)

塔里木南疆地层大区

塔里木南疆地层大区三叠系仅出露于中天山、北山和南天山塔里木北缘,其特征与北疆大同小异(蔡士赐,1999

张二朋等,1998),许多岩石地层单位两区共有(2-24)。

北山地区三叠系出露于甘肃境内,下中统为二段井组,上统为珊瑚井组,其特征见北疆地层区额济纳旗地区所述。

华北地层大区

华北地层大区三叠系分布较广(2-72-8),在大区东部、北缘、北祁连为陆相杂色碎屑岩;中南祁连、西秦

岭为海相海陆交互相碎屑岩;东昆仑下中统与南祁连相近,上统为陆相火山岩夹碎屑岩(2-262-27)。

华南地层大区

华南地层大区三叠系分布广泛,出露较集中的地区为青南藏北、川西、上扬子地区和右江盆地(2-5)。下中统

在上扬子地区主要由巨型台地相灰岩、白云岩组成,青南南秦岭西段川西北和右江盆地为巨厚复理石砂、泥岩及深

水灰岩,金沙江哀牢山带、澜沧江带复理石砂、板岩和火山岩非常发育,并夹杂着孤立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上统下部

为海相沉积,分布范围较小;上统中上部为海陆交互陆相含煤碎屑岩,与下伏地层(下中三叠统,甚至古生界

元古宇)多呈超覆关系。

2-282-30

藏滇地层大区

藏滇地层大区的三叠系分布于北喜马拉雅雅鲁藏布江带、班公错怒江断裂带南侧、拉萨附近(2-31)和滇西腾

冲,主要由海相沉积组成,富含特提斯型动物群化石,雅鲁藏布江南岸、班公错怒江断裂带南侧发育巨厚的深水复理

石沉积(夏代祥等,1997;张远志,1998;郝子文等,1999)。

侏罗系

侏罗系分布广泛(2-7),陆相红色碎屑岩大面积分布,但在新疆和华北含煤,兴安松花江延边地层区、华北地

层大区北缘、东南沿海地区陆相火山岩发育,藏滇地层大区、华南地层大区西部、黑龙江东北部为海相及海陆交互相沉

积,此外,广东、闽南、湘东南侏罗系底部为海陆交互相。

北疆兴安张广才岭完达山兴凯地层大区

1 北疆地层区

北疆地层区侏罗系分布于准噶尔盆地、北天山、吐哈盆地、额济纳旗,为内陆盆地杂色碎屑岩,下中统含煤(蔡士赐,

1999;王思恩等,2000)。代表性岩石地层序列见2-24

2 兴安松花江延边地层区

该地层区侏罗系主要由陆相火山岩、碎屑岩组成,仅黑龙江东北部为海相及海陆交互相(王友勤等,1997)。代表性

岩石地层序列见2-242-25

塔里木南疆地层大区

塔里木南疆地层大区侏罗系出露较广,其特征与北疆大同小异(蔡士赐,1999;王思恩等,2000),许多岩石地层单

位两区共有(2-24)。

1 中天山

中天山侏罗系层序与北疆地层区相同,仍为八道湾组、三工河组、西山窑组、头屯河组、齐古组、喀拉扎组,详见北疆

地层区所述。

2 北山地区

下统为芨芨沟组杂色砂、砾岩夹泥岩,含植物化石,厚数十米至1 000 m,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中统,为龙凤山组、

头屯河组灰绿色砂岩、泥岩、砾岩,下部夹煤,含植物、双壳类化石,厚1 6004 500 m;上统,为沙枣河组紫红色

砂、砾岩、泥岩,含植物、昆虫、腹足类、蜥蜴化石,厚约900 m

3 南天山塔里木北缘

库车拜城一带,下中统为克拉苏群(包括阿合组、阳霞组、克孜勒努尔组)、恰克玛克组,灰绿色粉砂岩夹碳质页

岩、煤,底部为含砾砂岩,顶部为杂色泥岩夹砂岩、油页岩及灰岩凸镜体,含植物、双壳类、介形类、叶肢介、鱼、脊

椎动物化石,厚约1 800 m,下与三叠系整合接触;上统,为齐古组、喀拉扎组棕红色,下部泥岩夹泥灰岩,上部砾岩

夹泥岩,含介形类化石,厚150480 m,上与白垩系平行不整合接触。南天山西南段,下中统为叶尔羌群,上统为

库孜贡苏组,与塔南缘西昆仑出露的侏罗系是同一套地层。

4 塔里木南缘西昆仑

中统,为叶尔羌群(包括莎里塔什组、康苏组、杨叶组、塔尔尕组)灰绿色砾岩、砂岩、泥岩为主,夹碳质页岩及

可采煤,顶部为杂色砂、泥岩,含植物、双壳类、叶肢介化石,厚5004 600 m,下与二叠系不整合接触;上统,为

库孜贡苏组红色砾岩夹砂、泥岩,未见化石,厚1601 100 m,与白垩系平行不整合接触。

华北地层大区

华北地层大区侏罗系分布较广(2-7),主要由含煤碎屑岩组成,大区北缘、燕辽地区尚有大套火山岩。(2-26

2-27)。

华南地层大区及台湾东部地层大区

华南地层大区及台湾东部地层大区侏罗系分布广泛(2-7),华南地层大区西部海相、海陆交互相沉积发育,东部主

要由陆相碎屑岩组成,但东南沿海地区火山岩很多,广东、闽南、湘南侏罗系底部为海陆交互相沉积。台湾东部地层大

区仅有可疑的侏罗系。

代表性岩石地层序列见2-282-30

白垩系

白垩系分布广泛(2-7),大部分地区为内陆盆地河、湖相碎屑岩,局部夹煤,鄂尔多斯和松辽盆地内富油页岩,兴

松花江延边地层区、华北地层大区北缘和东南缘、东南沿海火山岩非常发育。海相地层见于喀喇昆仑西藏班公

班戈错以南的白垩系、塔里木南缘西昆仑的上白垩统、黑龙江东北边缘的下白垩统为海相(有人认为非海相),

藏北青南、滇西可见少量海相夹层。

北疆兴安张广才岭完达山兴凯地层大区

代表性岩石地层序列见2-242-25

塔里木南疆地层大区

塔里木南疆地层大区白垩系分布于北山、南天山、塔里木南、北缘、西昆仑等地,以内陆盆地河湖相碎屑岩为主,但

塔南缘、西昆仑的上白垩统为海相(蔡士赐,1999;郝诒纯等,2000)。代表性岩石地层序列见表2-24

华北地层大区

华北地层大区白垩系分布较广(2-7),主要由陆相碎屑岩组成,局部夹煤,在鄂尔多斯盆地内富油页岩,大区北缘、

东南缘多夹大套火山岩。

华北地层大区东部

华北地层大区东部白垩系研究程度较高(陈晋镳等,1997;王友勤等,1997;郝诒纯等,2000),代表性岩石地层序

列见。(2-262-27)。

华南南海地层大区

华南南海地层大区白垩系分布广泛(2-7),主要由陆相碎屑岩组成,喀喇昆仑地区为海相,藏北青南、滇西可

见少量海相夹层,东南沿海地区火山岩非常发育。代表性岩石地层序列见2-272-31

上古生界

上古生界

泥盆系

泥盆系主要分布于华南地层大区东部、北疆、天山一北山、祁连山中秦岭,其余地区出露零散,华北地层大区东部缺

(2-6)。其总体特征是:北疆、中天山北山为巨厚的碎屑岩火山岩;华南地层大区东部、南天山、南秦岭,泥

盆系下部碎屑岩为主,上部碳酸盐岩为主;祁连山发育巨厚陆相磨拉石沉积;华南地层大区西部小型台地碳酸盐岩、变

质碎屑岩火山岩、复理石砂板岩相间分布;其余地区泥盆系以碎屑岩为主,东昆仑、柴达木南、北缘、赤峰以北夹火

山岩较多。代表性岩石地层序列见2-182-23

北疆兴安张广才岭完达山兴凯地层大区

塔里木南疆地层大区

塔里木南疆地层大区的泥盆系主要分布于本区北部和南缘(2-62-19),岩石组合变化较大。中天山北山以

中酸性火山岩、凝灰岩为主,夹碎屑岩及少量灰岩;南天山以碳酸盐岩为主,局部夹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塔里木陆块

上以海陆交互陆相杂色碎屑岩为主;在西昆仑中统为海相碎屑岩夹灰岩,上统为海陆交互相碎屑岩 ( 张二朋等,199

8;蔡士赐,1999)

华北地层大区

华北地层大区的泥盆系分布于大区大区西部、北缘和南缘(2-62-192-20),其中以祁连山发育巨厚陆相

磨拉石沉积、秦岭泥盆系含多金属矿为最突出的特征(张二朋等,1998;孙崇仁等,1997;侯鸿飞等,2000;高振家

等,2000)。

华南地层大区

华南地层大区的泥盆系广泛分布于本区东部(龙门山云南丽江金平以东至东南沿海)和北缘(南秦岭大别山区),

大区西部出露较零散(2-6)。

藏滇地层大区

藏滇地层大区,泥盆系出露于喜马拉雅山北坡、申扎察隅、滇西腾冲等地,主要由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组成, 含较多浮

游生物化石,总体来看横向变化不大(郝子文等,1999;夏代祥等,1997;张远志,1998)。岩石地层序列详见2-

23

北疆兴安张广才岭完达山兴凯地层大区

1北疆地层区

北疆地层区的石炭系由巨厚的海陆交互相、浊积相碎屑岩及火山岩组成,含安加拉植物群及北方区系动物群化石(张二

朋等,1998;蔡士赐,1999;金玉玕等,2000)。代表性岩石地层序列见2-18

阿尔泰地区:仅出露下统红山嘴组,下部为片理化石英斑岩、英安斑岩、霏细斑岩,上部为变质粉砂岩、砂岩、板岩夹

斜长片岩、石英片岩、流纹斑岩、结晶灰岩,含珊瑚、腕足类化石,出露厚1 2702 700 m,未见顶底。

西准噶尔北部东准噶尔巴里坤一带:下统广泛出露,为黑山头组、姜巴斯套组、那林卡拉组海陆交互相砂岩、粉砂

岩、凝灰质砂、泥岩、凝灰岩,夹石英斑岩、英安斑岩、安山玢岩、玄武玢岩及少量砾岩、砂质灰岩,顶部夹煤,,含

腕足类、珊瑚、菊石及安加拉植物化石,厚1 7005 000 m。上统,主要出露于西准北部,为吉木乃组、恰其海组含

安加拉植物化石的陆相砂、泥岩、凝灰质砂、泥岩、凝灰岩,夹安山岩、玄武岩、霏细斑岩、火山角砾岩,底部夹煤,

中部含腕足类化石,局部以火山岩为主,厚3 0004 000 m,上与二叠系平行不整合。在东准北部富蕴地区出露上统

上部喀喇额尔齐斯群变质砂砾岩、凝灰质砂岩、板岩、千枚岩、大理岩,局部以片岩、片麻岩、变粒岩为主,厚约70

02 300 m,未见顶底。

克拉玛依之西:石炭系出露不全,下统上部上统下部为希贝库拉斯组凝灰质砂、泥岩、凝灰岩互层,夹安山玢岩、玄

武岩、砂岩、砾岩、灰岩、硅质岩,含腕足类、珊瑚、蜓、牙形石,出露厚约3 000 m,未见顶底。

南准噶尔北天山:下统出露于北天山东段(乌鲁木齐以东)准噶尔东南缘,下部为塔木岗组、山梁砾石组陆相砂砾

岩、凝灰质砂砾岩夹页岩、煤,局部夹酸基性火山岩,含孢粉及安加拉植物群化石,厚2 0005 000 m;上部在巴

塔玛依内山火山喷发中心区为巴塔玛依内山组安山玢岩、玄武玢岩夹霏细岩、珍珠岩、火山碎屑岩等,厚达4 300 m

上统,北天山东段为弧形梁组、石钱滩组、六棵树组浅海相砂砾岩、粉砂岩、凝灰质砂砾岩,夹凝灰岩、灰岩、霏细岩、

玄武玢岩、安山玢岩、英安斑岩等,含腕足类、珊瑚、菊石、双壳类化石,厚1 0003 000 m;在博格达山东端火山

喷发中心区,为居里得能组、沙雷塞尔克组、杨布拉克组凝灰岩、玄武玢岩、安山玢岩、英安斑岩、斜长斑岩,夹凝灰

质砂岩及少量砂泥岩、灰岩,厚逾万米;北天山西段(乌鲁木齐以西),为奇尔古斯套组复理石粉砂岩、凝灰质粉砂岩、

安山质凝灰岩、硅质岩、放射虫硅质岩,局部夹火山岩,厚2 0006 500 m,下未见底,与上覆地层不整合或平行不

整合。

觉罗塔格及其西段:下统厚3 8006 900 m,含珊瑚、腕足类、菊石、蜓类化石,下部为小热泉子组中酸性火山岩

(霏细斑岩、钠长斑岩、石英斑岩、石英角斑岩、斜长玢岩、安山玢岩)夹凝灰质砂岩、硅质岩、灰岩;上部为雅满苏

组砂泥岩、灰岩、凝灰质砂岩、凝灰岩互层,夹砾岩、安山玢岩、玄武玢岩、斜长玢岩、霏细斑岩;上统厚9002 40

0 m,为底坎尔组凝灰岩、凝灰质砂岩韵律互层,夹粉砂岩、灰岩、玄武玢岩、橄榄玄武岩、石英斑岩、斜长玢岩、英

安玢岩、霏细岩,含珊瑚、腕足类、蜓类化石。觉罗塔格东段,下统厚3 2007 000 m,为干墩组灰黑色硅泥质岩、

凝灰岩、凝灰质砂岩夹石英砂岩、灰岩、基性火山岩、石英钠长斑岩、霏细岩,含珊瑚化石;上统厚1 1008800 m

为梧桐窝子组细碧玢岩、辉绿玢岩,夹霏细斑岩、石英钠长斑岩、安山玢岩、碧玉、凝灰质砂砾岩、灰岩、砂泥岩。

2兴安松花江延边地层区

兴安松花江延边地层区的石炭系以陆相及海陆交互相碎屑岩、火山岩为主,仅大兴安岭北部为海相(王友勤等,1

997)。其出露不完整,下统与上统均异地分布(2-18)。

大、小兴安岭地区仅有下统。在大兴安岭北部,下统下部为红水泉组砂岩、粉砂岩夹灰岩,底部砂砾岩,偶夹酸性火山

岩,含珊瑚、腕足类等化石,厚1 200m;上部为莫尔根河组细碧角斑岩、安山玢岩、凝灰岩,夹粉砂岩、含放射虫

硅质粉砂岩、大理岩凸镜体,厚200700m。小兴安岭西北部,下统为花达气组、查尔格拉河组陆相砂岩、砾岩、凝

灰质砂岩、粉砂岩、板岩不等厚互层,含安加拉植物群化石,厚500600m。黑河市洪湖吐河沿岸,下统为洪湖吐河

组凝灰岩夹板岩,含少量腕足类化石,厚1 8002 800m。

黑龙江东南部:哈尔滨以东伊春尚志地区仅有陆相含安加拉植物群化石的上统(唐家屯组)。下部为酸性、中酸性凝

灰熔岩、凝灰岩夹粉砂岩、板岩、中性火山岩,厚1 6001 900 m,与下伏地层平行不整合;上部为砂岩、板岩夹少

量酸性凝灰熔岩、安山玢岩、凝灰岩,厚401 500m。密山宝清一带,下统为北兴组英安质凝灰岩、凝灰质板岩夹

砂岩,含少量腕足类化石,厚1 5002 200m,下与泥盆系整合接触,其顶为一长期剥蚀间断面;上统为光庆组陆相

砂、板岩、凝灰质板岩互层,下部砂砾岩为主,中部夹凝灰岩,含安加拉植物群化石,厚约800m,未见底。

延吉附近,仅有上统,为天宝山组粉砂岩、页岩、板岩、结晶灰岩互层,夹砂岩,含少量珊瑚化石,厚约2 000m,下

与花岗岩不整合接触。

塔里木南疆地层大区

塔里木南疆地层大区的石炭系分布于中南天山、北山、塔里木西北西南缘、柯坪和西昆仑。中天山伊宁地区和北

山以火山岩为主或夹大量火山岩,南天山、塔里木陆块以台地相灰岩为主,西昆仑则为碎屑岩夹灰岩等(张二朋等,1

998;蔡士赐,1999 )。代表性岩石地层序列见2-19

华北地层大区

华北地层大区的石炭系分布较广,以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为主,华北陆块上含煤最富,此外,在柴达木、东昆仑、华北

地层大区北缘尚夹火山岩。代表性岩石地层序列见2-192-21

华南地层大区

石炭系广泛分布于本区东部(龙门山云南丽江金平以东至东南沿海)和北缘(南秦岭大别山区),大区西部出露

较零散(2-5)。

2-212-23

藏滇地层大区

藏滇地层大区石炭系分布广泛,并以上统发育冰海相杂砾岩,含冈瓦那相冷温型动物群化石为突出特点(郝子文等,1

999;夏代祥等,1997;张远志,1998)。岩石地层序列详见2-23

二叠系

二叠系主要分布于华南地层大区、北疆兴安张广才岭完达山兴凯地层大区、天山北山、华北地层大区西部,山西、

内蒙古中部、西藏,其余地区出露零散(2-6)。其中,北疆兴安张广才岭完达山兴凯地层大区、中天山塔里

木陆块内部,二叠系以陆相碎屑岩、火山岩为主;北山、内蒙古中部为海陆交互相火山岩、碎屑岩;华北地层大区西部

以海陆交互相碎屑岩、灰岩为主,夹少量火山岩,唯北祁连为陆相;华北为陆相含煤碎屑岩夹少量灰岩;华南地层大区

东部下中统为巨型台地相灰岩,上统为含煤沉积;西部则台地相灰岩与含大量火山岩的浅变质复理石沉积并存;塔南

缘、西昆仑二叠系发育特征与华南地层大区东部类似;西藏,下统发育冰海相杂砾岩,中上统为碳酸盐岩。代表性岩

石地层序列见2-182-23

北疆兴安张广才岭完达山兴凯地层大区

1北疆地层区

二叠系主要由陆相火山岩及碎屑组成,含安加拉植物群化石,但北天山乌鲁木齐一带下统为海陆交互相碎屑岩,内蒙古

西端额济纳旗以海相为主(张二朋等,1998;蔡士赐,1999;金玉玕等,2000)。代表性岩石地层序列见2-18

2兴安松花江延边地层区

兴安松花江延边地层区的二叠系由碎屑岩、中酸性火山岩组成,下统以陆相为主,中统海相为主,上统为陆相(仅

延吉附近见少量腕足类),火山岩主要分布于喷发中心地区,因此横向变化较大(王友勤等,1997;金玉玕等,200

0)。代表性岩石地层序列见2-18

塔里木南疆地层大区

塔里木南疆地层大区的二叠系分布于中南天山西部、北山、塔里木陆块和西昆仑。中天山伊宁地区和北山二叠系由

火山岩、碎屑岩组成,但伊宁地区为陆相,北山地区为海相;南天山和塔里木陆块,下统为台地相灰岩,中上统为陆

相碎屑岩夹火山岩;西昆仑则为砂岩夹灰岩等(张二朋等,1998;蔡士赐,1999 ),代表性岩石地层序列见2-1

9

华北地层大区

华北地层大区的二叠系分布较广,岩相变化较大:在华北陆块、北祁连走廊区为陆相碎屑岩,偶夹灰岩;中南祁连、

柴达木、东昆仑中秦岭为海陆交互相海相灰岩、碎屑岩夹少量火山岩,其中柴达木南北缘以灰岩为主,甘肃青海

交界地区为深水重力流沉积;华北地层大区北缘为含火山岩的海陆交互陆相沉积。

2-192-23

华南地层大区

二叠系分布较广(2-6)。大区东部(龙门山云南丽江金平以东至东南沿海)和北缘(南秦岭大别山区)以巨

型碳酸盐岩台地及含煤沉积为主,大区西部则碳酸盐岩台地相灰岩、深水槽盆相砂泥岩、含大量火山岩的浅变质复理石

沉积并存。

藏滇地层大区

藏滇地层大区二叠系分布广泛,代表性岩石地层序列详见2-23

下古生界

下古生界

一、寒武系

寒武系主要分布于华北和华南地层大区,其余地区出露零散(2-5)。其总体特征为:华北、扬子、塔里木、柴达木等

陆块上发育台地相碎屑岩一碳酸盐岩,富含底栖生物化石。陆块外缘斜坡带为碎屑岩与灰岩互层,夹灰岩角砾岩,局部

夹火山岩,含球接子等浮游三叶虫化石。北疆、黑龙江、中天山、河西走廊、华北大区北缘、华南大区西部及东南区以

深水复理石砂、板岩为主,局部见台地相灰岩、白云岩,祁连山一北秦岭、川西、藏东、藏南火山岩较多。代表性岩石

地层序列见2-122-17

北疆兴安张广才岭完达山兴凯地层大区

1 北疆地层区

北疆地层区仅在阿尔泰地区出露巨厚的震旦-寒武系哈拉斯群(高振家等,2000),变质复理石薄中厚层细砂岩、粉砂

岩的不均匀互层,含微古植物化石,未见底,上与奥陶系东锡勒克组不整合。

2 兴安松花江延边地层区

该地层区仅有下统(王友勤等,1997)。在兴隆地区为兴隆群,粉砂质和泥质碎屑岩,夹薄层碳酸盐岩,上部有少量火

山岩,出露厚2 200 m,未见顶、底。在苏呼河北山伊尔施及中蒙边境一带为苏中组,结晶灰岩、厚层灰岩夹黑色页岩,

上部含古杯化石等,出露厚170 m,亦未见顶、底。伊春尚志一带为西林群,沥青质灰岩、结晶灰岩、砂岩、粉砂

质板岩,含微古植物及三叶虫化石,厚约2 300 m,下与震旦系、上与奥陶系均不整合。延边地区只有兴凯湖以西早寒

武世的金银库组大理岩。

塔里木南疆地层大区

1 塔里木陆块

塔里木陆块的寒武系出露在塔北地区,自下而上为玉尔吐斯组、肖尔布拉克组、阿瓦塔格组,下与震旦系平行不整合,

上与奥陶系整合(高振家等,2000)。玉尔吐斯组(相当梅树村阶中、上部)为含小壳化石及磷、铀的黑色硅质岩、碳质

页岩、砂岩及瘤状白云岩,厚1235m;肖尔布拉克组阿瓦塔格组(相当筇竹寺凤山阶)为富含底栖三叶虫化石

的碳酸盐岩台地沉积(灰岩及白云岩夹竹叶状灰岩),厚4001 100 m。塔里木陆块与扬子陆块上的寒武纪地层序列

特征相似,只是缺失梅树村早期沉积且碳酸盐岩台地开始形成的时间较早。

2 库鲁克塔格南天山

在库鲁克塔格寒武纪岩石地层序列自下而上为西大山组、莫合尔山组及突尔沙克塔格组下部,厚约2201 400 m(程

浴淇,1994),其发育特征与塔北地区相似,但因处于塔里木陆块北缘斜坡带,故下统夹砂、砾岩、火山岩,中至上

统夹灰岩角砾岩。在南天山为黄山组及南灰山组下部,由砂岩、硅质岩夹砂质灰岩及页岩等组成,厚约千米,下与元古

界不整合,上与奥陶系连续过渡。

3 中天山北山

该区寒武系主要由深水相的黑色含磷碳硅质岩、硅质岩、板岩、千枚岩、薄层灰岩等组成,常夹火山岩,底部夹砂、砾

,厚约1001 000 m。其岩石地层序列和地层接触关系见2-12

华北地层大区

1 华北陆块

华北陆块自沧浪铺期开始接受寒武纪的海侵沉积。沧浪铺阶主要分布于陆块西、南缘,豫西,燕辽、吉南辽东,厚约

100300 m。下部为辛集组或葛屯组、大林子组等含小壳和三叶虫化石的含磷砂砾岩、页岩;上部为朱砂洞组或昌平

组、碱厂组等的杂色白云岩、灰岩夹岩溶角砾岩,在鄂尔多斯山西其上部相变为霍山砂岩。徐庄期为馒头组的紫色页

岩夹砂岩、泥云岩、灰岩、白云岩,厚约40500 m,由于向陆块内部元古界基底上超覆,其底界明显穿时,并在鄂

尔多斯晋中其下部相变为霍山砂岩。张夏期为张夏组、崮山组、炒米店组、三山子组等富含三叶虫化石的巨型碳酸盐

岩台地鲕粒灰岩、薄层灰岩、竹叶状灰岩、叠层石灰岩及白云岩,厚约200600 m,其中炒米店灰岩、三山子白云岩

明显穿时。处于陆块西北缘的桌子山、大青山等地,龙王庙期凤山期的岩石地层单位名称虽有一些变化(2-14),

但地层序列发育特征仍与上述大同小异(陈晋镳等,1997)。

2 华北地层大区北缘

该区寒武系仅出露在赤峰吉林南部四平地区。赤峰附近未见顶底的上寒武统为锦山组变质砂、板岩夹千枚岩、条带状

结晶灰岩,含晚寒武世腕足类化石,厚度大于400 m。四平附近寒武系为头道沟()组斜长阳起石岩、变质砂、板岩,

夹变质中、酸性火山岩及凝灰岩,未见顶、底(2-14)。

3 华北地层大区西部祁连山区

该区出露中上统,安山岩、玄武岩、凝灰岩、砂、板岩夹千枚岩、片岩、结晶灰岩、硅质岩等,含南北混合型三叶虫

化石。南一中祁连为深沟组、六道沟组,厚约4 000 m:北祁连为黑刺沟组、香毛山组,厚约8 000 m。北秦岭,出露

丹风群、二郎坪群(2-13)基性火山岩、变质碎屑岩夹灰岩,以火山岩为主。其年代地层划分研究程度较差,可能为震

奥陶系,主体为寒武奥陶系。

华南南海地层大区

该区寒武系出露广泛,类型多样。

藏滇地层大区

该区寒武系仅出露于喜马拉雅山北坡和门隅地区(郝子文等,1999)。

二、奥陶系

奥陶系分布较广,以华北和华南地层大区出露最好(2-5),总体特征与寒武系类似;华北、扬子、塔里木陆块和藏滇

地层大区以台地相灰岩、白云岩为主,陆块外缘斜坡带沉积发育;北疆大兴安岭松花江地区、华北地层大区北缘、

东昆仑、祁连山、北秦岭为巨厚的砂板岩和火山岩;华南地层大区的西部、北缘和东南区为砂、板岩、千枚岩夹灰岩,

局部夹火山岩。代表性岩石地层序列及地层接触关系见2-122-17

1 北疆兴安张广才岭、完达山兴凯地层大区

奥陶系由巨厚的硅质碎屑岩火山岩组成,所含化石群与西伯利亚相同,为西伯利亚板块南部活动大陆边缘的建造。

2 塔里木南疆地层大区

奥陶系主要由稳定陆块和斜坡带碳酸盐岩、硅质碎屑岩组成,仅局部夹火山岩(2-122-13)。

3 华北地层大区

华北地层大区的奥陶系岩相分异较大,既有华北陆块的台地相碳酸盐岩及其斜坡带沉积,也有祁连、北秦岭、华北陆块

北缘造山带型变质砂板岩、火山岩等(程裕淇,1994;陈晋镳等,1997;张二朋等,1998)。

4 华南南海地层大区

该区奥陶系分布广泛,出露较完整,地层类型多样,研究程度较高(赵自强等,1996;都洵等,1998;郝子文等,19

99;张远志,1996)。

5 藏滇地层大区

藏滇地层大区奥陶系仅见于喜马拉雅北坡、雅鲁藏布江沿岸、申扎、藏东南。其中除喜马拉雅北坡西段以砂岩为主外,

主要由富含化石的灰岩组成,厚5003 000 m,研究程度较低(郝子文等,1999;夏代祥等,1997)。

三、志留系

志留系在华南地层大区、祁连山和塔里木一南疆地层大区北部分布较广,华北陆块上缺失(2-5)。在扬子和塔里木陆

块上为细碎屑岩夹灰岩,陆块外缘以巨厚复理石砂板岩为主;西准噶尔、祁连山、南秦岭、赤峰吉林南部夹火山岩较

多;北疆、小兴安岭、塔里木一中天山、华北地层大区北缘、华南地层大区西部和北缘及藏滇地层大区下顶统俱全。

代表性岩石地层序列见2-122-17

北疆兴安张广才岭、完达山兴凯地层大区

志留系为总体向上变粗的巨厚活动陆缘浅变质碎屑岩夹中基性火山岩,并以上顶统发育较好,含Tuvaella动物群化

石为主要特征(张二朋等,1998 ;王友勤等,1997;蔡士赐,1999;林宝玉等,1998)。其岩石地层序列见2-1

2

塔里木南疆地层大区

塔里木南疆地层大区志留系为杂色碎屑岩夹少量中酸性火山岩及灰岩,最大厚度约4 000 m,富含生物化石(蔡士赐,

1999;林宝玉等,1998)。其岩石地层序列见2-122-13

塔里木陆块

塔里木陆块志留系在华南地层大区、祁连山和塔里木南疆地层大区北部分布较广,华北陆块上缺失(2-5)。在扬子

和塔里木陆块上为细碎屑岩夹灰岩,陆块外缘以巨厚复理石砂板岩为主;西准噶尔、祁连山、南秦岭、赤峰吉林南部

夹火山岩较多;北疆、小兴安岭、塔里木中天山、华北地层大区北缘、华南地层大区西部和北缘及藏滇地层大区

……顶统俱全。代表性岩石地层序列见2-122-17

志留系出露于柯坪地区,由滨浅海相碎屑岩组成,厚200600 m:下统为柯坪塔格组杂色砂岩、粉砂岩、泥岩互层,

底为砾岩,与奥陶系平行不整合接触,含笔石、双壳类、腹足类、三叶虫、几丁虫化石,厚100450 m;中顶统为

塔塔埃尔塔格组紫红与灰绿色泥岩互层,底部夹砂页岩,局部夹凝灰岩,含鱼、几丁虫、腹足类化石,厚100280 m

上与泥盆系整合接触。

华北地层大区

华北地层大区志留系仅见于大区西部祁连山、六盘山、甘南和北缘内蒙古中部吉林南部,主要由碎屑岩、火山岩组成

(张二朋等,1998 ;王友勤等,1997;林宝玉等,1998)。其层序出露多不完整(2-132-14)。

华南地层大区

除大区西部、北缘和丽江、曲靖、钦州、粤西等地外,志留系层序保存多不完整(2-152-17),主要由下-

统的细碎屑岩夹灰岩组成(赵自强等,1996;都洵等,1998;南颐等,1996;郝子文等,1999;夏代祥等,1997

张远志,1998;林宝玉等,1998)。

藏滇地层大区

志留系出露于喜马拉雅山北坡及西藏中部,岩石地层单位名称虽各地不一(2-17),其特征却全区基本一致:下统

以页岩为主,中顶统以灰岩为主,富含生物化石,厚度一般不足500 m,唯西藏中部班戈地区仅出露下统,且厚度

很大(郝子文等,1999;夏代祥等,1997;张远志,1998)。

元古宇

元古宇

元古宇包括古元古界、中元古界和新元古界(2-1),分述如下。

一、古元古界

中国古元古界的分布较为广泛,其中华北地层区的研究程度较高,以五台山区新建立的滹沱系(Ht)为代表,其时限为

1 800 Ma2 300 Ma,该系还可分为下、中、上三部分。

华北地层区

1.山西五台山及相邻地区

2 五台山区以外华北其他地区

滹沱系下部:包括吕梁山的岚河群,中条山的中条山群下亚群及辽吉地区的集安岩群及辽河群等。岩性组合为变质砾岩、

石英岩、千枚岩、板岩和结晶白云岩或大理岩。亦具反旋回性。

滹沱系中上部:包括吕梁山的野鸡山群、中条山中条群上亚群及辽吉地区的老岭组、榆树砬子群等。主要为千枚岩夹石

英岩、大理岩和基性火山岩。

3 华北陆块南缘秦祁昆地区

代表活动带的古元古界,大多与新太古界不易划分开,如前所述,包括祁连山的湟源群,秦岭的秦岭岩群等。见2-

3

4 华北北缘、西北缘

指赤峰地区的明安山群和内蒙古锡林浩特的宝音图群,以及阿拉善地区的龙首山群。主要为石英岩、及各种片岩、大理

岩等。见2-4

北疆-兴安-松花江地层区

北疆兴安松花江地层区详见2-1

1.北疆兴安地区

北疆兴安地区包括大兴安岭北部、内蒙古东北部鄂伦春自治旗一带零星分布的兴华渡口群,主要为绿片岩相及角闪岩相

的区域变质岩。

2 张广才岭-完达山区

张广才岭完达山区指佳木斯地块的兴东群、东风山群。后者主要为石英片岩、片麻岩及大理岩等。兴东群为一套含石

墨变粒岩、片岩夹大理岩、含铁石英岩。

塔里木-南疆区

本区古元古界包括塔里木盆地四周分布的兴地塔格群、库鲁克塔克中-西段的奥图拉托格拉克群、西昆仑的库拉那古群

的、喀喇昆仑山的埃连卡特群,以及甘肃马鬃山等地的北山群等。与华北地(层)区的古元古界基本相同,为以沉积岩

为主的低级变质岩系。

华南地层区

1 华南西南缘(上扬子)

华南西南缘(上扬子)指川滇边境地区的下村岩群、河口岩群和云南的哀牢山群和大红山群及后河岩群等。主要有石英

岩、片岩、夹基性火山岩。见2-8

2 华南区北缘

华南区北缘以鄂西的水月寺群为代表,以黑云斜长片麻岩为主,夹片岩、斜长角闪岩、大理岩等,具孔兹岩系特点。

3 浙闽赣东南沿海地区

此区包括浙闽沿海的八都岩群、闽北的迪口岩组、闽西北的麻源岩群、闽西南的桃溪岩组、江西的星子岩群等。八都岩

群主要为变粒岩、黑云片岩、少量斜长角闪岩,普遍含石墨、矽线石、蓝晶石、石榴子石等。迪口岩组为一套巨厚的以

黑云斜长(二长)片麻岩、变粒岩为主夹少量片岩、石英岩及斜长角闪岩的组合归属古元古代。桃溪岩组为变粒岩、片

岩、变火山岩组合归属古-中元古代。

二、中元古界

中国的中元古界分布较广泛,华北地区的中元古代地层是华北古元古代末克拉通化之后的第一套沉积盖层,其层序清楚,

研究程度也较高,华北以外的中元古代地层多属变质岩层,仍属该地区结晶基底的组成部分,地层一般只能划分到界,

少数可划分到系,见2-3

华北地层区

1华北平原晋冀鲁豫地区

华北平原晋冀鲁豫地区详见2-3,表2-4

长城系

长城系下统下部分布于小秦岭、豫西、中条山、王屋山及太行山中南段。小秦岭高山河群,豫西、中条山区称汝阳群,

嵩山地区称五佛山群,太行山中南段称测鱼群,主要为石英砂岩,夹泥岩、粉砂页岩,中条山一带靠上部夹白云质砂岩

或砂质白云岩。

长城系下统上部分布范围扩大到燕山地区。小秦岭称高山河群陈家涧组,豫西、中条山称洛峪群,太行山中段、燕山称

为长城群(上)。岩性为石英岩状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粉砂质页岩、页岩,白云岩。串岭沟组白云岩中含叠层石。团

山子组为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含叠层石,顶部夹火山岩。

长城系上统:其下部指燕山、太行山的大红峪组、辽北三岔子群下部、贺兰山黄旗口群,主要为石英岩状砂岩、长石石

英砂岩、含叠层石白云岩、夹页岩。在蓟县、平谷、密云一带发育有富钾粗面岩、凝灰岩、火山角砾岩等。

蓟县系

蓟县系下统主要分布于燕山、辽西、辽北、太行山北段、恒山、熊耳山、崤山、中条山、内蒙古大青山和贺兰山、六盘

山等。分别称杨庄组、雾迷山组、树芽屯群、官道口群(洛南群)、龙家园组、巡检司组、黄连垛组、王全口群。

蓟县系上统:局限分布于燕山和辽西、辽北一带,称为洪水庄组、铁岭组等。其岩性下部为含石英粉砂质页岩、板状含

泥砂质白云岩、夹薄层石英砂岩;上部为含锰白云岩、页岩、白云质灰岩。含叠层石。

2 华北(陆块)周边区

华北(陆块)周边区的地层见2-3

华北西缘祁连山及柴达木北缘-东昆仑地区

长城系:在柴达木南缘-东昆仑北坡称小庙组,祁连山西坡一带称南白水河组,中祁连山西段称朱龙关群,北、中祁连

山东段称湟中群,及兴隆山的兴隆山群。主要为低级变质的泥质碎屑岩系,其中小庙组变质程度可达角闪岩相。湟中群

上部夹含磷碳质板岩;朱龙关群及兴隆山群下部发育变质中基性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上部为碎屑岩。

蓟县系:主要为碳酸盐岩。祁连山西段一带称花儿地组,东段称花石山群,中祁连称高家湾组,为含叠层石白云岩、白

云质灰岩、灰岩,夹不等量千枚岩、板岩。

未划分的中元古界:柴达木盆地和北祁连东段北缘:包括万洞沟群和海源群,为绿泥阳起片岩或斜长角闪岩(变基性火

山岩)、大理岩、千枚岩或云母石英片岩等。

在龙首山地区的墩子沟群,下部为长石石英砂岩、石英岩;中部硅质条带灰岩、石英岩夹千枚岩;上部粉砂质千枚岩夹

石英岩、结晶灰岩。下与龙首山群、上与韩母山群皆呈不整合接触。

内蒙古草原地区

内蒙古摹地区包括温都尔庙群,其下部桑达来呼都格组,为一套拉斑玄武岩系为主的绿片岩组合,局部发育有硅铁质岩、

碳酸盐岩凸镜体。

华北南缘小秦岭地区

华北南缘小秦岭地区包括峡河岩群和宽坪群及以南的松树沟岩群,均为绿片岩相-角闪岩相变质的泥质碎屑岩-火山岩

-碳酸盐岩岩系。

北疆-兴安-松花江地层区

北疆兴安松花江地层区详见2-1

1 大兴安岭地区

大兴安岭地区称新开岭群,其下部北师河组为以角闪质为主的各种片岩、片麻岩,上部播里根沟组为绿泥片岩、石英片

岩和变质酸性火山岩。

2 张广才岭-完达山区

张广才岭完达山区为分布于佳木斯地区的黑龙江群,下部主要为绿泥片岩、变粒岩、斜长角闪岩;上部为片岩、变粒

岩、石墨大理岩等及灰岩等。

塔里木-南疆地层区

该区的中元古界只能划分到系,见2-2

1长城系

长城系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为轻微变质的沉积碎屑岩-碳酸盐岩夹少量火山岩岩系,包括扬吉布拉克群、卫东庄组、巴

什库尔干群、甜水海群、赛图拉群、特克斯群和古硐井群、铅炉子沟群,其岩性组合为变质碎屑岩、石英片岩,基性及

少量酸性火山岩;另一类为以变质火山岩为主的火山-沉积岩系,包括塞拉加兹塔格群、阿克苏群、星星峡群等。

2 蓟县系

蓟县系主要为一套以碳酸盐岩-泥质碎屑岩为主的浅变质岩系。塔里木盆地以北地区称爱尔基干群、阿尔金山地区称塔

肯达板群、西昆仑称桑株塔格群、南天山称科克苏群、中天山西段称库松木切克群、卡瓦布拉克群,北山称平头山组、

圆藻山组。主要为含叠层石白云质大理岩、大理岩、含硅质条带白云大理岩、夹变质砂岩、板岩、石英岩。

华南地层区

1 川滇区(上扬子区)

川滇区(上扬子区)包括滇中的昆阳群、川滇交界的会理群、滇北的盐边群、川西南的登相营群、峨边群、米仓山区的

火地垭组等。

2 华南北缘区

华南北缘区包括碧口群的阳坝组和神农架群。阳坝组由下部变质中基性火山岩,上部变质细碎屑岩所组成;神农架群以

含大量叠层石的白云岩为主,夹变质砂岩、页岩及极少量基性-中性火山熔岩。

3 江南地区

江南地区包括黔东、桂北、湘、赣、浙西、皖南等地区的梵净山群、四堡群、冷家溪群、宜丰岩组、双桥山群与铁砂街

组及双溪坞组、溪口群、西村岩组与昌前组等,均为轻微变质、具复理式特征的、由板岩、粉砂质板岩、凝灰质砂、板

岩组成的沉积-火山岩系。除冷家溪群、溪口群、双溪坞群仅含凝灰岩外,其他群、组均夹有较大量的富钠的火山熔岩

(细碧-角斑岩)。见2-9

4 东南沿海地区

东南沿海地区的岩层见2-10

长城系:粤西北的交溪组及海南的抱板岩群为片麻岩、片岩、变粒岩、石英岩及石墨片岩等。

蓟县系(青白口系):包括云开岩群、闽西南的马面山岩群、万全岩群、浙西南的陈蔡岩群和赣东的周潭岩组。上述

岩群的下部为斜长角闪岩(变基性火山岩)、大理岩;中部为变酸性火山岩、变粒岩、浅粒岩等;上部为变泥砂质岩及

碳硅质岩,基本上与华南中元古代的岩性组合一致。

5 华南区西端

华南区西端包括唐古拉山的吉塘群、青藏交界和昌都地区的宁多群和东昆仑南坡的万宝沟群(2-8)。

宁多群、吉塘群下部为黑云斜长(二长)片麻岩、黑云石英片岩、变粒岩;上部为大理岩或石英岩、钠长片岩、变玄武

岩、砂质板岩等。

藏滇地层区

藏滇地层区见2-11

1羌南-保山地区

羌南保山地区包括澜沧群、西盟岩群和吉塘群。澜沧群为石英片岩、片岩、变砂岩夹石英岩、基性火山岩、大理岩等。

西盟岩群为大理岩、变粒岩、石英片岩、角闪片岩及钠长石英岩等。

2 冈底斯山-腾冲地区

冈底斯山腾冲地区包括高黎贡山岩群、嘉玉桥群和念青唐古拉群。前者下部瞎绒曲组以大理岩为主、夹片岩、片麻岩、

变粒岩、变质砂岩;上部怒江组为钠长片岩、板岩、千枚岩、大理岩夹少量变质砂岩。高黎贡山岩群为片麻岩、片岩、

大理岩等。念青唐古拉群由黑云二长片麻岩、石英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组成。

3 喜马拉雅山区

喜马拉雅山区是指高喜马拉雅地区的聂拉木群和北喜马拉雅的拉轨岗日群。聂拉木群下部曲乡组为各种片岩、片麻岩,

上部江东组为变粒岩、大理岩等。拉轨岗日群由云母石英片岩、十字石片岩、白云母片岩、二云母片麻岩、夹角闪岩及

基性火山岩等组成。

三、新元古界

新元古界自下而上分别为青白口系、南华系和震旦系,见2-4南华系,系指原划分的下震旦统(包括南沱组、大塘

坡组、古城组和莲沱组)。因此,现今的震旦系仅为原震旦系的上统,即三峡地区的陡山沱组和灯影组和与其相当的

地层。

北疆-兴安-松花江地层区

北疆兴安松花地层区详见2-1

1 北疆地区

区内未划分的新元古界仅零星出露于阿尔泰山哈巴河至喀纳斯一带,为巨厚的变质细碎屑岩,称哈巴河群或哈纳斯群

2-1)。为浅变质的薄中厚层细砂岩与粉砂岩的不均匀互层,含微古植物化石。其时代均暂归于震旦纪。

2 内蒙古-兴安地区

出露于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省西部、吉林省西北部的大兴安岭东西两坡,包括青白口系佳疙瘩组,南华系-震旦系额

尔古纳河组、倭勒根群(佳疙瘩组)、落马湖群及震旦系的机房沟岩群(2-1)。

佳疙瘩组:下部为含黑云石英片岩;上部为石英片岩等,夹变质砂岩、大理岩,产微古植物。落马湖群和倭勒根群:下

部主要为变粒岩、二云石英片岩夹大理岩;上部为变质细碧角斑岩与复理石沉积及浅变质板岩、千枚岩夹中酸性火山岩

及白云质大理岩、白云岩、灰岩,夹少量变质碎屑岩。其时代为南华纪-震旦纪。

3 松花江地区

松花江地区地层包括张广才岭群、马家街群(2-1)。其中张广才岭群为酸性火山岩、绿片岩与千枚岩互层,上部主

要为千枚岩、碳质板岩、变质粉砂岩、片岩及大理岩,富含微古植物化石。

4 延边地区

延边地区地层包括黄松群、五道沟岩群等。 黄松群为石英片岩、千枚岩和大理岩;五道沟岩群为变质碎屑岩、石英片

岩、变安山岩、角闪斜长片麻岩。

塔里木-南疆地层区

塔里木南疆地层区包括塔里木、西昆仑和喀喇昆仑及北山等地区,见2-2

1 中南天山-北山地区

青白口系包括开尔塔斯群、库什台群、野马街组、大豁落山组,主要为镁质碳酸盐岩夹碳质泥灰岩、碳质页岩和硅质岩,

底部为砂岩、含砾砂岩, 富含叠层石。下与蓟县系(科克苏群、平头山组等)呈平行不整合-不整合接触。

南华系-震旦系,在天山西段称凯拉克提群,自下而上包括:库鲁铁列克提组冰碛岩、吐拉苏组、别西巴斯套组冰碛岩

和喀英迪组、塔尔恰特组 、塔里萨依组冰碛岩。为一套具微细层理的泥质粉砂岩、砂岩、泥岩,夹结晶灰岩,和三套

冰碛岩。下与开尔塔斯群不整合接触。

北山地区为洗肠井群,为冰碛砾岩、泥砾岩、板岩、白云质灰岩,不整合于大豁落山组之上。含微古植物,时代为晚震

旦世,与中天山西段的塔里萨依组层位相当。

2 塔里木地区

塔里木地区地层主要分布于塔里木南、北边缘及西北缘地区。出露有青白口系和南华震旦系(2-2)。

青白口系

南缘阿尔金山及中天山卡瓦布拉克地区称索尔库里群,为浅变质石英砂岩、钙质砾岩、粉砂岩及灰岩、叠层石白云岩夹

千枚岩。下与达肯大坂群呈不整合接触。

塔里木北缘库鲁克塔格地区的帕尔岗塔格群,下部(塞纳尔塔格组)为浅变质碎屑岩及火山岩;上部(北塞纳尔塔格组)

为大理岩、或白云质灰岩、白云岩。下与爱尔基干群整合接触,富含叠层石。

西北缘乌什阿克苏一带的青白口系巧恩布拉克群,以浅变质砂岩与粉砂岩互层为主,夹冰成岩。自下而上可分为:西

方山组(砂岩段)、东巧恩布拉克组(冰碛岩段)、牧羊滩组(钙质砂岩段)、冬屋组(砂砾岩段)(邢裕盛等,198

9),与上覆尤尔美那克组(冰碛岩)不整合接触。

丝路群:由碳酸盐岩、泥质碎屑岩组成,下与桑株塔格群呈不整合接触,含叠层石;苏库洛克群为碎屑岩和碳酸盐,自

下而上包括玉沙斯组和阿奇克巴西组。

南华-震旦系

南华系以海相冰碛岩为特征;震旦系从下向上为浅变质碎屑岩、碳酸盐岩和大陆冰川沉积。

塔里木西北缘的乌什南山群尤尔美那克冰碛层(组)、奇格布拉克组、苏盖特布拉克组。

塔里木北缘的库鲁克塔格群为一套碎屑岩夹四套冰碛岩及少量火山岩、碳酸盐岩。按新的划分(高振家等,2003)南

华系自下而上包括:贝义西组、照壁山组、阿勒通沟组、黄羊沟组、特瑞爱肯组;震旦系包括扎摩克提组、育肯沟组、

水泉组和汉格尔乔克组。

西昆仑山北坡地区(2-2):南华系-震旦系恰克马克力克群。恰克马克力克群为海相碎屑岩夹两套冰碛岩,由波龙

组、克里西组和雨塘组所组成。

华北地层区

华北地层区包括晋冀鲁豫为主体的华北平原及周边的阿拉善、内蒙古草原、秦岭、祁连山、东昆仑山及辽吉东部等地区。

大部分地区新元古界发育不甚完整,以变质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为主。

1 晋冀鲁豫地区

新元古界为华北结晶基底上的巨厚稳定沉积盖层。青白口系主要发育于燕山、辽西地区。为下马岭组,龙山组和井儿峪

组;部分地区缺失南华系和震旦系。在恒山太行山地区相变为望狐山组,云彩岭组。下马岭组为页岩、粉砂岩、硅质

页岩底部见赤(褐)铁矿扁豆体及底砾岩。下与铁岭组平行不整合或不整合接触。龙山组的下部为砾岩、含砾长石石英

砂岩、粉砂岩、页岩,夹薄层海绿石细砂岩;上部为紫红色砂、页岩。下与下马岭组平行不整合接触。景儿峪组为一套

中层含泥白云质灰岩,底部常有一层含海绿石粗粒长石砂岩或细砾岩。下与龙山组整合接触。见表2-5

2 阿拉善地区

阿拉善地区地层分布于内蒙古、甘肃、宁夏交界地区及北山、龙首山一带(2-4),只出露震旦系韩母山群。 下部为

烧火筒沟组杂色冰碛砾岩、冰碛含砾千枚岩,含砾粉砂质板岩等,不整合于墩子沟群之上;上部称草大坂组,为薄层结

晶灰岩、似竹叶状结晶灰岩、白云岩夹板岩等,下与烧火筒沟组整合接触。

3 内蒙古草原地区

青白口系为白乃庙组、艾勒格庙组,南华震旦系为西保安岩组。白乃庙组下部为(绿泥)绢云石英片岩等;上部以变

质砂岩、千枚岩为主,夹结晶灰岩。艾勒格庙组上部为大理岩、结晶灰岩夹绢云石英片岩、变质粉砂岩、板岩,下部大

理岩与变质流纹岩、糜棱岩化凝灰岩互层。含微古植物化石。西保安岩组为云母石英片岩、斜长角闪片岩夹铁英岩、大

理岩。见2-4

4 辽吉地区

辽吉地区地层见于辽东太子河与吉林浑江一带。青白口系包括马达岭组,白房子组,细河群的钓鱼台组、南芬组,由石

英岩、变质砂、粉砂岩、页岩及泥灰岩组成。南华系包括桥头组及五行山群的长岭子组、南关岭组、甘井子组等。为一

套粉砂岩、板岩、页岩、泥晶灰岩、白云岩,含微古化石和叠层石。震旦系为金县群的营城子组、十三里台组、马家屯

组、崔家屯组和兴民村组。为含叠层石灰岩、海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页岩。吉林浑江盆地震旦系浑江群为页岩、灰

岩,含叠层石及微古植物化石。

5 鲁西南-胶东地区

该地区缺失震旦系,其中鲁西南地区青白口系-南华系包括土门群的黑山官组、二青山组、佟家庄组、浮莱山组、石旺

庄组。由石英砂岩夹页岩、藻灰岩、泥灰岩、砂质灰岩及白云岩等组成。胶东地区为蓬莱群,包括豹山口组、辅子夼组、

马山组和香夼组。为轻微变质的石英岩夹硅质板岩及镁质碳酸盐岩等。见2-7

6 阴山地区

阴山地区地层在大青山一带,缺失南华系。青白口系为白云鄂博群上部的白音宝拉格组、呼吉尔图组和渣尔泰山群顶部

的刘鸿湾组为浅变质碎屑岩夹少量白云质灰岩、灰岩。下与比鲁特组平行不整合接触。震旦系为什那干群,以含叠层石

镁、钙质碳酸盐岩为主,底部为底砾岩、石英砂岩,下与色尔腾山岩群等老地层不整合接触(2-5)。

7 鄂尔多斯地区

青白口系分布于贺兰山、桌子山一带,称西勒图组,为不整合于色尔腾山岩群之上的石英砂岩、页岩等;震旦系为正目

关组,下部为冰碛砾岩,上部为粉砂质板岩,含微古植物化石。不整合于王全口组之上。冰碛岩时代属震旦纪晚期。

8. 小秦岭地区

青白口系为栾川群(白术沟组,三岔口组);南华系为陶湾组、石板河组、黄连垛组;震旦系为垢神庙组、董家组、罗

圈组、东坡组。栾川群白术沟组由碳质、硅质板岩夹石英砂岩、白云岩及钙质砾岩、碳质绢云片岩,与下伏官道口群为

平行不整合接触。陶湾组为碳质千枚岩、大理岩、绢云钙质片岩夹云母片岩及中基性火山岩。石板河组以千枚岩、为主,

夹绿泥钠长片岩。黄连垛组由白云岩和硅质岩组成,底部为砾岩,含叠层石。垢神庙组为千枚岩、粉砂岩。董家组为一

套碎屑岩-碳酸岩组合,砂岩中含海绿石,底部为底砾岩,含微古植物化石。罗圈组为冰碛泥砂质砾岩、泥钙质砾岩、

含砾砂岩夹砂岩、页岩及白云岩,平行不整合覆于汝阳群或超覆于登封岩群之上。东坡组为粉砂质、炭质页岩和少量海

绿石砂岩。见2-3

9 栾川地区

栾川地区地层为栾川群,自下而上为白术沟组、三川组、南泥湖组、煤窑沟组、大红口组、鱼库组。为一套碎屑岩-碳

酸盐岩及火山岩,含石煤层及叠层石。下与官道口群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见2-4

10苏皖北部徐淮地区

该地区地层包括青白口系八公山群的曹店组、兰陵组、新兴组;南华系徐淮群(或淮南群)的城山组、贾园组、赵圩组、

倪园组、九顶山组;下震旦统为宿县群的张渠组、魏集组、史家组、望山组;上震旦统为金山寨组。上述各群组为一套

以碳酸盐沉积为主,夹泥质碎屑岩。产蠕形动物、疑原类、叠层石、微古植物。见2-7

11秦祁昆和大别山地区

祁连昆仑地区

祁连、昆仑地区地层详见2-3

青白口系:包括柴达木南缘的丘吉东沟组,中、北祁连西段的龚岔群。丘吉东沟组以粉砂质、硅质碳质板岩、硅质岩为

主,夹变质砂岩、粉砂岩及少量砂砾岩,上部夹白云岩。下与狼牙山组平行不整合接触。产微古植物化石和叠层石等。

龚岔群自下而上包括其他大坂组、五个山组、哈什哈尔组、窑洞沟组,由两套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组成。产微古植物

和叠层石等化石。下与花儿地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南华系-震旦系:分布于柴北缘及北祁连。柴北缘称为全吉群,下部南华系为麻黄沟组,为一套粗碎屑岩;下震旦统为

枯柏木组、石英梁组,以石英砂岩、石英岩为主,夹砾岩、粉砂岩,上部夹玄武岩;上部震旦系称红藻山组,为白云岩,

下部含砂泥质、凝灰质,上部白云岩含硅质条带及叠层石。北祁连一带的南华震旦系为白杨沟群,为浅变质泥质碎屑

岩夹灰岩凸镜体。全吉群顶部的黑土坡组和红铁沟组(冰碛岩),依冰成岩层位对比,大致与罗圈组相当,为晚震旦世

末-早寒武世初期。

在东秦岭地区的宽坪岩群(包括广东坪岩组、四岔口岩组、谢湾岩组),由钠长阳起片岩、云母石英片岩类、大理岩类

组成。峡河岩群(包括寨根岩组和界牌岩组),主要由变质碎屑岩-碳酸盐岩-火山岩所组成。

桐柏山-大别山地区

青白口系包括宿松岩群、红安岩群及海州岩群;南华系包括周岗组、苏家湾岩组(相当于南沱冰碛层);震旦系为黄墟

组(相当于陡山沱组)和灯影组。南华系和震旦系与扬子区岩性相当。

宿松岩群:以变基性-中酸性火山岩为主,并含碳质(石墨)片岩、石英岩、浅粒岩、大理岩及含磷层,含微古植物化

石等。

红安岩群:为钠长片麻岩、石英(钠长)角闪片岩、变(浅)粒岩、大理岩、石墨片岩、绿片岩、石英岩、磷灰岩等,

夹大理岩和榴辉岩等凸镜体。

青白口系在北淮阳地区为苏家河岩群和卢镇关组。前者主要为基性-酸性火山岩、大理岩、碎屑岩,含丰富的微古植物

化石。详见2-9

华南地层区

在扬子地区及东南沿海地区以及巴颜喀拉山、康滇及昌都和金沙江等地区。南华系冰成岩普遍发育。

1 巴颜喀拉地区

巴颜喀拉地区地层分布于四川木里及雅江、松潘一带。青白口系为下喀沙组,南华系称木座组,震旦系为蜈蚣口组和水

晶组。下喀沙组为千枚岩夹碳质板岩、变质粉砂岩、凝灰岩、钠长石英片岩和浅粒岩、片岩、千枚岩互层。木座组主要

由变质砂砾岩、含砾千枚岩、凝灰质砾岩,偶夹灰岩、白云岩凸镜体。蜈蚣口组为绢云石英千枚岩、变质砂岩、结晶灰

岩薄层互层,下与木座组等呈平行不整合接触;水晶组以镁质碳酸盐岩夹板岩、碳质千枚岩和硅质岩,含叠层石、核形

石、微古植物、几丁虫化石。见2-8

2 羌北-昌都思茅地区

该地区包括青海西南的吉塘群顶部、昌都地区青白口纪的草曲群、震旦系早寒武统的查马贡群。吉塘群为变质含砾砂

岩、含砾板岩及石英岩、黑()云石英片岩、变质玄武岩及板岩、千枚岩。草曲群为石英片岩(局部含砾)、绢云绿泥

片岩、千枚岩、石英岩及变质基性火山岩等。查马贡群为大理岩、结晶灰岩、绿片岩、变质火山角砾岩夹白云石英片岩、

千枚岩、含碳质钙质绢云片岩等。见2-8

3 摩天岭、迭部旬阳等地区

青白口系、南华系发育各有特点,震旦系为陡山沱组和灯影组(临江组)。

摩天岭一带:阴平组为条带状黑云石英片岩、绢英千枚岩夹变基性火山岩、凝灰质片岩等,与下伏阳坝组平行不整合接

触;白依沟群为变质砂、砾岩、杂砂岩夹板岩、绢云粉砂岩,与上覆太阳顶组不整合接触;青白口系秧田坝组主要为变

杂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板岩及凝灰质砂岩,夹变中酸性火山岩和凝灰质砂砾岩。粒序层、韵律层多见,下与阳坝组为

平行不整合-整合接触,含微古植物化石;南华系关家沟组或南沱组为轻微变质的冰成岩类。

四川城口万源地区:青白口系为代安河组和八子坪组。前者为凝灰岩夹粉砂质板岩、碳、硅质板岩、凝灰质板岩等,

南华系八子坪组为薄中层条带状白云质硅质灰岩与碳质硅质板岩互层及薄层硅质岩夹硅质板岩、碳质板岩、灰岩凸镜

体。

迭部旬阳和陕、鄂接壤区:包括龟山岩组、姚营寨组、耀岭河组。下部为砾岩、长石砂岩、含砾长石砂岩及绢云千枚

岩;上部为石英角斑质凝灰岩、长石砂岩及含石墨绢云片岩。下与陡岭杂岩不整合接触。耀岭河组同鄂西地区。

鄂西地区:青白口系-南华系包括武当岩群和耀岭河组。武当岩群自下而上为变火山岩岩组以变酸性晶屑凝灰岩、钠长

浅粒岩、变石英角斑岩和绢云钠长片岩等为主;变沉积岩岩组以块状变长石砂岩、含石榴钠长石英岩、绢云石英片岩等

为主。含微古值物化石。耀岭河组以变细碧岩及细碧质火山碎屑岩为主,夹变流纹岩、少量变安山岩及火山碎屑岩、云

母石英片岩、碳硅质岩、变砂岩。下与姚营寨组平行不整合接触。该区的震旦系为陡山沱组及灯影组。

4 扬子地区西段

扬子地区西段包括丽江、康滇、上扬子一带。

青白口系:包括米仓山的铁船山组和西乡群等(2-9)。

铁船山组:分布于川陕接界的南部碑坝和宁强刘家坪地区,为一套海相至陆相火山岩组合,以流纹岩、英安流纹岩、凝

灰岩、熔结角砾岩、集块岩为主,夹安山玄武岩、安山岩和变砂岩、板岩,平行不整合覆于火地垭群之上。西乡群分布

于河南西乡县城一带,亦为一套海相至陆相火山岩组合。下部为流纹岩、流纹英安岩及凝灰岩,夹安山玄武岩、玄武岩

和火山角砾、集块岩;上部为安山岩、凝灰岩夹流纹岩、粗安岩、玄武岩及泥球凝灰岩、熔结角砾岩等。

南华系:以冰成岩为主,局部有火山岩及碎屑岩。在滇中一带下统为澄江组,上统为南沱组;在川西下统为苏雄组、开

建桥组,上统为列古六组;川西北为盐井群;米仓山一带为莲沱组、南沱组。

震旦系:为陡山沱组及灯影组,陡山沱组底部为白云岩,下部为粘土岩,上部碳质粘土岩、泥云岩夹磷块岩及硅质岩。

灯影组为巨型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为特征:在全区岩性变化不大,均以块状白云岩为主夹灰岩,顶部为含早寒武世小壳化

石的硅质岩、含磷白云岩及磷块岩。

5 江南地区

该区包括湘桂赣北部及西北部、黔、闽、粤部分地区及浙西、皖南等地区。见2-9

青白口系:分布广泛,包括板溪群、历口群、落可岽组、河上镇群、高涧群、丹洲群,下江群等。

板溪群:指不整合于冷家溪群之上,由砾岩、砂岩、板岩、凝灰岩、变火山岩等所组成的地层。自下而上分为宝林冲组、

横路冲组、马底驿组,通塔湾组、五强溪组、多益塘组、百合垅组和牛牯坪组等8个组。

历口群:为不整合于溪口岩群之上,被休宁组不整合覆盖的一套浅变质碎屑岩-火山岩系。自下而上分为葛公镇组、邓

家组、铺岭组、小安里组。

落可岽组:指不整合于双桥山群之上的变质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及砾岩。

河上镇群:为一套陆相中基性火山熔岩,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分为骆家门组,虹赤村组和上墅组,与下伏双溪坞群为不

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

高涧群:指不整合于冷家溪群之上,平行不整合或整合于原震旦系长安组之下的一套由含砾砂岩,变基性火山岩、沉积

火山角砾岩、钙质板岩、大理岩、碳质板岩、凝灰岩等组成。含微古植物,相当于原称黑板溪,时代为晚青白口世。

丹洲群:指整合于长安组之下,不整合于四堡群之上的一套浅变质岩系。局部常有多层火山岩并有大量基性-超基性岩

侵入,并以含碳酸盐岩层、黑色板岩、凝灰岩与高涧群相当。

南华系:该区主要有长安组、富禄组、古城组、大塘坡组、黎家坡组、南沱组;及莲沱组或休宁组、志棠组等。南沱组;

主要为一套碎屑岩及冰碛岩(南沱组、黎家坡组、铁丝坳组及古城组、长安组)及少量含锰沉积(大塘坡组等)。

震旦系:在湘北、桂东北有陡山沱组或金家洞组、老堡组;在赣北主要有蓝田组、皮园村组或灯影组;在安徽主要有蓝

田组、皮园村组;在浙西主要有蓝田组、陡山沱组、灯影组、板桥山组。见2-9,表2-10

东南地区

该区主要包括云开、东江、武夷、沿海及台湾、海南地区(2-10)。

罗霄、武夷、云开地区:青白口系包括浒岭组、神山组、潭头群、库里组。浒岭组主要为千枚岩夹变余砂岩及少许细碧

岩、碳酸盐岩层;神山组为碳质或含炭千枚岩、板岩;潭头群、库里组主要为沉凝灰岩,局部出现中酸性火山熔岩、角

砾岩;武夷山地区为西溪组,以片岩为主。海南西部的石碌群为浅变质细碎屑岩,含宏观藻类化石。

南华系、震旦系,分布于闽、粤及海南等地。

闽西南的南华系为楼子坝组,闽西北为楼前组、西溪组;震旦系在闽西南为南岩组、黄连组,闽西北为三溪寨组、龙头

寨组;闽北为稻香组、洋泮组。三溪寨组中出现含石墨的条带状石英岩,含相当震旦纪微古植物组合。

广东省在云开地区有南华系大绀山组、南华纪-震旦纪有活道组。大绀山组为石英岩夹砾岩及碳质千枚岩、硅质岩、灰

岩、凝灰岩。

海南五指山地区:震旦系石灰顶组以石英砂岩、石英岩为主,夹泥岩、硅质岩、赤铁矿粉砂岩,与下伏石碌群呈不整合

接触。据含宏观藻类化石,其时代属震旦纪。

藏滇地层区

该地层区详见2-11

1 羌南-保山地区

该区最老的地层为中元古青白口纪的结晶基底,包括吉塘一带的吉塘群,保山等地的澜沧群、勐统群;震旦系寒武

系的公养河群(2-11)。

吉塘群:下部为黑云二长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片麻岩、混合岩、石英片岩、长石石英片岩、白云母片岩夹变

粒岩和角闪片岩;上部为石英片岩、钠长片岩、石英岩、变质玄武岩、变质砂板岩等,其底部为变质含砾砂板岩及石英

岩。

澜沧群:包括南木岭组、勐井山组、曼来组、惠民组、南坑河组,为石英片岩、片岩、变质砂泥岩,夹石英岩、基性火

山岩、磁铁矿、大理岩等。

勐统群:主要为长英质变粒岩,夹二云片岩或黑云绢云微晶片岩、硅质岩夹绢云石英微晶片岩局部夹砂质板岩;上部为

泥质条带灰岩,夹绢云微晶片岩,被上兰组不整合覆盖。

公养河群为浅变质砂岩与板岩的类复理石层序,夹少量硅质岩、灰岩,未见底。

2 冈底斯腾冲地区

出露的最老地层为中元古代青白口纪的结晶基底。北缘安多、洛隆、八宿一带为嘉玉桥群;云南高黎贡山区为高黎贡

山岩群:

嘉玉桥群下部瞎绒曲组以大理岩为主,夹片岩、片麻岩、变粒岩、变质砂岩,偶夹混合岩,未见底;上部怒江组为钠长

片岩、板岩、千枚岩、大理岩,夹少量变质砂岩。高黎贡山岩群为片麻岩、片岩、大理岩,未见顶、底。

3 喜马拉雅区

高喜马拉雅地区:中元古界青白口系为聂拉木群。下部曲乡组为各种片岩、片麻岩,未见底;上部江东组为变粒岩、

混合岩及大理岩。南华系-震旦系(震旦系寒武系)肉切村群(2-11),为深灰色云母钙质石英片岩、板岩、千

枚岩,夹结晶灰岩、大理岩、绿片岩,下与聂拉木群平行不整合接触。

北喜马拉亚地区:康马、拉轨岗日一带:中元古界青白口系为拉轨岗日群。由石英片岩、云母石英片岩、混合岩、十

字石片岩、白(二)云母片麻岩、混合片麻岩夹角闪岩及基性火山岩等组成,局部见蓝晶石片岩,其底被加里东早期花

岗岩侵入。

低喜马拉雅地区:南华系-震旦(寒武系)的米里群。下部为碳酸盐岩夹硅质细碎屑岩,中部为中基性火山岩,上部为

硅质粗碎屑岩夹砂板岩。

太古宇

太古宇

中国早前寒武纪(太古宙古元古代)地层主要分布于华北地区,是华北陆块结晶基底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他地区也有

零星出露。所有的岩层都经历了不同类型的区域变质及其他地质作用,形成不易辨认和划分的复杂变质岩系或杂岩。

中国早前寒武纪地层业已进行了地层划分,建立了岩石地层单位和构造-岩石地层位,累积了大量的同位素年龄数据,

确认或论述了众多地层单位的地质年代和对比关系。但由于这些地层经历了复杂的地质作用,在成因、时代归属等认识

上还存在不少的分歧。

中国的太古宇分为古太古界、中太古界和新太古界,主要出露于华北地层区(2-2)。近年,在华南地区北缘、西南缘,

塔里木盆地南、北缘等地也有发现。详见2-12-11

华北地层区的太古宇

华北地层区的太古宇详见2-32-7

1 古太古界

我国目前已确认的古太古界,仅见于河北省迁安县的曹庄-黄柏峪-杏山一带和辽宁省鞍山市以东的陈台沟一带。前者

称为曹庄岩组,后者称为前台岩组(陈台沟表壳岩)。此外,时代尚有争议的桑干岩群亦暂置于古太古界。

2 中太古界

中太古界分为下亚界和上亚界。

3 新太古界

新太古界主要为一套绿岩组合,以五台山区的五台群为代表。下亚界石嘴亚群,由黑云变粒岩、石英片岩、斜长角闪岩、

铁英岩等组成;中亚界台怀亚群,由绢云英片岩、绿泥钠长片岩、绢云-绿泥片岩等组成;上亚界高繁亚群,为绢云千

枚岩、变粉砂岩、石英岩、绿泥片岩等互层。其原岩,下、中部主要为基性夹酸性火山岩类及少量沉积岩,上部为泥砂

质沉积岩。变质作用显示了多相递进变质。

其他地区的太古宇

1 塔里木-南疆地区

塔里木盆地南、北两侧的太古宇,仅见两处。一为库鲁克塔格(山)中段辛格尔一带的托格拉格布拉克杂岩,主要由片

麻岩类、变粒岩、夹斜长角闪岩和各种片岩不均匀互层组成,其上部被早元古界兴地塔格群不整合覆盖。另一处见于阿

尔金山东段的米兰岩群,由片麻岩、斜长角闪岩、紫苏麻粒岩、浅粒岩等组成。详见2-2

2 中天山-北山地区

阿尔金山西段-中段和北山地区的敦煌杂岩和鸣沙山岩群,主要有黑云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片)岩、二云石英片岩、

变粒岩、浅粒岩、石英岩、含石墨(透闪)大理岩等,夹铁英岩。见2-2

3 华北陆块西缘的阿拉善地区

主要为阿拉善群,岩性为角闪岩-麻粒岩相变质岩系。见2-4

4 秦祁昆地区

该区变质岩系主要为角闪岩相-麻粒岩相的变质地层,如湟源群、白沙河岩组等。其年龄值大多在1 800 Ma2 400

Ma,故一般归属于古元古代。见2-3

5 张广才岭-完达山区

主要指分布于黑龙江省鸡西市一带的麻山岩群,为紫苏、二辉麻粒岩,黑云变粒岩、石墨片岩、片麻岩、大理岩等。详

2-1

6 华南区

华南区北缘

太古宇包括鄂西的东冲河岩群、略阳一带的鱼洞子杂岩,主要为绿片岩相-角闪岩相的变质岩层,岩性组合大多为黑云

(角闪)斜长片麻岩、夹变粒岩、斜长角闪岩和各种片岩、大理岩等。原岩为泥质碎屑岩-火山岩组合。见2-9,表

2-10

华南区西缘

见于四川南部,为康定杂岩(岩群),为一套混合岩化的斜长角闪岩片麻岩、变粒岩等。(2-8)。

下扬子及东南沿海地区

出露于闽西北、鄂、赣及皖中等地的天井坪岩组、星子岩群和阚集杂岩;分布于闽西北的天井坪岩组为黑云斜长片麻岩、

变粒岩夹斜长角闪岩、片岩、石英岩。见2-10

大别苏鲁地区

变质岩系亦为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变质地层。见2-9

纳斯达克是什么-我的幸运一天

中国地质概况

本文发布于:2023-05-26 10:04: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06667317969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国地质概况.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国地质概况.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